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全册教学设计
《识字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喜欢秋天。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在反复朗读中识字,在积累词语中识字。教学难点:
部分词语的理解。倡导自主识字,培养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能正确朗读这些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秋天景色的特点,并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景。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就要来到了。今天咱们一起走进秋天,去欣赏秋天美丽的景色,好吗?
2、看图,说说图上的秋景。
3、是呀,秋天的美景说不完,世上留下了许多描写秋天的词语。
二、读中识字
1、出示词语:金秋时节 景色宜人 层林尽染 叠翠流金 天高云淡 大雁南飞 秋高气爽 山河壮美 五谷丰登 瓜果飘香 春华秋实 秋收冬藏
2、哪些词语是你认识,不认识的生字怎么办?
这学期我们的课文不再是每个字都带拼音了,对要掌握的生字课文在下面注音,你发现了吗?
3、自学方法
你准备怎样学会这些词语?
认“树叶”中的字(怎么记住)——试读词语(想想词语的意思)——认“我会认”中的生字
4、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读准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的字“层、尽、染、淡、登、翠、爽、壮”。
5、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6、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7、开火车读生字。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听到这些词,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2、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四、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词语,读词语。出示图片,选出与图上景色相对应的本课词语,读一读。
2、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有感情地读一读。
3、读一读,赛一赛,看看谁能把大家带进美丽的秋天。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喜欢秋天,有收集词语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巩固生字新词。
1、猜字谜: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4、补充阅读带有本课生字的段落或短文(教师自编或改编)。
二、在写中巩固识字
1、出示“我会写”的生字,观察分析字形。
2、交流:
“宜”与“实”,上边都有一个宝盖儿,区别在于“宜”的下边是个“且”,“实”的下边是个“头”。
“层”与“尽”部首是不相同的。尸——尺
3、观察生字偏旁和部件的占格位置。
4、请学生范写“丰”、“壮”。
5、教师范写“谷”、“色”。
三、实践活动
1、“庆丰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收获了粮食瓜果,我们收获了词语。
2、分小组整理收集到的秋天的词语。
3、在班上展示、交流,看谁获得了词语大丰收。
4、教师出示关于秋天的词语,学生读读,认认。
一叶知秋 春种秋收 春兰秋菊 春花秋月 秋色宜人 秋风过耳 秋风萧瑟 秋雨绵绵 秋收 立秋 中秋节
1、《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4、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教学重点:
体会秋天景色和勤劳人们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将自己的情感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图、梨”等八个生字;会写“波、浪”两个生字。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秋天来啦,天空是那样蓝,白云是那样美,老师特别喜欢秋天,因为秋天景色宜人,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是一个美丽的丰收季节。
2、今天,我们一起到山野去郊游一番,好不好?(出示挂图。)
3、看图说说是谁告诉我们秋天来啦?怎么告诉的?
对,它们告诉小朋友们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这么美的景色不就是一幅秋天的图画吗?(板书课题:秋天的图画。)
4、指名读并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准课文中的字音,不认识的字请书中的红苹果帮忙。
2、你知道了些什么?
3、秋姑娘还给我们带来了好多礼物,不过得先过生字关。
4、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5、熟悉生字。
图-图画 梨-梨树 笼-灯笼 粱-高粱 燃-燃烧
颊-脸颊(摸摸自己的脸颊)
浪-波浪(见过大海的波浪吗?是什么样子的?)
勤劳-(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勤劳的?)
6、再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猜猜秋姑娘带来了什么本物?
(4)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小秘密?
师:这多有趣呀,灯笼变成了金黄色的梨,脸颊变成了红红的苹果,波浪变成了金色的稻 海,火把变成了红红的高粱,这么好的句子谁来读读? 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5)指名读、齐读。
这时候,如果你走到梨树、苹果树、稻海、高粱身旁,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三、学写“波、浪”两个生字
注意“三点水”的位置
四、总结全文
今天大家在山野里玩得高兴吗?由于时间关系,我们马上就要离开这儿了,下节课我们再来领略美丽的秋景。
2、《黄山奇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初读课文,学会12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3、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朗读课文、试着选两段背诵。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区、滚、著、状”的字形。
2、查字典、观察图画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之处。
4、把课文中描写的画面想象出来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中国政区图。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题激趣。(点击课件,欣赏黄山风景)
同学们,我国有许多著名的游览圣地,你们也许去过“五岳独尊”的泰山,也许去过“天下奇秀”的庐山,但不知你们去没去过“人间仙境”的黄山。今天,老师领着大家一齐游览黄山奇景,你们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画出生字。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一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点击课件“学习生字”)
指名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共4画,笔顺规则:先里边后外边。
滚:右边中间部分是“公”,不是“合”。
著:与“着”区别。
状:与“壮”区别形、义。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六、指导书写。(略)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中国政区图:介绍黄山
黄山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指政区图说),是著名的风景区。几百年来,游过黄山的人,无不被它的山水奇景所倾倒,明朝的徐霞客把黄山列为群山之首。奇松,云海,怪石,温泉这黄山“四绝”名扬天下。下面我们就到黄山看一看吧!(点击“ 欣赏”)
二、逐段学习。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击第一自然段段落指名读。(2)结合刚才的欣赏说说黄山风景怎么样? 板书:秀丽神奇 怪石有趣
(3)能谈谈你对“尤其”的理解吗?(点击“尤其”特别、更加的意思)(4)指导朗读。你能用喜爱的语气读读这段吗?指几名读。
2、学习第二自然段。(1)点击“仙桃石”图:
你知道这块奇石叫什么名称,是什么样子的吗?(板书:名称 样子)(2)课文是怎么介绍这块仙桃石的样子的?
点击“段落”。自由读。说样子。(板书:仙桃石 飞 落)(3)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奇石的“奇”的语气来吗?这个同学读得字音标准,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齐读。
(4)小结学法。点击“小结”。(指板书说,名称 样子)
过渡:看完了“仙桃石”,我们继续沿着黄山崎岖的山路往前走。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点击“猴子观海”图: 现在你看到的奇石像什么?叫什么名称
(2)点击第三自然段段落:齐读。作者是怎么介绍这块奇石的?(板书:猴子观海 抱 望)
(3)理解“翻滚的云海”: 你坐过飞机吗?看见过翻滚的云海吗?你愿意给小朋友介绍一下吗?(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奇石的“趣”的语气来吗?你能超过他吗?男女生比赛读。(5)指导背诵:你能背下这一段吗?(指名背诵)
4、分两组比賽讨论自学第4节和第5节,分别说出奇石的名称和样子,再试着背诵。
(1)分组自学(2)检查汇报:
板书:仙人指路 伸、指
金鸡叫天都 伸、啼
(3)提问:石头怎么会变成“金光闪闪的雄鸡”呢?(小组讨论)
山峰上几块巨石的形状很像只雄鸡,太阳光一照,巨石上金光闪闪,就像是一只美丽的“金鸡”了。(4)指导朗读。
课间休息:齐唱《幸福歌》
过渡:黄山石可真奇妙,就像人们精心雕琢的一样,有的像巨大无比的仙桃,有的像猴子观海,有的像仙人指路,还有的像金鸡叫天都。是不是只有这些呢?
5、学习第6自然段。(1)自由读这段。
(2)分学习小组,任选一种奇石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介绍,说出奇石的名称和样子。
(3)点击图画,请2-3组指派一个代表到台上给小朋友说一说。
三、小结:
今天,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欣赏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看到了那里秀丽神奇的景色,尤其是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遐想翩翩。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亲自去目睹黄山奇景,看一看那里的奇松、云海、怪石、温泉,感受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巩固练习:(点击课件)
1、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3、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五、作业:
朗读课文,再从课文中选出两段背下来。板书设计:
名 称 样 子
仙 桃 石 飞 落
黄山奇石 猴子观海 抱 望 秀丽神奇
仙人指路 伸 指 怪石有趣
金鸡叫天都 伸 啼
3、《植物妈妈有办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写文中生字。
2、理解生词、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豆荚传播种子的办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掌握多音字“得”的不同读音。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抓住“植物”一词,导入新课学习。
二、初读,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学习“得”字不同读音。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读一读,全班读。
(三)检查自读情况,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分节读课文,学生听后评议,正音。
2、说说每小节讲了哪种植物,它们是怎样传播自己的种子的。
三、细读,理解课文诗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边看课文边思考:这一自然段给大家提出了什么问题?
2、练读问句:“植物靠的啥办法?”
(二)学习第2、3、4、5自然段。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2、3、4、5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思考: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好在哪?
2、让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查的资料或结合生活实际去谈。
3、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鼓励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一种植物。要求学生各自先做好准备。根据交流的情况,随机点拨,学习有关自然段,加深理解。学习生字词“准备”、“降落伞”、“晒”。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学习生词“知识”。
2、齐读,说说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四)概括小结。
四、朗读全文。
1、说说你还知道那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谈谈学完课文后的感想。
五、作业:
1、把课文中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讲给身边的伙伴听。
2、把刚才的感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下来。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学习生字。1.复习,进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题目是(出示卡片)24植物妈妈有办法(齐读)(1)学习生字“植”
<1>出示词卡:植物
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语读两遍。
<2>学习“植”荧屏显示图1:
a.谁来说说这个字怎么记呢?学生说,教师操作(“植”是左右结构,左面是“木”,显示图2,右面是“直”,显示图1)b.学生自己操作一遍,在本子上写一遍。
c.除了“植物”这个词语,你还能说出哪些词语呢? 2.回忆课文,学习生字
提问:谁还记得24课《植物妈妈有办法》是说植物妈妈干什么有办法呀?
根据回答出示卡片:传播种子
课文把传播种子说成种子怎样?
根据回答出示卡片:旅行(1)学习生字“旅”
<1>齐读词语“旅行”
<2>荧屏显示图3,学习生字“旅”。
a.这个字怎么记呢?
学生说左右结构,部首是“方”教师击键显示图4,右边的上面是撇横,教师击键显示图5,下面先写平撇,显示图6并用“闪烁键”提醒学生是平撇,接下来一笔是显示图7并闪烁,然后是两笔,教师击键显示图8并闪烁捺的起笔。
b.学生操作一遍,在本子上写一遍。
c.“旅”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2)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旅行的方法呢?
<1>出示词卡:蒲公英 苍耳 豌豆
<2>演示投影片1 a.看,这是什么?(蒲公英)这篇课文中说它是降落伞。
出示词卡:降落伞
b.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出示词卡:准备
c.那么它们怎样四海为家呢?(齐读最后一句)d.教师演示活动投影片,学生练习背诵。e.学习生字:备 降 乘
备:屏幕显示图9 学生自学,先独立操作,然后说说怎么学的?(教师操作显示图10,再击键显示图9)最后说说它可以组成哪些词语。
降:屏幕显示图11 <1>提问谁来说说你怎么记?
<2>教师操作击键,显示图12,图13,然后击键显示图15,并闪烁,最后显示图16,闪显“1”,提醒学生要出头。
<3>学生操作一遍,在本子上写一遍。
<4>提问:“降”还可以组成什么词语?
乘:屏幕显示图17 <1>提问:哪个小朋友来说说,你怎么记住它?(一个“北”字中间嵌个“千”)
<2>那么它的笔顺是怎样的呢?学生说,教师操作:先显示图18,再显示图19,然后再显示图17 <3>学生操作一遍,在本子上练写一遍。
<4>谁来用“乘”组词
f.巩固背诵第二段。(边演示投影片)(3)演示投影片2 <1>看,这是什么?(苍耳)<2>苍耳妈妈给孩子穿上什么?(带刺的铠甲)<3>那么它们怎样传播种子呢?(齐读最后一句)
边演示边背诵(4)演示投影片3 <1>这是什么呢?(豌豆)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它让什么晒在太阳底下?(豆荚)出示卡片:晒
<2>豆荚是怎样离开妈妈的呢?(齐读最后一句)<3>演示投影片,指导背诵
<4>学习生字“晒”屏幕显示图20 <5>巩固背诵这一段。(5)巩固背诵2-4段
教师演示,学生背诵。(6)指导背诵第1节和第5节
<1>指导背诵第1节
a.提问:这节有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b.指名背诵、齐背。
<2>指导背诵第5节,学习生字“识”
a.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植物妈妈的办法怎样?(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出示卡片: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b.齐读第5节,背诵第5节。
c.学习生字“识”屏幕显示图2 学生自学:自己操作电脑,并学习书写。
交流自学情况,教师操作(“识”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讠”显示图23,右边是“只”显示图22)练习组词
(二)巩固、总结
1.指名读词语
2.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真多。
下面,我们一起看着投影片来说一说。(齐读课文)
4、《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一首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引入新课。
1、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今天我们就来学《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3、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1、让姓“刘”的小朋友范写刘。
2、请部分学生指导写字,说清要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交流课文以外的古诗。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背诵《赠刘景文》
2、说说诗歌的描写的景色。
3、出示《山行》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3、师生合作,解决疑难(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四、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3、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五、朗读、背诵古诗
1、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的同学听。
2、开古诗朗诵会,每个组出两个节目,一个集体朗诵,一个个人朗诵。
《学习园地1》 教学目标:
1、认字、写字;积累词句;以“秋天”为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2、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学习自主策划秋游活动。
4、乐于学习、乐于展示。教学重点:
以“秋天”为主题各种语文实践活动。教学难点:
学习策划活动。
教学时间:3课时(其中口语交际1课时)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发现识字方法,学习生字。
(1)激趣:今天我请了一些老师教我们识字,他们是谁呢? 出示:郊 枝 笼 球 帆 梨 请边读边组词。
(2)引导:由这些学过的熟字做老师,教我们识新的字。他们是怎么教的呢? 请你读完书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小组的伙伴们。
(3)读书讨论,发现识字方法:熟字去偏旁,成为新字。
(4)出示带拼音生字:交 支 龙 求 凡 利
(5)认读。
(6)识字游戏“汉字妈妈找娃娃”。
六个学生手执“郊”等六个字,当汉字妈妈,另六个学生手执“交”等六个字,当汉字娃娃。“妈妈”举字先说:“我是‘郊’字的妈妈,我的娃娃你在哪儿?”
“娃娃”举字说:“我是‘交’字娃娃,我找朋友——‘立交桥’去了。”
2、发现汉字的特点(许多字偏旁相同),写相同偏旁的字。
(1)激趣:有四个汉字家庭邀请我们去做客,请看是哪四家,看完后你能根据每组汉字的特点给每家取个名字吗?
(2)件展示:四座小屋 “植橘橙”“脖胳膊”“苍菊著”“字宜察”
(3)学生认读、讨论,按偏旁归类认识。
(4)屋子太大,汉字娃娃太少,请你给它们的家再添几个汉字娃娃,看谁添得多,添得对。
二、日积月累
1、我会读。
(1)出示词语,学生自读。(2)小组内接力读,自由选词造句。(3)分小组竞赛读。(4)找朋友:用图画或幻灯形象地表现词语的意思,让学生说出与图画上的意思相符合的词语。
2、读读背背:
(1)教师范读(2)学生自己练读。(3)正音:儿歌中的“庄稼”“高粱”“葡萄”三个词,“稼”“粱”“萄”读轻声。“黄澄澄”的“澄”、“红彤彤”的“彤”,在词中均读一声。(4)赛读,读出丰收时的喜悦心情。(5)背诵。学生之间互相检查背诵。(6)比一比
3、说说课外收集的儿歌。(读儿歌,背儿歌或者自己写的儿歌。)
三、口语交际
1、谈话激趣。
(1)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收获的季节,喜庆的季节。秋天多美呀,稻海翻起了金色的波浪,枫林披上了火红的衣裳,苍翠的松柏绿得更加浓郁„„秋天是多彩的季节,层林尽染,叠翠流金,景色宜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硕果累累。
(2)学了这组教材,我们真想出去秋游,走进秋天,感受秋天,我们还想为秋天的图画再描上几笔呢!在这节课里,同学们就一起商量商量,我们怎么来组织这次秋游活动。
2、商量计划。
(1)全班讨论“到哪儿去秋游”。
根据不同意见分组,意见相同的组成小组。
(2)分组商量秋游活动计划。
各组根据《秋游活动计划表》的内容,商量制定比较详细的秋游活动计划。秋游的地点:某公园、某村、某山„„ 秋游前的准备:联系各项事宜、发通知„„ 秋游的活动内容:游览、做游戏、爬山„„
秋游后的成果展示:绘画、日记、河边的鹅卵石、山上的野花„„
3、推举小组发言代表
提名推荐或自荐小组发言代表。推荐人说说推荐理由。
根据推荐理由商量决定小组发言代表。
4、讨论决定
a.各组代表发表意见,其他组同学及教师可对其进行质疑。b.各组之间充分讨论每个计划的长处与短处(教师作为学习伙伴之一参与讨论)。
C.全班表决通过最佳秋游计划。d.分组讨论完善已通过的秋游计划。
e.各组填写秋游计划表(可大家说,一个人填写人)
四、展示台
1、总结式导入。
我们学了秋天的课文,读了秋天的小诗,还到野外寻找了秋天的足迹,欣赏了秋天的风光。秋天就像一位朋友,带给我们许多知识和美的享受。有四位小朋友办了一个“秋天”的展览,请大家欣赏。你最喜欢谁的作品呢?
2、课件展示:“我们的作品”。学生评论。
3、学生根据事先的准备,用多种形式把眼中的秋天展示出来,布置出一间秋天的教室。
4、开一个“秋天来到我们班”的展览会。
《识字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3、留心观察校园生活,体验课余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词语学习生字,读准多音字“弹”。
2、引导学生感悟动词的准确用法。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生字卡片。
四、教学安排:2课时。
一、导入新课
晨风吹拂着校园,阳光映照着校园,小朋友们来到了学校。我们在教室里读书、画画、做作业:在操场上奔跑、呐喊、做游戏:在音乐教室里唱歌、跳舞等等。啊,学校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呀!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二、教授新课
(一)看图学词语,认识生字。
1、(出示图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1)生:两个小朋友在下象棋。(2)认识词语“下象棋”,齐读词语。(3)说说你下过象棋吗?是怎样下的?介绍有关象棋的知识。
2、(出示图2)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1)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小女孩在唱京戏。
(2)认识词语“唱京戏”,女生读。
(3)师简介:戏剧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有很多种类,京戏是主要戏种之一。
(4)小男孩在干什么? 生:小男孩在拉二胡。
(5)认识词语“拉二胡”,男生读。
(6)师介绍:二胡是中国的一种民族乐器,唱戏时常用二胡伴奏。
3、(出示图3)图上的小女孩在干什么? 生:小女孩在喂鸽子。
认识词语“喂鸽子”,齐读词语。
4、(出示图4)图上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生:小男孩在做航模。
(1)师讲解:航天飞机的模型称为“航模”。
(2)认识词语“做航模”,分组读。
5、(出示图5)图上的小男孩在干什么? 生:小男孩在学电脑。
(1)认识词语“学电脑”,同桌互读。
(2)师讲解:电脑不但可以学,还可以“打”、“玩”等。
6、(出示图6)集体讨论:图上的人物分别在干什么? 生:观天气、栽花草
(1)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如看天气,种花草。
7、我们来看看课文里还写了哪些活动?听老师范读,你们把词语找出来,在下面画上横线。
(1)随学生的回答板书词语:练书法、画图画、弹钢琴、养金鱼。
(2)齐读词语。
(3)分别用这4个词语说一句话。
8、学生练习读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3个字的词组,并且前一个字都是表示动作的词,叫动词。如:练、下、喂等。
9、齐读《识字2》。
(二)巩固练习,实践活动。
1、师:《识字2》学完了,你们学得怎样?(很好)二
(一)班的小朋友真有自信,你们都相信自己能行,对吗?那老师就来当考官,考考你们。
2、出示课件“我会认”。(开火车读生字)
3、出示课件“我会演”。(游戏“快乐传真”)
4、出示课件“我会连”。
5、出示课件“我会填”。
6、出示课件“我会答”。
7、出示课件“我会编”。
(三)小结全课。
(四)板书设计: 识字2 练书法 画图画 下象棋
弹钢琴 拉二胡 唱京戏
栽花草 喂鸽子 养金鱼
做航模 学电脑 观天气
5、《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3、有尊敬老师的愿望。教学重点:会认会写目标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有尊敬老师的愿望。课前准备:歌曲《每当我轻轻走过你窗前》,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导入:
1、让学生看图:谁认识这种植物呀?
2、有一些同学悄悄在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这株紫丁香代表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株紫丁香》这首诗歌。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相考考生字,再读给对方听。
3、运用多种形式练读生字和词语。
4、朗读展示,读自已喜欢的小节。相机引导评议。
三、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朗读中所表达的浓浓的师生之情。
2、读悟第一小节:
(1)、指名读。
现在你们知道是谁送的紫丁香了吧,一起回答。(板书:我们)
(2)、谁能想象出来,“浓绿”的小院是什么样的?(学生展开联想:可能种了许多树、草、蔬菜„„)
(3)、踮起脚尖怎么走路呢?谁给大家表演一下?(指名表演)我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去载紫丁香呢?
(4)、那么这一小节应该怎样读呢?(指名读)齐读。
3、读悟第二小节:
(1)、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下紫丁香呢?请小朋友们先自读课文2——4小节,再小组合作,完成口头填空:(出示小黑板)
我们栽下一株紫丁香,为的是让()的()和你();让()的()帮你();让()的()感谢你()。
(2)、汇报句(1),(板书:夜夜做伴),“夜夜”什么意思?老师每天晚上都要做什么工作?指导读好“夜夜”,感情朗读第二小节。
(3)、汇报句(2),(板书:消除疲倦),“绿叶儿”指谁?老师一天都要做那些工作?假如你是一片绿叶,你会为老师唱什么歌帮老师消除疲倦?
(4)、汇报句(3)、(板书:感谢挂牵),什么是“挂牵”呢?(老师举例:这几天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我们班有许多小朋友都生病请假了,老师心里就非常着急,挂念着他们,害怕他们拉下功课.所以等他们病好以后,老师就利用中午时间为他们补习,这就叫挂牵。)
谁能举一个老师挂牵你的例子?
(5)、用“当„„时,老师„„”练习说话。指导朗读三、四小节。
过渡:是呀,老师的爱虽然不起眼,但它却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一点一滴,悄悄的,慢慢的,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指名读、男女赛读、齐读课文二、三、四小节。)
4、读悟第五小节
同学们读的多有激情呀!(出示图),教师口述:夜深了,连星星都困的眨眼,可老师还在干什么呢?(学生回答)我们应该对老师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该用什么语气劝老师休息呢?(指名读)让我们带着对老师深深的爱,一起来劝她休息吧!
5、现在谁来告诉大家,小朋友们为什么要把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
6、老师小结:也就是说“一株紫丁香”实际上就是小朋友的心愿,表达了小朋友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那么你们有什么心愿要对老师说?你想有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老师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二、指导背诵
1、读完课文,你再来看看这株紫丁香,觉得它怎么样?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齐读课文好吗?(放音乐)
2、这首诗歌写的美不美?是不是应该让它流在我们的脑子里?选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多读几遍,争取背下来。(学生练背),谁想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1)学生先自由练读,再举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a.分小组练读,选出本组的“小诗人”。
b.全班交流,由选出的同学比赛法,大家评议。
C.小组之间比赛读。
(2)看图,练习背诵诗歌。
a.学生自己练习背诵。
b.教师背诵每小节的前两行,学生齐背后两行。再交换背诵。
C.小组读读背背。
d.指名背诵课文。
三、识字写字
(1)猜字谜:舌头尝出甘蔗味(甜)。一人站在大树旁(休)。
(2)小组自学要写的字:歌、牵、院、您、除、息、困。重点记字形,理解字义。
(3)通过谈话,交流各自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教师强化常用的记字方法。注意“歌”的右边是“欠”,不是反文旁。
(4)练习书写。
院、除: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都有双耳旁。
“休”要和“体”区另字形。
休、伸:左右结构,左窄右宽,都有单人旁。
息、您: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都有心字底。
歌:第一、六两笔横要短,给右边的“欠”留出位置。
牵:上边的“大”要写得小一些,中间的秃宝盖要写得宽一些。
(5)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四字格中的位置,描一个,写两个。注意规范学生的书写姿势。
(6)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议。
四、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从以下几项作业中,有选择的完成自己感兴趣的1——2项。
讲师爱生小故事
做贺卡
唱赞美老师的歌
抄赞美老师的诗句
读赞美老师的诗句
6、《我选我》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注重教师“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脚手架”,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设计特色】
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丰富学生语言实践的形式。
【教学流程】
一、紧扣题目,导入全文。
课文的题目“我选我”是王宁同学美好心灵的展示,也是课文内容的概括,可这样入:
1.先出示课题“我选我”,要求把课题读好。
2.出示阅读要求:
(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读通每一句话。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检查反馈。
(1)检查生字的读音,指导学生在读“今、林、名、让”等生字时区别出前鼻音和后鼻音。
(2)说说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二、分步导读,加深体验。
王宁为什么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呢?课文又是怎么写的呢?我们还要再认真地读课文:
1.请同学来读课文。(课文有4段,可以请4个同学来读。)
2.集体评价。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把课文读通顺。
3.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三、重点引读,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的学习,可分以下3个练习板块进行。
[练习之一]:选谁呢?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突然王宁站起来,说:“我选我。”’
练习步骤: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一句话?
(“选谁呢”是每个同学都在思考的问题,大家都在想,此时教室里“静悄悄的”,因此,这一句话既要读出疑问的语气,声音又不能太重;“我选我”反映了王宁为同学服务的愿望,但这种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读的时候语气要真诚、坦率。)
2.我们再来读读下面的两句话,想想他们的意思:
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想:选谁呢?
教室里静悄悄的,选谁呢?大家都在想。
(引导学生比较、体会这两个句子,不但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还使学生初步学会捕捉句子中的语气信息,并知道对于同样的意思,可用不同的语言方式来表达。)[练习之二]: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要选自己?”王宁说:“我和李小青是好朋友。他爱劳动,爱集体。我要像他一样热爱劳动,关心集体。”
练习步骤:
1.我们怎样来读林老师的话呢?(读对话要注意提示语,留心这些词语,就能帮我们进一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2.王宁的话该怎么读呢?我们先学着给他说的话加上提示语。
(在学生说出“王宁认真地说”“王宁诚恳地说”“王宁笑着说”“王宁回答说”等以后,可加以评价:提示语可以是表示神态的,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运用恰当,就能把话说得更明白。)
[练习三]: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
练习步骤:
1.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同学们对王宁的举动由“愣”到喜的变化,感受同学们对王宁“我选我”大胆举动的鼓励、赞赏和钦佩之情。
2.指导学生用“王宁的话刚说完,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大家说”的句式表达各自对“教室里就响起一片掌声”所含的意思的理解。
7、《一分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与朗读
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引导自学、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具准备:卡片、课件、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人
正式上课前,全体同学立正站好,两臂侧平举一动不动的站立,看谁坚持得最久。然后让同学谈感受,再面向全体同学淡话。
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学生自由交谈)是啊,一分钟可以说很短,也可以说很长;在某种情况下,要能克制自己,坚持一分钟也是不容易的。我们今天学了。课文《一分钟》以后,对“一分钟”的体会一定会更深。
自白读课文,想想题目中的“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学生自读后说一说)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会迟到20分钟呢?原因就藏在课文的句子里。我们再读读课文,把你读懂的句子画下来,帮元元把这20分钟找回来,好吗‘;(学生读课文,画句子,分组讨论。)
二、朗读识字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识记
2、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给生字正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钟、迟”,后鼻音“零”,鼻音“闹”。注意“欠”在“哈欠”一词中读轻声。
3、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识字,说说哪些字是自己已经认识的,从什么渠道或用什么方法认识的。如:
(1)熟字加偏旁识字:钟、零、闹、哈、迟。(2)熟字换偏旁识字:快一决、海一悔。(3)猜谜语识字:“大门里边是市场’’(闹)。(4)运用汉字构字规律识字:哈、叹、钟、迟、悔
4、巩固识字。
(1)同学之间相互考考生字是否认识。(2)用“找找说说”中的偏旁和字组成新字,比一比,看谁组得多。(3)游戏巩固: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中,选择几个,分组进行组词比赛,哪组组词多,哪组获胜。
三、拓展延伸
课后练习“找找说说”是组字练习,用偏旁“门、口、”和“尺、欠、合、中、市、又、井”等字可以组成:闹、哈、吹、钟、迟、进等字。如果学生用合、中、市、又、井等字,如果学生用“门”和“口”组成“问”.也应给予肯定。
四、课堂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想一想:听了老师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谈)
2、自由朗读,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1)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感悟,体会元元当时着急的心情;(2)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想法,揣摩元元的心理;(3)派代表到全班交流;(4)通过朗读表达元元当时的心情,注意读出叹息、自责的语气。
3、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讨论:你觉得这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 当同学们看见元元“红着脸,低着头”走进教室时,一定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就这一分钟,使他迟到了整整20分钟;就这一分钟,耽误了学习,使他感到愧疚和后悔。
4、小组讨论,让大家领悟到每一分、每一秒的重要。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心情。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分两步进行。
(1)、写字之前要仔细观察要写的九个字,把部件和笔画看清楚,保证把每个字写正确。如,“包”字里边是“巳”,不是“r;“钟”字金字旁的最后一笔不能穿过上横;“迟”字里面的“尺”,末笔捺变点。(2)、仔细观察字的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把字写得匀称、美观。比如,“悔”的第六笔“撇折”、第七笔“横折钩”,要仔细观察其在田字格的位置,支好架子,不要缩得太小,要留有空间,为上下两点着想;“叹”和“哈”都有口字旁,口字旁要写得小一些,位置偏上;“闹”字的吖刁”要写得稍大一点,给里边的“市’’留出足够的空间。
2、学生自主练写
四、(三)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从活动中体会“一分钟”的价值。
(1)通过查找资料说明,人们一分钟能做多少事(如农民、解放军、清洁工)。(2)以“我一分钟能做什么”为主题,交流自己的切身感受,体会时间的宝贵。板书设计
一分钟
多睡一分钟→迟到20分钟→时间宝贵
8、《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读课文,自己观察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激动、紧张的心情和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哪一天最令人难忘?这一天为什么最令人难忘?请你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
2、根据同学们发言情况教师小结。
3、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难忘的一天》。教师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一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读一读生字,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演 冒 严 览 馆 紧 怦 慈 祥 握 蔼 始 操 纵 容 普 抓 奋 灿 烂 肩 负 责 任]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难忘 爷爷 计算 早晨 工业 连忙 满意 紧张 沉着 计算机 各种各样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4)理解词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的是1984年2月16日,我给邓小平爷爷做计算机表演的事。)
四、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礼:注意偏旁。)
3、让学生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领读,开火车读)
2、结合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难忘 爷爷 计算 早晨 工业 连忙 满意紧张 沉着 计算机 各种各样)
二、学习课文
1、教师和学生一起结合有关资料介绍邓小平爷爷。
2、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3、逐段学习课文 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1984年2月16日是令人难忘的一天,“我”给邓小平爷爷做了计算机表演。板书: 1984年2月16日(2)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一上来就交待了难忘的一天,“我”做了什么。
B.让学生比较“难忘”与“最难忘”的意思,体会“我”的心情。(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我”激动与自豪的心情。
让学生自己练习,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第二自然段:(1)教师和学生分别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谁读得有语气?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
(2)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读第一句时语速要快,“冒着严寒”说明“我”认真的态度,“快步走”写出了“我”急切又紧张的心情。读第二句时要读出又紧张又激动的语气,特别要注意这些地方的处理:“马上就要见到邓爷爷”“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板书:紧张 激动
(3)让学生们结合一些生活实际谈自己对“又紧张又激动”这个词语的认识。(4)让学生练习读,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5)说一说这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就要见到邓小平爷爷了。)第三自然段:
(1)自己进行默读,边读边在书中标出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而后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交流:读懂了哪些内容?应该读出什么语气?(3)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这些地方应该加重语气:“慈祥的”、“高兴地”、“紧紧地”、“和蔼可亲的”。通过读表达出邓爷爷来了,“我”紧张和激动的心情。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平静
(4)指名朗读,大家评议。第四、五自然段:
(1)让学生按照前几段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读书,然后结合重点词语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内开展交流。
(3)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理解课文:“我沉着地操纵着计算机,顺利地打出各种各样的图形来。”说明“我”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邓爷爷仔细地看了我的表演,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亲切地询问“我”的年龄。这说明邓爷爷对青少年的关心和内心的喜悦。“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一句体现了邓爷爷对青少年的关心。
(4)指名读这两个自然段,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评议,读出相应的语气。第六自然段:(1)指名读。
(2)结合“我忘不了这一天,忘不了肩上担负的责任”这句话谈自己的体会。(要牢记邓爷爷的话,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板书:肩上担负的责任
(3)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组织学生观看邓小平关心青少年成长的录像或者图片,增强感性认识。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读完这篇课文,看了资料片,你有什么想法?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读一读有关邓小平关心青少年成长方面的故事。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2、打开书,按照田字格规范书写汉字,教师检查,及时进行板演。
3、照样子,把能搭配的词语用线连起来。
(1)让学生先读一读词语。(2)自己练习搭配。(3)订正。(4)指名读一读。
4、用“连忙”、“难忘”、“各种各样” 练习说句子。
(1)了解词语意思。(2)明确适用范围。(3)练习说句子。
二、朗读练习
1、自己练习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3、想一想通过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扩展所学内容
请学生讲一讲邓小平关心青少年成长方面的故事。
1、自己先准备。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展示。
3、进行班级展示,评选“故事大王”。
四、教师总结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牢记邓爷爷的话,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五、布置作业
1、读书。
2、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一、知识、能力教学目标: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会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激发识字的兴趣,并学会应用。通过认读,进行比较,来巩固读音相同的形近字。分清姓氏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姓氏的部件或偏旁是不同的。引导学生掌握部首查字法。
二、思想教育要点: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巩固形近字,掌握部首查字法。
四、教学难点: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巩固形近字,掌握部首查字法。
五、教法选择:自学、讨论、合作交流。
六、教、学具准备:生字词卡片、挂图、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这次活动安排了八对汉字,前一个为熟字,后一个为新字,前一个字是后一个字的组成部分,并且是形声字中表音的部分。这是一种较好的识字方法。教学时应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在探索和发现中学会识字,体验识字的乐趣,激发识字的兴趣,并学会应用。“我会认”用来进行巩固生字,并适当进行拓展;“我会读”进一步发现和巩固这种汉字的构字特点。——我会认。
1、出示多媒体课件(两组汉字错落排列)引导学生读一读,看看哪两个字可成为好朋友。
2、找找每组中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是用了什么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
3、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记住这几个字吗?
