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情 朗读 体验 发展
激情
朗读
体验
发展
——《水乡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福建省霞浦县东关小学
林新芬
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教学中我通过创设真实、鲜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情感、联想和想象。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引导学生进行多样有趣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加深理解并受到美的熏陶。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在合作中发展。
教学目标
这首诗歌颂了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根据教材及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认识2个生字,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课,向往水乡美
1、师:音乐,能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观赏绿草如茵、碧波荡漾的山水画,聆听山泉流淌、群鸟欢唱的交响乐。此时此刻,优雅的音乐将我们带到风光秀丽的江南水乡。(多媒体展示有关水乡的音画效果)
2、你喜欢水乡吗?为什么?
3、水乡的美可以用音乐来渲染,用画面来展现,还可以用诗歌来描绘呢!让我们随这首诗走进水乡!(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意图:舒缓的音乐,素雅的画卷,优美的语言共同把学生带入水乡那独特的意境,激起学生对水乡美的向往。
二、初读课文,感知水乡美
1、(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小节号。
3、学生同桌之间互读课文,并相互评价。
4、指名读,伺机指导正音,读好句子。
5、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思考:水乡有什么特点?
6、交流,展示:水多、船多、歌多。
意图: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的范读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而学生的两次自读,教师都提出明确可行的要求,让学生扎扎实实学语文,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精读品味,体验水乡美
(一)教师导读,学习第一节
1、师引:水乡什么多?——生接:水多。
2、师:请同学们自己读第一节,想想哪些词语写出了水多、水美,用笔做上记号。(多媒体展示课文第一节内容及相关画面)
3、师生交流,指导朗读以下词语:
“千”、“万”、“一个连一个”、“处处”说明水多; “绿水”、“荡清波”写出了水美。重点理解:
“渠”、“河”、“塘”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看图意会。“一个连一个”——让我们来数数水乡的池塘吧!看,前面有好多个呢,往后看„„再往左看,往右看„„都是池塘,这么多池塘连成一片,好壮观呀!
“荡清波”——江南水乡不象大海那样波涛汹涌,它很温柔,闭起眼睛想象渠水哗哗流淌,河水清澈荡漾,池塘波光粼粼。
4、学生自由想象读,同桌互读。
5、指名赛读,齐读。
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于是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让学生在读中动笔,读中质疑,读中交流。同时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地读,读中悟,悟中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节
师:大自然给了水乡人民这么丰富的水资源,水乡人民为了表示感谢,造了许多船,为水乡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自学第二节,再和小组同学交流。(多媒体展示课文第二节内容及相关画面)
1、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2、指名读,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词:“千只、万只、片片、飘满”)
3、引导想象:船上的人都在干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小结:渔民们在撒网、捕鱼虾„„他们快乐地劳动着,唱起了渔歌„„
(三)朗读第三节,体验快乐
师:(多媒体展示课文第三节内容及相关画面)
1、学生自由想象读,男女生对读
2、交流:这“一箩又一箩”的都会是些什么呢?水乡人民又会唱些什么呢?
3、个别表演读,师生对读。
意图:本文三个小节层层递进,感情逐渐升华,因此我不采取“学生喜欢哪节就先学哪一节”的办法,而是不断创设情境,采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先导读第一节,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领悟诗歌形式,再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结构相同的后两节便水到渠成了。
四、朗诵创作,展现水乡美
1、以问答的形式,师生合作朗诵全诗。
2、同桌以问答的形式合作朗诵全诗,并练习背诵。
3、全班朗诵全诗
4、小组讨论:水乡还有什么多?试着模仿课文编诗。(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5、(多媒体展示诗歌句式)指名根据句式编诗,鼓励其他学生欣赏并改进。
意图:通过朗诵、创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对水乡景美、人欢的情感体验。
五、识字写字,留恋水乡美
师:沉浸在这迷人的水乡里,舍不得离去,就让我们再次认一认生字词朋友,然后把最美的字留在水乡吧!
