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四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寓言四则》第一课时: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寓言,体会寓言文体的特点。
2.能结合情节分析形象,总结寓意,得到人生启示。3.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习创作语言故事。【教学重点】
根据情节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形象特点。【教学难点】
利用语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多角度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最喜欢的一则动物寓言:有一天,狐狸遇见狮子,对它说道:“我一胎可以生9只,你可以生几只?”“一只,但却是狮子!”
一只,却是万兽之王的狮子,一针见血,一语双关,足见寓言的魅力。
二、认识寓言: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其中“寓”字即是“寄托”之意,庄周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也就是将深刻的思想或哲理,隐含在所叙故事的具体情节中。
(寓言定义见教材P124预习第二段)
法国十七世纪著名的寓言诗人拉芳登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
三、复述寓言:
快速阅读两则寓言,复述《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内容。复述要点:1.起因、经过、结果; 2.关注人物动作、语言; 3.关注作者评价。【补充】
宙斯:他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首,统治宇宙万物的至高无上的主神(在古希腊神话中主神专指宙斯),人们常用“众神和人类的父亲”、“神王”来称呼他,是希腊神话诸神中最伟大的神。因为古希腊人崇拜宙斯,因此在神话里将宙斯说成是自己的祖先,奥林匹斯的许多神祇和许多希腊英雄都是他和不同女子生下的子女。他以霹雳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塞冬和哈迪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冥界。
赫拉:宙斯第七位妻子,也是在奥林匹斯山上被正式封为天后的妻子。宙斯很早就爱慕自己美丽的姐姐赫拉,鼓起勇气向姐姐赫拉求爱,但被拒绝过。不甘失败的宙斯弟弟想出了一条计策,把自己变成一只被淋湿的杜鹃,飞到赫拉身边求助。赫拉出于年轻单纯的怜悯之心,把杜鹃放入自己的胸口取暖,这时,宙斯现出原 型,趁赫拉慌乱之际,强行占有了赫拉,事后,无可奈何的赫拉只得接受了宙斯,并得到宙斯许诺她为唯一的天后,两人共同分享权力,这样才成为了自己弟弟的妻子。
赫尔墨斯: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旅者之神,主要为众神的使者、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宙斯与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罗马又称墨丘利。出生在阿耳卡狄亚的一个山洞里,最早是阿耳卡狄亚的神。奥林匹斯统一后,他成为畜牧之神,是宙斯的传旨者和信使。他也被视为行路者的保护神、商人的庇护神、雄辩之神。传说他发明了尺、数和字母。他聪明狡猾,又被视为欺骗之术的创造者,他把诈骗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他还是七弦琴的发明者,是希腊各种竞技比赛的庇护神。后来他又与古埃及的智慧神托特混为一体,被认为是魔法的庇护者,他的魔杖可使神与人入睡,也可使他们从梦中苏醒过来。
伊索:他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并被转卖多次,但因知识渊博,聪颖过人,最后获得自由。伊索环游世界,为人们讲述他的极富哲理的寓言故事,他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是古希腊人尽皆知的了,当时的古希腊寓言都归在他的名下。《伊索寓言》是以伊索的名义流传的古希腊寓言集。其中大部分可能为伊索本人或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其他人所作,同时也包含一些此前和此后出现的寓言故事。《伊索寓言》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为人们喜闻乐见,大部分把人比喻为动物来讽刺。
四、理解寓意:
1.探究形象:人物形象要塑造得丰满,一定需要有生动的描写。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主人公心理的词语并简要说明人物性格。明确: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两次“明想”+多处“暗想”——盲目自大、自负、自视甚高。三次“问”(曲折的“问”)——自负、爱慕虚荣。
笑──窃喜之心的流露,盲目自信、爱慕虚荣、妄自尊大。
《蚊子和狮子》:
说、吹、咬──深思熟虑、自信;吹、唱、叹──得意忘形、可悲。
2.改写情节: 1)赫尔墨斯来到店里,如果首先问自己的雕像的价钱,结果会怎样呢?(假设)2)将《蚊子和狮子》删去“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至结尾这一段话,再跟原作比较。(比较)
※提示:理解形象和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寓意。3.丰富寓意:
伊索寓言的特点:在寓言的最后言明寓意,这是编者添加的,是编者对寓意的解读,那么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这两篇寓言蕴含着怎样的道理。
五、探究写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有趣的故事讲道理的呢? 小结寓言的手法:观察分析生活、巧妙合理的想象、拟人的手法、曲折的情节。
六、创作寓言:任选下面的一个题目构思,编写寓言故事,并在最后点明寓意。1.改编:蚊子正束手无策时,松树上滴下一滴松脂,正好落在蜘蛛背上,随后又发生了什么?