4、多种形式读生字,给你喜欢的字另组词。
5、你能用这种方法还认识哪些字?进行交流。——我会读。
1、读读加点的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多种形成读词语,想一想提手旁的字和什么有关?
3、你还能说出其他类似的字吗?
二、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包括三项内容:“读读比比”、“读读记记”、“学习查字典”。“读读比比”安排了五组词语,目的让学生通过认读,进行比较,来巩固读音相同的形近字。“读读记记”是一段姓氏歌,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清姓氏读音相同或相近,但姓氏的部件或偏旁是不同的。“学习查字典”是新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掌握部首查字法,教学时应首先让学生明确部首的含义,再进行举例,然后学生尝试加以练习。过程中要采取有效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读读比比。
1、分小组比赛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读每组词,比较带点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用喜欢的方式读。
4、你能为加点字再组词吗?汇报交流。——姓氏歌。
1、学生同桌互读姓氏歌。
2、回忆这是我学过的哪种识字方法,谁能举其他的例子?
3、多种形式反复读。——学习查字典。
1、复习音序查字典的方法,查下面这些字:区、仙、好,比一比谁最快。
2、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种利用字的部首来查字典的方法——部首查字法,教师介绍部首的含义。
3、教师举例,示范部首查字的方法。
4、全班分成几个组,各请一名会部首查字的小老师引导组员查以下生字:悟
5、引导学生归纳部首查字法的步骤。(确定部首—找部首页码—数剩下笔画—查找生字)
6、比赛进行书中练习。评出“查字典小能手”。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是在学习《我选我》一课的基础上,谈“我的想法”。目的是为让学生对王宁的做法有正确的认识,做事对自己有信心,懂得正确的表现自己,和树立为别人服务的意识。教学时要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交际准备:多媒体课件。组织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多媒体课件(《我选我》课文插图)观看,引导学生说出这是怎样的画面。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对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谈)
王宁选自己当劳动委员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谁来说说原因。
2、设定岗位,组织竞选。
(1)如果班里改选干部,你会不会选自己?(2)设立岗位,启发竞选。(针对班级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也可以假设岗位。)
(3)小组内选定岗位,进行练习。3 竞选展示。
小组内进行交流,选出优秀代表,上台“演说”,台下同学进行评议。展示台
这次的展示台是“露一手”。内容不限,形式不拘一格,是学生展示才能,相互学习的良好时机,在整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真正能展示自己,体验快乐。要引导学生选好展示的内容和方式,并且要为展示做好准备,展示时让每人都能“露一手”,这项活动可不受时间所限,以后也可以不定期的进行。
《识字三》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有热爱祖国的感情,对三字经这种语言形式感兴趣。教学时间:2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祖国各地风景图片;
2、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服饰、房屋、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3、做课外识字词语卡片;
4、准备展示自己会唱、会跳的民族歌舞。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课外阅读时读过《三字经》吗?谁能背几句给我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祖国山河的新三字歌。(出示课件1)
(二)初读课文,合作学习生字,检测反馈。
当我们接触到一篇新课文,是怎么学习的?那就按照这三个步骤迅速学习吧。
老师也想考考大家,看大家真的学会了吗?点名让学生读。其中这些字补充问题:
州:你还能说出哪些带州字的地名?
岛: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陆:还能组哪些词?
族:与我们学过的哪个字要区分?
这些生字去掉拼音,躲进词语里,你还能认识吗?(出示课件2)开火车读
生字宝宝真淘气,藏进儿歌考考你!你还能读出来吗?(出示课件3)指名读,齐读。
刚才所认读的生字当中,有一对兄弟,你发现了吗?(出示课件4)老师板简笔画,象哪个字? 你能猜出“川”是什么意思? 那么“州”呢?
谁能教教老师怎么写好这两个字?
老师范写后,学生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以多种形式不断复现生字的方法来组织识字教学,让学生逐步达到会认生字的目的。同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引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三)朗读感悟。
大声读三字歌,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句,就试着美美地读两遍。
出示第二句:小声读。关于黄河,长江你了解多少?
欣赏灯片,听老师介绍。那么奔和涌都写出水流怎样?要读得有气势。试一试。
这是?(老师简介长城)这又是?简称——(珠峰)。谁能看着图片说说“耸”是什么意思?谁能读出长城的长和珠峰的高来?
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还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出示第三句。欣赏学生收集的图片,介绍香港、澳门回归。
台湾,也和香港澳门一样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它一定会回到妈妈的怀抱。我们朗读时要读出怎样的情感?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男女读。齐读。
有感情地朗读2、3句,鼓励背诵。
[当学生满怀信心地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伟大祖国的图片或文字资料、满怀激情地朗读歌颂伟大祖国的儿歌之后,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必然会高涨。]
(四)实践活动:
我们的祖国如此伟大,大家想怎么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作业小超市: 唱一唱:学会一首歌唱祖国的歌曲;
背一背:背识字三和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或古诗;
找一找:从报纸、书籍、网络上搜集介绍祖国风景名胜、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文章、图片或自己的旅游相片。
帖一贴:将搜集的文章图片相片帖到黑板报“祖国妈妈我爱您”的专栏里进行展示。
画一画:通过手中的画笔,把你心中最美的画献给祖国妈妈。演一演:表演一个民族舞蹈或民族乐器。
10、《欢庆》教学实录
谈话引入:
师:我们刚欢渡完祖国妈妈的第五十三个生日,什么节日?
生:国庆节。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资料,你找到哪些关于国庆节的资料?
生:十月一日就是祖国妈妈的生日,这是我搜集到的资料。
师:谁还说?
生:我知道国庆节是共产党把日本鬼子打败了,打败了国民党,成立了新中国,就有了国庆节。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听我爸爸妈妈说说。
师:同学们,从1949年十月一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十一就成了我国的建国日。每年的这一天,全国人民都会共同庆祝这个美好的日子,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去重温一下这普天共庆的幸福时刻。
多媒体展示:仪仗队、礼花、老百姓载歌载舞的场面。
师:回忆这欢庆的场面,真是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写欢庆国庆的小诗,同学们都预习了这课,是什么?
生:欢庆。
师:大家结合自己过节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
生:在过节时,大家唱歌这就是欢庆。
生:比如说中国想得84枚金牌,结果超过了,全国人民都在欢庆。
师:太好了!我们来读欢庆,读得欢快一点。
生:欢庆。
师:我们除了可以说欢庆国庆节还可以说欢庆什么?
生:欢庆六一儿童节。
生:欢庆母亲节。
师:好,我们要写好这两个字,和老师一起来写写。
师范写,生书空。
师:想一想,你能用什么巧办法来记住这两个字?
生:我能记住。欢就是快乐,庆也是快乐,就能记住。
生:这欢就是刘欢的欢。
生:我是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的。欢旁边是欠,加上口是吹,加上又是欢。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把欠字加一个又字就是欢字。
师:行!(走到一同学身边)噢,他这里有个很好的方法,快来跟大家说一说。
生:我是用猜字谜的方法。又打一个哈欠就是“欢”字。
师:多好啊!谁来记记庆?
生:我用减一减的方法,去掉一个广字头就是大字。
师:我们不但要记住他,还要写好他,打开书,看看田字格说说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欢字的又字旁要写得小一点。
师:对了,而且要注意这个字是左窄右宽。
生:这边的欠是横钩,不是横点。
生:写“欢”字的时候左边第二笔是一点不是一捺。
生:欠的第一笔撇要撇在横中线上。
师:观察得很仔细。
生:“庆”的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
师:好,你注意到了这一点。打开书写这两个字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生写师指导。
展示三个学生写的生字。
师:谁来说说谁写得好?
生:第一本写得好。
师:还有哪本写得不太好的,我们来说一说。
生:后边那笔写得不好。“欢”字的撇写得太长,写得太宽。
师:对了,我们写左右结构的字不仅要写正确,左右还要写得匀称一些。大家预习,认真读一读,生字要读准,读不准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读。
师:同学们都和生字交上朋友了吗?谁来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生领读,师纠正字音。
出示词语卡片:献上洁白旗帜祖国奏起十三亿乐曲欢乐
师:注意乐是多音字,来读读这两个词:欢乐乐曲
生读。
师:谢谢小老师,下面我们自己读一遍,看看能不能读好。
生齐读。
师:真能干!这么快就读熟了跟生字生词交上朋友了,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好了,读给其他同学听,他读得好,你就竖起顶呱呱表扬他好不好?
生读,师指导。
师:得到表扬的同学举手看一看。这么多,谁来读一读。
生读。
师:真勇敢,大家评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他读得好有感情。
师:你觉得呢?
生:他读得很流利,不拖音。
生:他读到十三亿时特别有感情,我没有从正面看到他,但我觉得他好像哭了一样。
师:你看得很仔细。
生读。
师:你自己评评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自己读得蛮好了。
师:我也想读一读。我读得好也请你竖起大拇哥。
师范读,生竖大拇指。
师:得到表扬,老师心里乐滋滋的,谁想再读一读?
我!
师:来大家一齐读一读。
生读。
师:真能干。拿出笔来把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共同商量解决。
小组讨论,师指导。
师:让我们来汇报一下,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小组1:我们解决了田野上金黄的果实这个句子。
师:噢,你解决了句子。
小组2:我们解决了十三亿孩子。(全场大笑)
师:十三亿是什么?
生:就是全国人民。
生:十三亿是一个很大很大的词。
师:其他组呢?
生:我们解决了“大海奏起了欢乐的乐曲”。
生:大海都是有声音的,都在唱欢乐的歌。
生:我们解决了“蓝白飞着洁白的鸽子”。
生:天上的小鸟在祝贺祖国妈妈的生日。
师:还有什么没解决的?不懂的地方?
生:十三亿孩子错了,是十三亿人口。
师:是不是错了呢?
生:书上没错,十三亿孩子还代表警察,妈妈,还有其他的很多的人。
师:是的,我们都是祖国妈妈的孩子。谁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田野上金黄的果实我不明白?
师:等一会我们读书你就明白了。
生:旗帜我不明白。
师:谁来解决
生:旗帜就是枫林,秋天枫叶红了,就是旗帜。
生:旗帜就是五彩缤纷的旗子。
师:噢,旗帜就是旗子。枫林随风而动,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多媒体演示
师:每一幅都是欢庆的不同的场面。看大屏幕分小组读一读。
小组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都正确。怎么读能读得更好,把你喜欢的句子好好研究一下,读一读。
生读。
师:谁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我读。
师:你读哪一句?
生:枫叶举起火红的旗帜。
师:这样读可以吗,你觉得他读得好吗?我觉得他读得有点平。我也想读一下,你们看怎么样?
生:好。
师范读。
师:和刚才那个同学比谁读得好。
生:老师。
师: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决,老师在读这一句时眼前仿佛看到枫林飘动,像一面面火红的旗帜。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就能读得好。
逐个读,师生共同评议(其中一个学生读得比较好)
师:读得真好,就像这样读,谁再来读。
生读第一句: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你读的时候眼中看到了什么?我从他的读里看到了丰收的果实,看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河。谁来读。
生: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师:你读这一句看到了什么?
生:大谷小麦„„
师:我们在学习秋天这一课时学到了许多好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
师:把你的体会读进去,我们开开小火车,看哪列小火车开得好。
开火车读。
师:还有两句,谁来选读。你来。
生: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
师:你说说大海在唱什么歌?
生:在唱欢乐的歌。
师:祖国妈妈的生日他会唱什么歌?
生:《生日快乐》歌。
生:《欢乐颂》。
生:《国歌》。
生:他会唱《我爱中华》
师:好,那我们也像大海一样读出欢乐来,我们再来欢乐的读一读。
生读。
师:听到了那么多欢乐的歌,我们再来读一读。谁读得最好,来读。
生读。
师:还有一句谁来读。你来读。
生: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师:你听到它说什么呢?
生:它在说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生:祖国妈妈祝你长命百岁。
生:我祝你心想事成。
师:对妈妈说话要亲切一些,谁能带着这样的体会去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一起读。
“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师:同学们,课文前四句描写了蓝天、田野、枫林、大海、白鸽,你们能不能把这四句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看你们读得有滋有味的,老师也想向你们挑战一下,可以吗?
生:可以。
师读后,生鼓掌。
师:谢谢!你们来读,希望胜过老师。
生读。
师:都有进步,能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让你们搜集的资料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老师也带来了,并且给这句话配上了诗,你能吗?
多媒体演示:天安门广场换上了美丽的新装。
师:谁来。
生:万丈高楼平地起,城市进入现代化。
生:国庆国庆真高兴,小朋友笑出红脸蛋。
师:真好,快贴到黑板上。
生:天空亮起五彩的礼花。
生:申奥成功,大快人心!
生: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生:绿城亮起五彩的夜灯。
师:还有那么多同学想做小诗人,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展示大家的作品。看到祖国大地美如画,我们的祖国五十三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你们自豪不自豪?
生:自豪!
师:骄傲不骄傲?
生:骄傲!
师:那我们带着这种自豪骄傲的语气来读后四句。
生读。
师:十月一日是个辉煌的日子,要读出来。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好不好?
生齐读。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会了老师的小秘决,能把课文读得美美的,非常好。这节课就上到这。
结束。
11、《北京》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央、瓦”等13个生字。会写“央、交”等字。
2、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情感。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部分。教学准备:CAI课件、课前布置学生生搜集关于北京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北京行政图。(今天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到北京去旅游一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同学们把课文试着读一遍,并划出生字。
2、读准生字的字音,再将生字连成词读一读。(出示词语)
3、轮流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愿意读哪个就读哪个。
4、全体齐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新知,指导朗读。
(一)再读课文。
1、你们的词语读得可真不错,你们能把课文也读好吗?
2、请一位小朋友来试一试,老师给他配上音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北京的哪儿最吸引你?你最想去北京的什么地方旅游?
3、说说看,他读得怎么样?
4、指导:读书要声音响亮,有感情,要读准字音,要注意停顿。
(二)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点击课件,展示天安门以及天安门广场画面和第二自然段文字。
(2)说说你看了什么?
(3)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
(4)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解释“中央”“庄严”“矗立”等词的意思。)(5)小组选出代表配乐比赛朗读第二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2、学生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件出示北京马路和立交桥画面以及第三自然段文字。
(2)先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读读文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自学讨论。
(4)分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解释“绿树成阴”“川流不息”等词语的意思)。
(5)分男、女生比赛朗读第三自然段,评出“最佳朗读奖”。
3、教学第三自然段,拓展知识。
(1)集体朗读第四自然段。
(2)点击课件,播放北京的名胜古迹、公园、高楼大厦画面,让学生感受北京的美。
(3)自由组合,互相讨论看到了什么,以某个景点为例,续编一个自然段。
(4)当回“小导游”:分小组选代表上讲台演讲续编的内容,教师点击课件,配上相应的图画。“旅客”有问题,也可以向“导游”提问。
(5)评出“最佳导游奖”和“最佳小组合作奖”。
四、课外延伸。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把你搜集来的关于北京的资料告诉大家。
五、集体配乐齐读全文。
12、《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策略
《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1课,课文介绍了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后,人们在首都的街头、广场、世纪坛欢庆的热烈场面。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奥林匹克运动,维护祖国的荣誉,发扬奥林匹克精神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流畅,文字间无不流露出成功后的喜悦与欢庆的热烈,有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对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课文还配有插图,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人们狂欢的场面,是帮助低年级学生观察想象,从而感悟语言文字的好材料。
依据新课标确定的第一阶段学习目标和低年级学生年龄与思维的特点,确定以下的重点、难点:体会首都人民无比激动的心情,感受天安门广场和中华世纪坛狂欢的场面,培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发扬奥林匹克的精神,增强对祖国的荣誉感。
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培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发扬奥林匹克的精神,从小就立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图画、语言、音乐来再现、描绘、渲染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课文语言、享受审美情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美中学,乐中学。
评价激励法:课堂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教师的评价充满了对学生的鼓励、欣赏,不管是教师的语言、动作还是一个小小的表情,体现的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并且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也得到了满足。
自主探究法: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因此,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能力,让学生在读读、说说、写写中自主探究。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朗读感悟法: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通过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表达自己所体验到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卡片、多媒体课件、查找申办成功的一些资料。
四、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段7月13日夜晚人们在街头狂欢的录相,接着设疑:小朋友们瞧!人们多开心,多激动呀!知道这是个什么日子,发生了什么喜事吗?学生们一定会有多种猜测:国庆节,比赛成功了,狂欢节等。
然后教师导入新课:有一些小朋友猜对了,是我们成功了。师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通过欢庆的画面,教师的设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首先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首都那无人入眠的狂欢夜之中,由此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接着根据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小,读书时常有多字、漏字的现象,提出预习要求,小朋友们想像老师这样读写,那么自由借助拼音读读课文,做到不多字,不漏字。
(三)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首先组长带领大家逐一读生字新词,接着说说你和哪个字交上了好朋友,请你把记住生字的好办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然后逐一读课文,其他同学及时正音,最后全班交流自主学习的情况。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识读的能力,因为二年级学生已基本具备了这些能力,为后面保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奠定了基础。在交流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哪些字你以前就认识了,怎么认识的,使学生懂得从电视里、广告上、课外书上认字,是学习语言的好方法。
(四)入境悟情,读中品味
1、第一节
师激情引导:小朋友们,中国北京经过激烈的竞争,终于获得了成功,你心里怎么想?是呀!多高兴、多自豪呀!让我们牢记住这个日子,引导学生朗读第一节,师生给予鼓励性评价,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2、第二节
老师先提问:小朋友们,这么高兴的事,你想怎么庆祝呢?让学生畅所欲言。接着,我们来看看天安门广场的人们是怎样欢庆的吧!从画面上看,几十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挥舞着。瞧!高呼着,人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让学生从画面上理解“聚集”了几十万群众,体会狂欢的场面。让学生做做挥舞的动作。然后,引导学生:你能把刚才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吗?其中“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这三句高呼。可让学生用比赛形式来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更激动。
3、第三节
(1)让学生看看中华世纪坛前,谁来到了人们的中间,让学生体会国家领导人也来到人民中间参加欢庆活动。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伟大、自豪的事。
(2)接着让学生把这些体会通过感情朗读,读出来。
这里主学生同桌互相读读,评评、议议,并加上动作读一读。做做相互击掌、相互拥抱的动作。
4、第四节
最后一节,让学生说说,你课前搜集资料所了解的奥林匹克的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奥林匹克运动,将奥林匹克旗帜在中国北京高高飘扬,最后整体回顾,再次感知全文。
(五)拓展延伸,创新学习
说说你将为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做些什么?
▲这个环节在课堂与生活之间架起一道彩虹,让学生跳出“文本内容”进行丰富地想象,从而自觉地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六)交流讨论书写生字
13、《看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湾、省、商、店、景、洁、讲、毯、银、堆、仗”;会认“橱、盼”;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到了,你们最盼望什么?(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是起示范作用。)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
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想知道的内容提示:
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
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
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
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
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生评价 略)
[这样一来,学生在发现老师的错误并帮助老师纠正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后继学习因帮助产生的成就而快乐起来,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还巩固了对字词的认读]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在比赛中练习读书,给了学生一种外在动力。为了得到同伴和老师的赞扬而努力,这是小学生内驱力中的主要成份]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生答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
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
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
(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
(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
(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 老师童年在北京
看
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真的
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
[这种合符学生心理的“邀请”活动能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在“邀请”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运用课文中的字词句,这是一种完全自觉的运用,对今后将产生持久的活力] 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从上节课同学们向台湾小朋友发出的邀请中,我知道了大家是多么盼望台湾小朋友早日到北京来看雪玩雪,孩子们,你们太可爱了,你们这些美好的心愿真的会让台湾小朋友感动的。我有个建议,想把你们这美好的心愿告诉台湾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
二、拓展活读。
师:用什么办法告诉台湾小朋友,祖国大陆的小朋友欢迎他们来看雪玩雪呢?[此举意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估计学生能说出一些办法来,如果说不出,教师可引导:写信请学校转交、寻找身边的台属帮忙打电话、网上求助等] 师:好,我现在来当一回学校校长,你怎样向我请求帮助呢?(生答 略)
师:我现在是一位台属,我的女儿在台湾,你又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我现在就是新浪网,你怎样向我求助呢?(生答 略)
师:了不起,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的太棒了!我向你们学习!愿意帮助我吗?(引入字词练习)
三、字词句练习
1、比一比,看谁能帮我从课文中找到合适的字给课文后面的生字组成词语?(学生组词 略)
2、将这些词语认一认、读一读,等会儿检查我写的字,看能不能得100分?(待学生认读字词约5分钟后,大屏幕出示故意写错的字,比如:“省”字少一横,“商”字“冂”里写成“古”,“洁”字的“士”写成“土”)
3、比一比,看谁把第二题的字写得又快又好!(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回指导写字,重点提醒学生“商”的“冂”里面是“八”下面一个“口”,而不是“古”;“洁”的右上方是“士”而不是“土”;“毯”是半包围结构,左边的“毛”的最后一笔要向右边伸长一些,好包住“炎”。另外,教师还应该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教与学”这种双边活动是要讲究时机的,当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时,“教”如同隔靴搔痒,只有当学生进入了状态,有的放矢地“教”才能事半功倍] 师:刚才我发现你们个个都写得很认真!老师向你们学习!下面是一个同学做的第三题,请你们帮助检查,看对不对?(大屏幕出示:
1、老师(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2、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打雪人)、(堆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3、天上(铺着)雪花,地上(飘着)银装,树上(披着)雪毯,到处一片洁白。)
4、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读起来最好听?(生自主选择,略)
5、能把这些好听的句子背出来吗?试试看!(生读、背略)
6、看书中插图背诵第二段和第九段。(生同桌互相背 略)
[练习是枯燥的,给枯燥的东西注上滋润剂,使它变得有弹性、有粘性!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期望自己是最好的,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是一种享受,做外力强迫的事是劳役!学生的学习原本就是应该由学生自己负责的事,在“自己选择”的空间里,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这样的学习即使任务重些也不觉得累!]
四、质疑问难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问题预设:为什么台湾很难看到雪?资料准备及解答过程: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观看,知道台湾在祖国的南方;
2、复读本册第七单元的《我是什么》;
3、让学生将这两种情况放到一起想一想,看谁能找到答案)
(生提问及解答 略)
[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无顾忌,留个空间给他们,他们的神必定无拘无束驰骋纵横,教师此时的职责不是强迫“千条江河归大海”,而是用智慧、用爱心去“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视界不是盯住预设的教学程序完成与否,而是用发展的眼光去度量课堂上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五、总结课文
师:我们今天学了哪篇课文?(生答 略)
师:我们看到黑板上,自己心里说说知道了什么,准备好了就先对我说说,你知道了什么?(生答 略)
师:很好,把刚才说的回家向爸爸妈妈说说。
(播放动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三个台湾小朋友面向大家招手,配乐《友谊的歌儿传四方》,下课)
《识字4》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体会其中的韵律感。3.初步感知成语的特点并有收集成语的兴趣。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今天,老师带你们到成语王国走一趟。你和哪些成语见过面? 出示成语课件
2.我们再去认识一些新的成语好吗?自由朗读识字4。
二、正确朗读
1.第一次朗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2.同桌互相读,相互正音。
3.展示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及时纠正错误的读发。
三、老师讲故事,读词识字。
1.老师讲故事,学习第一组成语并识字。
——讲述《骆驼和羊》的故事。让学生找出与故事内容相符的成语。
——课件出示成语,自由认读。
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取长补短 相得益彰
——出示“寸、益、彰”,请学生用自己的办法记忆。
——谁能读好这四个成语?(有感情朗读)
——读了这四个成语,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二、三节。
——出示二、三节的成语。
——学生自学,熟读词语,了解故事。提供成语故事
——小组交流讨论。相互听读成语,讲讲自己知道的故事,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成语?
——全班交流汇报学习所得。讲故事 带着大家读成语 读读新认识的生字说说记忆的好办法。
四、整体朗读感悟
1、分组轮流读所学的成语。
2、小组之间挑战读成语。
3、说说你最喜欢的成语,为什么?
4、说说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上什么成语?
五、拓展活动——准备一些成语故事,给学生。
第二课时
一、熟读成语。
1、齐读课文
2、表演,猜成语。
3、学生对“对子”,一生说前面半个另一个学生说后半个。
4、成语连线。
二、巩固识字
1、指名读生字和词语。
2、把成语补充完整。
尺有所___,寸有所___ 取___ 补___ 相得___ ____ 管中___ ___ 坐井__ ___ 一叶___ 目, 不见___ ___ ____苗助长 ____劳无功 瓜熟____落 水到____ 成
3、认读生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
2.谁能发现这些字的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寸:独体字,注意横要写长些。
落:上下结构,下面又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不要写成三点水旁。所:左右结构,注意平撇和竖撇
补、拔、取:左右结构,补不要写成示字旁,拔右边不要写成发,取“耳”字的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助、功:左右结构,力字旁,左半部分最后一笔要写成提。
3、教师范写学生要求的“字”
4、学生练写,及时纠正。
四、拓展——收集成语,进行一次成语接龙。
五、资料袋
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尺比寸长,但运用的场合不同,尺有显得短的时候,寸也有显得长的时候。比喻每个人或事物各有长处和短处。出自《楚辞?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坐井观天
坐在井里看天。比喻见识有限,眼光短浅。出自《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3管中窥豹
管,竹管;窥,从孔隙中看。从竹管孔中看豹,只能看到豹子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见到的只是事物的一小部分,未能看到事物的全貌。
4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障,遮挡。一片小小的树叶挡住了眼睛,就看不见远处高大的泰山。比喻被眼前细小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或全体。
5相得益彰
相得,互相配合、映衬;益,更加;彰,显著。原指君臣之间相互配合更能发挥各自特长。后泛指两者之间互相映衬,更能显示各自的长处和优点。出自汉代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彰。”
6拔苗助长
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这是个寓言故事,说明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7瓜熟蒂落
瓜熟了,瓜蒂自然脱落。比喻条件或时机成熟,事情自然就会成功。出自宋代张君房《云芨七签》:“瓜熟蒂落,啐啄同时。”
8水到渠成
渠,沟渠。水流到的地方自然成渠,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成功。出自宋代苏轼《答秦太虚书》:“水到渠成,不须虑。”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理解青蛙和小鸟对话的语句,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发挥想像,初步理解课文寓意。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
1.掌握生字的写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难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三)疑点:让学生理解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四)解决方法:反复读议,结合图片、录像等教学媒体,了解课文内容,教师辅助提问,加强读的训练,自读,分角色读。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理解“坐井观天”。1.开门见山出示课题“坐井观天”。
2.理解“观”的意思。(看)解释课题:坐井观天,就是坐在井里看天。3.听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在井里看到的天是什么样子呢?
二、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学生练读,教师巡回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三、反馈检查
(1)说说课文有几个生字,(出示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3个生字的?
(2)比一比谁认得快 词语“青蛙、回答、井沿、还有、无边无际、抬头、弄错、不信”
(3)检查:开小火车
四、指导学生再读课文。1.边读边标出序号。
2.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及时纠正错误读法。
五、写字教学
1、出示要写的生字“信、沿、抬、际、蛙、错、答、还”,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2.“信、沿、抬、际、蛙、错”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答”上下结构 “还”半包围结构,注意书写的笔顺,先中间后写走之儿。
3.要求老师写哪个字?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注意书写姿势。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1.回忆解题:同学们回忆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2.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对话的故事?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说说青蛙和小鸟各自在什么位置。(井沿、井底)。想想在井底能看到什么?在井沿能看到什么? 过渡:你们说得很对,但是青蛙知道吗?
2、那青蛙和小鸟在说些?请你找找青蛙说的话用“横线”画出来,再找找小鸟说的话用“浪线”画下来。
3、你想读谁的话,自己读一读。
4、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学生自我评价。
5、去掉提示语,男女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可以配上动作。
6、讨论:谁在坐井观天?它看到的天什么样子的?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理解“无边无际”,什么地方可以用上“无边无际”?说一说
7、再次读课文 教师引读
三、拓展练习。
1、想想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自由说
2、你们说得真好,小鸟就带着小青蛙出去看风景,你们看(课件)
3、说话训练:小鸟带青蛙来到(),青蛙看到(),它说()。
4、小鸟带着青蛙还会到哪儿?青蛙看到什么?它还会说什么?
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基本理念。在设计中注重营造氛围激发感情,让学生在老师富有启发的语言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发展自己。《课标》中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实践中读懂课文,积累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材料说明:
这是新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以两幅清晰的画面,朴实的四段文字,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要全面看问题和虚心听取意见的道理。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是一篇有助于学生朗读、语感、理解从中明白道理的文章。教学目标:
1、会认读本课的生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 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明白本课蕴含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图一)师述: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面长满了绿叶,可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人后来得到了葫芦吗?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我要的是葫芦》。
2、板书,读题。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得 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或者问同学。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生字——葫 芦 藤 哇 盯 言 每 治 棵 挂 怪 慢
2)认读词语——葫芦 细长 长满 雪白 可爱 每天 蚜虫 自言自语 盯着 慢慢地
3)指名分段读课文
小结:从刚才的检查中,老师知道同学们个个都是聪明好学的孩子,很快就能与这么多的生词、新词交上朋友,我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得会更棒。
三、自主合作,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师:刚开始那葫芦长得怎么样呢?自由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句子:“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理解“长满”“谢”“挂”。生:从“长满”、“绿”、“挂”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生:从“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也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
3、你欢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4、指名读。
5、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大家都非常喜欢。从哪里能看出种葫芦的人喜欢呢? 生: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6、练习用“每天”造句。
师:这颗葫芦长得这么好,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一定会结出大葫芦,实际上是这样吗?(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出示思考题:
1、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做的?