1、多媒体出示带有词语的云朵并指名读。
2、多媒体出示生字并指名读,读对了就展示“苹果”奖励。
3、学生自由读帖,用自己的办法记忆生字;看笔顺图,说说要注意的笔画。
4、师生共议识字方法,笔画要点;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5、学生描红并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六、课外延伸,探寻家乡美
1、尝试创编关于“家乡美”的小诗。
2、收集赞美祖国、赞美家乡的诗歌,开个诗歌朗诵会。
反思提高
本课教学,我遵循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较好地做到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体验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结合,要实现这种价值追求,我们必须强调过程,强调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强调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鲜活生动的情境中朗读体验,使学生不仅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还丰富了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
2、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中,我重在引导,采取扶放结合的方式,结合多媒体和学生小组合作的优势,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生成、发展、提升的过程。
3、以评价促进发展
教学评价不仅要在教学结束后进行,更要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有效地反馈信息,起到主动调控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同桌、小组内互相评价,教师即时评价,并结合生动形象的评价手段(如:利用多媒体以动态的“苹果”奖励读对生字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找到自己,赏识自己,找到进步的方向。
当然,教学是一种的艺术,可以不断地完善。教学中我还有许多做得不够,比如师生的互动,在教学中开放地吸纳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
第二篇:梦想激情体验创造
梦想
激情
体验
创造
读《搬弄是非》有感
手捧着厚厚的《搬弄是非》,翻来覆去的阅读。每一篇文章都有 独到的见的,朴素的语言中饱含着智慧,仿佛一位长者在与自己促膝谈心。
凝望夜空,繁星点点,月光不语,倾泻而下,却让人们对其有着无尽的遐思和神往。一条小路弯弯曲曲,穿越了乡村;一行脚印分外醒目,成为历史的见证。循着先行者的足迹,我看到了一条融梦想、激情、信念、创造于一体的人生之路。
梦想: 古老的黄河滩一片悲凉,乱石、杂草、荒冢湮没其间,几个萧瑟的村庄横在黄河岸边的滩涂上,我家世代就居住在豫西黄河之滨的一个小村庄里。这里的农民是中国中西部标准式的农民,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年到头土里刨食不得歇息,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苦难生活。我自幼生长在农村,对乡亲们的苦难生活有深切的感受,在村里的学堂,老师教读儿童的国语课文——“我是中国人,我爱伟大的祖国,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久久回荡在黄河之滨。晚上,我坐在村边的荒滩中,手里搓着带有太阳余温的热土,聆听黄河“呼呼”的涛声,凝望着神秘而浩瀚的宇宙,心里朦胧生出一股生于斯长于斯奋斗于斯终殁于斯的乡土情怀,我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我要在这片土地上洒汗、沥血,让人民摆脱托贫穷,造福后世子孙。
激情: 自己是一个刚毕业的娃娃,白面书生一个,虽然自幼生长在农村,但平时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敢报名参加选举吗?如果不报名,自己幼年的远大抱负岂不落空?不,还是去报名!把自己的理想吐给乡们听!我要打破这禁锢在黄河儿女上的贫穷枷锁!我要改变这土地、改变这人生。于是,我攥紧了拳头,去村委会的窑洞里报了名。我领着乡亲们,走到古钟前,满含热泪地向淳朴的乡亲们表白了埋藏多年的心迹——生是黄河人,死是黄河鬼,让大家吃饱穿暖,洗刷贫穷的耻辱、换上富裕的装束。
体验: 任队长那年,我年轻气盛,憋着一股子劲,我天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并肩作战,手心磨出了许多血泡,脚上也是旧伤不愈新伤添,由于经常扛、提、背、拉,背上、腿上、胳膊上经常磨出水泡。我独自一个人坐在村边的河滩上,望着滔滔黄河,心里不能平静: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口号喊得震天响的岁月里,我只是尽了读书人济事救民的责任——让乡亲们吃饱肚皮穿暖身子,享受最基本的生存的权利。
创造: 人生的历程就这样真实的走着,存在着!也如世上所有人一样,从幼稚到成熟,在从天真到长大。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体验过校园的多彩,然后真实的把自己交给了这个现实的社会。日子过的如此匆忙,就像奔流的小溪,难有歇过一息的闲暇。在这一年的队长生活中,白天我是紧张的,是忙碌的。然而每一个雨天,每一个晚上,不用出工的时候,村里的女人唠着家长里短,男人们则下棋、打扑克,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没有的寂寞,无从说出的寂寞,没有人可以交流的寂寞。偶尔的空闲找寻一本好书,回来后就在夜幕的孤灯下一页一页的翻,一页一页的读,品味的是墨香中的隽永,皈依着对文化的信仰,寻觅着生存的真谛。
在磕磕碰碰的生活之中,我真切的感受到现实于梦境,存在着很长很长的距离。我想起了人们期望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共产主义,“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在这个山村里谁也说不出来,就连我这样的文化人也说不明白。我觉得我的明天、我的乡村的明天不能仅仅靠着人们原始的力量来实现,美好的未来不应是这些简简单单的劳动创造出来的。我更不想村里的孩子们也像我一样从校园里再回到农村的天地,依然延续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成不变的日子。
虽然我不知道怎样让他们走出这片天地,但是我看到依靠黄土地连温饱都是奢望时,内心真切地感受到应该让孩子读书,让他们接触更多的知识,让他们有一天能学到更多的科学,期望他们来改变我们的未来,实现我们的希望。
