2015春季内坑镇丰光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春季内坑镇丰光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春季内坑镇丰光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5春季内坑镇丰光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2015春季内坑镇丰光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题:《三角形内角和

——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尝试

郑巧云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探索与发现

(一)—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并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及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3、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数学规律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等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并能应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探究方法(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三角形内角和。

教学用具:表格、课件。

学具准备:各种三角形、剪刀、量角器。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揭示课题。

1、复习

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一些知识,谁能介绍一下呢? 生回忆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分类,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内容。

2、引入

三角形具有稳定形,三角形家族是一个团结的家族,但今天家族内部却发生了激励的争论。播放课件,提问:它们在争论什么?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内角和)

讲解:三角形内两条边所夹的角就叫做这个三角形的内角。每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加起来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问题:

1、你认为谁说得对?你是怎么想的?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一下这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呢?

学生可能会说:用量角器量一量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把它们加起来,再比较。

(二)探索与发现

1、初步探索,提出猜想。(1)量一量

①了解活动要求:(屏幕显示)

A、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标注。(测量时要认真,力求准确)

B、把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并计算三角形内角和。C、讨论:从刚才的测量和计算结果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生回顾活动要求)②、小组合作。③、汇报交流。

你们测量了几个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从测量和计算结果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在180 °,左右。)(2)提出猜想

刚才我们通过测量和计算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都在180度左右,那你能不能大胆的猜测一下:三角形内角和是否相等?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呢?(板书:猜测)

2、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呢?我们要想办法来验证一下。(板书验证)

引导:180 °,跟我们学过的什么角有关?我们课前准备了各种三角形纸片,你能不能利用这些三角形纸片,想办法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一个平角呢?(1)、小组合作,讨论验证方法。(2)分组汇报,讨论质疑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方法: A、撕拼的方法

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3个角拼成了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内角和就是180。讨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是否都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呢? B、折一折的方法

把三角形的角1折向它的对边,使顶点落在对边上,然后另外两个角相向对折,使它们的顶点与角1的顶点互相重合,也证明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讨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能否得到相同的结论? C提问: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3、回顾两种方法,归纳总结,得出结论。(1)课件演示:两种方法的展示。(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孩子们,三角形内角和到底等于多少度呢?” 学生一定会高兴地喊:“180 °(3)总结方法,齐读结论

我们通过动作操作,折一折,拼一拼,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转换成了一个平角,成功的得到了这个结论,让我们为自己的成功鼓掌!齐读结论。(板书:得到结论)(4)解释测量误差

为什么我们刚才通过测量,计算出来的三角形内角和不是180 °,呢?

那是因为我们在测量时,由于测量工具、测量操作等各方面的原因,使我们的测量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实际上,三角形内角和就等于180 °

(三)、回顾问题:

现在你知道这两个三角形谁说得对了吗?(都不对!)为什么?请大家一起,自信肯定的告诉我。生:因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齐读)

三、巩固深化,加深理解。

1、数学书第4题

2、小法官:数学书26页第5题

3、练一练:数学书26页第6题(生独立解决)

小结: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不同,但是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

四、回顾课堂,渗透数学方法。

1、总结: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的数学方法。

2、介绍: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这个结论的由来;数学领域里还未被证明的其它猜想,如哥德巴赫猜想、霍启猜想、庞加莱猜想等。

3、课堂延伸活动: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板书设计:

探索与发现

(一)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 猜想 验证 得出结论 应用

第二篇: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二、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2、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动手操作

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①出示一组排列。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3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表内除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学会综合运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先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讨论归纳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用语言说出计算过程。

3.情感与交流: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7~9的乘法口诀求商正确的求商方法。

难点: 进一步掌握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引导相结合法。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相结合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生对口令(7、8、9的乘法口诀)

2、开火车游戏

师:我们学会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

3×6 5×7 30÷6 7×9 24÷6

15÷5 6×7 15÷3 4×5 8×6

教师任指两道除法算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小结:你们根据乘法解决了除法。其实这也是根据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你们真善于思考!。同学们,刚才我们做的这些题都是运用乘法口诀求出来的,乘法口诀真神奇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这一步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孕伏和铺垫。这个练习让孩子再次感受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出示主题图

谈话引入新课: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布置自己的教室呢!可是他们遇到了一些数学上的问题,你能帮他们一起解决吗?(课件出示主题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习主题图

(1)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观察:一共有几个画面? 这些画面分别说的是什么?

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

师板书出示: 第二幅画:做了49颗星,分给7个小组。

第三幅画:带来27个彩球,每9个摆一行。

(2)仔细观察,说说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指名说)

板书: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可以摆几行?

(3)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2、学习例1

(1)解决第一幅画:做了56面彩旗,要挂8行,平均每行挂几面?