2、说说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小组练读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话,看谁读得最好。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指名回答
2、随机指导朗读
⑴ 那个人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此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理解:“盯着”“自言自语”,反复朗读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高兴心情。生:他心里想我的葫芦长得多好呀。生:我的葫芦又长大了一些了,你快长吧。生:他想我很快就可以收到这么多葫芦了。
⑵ 邻居提醒他要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他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这时他心里又想些什么?
生:他想我不要叶子,要的是葫芦,所以叶子有虫没关系。生:叶子跟葫芦没关系,我要的是葫芦。
生:我要葫芦又不要叶子,叶子上有虫有什么关系。
⑶ 角色朗读(邻居:劝说,种葫芦的人:奇怪,不以为然)
3、补充:(绿色加工厂)(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
4、填空,明白原因:
因为叶子出了(),叶子被虫()就(),没有叶子,不能把充足的养料送给小葫芦,小葫芦缺()所以都()。齐读第四段
1、种葫芦的人见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学了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四、拓展练习,发展语言
1、假如让你来劝说那个种葫芦的人,你将怎么样来说服他呢?
2、读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
五、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今天大家又学到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其实在大自然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多看课外书,你们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15、《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一、教材说明
小柳树和小枣树各有长短,怎样看待每个人的长与短,是课文的立意所在。课文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为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自大,相反还夸奖小柳树。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指导写“怎”、“思”二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表现角色的不同性格。
3、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知道要多看别人的长处。
四、重点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明白故事所讲的道理。
五、教学准备——生字卡、本文录音带、课件。
六、教学设计
(一)谈话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图(1):春天,一棵柳树披着飘逸的长发,在微风中翩翩起舞,一棵枣树弯弯曲曲,树皮粗糙,树枝光秃秃;图(2):秋天,枣树上结满了红红的枣,全家人坐在树下高兴地吃枣。同学们,你们看大屏幕上这两棵树是什么树?你喜欢哪一棵?为什么?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已见,只要说的有道理,老师都要给予肯定。谁对谁错,老师暂不表态,一切由学生自学自悟。)
(二)回归主体,自读自悟。
1、学习课文。
(1)分组:
——刚才发言中,喜欢柳树的为一组,喜欢枣树的为一组,调换座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个性的学习环境。
(2)学习课文,为下面的辩论作准备。
(3)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多方面的不同来读懂课文。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一是生长特点不同;二是性格特点不同;三是小柳树前后的表现不同。重点抓住小柳树和小枣树的语言进行朗读、比较、体会,来理解课文的含意。
2、感知生字。
(1)听全文录音,边听边划出生字。
(2)在小组里把难读的字音,读给小伙伴们听。
(3)游戏:秋天到了,小枣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枣子,农民伯伯正在摘枣子,我们也去帮忙吧!,请摘到枣子的小朋友,读准字音,同学们举起字卡齐读,正确了,可口的枣子送给你。
(4)指导写“怎”和“思”,重点指导“心字底”的写法。
——扫除生字障碍,为学生自学课文打下基础。)
(三)朗读感悟。
1、初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长得有什么不一样?
2、再读:用不同符号划出讲小柳树和小枣树外形特点的词句。
3、品读:读勾画的句子,比比看谁读得好。
4、选读:小柳树和小枣树除了长得不一样以外,还有什么不一样?(性格)从哪里看出来?(语言)找出来读一读。
5、赛读:读小柳树和小枣树说的话,体会她俩有什么不一样。
——“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小柳树怎样?——得意、骄傲、不懂礼貌。)
——“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荫下乘凉,那有多好啊!”(小枣树怎样?——宽宏大量,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6、评价读:小柳树前后的表现有什么不一样?说说你的根据。
7、分角色朗读全文。
(四)分组讨论学习。
1、现在,你是喜欢小柳树还是小枣树呢?为什么?
2、再次分组:(喜欢小柳树的为一组;喜欢小枣树的为一组,调整座位。)
3、分组讨论学习:(每组同学为自己喜欢的原因找理由,为下面的辩论比赛做准备,可以从树的外形、性格、用途等方面来说。)
(通过这一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同时又把竞争悄悄引入课堂。)
4、课堂辩论:小柳树和小枣树谁最可爱。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相对而坐,双方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又可以根据对方的问题进行质疑。当因某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下时,教师参与讨论,推波助澜。在讨论中,充分展示学生个性。通过讨论、辩论,使学生明白道理。)
三、学生互动。
——说说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
——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同学,说说他的长处。如果自己不清楚自己的短处,可以请别人给你提醒,先自己想想,再小组交流,最后派代表全班交流。
(这样,有利于发展同学之间合作关系及友谊,还能使学生获得自尊与成就感。)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学生自由畅谈。(学生整理知识,交流感受,感悟文学的魅力。)
16、《风娃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激趣:
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大家要结识一位新朋友就是风娃娃(板书)。风娃娃长大了,它想出门为人们做好事了,风娃娃还想和聪明好学的孩子交朋友呢,大家想和它交朋友吗?(生答)它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呢,请大家快读读课文吧!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随时纠正字音。
3、比赛读带生字的句子,看谁读得准确、通顺。
(二)再读课文,力求流畅。
(三)教师范读,加深印象。
(四)表情朗读,感悟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
②、风娃娃的心情怎样?
2、分块研读,反馈交流
①、小组讨论:风娃娃为什么高兴,又为什么伤心?
②、读课文相关句段,读出风娃娃高兴或伤心的语气(相互评价)。
③、我会说:
★风娃娃来到________,看见____________,它____________.★读完《风娃娃》这一课,我明白了_______________.④、教师小结:
风娃娃既乖得可爱,又“傻”得可爱。他以为做好事很容易,只要有力气就行,结果把风筝吹跑了,把人们晒的衣服吹跑了,还折断了新栽的小树。人们都责怪他,他还不知道为什么呢。所以,我们小朋友们也得记住: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
3、过关朗读,表达感情。
选一段你最喜欢的句段,读给你最喜欢的“检查官”听。
要求:语气恰当,读出感情。
三、拓展活动
对风娃娃说几句心里话。
四、现在播报
风指的是空气的水平流动现象。风向指风的来向;风速指空气流动的速度。气象服务中常以风力等级来表示风速的大小。风促使干冷和暖湿空气发生交换,常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原因。风是一种自然能源,很早以前,人类就学会制造风车,借风力吹动风车来抽水和加工粮食,现在人们还利用风车来发电。帆船的行驶也是靠风力的推动。风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很多,但风也经常给人类带来灾害。暴风、台风、飓风、龙卷风等对人类的危害都很大。
17、《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3.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二、教学时间——3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老师这里有些好两杯水,一杯里面放着糖,一杯里面放着醋,谁能来品一品。先请学生来猜一猜,再请学生根据学生的表情来猜猜是什么字?想想你猜对了吗?
2.出示课题 17酸的和甜的
3.读生字做表情,说说你是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2个字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会读,会记,会认生字,新词。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把生字新词好好认一认,然后读读课文。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借助连环画识字。
(1)出示连环画
——说说图上画着什么小动物。学习生字“狐、狸” 提示:“狸”在“狐狸”一词中读轻声。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狐狸站在哪里?学习生字“葡、萄、串”说说你有什么好办发想大家介绍。——小猴子来了干什么?怎样的吃用上课文中的词语“迫不及待”,点出课文中的生字,说说你用什么方法来记住“迫、待”的 ——这是什么字,你认识吗?,出示“硬”找朋友。
(2)你最喜欢哪一幅图,把这段课文读给同桌听。
(3)指名读,及时纠正。
(4)看课件,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葡萄架 转来转去 于是 聪明 告诉 紫红色 迫不及待 爬上 连忙
摇摇头 尝过 真甜 硬说 4.你读了课文读懂了什么?
(三)写字教学。
1.出示“串、兔、告、诉、狐、狸、猴、颗”。2.哪些字容易写,选容易的字先写。“告、串”
(1)选择自己认为能写好的字描红、临写。
(2)同桌欣赏、评议所写的字。3.请教难写的字
(1)说说难写在哪里
(2)老师范写指导。
重点指导写反犬旁的字“狐、狸、猴”。反犬旁的笔顺:。第二笔不容易写好,要作示范。注意提示,“狐”右边不要写成“爪”;“猴”右边不要写成“候”。
(3)自己练写。
4.学生练写。注意书写姿势。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在游戏中巩固要认的字。听音取字、抢认字卡。
2.读词语:葡萄架 转来转去 于是 聪明 告诉 紫红色 迫不及待 爬上 连忙 摇摇头 尝过 真甜 硬说
过渡:你们真能干,能摆出这8幅图的顺序吗?出示八幅次序凌乱的图,请学生摆一摆
(二)读中感悟,明理。
1.整体感知全文。请学生轻轻的朗读课文,摆好8幅次序凌乱的图。2.反复读课文,小组交流后,请学生摆图,并说说理由。3.教师看图引读课文,整体感悟: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同样是葡萄,为什么有点说它是酸的,有点说它是甜的?
4.课文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
(体会狐狸的狡猾,心胸狭窄,猴子的聪明、活泼,以及其他小动物的善良、轻信)
5.全班交流,挑出感兴趣的角色读,比一比谁读得好。6.在读的过程中 重点品读句子,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生动、形象。)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三)复述故事。
1.先自己看图复述故事,再上台讲故事。要求:态度自然大方,口齿清楚,有感情
2.学生进行评价。
3.读:小松鼠和小兔子真不明白,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 想:你能帮助小松鼠和小兔子想想原因吗? 说:把你想的原因说给大家听。4.学了课文后,你懂了什么?
5.教师小结: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第三课时]
(一)复习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2.听写生字,校对。
(二)实践活动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再演一演
(自编自演童话剧)1.分析角色
狐狸:狡猾
小松鼠、小兔子:老实、轻信
小猴子:聪明、敢尝试
2.分配角色 自主组织,竞选角色,确定导演、演员。
3.编排表演 想想每个角色说的话。导演解说,演员表演,互相指点。4.表演童话,评委评分 主持人介绍节目,各组表演,评委评分。5.总结颁奖 师生评价总结。颁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演员奖、优秀合作奖。
教师任务:制道具,布置舞台 画图、做头饰,准备几串葡萄,几根木棍。布置教室:讲台当舞台架起一个葡萄架,分大组围坐当观众。
四、资料袋
《狐狸和葡萄》(伊索寓言)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何地走了,他边走边安慰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定是酸的。”
这就是说,有些人能力小,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熟。
18、《称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教学思路
1、课前通过学生欣赏4幅插图,初步了解了课文故事,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结合插图叙述故事。
2、在学课文前,进行反复的自由读,选择喜欢的段落读,小组读,分自然段读。然后在分角色朗读。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想像,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情感的能力。
3、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抓住了重点语句进行品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课文中的真情。
4、创设情境,进行课文内容表演。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行角色表演。这个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读通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学习生字,并且书写8个生字。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随机表扬:
(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我知道你们都非常的聪明、能干,平时得到的称赞一定少不了。请同学们用上“称赞”一词来说一句话。
师:(你表现得那么好,的确该得到称赞;发现了别人的优点,是该好好称赞一番啊!)真为你们高兴,得到了那么多的称赞!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目的文章,随机出示:称赞(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让学生问)
4、同学们问的题目非常好,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录音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看图,思考课文讲了谁称赞谁?
出示:小刺猬——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
学习生字“猬”跟读正音(注意:词语连读时这个字念轻声)
看图片:我们对刺猬已经很熟悉了,浑身长满了刺,圆滚滚的,可爱极了!可对于獾我们并不了解,那就一起看看它的长相吧!看图片点击这两个生字:“猬”和“獾”都是四只脚的带皮毛的小兽类,所以都是反犬旁。
2、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大声读几遍,读通每句话,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小组内自习生字,游戏“你指我读”。
三、认读感知(检查自读效果)
1、我能认——认读带拼音的生字词语
刺猬 小獾 板凳 粗糙 但是 泄气 傍晚 椅子 瞧 留下(学生读,教师及时正音)认读没带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
2、我能记——出示生字,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我能读——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指名读。
四、书写指导。
1、我发现——出示本课的8个生字,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我会写——每个生字写三个。
五、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初步知道了课文讲小刺猬和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的事,那他们为什么事而称赞对方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发生在美丽的大森林,讲了小刺猬和小獾他们在互相称赞,他们为什么而称赞对方呢?今天我们去大树林弄明白好不好?
(出示课件)你瞧,这是一座美丽的大树林,森林里有许多小动物,小刺猬和小獾在欢迎我们呢,他们身上背着五个生字,原来他们也爱学习呀。我们来读读字,跟他们比比看。(点击身上的字)
二、学习课文
(一)师:这篇课文老师自己也很喜欢,我在这读一读,请小朋友仔细听,边听边记:哪句是小刺猬称赞小獾的话?哪句是小獾称赞小刺猬的话?
出示句子,练习朗读有关互相称赞的句子。
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称赞别人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愉快)那就带着这样的语气自己来练读是试试吧!(再请同学来读读)(老师注意到了,他把“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地方读好了,一下子就读出了称赞别人的语气,真好!)(谁愿意再来试试)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
(二)那这样的称赞会起到怎样的神奇效果呢?请同学再细细读读课文,找找相关的语句。(口头交流两句称赞作用的句子)
(三)简短的几句称赞的话,为什么会起到如此神奇的作用呢?我们来看看小獾是怎样说的?(出示小獾的话)
小獾拉着小刺猬的手,说:“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理解“泄气”,给“泄气”找一个近义词来说说它的意思。(灰心)自由读读这句话,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再齐读。
(四)请同学快速读读1-7小节,找找小獾在什么情况下感到泄气了?
出示课件和有关句子。
小獾已经做成了三个小板凳。板凳做得很粗糙。但是看得出,他做得很认真。
理解生字“粗糙”(看图理解:粗糙的小板凳会是怎样的呢?)(出示三个板凳的粗糙程度要不一,打乱顺序给学生看,先让学生直观理解粗糙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排列一下,哪个是他做的第一个板凳,哪个是第二、第三个,引导学生从刺猬的话中“一个比一个好”体会)。小组自由读读,你读懂了什么?然后齐读。
(五)看着这样一个个粗糙的小板凳,想想小獾当时会怎样想呢? 师:是啊!小獾虽然做得并不怎样,但当时的他却更需要别人的称赞啊!
这时,是谁发现了小獾的优点?
(出示第3自然段小刺猬称赞的话)引读:所以小刺猬„„
(六)听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高兴极了,它接着会怎样做呢?出示课件,想想再说。
师:是啊!别人做得好我们需要称赞,当别人做得并不理想,有困难时,我们就更应该称赞,因为称赞就像神奇的魔棒,使原本想要放弃做板凳的小獾又重新燃起了信心,终于做成了板凳。
(七)那么,当小刺猬把苹果送给小獾,听了小獾的称赞后,他的心情又是如何呢?出示课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决不能吝啬对别人的称赞,因为称赞有着巨大的魔力:(出示)
因为
称赞能
(八)是啊!称赞多有魅力啊!综合刚才小朋友说的,我们一起来听记这样一句话:称赞带给我们勇气和自信,称赞带给我们进步,称赞带给我们成功和喜悦。(出示)
齐读这句话。
三、组内分角色读,在分角色表演读。
四、总结:
称赞给予我们那么多神奇的力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那么在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给予周围人更多的称赞。
五、练习说话:
1、举例: ***最近写字写得很端正,我想对他说:“你进步可真大啊!”
学生说话训练、交流。
2、做心情卡
()月()日,()夸我(),我心里觉得()。
19、《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
本课中的林园园,舍不得把自己的绿铅笔借给同学,说明她在帮助别人方面做得不够好。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看到林园园的不足,又要让学生相信林园园会成为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学习目标:
1、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术”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仔细体会人物的语言,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学重点:
理解李丽和林圆圆的四次对话的意思。教学流程:
一、启发导入
出示一片画好的蓝色的树叶。
提问:看到这片树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有的可能问:怎么会是蓝色的树叶?还有的更惊奇地问:真有意思,我从来没见过蓝色的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
对呀?树叶怎么会是蓝色的?(教师边说边把蓝色的树叶粘在黑板上)。那我们就一起学习19课《蓝色的树叶》,一起读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
1、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遍;同桌合作,读一读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喜欢的段落,检查自学效果。
(2)课件演示摘苹果游戏,识记生字:
术、铅、惹、吐、桌、盒、注、削、皱
(3)课件演示青蛙过河游戏,读词语:
皱眉
借铅笔
趴在 削铅笔
不由得
吞吞吐吐
盒子
惹人喜爱
脸红
第二篇:人美版小学美术第三册全册教案
《我和昆虫》
(人美版第三册第一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王斌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昆虫的形态美、色彩美、花纹图案美。简单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和对称的知识。并且在了解昆虫的种类和习性的基础上, 启发、诱导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用童心去观察自然、描绘自然。学生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大胆想象有关小朋友和昆虫的故事。以“我和昆虫”为题想象创作一幅作品。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自然界中昆虫的种类和特点,认识对称的基本特点,发现昆虫的对称。学会表现主题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表演,发现昆虫的对称及形色的特征,大胆想象和表现有情节的“我和昆虫”。情感目标:对昆虫产生兴趣,养成观察、了解自然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观察、了解有趣的昆虫,大胆表现有情节的故事内容。难点:想象丰富,抓住昆虫的形色特征,合理的组织安排画面。学习材料
相关图片资料、彩笔、油画棒、彩色纸、废旧广告纸、挂历纸、报纸、剪子、胶水„„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教学意图:集中注意力,提要求。2.讲授新课
① 组织学生观察昆虫的图片,启发学生谈话,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昆虫的知识(名称、习性、特征等)组织学生模仿表演,归纳昆虫的概念。教学意图:激发学习兴趣
② 播放录像以及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启发谈话。教学意图: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③ 组织小组讨论——“说一说昆虫变化的过程”。看书第2、第3页分析昆虫的形态、颜色、花纹。重点从形态、形状色彩、花纹分析适当出示局部,重点研究。归纳出昆虫身体结构的特点。教学意图:分析形色、花纹加深印象。
④ 让学生在草纸上试画,总结归纳表现方法和解决形状问题。教学意图:给学生尝试表现的机会
⑤ 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和昆虫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吗。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编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说一说自己如何表现“我和昆虫”。
教学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为下一步绘画作准备 ⑥ 欣赏优秀作品。
教学意图:开阔眼界,加深对我和昆虫的理解。
3.提出作业要求:内容要生动有趣; 表现手法多样; 昆虫特点突出; 颜色鲜艳漂亮。4.教师巡回辅导,帮助有绘画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辅导的主要内容:(1)构图是否饱满。
(2)人与昆虫表现的生动与否。(3)颜色鲜艳漂亮。
5.集中展示作业,互评互议,促进共同进步。
《奇妙的爬行》
(人美版第三册第二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王斌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继上一节课后,又一节与大自然有关的美术课。学生通过观察大自然中的爬行动物的特点,体会其美感,并能够大胆想象、创作出一幅关于动物爬行场景的图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细微之间蕴含的美。同时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观察、分析生活中小动物爬行的特点及习性。
技能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了解爬行动物特点,大胆表现动物爬行的样子以及情境。情感目标: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对未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爬行动物的习性和爬行特点,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作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画面。难点:抓住爬行动物的特点大胆表现,并充满画面。学习材料
相关图片、动画片、图画本、蜡笔、彩色笔o 教学活动
1、组织搜集爬虫的活动,进行展示给大家介绍一下它长得什么样子,学生观察、回忆不同种类爬行动物的外形特点。每个人讲讲他们搜集到的爬虫是什么样的,并且在什么地方找到的,引导学生观察,启发谈话。
教学意图:对爬虫产生喜爱之情,激发了学习兴趣
2、教师出示几幅优秀示范作品,提出思考问题:艺术作品中的爬虫与现实中的不同之处,艺术作品美在什么地方?引导观察,形、色、构图,重点是画中所表现的生动情节,启发学生思维,归纳学生问题,解决探究的知识要点。
教学意图:拓展学生思维,掌握表现方法。
3、启发学生谈一谈爬行动物们还会碰到什么有趣的现象。思考如何创作表现,相互交流介绍,提出不同观点,互相帮助,小组讨论,制定评价标准: ①构图大方。②想象丰富。
教学意图:给学生自由选择造型表现的空间
4、依据评价标准提出作业要求:大胆想象用蜡笔和彩笔进行创作表现。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教学意图:明确作业要求,学生自由表现。
5、组织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粘在黑板上,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找到优缺点,提出改进建议。表扬进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情况给予小结,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教学意图: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6、课后拓展:
回家后用废旧的挂历纸或其他的废旧材料试着把爬虫表现出来。
《漂亮的小钟表》
(人美版第三册第三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王斌
教材分析: 钟表是与人们朝夕相处的日常生活物品,形态各异的钟表,贴近儿童生活,为孩子们所喜爱。另外它还是人类历史发展,文明进化的足迹,本课属于美术课程标准“设计、应用”的学习领域。通过这节的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大的创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选择了中外不同形式的钟表图片,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形式的钟表给人的不同美感。教材中还展示了一些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制作的钟表作品,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废弃物和多种材料设计、制作小钟表,帮助学生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开阔思路。同时,二年级的数学课有认识钟表的内容,可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钟表文化及造型特点,学会设计制作漂亮的小钟表的方法。技能目标:通过欣赏,发现钟表的构成、材质、形象特征,经过分析研究,选用喜爱的媒材进行创新设计。情感目标: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认识时间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不同钟表的特点及其设计制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巧用材料以及对表的外壳和表盘的设计。学习材料:课件、示范作品 各种线材、废旧材料等。教学过程:
1、教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知道钟表的重要作用,产生设计、制作钟表欲望。教学意图:激发兴趣。
2、教师展示图片,介绍钟表的历史,日晷—滴漏—机械表—电子表—石英表—原子表—各式各样的钟表。并引导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了解钟表的材质。引导学生观察这些钟表,看钟表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教学意图:组织学生探究。
3、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分析、探究,各种钟表的表壳、表盘、表针的造型特点。按组分给学生不同色彩的表盘和表针,引导学生进行色彩搭配上的探究。你还能想到哪些材料和方法?怎样使小钟表的指针动起来?
教学意图:深入探究,解决难点。
4、布置作业: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材料,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小钟表。说说在制作小钟表时要注意的问题?组织学生,按标准进行独立的设计,鼓励创新。教学意图:明确作业要求。
5、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6、作品展示:
1、织展示评价作品,并进行适当的评价。
2、组织进行拨时间的游戏,认识时间。
7、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在组内进行游戏。
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
《会变的小手套》
(人美版第三册第四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王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设计·应用”课程, 以人们冬季常戴的手套作为艺术再创造的原材料,学生在对手套形象感受联想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发散性获得新的形象。学生分析手套变化的方
和多样的变化形式,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目的是激发学生运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感受适形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小手套,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创作,能大胆地创作出某种新形象。情感目标: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的能力得到锻炼。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产生发散思维,创作出生动的形象。难点:添加装饰巧妙,想象丰富,能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形象。学习材料
各式各样闲置不用的小手套、剪刀、针线、胶水、扣子、彩色纸、丝线或丝带等装饰用品。教学活动
1.组织教学引入新课。
用石头、树枝让学生观察感受。想一想石头和树枝的外形分别像什么?(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将石头和树枝翻过来让学生欣赏石头鱼、树枝蛇。)教学意图: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
①每人拿出各自准备的小手套,观察体会手套的形象:
看一看自己的手套像什么? 将手套变一变,看看又像什么? 将手套换个角度看看还像什么? 教学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②小组同学欣赏书中和老师发给的作品,拆开看一看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教学意图:了解制作方法 ③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变好后的手套形象相互认一认,说说变的是什么?讨论如何添加能使变好后的形象更生动? 教学意图:通过相互讨论,加深理解
④小组讨论,制定评价标准,教师对学生制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补充和归纳: 1)想象丰富。
2)添加装饰富于变化。
教学意图:给学生自主设计表现的空间 3.作业要求:
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构思,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大胆的制作一个装饰巧妙,想象丰富的小手套作品。教学意图: 明确作业要求 4.学生分组作业,教师辅导。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作业中的困难。
5.小组内作品展示,互评互议,发现别人作品的优缺点,取长补短,教师参与评价活动,表扬优秀作品,鼓励有想象力的作品,归纳小结本课的学习情况。教学意图: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6.拓展延伸
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进行适形造物?
《小花饰》
(人美版第三册第五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王斌
教材分析
小花饰是生活当中常见的小玩意,如:头饰花、别针花、家中的小装饰品等等,学生对此并陌生。本课具有“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内容的课业。是以各种彩纸为主要媒材,实践性很强的课业。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学会设计小花饰的方法。本课学习的要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小花饰这种装饰形式的多种用途,自已能够尝试做有用途的小花饰,并能够说出各种小花饰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设计小花饰产生兴趣,并从中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小花饰的装饰功能,掌握小花饰最简单的制作方法。初步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技能目标:认识花的形式美,学会用不同的造型手法(画、剪、贴等)来表现花的美。情感目标:体验到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重点与难点
重点:小花饰的制作方法。
难点:了解小花饰的用途,感受小花饰的审美特征。学习材料
各类彩色纸、胶樟或双面胶、订书器、剪刀、绳等。教学活动
1. 组织教学。
2、教学创设情境。
① 你们都喜欢花吗?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一朵小花来打扮自己?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小花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内容。
②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一些有关花的装饰品,拿上来。学生一边观察装饰花、一边发言。教学意图:启发谈话,加深理解。③讲授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欣赏本课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概括、夸张的表现手法。
2)请学生思考、花饰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小花饰?(把自己搜集到的带有小花饰的物品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到一起,并讨论。)3)每组选派代表发言,以搜集到的物品说明小花饰有多种用途。教学意图:通过欣赏发现作品的形式美。4)讨论与探究。
①在探讨研究小花饰多种用途的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图片,想一想,分析、讨论一下,小花饰是怎样做出来的,②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一是看教材中的作品图片、研究做法,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讨,井拆开一个早已准备好的小花饰,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这个小花饰的制作过程,使用的材料是什么?引发学生对其他小花饰制作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教学意图:进一步探究小花饰的不同的设计表现手段。
3、小组研究讨论,什么样的作品是一个好的作品?制定出评价标准,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1)简练、概括、生动。2)有立体的表现手法。
4、提出作业要求:以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一个“小花饰”,装扮自己,美化环境。教学意图:学生自主选择造型表现的空间。
5、作业展示:把制作好“小花饰”拿起来,舞动起来,进行展示。看看谁的作品最漂亮。教学意图: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百变团花》
(人美版第三册第六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王斌
教材分析
本课所讲授的内容为剪纸团花,是“设计·应用”领域里的一课内容它是由折纸和剪纸相结合的艺术,它简单易学,装饰性和艺术性都很强。剪纸,作为一种民族手工艺,有着工具简
单、制作简便和便于少儿接受的特点;,一张纸通过巧妙的构思,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给
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乐趣。剪纸,作为当代的一种美育手段,对启发少年儿童的想像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知道如何制作团花。
技能目标:了解团花的剪折方法,学会设计制作出漂亮的团花。情感目标: 产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团花的特点及设计制作方法。
难点:纹样的设计及镂空的面积大;小。学习材料
单色或多色彩纸,剪刀、固体胶、示范作品等 教学活动
1.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讲授新课
①创设情景,出示团花作品数件,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团花的制作材料。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礼物给大家,你知道它是用什么材料作出来的吗? 教学意图:激发学习兴趣 ②探索学习,学做团花。
发给每小组几个团花引导学生折回原型观察分析方法。小结要点:因为折法和剪法的不同,所以才会出现不同的效果。百变团花是以正方形纸的中心点为顶点,在连续对边、对角折叠几次后,剪出一个单元的纹样,展开后便成为放射状的团花剪纸。请每组同学根据已做好的团花,进行研究,并试着制作。教学意图:通过活动,学生对团花的制作有了直观的了解。
③教师请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本组所研究的团花的制作方法。教学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④说一说大家在制作团花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想一想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教学意图:集体解决制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3、提出作业要求: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或创造一种新的制作方法,制作团花。
4、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评价。
把剪好的团花挂在黑板上集体欣赏交流,互相点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6、拓展延伸
你见过窗花吗?它也是用剪纸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回家后找一找关于窗花的资料,研究一下看看窗花是怎样做的。
《我们身边的痕迹》
(人美版第三册第七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王斌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里的一课内容,也是“版画系列”中的一节。,通过学习学生认识身边的肌理美感、学习到了简单的版画的拓印技巧。在本课中学生通过简单的拓印活动对版画有了浅显的认识,学生能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发现凹凸不平的材料的质感,并能用工具采集下来,体会整个过程的经历,提出或总结一些问题和经验。学生利用采集到的肌理效果,展开想象,做添加,制成新的作品,完成一幅关于自己身边的痕迹的版画作品。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会观察体验,发现拓印的方法。
技能目标: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进行创作表现。情感目标:产生审美意识,提高创造能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感知中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难点:拓印的技巧。学习材料
彩色铅笔、油画棒、比较薄的纸张等。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大自然和生活中有好看纹理的物体。教学意图:同学们欣赏,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又兴趣十足。
2、提问:看过图形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老师利用这些纹理制造了几幅画请同学们看看,注意边看边思考两个问题:
①每幅画内容是什么?