读书,让孩子们都读书,上大学,走出山村,拥抱未来。一年一年,我在送往迎来的日子里,在更多的学习生活中,便产生了迫切上大学的愿望:有了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离我的梦想更近一些。经过认真地准备,我参加了高考,走出了山村,到了更广阔的世界。
这段经历锻炼了我,为以后的人生征途铺设了坚实的路基。
深情: 在那些饥肠辘辘的岁月里,父亲就像一座大山,一肩的犁锄耙耕耘着贫瘠的土地,一肩的衣衫遮挡着生活的风雨,我们就像一群无心的鸟儿,不知忧愁地栖息在父亲宽阔的肩头。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周而复始的劳作里,父亲以一个庄稼人的质朴和坚韧,浇开了孩子们脸上天真烂漫的笑容,一家人也在父亲逐渐被压弯的脊梁上用生命之火一点点把苦难煮软,而父亲却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原本年轻挺拔的身姿,白发已经渐渐稀疏,脸上的皱纹沟壑纵横,腰板也早已弯成了一张缠满了藤条的弓。
有时候觉得父亲就像一棵经历了无数风雨沧桑的树,脸上的皱纹是内心的年轮,刻满了世事的沧桑与生活的痛楚,而儿女们只是在这些年轮上继续行走或是爬行的昆虫,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只顾躲在树干里毫无顾忌地打着哈欠,却忘了挺身在风雨中苦熬的父亲。
儿子要上大学了,满心欢喜的父亲高兴的走遍全村,逢人散烟。那是我见到过的父亲一生中最为激动时刻。父亲,多年以后站在了你的位置上,我才懂得父亲那时为什么会忘情的激动——因为父亲毕生的希望就是要把儿女们送出大山,让儿女们比他更好的生活。
记忆中,父亲是那样的伟岸高大,如今回头望时,却发现父亲的身影竟是那样的瘦弱,在猎猎的风中显得异常的孤单——
不曾注视裹父亲的双鬓,看他们是如何由黑变白。也不曾推算过父亲的年轮,看他们是如何由少变多。可父亲还是在儿女们的不经意中老了。
父亲啊,勤劳善良的父亲,您真的已经走远了吗?默默一生的您,没有说过苦累,没有讨要过幸福,来之无闻,去之无声。
父亲啊,永远的父亲,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父子。我会牵着您的双手,和您促膝把这辈子没有说过的话全部说完。
大爱: 父亲只是广袤中国大地上千百万农民中最最普通的一个,我们已经习惯了父亲不知疲倦地忙碌的样子,也习惯了父亲张开双臂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姿态,直到那个猝不及防的早晨父亲突然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才想起父亲可能是真的累了。
店子乡的丹栗坪,适逢大雨过后,倒塌下来的房屋,残垣断壁,满目荒凉,山村里,有的农民朋友蹲在路边目光茫然的喝着玉米糊。在柴洼乡的胡果、李村乡的方里等山区看到了类似的一幕,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这些山区的孩子们每天要奔波十余公里的崎岖山路去上学,而他们的父辈,常年累月在大山深处贫瘠的黄土地上艰难刨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浑然不为外界所知,默默地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现代文明已经发展到了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地步,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情景反差却如此之大,究其根源,就是文化知识低下、思想观念陈旧,致使他们始终不愿也没有能力走出贫瘠的黄土地。共产党人站起来是伞,为群众遮风挡雨;俯下身是牛,为百姓耕种拉犁。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忠诚坦荡,无怨无悔。
要树立“满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办教育,立足使每个孩子都成才”的教育思想,真正把教育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协调起来,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淡定: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观天外云卷云舒”。对名利得失的淡泊不争,是一种屡经历练后淡泊但更加坚定的人生沉淀,是一种升华,一种洗练,一种清澈而纯朴、诗意而浪漫的人生境界,“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是何等畅快的人生啊!高山仰之,景行行之。王局长走的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搬是弄非》是我们一份难得的精神食粮。
第三篇:朗读中感悟 想象中体验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而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生活着一种少数民族──傣族。你们知道傣族人民每年都要过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叫什么?
指名回答,师板书:泼水节,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泼”。
师: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中旬过泼水节,时间持续3至7天。
2.师:1961年,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们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指名交流,师相机出示周总理简介。
周恩(1898—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淮安,并在淮安度过童年时代。1949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在建立中美、中日之间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3.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去看看那次难忘的泼水节吧!(师板书:难忘。)
