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word文档资料

时间:2019-05-15 01:3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word文档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word文档资料》。

第一篇: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word文档资料

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片断】

师: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草原的景色很美;草原的空气清新;草原的天空晴朗。师:你们喜欢吗?请通过朗读来表达你的心情。

(虽说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但观其神色,闻其声调,似乎不尽人意。)

师:再轻声读一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生读课文,品味好词佳句。)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句子?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一句,因为从这句中我体会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十分可爱;我最喜欢……

师:听了大家的介绍,我不由陶然而醉,能给我一个机会表现表现好吗?(学生期待着)现在请大家现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怎么样,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新感受,再美美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好吗?(生读得比先前更投入,更出色。)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饶有兴味地读着,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

第 1 页 【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从以上教例可以看出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先前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其神色、声调,却不尽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景色十分迷人,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自读自悟、美读品悟,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给人美的享受。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这是使我想起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

第 2 页 可贵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那么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第 3 页

第二篇:《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

《草原》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主题

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语文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课本多元化的解读。

二、背景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课《草原》是我国著名作 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是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9月12日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一次休息时写下的。当时他在那儿租了一家平房,作为他安静的写作与创作戏剧文学的地方。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三日发表在《人民日报》。在课文里,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到我国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因此,在教学本文时,我采取先整体感受到品读优美句子的方式,并且结合本学期探索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讲感受。

三、情境描述

师:这真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我们展开想象,说说夕阳西下他们话别的场面吧。

生:蒙古同胞会说“欢迎你们再来”。

生:多住几天吧,真舍不得让你们走。

生:你们的草原一碧千里,真乃令人神往。

生:草原风景秀丽,人们热情好客,有空我还来。

生:奔驰的骏马,静立的牛羊,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确是草原天堂。

生:老师,这是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我去过草原,那里的景色没有课文里这么美。师:(有些愕然,幸亏我也去过草原,和这位学生有同感,于是灵机一动)那么,分别是你想说什么?

生:听妈妈说,是人们不保护环境,使草原沙漠化了。我想说,让我们一起保护地球,让草原永远一碧千里,永远美如天堂。

学生们顿时议论纷纷:

是呀,这么美的地方看不到多可惜呀。

我还没去过草原呢,为了看到和课文一样美的景色,我也要为保护草原出份力。我表姐学的是环境保护专业,我长大了也学这个专业,保护所有美好的自然环境。

四、反思

这节课,因为一个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教学超出了我课前精心预设的范围。于是,师生沿着“美”的路线解读文本,创造“保护美”的新线索重新建构新的阅读体验。一时,课堂“美”不胜收,“美”色用驻,课堂因生成而美丽,而真诚,而感动,而精彩。课后,我对这堂课的成功教学进行了反思:

(一)阅读教学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这个引领者必须具有广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深厚的人文修养,必须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细微变化,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要注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如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体会了景美和人美之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对文章的理解得到升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对草原美景的留恋使得学生联系生活事际想到了保护美景的想法。我如果没有前两次执教《草原》的基础,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反复学习、揣摩、实践,就只会循着风景美、人情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而学生对课本的多元化解读也会被我制止,绚丽多姿的课堂氛围也就不会出现。

(二)生成性课堂对教师的行为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西方美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交流(或对话)。就本节课而言,这是一节典型的生成性课堂,在教学中,学生能感悟到文中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是我备课时备好的,而“保护美”是我没有预料到的。好在我对课文已是熟悉,稍一思考,便抓住这一契机,引领学生循着“美”的新线索多元化解读文本。如果我漠视了学生的这一独特体验,草原的美和今天的课堂也成了也将被历史一分为二,“草原美色永驻”也不会在我的教学生涯中留下如此“美”的深刻记忆。

第三篇:体育教学片段与反思

体育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背景:

在体育活动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需要克服身心疲劳,消除厌倦、胆怯、慌乱等消极情绪,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一定程度的肌肉紧张等,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严峻考验,也是培养和形成坚强意志品质的过程。这也是本片段教学的侧重点,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领域,主题是“主动参与,超越自我”。通过参与“爬越一定高度的障碍物”活动,将学生置于特定的情境中——“鲤鱼跃龙门”,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学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并能学会通过体育活动的方法调控自己的情绪。

教学片段实录:

师:小朋友,你们听说过传说中的龙吗?