②你能根据每幅画的内容起个名子吗? 教学意图:启发学生谈话,加深理解。
3、请学生用手摸摸、体验拓印的质感。发现拓印画的制作方法。在练习纸上尝试制作。教学意图:直观的了解拓印的制作方法。
4、教师演示拓印画:用一张纸盖住有凹凸的物体,用笔拓印。教学意图:加深学生认识。
5、提出作业要求:大胆表现一幅有关大树联想的拓印画。
6、学生开始做画,教师巡视辅导。教学意图:学生自主选择造型表现。
7、学生互评、自评。
教学意图: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8、拓展延伸:
谈一谈:
1、自己的新发现;
2、自己受到的新启发
3、自己的联想
《大树的故事》
(人美版第三册第八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王斌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一个内容。孩子们从小就喜欢在大树底下玩耍、乘凉,所以这个课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大的想象空间。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造型表现能力。本课内容,可以非常自然地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达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权、树叶等)。技能目标:发现大树的组成,经过想象把发生在大树周围的画面用画笔表现出来。情感目标:学生初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难点:画面构思和组织。学习材料
彩色复印纸、水彩笔、油画棒等。教学活动 一. 组织教学。
师生相互问好。二.创设情境。
1. 教师讲一个关于大树的故事。教学意图: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2. 板书课题。
3、合作式学习活动。
①. 提问:大树有哪些部分组成? ②. 老师补充后出示大树结构图。
③. 提问:树上、树下、树洞可能有什么故事?(邻近两位同学互相讲一讲)④. 谁能根据课本上的绘画作品讲一个有关大树的故事? 教学意图: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4.提出作业要求:
运用多种不同的材料以及各种不同的制作方式进行关于大树故事的艺术创作。教学意图:明确作业要求。
5、教师巡视辅导。
6、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集中展示作业,相互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意图: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7、课后拓展。
问:大树为什么能保护我们的环境?请同学们回去查找资料。
《新颖的泥名片》
(人美版第三册第九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隋浩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里的一节课。生活中人们介绍自己时多使用名片,泥名片是儿童介绍自我的一种尝试。名片的设计与装饰则需用美术技法进行,本课教学力图让学生用简单的浅浮雕的表现方法充分的展示学生的个性与爱好。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名片使人们在生活中相互介绍、相互认识的重要工具。
技能:学会用橡皮泥制作名片,并能用简单的图形和文字装饰、美化自己的名片,进行个性化的创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积极主动进行分析,研究,制作,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名片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习用简单图形和文字装饰、美化自己的名片。难点:作品新颖、生动、美观;富于个性。课堂准备:
教师:名片、示范作品、橡皮泥等。学生:橡皮泥既简单的泥塑工具。教学环节:
一、进入情境,产生兴趣
教师创设社交情境,引导学生相互介绍自己长大后的工作等情况,启发学生谈话,引出本课学习主题—名片(板书)
二、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1、师、生共同展示搜集到的各式各样的名片,学生从名片的造型、版式、用途、色彩、材料等方面对名片进行观察、分析,并汇报。教师就以上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意图:让学生充分认识生活中各式各样的名片,丰富学生的认识、积累经验。)
2、教师展示各式各样的泥名片,学生观察、分析说说这些泥名片在图案、色彩、造型等方面的优缺点,并说说如何改进。
3、欣赏优秀学生作品,从小朋友设计的泥名片中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相互说说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三、明确要求,设计表现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相互说一说,自己打算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泥名片。
说说在设计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教师进行归纳、点拨。并板书
1、形状好看,2、色彩对比突出,3、装饰丰富,4、文字表达清楚。
学生独立设计制作自己的泥名片。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设计制作的泥名片,相互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及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教师参与评价,鼓励创新和有进步的同学。介绍大连的几张城市名片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及其它情况进行小结。
《我们来跳舞》
(人美版第三册第十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隋浩
教材分析:
本课是“欣赏••评述”领域里的一节课。舞蹈作为一种形体艺术的美,给人以动感并热情洋溢。本课通过让学生欣赏以舞蹈为题材的艺术品,让学生了解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学生欣赏艺术作品中舞蹈人物造型特征,感知、体验从不同艺术形式作品种发现艺术家独特的表现方法,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了解古今中外有不同形式的舞蹈,各个时代、民族的服饰各有特色,艺术家们表现的的形式也多种多样。
技能:学习分析、描述作品中线条、色彩的表现力以及对人物动态、造型的描绘。情感:学生尊重古今中外各民族的文化,热爱美好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舞蹈是人类源远流长的一种艺术形式,欣赏古今中外以舞蹈为题材的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指导学生分析作品,学习作品造型、线条的表现。
难点:观察、分析作品,体会不同艺术品给人类带来的不同感受。课堂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彩笔、图画本等。教学环节:
一、进入情境,产生兴趣
1、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谈话;
2、学生在小组内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舞蹈,相互交流表演,选出最优秀的到前面进行表演。
3、教师鼓励学生表演。其他学生欣赏。
4、教师简单的介绍舞蹈的起源,引出本课。
二、观察分析,自主欣赏
1、教师展示课件或图片,提供给学生欣赏的作品。
2、教师提问欣赏作品的方法,学生进行汇报。
3、学生从作品的表现形式、造型、线条表现等方面对《舞蹈纹彩陶盆》、《玉舞人》、《印度舞》、《新疆舞》等作品进行赏析,比较不同作品造型的特点和不同的造型方法。
4、欣赏后,全班进行交流,用简单的美术语言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制定相应的评述要求和标准)
5、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观点。并对学生理解不到、欣赏不到的地方,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赏析、评价。
三、理论实践,造型表现
用自己手中的笔,进行简单的舞蹈造型,进一步体验舞者的美。
四、拓展延伸,促进提高
教师利用课件介绍古今中外各种不同形式的舞蹈,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教师鼓励、表扬有进步的同学。
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及其它情况进行小结。
《泥条头像》
(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一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隋浩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里的一节课。本课是继《泥巴真听话》后的一节陶艺课,本课学习借助瓶子,引导学生进行立体雕塑的初步尝试。采用围绕瓶子盘条的方法进行立体造型,降低了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丰富了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了解立体雕塑头型的基本常识—基本形与附属形。用瓶子和泥条组合成的头像为基本形,五官和头发为附属形。
技能:掌握搓泥条,用泥条缠绕瓶子,并学会采用捏、揉、粘、抹等技法进行头像的造型。同时,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感悟雕塑艺术之美感,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立体雕塑的基本知识。难点:作品新颖、生动,富有美感。课堂准备:
教师:课件、瓶子、陶泥或橡皮泥。学生:瓶子、陶泥或橡皮泥等。教学环节:
一、进入情境,产生兴趣
教师出示绘画头像和泥条头像,引导学生欣赏,发现表现方式。学生欣赏绘画头像和泥条头像作品,了解发现平面与立体作品的不同,对立体制作产生兴趣。教师引出本课学习内容,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1、教师发给小组泥条头像作品,组织学生欣赏、探究活动。
2、学生观察教师发给学生的几件作品,小组讨论分析,发现制作材料与表现方法,并进行汇报。(材料:瓶子与橡皮泥或陶泥加工。方法:盘条法、卷、搓、粘等)
3、学生对泥条头像的几个组成部分加以研究:脸型、五官、发式等(重点是装饰的技巧)
4、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活动;并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点拨。
三、明确要求,设计表现
1、教师布置本课的任务。
2、学生讨论制定本课的评价标准。(表现方法多样、形象新颖生动)
3、学生组内或全班说说自己的设计方案。教师适当的进行点拨。
4、学生一早评价标准大胆地进行设计、表现。
5、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自评、互评,提出改进的建议。
2、教师组织、参与评价。表扬优秀、鼓励进步。
3、学生说说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头像。
4、教师展示各种表现形式、不同材料的名家作品。并对本课进行小结。
《雄伟的塔》
(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二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隋浩
教材分析:
塔是学生十分熟悉的建筑物,几乎在所有地区都有造型各异的塔。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里的一节课。本课通过让学生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塔这一建筑形式,启发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塔,从而去了解塔的历史、文化,进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在欣赏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画下记忆中的塔或设计出既漂亮又有新意的塔,这就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创作领域,写生、记忆画、设计,均可以完成此课内容。
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了解古今中外有各种各样的塔,不同地区(国家)的塔的造型也不尽相同,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认识塔的美。
技能:学习比较、分析、描述塔的特征,能将自己记忆中的塔或设计的塔画下来,并进行简单的装饰。情感:产生热爱家乡、保护古迹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把自己见过的塔画下来,或设计一座既漂亮又有新意的塔。难点:根据塔的特点,进行表现或设计。课堂准备:
教师:课件、塔的图片。
学生:彩色纸、水彩笔、油画棒。教学环节:
一、进入情境,产生兴趣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引出“塔”的话题。谁知道唐僧取经后,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想。教师:他建造了大雁塔,并在这里翻译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展示大雁塔。学生说说大雁塔的雄伟壮观。
二、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1、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中外各种塔的图片,并加以介绍。(应县木塔、白塔、艾菲尔铁塔、少林寺塔林、云南崇圣寺三塔等)
2、学生欣赏这些塔,认识他的形状、材质、作用。
3、教师引导学生将塔分解成不同的基本形状(三角形、梯形、正方形、圆形等),发给每组几个基本图形。组织学生对塔的基本形象进行探究。
4、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塔或记忆中的塔,选用几何图形,完成概括塔的形象,发表自己的感想。
5、学生继续欣赏学生的优秀作品,相互讨论,好在哪儿?小组归纳概括:形状奇特,花纹及线条有变化,色彩丰富多样。
6、教师点拨,抓住它的绘画要领,点拨方法、步骤。
三、明确要求,设计表现
1、教师布置任务,2、学生根据人物讨论、制定评价标准并汇报。(形象奇特、雄伟、有新意,花纹装饰丰富,色彩对比鲜明)
3、教师板书、补充。提出具体的绘画要求。
4、学生依据标准和要求独立进行造型表现。
5、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自评、互评,提出改进的建议。
2、教师组织、参与评价。表扬优秀、鼓励进步。
3、学生对本课进行小结。
4、教师展示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塔。
《演电视》
(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三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隋浩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里的一节课。设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设计意识却常常被忽略,如何渗透设计意识应该引起重视。利用废旧材料创新设计电视机外壳,启发学生开展研究探讨,在活动中训练学生的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学习合理巧妙地利用材料,训练动手制作能力;初步了解连环画的绘画方法,启发学生发挥想像力,编故事、大胆细心画故事、集体合作演故事。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了解电视的发展,简单知道有关电视片的拍摄过程。技能:学习如何把一个复杂的故事概括成连环画,会画简单的连环画,利用废旧物设计和制作电视机外壳,会合作完成作品、表演作品。
情感:感受科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愿意大胆的动手实践。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利用废旧物品设计制作电视机壳,学习连环画的基本绘画方法。难点:新颖的设计,连环画的内容有趣,合作协调,表演生动。课堂准备: 教师:课件等。
学生:废旧纸盒、纸袋、信封、剪刀、胶水、彩笔、彩纸等。教学环节:
一、进入情境,产生兴趣
游戏导入,明确什么是连环画:
1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很特别的故事。你看它就藏在这几幅图片里面。可是它们的顺序乱了,我们来把它们重新排一排,好吗?
2、指名排列图片顺序。教师根据回答把图片贴入事先准备好的长纸带上。
3、随机点拨:原来每张图片都是故事的一部分,现在我们把它按先后顺序排列好了,看看象什么?(取出长纸带)
4、学生联系生活交流,教师点明这就是连环画。
二、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1、观看连环画,这一组连环画讲了什么故事呢?指名讲述,教师跟着讲述与学生演电视。学生交流感受。教师随机点拨揭题:演电视。
2、一边看一边演的故事肯定很精彩,你想来试试吗?老师给每小组准备了一个电视机,人人都有机会。演完后允许你们拆开奇妙的电视机,看看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电视,探究电视的组成。全班交流,教师先板书:电视机壳、连环画片子,然后小结演示:当机壳和片子大小适合时,把片子插入机壳,通过机壳上的窗口我们就能上演自己的连环画片子,看起来真过瘾啊。
3、展示不同材料的学生作品,学生观察分析制作方法:信封做的机壳、纸盒机壳、动物形的机壳及瓶子机壳。--画框、挖空、剪口、装饰
4、说说还有哪些材料也可以作机壳呢
三、明确要求,设计表现
1、教师布置作业:你们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它们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电视机成员吗? 提出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
2、学生依据要求小组内进行分工,合作表现。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演电视。全班进行评价交流。教师对课堂进行小结。
《小扇子》
(人美版第三册第十四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隋浩
教材分析:
本课以现实生活中形象多变的扇子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可以用哪些材料制作出漂亮的扇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从而制作出形象各异、材料不同、用途不同的扇子来,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手工制作的技能及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简单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小扇子,注意观察生活,进而创造出形状各异、图案不同,可以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小扇子。
技能: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
情感:在学习和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中,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热爱生活。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扇子的文化,扇子的设计与制作。难点:小扇子的构思设计、不同材料的选择利用。课堂准备:
教师:课件、有特点的扇子。
学生:剪刀、胶水、彩笔、彩纸、纸及其它废弃物等。教学环节:
一、进入情境,产生兴趣
真热呀!老师边走边以手扇风。顺手拿起张纸扇风:纸太软了,怎么变一变呢? 同学出主意:(1)将纸反复折痕(2)将纸绷平„„ 带着思索进入学习情景。教师引入学习主题(板书课题)
二、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1、出示各种各样的扇子引导学生欣赏,问:(1)谁知道这些都叫什么扇?(2)人们为什么要发明折扇?其他的折法行不行?(3)团扇为什么要扇柄?不用扇柄有什么不方便?(4)你觉得什么东西能做扇子?同学归纳分析:扇子要不停地手摇,所以材质不管是纸、竹、绢,还是叶子,总之一定要轻、薄、硬;扇柄是为力大家更轻巧地使用。认识生活中大量的可以用来做扇子的材料。
2、欣赏教材图片,介绍扇子文化 以课件或书中提供得图片辅助,讲解扇子得历史与演变。(1)了解扇子得历史渊源。(2)观察、发现使用得材料和制作的方法。
3、展示示范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演示制作过程,探究制作方法 引导学生分析、展示制作方法。观察、寻找适用于不同材质的最佳方法。
三、明确要求,设计表现
明确制作要求,学生分工制作 介绍制作要求,巡视辅导。寻找自己最喜欢的材质进行制作并美化。注意既强调实用性,又强调美观性。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自评、互评,提出改进的建议。
2、教师组织、参与评价。表扬优秀、鼓励进步。
3、、教师展示各种不同时期的名扇。并对本课进行小结。
《会变的线条》
(人美版第三册第十五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隋浩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里的一节课。本课是继第二册《我们身边的线条》一课内容之后的线条系列课,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种线条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认识线条组合的秩序和变化,学习线条在生活中的装饰作用。
技能:能用不同的线条组织一幅画面,并表现出一定的美感,并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感受不同种线条带给人的美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线的美感。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种线表现美感。课堂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彩笔、彩纸等。教学环节:
一、认识与体验(玩一玩)
让学生学生通过玩一玩铅丝,认识、体验已学过的一些线条。
让学生找一找身边及自然、生活中的直线、曲线、折线、弧线等,感受、欣赏自然中线变化组合的美感。
三、联想与描绘(听一听)
1、播放节奏变化的乐曲,让学生听一听,感受线的变化。
2、让学生把感受到的线条画出来,并探究问题:线有什么变化?
3、把变化的线条用彩带舞出来。
四、探究与创作(画一画)
1、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伴奏下进行版画创作并明确创作要求,注意老师提示:
你画的线有变化吗? 线刻宽、刻深了吗?
五、评价与延伸(评一评)
1、学生自评、互评(1)、让学生说说画了些什么?线条有什么变化?哪里画得最满意?(2)、哪一幅画画得最棒?为什么?
2、拓展与延伸
用会变的线条为自己勤劳的妈妈设计一件花衣服,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用线条画下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人的画面。
《刷牙》
(人美版第三册第十六课)执教者:晨光小学
隋浩
教材分析:
本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的课程。课本以一小段有趣的导语和同龄儿童刷牙的图片导人本课,其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自己生活情境的联想,不同表现角度和不同人物特点的学生作品,可以帮助和启发同学们的创作思路,特别选择了表现能力有一定差异的学生作品,尽可能地帮助教师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欲望。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通过观察,发现刷牙的动作、表情,并进一步的抓住特点,进行绘画表现。技能:学会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刷牙的情景,提高自己的观察和记忆能力。情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刷牙的情景。难点:动作、表情生动、自然,色彩丰富。课堂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绘画工具、小镜子等。教学环节:
一、进入情境,产生兴趣
1.播放牙刷广告片,感悟广告词:“我的牙是什么颜色的?”“米色、珍珠色„„”展露本课学习内容:刷牙。
2.引导学生了解刷牙的必要用具及其特点,出示事物感知其摸样特色。
二、观察分析,自主探究
1、结合儿歌、音乐引导学生进行急性刷牙表演,让学生拿着自制的牙刷、杯子,一起表刷牙歌,说一说刷牙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教师给予及时表扬。
2、运用小组比赛形式试着引导学生互相观察,深刻感受刷牙时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欣赏刷牙的美感。
3、教师出示柯达胶卷广告,说一说广告中的小朋友挤牙膏时的有趣情景,并启发大胆想象,引导观察、思考,鼓励他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给予及时鼓励。
4、引导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绘画作品,体验作品创作特色,启发鼓励学生像他们一样想象创作。引导学生回忆刷牙时的有趣动作和趣事,教师给予及时的建议和肯定。
三、明确要求,设计表现
1、学生根据个人喜好用画笔进行自由创作,同时播放儿童歌曲《刷牙歌》,激活创作思维。
2、教师巡视,给予及时鼓励及改进建议、提示。
四、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教师鼓励学生谁先画好,就把谁的作品贴到预先设置的展区。
2、引导学生大胆介绍自己作品的有趣场面,教师及时鼓励、点拨和表扬。
动物乐园
(人美版第三册第17课)
执教者:大连市甘井子区六一小学
郎晓燕 教材分析:
本课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设课。本课教学以“动物乐园”为课题,特别强调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类要善待动物,要保护自然环境,本课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教学中,学生可使用胶泥、彩泥、纸黏土等材料进行立体动物的制作。学生们可以分别选择自己熟悉和喜欢的动物进行大胆的表现和创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用雕塑材料直接进行基本形体—球体、半球体等形体的塑造,对于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是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大家分头进行创作和表现,合起来就组成一个动物乐园。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目标:
雕塑动物有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确定动态,用加、减法,采用粘接、切割、刻划等多种手法进行创作。技能目标:
参考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切、刻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情意目标: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珍稀动物,关注艺术,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圆雕的基本知识,学习用基本形体塑造动物形象。难点:作品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学习材料:
本课教学可使用胶泥、彩泥、陶泥、纸黏 土、面粉调颜料等材料进行制作。
教学过程:
一、感受圆雕的美
1、组织教学。
2、放映录像,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及特征。(1)让学生用铅笔单线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2)出示一件用泥捏成的动物。引导学生分析画出动物于用捏成的动物有何不同?
教师板书课题:动物乐园 教学意图:(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出自己喜欢的动物。
(2)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圆雕作品的美感。
二、欣赏分析与探究尝试:(电脑课件)
1、分析艺术作品中的马、羊与自然界中的马、羊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分小组研究,回答问题。(1)研究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什么特点?
(2)研究艺术作品中动物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在造型上、色彩上和花纹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揉、搓、捏的方法。
(2)出示一些用泥捏成的动物作品,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动物作品是怎么捏出来的,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教学意图:
1、直观了解动物的形象特征,感受自然的美与
艺术作品的美。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
学习的能力。通过分析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了解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
3、通过学生的尝试、教师的指导来解决本课
教学的重、难点。
三、构思并制作
1、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观察分析每件作品的特征。找一找这几件作品中哪件作品最吸引你?为什么?
2、小组合作完成作业(1)小组讨论: ① 你会用哪些方法涅泥? ② 准备捏什么动物?它有什么特点? ③ 将捏出来的动物如何组成一个小小的动物乐园。
(2)学生进行制作,教师辅导,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意图:
1、发散学生思维,进行大胆的创新。
2、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学习。
四、展示圆雕创作的美
1、展示、参观、讲评:组织学生自由参观其他组的作品,并进行讲评。
2、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意图:相互学习,拓宽思路。
节日的装饰
(人美版第三册第18课)
执教者:大连市甘井子区六一小学
郎晓燕
教学分析:
《节日的装饰》一课作为欣赏课,与本教材中下一课《过春节》有着紧密地联系。学生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在节日中,无论是中国、外国,地方民间,人们运用不同的方式,装扮着我们的生活;无论是服饰、花车、彩灯、园艺,无不表现着节日的喜庆气氛。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节日装饰给我们带来的欢乐气氛。通过仔细观察书上的图片及周围生活,学习节日的装饰方法、认识了解古代、现代、各民族(国家、地区)的装饰,懂得可以运用美术去装饰生活,使节日的气氛更加浓厚。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各地民俗、民风,注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运用美术方法可以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技能目标:
学习描述节日不同的装饰,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发现身边的装饰,并能从色彩、线条运用等方面有目的学习。情意目标:
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包容多元文化,欣赏现代、传统的装饰,体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启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各地区不同的节目装饰,以及各种类型、形式的装饰方法。描述自己对各种装饰的印象,体验其美感。初步了解节日装饰色彩、造型特点。难点:学习描绘节日装饰的造型、色彩。学习材料:彩色笔、彩纸、彩泥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播放一段国庆节——全国各地欢庆节日的场景录像。观看前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1、这段录像是什么节日的场景?
2、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或心情)?为什么?
教学意图:通过欣赏,引导学生体验祖国的繁荣、人民生活得幸福。初步感受到节日的喜庆气氛。
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评述
1、让学生将课下收集的过节时的图片或拍的照片(环境,如花坛、彩灯、喷泉„„;人物,如服装、头饰、面具„„)展示给大家,说一说:
(1)是在什么时候拍的?在哪拍的?为什么在那拍?(2)描述一下自己或别人的服装、头饰、面具。(3)你的感受。
2、将收集到的节日的照片或图片贴在教师的展板上,学生自由参观。(参观时注重体会心情,要从色彩、造型上去欣赏)
教学意图:引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节日中美的因素,启发欣赏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评述实践、自主学习刚才同学们谈到了一些节日,那么你还知
道我们有哪些传统的节日吗?我国的传统大节是什么?(春节)
1、我们这里是怎样过春节的?
我国地大,有好多的地区,不同的地区过春节的方式也不一样。
2、春节时,你准备怎样打扮自己的节日?
3、学生根据教师的三个大组按自己的喜好自由组成合作伙伴。
(1)环境:彩灯、拉花、窗花、纸花„„(2)人:服装、头饰、面具„„(3)食品造型。
4、学生设计制作,教师播放《春节序曲》。
5、让学生互相参观,互相交流自己的作品,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发展。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节日,并有意识的装扮节日,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感。并通过学生互相参观、互相交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巩固发展,欣赏评述
我国是一个和睦团结的多民族国家,除了有统一的节日外,不同的民族还有不同的民族节日。而我们的地球村上的各个国家也有着各自不同的节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教学意图: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及世界美术文化的多元化的特点。
过春节
(人美版第三册第19课)
执教者:大连市甘井子区六一小学
郎晓燕 教材分析: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回忆、观察生活,了解春节的有关知识及各地不同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通过观察、回忆、想象、表现春节中有特色的生活情节,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的技能,学会自己动手来装饰和美化生活,提高学生设计制作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本课教材是“综合探索”领域,意图是通过春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及生动形象的传统工艺,使学生了解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感受和表现,体验到美好生活的情趣及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教学内容及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简单的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技能目标: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场景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喜庆的气氛、热闹的场面。情意目标:通过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难点:绘画要表现出欢乐的场面,画出生动、有趣的画面。学习材料:有关春节的录像、课件、蜡笔 教学过程:
一、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到事先布置好的教室里,请学生们欣赏陈设在教室里的和他们自己带来的工艺品,观看有关春节喜庆场面,各地不同的习俗录像。
提出问题:给大家讲讲有关春节的知识。教学意图: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将要表现的物象有一个直观地了解,通过观看录像,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发学习兴趣。并以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来拓展相关知识。
二、构思选材
1、提出问题:
(1)你认为春节最令你难忘的、有趣的场面有哪些?
(2)你准备怎样去表现它才能表达出节日的美好、欢乐、喜庆的场面?
2、请个别学生示范,其他学生看书、欣赏其他
学生的美术作业。
3、学生对示范作业进行评价。
4、课件:补充接受在构图和内容上有新意的作品。教学意图:经过讨论、学习、领会本课的知识 的重点。通过指出作品的优缺点,提高对作品 的鉴赏能力,解决绘画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 深化理解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体会学习方 法。
三、创作实践
作业要求:
1、可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2、可以组为单位画一幅长卷。
学生按要求作业,教师巡视指导。教学意图:辅导中教师应本着尊重学生的创作为原则,教师的观点对学生只能是一种借鉴、一种参考、而不是强加和代替。
四、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领略动手制作的喜悦,增添生活的乐趣。
有趣的树叶粘贴画
(人美版第三册第20课)
执教者:大连市甘井子区六一小学
郎晓燕
教材分析:本课要求学生选择各种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树叶,压平、晾干,而后巧妙组合运用组成一幅有趣的画面。目的在于:
1、训练学生对表现对象的概括、夸张能力。
2、对于树叶性质的认识及具体应用和处理能力。
3、对于造型艺术语言的广义认识。教学中学生根据画面所需形的要求对书也可以适当剪裁,但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由于过分强调像表现对象而将叶子剪的过碎;或者手术也形态的局限,以至于粘出的形象无法辨认。教师要极力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树叶原有的大小、形状、颜色来组合,达到天然成趣的理想效果。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几种常见的树叶,从广义上认识造型艺术语言。
技能目标:通过用树叶粘贴画,培养学生概括事物形象的能力及根据需要处理材料的能力。情意目标:启发学生发现美、创作美、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叶子选择与摆放;贴画的思维顺序。
难点:概括与夸张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颜色的搭
配。
学习材料:晾干压平的、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树叶、剪刀、双面胶、衬纸 教学过程:
一、通过欣赏引发兴趣
教师出示树叶粘贴画,引导学生说说这些话是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制作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树叶美丽的花纹,我们可以利用它形状各异的外形、纹理、颜色来组成贴画。
板书课题:《有趣的树叶粘贴画》
教学意图:以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作画的愿望。
二、观察与联想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让学生说说所表现的对象(允许有分歧意见)。
2、观察树叶,引发联想
(1)引导学生观察书业的形状、颜色、边缘、质地等异同处,如:有的叶子是心形的、有的叶子是纺锤形的;有的叶子是红色的,有的叶子是绿色的;有的叶子边缘是光滑的,而有的是粗糙的等。
(2)启发学生思考、议论每种树叶于什么东西相像,如:杨树叶像金鱼的头,枫树叶像金鱼的尾巴,银杏叶像蝴蝶的翅膀也像扇子等。
教学意图:通过对树叶的观察与联想使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树叶并了解树叶这一特殊材料的特征,从而产生联想,为下一步创作作铺垫。
三、发挥想象拼贴形象
1、方法步骤:
(1)摆一摆、修一修:
指导学生在衬纸上按照对象的结构特点,先摆主题部分,后摆其它部分。如果叶子的形状不称心,可用尖子修剪成所需的形状。一种叶子不同的摆放能表现出不同的部位。同时注意色彩的搭配。(2)粘贴组合:
与摆的顺序大致相同。贴主体部分时,要考虑与其它部分的关系,使各部分合理的安排在衬纸上。
2、作业要求:每人利用树叶拼摆粘贴一个形象,注意要巧妙运用树叶原有的大小、形状、颜色来组合,达到天然成趣。
3、辅导要点:
(1)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叶子,在反复拼摆后,确定自己的画面。(2)对有创新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与表扬。
教学意图:教会学生制作树叶贴画的方法,并运用方法把自己的想象展现出来。
四、展评与介绍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互评的作业,并请优秀者作作品介绍。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同时也再次鼓励有创新的学生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魔术拖鞋
(人美版第三册第21课)
执教者:大连市甘井子区六一小学 郎晓燕
教材分析:本课是让学生用彩色纸盒包装盒等各种材料制作一双拖鞋,是对观察力、想象力、创作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综合训练。教材中提供的制作步骤是最基本的的方法,教学中允许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制作出其他形式的各式各样的拖鞋。教师要从审美和实用两个方面提出要求,就是说,制作的拖鞋要结构合理,比例合适,符合实用的要求;还要具备一定的观赏性,造型美观、色彩鲜艳,装饰要有趣味性,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情趣。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设计制作拖鞋的原则:实用与美观相结合。技能目标:学习剪制左右对称的装饰纹样来装饰拖鞋。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有序作业的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拖鞋的制作方法和装饰。
难点:在制作过程中体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结合。学习材料:课件、彩纸、剪刀、胶棒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思考
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各种拖鞋,学生观看欣赏。
2、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1)这些拖鞋都是什么式样的?
(2)图案纹样的装饰一般在什么部位?(3)拖鞋由几部分组成?
(4)拖鞋与其他鞋相比较有什么特点?
归纳:拖鞋由鞋底和鞋面两部分组成,鞋面有
宽有窄,鞋面上有各种不同的花纹和装饰,每一双拖鞋的左右两只,花纹和装饰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左右对称。由于拖鞋一般是在室内使用,决定了拖鞋的样式和装饰更活泼、更自由,色彩更艳丽,而且大多比较宽松,穿起来很方便,不需要手的帮助就可以穿上。
教学意图:通过用课件展示各式拖鞋使学生对所要表现的对象有更直观的了解。并通过思考分析了解拖鞋的设计要点及原则。
二、学习方法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思考这些拖鞋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些拖鞋的鞋面是用彩色纸做的,鞋底实用包装盒做的。有的用彩色纸剪出各种好看的图案贴在上面作为装饰,制成样式新颖的拖鞋就象变魔术一样。板书课题:《魔术拖鞋》
2、学生探究制作方法后教师演示制作过程:(1)选择鞋面纸,剪成宽度合适的纸条。
(2)根据脚面的宽度和厚度确定纸条的长度,做出折痕(粘贴线)。
(3)按自己的脚形画出鞋底,剪好(先剪出一只,再将其翻过来,用铅笔描在纸上,剪出另一只鞋底)
(4)把鞋底与鞋面按照设计的样式粘合。
(5)装饰,注意左右对称,运用对折纸剪图案的方法快捷方便。教学意图:通过欣赏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拖鞋的
制作的有序方法。再通过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学习剪制左右对称的装饰纹样来装饰拖鞋的剪纸技能。
三、运用方法想象创作
1、构思想象:你打算设计制作一双什么样的拖鞋?
2、作业要求:每人用彩色纸和包装盒制作一双漂亮的拖鞋。
3、辅导要点:
(1)提示学生设计制作拖鞋要注意美观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只注重美观,忽略实用,会失去制作的意义;只注重实用,忽略美观,又失去了审美价值。
(2)剪裁鞋底的形状时,可以把脚放在纸上,用铅笔描出轮廓,在适当加宽加长,剪出鞋底,也可用现成的鞋,直接描出鞋底形。
(3)鞋面与鞋底粘合前,要先在脚上试一试,感觉合适后再进行粘合。(4)注意卫生,将剩余的废纸边收集起来,集中处理。
教学意图:通过想象制作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作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展示评价
将学生制作的拖鞋挂放在前面的黑板上,引导学生欣赏、评价,看看谁的制作拖鞋最好看。教师从美观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总结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教学意图:通过欣赏与互评培养学生观察与分
析能力、审美能力,强化设计原则:实用与美观相结合。
撕撕想想拼拼画画
(人美版第三册第22课)
执教者:大连市甘井子区六一小学
郎晓燕
教材分析:本课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媒材工具,籍不同的纸材撕出后的形状,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表现,并通过撕、想、拼、添画的活动,感受创作的喜悦。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审美感知、创新意识、探究意识的引导及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应以游戏形式呈现,使学生自主的参与其中。作业则可采用学生合作来完成,学生合作创作作品体现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一思路。教学内容与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体验以纸材为主的造型表现活动,认识及掌握撕拼添画的创作方法。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左右手配合撕纸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情意目标:感受撕纸添画的创作乐趣,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运用撕纸造型表现的方法,运用想象进
行创作。
难点:个人丰富的想象创作与拼摆大画的合作。教学材料:各种质地的彩纸、蜡笔、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对一张随意撕的纸进行添画变成一件作品,学生观看。教学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进行尝试的欲望。
二、撕撕想想
1、教师带领学生随意撕纸,演示指导左右手配合撕纸的方法;提示学生不可撕得太细、太小块。
2、看看你撕下来的纸块分别像什么?