4.师指导读课题。你觉得这个课题应该怎样来读?重音应落在哪里?请全班同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谈傣族的泼水节,引入到1961年周总理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再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达到“课伊始,意亦明”的效果。通过指导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懂得读短语时,哪个词该读重音,才能表达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做到以下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它圈出来。
(2)对于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别人,读准字音。2.出示生字,检查学习情况
凤凰 傣 恩 敲 撒 襟褂 咖啡 踩 端 蘸 寿(1)指名认读生字,师相机正音。(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齐读生字,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课件出示课后的“我会填”,认读多音字,并根据读音组词。
好:hǎo(好事)hào(爱好)
空:kōng(天空)kòng(空位)乐:lè(快乐)yuè(音乐)
盛:shèng(盛开)chéng(盛饭)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力求加以运用,采用多种方式认读并熟读牢记生字,为后面学习课文扫除障碍。
(三)再读课文,初知“难忘”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①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课文里标出自然段序号。②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相互交流。3.指名交流。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欢乐情景。【设计意图】给足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学生在反复多次的读书活动中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以此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的要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注意了教学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换成了“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既降低了难度,又对学生进行了思考方法的指导,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课题中的“难忘”。
(四)细读课文,感悟“难忘” 1.学习第1自然段。
(1)朗读第1自然段,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每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就到了。)
(2)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请在文中用“──”画出来。(火红火红)像这样结构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雪白雪白、金黄金黄、碧绿碧绿。)
(3)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出热闹、高兴的心情。)2.学习第2自然段。(1)引读第2自然段。
师:今年,傣族人民特别──
生:高兴。师:因为──
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2)深入分析。
①“今年”是指哪一年?(1961年)②“特别”可以换成哪个词?(格外)③用“因为……所以”说说这段话的内容。
④这段话让你体会到什么?(周总理深入群众,关怀傣族人民。)(3)指导学生用激动、开心的心情朗读第2自然段。3.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周总理要来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了,那么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呢?(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用横线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句子。(2)指名交流。相机出示以下句子。①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a.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四面八方”的意思,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参加此次泼水节的人很多。)
b.讨论:“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
不能。因为“赶来”有急切的意思,表现出傣族人民急切地想亲眼看看周总理,傣族人民怕来晚了赶不上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所以起了大早,急匆匆赶来。
c.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A.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b.把什么比喻什么?(把花瓣比作地毯。)
c.在现实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鲜红的地毯?(庆祝会、婚礼)
d.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以及独特的迎客方式和喜庆的氛围。)
e.指导朗读这句话。
③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a.“一条条”和“一串串”可以换成“一条”和“一串”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条条、一串串表示很多条,很多串的意思。b.这句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江面上驶过很多龙船,很多的花炮在空中齐放,场面非常热闹。c.指导朗读这句话。
④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a.当周总理出现时,傣族人民有什么表现?(欢呼)
b.假如你是傣族人民,周总理来了,你会怎么做?会怎么喊?