生:(异口同声)知道。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从哪里知道的,龙是怎么样的呢?生:(争先恐后)老师,我来„„我来„„

组织学生发表个人观点,然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活跃气氛。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说得很好。你还知道龙是什么变来得吗?你能告诉同学吗?

学生沉默、思索,举手发言„„

师: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鲤鱼过龙门”的故事„„

教师讲述传说故事。

师:听了刚才的故事,你明白龙是怎么变的吗?

生:知道了。

师:你最佩服故事中的谁呢?

生:小鲤鱼„„

师:回答得真好!那你佩服小鲤鱼什么呢„„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小鲤鱼不怕困难,克服艰辛,永不放弃的顽强精神。

师:今天,我们都来学习勇敢的小鲤鱼来过龙门,好不好?生:好„„

教学反思:创设运动情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年级学生的感性认识占主要地位,情绪波动大,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由传说故事“鲤鱼跃龙门”引入,再创设“鲤鱼过龙门”的运动情景,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学习兴趣高涨,每个人都想体验一下。

“鲤鱼变成龙”的过程,从他们一张张激动的小脸上明显可以看出来„„

师:在去龙门的一路上,我们要碰到很多的困难„„我们应该先怎么样?

生:我们先要做好准备,可以先学好本领„„

师:回答的真好!我们该学些什么本领呢?请小鲤鱼自己商量去练本领。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适应性练习

教学反思: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了自主权、选择权,充分发挥各组民主性及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同时还培

养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对于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首先面临的是陌生的同伴、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场地等,《课程标准》在水平一中要求“在体育活动中适应陌生的环境”。通过创设“鲤鱼过龙门”的情境活动,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之间互相交往一起游戏活动,融洽了教学氛围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使学生尽快适应了运动环境,学生学得更主动,主体性作用充分得到发挥。

师:刚才,小鲤鱼学本领真不错,看来我们的小鲤鱼信心十足。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小鲤鱼游进前行„„

师:看,小鲤鱼们,我们到了龙门。高高的龙门就在前面,你们害怕吗?

生:不怕!我们一定能行„„我们要变成威武的龙„„师:这么高的龙门,我们想一想,怎么过去呢?

教师引导学生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障碍物作尝试性练习,并掌握保护与帮助方法,学生之间互相合作。

教学反思: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爬越障碍物的方法”。它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技术动作的方法(降低难度法等),拓宽学生学习动作的思路,为学习其他技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在自由练习中,绝大部分学生非常投入,积极动脑动手,不会的马上模仿,做到了人人参与。发言时思维踊跃,表现欲强。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快速理解任务和调动学生尽快进入角色。

师:刚才,小鲤鱼们真勇敢,过了这么高的龙门!

师:来,请这条勇敢的小鲤鱼来过一遍龙门„„

生:(踊跃举手)老师,我来„„

师生互动:学生展示,教师示范,学生评价,教师点评掌握爬越障碍的各种方法。

师:小鲤鱼的方法真多!你们能互相教给对方你的方法吗?生:能„„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再练习。

师:接下来,我们一群小鲤鱼要过龙门了,准备好了吗?生:(响亮)准备好了!

组织学生分层比赛。(鲤鱼过龙门)

教学反思:活动过程中注重过程性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法与学生之间评价、教师的评价三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小朋友学习的兴趣。教师适时抓住教学时机,给予学生自由交流的机会,学会交流与合作。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及对周围一切的好奇心。表演、展示、综合性评价的结果适当缩短了学生活动的时间,但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作用。

师:今天,我们的小鲤鱼都很顽强,顺利通过了龙门。老师祝贺小鲤鱼们变成了小龙。下面我们的小龙要庆祝胜利了„„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游戏“双龙咬尾”。

„„

片段反思:

1、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主动参与,超越自我”是本片段教学的主题,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技术,毅力增强了,勇气增强了,克服了恐惧心理,信心增强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通过互相交流、帮助,促进同学间合作,增进了友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时融洽了师生关系,教师通过示范、讲解、保护帮助,提高师生亲和力、信任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

2、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每个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与同伴的合作,信任同伴,学会与同伴的交往。孩子们在小组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中,也就有了展示自己才能和追求创新的动机,就会十分开心。让学生相互评价同伴,使学生对同伴有了新的认识。