(1)同一纸块同一角度引发学生不同的想象。(2)同一纸块不同的角度引发学生的想象。(3)不同颜色与质地的纸块引发学生的想象。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左右手配合撕纸能力、想象能力。
三、拼拼画画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认识拼画这种作业形式。
2、思考讨论:你们小组打算利用刚才撕的纸拼画出一副什么内容的画?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并汇报,教师倾听并给予适时的点拨。
3、学生分组完成设想:
(1)先将选中的纸块拼摆在一张衬纸上。
(2)学生分别用蜡笔在撕下来的纸块上添画完成想象形象。(3)调整每个形象在画面的拼摆位置后粘贴完成合作作品。教学意图:使学生认识及掌握撕拼添画的创作
方法,并在合作中感受撕纸添画的创作乐趣、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
四、展评发表与延伸
1、学生展示小组合作的作品,并发表队本组及其他组作品的评议。
2、教师播放课件欣赏大师的纸艺作品、生活中的纸艺作品等,开阔学生对运用纸材进行造型表现的眼界并引发学生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兴趣。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评价能力,延伸教学内容引发学生自主学生的兴趣。
学做小厨师
(人美版第三册第23课)
执教者:大连甘井子区南关岭小学
张天安
教材分析:
本课是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过程中,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本课教学的整体思路是,让学生在美食文化艺术的熏陶中产生强烈表现欲望和创新的设计意识,同时感受蔬菜水果的特性,进入“小厨师”角色,主动去探索造型与色彩搭配知识和方法,并在创作、活动中体验成功,体会美术创作的乐趣。教学内容与目标
1、认知:初步了解美食文化,学会欣赏美食的方法;学会造型和色彩搭配制作拼盘的方法,进入小厨师的角色,运用蔬菜和水果等材料设计制作工艺美食。
2、情意:感受食品艺术的美,产生对食品工艺的 兴趣,热爱美食文化,表达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3、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协作的群体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欣赏、感知、发现食物之美,分组合作利用蔬菜水果材料设计制作多种“美食”。“食品”制作的方法和各种材料的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 难点:在设计制作美食的游戏中感受、体验材料及 其特性,探索运用各种材料、手法创造性的使用材 料表现有创意的食品。学习材料:
课件、蔬菜、水果、盘子、切刀等 教学过程:
一、进入情境,产生兴趣
1、学生小组交流:集中带来的蔬菜、水果,说说种类、形状、色彩、生长等特征,谈谈吃蔬菜、水果的好处。
2、欣赏美食作品,讲讲对美食文化的认识,教师适时讲解介绍。教学意图:
通过欣赏交流活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美食文化的作用。
二、观察分析,学习方法
1、观察厨师制作一种拼盘的过程,表达看法(课件展示)
2、欣赏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拼盘作品,小组讨论:运用什么蔬菜与水果制作;采用哪些方法;颜色怎么搭配的。
3、归纳总结方法。切割:基本形、自然形。拼摆:大与小、疏与密、方向、长短的变化;色彩的深与浅、冷与暖变化;富于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再次赏析、比较、发现、试做加以解决。
教学意图: 欣赏拼盘作品,引发学生探究和表现欲望。通过比较、发现、试做,掌握制作的基本方法,产生创新的意识。
三、运用方法,设计实践
1、要求四个人为一组,讨论商量,选择蔬菜与水果,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创造性的进行设计表现。
2、教师巡视指导并参与到活动中去。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教学意图:
激发了学生设计欲望与创新的精神,通过实践活动与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四、展评作品,拓展延伸
1、集中小组作品,举办厨艺展。
2、由各组推选的小评委公正地打分(教师同时参与组织),并能说出正确的理由,评选最佳小组。
2、拓展:(课件展示)欣赏其它材料制作的美食,了解更多的美食文化与相关知识,要求课后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教学意图:
实现资源共享,提升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拓展学习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三篇:人教版第三册语文教案(全册)
识 字 1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景。
3、初步掌握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教学重点: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联系生活实际,边读边想象画面,从而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过了炎热的夏天,就是凉爽的秋天。秋天就像一幅幅多彩的画卷。让我们一同来欣赏秋天的美景吧!
二、读中识字,读准生字的读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四人一小组,练习读词语。
3、指名读课文,开火车读词语。
4、认读生字卡片。
三、读中感悟,整体感知词语的意思。
1、师范读词语,学生想象画面。
2、游戏“找朋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图片,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初步感知词语意思。
3、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出语气。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个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还有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请同学们回家收集,看谁收集的词语最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认读生字新词
二、分析字形,记忆汉字。
1、小组自主学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汉字?
2、全班汇报。
三、指导学生书写。注意写字习惯的培养。
四、小组竞赛。
1、读词语,看谁读得正确?
2、汇报。
3、小组竞赛,比一比谁收集的有关秋天的四字词语多。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一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有关秋天的词语。回家后,可以画一画秋天。
1秋天的图画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借助画面边读边想象,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出示挂图: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课文,看看秋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二、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借助“苹果”里的拼音。
三、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说说你们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四、全班汇报。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游戏“说字找字”
3、说一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4、指导书写。
五、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3、齐读,思考: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六、全班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想进一步了解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摘苹果”的游戏复习生字。
二、精读课文。
1、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秋天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3、点拨读:体会“挂、露、翻、举”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4、比赛读看谁读得最美?
5、读你认为最美的句子。
6、对照画面,试着背诵课文。
三、讨论交流:为什么说是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四、扩展练习:创编童话剧。黄山奇石
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会写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4、激发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看了五岳不看山,看了黄山不看五岳。”意思是没有比黄山更美的山了。可见黄山的确是一座神奇、美丽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今天,我们就跟作者一起,去看看黄山的奇石吧!
齐读课题
二、自学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1、自学提示: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小组合作学习。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3、分析字形,记忆汉字。
4、初步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尤其、陡峭、翻滚。
三、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指名读课文。
2、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黄山的哪几个景点?
四、学生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入谈话。
黄山的石头为什么是特殊的稀罕的,不常见的?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
2、你知道了什么?
三、学习课文2—5自然段
1、小组合作学习:你们喜欢哪种石头?选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来学习:图上画的是哪个景点?它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对照图片读一读,读出你们的喜爱之情。再结合图展开想象,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全班汇报。
3、小结
4、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自然段。并试着背下来。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目标:
1、会认个生字,会写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意识和方法。
4、使学生产生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使学生掌握理解自然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理解每个小节的意思。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这节课我们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这是一首诗。
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看这首诗一共有几节。
学生默读、小声读,指名读。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老师指导学习难字。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四、指导书写。要把字写端正,注意笔画笔顺。
五、初读课文。
1、默读、小声读、指名读。
2、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六、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植物妈妈传播种子有什么办法呢?
二、朗读感悟
1、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自由读。
3、指名读,评议。
三、学习第一节。
1、“四海为家”是什么意思?
2、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四、学习2—4节。
1、小组合作学习:选一种你喜欢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在小组里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4、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5、读一读,试着背下来。
五、学习第五节
这节告诉我们什么?
六、总结全文。
学习了这课书,我们知道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大自然当中的知识很多很多,你要到大自然中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吗?
七、背诵比赛。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会认个字会写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小组汇报,检查读书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
5、指导学生书写汉字。
三、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情感。
3、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读、制名读、全班齐读。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
2、互读。
二、学习《赠刘景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看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图画理解诗意,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画下来。
3、小组汇报。
4、配乐范读,学生模仿,小组互读
5、想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教师小结。
7、小组朗读比赛。
三、小组合作学习《山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根据学习《赠刘景文》的经验,确定学习方案。
2、小组自学。
3、汇报,师生合作解疑。
4、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说说感受。
5、教师小结。
6、背诵古诗。
四、扩展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
识字2 教学目的:
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育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二. 认读生字。
1. 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画下来。
2.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借肋图片,读词语。
4. 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读一读,记住生字的读音。
5. 小组合作学习,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 朗读感悟。
1.“找朋友”游戏:出示图片,找生词卡片。2.对照图片,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都做过什么,并且说说你的感受。
3.有节奏地读词语。
4.说一说:小组合作学习,给“戏、航、琴、钢、弹、养”这些汉字各组一个词。
四. 读书比赛。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
1. 指名读词语。
2. 师生合作读词语。师做动作,生读词。
3. 同桌两位同学合作读词语。
二. 学习汉字,记住字形。
1.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字形。2. 全班汇报:你记住哪个字?你是怎样记住的?
三. 指导书写。
1. 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在田字格里的位臵。
2. 比较:“棋、钢、弹、观”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的区别;养”中间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上下部分要紧凑。3. 教师范写:“琴”。
4. 学生练习写字: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四. 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预习新课。
5. 一株紫丁香
“琴、教学目的:
会认8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在理解每一节意思的基础上,了解全篇课文内容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二. 自学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1. 小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2. 再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伙伴互相读课文,检查生字的读音。
4. 指名按每一节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
5. 全班齐读课文:要读得正确,不多字,不丢字。
6. 自学: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汉字的字形。
7. 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8. 全班汇报。
二.“我会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三.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先观察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里的位臵,再指导书写“歌”、“甜”、“除”。
四. 自由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指名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二. 读中悟情、抒情。
1. 自由读: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
2. 教师范读:读出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
3. 学生自读: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质疑。
4. 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节朗读,说说这一节都写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5. 小组进行展示,表现出师生情,全班评读。
6. 品味词语。
“绿叶沙沙”像什么? “盛开的花儿”像什么?
7.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并背诵下来。
三. 写字练习。
四. 教师小结。
五. 实践活动。以我爱老师为题,每人完成一幅诗配画,在全班展示。
6. 我选我
教学目的:
认识8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对自己有信心,并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通过了解同学态度的变化,体会同学对“我选我”的认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解题、质疑。
1.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2. 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 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 自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汉字的读音。
2. 小组接力读: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读准字音。
3. 小组合作学习:记住生字。
4. 全班汇报。5. 教师指导书写。
三.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我”指的是谁?
2. 王宁选自己干什么?
3. 小组按自然段读课文。
4. 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和想了解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 指名读课文,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 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 二. 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读了语气。
1. 带着问题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2. 全班交流,教师导读。
3. 关于王宁“我选我”一事,说说你的想法?
三. 自由读、小组读、全班展示,读出语气。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语气。
五. “我会读”。
1. 读一读,说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2. 自己试着说两句话。
六. 实践活动。假如你竞选班干部,你想说什么?
7. 一分钟
教学目的: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感知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叙述事情的方法。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使学生懂得时间的宝贵,懂得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出示闹钟,让学生闭目感受一分钟的长短。2. 一分钟很短,但对每个人却很重要。
二. 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 自读课文,想想“一分钟”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 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怎么就迟到了20分钟呢?
3. 学生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自主认读。
4.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5. 全班汇报:教师重点指导。
6. 巩固汉字,伙伴互相考考是否认识生字。
7. “找找说说”,比一比,看谁组得快。
8. 指导写字,先观察笔画,再看字在田字格里的位臵。
三. 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四.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并整体感知。
指名读第一、第五、六自然段,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质疑:元元只多睡了一分钟,为什么他却迟到了20分钟。他后悔什么?
二. 小组合作学习。
自学提示,自由读第2至4自然段。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
三. 小组汇报,全班讨论:元元两次叹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时候,他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四. 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读这句话。要求读出着急、自责的语气。
五. 全班齐读课文并说说:一分钟重要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每一分钟、每秒钟都重要。
六. 全班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元元的心情。
七. 实践活动。体会一分钟里能干什么。
8. 难忘的一天
教学目的:
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初步掌握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激发学生对邓爷爷的崇敬。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作者紧张、激动的心情,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联系上下文阅读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审题、导入新课: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二. 识字写字。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了读不准的汉字。
2. 小组分自然段课文,小组互查读音情况。
3.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读准汉字的读音。
4. 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字形。
5. 班上汇报: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汉字的?
6. 写字指导: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和独体字。教师范写。
三. 自由读课文,学生质疑。
四. 作业
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
2. “我会读”,开火车游戏。
二. 朗读感悟。
1. 默读课文,画出小作者心情的句子,看看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 “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地跳个不停”“我紧张的心一下子就平静下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开始紧张,后来就不紧张了呢?
3. 学生品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语气。
4. 小组合作学习,为什么“我”忘不了这一天?
5. 学生讨论心得。
6. 指名读第四至六自然段,读出语气。
7. 全班朗读全文,说说学完这课后有什么感受?
三. 实践活动。把课前搜集的有关邓爷爷的故事、名言在全班交流一下。课后可以进行一下展览。
四. 指导书写。用“仔细地”说一句话,并且写下来。
识字3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祖国的伟大。
3、培养学生累字能力,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2、培养学生积累字词的能力。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对三字经语言形式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祖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是祖国的女儿。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读中识字,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
1、学生自渎课文。
2、分组练习读词语。
3、指名读课文,开火车读词语。
4、出示卡片让学生自主认读。
5、开火车读生字。
三、读中感悟,整体感知词语的意思。
1、自渎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分组讨论、质疑。
(1)、神州、华夏、中华的意思。
(2)、了解“黄河、长江、长城、珠峰”在哪儿?是怎样的?
(3)、台湾在哪儿?为什么台湾和大陆是一家?(师讲解)
(4)、“各民族”指56个民族。
四、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感情。
五、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全班读,要求读出语气。
六、布臵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11个生字。
2、“我会读”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词语。
二、识字写字。
1、自主学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汉字?
2、全班汇报。
(1)、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识字并积累字词的能力。
州-----()、()、()
川-----()、()
岛-----()、()、()峡-----()、()
民-----()、()
(2)、利用生字和熟字比较记忆字形。
申-----神 勇------涌 鸟------岛峡
写-----与 民-----眠 旅------族(3)、出示韵语:自由读、全班读,巩固识字。
3、“读读认认”:看图读词语。
4、指导写字:重点指导夕、川、民。
三、布臵作业。
9、欢庆
夹-------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熟背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3、使学生加深对祖国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喜庆、欢乐的气氛。
2、通过想象读出韵律感。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审题。学生根据题目提出问题。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3、小组读课文:互查读音情况。
4、分组读上下句。
5、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字形。
6、全班汇报情况。
(1)、注意“庆”、“臶”、“奏”、“曲”的读音。(2)、“读读写写”:给下面生字组词。
洁 庆 曲
三、指导写字。
1、观察字形,找一找容易写错的字。
洁 祖 旗
2、教师范写:亿、庆、曲三个字。
四、朗读课文。
1、多种形式读课文。
2、读喜欢的诗句,说出为什么喜欢?
五、学生质疑。
六、布臵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字词:“开火车”游戏,读出语气。
2、复习本课生字:全班读。
3、复习句子:指明读句子,要读出语气。
(1)、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
(2)、枫林举起火红的旗臶。
(3)、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
(4)、大海奏起欢乐的乐章。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
二、朗读感悟。
1、介绍国庆的来历。
2、出示投影:图中都画了哪些地方的景物?
3、“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这是什么日子?
4、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5、全班汇报:小组代表介绍。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全班读。
7、教师小结。
三、实践活动。
1、读一读歌颂祖国的歌曲中的歌词。
2、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
四、布臵作业。
10、北京
教学目标:
1、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4、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
3、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十三个生字,会写十个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首都是哪儿吗?说说你对北京有哪些了解?
二、读中识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3、小组内读课文:互查读音。
三、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
1、出示图片:你看到北京的那些美丽的景物?这些景物美在哪里?(教师随即出示词语。)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绿树成阴 鲜花盛开 风景优美 来来往往 高楼大厦 名胜古迹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字的结构。
2、注重同偏旁的字。
3、突出主笔的字:央、市、旁、城
4、教师范写:边写边讲解。
五、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北京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读出语气
3、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臵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首都北京的巨大变化。初步感受课文按不同方面连段成篇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全册)
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全册教学反思
1、燕子
《燕子》教学反思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这神来之笔是怎么来的?那是因为郑老先生书读得多。我在上写作课时我问学生到底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然答案多是增长知识,读书能让自己长大,读书让自己高兴……学生们也都会背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在学习《燕子》过程中,我说郑老先生只所以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读破万卷书,行万里路,那是肯定的。把燕子写神了,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学生在学习劳累之余,念叨上“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身心马上会轻松起来,精神也会好上许多。也许这也是这篇散文魅力表现吧。
大多数的学生是见过燕子的,他们没有陌生感,但他们没有作家那种写作的冲动,所以燕子不会如此走到他们的纸上,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因此研究这一课,其实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学生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燕子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让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生字新词。平时,我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单板的,虽然学生都是比较配合的,但是自己感觉课堂死气沉沉的。这节课,我就尝试了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用比赛的方式去学习。学生一听到要用比赛的方式学习,个个都打起了精神。一看到学生这幅兴奋的模样儿,我自己也热情高涨起来。紧张激烈的比赛,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在比赛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四年级学生的竞争意识逐渐增强,拥有了竞争意识,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但是,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良性的竞争意识。就拿这节课来说吧,虽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场面稍微有点失控。在课前,我预设的结果是平分秋色,因为这样不伤和气。但一到课堂上就不受我的控制了。一开始,四组的水平不分高低,但是进入第三、四回合后,一下就分出了高低,我就给落后的组多一点机会,但是他们自己没有积极争取(平时举手发言的人少),我是想帮也帮不上忙,结局就很明显了。结果一出来,学生之间就开始争论。我听完他们各自的理由后,就告诉他们有竞争是好事,因为有了竞争才会有进步,但是这个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能够让你们每个人都进步的竞争。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要靠自己去争取,光坐着等是等不到的。看到别人获胜了,应该为他们感到高兴,同时自己也要下决心向他们学习,而不应该在那里说三道四。听了我的这番话,那些学生都低下了头,我相信他们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良性竞争意识,使他们在竞争中共同成长。
燕子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性不高。只有几个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显得死寂,没有生气。有可能是开学初,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的氛围中。但是,回响上一个学期,学生的发言还是有些被动。有时,公开课上,发言的积极性也都是经过反复的鼓励,甚至是物质性的奖励所起的作用。就如体会小燕子飞行这一段内容时,我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是发言学生的回答的确令人满意,学生能抓住“斜着身子”、“掠过”、“一转眼“横掠”……等体会到燕子飞行的轻快。有的也能从中体会到燕子喜欢春天,高兴了,还会变着花样飞行。这些固然令人满意。然而大多数学生当的陪客却让人揪心。这也应该是我课堂教学中需要突破的。如何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阅读的理解能力?
2、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3荷花 教学反思
我在引导学生理解时预设了这几个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大幅活的画?谁是画家?为什么说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根据预设的教学流程,我正准备引导学生学习下文,小明忽然举手发言:“老师,作者由美丽的荷花想到了画。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到,“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该“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学生如此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自主精神怎能视而不见呢?给时间让他们自由言说吧。于是孩子们争先恐后发言了,应佳玉说:“老师,我想到了‘出淤泥而不染’。”肖彩
诗说:“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高波平说:“我想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孩子们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其他学生有的说课后要去收集写荷花的诗歌,有的说要用彩笔画荷花,还有的说要查找其他作家写荷花的美文„„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说得多好啊!实在令人欣喜。
4珍珠泉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一文描述了家乡珍珠泉的美丽、有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那么,如何才能使将所学的景象深深的印入脑海中呢?我想应是体验,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只有让学生徜徉在语文文本的真实情境之中,经历一次次美的享受,如此,留在心里的情境才是真挚的,才是永恒的。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实践氛围,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利用其生动形象的图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好课文、有所感悟,自主地去探寻美、体验美和交流美,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音乐、画面,让孩子的心灵诗化。
孩子是天生的诗人。他们诗情画意的心灵最容易“草长莺飞”。一篇美文对孩子的心灵的“诗化” 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过程,这种影响既有感觉、思想认识等因素,也有表达情感的语言和方法的因素,这两者是融合着的,因此它对学生心灵的“诗化” 是全面的。“心灵诗化”的过程也是人文化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垫底的过程。这一课例中,音乐、画面的引用为学生心灵的诗化架起了一道美丽的彩虹桥:
课伊始,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伴随着轻轻的音乐声回荡在课堂上:“在中国绵延数百万公里的土地上,有着许多如诗入画的美丽景象。有巍峨雄壮的长城,有接天荷叶无穷碧的西湖,还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漓江。今天,我们要一起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板书‘珍珠泉’”。再加上形象逼真的珍珠泉画面,将孩子们带入美丽的珍珠泉中,他们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享受着,接着
孩子们借助音乐和画面在静、清、绿的水中和有趣的泡泡里徜徉,这样,美丽的珍珠泉不知不觉地从孩子们的视觉中走向学生的心灵深处。那一声声富有个性的朗读,那一句句精彩的话语,那一个个有趣的画面,不正是孩子心灵诗化后的富有创意的产品吗?
二、对话、感悟,让孩子在珍珠泉中遨游。
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综合的语文学科,它的课堂教学就是对话,是师与生之间、心灵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它强调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民主展示、宽松融合、认真对待、自主发展。教学中,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再引领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流动的美,在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珍珠泉。
课堂上,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说着、读着,思维活跃,真情勃发,灵性涌动,课堂一派“喜人景象”!我想这应该归功于课堂中对文本的感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诗意般的课堂!
《珍珠泉》教学反思
“珍珠泉”这篇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珍珠泉水又绿又清,水泡既美丽又有趣,表达了作者对珍珠泉、对家乡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这节课,我重点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的描写做文章,通过启发和引导,让学生对珍珠泉的美丽和有趣产生更深的印象,诸如泉水的“绿”、“深”、“清”。水泡的“色彩斑斓”、“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作者如何写“绿”、如何写“深”、如何写“清”,如何写泉水冒水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的写作兴趣。
1、泉水的特点。泉水的特点是:绿、深、清。我让学生充分的想象:那样清,清得能倒映出()。水是那样清,清得就像()。从而让学生感受泉水的美,为进一步的朗读做基础。具体感受完三个特点后,我创设了让读书能力教好的学生读原文,其他生想象画面,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语言环境。
2、有趣的水泡。课文从水泡的形、动、色三方面介绍了水泡的有趣。在学习水泡的形时,我让学生充分谈感受,又重点指导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之中感受重点。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在学习水泡的颜色时,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读懂了什么?水泡的颜色多从哪看出来的?怎么读?从读中品味水泡的美感。
3、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喜欢珍珠泉,同时我也感受到学生也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眼清泉,在他们心中有了一种表达需要。这是因为我设计了:假如让你介绍珍珠泉,你会用什么语气介绍,什么心情?为什么会这样?学生会以作者的身份读出自己的感受,全文的朗读一气呵成.《珍珠泉》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深、绿、清和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首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课后的资料袋中了解到一些泉的有趣后,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珍珠泉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学生兴趣盎然,发现珍珠泉有冒不完的泡泡这一独特之处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把趣味读出来。再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读课文的其它段落,感受珍珠泉的清与深及绿的特点,同时相机地指导朗读,使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情感的体验,感受到文中珍珠泉的美,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里,课文中的难点轻易地解决了。在对话中孩子们理解了课文,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遨游了美丽的珍珠泉。
珍珠泉教学反思
在第一单元的课文中,虽然这是一篇阅读课文,但很值得借鉴指导学生写景色。文中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有不少生动优美的语句,是学生学习的佳作。我可是花了两节课的时间带着他们学习领会文章的精华。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的过程中,我发现语感的培养对学生吸收和内化书本中的语言,起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一些学生写不出生动优美的语句,总是干巴巴的几句话?为什么同样的一段话,有的学生能口头模仿即兴说出类似的句式,有的学生却无动于衷?我猜想:对于精美的语言片段老师要多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理解吸收,久而久之,好的语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只有这样才会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今后我要在这方面多尝试。
语文园地一
《语文园地一·介绍家乡景物》教学反思1 如今,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要说阅读教学时,师生互教互学,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感受倒是容易,但是识字教学则不然,总觉得比较单调。
可以说,汉字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文字,也是最难认和最难写好的文字。一点细微的变化会使它摇身一变,变成了另一同类,或是成了“怪物”。永远忘不了读师范时的我在一次心理学作业上将“展”字多写了一撇,老师批改作业时为我写下了一个正确的“展”字,老师的细心使我感动不已,再也没有写错“展”字。自己当了老师后,每当教“展”字,我总忘不了提醒学生不要多一撇,提醒自己要教好学生。可是,在识字教学中,经常事与愿违,你怎么提醒他们注意写
正确,可总有学生记不住,似乎是越提醒越出错,他们对部分汉字只有模糊的印象,尤其是笔画多的字更是如此。于是,我教他们学会拆字,用熟悉的部件记复杂的字。这一招还真灵,几次实践后,许多孩子在字形的掌握方面大有长进。
记得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一》有“读读背背”这个训练内容,其中包括12个四字词语,分别为描写花草、日月、山峦的成语。有: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郁郁葱葱、悬崖峭壁等等。
教学前,我布置学生预习,提前记一记,并了解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上课时,我用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背词,自己随即写词,当写到“姹紫嫣红”这个词中的“嫣”字时,我的笔停了一会,当时我还真记不清这个字,总觉得右边像个“丐”加什么的。于是,我准备去看课本,并诚实地说:“这个字很难记,老师都记不清了。”我的话音刚落,没想到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不难记,右边就是一个‘正’字加个‘与’字,再把‘与’字的最后一横变成四点就行了。”
听了学生的分析,我既高兴又难为情,忍不住埋怨自己,天天教学生学会记字,学会拆字,自己却记不住字。埋怨自己的同时,我又连声赞扬孩子们:“你们真棒!谢谢你们,谢谢你们教我记住了‘嫣’字。看来,把复杂的字拆分成简单的字真是一种好的记字方法。老师没有白教你们,你们都能教老师了。”在我的赞扬声中,孩子们越说越带劲,一连说出了后面的“缤、郁、旭、皓、崇、峻、悬、峭”等生字的记法。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仔细地看着字后自信地说着每个生字的组成时,我庆幸,我赶上了教改这辆新型列车,使我知道师生要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我自豪,我没有被“师道尊严”所左右,我的诚实换来了学生的自信;我高兴,我的学生有了主动识字的兴趣;我幸福,我的学生也能教我了。我相信,我和孩子们的“互助”会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5翠鸟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六册语文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写了翠鸟的外形、活动和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颜色鲜艳,身材小巧玲珑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描述方法:关于翠鸟羽毛的颜色,自上而下分别写了头部、背部、腹部的不同色彩;关于翠鸟捉鱼,是按照注视、等待、叼鱼、飞走的捉鱼经过进行描述的。翠鸟就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水面”说明都是一刹那之间进行的。这几个动作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翠鸟捉鱼的迅速、敏捷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1我引导学生先借助拼音自己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进一步弄清楚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通过反复朗读,体会翠鸟小巧、美丽、可爱的样子,以及巧妙、神速地捉鱼的动作。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要始终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想象。在这个基础上,把个人读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们交流、讨论。同时,结合形象直观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翠鸟捕鱼的动作敏捷和翠鸟外形的关系。
2指导朗读、背诵。在教学翠鸟等鱼、捕鱼的部分,我以“谁有勇气也来读读这两段”调动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读的过程中以“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出翠鸟飞得快?”“同学们自己小声练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体会‘清脆’、‘疾飞’、‘一眨眼’、‘轻轻地停’、‘一动不动’,看应如何读出变化。”“我们进行小组比赛读”。最后一自然段的“我听你读不像老渔翁,像二三十岁的打鱼的人。”“下面听别人读读,猜猜这个老渔翁有多大岁数。”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点出学生读书的不足,引导学生读中感悟。朗读翠鸟外形特点时,可以读得稍慢,轻柔;朗读翠鸟活动的特点时,可以读得适当快一点,读出翠鸟动作的敏捷。背诵要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先弄清每个自然段有几句话及句子的顺序,可以板书重点词语,帮助学生记忆。
此外,让学生以画见悟,画出情趣。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性强,中年级学生尤其如此。于是,我课前设计了让学生给翠鸟上色和课上介绍翠鸟外形的教学环节。一是可以检查学生是不是准确地理解了这段外形描写,头脑中是否形成清晰的翠鸟形象;二是这样做符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三是训练说的能力。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给翠鸟上色是手段,按顺序、有感情生动描述翠鸟的外形特点则是目的。
另外,我还让学生读写结合,写出兴趣。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小学生不仅需要模仿,而且善于模仿。这是因为小学生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他们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可以说小学生的最初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中年级学生初学作文更是如此。叶圣陶曾经说过:“课文就是最好的范文。”所以小学作文可以从模仿起步的。本课在对翠鸟外形描写的这一段话就是一个读写训练最佳结合点,是练习写作的好材料。全段围绕“鲜艳”一词,分别从头部、背部、腹部具体描写。在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片断后,我要求他们尝试模仿这段话介绍鸟的外形。学生在这一环节表现还是不错的。
《翠鸟》教学反思
《翠鸟》是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二组的一篇讲读课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主要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表达了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描述了翠鸟的外形,二、三自然段描述了翠鸟活动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陡峭的石壁上。
在教学中,我紧抓三步:
1、三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除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以外,段的训练是阅读训练的重点。在段的教学中,我抓住一至三自然段为重点,首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前,引导学生回忆描写《燕子》的外形特点时,作者的写作顺序,而后放手学生自读,带着问题,往往比“空读”要有实效。以读导悟,只有学生读准了,读会了,才会去思考,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理清写作的顺序,抓住各部分的特点,最后达到感悟升华。
2、抓住学生思维成长规律,促表象思维为理性思维,读写结合。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但生活阅历比较浅,所学知识有限,思维特征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第一自然段对翠鸟外形的描写虽然栩栩如生,但因学生从未见过翠鸟,所以仅凭文字介绍依然无法使翠鸟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变得鲜活起来。至于习作训练,学生虽有尝试的兴趣,但因刚开始接触,缺少方法与经验,写作前往往不会观察,写作时抓不住主要特点。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在教学中
凭借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的优势,逼真地展示翠鸟形象,突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和翠鸟各部分的特点,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思维环境,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认知表象。针对教材特点,教学这一段时,教师把着眼点不单放在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上,而是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更学到了习作方法,促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
3、积累很重要。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我总会强调他们的词语积累,比书写,比正确率,比谁找的和老师找到的最多。以此促进学生词量的积累。
6燕子专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反思《燕子专列》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比较满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深处。针对三年级教材特点,着重借助对“料峭”、“纷纷”、“一点不在乎”等重点词语的理解组织教学。通过多种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经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
涵,实现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二、创设一个个情境使学生融入文中,把孩子们带进文中。《新课标》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学生理解政府号召居民拯救燕子时,让学生当电台主持人、记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呼吁居民救助燕子;在感受小贝蒂一心救燕子时,让学生看图说说贝蒂的动作、神情她好象在说些什么?在送燕子的站台上,让学生想象,假如你就是车厢里的一只幸福的小燕子,你想对送行的人说些什么?如果你是送行的居民,你又会对小燕子说些什么?这些情境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文中,感受到人和动物间的美好情意,充分理解了课文。这些动情的语言把孩子们引入了课文中的世界,在那里,他们激动着,感受着主人翁的感受。这样就少了一些生硬的剖析,增加一些语文味。
三、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注,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摒弃了繁琐的分析,将静态的文字链接成动人的情境,在反复品读中丰富着语言的内涵,丰富着人物的精神,丰富着学生的人生体验。引导学生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化性,于文字品味中弘扬人文精神。
四、整个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方法,如做批注、画重点句子、圈重点词。
五、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每一次读都有目的性,每一次读都有收获,每一次读都能使自己与文章的情感更贴近。这样多种形式的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六、整节课围绕“爱”之主题构建课堂,理解层层推进,情感步步升华。课堂教学结构疏密有致、粗细结合。对整个教材的处理新颖、简洁、深刻。
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是,由于教学密度比较大,课堂前半部分上得比较快,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不够落实,我觉得上课是应关注是学生学习的状况,根据课堂上生成的情景,推动教学的进程。视学生的学情,一边上课,一边调控、创造、发展、适应。对学生各方面了解得越充分,教学的主动性就越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钻研教材,整合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每次公开课都使自己受益匪浅,不仅对教材挖掘得更深,还能通过公开课取他人之长,寻找自己的不足,此次教学发现自己离收放自如的境界,还有一定的距离。平时还要不断积累,注重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六课,本单元的课文主要是“爱护周围环境”为主题。训练的重点也是有关于环保方面的。
《燕子专列》通过优美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表现了“爱护周围环境”的主题。如何让学生不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了解故事,而能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我想方设法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燕子,设身处地地自主阅读,交流感受。
在开课时,先由《小燕子》的儿歌激趣导入。根据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专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为燕子开专列?„„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着重弄清(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2)人们为燕子做了什么?通过交流,从两方面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一是政府方面(做决定、呼吁人们、燕子专列);二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竭尽全力寻找、专程送行)。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小燕子遇到了什么麻烦?
2、瑞士政府是如何救助小燕子的?
3、居民们为小燕子做了什么?
4、最让你感动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笔画出描写居民救助小燕子动作的词,找出描写小贝蒂的句子来加深理解。还针对文中的“瑞士政府呼吁广大居民寻找小燕子”的有关内容,专门创设了拓展练习:
1、请你替瑞士政府写一则告示。
2、学完课文,你想对文中的谁(瑞士政府、小贝蒂、广大居民、小燕子)说些什么?
3、你还知道人和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感人的故事?
