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感悟体验-《坐井观天》教学片段与评析-钱琳

时间:2019-05-13 03:49: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朗读感悟体验-《坐井观天》教学片段与评析-钱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朗读感悟体验-《坐井观天》教学片段与评析-钱琳》。

第一篇:朗读感悟体验-《坐井观天》教学片段与评析-钱琳

朗读 感悟 体验

—《坐井观天》教学片段与评析

实验小学 钱琳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并且在教法上有大胆尝试呢?这节课的总的教学设想是: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寓意。

【片段一】抓重点词语,朗读感悟

师:小鸟是怎么说的,你能不能找到小鸟说的这句话? 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小鸟想告诉青蛙什么?

生:小鸟想告诉青蛙,天是“无边无际”的。师:谁知道“无边无际”? 生:无边无际是指大得望不到边。

师:小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大家一起跟随小鸟飞一回,我们出发了——(播放各种画面:小鸟漫游过高山、大海、城市、草原„„)小鸟飞过哪些地方?

生:小鸟飞过茂密的森林、繁华的城市、无边无际的草原、茫茫大海„„ 师:小鸟飞过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是无边无际!

【点评:这一片断教学,教师积极创设情境,从重点词语入手,感悟文本。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然后设计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

【片段二】 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师: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的天是怎样的呢?这时它会怎样想呢?投影仪出示习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这下子,它惊呆了,心想:。于是,对小鸟说:“。”小鸟说:“。”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它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小鸟说:“没什么,你以后多出来看看,有错就改还是好青蛙。”

生:青蛙跳出井一看,天真大啊!心想:外面比井底好玩多了,以后我要多出门看看。它对小鸟说:“是我弄错了,我真不该和你争。”小鸟说:“没关系,以后不要老呆在井底,常到外面来看着走走,就不会再闹笑话了。”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天的确大极了。它的脸刷的就红了,心想:小鸟说对了,我确实错了。它不好意思地说:“小鸟,我为刚才的固执向你道歉,希望你原谅我。快到我家喝点水吧!”小鸟说:“你有勇气承认错误,我愿意和你做好朋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点评: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画面,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围绕“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呢”等问题,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过程。】

【总评】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形成能力。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读书。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处有目的的读。首先,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其次,再读课文,读通句子,找找小鸟和青蛙分别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最后,细读课文体会小鸟和青蛙的心理之后,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层层递进的自读自悟,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感。

2、从重点词语入手,解析本文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行为,不能灌输,更不能复制,教学中教师唯有通过各种渠道撷取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生发感悟。

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在教学中,我举了个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什么是说大话。这个例子是:我能举起一头大象。学生从老师的语气和自己的经历中了解,这些就是夸张,不切实际的,就是说大话。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并且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个词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了。

3、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造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虚灵”的佳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要高,看的要全面。课文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朴实浅近的语言文字中,为了使学生体会寓意,学完全文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留白处展开想象,“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它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青蛙跳出井一看,天真大啊!心想:外面比井底好玩多了,以后我要多出门看看。它对小鸟说:“是我弄错了,我真不该和你争。”„„通过想象,学生们畅谈了对寓意的感悟,一个空白点彰显了一段多彩的感受,也为课堂涂抹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第二篇:朗读中感悟 想象中体验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而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生活着一种少数民族──傣族。你们知道傣族人民每年都要过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叫什么?

指名回答,师板书:泼水节,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泼”。

师: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中旬过泼水节,时间持续3至7天。

2.师:1961年,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们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

指名交流,师相机出示周总理简介。

周恩(1898—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淮安,并在淮安度过童年时代。1949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在建立中美、中日之间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3.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去看看那次难忘的泼水节吧!(师板书:难忘。)

4.师指导读课题。你觉得这个课题应该怎样来读?重音应落在哪里?请全班同学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由谈傣族的泼水节,引入到1961年周总理参加傣族的泼水节;再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达到“课伊始,意亦明”的效果。通过指导读课题,让学生初步懂得读短语时,哪个词该读重音,才能表达题目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做到以下要求。(1)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它圈出来。