①提问:要求平均每行挂多少面,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如果学生想到了除法师给与肯定。

②学生独立列式计算:56÷8=7(面)

③汇报交流:说清是怎么算的,师板书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第一种:因为

(七)八五十六 所以56÷8=7(面)

第二种:因为7×8=56 所以56÷8=7(面)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出:都可以,今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商。

④出示问题:要挂成7行呢?

学生口头列式计算:56÷7=8(面)

指名说一说求商的思路,用的哪一句口诀?(七八五十六)

(2)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生答师小结:这两个算式都用“七八五十六”这一句口诀来求商的。

(3)独立解决第二幅与第三幅画面的问题。

找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并说说思考过程。

3、小结: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不仅帮小朋友们解决了数学问题,而且还进一步学会了利用乘法口诀来求商。为了方便今后同学们计算,老师送你们一首《乘法口诀求商歌》(出示: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就商几)齐读。

(设计意图:重点突出学生的自主参与,独立思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充分的学习时空交还给学生。)

三、巩固运用,内化提高

师:用7、8、9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太好了,到这节课为止用乘法口诀求商这部分知识我们就全部学习完了,接下来老师想检测一下你们学习的效果。

1、课件出示P49页“做一做”,看哪个小组的青蛙跳的最高。

(设计意图:这是P49做一做。这道题是针对主题图的内容而采用的练习。因为题型的限制,所以我用了“跳高”这一运动项目来解决。题附在台阶上,做对一道跳一格,全做对了小青蛙会在孩子们的胜利欢呼中成功的跳跃到最上面。孩子们一定会被成功的跳跃所感染,课堂气氛会逐渐上升,为下面的练习打好基础!)

2、分组完成练习十一的第1题

男女生比赛:男生完成左边9题,女生完成右边9题,看哪组完成的又对又快。然后交换再比一次。

3、兔子过河采蘑菇(练习十一的第2题)

让学生先看图说图意,再连一连,然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游戏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理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强化知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使学生再次重现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强化对应掌握的知识的理解。)

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平均每行挂几面?平均每组分几颗? 可以摆几行?

56÷8=7(面)49÷7=7(颗)27÷9=3(行)

(七)八五十六 想

(七)七四十九 想

(三)九二十七

第四篇:《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练习十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

老师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由学生抽签答题。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直接说得数。

3.一支钢笔6元钱,田老师拿了54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作业,将得数直接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做后小组评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前,先让学生看一看题,想一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道题是商一定,而被除数变了,当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独立完成,将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十一第7题。

(1)电脑显示第7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

(2)让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一: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

问题二:如果现在有6台,你打算怎样安排?

第二个问题中的总人数没有变,仍然是24人,有6台电脑,问题是几人合用一台电脑?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互相学习。

2.练习十一第11题。

(1)电脑显示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9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寻找信息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第12题:可以让学生将得数直接填在书上,要求学生在1.5~2分钟的时间完成。

补充习题及解答

被除数36 63 1614

除数96 38 9

商898 25

(1)如果只买帽子,可以买几顶?

(2)如果只买鞋,可以买几双?

[解答:3.36÷4=9(个)4.45÷9=5(排)5.(1)36÷6=6(顶)(2)36÷9=4(双)]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教科书14页例5、1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设计意图:直接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观察老师分圆片强化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学生用学具按照提示分一分。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3.探讨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用除法表示)。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5

被除数除数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结合操作完整的.说出20÷4=5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概括梳标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反馈评标

(一)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数;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做除数;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是得到的结果做商。)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做一做”对例5的内容进行巩固。第1题通过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式,得到平均分的结果以及除法算式的结果。第2题巩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强化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三)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学习气氛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深化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五、互惠提升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

口算擂台比赛,教师出示口算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教师随机提问: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通过提问揭示课题《表内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问题1: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旗的总数吗?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

生: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问题3:这56面小旗,每列挂8面,可以挂几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两种方法,教师作出评价。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问题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问题2:要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口诀七八五十六。

观察发现:仔细看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两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多媒体出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请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的,集体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提升。

(五)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身边见到的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些日常实际问题,以待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七)八五十六。

56÷7=(8)七(八)五十六。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

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

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

(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

1、÷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里面有( )

每份是( )。 个( )。

2、63÷7= 56÷8= 72÷9=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第五篇:《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能正确运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迁移类推、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游戏导入

口算擂台比赛,教师出示口算题目,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教师随机提问: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通过提问揭示课题《表内除法》。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问题1:观察情境图,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问题2:你能用一道乘法算式计算出小旗的总数吗?你是用哪句口诀计算出来的?