从学生的发言和作业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文理解很不错,并能从中懂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动物。学生的拓展练习也写得很不错,现摘录几篇:
广大居民:因为天气突变,许多小燕子面临死亡,请你们赶快去寻找燕子,把它们送到车站,我们会用火车送它们去温暖的地方。(连家安)
各位居民:天气太冷了,燕子都被冻僵了,大家快把冻僵的燕子送到车站(蔡依依)
广大居民:因当地气温骤降,燕子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希望广大居民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张天琪)
广大居民:燕子已经面临着危机,如果你们想让燕子好起来,就立刻行动起来,把燕子送到火车站吧!(吴萌硕)
贝蒂你是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一个人救了那么多的燕子,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张岩平)
我想对瑞士的广大居民说,你们为了救小燕子不怕寒冷,可真了不起,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小动物。(马文玺)
我想对瑞士政府说,你能做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我真为你感到骄傲,你能保护小燕子是我们大家的榜样,我们也会象你一样保护小动物。(吴萌硕)
我想对小燕子说,谢谢大家帮助我,我会好好地报答你们。(贺百成)当然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本想借助《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可因为没有找到磁带,只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另外,让学生说说人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的故事,学生的课外知识还不够丰富,只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来,只能让学生课下去搜集。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下年级的一篇课文,文本中带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传递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由于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才能促使他们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我在教《燕子专列》时确定了如下的达成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学会探究,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自己学会想象,在老师的鼓励声中,自己学会表达。情感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意,增强爱护鸟类的意识。从课堂的实施来看,这几个目标还是基本能达到的。
首先在课堂上聚焦“困难”。孩子们在第一次朗读时,只能很表面地知道燕子遇到了麻烦,在能够读正确的基础上,先从孩子的起点出发,让他们从主观上找找自己觉得最让燕子感到困难的是什么?在学生说的同时,以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加深“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这几个重点词语的意思。例如:“气温骤降”这个词语以2幅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气温降得快,降得突然。“长途跋涉”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飞过了„„飞过了„„还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中体会到燕子飞行路途的遥远以及燕子的辛苦劳累。理解了这几个重点词语,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燕子遇到的困难,燕子的可怜,激发学生对燕子的同情心,学生边理解边读,朗读水平有层次地获得了提高。
在聚焦“救护”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播音员如何呼吁,体会瑞士人民的焦急心情.学习小姑娘的做法时,让学生看图想象她的动作、语言,体会她对小燕子的珍爱,学习居民们救助燕子时,让学生思考有哪些人纷纷走出了家门,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角色反复朗读“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一句,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居民们为了救燕子不辞辛苦,不怕困难。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欣赏鸟类图片,为保护小鸟设计宣传语.
感情朗读是对理解课文、人与文本交流的一种情感上的升华。要想使学生读好课文,必须要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由此可见,字词的理解的确是读好课文的关键。
比较遗憾的是:
1、对孩子整体的情绪与表达把握不够。特别是到了后面 感觉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不够到位。
2、教师在范读方面不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关注学生的情态发展,挖掘课堂的生成资源,让自己的教学教态更从容,更淡定。更多把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施展,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孩子们发展。
《燕子专列》教学反思
《燕子专列》是三年级下册第二组以爱护环境为专题的一组课文中的其中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年春天,欧洲的瑞士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时许多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将它们送到火车站,并用带空调的列车将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这个故事很感人,再加上叙述平实,语言浅显。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唤人们要保护动物。上完本节课后,感觉自己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导入自然,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展示,再加上老师动情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再出示燕子图片,让学生说说对燕子的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自然会提出疑问:会长途飞行的燕子,怎么需要坐专列呢?自然就激发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重研读感悟。
在上课文第2自然段时,我重点抓住了“麻烦”来进行教学,燕子究竟遇到了什么样的麻烦,让学生先划出有关句子,并多读几遍感受感受。在学生体会理解“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的昆虫都被冻死了。”这一句时,让
学生重点理解“气温骤降”“风雪不止”这两个词,在学生自主感悟后,我借助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景中。当播完这段视频以后,我再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想象小燕子的处境如此艰难,它会对人们说些什么?让学生的情感心弦得到拨动,感情得以勃发,从而产生对燕子的同情,怜悯之心。最后让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读得声情并茂。在理解“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濒临死亡。”这一句中,让学生理解体会“长途跋涉”这个词时,我让学生想象燕子会飞过哪些地方?又告诉他们燕子要飞5000公里,平均每天要飞一百多公里,让学生体会到燕子长途跋涉的艰辛。“饥寒交迫”这个词语。学生理解的很好。有的学生能联系前文来理解:“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是捕食害虫的能手,现在昆虫都死了,燕子找不到食物,再加上天气寒冷,这就是饥寒交迫。”理解得非常到位。
不足之处:
1、在学习生字和新词的时候,“麻烦”这个词语比较难读,因为烦在这个词语中读轻声,孩子们的掌握情况不好。虽然多次正音,但还是有学生轻声读得不到位。
2、在理解“呼吁”的意思后,让学生代表政府写几句呼吁的话,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改成:“如果你是一名电视台的记者或是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你会怎么呼吁?”这样应该会好一些。
7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主要讲了早先有一个小村庄,那里的村民为了眼前的利益无节制地砍伐树木,用来盖房、造犁、做家具„„然而,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越来越少。一个雨水奇多的季节,村庄不知被洪水卷向了何方,从此无影无踪。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极深。课文中写的不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吗?那个小村庄就是我们可爱的地球,村庄里的村民就是愚昧无知的人类,村庄的命
运也许就是地球的命运。现在,因为人们乱砍滥伐,大片大片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而沙漠却以疯狂的速度不断扩大。树木能吸收大量的水分,能防止水土流失,还能抵挡风沙。可是森林被砍,山洪暴发,各种灾难接锺而至。再说,没有了森林,动物也就没有了家园,面临灭绝,人类的末日也就快到了。
现在,许多人已经意识到了环境问题,可缺乏的是行动!那么这一切能改变吗?我可以肯定地说,能!
首先,要想使森林资源不缺乏就要种树。可光种也没用啊,人们砍的比种的还快呢,所以还要使人们意识到砍树的危害——课文中的洪灾不就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吗?再有一点就是要节约用纸,因为纸的用途很广,但因价格低廉,所以人们很不注意节约。别看一张纸不起眼,如果每个人一天浪费一张纸,全世界60亿人,就是60亿张纸,差不多有几十棵树,一年就要浪费掉一片森林,多么巨大的数字。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从每一个人做起,都来节约用纸。
为了可爱的地球不会有和小村庄一样的命运,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生活在荒漠中,请大家保护森林吧!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的是由于人们乱砍滥伐,原本靠锋利的斧头建造的美丽家园,又终究毁在了锋利的斧头之下。课文篇幅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蕴涵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一开始,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美丽的小村庄”:郁郁葱葱的森林,清澈见底的河水,湛蓝深远的天空,如诗如画,空气清新甜润。再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把小村庄的美淋漓尽致在表现出来,使同学们不由得陶醉其中。正当同学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时,我一边出示小村庄变化后的图,一边说: “不知过了多少年,最后这么美丽的小村庄什么都没有了。”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巨大的视觉冲击,深深地触动了学生的心。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呢?学生们一下了产生了悬念,从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多元解读文本,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学生与文本间、学生与作者间的审美对话过程。教学中紧紧围绕“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读课文2 ——4自然段,找出表示变化的时间的词“一年年”“一代代”,让学生体会到这个变化的时间很长很长。然后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代代的人们都做了些什么,把有关的句子划画出来。如学习重点句“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这一句时,我抓住“谁家”问学生:“你家想干什么?”学生们说出了 “盖新房”“做家具”“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种种人们只顾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说你能从两个“谁家”体会到什么?学生都说体会到村里的人对树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说:“还可从哪个字看出他们任意砍伐树木?”同学都说“从‘拎’字也让人体会到那些村民他们想砍就砍,没有人管他们。”这时我顺势让孩子观察后面的插图,体会村民的无度砍伐所带来的后果。又如学习重点句“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带着问题,让学生再读课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线画下来。这样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通过质疑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学文的过程中,也借助了课件的手段,让学生认识了“犁”,体会了“裸露”,更通过一段真实的影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内心的体验也更加强烈。
三、通过写话练习,增强环保意识。
学生通过感情朗读课文以及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并理解了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生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的基础上,最后我设计了一个环节:学到这,你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些啥?把这些话写下来,以通过小练笔来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学生们都能联系实际告诫村庄的人们以后不要破坏环境,要爱护大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最严厉的惩罚。学生们在自主感悟与交流后,情感会自然喷发而出,对这个令人辛酸的小村庄的感叹会油然而生,保护环境,珍爱大自然的感情也会水到渠成地产生。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展示小村庄原来的美丽景象和洪水来临后的变化课件。在学生观看完后问道:“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纷纷发言:“我看到了村前的那条小河,小河的水唱着歌向远方流去。”“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树伸展着茂密的枝叶,郁郁葱葱。”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我看到下雨了,雨越下越大,发洪水了,小村庄里的房子、大树都被洪水冲走了。”“我还发现就连斧头也被洪水冲走了,洪水退去的时候,小村庄不见了。”
这时我进一步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两种不同的景象你现在心里怎么想?”学生踊跃回答:“太可惜了,那么美的一个村庄竟然会在一场暴风雨中消失,小村庄的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了。”“我感到很难过,又感到很奇怪,好好的村庄怎么那么经不住洪水的侵袭呢?”趁学生心有疑问之时,我趁热打铁:“同学们,那就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细读课文,看看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了什么?”我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把课文读上几遍。学生置身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然也就凭着自己的能力迎刃而解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主要以这种方式进行讲授,先听课文或看课文视频——再说说你听懂或看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然后自渎课文,自己解决一些问题 ——再读。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阅读《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笔画把这段意思画出来(树林减少,裸露土地扩大,树桩遍地皆是,树林成了房子,家具、工具柴烟)不出所料,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便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简笔画很好的体现了人们无知地肆意砍伐,破坏生态环境和无节制地浪费自然资源。我让学生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创作的意图和感受。
新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张扬,珍视他们在阅读实践中的“多元化”和“独特体验”。而这些需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和谐地进行,正是教师放心、放手、放权,充分信赖每位学生,才能让他们主动脉积极地去发现和探究,去用心感悟和品味。教师“甘做平等中的首席”,不失时机地点
拨和启发,激励和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潜能和智慧,去实现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去实现朗读的多元化,以读促悟,以悟助读。因此,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朗读素养就显得水到渠成、轻松自然了。
8、路旁的橡树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从《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到本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建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几天的教学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今天讲了《路》的第二课时,虽是自读课文,但我还是着重了注意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体会,重点放在体会主人公高尚的人格和强烈的环保意识上。
今天上《路旁的橡树》,感觉有点散,碎片多了点。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篇课文,我觉得好象有点过,那么一条路为了一棵橡树,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这隐藏了不少交通隐患呀。也许有了这种想法,没有和课文的意图合拍,情未动,上起课来,没味道。
“这是一棵怎样的橡树?”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请学生读,“你读得可真有气势。”“仿佛看见了一棵高大的橡树,比六层楼还高呢!”朗读评价语的确能起一定作用,学生在我的评价下,读得挺不错,再请学生动笔圈圈,句中的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橡树的高大?学生说到了挺立、粗壮、结实,像哨兵一样。最后齐读:“在这条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接着,就引导学生去看路了。圈词体会,反复诵读,学生对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只停留在:橡树的外在美,美在它的高大,挺拔。难道这棵橡树的作用仅仅是美化环境吗?如果只是这样,为这棵橡树而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似乎不太值。可以在“像草原的哨兵”处,挖掘更深的内涵。为什么把橡树当作草原的哨兵?狂风怒吼着,橡树„„除了狂风,还可以说说噪音,黄沙。
接下来,我请学生思考: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
朗读4、5、6三段后,学生说这棵树很美,砍掉了多可惜。工程师和工人们的心情学生就是一个舍不得。如果通过上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工程师和工人们面对这棵橡树,心里在想些什么?学生还可能想象到没有了树,空气不再那么清新,风沙迎面扑来,人们睁不开眼来,鸟儿无家可归„„想到这,他们的心情将会多么难过,多么沉重。
最后,我请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决定,工人们的做法,你怎么看?”学生说到的都是:这棵橡树太美了,他们真善良,虽然学生说到了要保护树木,保护环境,但是感觉有点牵强。如果学生认识到橡树的作用,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问问学生:工人们和工程师保护的只是这一棵橡树吗?学生联系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理解“高尚的心”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今天在学校上了<燕子专列>,是赛课的,感觉还不错,孩子们配合得很好.下午自己在班上上《路旁的橡树》,我感觉还更精彩一些。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一个学生说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一双双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
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这才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虽然是春天的下午,虽然”春眠不觉晓',可是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没有打瞌睡,学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刚读到这篇文章,就觉得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无法理解课文的。文章中工程师为了是否砍树而犹豫,工人们不想砍树但只能听从命令的那种无奈,这两者的心理过程其实很复杂,老师要帮助学生去体会。
在教学时我利用了课文插画,让学生通过想象来感悟课文。一开始当学生读到“它是那么粗壮、结实、挺拔,就像草原的哨兵一样。”这句描写橡树外形的句子时,并没有多少感情。“哨兵”他们没见过,“粗壮、结实、挺拔”的树也比比皆是。这时我指导学生看课文插画,画中橡树边有几辆汽车,画得很小,这就衬托出了橡树的高大。同学们一看到在橡树边显得那么小的汽车时,都发出了惊叹,这声惊叹其实就是工人们和工程师为砍树而犹豫的原因。在不需要我多加描述、解释的情况下,一幅画就帮助他们理解了。
课文的难点是理解工程师和工人的心理变化。学生之所以难理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工程师和工人在筑路时有哪些权利,什么又是不可以做的。学生很天真,他们认为改设计方案很简单,这样就无法理解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沉默不语和那沉重的叹气声。所以接下来我就为他们讲解筑路工人和工程师的工作及权利,以及违反规定之后可能会有的后果。学生听了老师的讲解后,理解起课文内容更容易了,这时我又和学生一起将整个故事重现,用老师的述说、动作、语言,将学生带到施工现场,进一步体会。并让学生将工程师和工人的想法说出来,培养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也许学生说的和教参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应该肯定。
我们经常说读中悟,但只有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读,连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读再多也是徒劳。其实现在很多课文中都出现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这时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读,而是了解时代背景、那时人们生活习惯等有助于感悟课文的细节。比如:《燕子专列》中政府包车之举为什么让人钦佩?那就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的生活环境,以及包一列火车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资多少,适当的了解这些对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我们都知道《课标》中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教参》中也明确强调,略读课文,在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即使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可以留着今后解决。
在教学中我也清楚这些,但对其精髓可能还是没领会明白,当学生困惑的时候总想帮忙,上着上着也就把略读课上成了精读课。就在前几天第一次试教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于是我们校长和主任就给我支了一招,说你可以根据导读中的问题设计一张测试卷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既做到放手,又真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确实有道理,但能行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没想到真的可以,给我最明显的、有别于精读课的感觉是我可以放手了。
在今天的课堂上大家也能看到,完全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内心感受,在认真地对待这张卷。而且经过几次试教后,让我体验到了这张卷有他独特的优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评价的介入下,我们能够摸清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还有那些个同学不行;学生对前几课精读课文中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情况也能有个准确的了解,同时能检测出我们在前几课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当然在教学中一定还有许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师能够多提宝贵意见。
《路旁的橡树》教学反思
《路旁的橡树》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橡
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使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住了这棵橡树,又圆满的完成了筑路计划。课文语言质朴,情节简单,通过寻常小事,不寻常的处理方法,感染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时,我有意引导学生对工人与工程师语言进行感悟,但学生们诞生了另一个精彩。一个学生说课文主要讲工程师和工人们为了不砍橡树,就把公路修成了马蹄形。这时另一个学生表示反对,他认为工程师想砍树,是在工人们的影响下才改变主意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契机,于是我向学生了解他们的看法。有七八个孩子同意后者。于是我让孩子们仔细读课文,找到自己的根据。孩子们找的很认真,不一会,他们就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认为前者的孩子首先找到的根据是“工程师说:”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说明他认为计划是最重要的,意思是要砍掉橡树。马上就有孩子反驳:“请读这一句:他长久地看着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如果他想砍掉橡树,还会长久地看橡树吗?说得多好。我马上对孩子们说:“读读这一句,想想他在想什么?”一个孩子说:”他在想计划是不能修改的.“另一个孩子说:”他在犹豫.“一个孩子说:”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他不想砍掉橡树,也不想修改计划,正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工人们的话让他做了决定."于是我们又一起读了这两段.孩子们肯定了这种想法.于是我们看他们这样做得到了怎样的结果,一个孩子提出什么是高尚的心.很多孩子自动举手回答了他的问题.然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能表现他们的高尚,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并且谈到了自己的体会.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情朗读了句子.孩子们热烈地讨论着,我微笑地听着他们的见解。一个个重要的句子就在他们的辩论下轻松地解决了,最后孩子们达成了共识:工程师也有一颗善良的心。这篇课文就在孩子们的朗读感悟中学完了,大家都感觉很轻松。字词也没有象原来那样查资料的方式来理解,而是溶入了每个人的心中。
语文园地二 教学反思
一、绿色环保意识在对比中燃起
要是在以前,我肯定会直接播放第二组“环境恶劣”的画面,让学生直接感受到环境被破坏现象。这样做,很难让学生入情入境、心神合一。《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在课前,我精心剪辑了两段不同的画面—“美丽风光”与“环境恶劣”,为学生精心打造交际氛围。两次的观看,让学生喜与忧的情感强烈的交织在一起。学生的心门似春之柴扉,轻轻洞开,强烈的表达欲望已被激发,浓浓的绿色环保意识已初见端倪。
二、让交际在绿意盎然中进行
我认为:“绿意盎然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师生平等的课堂。在此环节中,我轻轻坐进小组中,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师生实行平等对话,民主、和谐的氛围迅速弥漫在教室的每一个角落。学生们怎不会尽情交流尽情表达呢?其次,“绿意盎然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互动合作的课堂。口语交际不仅要求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我在这里变小课堂为大天地,让地球妈妈招聘环保小卫士,让每一位学生成为实践人,在这种其乐融融的场面中,随着环保小卫士的环保奇招宣布,“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种子已扎根心底,学生的心中早已像课堂一般绿意盎然。
三、绿色家园在畅想中构建
我认为,学生有了环保意识还不够,还应该要看我们已经取得的环保成果,为构建绿色家园献计献策。我抓住“我市是全国文明卫生城市”这一话题,让学生在心中构建自己的绿色家园。
9寓言二则
教学反思
今天,我给学生讲了《寓言二则》,分别是《亡羊补牢》和《南辕北辙》。感觉很是失败,觉得很有必要反思一下,总结一下。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课上完了,到底上的有效率吗?静下心来细细回
顾一遍,会发现自己在哪些环节是有效的,哪些是多余而累赘的。其实不是每节课都能一帆风顺,尽如人意的,如果能敢于面对自己那些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课并及时查找失败原因,找准不足之处,并进行分析,找到应对的策略,并记录下这些策略,对以后的教学帮助会更大。
首先,教学目标不太准确,没给学生以明确提示本节课的任务到底是一则寓言还是两则?没让学生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其次,也是最失败的一点,就是教师讲得过多,以至于学生没有充足的的时间来独立思考。没有深入的结合学习.生活经验来体会寓意。所以课堂气氛也不够活跃。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上,凡学生能够自己学会和理解的,老师就应该大胆放手,先自学再交流;凡部分学生能感悟的就请学生来讲授,让其他学生听得感兴趣;教师要讲解一些规律性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再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总结,以后还要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秀经验,力争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出效率。
10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封闭的语文课程把学生的视野框定在教科书和课堂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生活隔离开来,远离了学生的生活需要,缺乏课堂互动。开放的语文课程,以学生的语文生活为依托,强调沟通课内外,开发课程资源,把教材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建构,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惊弓之鸟》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拓展理解惊弓之鸟的含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思维的火花一下子点燃。通过与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时,要注重让互动走进我们的课堂,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和“开放”的课堂,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生命活力!
《惊弓之鸟》教学反思
在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时,我先问学生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读懂了吗?喜欢吗?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成语故事的内容和含义。然后我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内容。接着我告诉学生这幅画也包含一个成语故事,大家想知道吗?这样学生的兴趣激发了。接着我便板书课题:
10、惊弓之鸟然后我就让学生自己去读故事,看谁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课题说明白。这样大家都充满渴望的去自由读课文。学生读完后,我问学生,课题是什么意思?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书知道惊弓之鸟就是受到惊吓的鸟。然后我问这里的鸟之谁?学生马上说是大雁。接着我让学生再和伙伴一起分角色去读课文,看文中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这样学生通过读书后,不仅知道了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还知道了他只拉弓不用箭就把大雁射下来了。在学生知道更羸只拉弓不用箭射下大雁后,我问学生,更羸真的为什么会这样自信呢?然后再引导学生读第九节,这样学生就能够边读边思考,知道更羸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加以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这只大雁因为受过一次箭伤还没有好,很害怕再次受到同样的伤害,所以只要它一听见弓箭的响声,就会拼命往高处飞,这样伤口一裂开就掉下来了。其实它不是箭射下来的,而是被吓下来的。学生理解了更羸的分析,然后我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有无类似的经历。有学生就说,自己以前被狗咬过,所以只要一看见狗就感到很害怕,还有的说怕蛇,有的说怕马蜂等等。学生会用这个成语了,在让他们自己归纳这个成语的意思和它现在的喻意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这节课,我在想,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读书的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掌握,学生在充分读书以后,就可以把书中的知识弄明白。
11画杨桃 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自己认为很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值得注意和反思:
1.抓不住重点,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来,对词语讲解不够.2.指导朗读这一环节的深度和广度应加强,师引导的还是不够,应引导学生都有自己的体会,并能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读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3.在上课时,研究和探讨环节气氛不够活跃,和对课文内容的升华环节做的不够。
《画杨桃》教学反思
《画杨桃》一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我在教学中把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一、理出主线。第一自然段讲父亲叮嘱的话“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而最后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又讲“老师的话同父亲讲得那么相似”。我就抓住一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粗读文章,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呢?这样,就理出了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分析理解下文就有了凭借。
二、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细读文章的兴趣。教学时,我把杨桃放在讲台上,让学生从前排靠边的座位实际观察一下,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激发阅读与思考的兴趣。
三、让学生自己勾画感受深的句子,提示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主题思想。这一环节是教学关键,是文道结合的主渠道和立足点。我先利用教师和同学们态度的对比,教师神情的变化,铺设出一个吸引人的悬念。再引导学生抓住表现教师态度的关键词“走到”、“审视”,教师这样做本身就是“从实际出发”,这样,重视了文字的训练过程。接着,为了联系学生思维,让学生逐步理解教师说的话。教学中,我分步设计了“老师是怎样做的?”“老师说的话和他的做法一样吗?”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老师说的话。老师说的话正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最后,运用清晰,节奏鲜明的语言做小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开头理出主线时提出的问题“教师和父亲的话为什么那么相似?”学生这时就会很快答出,因为他们的话都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紧扣主题加以拓展。因为,只讲画画,不可能是“一生受用”,而话中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确实是一生受用的。“从实际出发,实是求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自己。文中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就是对自己而言。不仅是要相信自己的眼力,更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树立自信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取“一生受用“的“教诲”,使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画杨桃》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事物,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与古诗《题西林壁》有异曲同上之处。我的教法是让学生初读、通读、细读之后,拿一个小油漆罐让学生观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让他们各自得出答案。有的说像圆柱,有的说像一面镜子,最后,让学生复述课文,再让他们背古诗,大部分同学完成得很出色。
反思一:本文从画杨桃来说明事理,难度之一是相当部分学生未见过杨桃,无法理解杨桃像“五角星”。我就通过一个简单的直观教具,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让他们自己亲身体验之后,才得出答案,明白事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反思二:借助已学过的古诗来帮助理解,这应该叫触类旁通吧!
12、想别人没想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里的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其内容描写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骆驼最多,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
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学生相当容易理解,但感受不会很深。如何让学生拓展思维,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拓展与创新意识,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假如给你一张纸,一支笔, 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人。)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浣睿说:“我画一架飞机,从飞机上走下来许多人。”张宇龙说:“我画一条路,再画许多脚印。”卢颖说:“我画一个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灵鬼黄乐说的:“我画一家妇幼保健院,再画一个妈妈在生小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窃喜,看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爱动脑筋的。这一课前的热身运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经学过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的有趣的故事。我首先创设一个类似情景:如何用最少的钱装满整间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课的学习。
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就放手让学生把课文读懂,让学生先参照课文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例子,开阔学生的思维。如:画出《山深藏古刹》《十里传蛙鸣》。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 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虽然课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仅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用头来代替整个骆驼。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画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有脱出俗套。小徒弟与他们相比,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 进一步去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同时,又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可以看出前两位徒弟在纸上画的骆驼是可以数出来的,是有限的。而小徒弟的画面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空白,也许那只骆驼的后面还跟着无数只骆驼,这是以少代多,是无限的。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 ,学生只需读几遍就可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进入到课堂中来。二是抓住课题:想别人没想到的,小徒弟是怎么画的,为什么他的画受到称赞?学生结合书本和插图讨论交流,总结他是想别人没想到的,那么
这时候,别人又是怎么想的呢?引向大徒弟和二徒弟是怎么画的?三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我们学过的课文:《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爱迪生救妈妈》等,结束时,我又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吗?学生们思维活跃,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如:画上一座山,写上“骆驼洞”;在沙漠中画上很多很多脚印等等。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应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也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语文园地三》 教学反思
1.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而这种口语交际的能力要靠丰富的语言实践去培养,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真实情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开放性话题,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我们要允许学生说得不完整,通过补充提问,把事情说清楚说完整;允许说得不生动,甚至允许出错,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敢于交际,乐于表达。
2.习作练习要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降低习作的门槛,给学生以自信。引导学生将平时的积累运用于自己的习作之中,体现学用结合。要给学生更多的展示与学习的空间,并将展示与评价有机结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3.丰富的语文积累,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集中表现,教师要善于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领域,带领学生品位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口语交际的话题,凸显地域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口语交际的话题要丰富而开放,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说身边的事,说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要鼓励学生敢说,教给学生会说,逐步引导学生说得生动精彩。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习作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要及时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感到习作的乐趣,体验习作的成功感,从而喜欢习作,乐于表达,顺利地完成习作开篇的过渡。
词语的积累 对子歌 词语搭配及绕口令的学习,要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展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将积累与运用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3和时间赛跑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情绪的散文。“我”因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后来听了爸爸的一席话,看到太阳落山、鸟儿飞行等自然现象,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并在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珍惜时间。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我在设计该课的教学流程时,采取用中心句──“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引领全文的学习。第二课时,首先从“我”对爸爸的话的理解入手,让学生知道“我”是从身边的事物去感受“时间过得飞快”,开始理解“永远不会回来了”。在这个环节,教师配乐朗诵《匆匆》片断,让学生捕捉时间的影子,引导从细处感受时间,惊醒时间在身上走过的感觉,并通过说话环节来反馈,从而让“时间宝贵易逝”在孩子们心中扎根,然后,通过学习“我”和时间赛跑的事,让学生强化了要与时间的无情流逝做对抗的心理要求,并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要“珍惜时间”和时间赛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感悟,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时间进行对话,拉近孩子们与时间的距离,将“时间”这一哲学范畴深入浅出地诠释出它的生活意义并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
经过课堂的实践检验,以下几点仍需努力:
1、由于我对该课的定位(感悟)问题,听者感觉有“工具性”不足之嫌。是否能够兼顾值得反思。
2、学生默读了,心里有了,但总觉得有点“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的感觉,是否因为有声朗读少了,值得思量。
3、学生有声朗读时,情感还差点火候,悟与读的转化在平时要加强。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这是我的追求。这节课上,孩子们有收获,但我希望自己在教学之路不断求索,希望有我的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步履会更坚实。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台湾著名散文家
林清玄笔下的一篇清新、淡雅又略带忧伤的文章。课文给我们以深深的启示:虽然“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虽然“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时间是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一、导入。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时间就像小马车一样快速奔跑,今天过去,还有明天,好像时间是永远过不完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呢?相信同学在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会有更多收获。板书课题。边读边思考: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和时间赛跑的体会?抓住中心句:“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展开教学。
二、“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句话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层层深入。在理解这句话的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先读爸爸的这句话,初步感悟。看看爸爸是怎么理解的:昨天永远变成昨天,爸爸永远回不到童年。如果不是一个人的亲身体验,感受就不会那么深刻。所以我觉得爸爸像是给我说了一个谜。此时再次引导回读这句话,从外祖母的去世感受时间的无情流逝,体会“可怕”的心情,进一步体会爸爸的话。最后引读6-7段,结合“我”的生活体验,从“太阳落山,小鸟飞翔”真切地感受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身边哪些事物随着时间的流逝再也回不来了,第三次深刻领会爸爸话里的意味深长。从而也明白了“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三、、“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不断取得成功的,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又一个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文中写了作者和时间赛跑的哪几件事?从中体会
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指导学生在体验到时间的珍贵和与时间赛跑的快乐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无时不刻可以和时间赛跑。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句子。此时,我请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这个问题。在学生发言过程中及时引导,使学生明白珍惜时间,不因自己碌碌无为而后悔终生。再结合作者的经历感悟这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课本中《和时间赛跑》一课是一篇很感人的文章,由疼爱自己的外祖母去世引起的悲痛让人心怜,由此明白的生命的意义更是让人折服,进而得出要与时间赛跑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三年级的学生大都没有如此经历,要理解起这些内容就有些远了。课上同学们绘声绘色地读课文,通过讨论解决了很多自己提出来的问题,最后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珍惜时间的名言、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今难买寸光阴”、“花有重开日,人无两度春”„„课文知识目标突破的很好,可我总觉得对“珍惜时间”这一情感目标突破的不很彻底。从学生不以为然的表情里我总觉得“时间”在他们的眼里还没意识到有多重要。在课文将要结束时,我兴致勃勃地与他们算起了“帐”:每天有24小时,睡觉大概用去10小时,上课约用去5小时,各种作业差不多也要用去1小时,吃饭要用2小时,那大概还剩6小时,去哪里了?同学们也纷纷惊异:是啊,那6小时干什么了?比上课还要多的6小时上哪去了?
我见同学们的兴趣来了,便又做了个实验:我计时间,看同学们一分钟能读多少字。结果出来了,同学们大都能读三百字左右。接着我们算了算:一小时我们可以读一万八千字,6小时呢?近10万字!大家瞪大了眼睛,显出惊讶的神情。!
虽然我没再说什么,但在同学们的眼中,我看出了震惊,看到了决心。课下同学们在日记里,有的为以往浪费时间而后悔不已;有的谈了时间的宝贵,并决心珍惜时间;也有的定下了学习计划。看着这些发自内心的语句,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要珍惜时间,因为他们从自己出发,在内心深处理解了时间的宝贵。
《和时间赛跑》教学反思
《和时间赛跑》讲“我”因为外祖母去世而悲伤不已,听了爸爸的话寻求什
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产生了和时间赛跑的念头,并由此体会到了应该怎么样珍惜时间。
教学时,我抓住“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引导学生讨论“父母对我说的是哪一句话,是“外祖母睡着了”还是“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马上产生了新的问题“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思考中讨论中明白了“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可人年老了,不可能再少年。”产生了人生难再的恐惧,在教师适当地引导“我们是不是要一直在主要唯恐老去、死去的恐慌中度过一声,直至死亡真正来临呢?”留待下堂课你们来回答。
在这个小片断中也许有了那么一点点“先学后教”的痕迹。学生有了问题并不可怕,这正是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调动学生思维的良好时机。教师要善于把握,把球传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运球、相互协作中投球射门,真正解决问题。
想起自己也曾因为看到到初夏深深浅浅、变幻无穷的的绿意,产生了花谢春逝的悲悯,从而开始珍视时间,唯恐人生虚度。不知道我今天的教学是不是也让学生产生这么的念头呢?