2.自创: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
提示: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象。
第二篇:寓言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9寓言二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那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吧?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 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 如果…就……)(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课件,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
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 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1)记忆生字字型,并讲讲字是怎样记住的(2)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 再组词 悔()叼 屈隆 梅()叨 窟 窿 2背诵这则寓言。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三篇:《练习四》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练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按笔顺写好铅笔字。
3、熟记四条成语。
4、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和说话写话的能力。教学重点:
巩固部首查字法 教学难点:
培养按顺序说话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指导法
教具准备:投影片、新华字典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用字词句、写好铅笔字、读读背背。课时目标:
1、继续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按笔顺写好铅笔字。
3、熟记4条成语。教学进程:
一、学用字词句
1、审题
2、指导
(1)找出这两个字的部首,看谁查的又对又快。(2)正确选择义项,再将成语意思说出。(3)把你想对小牛说的话写在对话框里。(4)全班集体交流。
二、写好铅笔字。
1、审题
2、指导
(1)出示生字卡,认读卡片。(2)师范写,教学写字技巧。(3)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三、熟记成语。
1、教师出示成语卡片,指名读一读,其他正音。
2、齐读成语
3、学生结合图,交流自己对成语的理解。
4、教师出示插图,指名看图,说成语意思。
5、再读成语,熟读成诵。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温情,父母对我们无时无刻不是疼爱有加,希望同学们能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布置作业:
用部首查字法查一查“哄”、“锅”。板书设计:
练习四
舐犊之爱
乌鸟私情
天伦之乐
其乐无
第四篇:《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巩固整
十、整百数的加减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画一画、拨一拨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让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畅言、鸿合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巩固练习
1.利用畅言教学系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1题。
2.利用畅言教学系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2题。
3.利用畅言教学系统完成教材第51页的第3题。
让学生在独立计算的基础上自觉的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课堂上表现最棒的是谁,教师进行发卡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表现最棒的是谁?
四、课堂作业
A类学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4题、第5题。B类学生完成教材第59页的第4题。板书设计
练习四
三位数加减法:线段图示法、竖式法等。运用估算比较版式大小。三位数加减法的实际运用。
教学反思:
第五篇:草原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四稿)
《草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等词语,理解“翠色欲流、渲染、勾勒”等词语。
2、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4、揣摩优美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写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语句,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1、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一组课文,打开书,自读单元提示的内容,看看从中了解到了什么?(生:自读)
(2)指名:走进西部【出示地形图:简介范围】
你知道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2、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西部的第一站——齐读课题《草原》(板书:齐读课题)
(1)有谁去过草原吗?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一望无际、一碧千里)(2)这就是草原【图片配音乐】看过有怎样的感受?