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把场面表现出来,指导学生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c.师引读:人们欢呼着──
生:周总理来了!
(3)齐读第3自然段。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看,周总理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出示课文插图),猜一猜图中谁是周总理?(指名回答)
(2)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神态的句子,对照课文插图看看,你们猜对没有?
(3)指名交流。①师相机引读:
师:周总理身穿──
生: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师:头上包着一条──
生: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笑容满面”的意思,用“笑容满面”说一句话。③周总理为什么要穿上傣族人民的服装?
因为周总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傣族人民打成一片,入乡随俗。
(4)师:周总理来到人群中,他是怎么做的?自读第4自然段第2句话,用双横线勾画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
①指名交流。(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②从这些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周总理平易近人,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5)朗读第4自然段。指导学生用跳跃、愉快的心情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人物及作者思想情感,为理解感悟“难忘”打下基础。
5.学习第5自然段。
师过渡:开始泼水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相互泼水相互祝福的?(1)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圈出周总理动作的词语。(2)指名交流。(端着、拿着、蘸、泼洒)(3)引导想象并引读: 师:周总理一手端着──
生:盛满清水的银碗。师:一手拿着──
生: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此时他走到一位老爷爷身边,他会说?他又走到一位阿姨的身边,她又会说?他又走到一位小朋友的身边,他又会说?(指名交流)
(4)师过渡并出示句子,进行句子训练。①出示句子: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②此时谁能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随机点拨:同时做的两件事可以用“一边……一边……”造句。③假如你就在泼水节的现场,你还会祝福周总理什么?(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此环节教学,教师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文本的空白,进行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6.学习课文第6、7、8自然段。
(1)在这3个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句?表达了什么?(2)指名交流。(4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3)小组讨论: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幸福的、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亲自来到傣族人民的身边,一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他把幸福、欢乐以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指导学生带着激动、幸福的心情朗读课文第6、7、8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验,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既能品味语言、训练语感,又能增强感受、积淀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我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师相机正音。2.请学生观察生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3.细看生字,指导书写。
“龙”字书写时最后一笔是点;“恩”,上下结构,上面是“因”,提醒学生不能写成“田”;“敬”,左右结构,右边是“攵”,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夂”;“鲜”,左边“鱼”的最后一笔要写成提,不要写成横;“凤凰“,都是半包围结构,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第二笔是横折弯钩。
4.在课本上练习书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5.展示反馈,组织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先要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然后重点指导难写的生字,给学生充分写字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确认真写字的重要性。
(六)总结拓展,升华“难忘”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周总理是一个平易近人、入乡随俗,永远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好总理,此时,你学完了课文,能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课件出示:这真是个_____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
2.师:周总理虽已离去,但他关心各族人民的思想时刻激励着我们。周总理曾说过,让我们大声齐读,课件出示: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是呀!我国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爱的地方,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也有很多。课前,你搜集了我国哪些民族的隆重节日?谁来给来大家说说。课件出示:彝族有火把节,哈尼族有苦扎扎节和十月年,白族有大理三月街,苗族有花山节,回族有开斋节。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参加各民族的节日,去感受各民族的热情好客。
3.师: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周总理关心各民族的事迹读一读,相信大家会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令大家难忘!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来表达我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和怀念吧!