14.检阅
《检阅》教学反思
课文《检阅》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的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明显的,如果让博莱克去,很有可能会使他们的队伍受到影响,会让他们的集体受到影响。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
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我分析了教材。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考虑到这些,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一些效果:
1、谈话揭题,一举两得。本课开始,我就问学生什么叫检阅,孩子们基本没人知道,于是我就问他们你们看过我国对部队的检阅吗?于是课堂里就热闹了起来,纷纷的说了起来,这就是检阅,他们不但了解而且也知道了检阅是很隆重的,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2、推敲字词,揣摩人物心理。上课时,我抓住了文中小朋友矛盾的心理,通过找词句、划词句、交流等方式来体会:“谁都不愿意开口”(怕伤害博莱克),“终于有人开口了”(但也没有解决问题),“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在(这个鸦雀无声,表面看是一点声音也没有,但其实心里却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再加上下面连续六个问号的句子,这静止的画面更是孩子们思想斗争的矛盾的焦点,思想的高潮。)通过这些词句的推敲,一群集体荣誉感强、心地善良的孩子渐渐清晰。在前面充分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本课的难点,最后两句话:“这个小伙子真棒!”“这群小伙子真棒!”的理解,也水到渠成!经过这么艰难的抉择,这群孩子值得称赞。
3、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上,过度的方法,采用的手段,都是朗读。第一次两遍朗读,目的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聚焦博莱克的画面,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站起来读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莱克。检阅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过朗读来体会。读一读,划划词
句,读一读孩子们当时的心理。
《检阅》教学反思
课文《检阅》讲述的是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节的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一致喝彩。
这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非常突出。特别体现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上:刚开始,大家都很犹豫,很矛盾,不知道怎样解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参加检阅这个难题。因为明显的,如果让博莱克去,很有可能会使他们的队伍受到影响,会让他们的集体受到影响。又想使自己的检阅队伍整齐划一,又不想伤害大家的好伙伴博莱克这让大家左右为难。最后队长打破了僵局,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并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大家的心情由忐忑不安到激动自豪,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变化过程。从中,一群善良、纯真的孩子的形象跃然纸上。课文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意识和人文关怀:作为健康人,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平等权利,作为残疾人,也应该像课文中的博莱克一样,自尊、自强。
走出教材,面对学生,我发现学生对学习这篇课文还有很大的难度。首先,检阅对很多同学来说,是很陌生的事,课文中所描述的事情和学生生活实际相差较远。其次,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很多学生大概意思都读不懂,更不用说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人文内涵了。再者,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没有直白的叙述,都是隐含的,只有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才能读懂。
所以,在实际的的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了一些效果:
1、观看国庆50周年阅兵实况,走进文本。
课前通过了解,学生都不了解检阅,通过观看让学生感受阅兵式的庄严、隆重的场面,让学生明白这是多么重大、要求又是多么严格的事。同时,为后面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做好铺垫。事情这么重要,怪不得孩子们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同时,这么重大的事也让博莱克参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们做出这一决定的伟大。
2、以读为本,以读促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任何一个环节的学习上,过度的方法,采用的手段,都是朗读。儿童队员们所做出的大胆决定就是通过激情朗
读,读出文字内在的意思,使生品悟到孩子们高贵的品质。聚焦博莱克的画面,也通过自由读、指名读、男女比赛读、站起来读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莱克。检阅时观众的评价及检阅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过朗读来体会品悟的。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通过朗读,学生投入了;通过朗读,学生感悟了。
我觉得任何一篇课文只要抓住了的切入口,进行合理的教学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成果。
《检阅》教学反思
《检阅》一课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喝彩。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任务心理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对于“检阅”三年级的孩子了解的并不多,为此在上本课之前,杨老师让学生看了“50周年国庆的大阅兵”的视频,让学生对检阅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而且很巧妙地引入本课的学习。杨老师的重点是检阅前,但她的思路却有点乱,可能是因为出现了太多的思考问题。
成老师把大多数时间花在了教学词语上,注重词语的音形义,学得很扎实。我认为让学生把词语读出感情来这个环节很好,但是学生读的效果不太好,我觉得问题出现在教师的范读词语上,如果教师范读得好,学生也会模仿得好,而不是这个环节的要求太高。在教学到“为什么说这个小伙子真棒”时,就让学生读12自然段,说说博莱克棒在哪里?有的同学说:“他虽然拄着拐杖,可还是走得非常认真,和全队保持一致,很勇敢。”成老师马上让这位学生读出博莱克的勇敢,他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博莱克的坚强与勇敢,成老师还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看着博莱克此时精神的样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开阔了:“博莱克平时走楼梯都很困难,但他还是坚持练习”;“他摔倒了,但还是坚强地爬起来”;“他不能和其他人一样出去踢球”„„通过这样的理解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博莱克的坚强与自信,体会到他真的很棒。
争吵 教学反思:
围绕“我”和克莱谛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以及“我”受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并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领导加深理解和体会,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学生通过读一读、讲一讲、议一议、演一演的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教育,体会课文中所赞扬的宽容、友爱的美好品质。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讲的是小柱子和小伙伴比本领,第一次输了,感到很羞愧,于是他暗自练习绝招。结果,在他的努力下,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大家对他的绝招赞不绝口。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
1.重点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这是略读课文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的教学方法。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和本课“阅读提示”,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2.故事很简单,学生一读就可以读懂。我教学时把重难点放在小柱子是怎样练习绝招的。通过想象,体会任何本领都是要通过勤学苦练的,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并让学生说说小柱子是怎样勤学苦练的,大家相互补充。我发现部分学生的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的,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这对中下程度的学生是很有帮助的。通过这样的想象为他们的写作打下了基础。
以上是我对本课教学的一点肤浅的体会。《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四组的略读课文,讲的是几个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文中细致刻画的小柱子这个人物形象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说,他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典型代表,很多学生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尊,好强,不服输。因此,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略读课文是人教版教材的新类型,本课教学我进行了大胆尝试,根据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和本课的选编意图,力求突出以下四点:
1、自读自悟: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组织下,运用自己感兴趣,最擅长的学习方法进行充分的自主阅读,自主学习,并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全班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整个教学环节中,实践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深刻而丰富。
2、学法指导:
重点内容精读,次要内容略读,这是略读课文主要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所以这节课我基本选用“全放” 的教学方法。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根据本组课文内容和本课“阅读提示”,我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培养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读书时先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几个小伙伴,涉及了哪几种绝招。建议学生动笔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其次,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质疑并互问互答,合作学习。接着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课堂既能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3、角色互换:
本次教学中,我注意与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过过“教师瘾”,自己退而成为指导者,组织者,听评者,让课堂教学充分走向民主和开放。如: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导大家分析课文题目;向大家介绍课文里的生字;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柱子怎样练绝招等。学生在这样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语文思维敏捷,兴致高昂,争当下次的小老师。
4、珍视感受:
别看学生的年龄小,却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绝招。学生阅读这篇课文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个性化的自由阅读,很快能说出课文中小伙伴之间发生的趣事,并这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纷纷发言,说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在熟读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自己的绝招。表演使学生大脑想象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学习情绪也达到了高潮。如:张宇同学为大家表演口技——学动物叫;林毅同学为大家表演一笔画等。在这种民主开放,别开生面的课堂教学中,台上台下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教学效果良好。
当然由于本人对新课程学习还不够,有许多精髓的内涵还领会不深,在教学中难免含有偏颇,请同行们给予指正。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第六册语文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富有童心、童趣,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一、重语文基础学习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曾听说过有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法是可上亦可不上。当然,这样的教学是过于简略了。虽说是略读课文,但有些方面,诸如生字、词的学习还是不能忽略的。生字、词语乃语文的根本之所在。在本课中,有好几个见面字、词的笔画较多,学生不易读准,我教学时把12个较复杂的词语单独出示,先让学生自由读读,接着指名读,再请小老师领读,最后才是齐读。这样,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印象,并领略中国汉字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二、在语境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转折点,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飞越期”。尤其是语言概括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也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如:请学生分别说说两次比试绝招的过程中,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了什么绝招时,请学生用上“尴尬”和“羡慕”两个词语,把比绝招的内容串联起来,既精简了
语言,又抓住了重点。又如:小柱子回家以后,在与奶奶的对话中又大受启发,为了让学生理解重点,我就把6个自然段的内容精简成几句话的填空,让学生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大意。
三、我的思考
略读课文,更多的应是让学生自由去读,自由去学,自主体会。但我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对学生扶的多、牵的多,放的太少。我们今天的课堂,不应该是以学会为目的的课堂,而是应以会学、掌握方式方法、获得人生体验为目的的课堂;是促使人人获得不同发展的课堂,让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学习观;并力求使学生通过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生活的智慧,并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创造”,明白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
〈绝招〉教学反思
《绝招》是一篇略读课文,叙述了几个小伙伴之间的趣事。课文中,作者把小柱子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鲜活欲出,跃然纸上。可以这么说,他代表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自尊,好强,不服输。所以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次要内容略读,对于重点内容才重点精读。《绝招》这篇课文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浅显易懂,无需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能理解。因此,我在教学《绝招》时,大胆放手,只是充当学生的学习伙伴,为他们加油,给他们鼓劲,在适当的时候略加引导。
在深入研究《绝招》的课文内容和“阅读提示”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和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课文中一共叙述了几个小伙伴,提到了哪几种绝招。并且建议学生边读边在文中画出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要求学生读懂课文后,在小组内互相提问与做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然后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全班解决,如“小柱子为什么要练绝招?他练了什么绝招?为什么小伙伴羡慕地竖起大拇指?”
我觉得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又达到合作探究,互动学习的效果。
语文园地四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要付出爱呢?我在备课中想到,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问题时同学们沉默了。
我是这样教学的:
(1)首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这一片沉默的背后孩子们在想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
(3)让学生当堂积累摘录表现沉默的词语、句子。通过以上环节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但很大的缺憾是我感觉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课堂作业中反映出来)如果能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小事,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可贵的沉默》教学反思
《可贵的沉默》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要关心父母,回
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如何让学生从一个只知道接受爱的人,意识到在生活中
要付出爱呢?我在备课中想到,重点是要引导学生感受:在当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
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请举手。”“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这两个
问题时同学们沉
默了。我是这样教学的:(1)首先引导学生读这一部分内容,接着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
了“同学们为什么沉默了?”“这一片沉默的背后孩子们在想什么?”让学生在自主思考的
基础上,在小组里讨论,交流。(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课堂沉默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一读,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些句子,读出沉默的语气。(3)让学生当堂积累摘录表现沉默的词语、句子。通过以上环节孩子们领悟出最为可贵的东西:不能只会接受爱,享受爸爸妈妈给我
们的爱,更应该懂得关心父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他们带来快乐。但很大的缺憾是我感觉
到同学们把这种沉默只停留在“给父母过生日上”。(课堂作业中反映出来)如果能引导学
生说一说生活小事,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
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反思
《她是我的朋友》一文的教学重点除生字词的掌握外,另一点便是要求着力于结合具体词句体会阮恒献血时的感情变化,从而分析人物性格!但是这并不是把这些重点词句都拿出来给学生分析,而是让学生在积极主动读句子,画词语,从个性化的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抓住一个例句,让学生默读,自主感悟句子,接下来通过朗读把个人的体会读出来,并通过引导他:“为什么这样读?让学生理清自己的从哪里感受到的,从而归结出,刚才是从读当中重读了某些词语,就是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人物,这个学习方法是在学生的学中总结的,从引导当中水到渠成的,并适时评价“你已经学会了这种方法。”
这样,其它学生也有了模仿的对象和适当的刺激,有了读的欲望和思考的动力,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七颗钻石》的教学反思
先是理解第一自然段,想象体会水的重要,关键词语:干涸、干枯、焦渴而死。同时指导看图理解,大地也干枯得裂开了缝。
接着,是画出课文描写:水罐一次一次神奇的地方。
重点感悟的句子: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孩子们联系前文的水缺乏,接着让孩子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接着再拿水瓶喝一口水,你感觉到了什么。)(孩子们说得太好了。有的说大地妈妈笑了;有的说焦渴而死的动物死而复生了,这是神仙水;有的说人喝水后浑身都是劲,精神抖擞了等等。
最后感情升华:水罐一次一次神奇的地方,是上天被感动的结果,主人公的精神方面有哪些钻石般闪光的地方呢?三次的关心他人——关心妈妈,关心小狗,关心过路人。孩子们的可贵就是真实:如果是我,我一定不给过路人喝水,因为我自己都没有水喝。我抓住这话就说:这正正是小姑娘难得的地方,所以才能感动上天,送来神来之水,所以文章很多神奇的事情发生。
但是,我也是只是追求情节,没有带领孩子们认识作者文章的魅力,这要今后注意的地方。
《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妈妈的帐单》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认识到母爱的无私,由于现在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多,父母亲都把自个的儿子当成宝,一直在默默地付出自己无私的爱,但是,大多孩子在享受父爱、母爱的同时,却忽略了自己也该回报一下父母亲。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自个反复默读课文,仔细体会到小彼得的妈妈的帐单上是 0芬尼,蕴含着妈妈对小彼得的无私的爱。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也谈谈自己妈妈对自己的爱,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有的说:“我的鞋子坏了,是妈妈带我去买。”有的说:“我发烧了,是妈妈带我去吊针。”还有的说:“下雨了,是妈妈给我送来了雨衣。”„„后来,我又
问:“你为妈妈做过什么?”课堂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过一会儿,有几双小手举起来了,有的说:妈妈下班回来,我替她拿拖鞋。有的说:我帮妈妈按摩。„„几个同学说完后,课堂又出现了沉默,看着同学们低下头的样子,我知道他们在思考、在惭愧„„后来,我笑着对孩子们说:“没关系,今天回去后再好好帮妈妈做一些事,做个懂事的孩子,好不好?”大家都说:“好”最后课堂在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中结束。我认为自己在上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触发了学生的情感,让情感成了沟通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纽带,引导他们朝着真、善、美的领域去发展,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妈妈的帐单》教学反思
当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爷爷和奶奶都把孩子当做小皇帝、小公主,关怀备至,宠爱有加,让这些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些孩子养成了只想索取、不思回报的不良习惯,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不是大发脾气,就是无理取闹,甚至离家出走,闹得家庭不能安宁,还给社会造成了不安定因素。
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子女就应当孝敬和感恩父母,回报父母。古诗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的就是要尊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古人尚且懂得感恩,我们生长在新时期,更应懂得感恩,做到感恩。
让每个孩子都学会把感恩放在首位,真正体会家长、老师、同学之间的爱,认识到做人的真正道理,引导他们最大可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自己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让每个生命个体学会感恩,学会做一个有健康思想道德的社会公民。我们学的课文《妈妈的帐单》时,我让学生对比两份帐单的区别时,学生们异口同声的说;“妈妈一分钱也不要,真伟大”。我听了以后,就问学生:“孩子干活有报酬,妈妈干活为什么没有报酬呢?”同学们沉默不语,寂然无声。我接着引导启发学生,说:“既然报酬是零,说明是没有价格”。我刚说完,同学们立刻明白了我说的话,就争先恐后地说:“妈妈的爱是无价的,是无私的,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学生们终于明白了我说的话。于是我就让学生课后观察记录父母每天忙碌的事情,从烦琐的家务到紧张的工作,计算出父母每天为自己洗衣服、烧饭、接送自己上学放学、帮助辅导作业需要花的时间。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有关父母疼爱自己的感人故事,在观察和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无处不在。正是有了父母的细心呵护,自己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继而鼓励孩子们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把感恩的真心付诸于实际行动。比如给父母梳梳头;给父母洗一次脚;跟父母谈谈学校里的趣事。这样把课内学习和课外行动有效地结合,实施感恩教育便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许多父母感受到自己的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孝敬父母和关心他人的快乐。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只有心怀感恩,我们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相信我校会在感恩教育这条路上走出一片美丽风景。
语文园地五教学反思
本设计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习作、展示台等教学环节的设计,试图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感悟到了生命的精神世界,拨动了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打开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他们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充满了创造发现的魅力,显现出生命的多姿多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只是一个教师教知识、学生学知识的场所,它同时应该是一个教师、学生生命得以激扬的精神家园。理想的语文课堂,能激活生命的潜能;语文课堂的理想,则能提升生命的意义。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生命的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情感和智慧的魅力,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恰当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从各个角度求答的创造性热情,通过联想、补充、借意发挥,以求掌握作品的广度和深度。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教材在呈现时出于某种考虑,留下一定的空白,这就为学生驰骋想像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已有知识水平和可接受能力,来点拨学生思维的方向,鼓励学生展开大胆而又合理的想像,予以补充。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突破重点难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将这种差异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激活学生的情感思维,创造条件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
太阳 教学反思
《太阳》这课是上完了,可以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课前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课中进行的识字游戏再一次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小狗跳楼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识字;讨论喜不喜欢太阳这一环节,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甚至出现了争抢的现象。但是,在课堂上,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在忙着自己交流,即使我看了他们好几次,他们也无动于衷,过后了解,他们却是这样说:“老师,刚才你讲的,我都懂了,你又不叫我,我只好在下面讲,你才能听得到。”学生的话使我感到尴尬,也引起我的深思,我们的教学到底是为谁服务呢?“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课改的核心,作为教师,教学中不是为教案负责,而要时时处处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每个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真正使每一个孩子得到了发展。
太阳 教学反思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课堂用到的两个谜语,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把搜集到的资料在班级进行交流,不仅有利于资料共享,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爱因斯坦说过:“要是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是不可想象。”学生通过思考课文所引用的神话传说,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
4、学贵有疑:
因为这是一篇科学说明文,学生肯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我主要还是让他们自己解决。
总之,在学习这一课,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不仅强调学生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获得,还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充分发展,同时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我一定会积极反思,使师生在共同学习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第五篇:小学音乐第三册全册教案
小学音乐第三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问声好
教学目标:
一、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二、动脑为歌曲编创歌词、动作。
三、主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歌唱与表演的优、缺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早上好》、《小麻雀》,感受关于大自然的音乐,能以歌声表达热爱生活的情趣,知道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教学难点:歌曲唱名的学唱及内心对音高的感觉。
教学方法:听唱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琴、打击乐器等。
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早上好》。
教学过程:
(一)律动表演:让学生集中精力,尽快进入到课堂中来。
(二)新歌教学:
1、出示电脑课件:结合电脑画面向学生介绍一下今天要学习的新歌--乌干达民歌《早上好》。
2、听范唱录音,结合图画感受歌曲的旋律、节拍。
3、复听歌曲,老师带领大家拍手、踏脚感受歌曲节拍(因为变换拍子是本首歌曲的难点),三拍子时第一拍拍手,后两拍拍腿;二拍子时第一拍拍手,后一拍快速拍两下腿。
4、说一说自己感觉到有什么不同?再请同学们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来说说这首歌的节拍。(3/
4、2/4)
5、老师范唱,利用课件上的伴奏音乐唱,边唱边打节拍,请大家跟着做,在心里默唱。
6、点击电脑课件,放伴奏音乐,请大家跟音乐打节拍,并小声跟唱。
7、在听辩了几遍歌曲录音后,请同学们说一说为什么歌曲两部分都要唱两遍。是什么在起作用?(反复记号的作用)
8、提示大家用英语问好的时候,早上好怎样说?(goodmorning)在歌曲中只有morning这个词,老师示范演唱一下,同学们模仿.9、听老师弹琴,学生拍节拍小声唱歌。不准确的地方老师点击电脑进行纠正、巩固。特别是变换拍子处要加强练习,多听、多唱,不好掌握时老师做出范唱。
10、完整的连起来唱几遍,根据同学们的演唱每一遍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
11、歌曲稍微熟悉后,将同学们分成几组,形成小圆圈,边走边唱。三拍子时顺时针走,走三步,共八小节;二拍子时逆时针走,走两步。(分成几个大组,组成圆圈,一组一组上来表演,要边唱边走,其他的同学想唱的也可以跟着唱,让每一组都上来表演一次)
12、表演完后,请同学们同位俩一组或前后位四人一组为歌曲创编表演动作,然后老师放音乐大家一起做看哪一组编的最好,请他们上来表演一下。(老师不统一动作,以大家的创作为主)表演完后,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的动作编的还满意,就自己在课本上画一朵大红花。
(三)课堂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收获。鼓励大家在每天早上的上学路上就可以唱着这首歌来上学了。最后再一起唱一遍歌曲,请大家随意选择可以边唱边表演,也可以边唱边按节拍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森林水车》;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
提问:
1、每天早上来上学,同学们彼此之间或同学们和老师都要打招呼问好,你通常会怎样问好?请同学按照自己打招呼的方式示范一下。(同学之间、见了老师,见了长辈等)
2、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歌曲曲名。
(二)出示电脑课件1:(歌谱)复习歌曲《早上好》,请同学们自己选择是加入表演来唱还是走步唱。
(三)出示电脑课件2:(歌谣)
1、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先来熟悉一下词,随意读不限制;
2、同样是自由结合来创编节奏读歌谣,老师可以简单的示范一下,再请同学们进行编创。出示打击乐器,可以在读歌谣时加入打击乐器,也可以不加乐器,而是加动作都可以。
3、进行创编,老师指导;
4、分组展示创作成果,老师随时指导。
5、鼓励大家课下还可以为这首歌谣编上不同的节奏,读一读,敲一敲,演一演。
(四)聆听:《森林水车》
1、出示电脑课件3:欣赏画面,并向同学们简介一下今天要欣赏的乐曲名、作者、国籍等,让同学们对这首管弦乐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2、结合电脑画面初听全曲,让学生注意聆听音乐。
3、初听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介绍一下水车的外形、用途及作用,然后教师再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首管弦乐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这首乐曲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4、复听全曲:请同学们在听后说一说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是什么样的?
5、结合图片向大家介绍一下欧洲古老的水车,让大家更直观感受,更进一步体会音乐所表现的场景。
6、复听全曲,让学生用色彩或线条来表现自己所听到的水车声、鸟叫声、流水声、太阳升起的感觉,可以画在课本上所出示的空格中。(不限制学生,让他们自由想象,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7、画完后,请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为什么要这么画?表现的是什么?
8、最后再听一遍音乐,请同学们跟随音乐自由表演,自己怎样感受的就怎样表现。
(五)课堂小结:一起再来回忆一下今天欣赏的乐曲,曲名、作者、国籍、演奏形式等,巩固记忆,加深印象。鼓励大家在课下多听类似这样的好音乐、好歌曲。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小麻雀》;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放音乐:请同学们听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按照老师说的内容进行表演,例如:说小白兔就跟着音乐节拍模仿小兔子跳;说小鸟就一起做小鸟飞的动作等等。
(二)谈话: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小鸟的种类?(如:鹦鹉、麻雀、喜鹊等)并让小朋友学一学它的叫声。
(三)出示电脑课件1:小麻雀图片配歌词
1、老师边放边读歌谣(歌曲歌词):小麻雀,喳喳叫,走起路来蹦蹦跳,见了妈妈唱只歌呀,见了小朋友问声好。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只小麻雀是一只怎样的小麻雀?(活泼的、调皮的、懂礼貌的小麻雀等)
3、请大家跟老师一起读一读歌谣,边读边指导。
4、请同学们为歌谣编上动作边做边读,加上表情读。
5、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谣伴奏,注意要符合歌谣的节拍。(可以多请几位同学来示范,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
6、请大家说一说除了加动作读,加打击乐器读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拍手读)说完后,大家一起拍着手读一遍,节奏自编,但要同歌谣的基本节拍相同)、7、想一想除了为读小麻雀的歌谣,我们还可以把歌谣编成哪种小动物的歌?(如:小猫、小狗、小鸡等)然后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配上歌谣,大体不变,按课本上的要求来变。
(四)启发大家:读了这么多遍小麻雀的歌谣,你想唱唱吗?
1、然后出示电脑课件2:歌谱:一起来听一遍歌曲。
2、老师范唱,请大家为老师打节拍,注意歌曲三拍子的感觉。
3、放电脑课件中的音乐范唱,请同学们听一听小朋友是怎样唱的,并用打击乐器为其伴奏。
4、老师弹琴,请大家小声跟唱,老师大声唱。
5、老师讲解一下演唱中的难点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再一起将难点地方唱一唱。
6、点击课件伴奏音乐,请大家跟伴奏音乐唱一唱。
7、边唱边打节拍,注意三拍子强弱规律。
8、把自己刚才创编的新歌词加入唱一唱,可以边唱边表演,也可以同位两个一起配合着表演。
9、自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拍及强弱。
10、一组唱,一组打乐器,和着同学们的歌声听听演奏的效果怎么样。一组完后,交换完成。
(五)课堂小结:师话:“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首新歌,而且还为歌曲编上了新的歌词,还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了伴奏,大家的表现很好,表演的很精彩,同学们之间配合的也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学会更多好听的歌曲。”
课后记:
第二课时间的歌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在钟表店里》、《调皮的小闹钟》、唱《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的形象,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认识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
二、主动参与为歌曲伴奏,即兴编创动作,探索生活中的各种音响,编创节奏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演唱歌曲《时间象小马车》、《这是甚麽》。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爱惜时间的精神。
教学难点:
探索音响及编创节奏。培养、提高学生的节奏感与多声部合作的能力。
教学方法:听唱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琴、打击乐器等。
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时间像小马车》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大胆参与学习
1、让学生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画面以及声音变化。
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看动画片吧?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小马车”“由远到近”、“由近到远”的动画画面以及相应状态下的音响效果)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观看后交流所见所闻。
师:请你再仔细看一遍刚才的画面,看看“小马车”在行进的途中声音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发现声音的变化)>
学生观看后交流所见所闻。
师:小马车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声音变大了,小马车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声音变小了,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在音乐中用“强”和“弱”来表示,刚才的马蹄声是一下子变强,变弱的吗?(启发学生发现声音变化的逐渐性)
学生发表自己的认识。
师:你能用动作来表现这种慢慢的变化吗?(鼓励学生大胆表现)
学生大胆尝试用各种肢体语言表现这种逐渐变化的过程。
2、介绍“渐强”,“渐弱”两种音乐记号。
师:同学们能用自己想象的动作来表现声音的强弱变化了,真不错!在音乐中,有这样一个记号是用来表现声音慢慢地变强,(出示“")这个记号叫”渐强记号“(出示”渐强记号“),”渐“的意思就是慢慢地,表示声音慢慢地变弱的记号叫”渐弱记号“,它是这样的(出示”“渐弱记号)
3、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渐强、渐弱的声音变化。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动作表现了声音的渐强、渐弱变化,老师用两个音乐记号表现了声音的渐强渐弱变化,你想试试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声音渐强,渐弱的变化吗?
请你选择一种简单的图形来画,画好以后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和做法。
学生作业。
师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师:出示节奏:2∕4×××∣×××‖要求学生击掌拍出节奏。
生:练习
师:指挥学生以小组一组一组加入和退出的形式击拍出2∕4×××∣×××‖ 的节奏来创造、体验声音的强弱变化。(以六个自然组为例:第一组从头到尾要击拍十一遍2∕4×××∣×××‖的节奏;第二组击拍十遍;第三组击拍九遍„„)
师:激励学生用打击乐器创造出渐强、渐弱的音响来为小马车”伴奏“。
学生根据无声的动画用各种打击乐器为小马车的渐近、渐远的场面配上渐强、渐弱的音响。
第二阶段:培养学生节奏,提高学生多声部合作能力。教唱歌曲《时间象小马车》
1、听歌曲录音范唱,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
2、跟老师按节奏朗读歌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3、学生独立按节奏朗读歌词,为唱歌的节奏做铺垫。
4、学唱歌词。
5、引导学生用渐强、渐弱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如:5567∣
嗒嗒嗒嗒
1234∣55∣5-‖处用渐强的声音唱,嗒嗒嗒嗒向前跑
6543∣5432∣5567∣1-‖处用渐弱的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谁也少不了。
声音表示。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歌唱表现并可以再次加强第一阶段的教学效果。
6、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如:齐唱;独唱;领唱、齐唱等。
7、指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此活动,要启发学生尽可能地使自己演奏的节奏与所使用的乐器的音响特点相符。并要注意演奏时加强多声部之间的合作能力。)
参考节奏谱:
双响筒××××∣×××0‖
响板××∣××‖
碰铃×-∣×-‖
三角铁×-∣×-‖
第三阶段:引导学生探究课后的感受与认识,让学生初步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
师:时间象小马车,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向前跑,小马车跑了,有再回来的时候,可是时间跑了,它还会回来吗?(启发学生认识时间的可贵。)
学生回答。
师:是啊,时间跑了,它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有一位大作家在文章中这样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时间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多媒体以逐行出现此段文字,教师有感情地朗诵,让学生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并从中受到教益。)
师:聪明的小朋友,面对这一去不复返的时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老师要送大家一首诗,让我们共同来努力吧!
师生共同朗诵古诗《惜时》。
《惜时》
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无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游戏《和时间赛跑》
全班学生一个接一个搭着肩膀成长长的一列”火车“,教师做”火车头“,在《时间像小马车》的歌声中”开动"起来,与时间去赛跑。(以此活动,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在音乐声中教师领着学生离开音乐教室,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在钟表店里;编创与活动。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入教室
同学们,今天钟表店里钟宝宝们正在进行狂欢节游行,让我们一块儿看看去。
(二)师生问好
(三)律动
听一听,钟宝宝们正在歌唱呢!
(四)新授:
1.钟宝宝的歌声真动听,我们知道生活中钟的种类有很多,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些钟呢?他们发出的声音又是怎样的呢?(powerpoint演示)我们来看看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对了,在我们生活中有大钟、小钟)
2.今天钟宝宝们汇集在钟表店里开PARTY呢!下面我们就来听赏德国作曲家阿图尔-奥尔特的《在钟表店里》。
3.[初听]边听边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这首乐器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乐器分为几个部分?你们听到了哪些钟宝宝的声音,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语言完整的描述
[FLASH动画]小结:夜晚即将来临,大钟、小钟、闹钟、秒钟上好发条,对好时间开PARTY,他们唱啊跳啊,玩的非常高兴。
4.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段
下面老师请你们分段欣赏
a.边听边思考,这段音乐主要描写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乐曲情绪怎样?(分组讨论)
b.小结:乐曲情绪欢快、活泼(卡片)大钟的打点声和小钟的滴答走动声,仿佛跟着音乐的节拍在跳舞。
c.你怎么听出有大钟、小钟的打点声,比一比他们在音色、节奏上的不同?
d.根据他们节奏的不同,我请一位同学上台选择一下适合大钟、小钟的节奏。
e.下面老师请你们分组讨论一下,用不同的方式拍出此节奏。
f.下面老师请你用铃鼓、响板模仿大钟、小钟的声音为这段欢快、活泼的旋律伴奏。
(2)欣赏第二段
a.边听边思考,第二段音乐与第一段音乐在情绪、速度上有什么不同?
b.听一听,这段乐曲与下面哪段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意境相似?
《摇篮曲》、《叶塞尼亚》前半段
c.听了这段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深夜,群星闪闪,月亮阿姨张开笑脸,此刻钟宝宝们玩的太累了,躺下休息。(powerpoint演示)
(2)欣赏第三段
a.休息了一会儿,钟宝宝消除了疲劳,上了发条,又有劲听一听现在的音乐在情绪、速度上又有什么变化?与那段相似?描写了一个怎样的画面?(powerpoint演示)
b.上节课我们已学了钟宝宝跳舞的动作,我们一快儿跟着节奏分组做一下。
c.乐曲结尾是怎样的?
乐曲的结尾越来越轻,渐慢渐弱,表示晚会结束了。(贴卡片)
5、下面老师请你们再次听音乐,分角色完整的演绎一下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欣赏《在钟表店里》,懂得了音乐的表现力是丰富多采的,音乐可以通过高、低、快、慢、长、短,表达出欢快、活泼、优美、抒情的情绪,也可以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调皮的小闹钟》;表演《这是什么》。编创与活动:传消息。
教学过程:
一、聆听《调皮的小闹钟》
1、聆听《调皮的小闹钟》可先讲一个小故事:小闹钟有病了,不能按时叫醒他的小主人,不主人开始修这个小闹钟,他修好了,心里美滋滋的,你们听,他修好了吗?