(3)50年前,老舍先生到内蒙古参观访问,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感,在他的笔下内蒙古大草原是怎样的呢? 都来读读课文吧,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什么?(6分钟)
二、检查预习:
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考考你们。【出示幻灯片】
1、谁来给大家读读这些词?(指名读,自由读)
迂回
拘束
乘马
好客
蒙古包
同行
似的 疾驰
绿毯
渲染
勾勒
低吟
礼貌
马蹄
偏西
羞涩
天涯
襟飘带舞
2、哪个生字比较容易写错,你能提醒同学们注意吗?(绿毯
低吟
羞涩 天涯 襟飘带舞)
教师板书:貌 涩(学生在书上写)
2、你知道这些词的意思吗?(渲染:富于立体感,更加真实,富有意境美。出示图
勾勒:出示图
翠色欲流
襟飘带舞
茫茫)
【放回句子中读】)你还自学了哪些生词?(或你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吗?)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浏览课文,想一想老舍先生写了草原的什么呢?(生: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浏览:哪个自然段着重写了草原美丽的景色?1段,除此之外还写了什么?草原人民热情好客。哪个自然段都表现了这一点?2—5段 用三角标段首1段2段。)(板书: 景
人)
2、作者就是从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这两方面来描写草原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风光美
(一)理思路。
1、第一次来到草原,老舍先生都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轻声读读,边听边画出作者直接抒发内心感情的语句,看谁画得最准确。)
指名:
预设: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种境界。。
(板书:高歌
低吟)【出示整段,抒情句变色】
(1)都来读读你们画的句子,有什么发现吗?(内
心感受在变化)
(2)
内心的感受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先指名
说一说)
(二)感受美。
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让老舍先生产生了这些感受?静静地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你感受深的语句画下来,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初入草原,老舍为什么想要高歌一曲呢?预设一: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1)师导对比体会:把这句中的清鲜换成清新?把明朗换成晴朗可以吗?
(清鲜:清新而新鲜;明朗:色彩明丽而晴朗。)这是草原的空气、天空给作者最真实的印象。
(2)空气是怎样的清鲜,天空又是怎样的明朗呢?(要多清鲜有多清鲜,要多明朗有多明朗。)
师: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读这句话吧!(生朗读)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么让我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呢?
预设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板书:一碧千里)(生: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就是这样的画面,谁能读出来。(指名读)为什么说“并不茫茫”,“茫茫”什么意思?(板书:并不茫茫 生: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联系前文天空是明朗的,所以景色看得清晰。)碧绿的大草原辽阔无垠谁来读?(指名读)
还有哪些景色让作者沉醉? 预设三: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1、师:(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让你体会到了什么:运用了比喻:草原比成绿毯,羊群比成白色的大花,体会到草原白绿相称的色彩美。)哪个字用得巧?(绣)体会到什么?(羊群的可爱,画面的美丽。指名读。)
2、指导朗读:是啊,碧绿的小丘,洁白的羊群,多么清新明丽的一幅画啊!谁来读出这种美
3、作者运用比喻把草原比作无边的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你们也展开想象,羊群在草地上还能比作什么?请你把这个比喻句写下来。(指名读)只要将观察与想象结合,你的笔下也能生花。
从哪写描写感受到作者沉醉其间? 预设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都来读读,从哪体会到小丘的美?品词:柔美(线条柔和优美,自然流畅)(2)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怎样,带给人怎样的感受?(谁有过在宣纸上作画的经历?能解释一下“只用绿色渲染”吗?你会发现什么?(绿色慢慢向周围扩散、渗透、流动。只用绿色的颜料涂抹画面,更具立体感和意境美。)(3)是啊,一大片一大片的绿色,那为什么不用“到处绿(碧色)色欲流”呢?(青草鲜嫩、翠绿、鲜亮充满生机,似乎在流动,富有动态美。)“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青草鲜嫩、翠绿、鲜亮充满生机。小丘一座连着一座,连绵起伏,消失在天际。)置身这样的境界你想怎样?(4)指导朗读。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
(二)感悟表达【出示幻灯片】
1、草原的美景始终让作者热爱,令作者赞叹。但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在发生着变化,都来完成的读读一段,你发现变化的原因吗?(感受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将景与情融合在一起的写法就叫(板书:情景交融)
2、天空让人的心胸更加开阔,洁白的羊群、翠色欲流的小丘赋予草原如诗如画的意境。通过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意境中吧(合作朗读)
3、作者还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清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的?
1、层次清晰(由上到下 整体到细部)
2、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三)总结写法。
五、指导背诵。
作者就按照这样的顺序、运用这样的表达将草原的美景清晰生动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也把这美丽的草原风光记在脑海吧。根据提示进行背诵。(【幻灯片出示】按照写作顺序去背诵记忆)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随老舍先生欣赏了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下节课我们走进热情好客的蒙古族热民,去感受那里的民俗风情。
七、布置作业:描写你喜爱的一处自然风景,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所学的表达方法。
八、板书设计:
风景美 层次清晰 情景交融
草原:
人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