生: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问题3:这56面小旗,每列挂8面,可以挂几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组展示两种方法,教师作出评价。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问题1:你能列出除法算式么?

生:56÷8=;56÷7=。

问题2:要用哪句口诀求商?

生:口诀七八五十六。

观察发现:仔细看黑板上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两道算式用同一句口诀。

师生共同总结算法:除数是几就想和几有关的口诀,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多媒体出示儿歌:算除法,想乘法,口诀缺几商是几。请学生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

多媒体出示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的,集体讲解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给予点评和提升。

(五)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身边见到的能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的一些日常实际问题,以待下节课分享交流。

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

7×8=56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七)八五十六。

56÷7=(8)七(八)五十六。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人人平等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18根小棒、10个小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认识平均分

1.师:同学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春天到了,柳树醒了,各种鲜花盛开,在这样的好天气里,光明小学二(1)班的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园。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课件出示主题图),你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一说。

2.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可以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活动后全班交流分的方法。(小组成员上展台前演示本组分的方法)

生①:1/5 生②:2/4生③:3/3

3.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学生自由说,引发对“平均分”的关注。

4.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5.完成“做一做”第1题。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6.练习:“做一做”第2题。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份。

师:一共有几片枫叶?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二、自主探索,辨析平均分

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帮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

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老师巡视参与活动)

(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1)完成教材第9页的“做一做”。

①读题、明确题意,指名学生说说“平均分成2份”是什么意思?(把10盒酸奶分成份,每份的酸奶盒数同样多)

②操作:用10个正方体代替酸奶,动手分一分。教师注意巡视并参与学生活动,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③同桌互相交流,边操作边口头表述:把10盒酸奶平均分,分成2份,每份有5盒酸奶。

④指定某位学生到展台前汇报分酸奶的方法。

⑤教师用课件验证平均分的结果。

(2)同学们分得真好,你们能像这样,把刚才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吗?教师先说一个例子,然后指定学生说。(如:把18个橘子平均分分成6份,每份有3个;把6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

三、运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1.完成教材11页练习二第一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做法和想法。(说清楚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3)全班汇报交流,重点甄别第2和第3种分法,同样是“平均分”,为什么第3种分法不对,引导学生区分“每份”“几份”的概念。(第1种分法,突出是4份,但没有平均分;第3题是平均分,但只是分给2个小朋友——份数、每份没分清)。

2.练习二第2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独立画在书上,集体订正。

(3)课件演示验证。

3.练习二第3题。

(1)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填一填。

(2)集体订正时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3)课件演示验证。

4.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平均分的知识。

四、归纳总结,回味平均分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平均分时要注意什么?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课.(练习十一第7~12题)

教学要求

1.进一步巩固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口算。

2.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

练习用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难点

正确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导入新课

1.口算

老师拿着许多口算卡片,由学生抽签答题。

2.听算

老师说题,学生直接说得数。

3.一支钢笔6元钱,田老师拿了54元钱,可以买几支钢笔?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

二、课堂练习,巩固旧知

1.练习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作业,将得数直接填写在课本的表格里.做后小组评比,谁做得又对又快。

2.练习十一第10题.

练习前,先让学生看一看题,想一想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这道题是商一定,而被除数变了,当被除数变了,要使商不变,则除数也应相应地变化.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去独立完成,将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

三、深化练习,拓展思维

1.练习十一第7题。

(1)电脑显示第7题情境图,让学生观察画面。

(2)让学生根据图中已有的信息数据提出问题.

问题一:二年级电脑小组共有24人,如果3人用一台电脑,需要几台?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练习,小组讨论)

问题二:如果现在有6台,你打算怎样安排?

第二个问题中的总人数没有变,仍然是24人,有6台电脑,问题是几人合用一台电脑?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同桌讨论,互相学习。

2.练习十一第11题。

(1)电脑显示第11题情境图,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2)根据已知信息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后作业,辅助消化

练习十一第9、12题。

教练创新

课后作业指导

练习十一第9题: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寻找信息数据,然后分析数量关系,再解决问题.第12题:可以让学生将得数直接填在书上,要求学生在1.5~2分钟的时间完成。

补充习题及解答

被除数36 63 1614

除数96 38 9

商898 25

(1)如果只买帽子,可以买几顶?

(2)如果只买鞋,可以买几双?

[解答:3.36÷4=9(个)4.45÷9=5(排)5.(1)36÷6=6(顶)(2)36÷9=4(双)]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教材55页例3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意义,掌握这种问题的数量关系,懂得除法计算的道理,会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15里有几个3?14是7的几倍?

15是3的几倍?14里面有几个7?

2、有12个苹果,每盘放4个,可以放几盘?