3、由于上课时间有限,留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时间与空间还不够,教师为学生创造练习环境,所需要的器材估计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个别学生沉浸在感兴趣的玩法中,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要耐心引导个别学生的兴趣走向问题,逐步发展学生自制能力与纪律性。

4、没能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少数学习困难的学生没能根据自己的条件自主选择练习,教师应重点帮助他们诱发创新思维,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第四篇:对称图形教学片段与反思

(对称图形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材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68。

(教学背景:在创设动画情境后,知道了在数学王国里蝴蝶、蜻蜓、树叶为什么是“一家人”)教学片段:

1、分一分 师:课前我收集了我们班同学的一些剪纸作品,现在谁能把这些作品分分类吗? 生:我会!我会!(很多学生举手)师:谁上来试试?(生上台来演示)生边移动作品边说:我把它分成四类。师: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按穿的、动物的、植物的、其他的。(这时,底下很多同学叫着有不同的分法)

师:你也有你的道理,你听听其他同学的意见,行吗?(另一位学生来演示,生很快分好),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因为这边的东西是左右对称的,那边的“小旗子”与数字“9”字不是对称的。(下面同学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师笑着:“哦,你是按对称的标准去分的,你真不错!已经会用新知识了。”对着全体学生说:“看来,你们都喜欢这样分吗?”生(齐声):“是!” 师“趁势追击”:“那你们能从自己带来的剪纸作品中找出对称图形吗?折一折,你发现这些对称图形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每个学生动手操作后)生1:两边都一样。

生2:对折了两半完全一样。

生3叫着:“老师,这些图形里都有一条线!” 生4:“都有一条折过的线把图形分成了两半呢。”

师:对呀!你们都说得很好。这条折痕我们给它取个名字怎样? 生:(折痕线、对称线、对半线、对称轴等)

师:你们取得名字都很有意思,知道的也很多呢。我们数学王国里就把它叫做这个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这个折痕是个新的线朋友噢!(老师示范画树叶的对称轴后,再请生上来画了纸蝴蝶与纸蜻蜓的的对称轴)

2、画一画 师:接下来,老师要考考你们了。你会判断这些图形是对称图形吗?(书上68 页实物投影)是对称图形的话,请在书上画出对称轴(学生操作,师在了解学情,并指导个别学生,有个别学生很快举手说画好了)师:已经完成了的同学再动动脑,找找画画书上的五角星藏着几条对称轴呀?(那些举手的学生又忙着去画了,大部分学生已经完成第一个要求的作业时)

师:请大家看屏幕,我们一起看看自己找对了没有,画得对吗?(请生一一说明为什么是对称图形或不是的理由,当说到 时,)生1:我画出五角星的有2条。生2:不对,有3条呢!

生3:我画出了4条了。

生4:有4条,一定有5条的。

师笑着问:你是猜的,还是已经都画出来了呢?

生:我还没有画好,但我发现从 每个角画到对面都正好是一条对称轴呢!师:你真爱动脑筋,会表达,真不错!你刚才说得很对,看老师手里的纸,(折、剪、打开)是,我们折一折,看看是不是他说得那个理儿。(大家看老师演示验证)

3、找一找

师:用刚才我们研究五角星的方法,我们小组合作能否找到这些图形的对称轴。(师先出示这些对折图形,让学生先猜是什么图形,然后展开)师:不过在判断之前老师要提醒大家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眼睛呀!还要动手试一试呀。(要求:小组组长拿出信封里的图形分给每人一个,请每个同学先猜一猜,再折一折,多折几次,快的同学可以交换图形,然后每个成员分别说说自己的看法,并且选出一人向老师汇报结果。比一比哪一组组织的最好。)(全班学生开始活动。老师随机指导观察)师:现在开始汇报啦!谁先来? 生1:我发现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生2:我发现长方形有两条。生3:不对,长方形也有四条。

师:你折给大家看看吧。(我立即请生演示,她在演示对角折的过程中时,)生叫:这不对称了,两半不重合了。

师(对着生3):那你看明白了吗?谁来继续汇报? 生1:圆有4条对称轴!生2:我折出圆有8条。

师:那你如果继续折下去呢?会怎样呢? 生2:我想有很多很多!

师(装作很奇怪):为什么呢?你是怎样想的? 生2:不管我怎样对折,两边都是一个半圆!

师:真聪明,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那 谁已经研究出结果了?生1:我们找不到它的对称轴!