(2)对于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请教别人,读准字音。2.出示生字,检查学习情况

凤凰 傣 恩 敲 撒 襟褂 咖啡 踩 端 蘸 寿(1)指名认读生字,师相机正音。(2)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

(3)齐读生字,想一想你会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

3.课件出示课后的“我会填”,认读多音字,并根据读音组词。

好:hǎo(好事)hào(爱好)

空:kōng(天空)kòng(空位)乐:lè(快乐)yuè(音乐)

盛:shèng(盛开)chéng(盛饭)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识字方法的同时,力求加以运用,采用多种方式认读并熟读牢记生字,为后面学习课文扫除障碍。

(三)再读课文,初知“难忘”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①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在课文里标出自然段序号。②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相互交流。3.指名交流。

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61年周恩来总理在西双版纳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欢乐情景。【设计意图】给足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学生在反复多次的读书活动中做到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以此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年段目标的要求。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注意了教学方式,把生硬的“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换成了“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既降低了难度,又对学生进行了思考方法的指导,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课题中的“难忘”。

(四)细读课文,感悟“难忘” 1.学习第1自然段。

(1)朗读第1自然段,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什么?(每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傣族人民的泼水节就到了。)

(2)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表示颜色的词语,请在文中用“──”画出来。(火红火红)像这样结构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雪白雪白、金黄金黄、碧绿碧绿。)

(3)指导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出热闹、高兴的心情。)2.学习第2自然段。(1)引读第2自然段。

师:今年,傣族人民特别──

生:高兴。师:因为──

生: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2)深入分析。

①“今年”是指哪一年?(1961年)②“特别”可以换成哪个词?(格外)③用“因为……所以”说说这段话的内容。

④这段话让你体会到什么?(周总理深入群众,关怀傣族人民。)(3)指导学生用激动、开心的心情朗读第2自然段。3.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周总理要来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了,那么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呢?(1)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用横线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句子。(2)指名交流。相机出示以下句子。①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a.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四面八方”的意思,从“四面八方”这个词你可以体会到什么?(参加此次泼水节的人很多。)

b.讨论:“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

不能。因为“赶来”有急切的意思,表现出傣族人民急切地想亲眼看看周总理,傣族人民怕来晚了赶不上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所以起了大早,急匆匆赶来。

c.指导朗读这句话。

②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A.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比喻)

b.把什么比喻什么?(把花瓣比作地毯。)

c.在现实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鲜红的地毯?(庆祝会、婚礼)

d.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感受到傣族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热爱以及独特的迎客方式和喜庆的氛围。)

e.指导朗读这句话。

③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a.“一条条”和“一串串”可以换成“一条”和“一串”吗?为什么? 不能。因为一条条、一串串表示很多条,很多串的意思。b.这句话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江面上驶过很多龙船,很多的花炮在空中齐放,场面非常热闹。c.指导朗读这句话。

④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a.当周总理出现时,傣族人民有什么表现?(欢呼)

b.假如你是傣族人民,周总理来了,你会怎么做?会怎么喊?

引导学生加上动作把场面表现出来,指导学生做到感情充沛,声音自然。c.师引读:人们欢呼着──

生:周总理来了!

(3)齐读第3自然段。4.学习第4自然段。

(1)师:看,周总理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出示课文插图),猜一猜图中谁是周总理?(指名回答)

(2)自由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边读边用波浪线勾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神态的句子,对照课文插图看看,你们猜对没有?

(3)指名交流。①师相机引读:

师:周总理身穿──

生: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师:头上包着一条──

生: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②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笑容满面”的意思,用“笑容满面”说一句话。③周总理为什么要穿上傣族人民的服装?

