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里程表
(二)》资料
教学反思
《需要多少钱》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主要分两个环节先是创设情境、再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在教学中,我想不仅要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地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索口算方法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能否提出自己的想法,是否乐于与同学合作交流。
1.对于创设情境这个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观察教学插图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先观察情境图,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数学问题。如: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我原来认为学生可能会结合教材提出许多简单的问题,可没想到,在这一情境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我的想象,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面对这种情景我利用教学挂图慢慢的引导学生使他们真正理解图意,解决数学问题。
2.在探索口算方法这一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面对同一道口算题,学生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探索12×3的口算方法时,我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交流和探讨不同的算法,我进行巡视,并对学困生加以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能从乘法的意义想到可以是3个12的和,12+12+12=36。也有同学3×2=6,10×3=30,6+30=36。还有的孩子直接用乘法竖式计算。
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有说服力。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比较中体会各种算法的不同特点,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然而,在练习时,我发现好多孩子乘法口诀背得不熟,特别容易出错。所以在计算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边算边默念计算过程,边记录下计算的得数,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计算准确率,也可以让孩子使用草稿本。比如12×5,先算个位,2×5=10,再算5×10=50,10+50=60。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感觉到低年级教学一定要给学生创设情景,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快乐中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教案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需要多少钱》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学方法
授教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挂图、小黑板。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星期天,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认真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生: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二、新课学习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 × 3 = 全班交流算法。12 × 3 =12+12+12=36 12 × 3 就是3个10加上3个2的和,10×3=30,2×3=6,30+6=36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拓展应用:
13×3
70×5
24×2
15×3 31×3
34×2
24×4
13×5
(1)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2)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三、结论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个位上、十位上满十向前一位进“1”。
四、课堂练习
18×6=
29×4=
37×3=
16×9=
28×2=
26×8=
34×3=
48×7=
68×3=
37×2=
17×8=
38×3=
29×4=
19×9=
2×29=
36×6=
43×7=
56×9=
13×1=
19×9=
14×4=
11×7=
28×4=
4×25=
70×7=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题,预习下一课。
六、板书设计
需要多少钱
一个泳圈12元,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12×3=36﹙元﹚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需要多少钱
学校:定西市安定区联庄小学执教人:高建明 学科:数学
版本: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课题:需要多少钱
上课时间:2013年9月6日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页。
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结合具体情境,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学习重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知识链接 乘法口诀 学法指导:
结合问题自主完成本课练习题,能标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学。学习过程:
一、温故互查,呈现目标(5分钟)
1.小丽准备去买游泳圈,一个游泳圈9元,买8个需要多少元? 2.一千克苹果售价5元,妈妈买了8千克,一共花了多少元?
二、设问导学:互助解惑(阅读课本第4页,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加以点拨。)(10分钟)
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超市看一看,那里都有什么,请同学们观看情境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提出:
1.3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游泳圈要多少元? 2.3个小朋友每人买一个球要多少元? 3.买一个游泳圈和一个球一共需要多少元? 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游泳圈、几个球?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1.解决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师:你会列式计算吗?并试着解答。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
(2)全班交流算法。引导全班汇报,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并板书学生的方法,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师:你是怎么算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小结。观察这道题和以前的乘法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说一说并及时总结。2.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3.总结: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
三、巩固练习。(5分钟)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五页的“练一练”第1——4小题。
2.教师引导学生先审题,然后让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练习。四.当堂达标。(10分钟)1.课本第4页试一试1-2题
2.第2题。出示题目后,先让学生从情境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然后独立解决。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是如何计算的。
3.第三题。引导学生看情境图。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引导学生解决谁买的合算。
五.拓展延伸,活学活用(5分钟)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结合表格说一说表格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计算填写。
六、小结提升(5分钟)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分别说说“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七、教学反思
第四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里程表(二)》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里程表
(二)》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依据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亲历“再创造”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和交流的工具,学生用熟悉的经验自己去摄取信息,分析信息,猜测想象。在实践操作,观察比较,验证推理,吸取别人思考的长处,尽可能想办法完善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学生由想而悟,由悟而得。不仅掌握知识,而且思考知识,诘问知识,批判知识,创新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里程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学会用线段图来辅助理解两个量之间的包含关系和差值关系。
计算汽车所经历的各城市之间的里程,孩子们通过作图等手段还是可以理解的,相对常常坐火车的孩子们理解这一问题会更加容易些。但是《里程表
(二)》中的车上的里程表读数和家中电表读数,虽是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接触的比较少,家中有车的孩子理解起来会比较容易。再刚接触这一读数问题时,孩子们已经建立了“读数累加”的意识,可是具体进行计算其中某段之间的数据时,学生对截取哪一部份的数据进行计算仍是模糊的。于是我结合教材,通过画线段的方法向学生介绍:读数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结束,这一部分增加了多少才是他具体行驶的路程。只是电表的读数问题,学生有意识地想要用线段图表示出来,但是他们却不明白为什么7月份的用电量=7月底—6月底,导致部分同学标注的是6月份的。
教学关键做到:
1.在教学和练习时必须要求孩子们务必动手作图;
2.要求学生自主明辩已知条件中的信息。
3.应让孩子从实践中来,多关注家里或周边的相关事物,多关注电表、里程表。
通过学生的练习和尝试,学生初步学会了把路线图变成线段图来理解的方法,为后面学习行程问题打下了基础。用线段图等辅助手段来帮助理解数学中两个量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手段。
第五篇: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小熊购物》资料: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上册
《小熊购物》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备课时按照有一定生活购物经验学生的情况进行预设,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有的地区孩子很少去超市购物,缺乏生活体验时可以就地取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寻找相关素材,创设计算若干盒钢笔、几摞书本等耳熟能详的情境,使学生真正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本节课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按照学生有一定探究与分析能力的情况进行预设,可能会列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针对学生所列的两种不同算式进行比较,发现两种列式虽然不同,但是解题思路是一样的,启发学生将两个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针对有的学生欠缺这方面的能力,教学活动作用不高,出现不会列综合算式的学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两个算式中有联系的算式和数字,采用替换的方法列出综合算式的方法实现。
本节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不仅仅是操作、活动等外在表现,更是思维的投入。课上学生们的积极思考,特别是他们之间想法的碰撞。而这正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充分探索、表达、讨论、反思机会的缘故。本节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价值性、有效性。教学设计注重动静结合,在开放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尤其尊重学生不同思维方式,在互相分享中提升学生的思考、归纳、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