生2:有的,不过我是把它先剪了再拼起来。生3:老师,这样是不算的。师笑着:看来你们都是认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学生,那我们一起验证你们刚才图形中的对称轴情况,(电脑演示四种图形的对称轴条数,然后师小结。课后反思:

上面案例是一个教学片段,听完这节课上后我感受最深的是:一节课要把它上好,预设与生成是一对孪生姐妹,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性,生成性资源的即时利用,两者的有机结合,课堂才能闪现出创造的光辉与人性的魅力。

一、惊喜——课前蹲下身子了解孩子,使预设与生成浑然一体。

在创设情境后学生对“对称”有了模糊的概念,然后分类作品就是让他们进一步巩固对对称图形的理解,由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思维方式的不同,接受新

知识的快慢不一样,所以学生分类时出现的不同是很必然的现象,而我在课堂中也很好利用了他们的即时生成资源,虽然是“慧心早具”,但是顺势利导,使得资源 “随机生成”,使课堂中的分类活动“瓜熟蒂落”,成就了课堂中的一个精彩亮点。学生的掌声自然响起,让我意外的惊喜,感受到我们的孩子是多么富有灵性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以后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善于对学生的“学情”做好了解与调查,“蹲下身子”去倾听我们孩子的富有童趣的问题,并捕捉到这些思维活动的信息,精心构造弹性的接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增加课堂教学的体验性与生成性。

二、精彩——课中学会察言观色,及时调整预设使动态生成.在教学片段2中当我看见学生画对称轴快慢很不一样,为了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临时“抛砖引玉”提出“找找五角星的对称轴”这个问题,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在课堂中探索更多的东西,学到更多的知识,而其他学生在共同探讨了找五角星的对称轴的问题后,对后面的找对称轴的问题就有了经验.后来又与下面的教学环节再次融合。我们教师就要根据课堂上的变化情况不断深入而自觉的反省,用动态生成的观念调控教学预设.应临场需要与状况,对新资源的生成要有效开发与利用,解决好课中的各种“可能”,动态生成,运用好我们教师的教育机智,能使课堂异彩纷呈,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三、遗憾——课中缺少灵活调控能力,致使课堂中少了许多利用动态生成的亮点。

在教学片段3中,对于学生找“圆”有几条对称轴这个问题,原先我预设在这里让他们多讨论,自己把握时机,顺势利导,让学生讨论出一个精彩的结果,可是后来却只考虑到自己的后面教学环节的时间不够,而是利用的学生的话就草草结束了对圆的对称轴的研究,一句“轻描淡写”的表扬后,就用电脑演示代替了验证。由于没有给学生足够操作的时间,也没有想到怎样去“制造混乱”让课堂中出现 “生成性因素”,而是一味得按照自己设定的“直线型”的教学方案,毫不犹豫地进入下一阶段,并在学生汇报一种图形的对称轴,没有及时利用已有的材料(学具)边说边立即演示验证,却把验证结果都归到最后用电脑演示,这样一来学习效果不好,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印象不深。

对于“分类”那环节,惊喜之余,我遗憾当时没有做进一步的调整预设,做一个“无事生非”的引导者,再提出“兴风作浪”的问题:“那你们说说 ,为什么这样分比较喜欢呢?”这样更加突出所有的新知识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纳入其认知结构中去,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一堂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课,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为最高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全体”,适时提一些“大问题”,把课上得“大气”一些,上得“粗糙”一点,给学生留有自主建构的空间,有充分的活动、想象时间,有充分的师生交流时间。这样,动态生成的亮点能使教学充满师生成长的生命气息,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第五篇:朗读感悟体验-《坐井观天》教学片段与评析-钱琳

朗读 感悟 体验

—《坐井观天》教学片段与评析

实验小学 钱琳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并且在教法上有大胆尝试呢?这节课的总的教学设想是: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寓意。

【片段一】抓重点词语,朗读感悟

师:小鸟是怎么说的,你能不能找到小鸟说的这句话? 生:“你弄错了。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师:小鸟想告诉青蛙什么?

生:小鸟想告诉青蛙,天是“无边无际”的。师:谁知道“无边无际”? 生:无边无际是指大得望不到边。

师:小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请大家一起跟随小鸟飞一回,我们出发了——(播放各种画面:小鸟漫游过高山、大海、城市、草原„„)小鸟飞过哪些地方?