因为周总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傣族人民打成一片,入乡随俗。

(4)师:周总理来到人群中,他是怎么做的?自读第4自然段第2句话,用双横线勾画出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

①指名交流。(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②从这些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周总理平易近人,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5)朗读第4自然段。指导学生用跳跃、愉快的心情朗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本人物及作者思想情感,为理解感悟“难忘”打下基础。

5.学习第5自然段。

师过渡:开始泼水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相互泼水相互祝福的?(1)指名读课文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边听边圈出周总理动作的词语。(2)指名交流。(端着、拿着、蘸、泼洒)(3)引导想象并引读: 师:周总理一手端着──

生:盛满清水的银碗。师:一手拿着──

生: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此时他走到一位老爷爷身边,他会说?他又走到一位阿姨的身边,她又会说?他又走到一位小朋友的身边,他又会说?(指名交流)

(4)师过渡并出示句子,进行句子训练。①出示句子: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②此时谁能用“一边……一边……”说句话?

随机点拨:同时做的两件事可以用“一边……一边……”造句。③假如你就在泼水节的现场,你还会祝福周总理什么?(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阅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接纳文本,而是需要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去填补文本意义的空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此环节教学,教师深入挖掘文本,抓住文本的空白,进行拓展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

6.学习课文第6、7、8自然段。

(1)在这3个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几个感叹句?表达了什么?(2)指名交流。(4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3)小组讨论: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幸福的、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亲自来到傣族人民的身边,一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他把幸福、欢乐以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指导学生带着激动、幸福的心情朗读课文第6、7、8自然段。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体验,充分体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多样化的朗读中,学生既能品味语言、训练语感,又能增强感受、积淀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课件“我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师相机正音。2.请学生观察生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3.细看生字,指导书写。

“龙”字书写时最后一笔是点;“恩”,上下结构,上面是“因”,提醒学生不能写成“田”;“敬”,左右结构,右边是“攵”,提醒学生不要写成“夂”;“鲜”,左边“鱼”的最后一笔要写成提,不要写成横;“凤凰“,都是半包围结构,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第二笔是横折弯钩。

4.在课本上练习书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的写字姿势。)5.展示反馈,组织评议。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写好生字,先要让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然后重点指导难写的生字,给学生充分写字的时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明确认真写字的重要性。

(六)总结拓展,升华“难忘”

1.师: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周总理是一个平易近人、入乡随俗,永远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好总理,此时,你学完了课文,能用下面的句式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吗?

课件出示:这真是个_________的泼水节,因为__________。

2.师:周总理虽已离去,但他关心各族人民的思想时刻激励着我们。周总理曾说过,让我们大声齐读,课件出示: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是呀!我国的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许多值得我们去爱的地方,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也有很多。课前,你搜集了我国哪些民族的隆重节日?谁来给来大家说说。课件出示:彝族有火把节,哈尼族有苦扎扎节和十月年,白族有大理三月街,苗族有花山节,回族有开斋节。大家如果有机会可以参加各民族的节日,去感受各民族的热情好客。

3.师: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周总理关心各民族的事迹读一读,相信大家会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令大家难忘!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来表达我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和怀念吧!

第三篇:坐井观天教学片段赏析四

暑假期间,笔者参加了国家语委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的全国“注·提”实验观摩研讨会,在会中有幸地听了湖北省选送的《坐并观天》一深,颇有层受。

一、听一听——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片断一:讲故事,板书课题。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大声):喜欢!师: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师: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屏幕上出现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屏幕上出现一只青蛙呱呱叫)。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井沿上(屏幕上出现一只小鸟叽叽喳喳飞来落在井沿上)。(戛然而止)生(迫不及待地):老师,接着呢? 师:接着怎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书上写着呢!学生迅速翻开课本读起来. 评析:《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老师声情并茂地以故事导入,配上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戛然而止”的处理,构建了一个引力强劲的情感磁场,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二、做一做——动手实验解难释疑 片断二:青蛙和小鸟的第二次对话,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吗? 生: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并口那么大呢? 师:真会提问题,那青蛙究竟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师:拿出老师给大家发的纸,跟老师这样卷成圆筒状,然后透过圆筒孔看天花板,说说平时看到的天花板与卷起纸筒看到的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生:平时看到的天花板很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很小。生:平时看,天花板有多大,我们就能看到多大,现在透过纸筒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生:我们的视线被挡住,所以看到的天花板只有纸筒口那么大。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也善于动脑筋,那你们想想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生:坐在井里的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师:所以青蛙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评析:此片断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质疑,再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小实验,为每个孩子创造参与的空间,弄清青蛙为什么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这一疑难问题。老师没有进行乏味的分析和常识性的讲解,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动脑,既培养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也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看一看——媒体巧用悟明寓意 片断三: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啊。” 师:小鸟为什么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呢?我们一起看一组画面,看谁看得是仔细。(放多媒体课件,并配乐)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小鸟飞过了许多地方,飞过了高山,飞过了田野,飞过了城市„„ 生:小鸟飞过许多地方,看见了美丽的高山,看见了广阔的原野,看见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 生:小鸟飞过的地方多,看到的多,知道得也就多。生: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的也就少。师:对,小鸟见识广,青蛙见识少。生:像小鸟一样做一个见识多的人,不能做个“井底之蛙”。评析: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学习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通过故事明白一个道理。此环节的教学,采用多媒体动画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凭借音乐,感知画面形象,然后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由看到的自然悟出寓意,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深刻教育。