学生列式解答后,请学生回答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二、新授

(一)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图上有多少人在唱歌?多少人跳舞?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板书:有35人唱歌,7人跳舞,唱歌的`是跳舞的几倍?

2、读题,分析,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问题问什么?谁和谁比?要解答这个问题一定要找出哪两个条件才能计算?

3、说明:我们把35位唱歌的人一份一份的分开,把几人当作一份呢?也就是说,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呢?唱歌的和跳舞的比,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这是把什么数作为标准?列式时,7人作什么数?

板书:35÷7=5

(二)完成“做一做”

1、读题,先让学生把题意理解清楚,给世纪末条件?求什么问题?

2、引导分析:要求“踢球的人数是跑步的几倍”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4、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二

四、总结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要用除法来计算。

板书设计

例3唱歌的有35人,跳舞的有7人,唱歌的人数是跳舞的几倍?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材第42页内容

教法设计:

自主学习,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

小黑板等

学习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出示目标: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意义,并感受数量关系中蕴含的数学规律。

三、自学指导:

打开数学课本42页,看图,看文字并思考:

1、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56元可以买几个地球仪,还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3、怎样列式解答呢?

4、为什么用除法?

5、解答正确吗?

(5分钟后进行检查自学效果)

四、先学

1.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看书自学,老师巡视。

2、检查自学情况

同学们学习的很认真,下面比一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检测环节:

出示主题图

提问:

(1)找学生回答自学指导中的问题。

(要求声音响亮,其余学生认真听,发现错误举手更正。)

(2)2名学生板演,完成P42页“想一想”指名学生板演。

(3)2名同学板演43页练习九第1题

(要求:字体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写得大一些,下面的'学生坐姿端正。)

五、后教

1、请学生上台更正,并指出对错。

2、合作提升

讨论: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解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找学生说一说。

七、当堂训练

必做题:

1、÷ = ÷ =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 表示( )里面有( )

每份是( )。 个( )。

2、63÷7= 56÷8= 72÷9=

2、一根28米

长的绳子,每7米截成一段,可以分成几段?

3、一本书玲玲看了8天,共看了72页,平均每天看了多少页?

选做题:小明和8个同学去公园玩,买门票花了72元,一张门票多少元?

八、抽查清

完成课本P43页第4题。

九、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练习九第6、8、9题。

选做题:课本练习九第5、7题。

十、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56÷8=7(个)

口答:56元可以买7个地球仪。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科书14页例5、14页做一做、练习三4、5、6。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多少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即认识被除数、除数和商。

2.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境明标

(一)复习导入

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

师: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

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教师分的时候要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位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位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位同学。

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位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明确学习目标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除法。

设计意图:直接明确学习内容,通过观察老师分圆片强化平均分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二、互动探标

(一)导入

分竹笋情境。

出示例5。今天熊猫有个问题想让我们帮帮它,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熊猫想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几盘?请你帮帮它。

(二)感知除法

1.平均分活动

(1)我们要帮熊猫分什么?

(2)分的要求是什么?

(3)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4)用自己的学具帮熊猫分一分。

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2.汇报交流

(1)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2)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叫以用除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思考分法,再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学生用学具按照提示分一分。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3.探讨新知

我们能把刚才分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

刚才的操作活动是不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用除法表示)。

(1)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2)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3)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5

被除数除数商

让生说一说,由谁来分别做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强化平均分的意识,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几个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写出算式后再让学生结合操作完整的说出20÷4=5的含义,突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最后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概括梳标

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四、反馈评标

(一)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圈一圈)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做被除数;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做除数;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是得到的结果做商。)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3)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二)教科书第14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同桌的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做一做”对例5的内容进行巩固。第1题通过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式,得到平均分的结果以及除法算式的结果。第2题巩固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强化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三)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4题。

要分的灯泡有几个?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灯座装几个灯泡,表示什么?(做的时候让学生把每2个用铅笔圈一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装几个灯座?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四)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五)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分析后再列式。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学习气氛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深化对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理解。

五、互惠提升

说说你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表内除法》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我们从身边找一找数学,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数学,能否举出例子来?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展开学习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下载2015春季内坑镇丰光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春季内坑镇丰光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四年级春季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小学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光匆匆。回首自己走过的路,有付出的充实,也有收获的喜悦。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光》教学设计

    《认识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方法: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会做光的直线传播实验。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做出假设性......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优秀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角》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 上册《射线直线和角》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画图和交流等活动过程中,认识射线和直线,掌握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点及其联系。了解从......

    2018年春季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五篇)

    2018年春季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观察物体(二),图形的运动......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分析:教学内容是教科书第36页的例3《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安排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旋转与角》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4-25页“旋转与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实物展示和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找出生......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教材第41页的内容和练习五的有关习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理解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的概念,知道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