第四篇:在情境中想象在朗读中体验
在情境中想象 在朗读中体验
──《称赞》教学案例
通城县实验小学
廖细燕
一、背景分析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教师如能创设零距离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就能感染学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实现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从《称赞》一课的教学中,我体会到了这一点。
二、教材分析与处理
《称赞》一课,是新入选人教版的一篇童话,描写了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获得成功快乐的故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没有过多地分析、讲解,而是充分创设情境,以情感为纽带,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初读中识字,在范读中激趣,在精读中感悟,在赛读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学生丛中学会了欣赏和称赞,体验到了称赞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喜欢阅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一上课,我就创设了一个故事的情境,我兴致勃勃地说道:“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故事大家想听吗 ?这个故事的两个小动物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
在同学们一双双好奇、惊喜的眼神中,我把小刺猬、小獾请上了黑板,导出了课题《称赞》,成功地点燃了学生学习新课文,阅读新课文的欲望和热情。
(二)、以情激情──学生挡不住真情的魅力
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教师首先必须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真情流露,才有心灵交汇。在处理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时,我让学生一边欣赏生动有趣的画面,一边听老师范读。范读一结束,就有同学举手说:“老师,听了您的朗读,我觉得自己好象就在大森林中,和小刺猬、小獾一起采果子、做板凳呢!我们可以读一下课文吗?” 学生受到老师范读真情的感染,也跟着摇头晃脑、眉飞色舞、甚至手舞足蹈地读了起来。
(三)、化物为我入情入境
崔峦老师曾说过:“看不到学生读书进步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在精读课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动脑读好互相称赞的话。这个环节是按“读一读、演一演、评一评”的方法,采用角色扮演,个人赛读等形式来进行的。
我先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刺猬、小獾,在小组自由练读,“称赞”对方。他们很高兴扮演这样的角色,很多人还兴奋地站了起来,想象着小刺猬、小獾的神态,读着、说者、表演着,好不投入,好不热闹。
接着,我们进行了“最佳小刺猬”、“最佳小獾”的评选活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你瞧,小手臂举得象小树林似的,小眼睛里都燃烧着读课文的渴望。前面两位挑战者都显得有些平淡,第三位站起来的是彭子浩,他显得胸有成竹,他十分神气地读着,十分积极地读着。突然,他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表达心中真挚的情感,这时候,他好象已经不再是读课文了,他仿佛就是小刺猬、小獾了。
他由衷的称赞、逼真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旁边的一位同学禁不住叫道:“真好!请再读一遍。”
就这样,我通过范读、评读、角色扮演、小组朗读大比拼等环节,让学生一步一步渐入佳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扮演的角色中,找到了感觉,抓住了感觉,体验到了欣赏的快乐,称赞的快乐,学习的快乐,朗读的快乐!四、课后反思:
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如何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问题。传统的阅读教学,几乎所有的设计都指向阅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以为把教材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学生就受到了教育,得到了熏陶,这种做法没有从实际出发,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有何意义而言呢?关注人的存在,关注人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本节课的教学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读为主关注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读书是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对话的桥梁,教学中教者十分关注学生对文本的朗读和语感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使文中内容活化、活现。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的读书,使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多元化的读书中悟到了称赞给别人带来的快乐。鼓励学生要用自己的行动给别人带来快乐。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课堂上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过程中,屏弃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满堂问和提问加串讲的方式,把读书的时间、过程、权利真正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读书学习的主人。
陶行知老先生非常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为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组织学生在超文本上展开合理想象与创造性表演。一改学生被动阅读的习惯和地位,促进学生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把文读活。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展示了他们的才能。还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开发了他们的潜能。这一精彩环节,把教学推向高潮。
(二)、以读为主,合作交流。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告诉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以主动发展,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由学生自主读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到小组内读议解决问题。例如:教师组织学生读书时方法的选择是自主的,可以选择喜欢的方式读(同桌读、小组读、个人读)学习内容的选择也是自主的,把学习的权力空间还给了学生,使不同学生都有收获,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学习“受到称赞以后,小獾除了高兴以外,还有哪些表现呢?”这一问题时,教者组织同学小组合作交流展开讨论,因为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由于学生读书比较充分,对这一问题的理解非常深刻。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尊重,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正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才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解放,思维得以活跃、潜能得以发挥,不但养成爱读书会思考的习惯,而且学会了与人合作。