四、说一说——发散思维培养创新 片断四: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错了没有? 生:青蛙错了。师: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生:青蛙只有从井底跳出井外才能认识到自己错了。师:我们现在帮这只青蛙跳出井外。(运用多媒体,青蛙跳出井外,然后站在井沿上,东张西望,嘴里不停地呱呱叫)师:瞧!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了,嘴里不停地说话,它说些什么呢? 生:哇!天真的无边无际,大得很啊!生:哇!天真大,原来真是我错了。小鸟,对不起!生:呀!山真高,田野绿油油的,公路像一条条带子„„我不跳出井,怎能知道这么多,真是太谢谢你了,小鸟!评析:在课文接近尾声时,发掘出能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因素,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很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发散了学生思维。学生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精神。

五、演一演——扮演角色再现情境 片断五:把学过的故事进行表演。这一片断的教学步骤是: 1.同桌之间互演,一个演小鸟,一个演青蛙,要求配上动作。2.点名上台表演,戴上事先准备好的头饰,看谁演得最好。评析:学生通过演一演,把从课文语言文字中获得建立的表象进行再现,学生动情入境。这样,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维,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总之,这节课教学,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四篇:朗读教学感悟

朗读教学感悟 让语文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

乌金学校 黄平安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小学低年级课文语言优美,浅显易懂,是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极佳载体。教学中学生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课文读准确、流利,可是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却是需要教师的引导,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朗读感悟呢?

1、以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就是让学生自己爱怎样读就怎样读,在学生自己读后指名读,点了几个学生读都没有能读好,教师却总会再请,屡次受挫,学生越读越没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在低年级进行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在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如:我教《小竹排在画中游》一课时,是这样领读的,先用轻松的语气,节奏较慢的语调领读“小竹排,顺水流”,用声音渲染快乐的气氛,领读“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则用欣喜的语气诱发学生对景物喜

爱之情;最后充满激情地高声朗读“江南鱼米乡,小竹排在画中游”,将学生的情绪推向高潮。跟随老师的领读,学生读着读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犹如置身于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亲身感受着那里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的动人美景。

2、用比较、揣摩,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不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如课文《秋天的图画》,有一句“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为了让学生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我采用对比出示句子“金黄的梨树,红红的苹果,金色的稻海,火红的高梁。”让学生谈谈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课文的好,因为它写出了梨树的颜色、样子”,我们班一向不发言的孙晨昕小朋友说“课文的好,因为它还写出动作,挂起,露出,翻起,举起。”我顺势说全班做动作表示,我说这里不仅写出了颜色、样子,2

还写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机。请大家读出美,读出勃勃生机。学生马上能入情入味地朗读,有的学生还边做动作边读,以此表达感情。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这样长期的训练,语感就会油然而生了。

3、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语文是母语教学,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要求有感受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例如,在人教版《清澈的湖水》中,当小洁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却惊喜地看到有许多小鱼在游,看到小鱼为她表演,她很高兴。课文句子是“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学生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小鱼很多,却没有读出当时小洁惊喜的语气。我就引导学生想象:小洁看到这么多小鱼,不由地发出了“哟”的声音,你平时自己惊喜时发出的各种声音“啊”、“哇”“呀”“咦”等等,当涉及学生生活实际时,惊喜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老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多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情,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 3