生:小鸟飞过茂密的森林、繁华的城市、无边无际的草原、茫茫大海„„ 师:小鸟飞过了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边,天可真是无边无际!

【点评:这一片断教学,教师积极创设情境,从重点词语入手,感悟文本。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小鸟说的话:“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理解“无边无际”就是“非常大,大得没有边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说出了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然后设计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

【片段二】 创设情境,丰富想象

师:假如青蛙真的跳出了井口,它看到的天是怎样的呢?这时它会怎样想呢?投影仪出示习题: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这下子,它惊呆了,心想:。于是,对小鸟说:“。”小鸟说:“。”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它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小鸟说:“没什么,你以后多出来看看,有错就改还是好青蛙。”

生:青蛙跳出井一看,天真大啊!心想:外面比井底好玩多了,以后我要多出门看看。它对小鸟说:“是我弄错了,我真不该和你争。”小鸟说:“没关系,以后不要老呆在井底,常到外面来看着走走,就不会再闹笑话了。”

生: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天的确大极了。它的脸刷的就红了,心想:小鸟说对了,我确实错了。它不好意思地说:“小鸟,我为刚才的固执向你道歉,希望你原谅我。快到我家喝点水吧!”小鸟说:“你有勇气承认错误,我愿意和你做好朋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点评:这一教学片断,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画面,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围绕“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呢”等问题,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过程。】

【总评】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实践活动,使其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感、形成能力。教师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读书。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多处有目的的读。首先,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其次,再读课文,读通句子,找找小鸟和青蛙分别认为天有多大的句子;最后,细读课文体会小鸟和青蛙的心理之后,要求有感情的朗读。层层递进的自读自悟,培养了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也增强了学生的语感。

2、从重点词语入手,解析本文

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行为,不能灌输,更不能复制,教学中教师唯有通过各种渠道撷取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细细品味,生发感悟。

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动画,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在教学中,我举了个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什么是说大话。这个例子是:我能举起一头大象。学生从老师的语气和自己的经历中了解,这些就是夸张,不切实际的,就是说大话。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并且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个词以及青蛙当时的心情了。

3、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力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创造新的情境和意境,这样获得的感悟才是丰富深切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一个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思绪,进入“虚灵”的佳境,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要高,看的要全面。课文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朴实浅近的语言文字中,为了使学生体会寓意,学完全文后,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留白处展开想象,“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通过想象,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青蛙跳出井口一看,哇!原来天真的无边无际。它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青蛙跳出井一看,天真大啊!心想:外面比井底好玩多了,以后我要多出门看看。它对小鸟说:“是我弄错了,我真不该和你争。”„„通过想象,学生们畅谈了对寓意的感悟,一个空白点彰显了一段多彩的感受,也为课堂涂抹了一笔亮丽的色彩。

下载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word文档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朗读需要情感参与──《草原》教学片段与反思-word文档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节语音课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一节语音课的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英语》(人教版)五年级Unit 3 Pronunciation《Snow, snow》。语音教学:字母组合ow和oa在部分单词中的发音......

    《世界地球日》教学片段与反思5篇

    《世界地球日》教学片段与反思 【教学内容】江苏版美术教材第十册《世界地球日》【教学片段一】 上课一开始,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视频动画,背景音乐是《地球妈妈》。内容包括......

    参与式教学总结与反思(刘欢)

    培训—学习—实践—探索—总结 ——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总结杨万乡中心小学刘欢 我很荣幸参加了麻栗坡县第二期“参与式教学”培训,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次培训我是以一名培训......

    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与反思

    《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 宁强县北关小学 张凤琴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教材32页-33页) 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

    《草原上》教学设计与反思5篇范文

    《草原上》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旋律特色,掌握mi、sol、la三音。 3、通过音乐实践,发......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

    豪华落尽见真淳一《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作者/ 征萍朴实——充溢着层层递进的品读【片段一】师: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开了。这些花怎么样?(请学生自由朗读)师:善于读......

    《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精选)

    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作者/ 喻建国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选我》,笔者有幸参与听课,觉得这堂课最大的问题......

    《云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5篇范文

    《云房子》教学片段与反思作者/ 束会琴《云房子》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的一篇课文。作为一篇优美的文章,这篇课文到底怎么教?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的比较与反思,我觉得通过“我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