第五篇:唤醒生活体验,情境感悟朗读
唤醒生活体验,让孩子喜欢阅读
新邵县潭府乡龙潭完全小学
陈朝辉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低年级的学生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就要读出语文味,学会用朗读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关键词】 表情 角色扮演 表演 配乐 重音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低年级的学生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就要读出语文味,学会用朗读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几点看法:
一、表情演绎,想象朗读
表情,顾名思义,就是情感的表露。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在朗读中陶醉,表情怎能不随着心情的起伏而变化!失去了表情变化的朗读,是一种多么虚假的矫揉造作。用我们的表情去演绎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要求表情去演绎朗读,这是包括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这时学生往往会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是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是同情的或者厌恶的。所以孩子都特别喜欢用表情去演绎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朗读是发出声的,他们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及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的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我们应该重视表情朗读,让学生学会用我们自己的表情去演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角色体验,感悟朗读
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还可以用我们的表演艺术去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已掌握的文章写作背景,身临其境的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一同进行表演。学生为了能够读清语气、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提升为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通过恰当的语调、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时动作表情的运用还可以使朗读者与听众的读听积极性提高起来,使看似枯燥单一的朗读生动活泼起来。表演还要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体会角色形象,读出真情实感。如《小马过河》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老马是慈爱的妈妈,他的话低沉缓慢,充满慈爱;小马是一个幼稚的小孩,他的话高而快,活泼而幼稚;松鼠是一个小女孩,说话尖细快急;老牛是一个老爷爷,说话粗厚稳健,富有经验……
三、角色朗读,飞扬个性
用我们的分角色朗读去导演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它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如学习《刘胡兰》一课时,由于孩子们生活的时代与刘胡兰的不同,只能从影视上见到敌人的凶恶、残忍,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在分角色朗读敌人与刘胡兰的一段对话时,扮演敌人角色的同学,读出了敌人在一位共产党员面前奸诈、无能、绝望、穷凶极恶的丑态;扮演刘胡兰的同学,读出了刘胡兰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教室里听的同学都被刘胡兰铿锵有力的话语所感动,当读到刘胡兰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读到“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同学们不觉流出了泪。通过分角色朗读,同学们对敌人更加痛恨,对刘胡兰更加敬佩。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导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配乐朗读,创新升华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朗读《春天在哪里》《雨后》《可爱的西沙群岛》等时,我们可以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课文《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我们可以用一些低沉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只要教学氛围和谐,课堂上就可以让歌声飘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可以成为流动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五、让我们突出重音去表达作者的感受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还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它同停顿一样都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恰当使用重音,可以使语意更加鲜明。如《小马过河》中四次提到小马向河边跑去,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向磨坊跑去”。这句中“飞快地”重读,表现了小马第一次帮妈妈做事情时兴奋的心情。第二次是“小马听了老黄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这句中的“立刻”应加以重读,表现小马很相信老黄牛的话。第三次是“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这句的重音应放在“甩甩尾巴”上,表现出小马听了松鼠的话,心里迟疑和为难。第四次是“小马跑到河边抬起前蹄……”,在这里“抬”字重读,可以表达出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受到启发,要自己亲自尝试小河深浅的决心。在各句中对“飞快地”、“立刻”、“甩甩尾巴”、“抬”所强调的重音各自侧重表现了小马兴奋、犹豫到决心尝试的心理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泪流满面。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让我们用朗读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吧。【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文汇教育家书系· 第1辑)
3、《新理念与语文教学设计》吉春亚著 方志出版社2004年5月
4、《培养小学生朗读技能的困境与出路》 曹鸿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