也可以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受,读出感情。

4、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一个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对思想的发掘,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创设的境界,借助语言来感受形象,领悟其中的感情。如课文《清澈的湖水》描写湖水清澈、湖水的美丽,主要体现在文中“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学生知道这句写出了湖水的美,却不能读出美的感情。于是,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好像看到了什么。读完后,学生说:“我看到了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我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学生学着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赞美湖水清澈的感情就读出来了。

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入情入境体会作者的情感,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去体会。如在上课文《自己去吧》的时候,我请两位学生头戴鸭妈妈和小鸭的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当小鸭子从蛋壳里钻出来,睁开眼睛看见漂亮的花、清清的小河,会想到什么?学生说:“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心里很高兴。小鸭请求妈妈带他去游泳。这时适时请学生朗读小鸭说的那句话: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通过 4

角色的扮演,学生立即读出了高兴、恳求的语气。该鸭妈妈表演了,鸭妈妈听到了孩子的恳求,摸了摸孩子的头亲切地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通过鸭妈妈那亲切的语气,充分地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总之,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应因文而异。

总而言之,教育以学生为本,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文本背后蕴含着的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的精神家园,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把躺着的文本读活,把复杂的文本读简单,把厚的文本读薄。通过读使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验到他的博大精深。

第五篇:唤醒生活体验,情境感悟朗读

唤醒生活体验,让孩子喜欢阅读

新邵县潭府乡龙潭完全小学

陈朝辉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低年级的学生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就要读出语文味,学会用朗读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关键词】 表情 角色扮演 表演 配乐 重音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每一篇文章都包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而低年级的学生年幼少知,理解能力差,未必能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因此,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就要读出语文味,学会用朗读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的几点看法:

一、表情演绎,想象朗读

表情,顾名思义,就是情感的表露。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言为心声”。在朗读中陶醉,表情怎能不随着心情的起伏而变化!失去了表情变化的朗读,是一种多么虚假的矫揉造作。用我们的表情去演绎作者的思想感情,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要求表情去演绎朗读,这是包括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的。这时学生往往会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表达,抒发他们对作品中人物、角色、场景是热爱的或者是憎恨的,是喜悦的或是悲伤的,是同情的或者厌恶的。所以孩子都特别喜欢用表情去演绎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朗读是发出声的,他们一边读着,一边又能听到自己及同伴共同表达的情意,情感的交流,相互的感染,使学生的情感在抒发中推向高潮。我们应该重视表情朗读,让学生学会用我们自己的表情去演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角色体验,感悟朗读

对一些情节曲折生动、形象鲜明的课文,还可以用我们的表演艺术去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朗读时运用已掌握的文章写作背景,身临其境的读出文章的语气和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丰富的表情一同进行表演。学生为了能够读清语气、语调配上合适的动作表情就必然要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化、提升为自己的感情体验,再通过恰当的语调、丰富的表情表达出来,达到入文入情的境界。同时动作表情的运用还可以使朗读者与听众的读听积极性提高起来,使看似枯燥单一的朗读生动活泼起来。表演还要借助手势、表情、动作、道具等,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画面,以体会角色形象,读出真情实感。如《小马过河》一课,对话多,可通过表演再现不同角色的形象:老马是慈爱的妈妈,他的话低沉缓慢,充满慈爱;小马是一个幼稚的小孩,他的话高而快,活泼而幼稚;松鼠是一个小女孩,说话尖细快急;老牛是一个老爷爷,说话粗厚稳健,富有经验……

三、角色朗读,飞扬个性

用我们的分角色朗读去导演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让学生进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它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学生进入了角色,用角色去感受课文,感受生活,感受人生。如学习《刘胡兰》一课时,由于孩子们生活的时代与刘胡兰的不同,只能从影视上见到敌人的凶恶、残忍,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在分角色朗读敌人与刘胡兰的一段对话时,扮演敌人角色的同学,读出了敌人在一位共产党员面前奸诈、无能、绝望、穷凶极恶的丑态;扮演刘胡兰的同学,读出了刘胡兰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教室里听的同学都被刘胡兰铿锵有力的话语所感动,当读到刘胡兰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是共产党员”时,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读到“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同学们不觉流出了泪。通过分角色朗读,同学们对敌人更加痛恨,对刘胡兰更加敬佩。可见分角色朗读不仅能导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四、配乐朗读,创新升华

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朗读《春天在哪里》《雨后》《可爱的西沙群岛》等时,我们可以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课文《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我们可以用一些低沉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只要教学氛围和谐,课堂上就可以让歌声飘扬,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可以成为流动的美。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配乐朗诵比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的境界中,让文学音乐一起提升学生的思想审美境界。

五、让我们突出重音去表达作者的感受

在朗读的时候,句子中的某些词语从声音上还要加以突出。这种现象就是重音。它同停顿一样都是正确表达思想内容、真切抒发感情的重要手段。重音有两种。一种是语法重音,这种重音往往是自然重读的;另一种是强调重音,也叫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它是为了有意突出某种特殊的思想感情而把句子里的某些词语读得较重的现象。恰当使用重音,可以使语意更加鲜明。如《小马过河》中四次提到小马向河边跑去,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各不相同。第一次是“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向磨坊跑去”。这句中“飞快地”重读,表现了小马第一次帮妈妈做事情时兴奋的心情。第二次是“小马听了老黄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趟过去。”这句中的“立刻”应加以重读,表现小马很相信老黄牛的话。第三次是“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这句的重音应放在“甩甩尾巴”上,表现出小马听了松鼠的话,心里迟疑和为难。第四次是“小马跑到河边抬起前蹄……”,在这里“抬”字重读,可以表达出小马听了妈妈的话,受到启发,要自己亲自尝试小河深浅的决心。在各句中对“飞快地”、“立刻”、“甩甩尾巴”、“抬”所强调的重音各自侧重表现了小马兴奋、犹豫到决心尝试的心理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总结了古人宝贵的治学经验,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有些课文,我默读时虽然也能使眼睛湿润,但感受的程度远不能和朗读相比,朗读常常泪流满面。朗读既能意会生情,又能表意传情。让我们用朗读来诠释作者的思想感情吧。【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潮:《教学新理念》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文汇教育家书系· 第1辑)

3、《新理念与语文教学设计》吉春亚著 方志出版社2004年5月

4、《培养小学生朗读技能的困境与出路》 曹鸿飞

下载朗读感悟体验-《坐井观天》教学片段与评析-钱琳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朗读感悟体验-《坐井观天》教学片段与评析-钱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体验

    在朗读中理解感悟体验 韩 秀 琴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举足轻重的地位,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更好的理解、感悟、体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朗读教学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具......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在感悟中体验情感 作者:王晓敏 来源:《软件·教育现代化》2012年第11期 [摘要]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

    《一元钱的体验》教学设计(精选合集)

    活动目标:1.指导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以促进下一步活动的开展。2.了解学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3.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分工协作,团结进取......

    《大熊猫》教学设计(朗读感悟)(精选合集)

    《大熊猫》教学设计(朗读感悟) 教学目标: 1.了解大熊猫的习性、特点,懂得爱护大熊猫及其他动物,增强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本课9个生字......

    《失物招领》朗读感悟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拼音朗读课文3遍。 2、准备一个塑料袋,内装一些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等废品。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读顺 采取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

    《赤日炎炎》教学设计(朗读感悟)

    《赤日炎炎》教学设计(朗读感悟)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赤日炎炎》,通过阅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会写3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朗读教学的一点感悟(推荐五篇)

    朗读教学的一点感悟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基本的重要的教学方式。朗读在小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朗读促使学生自觉辨析字词的音形义朗读,首先要做到正确。朗......

    英语片段教学的感悟

    英语片段教学的感悟 片段教学几乎与“说课”形影不离,成为教学教研、评估教师基本素质和展示教师教学才华的重要途径之一。上周四,我们英语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组织下进行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