2、听录音,学生可随着课本上的图谱用手指指点。
3、发现小闹钟有什么特点?复听时每次都用手点出来,表示你听到了。
4、再次复听时,把小闹钟走动的声音画在课本上,看看谁画的次数准确。
二、表演《这是什么》
1、静静地听(CAI播放歌曲)
提示:歌曲中唱的是什么?为什么?听录音填画钟表。
2、听教师范唱,随着教师的歌声轻轻拍手、拍腿。
3、小声跟着老师的琴声有感情地读歌词。
4、跟着琴声填唱歌词。教师注意指导学生用轻松而有弹性的声音清楚地咬字唱歌。
“嘀嗒”要唱得整齐轻巧,“当当”相对要强,连贯。
5、分小组表演歌曲,听听他们的歌词唱得是否很清楚、由学生之间展开评价。
6、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怎样敲最合适?听一听是否与同学们的歌声融合在一起很好听。
三、编创与活动:传消息
这是一个编创节奏,培养内心听觉的练习。
要求:分小组不出声音地做。由每一小组的第一个学生编创四拍节奏,写在课本上,然后点在下一个学生的手心里,向后传,直到最后一个同学,由最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边读边打出节奏,由其他组同学验证是否正确。然后由下一个学生换到第一座位,游戏开始。至小组内每一个学生。
评定:根据每小组节奏准确率的高低确定优胜组。在自的课本上画大红花。
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
课后记:
第三课童话故事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糖果仙人舞曲》、《小天鹅舞曲》,唱《小红帽》、《有一个人在林中》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感受体验乐曲轻快活泼的情绪。
二、结合琴键盘认识d、r、m,能按字母谱准确唱谱。
三、主动参与编创动作表现歌曲,填唱名,选择打击乐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习充满童话色彩的音乐和歌曲,感受其情绪。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创作实践活动,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意。
教学方法:听唱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琴、打击乐器等。
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小天鹅舞曲》;表演《小红帽》。
教学过程:
一、聆听《小天鹅舞曲》
1、初听前可结合图片或幻灯,用行动的语言讲述《天鹅湖》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分辨乐曲的情绪。提示:听到音乐,你感觉小天鹅怎样舞蹈?
2、复听时,让学生扮演小天鹅即兴舞蹈。
提示:看谁的动作轻盈,合上音乐。
3、引导学生选择一两件打击乐器合着音乐敲击。
提示:请你用耳朵仔细听,敲击声音的强弱是否与音乐想适合?使学生注意乐感,培养合作的意识。
4、在适当的时机简单介绍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
二、表演《小红帽》
1、导语:我们刚听了《天鹅湖》的故事,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好听的故事。有《白雪公主》、《灰姑娘》„„咦,这里有一篇《小红帽》的故事,谁知道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2、歌曲学习
师:嘘,这里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些字。这附近有大灰狼,但是你们也不用害怕,因为只要你会唱《小红帽》这首歌曲,大灰狼就不敢伤害你。怎么办?只有抓紧时间学。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红帽》怎么唱?
(1)听范唱(播放CAI课件)
(2)简短讨论
师: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生:小红帽战胜了大灰狼。
师:小红帽勇敢吗?
生:勇敢。
师:那你们有小红帽那么勇敢吗?
生:有。
师:光说可不行,要看你们的行动。
(3)读歌词
(4)唱词
(5)情绪处理
师:你们唱是会唱了,但收录机的小朋友他们有意见,他们觉得你们的情绪还不够好,应该把这首歌曲描述的内容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3、歌表演
师:祝贺你们今天顺利过关,我们打败了大灰狼,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我们就边唱边表演继续前进。
4、个别表演
一名演大灰狼一名演小红帽四名演花草
5、学生自评,老师给予鼓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糖果仙人舞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洋娃娃和我们一起上音乐课,你们说好不好?(学生回答:好!)下面,我请他自我介绍一下:(由老师像演木偶剧一样用形象的语言讲述)(胡):同学们,你们好!我叫胡桃夹子,我的小主人是一个叫玛丽的小姑娘,她特别喜欢我,你们喜欢我吗?(学生回答:喜欢)“谢谢大家。今天我想带你们去我们‘洋娃娃、小木偶、糖果仙人’的童话王国去玩,你们愿不愿意去?”(学生回答:愿意)可是,要到童话王国可不是很容易的呀?你们要懂音乐才行。好,我们一起坐飞船去吧。”(大家随老师坐到中间的地毯上)(师:“咦!飞船怎么不开呀?”(胡):这飞船是自动起飞的,不过要先请大家听出下面这段音乐是什么情绪的,选择对了它才能起飞。”
二、听乐曲《玩具兵交响曲》第一乐章(选自第二册第五课欣赏曲)
板书出示卡片:1优美欢快优美
2欢快优美欢快
(学生回答:选择2欢快优美欢快)
师:“飞船起飞了,大家快坐好。”飞着飞着飞船停下来了。
师:“又怎么了,小胡桃夹子?”
胡:要想让飞船继续飞,同学们要读出、拍出这卡片上
的节奏♫♪(由学生边拍边读出)飞船又继续向前飞。
飞船又停了下来,请大家拍出、读出第二张卡片上的节奏。♫♪♪(由学生分成两组读出来)
门开了,大家总算来到了童话王国“糖果仙子”的世界。
师:“请大家坐到座位上”
三、给舞蹈创编音乐
师:“同学们,为了欢迎大家的到来,“糖果仙子”要给我们跳个舞,它问你们愿意看哪一种情绪变化的舞蹈,是欢快优美欢快还是优美欢快优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是1或2,最后由老师统一一种意见,选择优美欢快优美
请出“糖果仙子”由一位同学扮演(带上头饰)
师:“糖果仙子”邀请大家给她伴奏。我们每人选一件乐器。听老师指挥,大家不用怕,很简单:
优美:碰铃、三角铁
欢快:双响筒、串铃♫♪、铃鼓
优美:碰铃、三角铁
学生看老师指挥演奏(由快慢之分)
“糖果仙子”随音乐翩翩起舞。
1、请一位同学指挥大家演奏(老师加入到学生中)
再请“糖果仙子”跳一曲。
三、欣赏音乐、通过学生聆听音乐,区分情绪的变化,了解乐曲。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自编音乐,请“糖果仙子”为我们跳了舞。那胡桃夹子的小主人玛丽来这儿时“糖果仙子”又是用怎样的舞姿来欢迎她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当时伴舞的音乐。
1、初听:《糖果仙人舞曲》
学生回答:开始“欢乐”中间“优美”最后“欢乐”
师:那你们想到“糖果仙人”是怎样跳舞的吗?请你们跳一跳,表演一下。(带上“糖果仙人”的头饰)
2、复听:学生随音乐跳舞(有可能跳得不好,但重要的是他们在听音乐跳)
师:我们玩得太高兴了,谢谢你胡桃夹子,我们该回家了,同学们我们带上胡桃夹子和“糖果仙子”到我们那儿去玩好不好?
学生回答:好!
师:大家快上飞船,飞船要起飞了。
2、大家随老师一起伴着《糖果仙人舞曲》的音乐边听边自我表现。
3、课堂小结宣布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有一个人在林中》;编创与活动:填格子。
教学过程:
一、表演《有一个人在林中》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CAI播放歌曲,生边听边感受歌曲。
提示:哪两句是一样的?有几处是相同的?
2、师反复范唱两次相同乐句,让学生找出相同的旋律,唱一唱。
3、跟着老师有感情地读歌词,填唱歌词。
注意弱起的第一个音不要“吃”掉,“紫”字一字两音,高音do要唱得肯定。如do不准,下行la最不易唱准,要注意学生的音准。用模唱解决。
4、学会歌曲后,分角色表演歌曲。
提示:想一想怎样表演?
注: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教学方法。
让学生描述野蔷薇花的形状。
三、编创与活动:填格子
要求:用d、r、m填入空格子,形成三音组。学生可以自由地填写,再唱一唱。
1、可在地上或黑板上画出九个圆点的格。选出一组学生操作。
2、其他学生在自己课本上填写字母形成三音组。
提示:想一想这三个字母谱怎样填写更合适?唱一唱,想办法让它重复得少一些?比一比,看谁唱出的旋律多?
3、把自己填写好的谱子唱给大家听一听。
4、试着唱出三个音、六个音、九个音,还有„„
5、还可以分组演唱,每人只唱一组,接着唱下去,形成连唱(慢一点演唱),中间不要空拍,如果谁没有接上,就请他为同学们唱支歌。
6、选出优胜组为大家表演。
板书设计:CAI课件
课后记:
第四课跳起舞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在北京金山上》、《雪莲献北京》,唱《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则》,体验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欢快活泼的不同音乐特点。学习藏族舞蹈的动作,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藏族音乐。
二、能够听着鼓声走和停,锻炼自己的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及动作的反应与控制能力。
三、能准确地、有感情地用打击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藏族歌曲,学习藏族舞蹈的动作。
教学难点:节奏感和内心听觉及动作的反应。
教学方法:听唱法
教具准备:琴、多媒体课件。
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我的家在日喀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快乐的四十分钟又开始了,让我们先快乐的动起来吧,把你听到的节奏用手表现出来好吗?注意音的强弱,长短和二拍三拍的节奏。
(教师弹琴,学生用手感受节奏)
二、节奏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的节奏打的真不错,你们看老师这儿有两个节奏,你能把它打出来吗?
(1)ⅩⅩ︱Ⅹ—‖
(2)ⅩⅩⅩⅩ︱ⅩⅩ‖(两部节奏组合练习)
三、直观演示,了解西藏,师:同学们,欢快的节奏把一群小客人引来了,这些小客人都穿着漂亮的民族服饰,你道他们从哪里来吗?是哪个民族的小客人(CAI课件)。
生:藏族
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几个民族?
生:56个民族
师;西藏就是一个少数民族,它们哪儿有(布达拉宫)(最高的山峰:喜马拉雅山)他们的服装很有特色(长袖)
他们能歌善舞,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西藏旅游,我们坐飞机去吧
(1)1234︱5—︱5432︱1—‖
(2)13︱2–︱2–︱2–︱2×‖
听呀拉啊
四、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西藏到了,你们听西藏人民唱着歌跳着舞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1)教师范唱
(2)学唱歌曲
师:同学们想不想和西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想)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
1、多媒体播放歌曲,生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2、一组打节奏,一组演唱
3、完整演唱(启发感情)
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西藏踢踏舞曲,热烈,欢快,充满谐趣,表现藏族人民民赞美家乡喜悦而自豪的心情。
五、处理歌曲
师:这首歌曲我们已经会唱了,那我们怎样使它更动听呢?
1,为歌曲伴奏(出示节奏)
(1)××︱×–‖
(2)××××︱××‖
集体练习节奏,教师示范
小组讨论,选节奏,演唱形式
2,分组表演
3,跳(学点步,舞步)
西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那么我们和他们一起唱起来,跳起来吧!
六、课堂小结
师:我们去西藏旅游一趟,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到了什么呢?
生:西藏的风土人情,了解了他们的服饰特点,还有他们舞步,藏歌
师:关于演唱西藏人歌曲很多,同学们可以课后去听一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多么快乐,多么幸福》;聆听《雪莲献北京》。
教学过程:
一、表演《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1、复习演唱歌曲《我的家在日喀则》,导入《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2、CAI播放歌曲,生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3、用高兴的心情、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尤其用衬词“查拉羊卓拉”,用微笑的感觉去唱,既连贯,又要唱足、唱满时值。
4、尝试学跳藏舞的两个动作:踢达步和三步一靠。大多数学生对藏舞的动作很难学做准确,重在感受与体验。
5、选编两个动作,边唱歌边舞,感受藏族人发边歌边舞的气氛。
二、介绍踢达步和三步一靠:
1、踢达基本步:四拍完成
第一拍的前半拍:右脚前脚掌向前蹭一步,左脚向前稍抬成小吸腿。后半拍:左脚原地踏下,右脚稍离地。
第二拍:右脚开始向前踏走两步。
第三至第四拍:换脚做第一至第二拍动作。
2、三步一靠:也叫长靠或“复木错”。走三步一靠脚,一般做慢拍处理。八拍完成。
三、聆听《雪莲献北京》
1、初听歌曲。
提示: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
2、复听歌曲。
提示:如果用动作表演,你选择哪一种、引导学生看图思考,选一种动作边听边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在北京的金山上》;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聆听《在北京的金山上》
1、初听音乐,可让学生随乐曲轻轻地拍着手。
2、复听时自编动作,随着音乐跳舞。用动作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二、编创与活动
1、做游戏前,教师应将走、跑、停的图形谱板书在黑板上,或讲清区分的办法。
2、学生听教师的鼓声走或跑,鼓声响起之前,教师要给速度,如一二一起。鼓声停,学生心里数一、二、三、四,再听着鼓响声去做走或跑。
3、学生可在座位过道进行,可一组一圈,也可以形成里外两圈,行走的方向相反,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不受他人影响的能力。里外圈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的动作准确率高。
4、在游戏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同学要表演节目。也可以让学生来设计游戏的方式,大家来做。
三、做游戏的方法
若干学生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站立,教师手持铃鼓站在中间。教师按4/4拍击鼓,拍一下鼓心,击三下鼓边。鼓声响XXXX,学生听着鼓声左脚起步行走。教师的鼓声换成XXXXXXXX学生按节奏小跑步。当鼓声停止时,学生自选动作做4次。
板书设计:CAI课件
课后记:
第五课愉快的劳动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海娃的歌》、《劳动歌》,唱《不再麻烦好妈妈》、《种玉米》,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二、认识字母谱f、s,并能准确地唱出。
三、能主动投入编创歌词、编创动作、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并理解劳动的喜悦与欢乐。
教学难点:填充字母谱、编创旋律。
教学方法:听唱法。
教具准备:钢琴、录音机、教学磁带等。
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不再麻烦好妈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一首歌人人都会唱、喜欢唱,每一次听到它,让人们想到一个人——妈妈。让我们用最美、最动听的歌声表达对妈妈的爱!(教师起前奏,学生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二、学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同学们唱的真好,让我们听一听小朋友对自己亲爱的妈妈用歌声道出了哪些心理话。(多媒体播放歌曲)
1、说一说歌中都唱到了什么?夸一夸自己的妈妈?
(教师小声播放歌曲旋律学生在音乐中谈感受)
2、想一想这首歌我们应该怎样唱才能表达小朋友对妈妈的真挚情感。(学生讨论)
3、变换方式感受,跟唱学会歌曲。
4、创编(将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编成新歌词演唱,也可以把歌曲中的妈妈编成其他长辈。)
5、师生用接龙的方式用唱名唱一唱。
(可以有老师唱词,学生唱唱名,再反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海娃的歌》;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导入欣赏《海娃的歌》。
同学们动听的歌声使一个住在海边的小海娃沉不住气了,听,他也唱起了歌!(初听)
1、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内容,小海娃给你怎样的印像?
2、想一想,海边会有哪些声音?你去过海边吗?知道“赶海”吗?(学生讨论,互相交换知识和信息)
3、复听歌曲(学生边听边做动作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教师带着学生依次唱出五个音,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唱这五个音。
2、指导学生分组填写唱名字头,以小组为单位填充旋律,看哪一组填充的好、唱得准确。
2、分组练唱,评议。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种玉米》;凝听《劳动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聆听《劳动歌》
引导谈话:“这节课老师向同学们引见几位劳动小能手,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二、欣赏歌曲
1.(初听)教师播放音乐动画《劳动歌》,让学生边听边看。
2.引导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3.老师发现同学们非常喜欢这首歌曲让我们再一次欣赏。
4.引导学生回答看到、听到后你是否想到一个非常著名的童话故事?把你想到的故事告诉大家。
5.同学们如果想听《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那么请你动脑筋为这首歌曲设计动作为大家表演好吗?
6.学生表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评价以鼓励为主)
7.教师讲故事
三、学习歌曲
1.谈话导入:“同学们,七个小矮人愉快劳动的情景感动了印度尼西亚的一位小朋友,他用甜美的歌声号召我们也一起来劳动呢?仔细听,让我们都做哪些劳动?”
2.听范唱《种玉米》(教师播放CAI范唱)。
3.引导学生给歌曲起名并说出歌曲演唱的特点以及与《劳动歌》的歌曲相比较找出共同点。
4.(因歌曲有一定难度)用听唱法学唱《种玉米》(默唱、轻声唱、)在学习歌曲中遇到的难题让学生说出来,然后以同学之间的互教互学、教师指导相结合解决歌曲中出现的难点。也可以按节奏读歌词的形式解决歌曲中的难点。
5、用各种演唱形式复习歌曲。
二、课堂小结:
师:只有用辛勤的劳动才能换取丰硕的果实,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板书设计:CAI课件
课后记:
第六课小动物的歌
教学目标:
一、听《鸟店》、《袋鼠》,唱《我的小绵羊》、《小袋鼠》,感受音乐表现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突出本课主题“可爱的动物”,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通过编创动作、歌词,尝试模拟鸟儿的叫声等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反复记号以及演唱方法。
教学方法:听唱法、肢体语言教学法
教具准备:琴、CAI课件
总课时: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鸟店》;编创与活动(歌谣、模仿动物的叫声)
教学过程:
一、编创与活动(说歌谣)
有一首好听的歌谣,但它是一条谜语,让我们一起来说歌谣、猜谜语。
1.默读歌谣,说出它的谜底是什么鸟?
2.请同学们自由读歌谣,指名读。(教师不加任何评价,给学生自由的表演空间。)
3.教师按节奏读歌谣。(学生进行比较并说出理由,然后选出给人们带来美感的读歌谣的节奏。)
4.自由编创拍击动作。(比一比。学生进行互评)
5.教师启发学生自创谜语歌谣大家猜,边读边拍。
二、聆听《鸟店》
同学们听过《在钟表店里》这首乐曲,乐曲中用了很多声音表现各种表。现在我们来听一首乐曲,仔细听音乐中出现了哪些声音?(初听)
1、教师提示: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音乐描写了什么时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复听:(教师启发学生注意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动物的叫声?
3、教师给学生自由想象空间,让他们根据音乐编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我的小绵羊》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歌曲《我的小绵羊》
1、复习歌曲《种玉米》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歌曲《种玉米》是一首印度尼西亚的儿童歌曲,这节课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印度尼西亚的儿童歌曲。(CAI出示《我的小绵羊》歌页)
2、引导学生对比两首印度尼西亚儿童歌曲。
3、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教师随时指导学生用轻快而亲切的声音演唱,注意歌中带有力记号的字要唱得有力,并提示学生句尾两个音不同,不要唱错了)
4、唱会歌曲后再选择合适的地方加入小动物的叫声。
5、用各种形式演唱,学生互相评价找出优点、缺点并发挥优点,克服缺点。
6、编创歌词。(用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编唱新歌词。将同学们编创的歌词整理为几段,全体同学逐一演唱。)
四、课堂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袋鼠》;编创与活动:摘果子;表演《小袋鼠》。
教学过程:
一、欣赏《袋鼠》
1、导入:我们来听一段音乐,想一想,这段音乐描绘的是什麽动物?(初听)
2、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袋鼠的有关知识。
3、带着问题再一次听音乐。(想一想,音乐中描述的袋鼠给你的感受。)
4、复听乐曲用动作感受音乐。(提示学生跟着音乐做袋鼠跳动的动作。)
二、编创与活动:摘果子
小袋鼠蹦蹦跳跳累及了,它又累又饿想摘果子吃,可是果园里的老爷爷给它们出了个难题,让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吧!
1、教师提示学生观察小袋鼠口袋上有什么标记?每个小袋鼠能摘几个果子。
2、学生分组讨论,用画线的方式连到小袋鼠的口袋上。搞清楚有的小袋鼠只能摘一个,并说出为什么。
三、歌曲《小袋鼠》,1、小袋鼠把果子吃到嘴里,高兴在嘴边高兴的唱起了歌。(听歌曲范唱)
2、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3、讨论:这首歌怎样唱才能表现小袋鼠的可爱?(教师用连音、断音两种唱法分别演唱歌曲,让学生区分哪一种演唱更好)
4学生进行歌表演(学生可参照课本上的动作,但鼓励自编动作的学生。)
四、课堂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CAI课件
课后记:
第七课音乐会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百鸟朝凤》、《小乐队》,唱《快乐的音乐会》和《唢呐配喇叭》,理解人与自然的主题,感受民族乐器唢呐的音色,及歌曲《小乐队》的趣味性。
二、能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完整准确地演唱歌曲。
三、能为歌曲编动作,用字母谱编创旋律,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活泼欢快的情绪,明亮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旋律中××Ο×│×―│的节奏。
教学方法:视听结合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打击乐器若干、琴。
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快乐的音乐会》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歌曲《快乐的音乐会》
1、导语:你们听过音乐会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听音乐会,让我们来仔细的听一听歌曲中的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呢?
2、播放课件,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3、带领学生听着歌曲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
4、采用与作相结合的方式边读歌词边做拍手拍腿的动作。同时解决难点。
5、跟着音乐小声的学唱。(先学第一段歌词再跟唱其他几段。)
6、引导学生唱着歌曲表演模仿演奏乐器的动作。
三、进行歌词的创编:
师:歌曲中的小朋友演奏了胡琴、喇叭和铜鼓,你还知道哪些乐器呢?我们把这些乐器也唱到歌曲中吧。
1、分小组讨论创编。
2、各小组表演歌曲。
师:我们也来开一场快乐的音乐会。(每一个小组表演一段)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开了一场快乐的音乐会,你们高兴吗?让我们边唱着歌曲边按顺序走出教室。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和合唱《小乐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歌曲《快乐的音乐会》,小朋友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唱一唱。
二、聆听《百鸟朝凤》
师:你们知道谁是鸟中之王吗?
传说有一种叫凤凰的神鸟,它的羽毛比孔雀还要漂亮,它就是百鸟之王。
1、初听音乐:
我们来聆听《百鸟朝凤》,请小朋友们仔细听听,这首乐曲表现了什么景象?让你想到了什么?(生边听边看课件,并思考)
2、简单介绍唢呐(出示挂图)
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是由一种名叫唢呐的乐器演奏的,唢呐是我国的一种民族吹管乐器,它的管身是木制的,上面开有八个音孔,上端装有一个细铜管,下端有一个铜制的喇叭口。唢呐最擅长模仿鸟儿的叫声,下面我们再来听一听唢呐是怎样模仿各种鸟儿的叫声,你能跟着学一学吗?
3、复听音乐。
4、进行小结:听了这首乐曲,你的心情怎样呢?
这首乐曲不仅表现了百鸟争鸣,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而且还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中欢快愉悦的心情,人类和大自然就应该这样和谐地生活在一起。
三、聆听《小乐队》
刚才我们听到了一首用唢呐演奏的乐曲,其实还有许多乐器都能演奏出动听的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1、播放《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中乐器演奏片断,同时出示各种乐器的挂图。
2、你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呢?你能说说它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呢?
3、这些乐器演奏出的音乐真好听。下面我们用一首歌曲来夸夸它们吧。
4、初听合唱《小乐队》,注意听听歌中唱了哪些乐器。
(歌曲中唱出了小提琴、单簧管、小号、圆号和定音鼓)
5、再次聆听合唱《小乐队》。(边听边随着音乐模仿演奏这些乐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音乐声中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在这里,老师祝愿小朋友们能够在音乐声中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唢呐配喇叭》;编创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授:
1、提问法导入:在上节课中我们欣赏的乐曲《百鸟朝凤》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呢?(唢呐)
2、湖南的小朋友他们也很喜欢吹唢呐,现在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湖南民歌《唢呐配喇叭》。
三.学习歌曲《唢呐配喇叭》,并自编动作表演
1、播放课件,指导学生听歌曲范唱。
小朋友们能自己加上动作来表演这首歌曲吗?让我们听着歌曲来试一试。
2、引导学生自编动作表现歌曲。
3教师适当美化和规范表演动作。
小朋友们表演得真不错,你们会唱这首歌曲了吗?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唱一唱吧。
4用听唱法学唱歌曲,师纠正出现的错误。
小朋友们唱得真好!现在让我们边唱边表演。
四、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1.指导学生分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铃鼓:ХХ|ОХ|
碰铃:ОО|ОХ|
响板:ОО|ХХХ|
2.指导学生一边演唱歌曲一边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请1、3组的小朋友为歌曲伴奏,2、4的小朋友跟着音乐高兴地唱起来。(再交换表演)
五.编创与活动
1、结合《唢呐配喇叭》引导学生分组在空格处填上字母谱.2、唱一唱,看谁的旋律好听,由学生评出唱准确的学生,教师可在其课本上盖小红花印,以此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表现得真能干,老师也为你们而感到骄傲。让我们唱着歌走出教室吧!
板书设计:CAI课件
课后记:
第八课幸福生活
教学目标:
一、通听《阿细跳月》、《歌声与微笑》,唱《同坐小竹排》、《西伦达》,感受中外民族民间音乐,理解本课主题“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二、能主动参与听、唱、舞的音乐实践活动,表达自己愉快、欢乐的情感。
三、能准确地为歌曲打节奏和用打击乐伴奏,积极参加探索声音的游戏,主动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用愉快、欢乐的情感演唱歌曲,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道理。
教学难点:准确地为歌曲打节奏和用打击乐伴奏。
教学方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教具准备: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同坐小竹排》;聆听《阿细跳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看一看那里的青山秀水,听一听那里动人的歌声。来,我们出发吧。
(播放录音做走步、跺脚动作)
二、简介壮族
“竹排“是将许多竹子并排扎在一起,放入水中飘浮。用来运人载物。竹排由一人撑竹竿与水底,用力支地,是竹排顺水漂流。小竹排,便是面积和载重量都很少的竹排。在我国的南方水乡,竹排十分普遍,十几岁的孩子便会撑竹排,大一点的孩子带着弟弟妹妹坐竹排到水上游览。
三、感受音乐
1、听音乐做动作,感受三拍子、二拍子强弱变化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壮族美丽的景色,还知道了壮族小朋友们非常喜欢划着竹排在水上游览,我们也来划船好吗?
(跟音乐坐划船动作,边听音乐边注意动作变化)
2、分两组做划船动作:第一组做三拍子部分,第二组做二拍子部分
四、学唱歌曲
师:刚才我们看过了壮族的美景,坐过了有趣的小竹排,你想不想听一听壮族小朋友优美动听的歌声?
1、听歌曲范唱:播放CAI课件
2、教师范唱:请你听一听歌曲中那个音最长?最美?
3、随范唱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五、编创与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
师:现在我们把全班小朋友分成几个小竹排,你的小竹排上可以有唱歌的有拍手的,也可以使用桌子上的乐器。但要请小朋友们排练一下,不同节拍的两部分要有变化,同一种乐器要演奏整齐。
2、自由练习
3、分组展示
六、聆听《阿细跳月》
1、谈话导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下面我们来听一首彝族乐曲《阿细跳月》。
2、初听前,借助于幻灯、图片等简介彝族同胞的有关风俗、服饰特点。然后拍着手听音乐。
提示:你感到音乐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彝族同胞在做什么?试试看,编几个动作来表达你的心情。
3、复听,让学生以轻快的动作随着乐曲跳舞,表现乐曲的欢快情绪。
七、课堂小结: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就像五十六朵花一样盛开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我们各民族一定会团结一心,让祖国这个大花园繁华似锦。
(播放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声与微笑》;编创与活动:试着做一做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声与微笑》
1、初听歌曲,随着歌声拍手。
提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与《阿细跳月》相比有什么不同?
2、复听音乐,自编动作表演。
二、编创与活动:试着做一做
这是一个探索声音的游戏。
1、教师可事先按课本上的图,准备纸盒、高脚杯、碗、啤酒瓶等物品。
提示:怎样让物品发出声音?一种物品能发出几种声音?是否能发出高、低、长、短不同的声音?
2、分小组尝试,分组表演。
3、用发现法发现身边的物体,想办法让其发出不同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西伦达》;编创与活动:旋律接龙
教学过程:
一、表演《西伦达》〕
1、用听唱法学会《西伦达》
2、指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声音跟唱,注意弱起的第一个字不要唱强,要强调第一拍。
3、学会歌曲便可以开始做集体舞。学生手拉手形成一个圆圈,顺时针走,边走边唱第一段。选一名学生唱第二段,被他叫出名字的学生跨进圈子里。这时,圈里的同学再叫下一个同学的名字,循环游戏。
4、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敲打击乐站在圈里,一组学生手拉手边走边唱歌,唱完两段歌后,由打击乐同学敲击右下角的节奏,互换位置,唱歌的同学接过打击乐,游戏继续。
5、学生可以提出新的游戏方法,大家尝试。
二、编创与活动 旋律接龙
用d、r、m、f、s五个音旋律接龙游戏。
要求用最后一个音接着编唱。
1、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四组,按课本上的示意做接龙游戏。
2、比一比,看哪一组接龙的次数多,不重复,不出错。由学生之间展开评价,优胜者可在课本上自画小红花。
三、课堂小结:下课
板书设计:CAI课件
课后记:
第九课美丽的动物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龟兔赛跑》,唱《金孔雀轻轻跳》、《大鹿》,从音乐中感受所描绘的动物形象,理解本课主题--美丽的动物。
二、能采用不同的情感演唱歌曲,学习并表演傣族舞蹈动作。懂得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
三、积极与同学合作编创一定的情境,表现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想像。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情感演唱歌曲,懂得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编创一定的情境,表现歌曲的内容及自己的想像。
教学方法:综合音乐感教学法
教具准备:琴、教学光盘、电脑、打击乐器、纱巾、孔雀舞头饰。
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金孔雀轻轻跳》
教学过程:
一、音乐的初步感受。
1、听《金孔雀轻轻跳》伴奏音乐感受动物形象。
小朋友,你认为这段音乐表现了什么动物?
2、跟着音乐表演小动物的动作。
教师提示学生音乐情绪是优美的,你的动作也应该是优美的。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感,并用肢体语言去表达自己对音乐美的理解。
3、进一步提出要求:你能跟随音乐的节奏来表现小动物可爱的 形象吗?(教师示范)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在长音时敲三角铁以作
提示。
4、感受孔雀的音乐形象。
师:听,歌曲中表现的是哪种动物?(播放歌曲)
生:孔雀。
师:跟老师来一起做。(用一个表现孔雀的简单造型孔雀鹤立。
做法:双手呈冠形,右手上举略弯曲,左手提襟。脚下走出歌曲节奏。)
二、介绍傣族民俗。
这是一首表现小孔雀与人类感情的歌曲。我国有一个少数民族把孔雀作为吉祥的象征,你知道是哪个民族吗?
傣族主要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边疆地区的傣族人住“干栏”式竹楼。傣族妇女身着紧腰窄袖短衫,下着筒裙,傣族人喜欢用纱线和丝线制成风格古朴、色调鲜艳的傣锦,图案纹样及色彩有某种象征的意义,如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的图案象征五谷丰登。他们有着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比如把小男孩叫做小卜少,把小女孩叫做小卜冒。(出示傣家风景及傣族小姑娘的图片,以及绣有大象图案的傣族服饰)
三、歌曲的演唱。
1、看歌片跟随老师演唱歌曲。
2、歌曲处理: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句尾每个字收音要轻,体现出亲切感;展翅飞翔一句力度稍加强;歌曲结尾处用较弱的力度,表现歌曲美妙的意境。
三、学习傣族舞蹈动作语汇。
1、孔雀是傣族人们的吉祥鸟,所以傣族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是表现孔雀的。(播放傣族舞蹈片断。)
2、学习傣族舞蹈动作。
《金孔雀轻轻跳》共有四组动作:
动作一:孔雀鹤立。
做法:双手呈冠形,右手上举略弯曲,左手提襟(见图1),双脚正步站立,随节拍做双膝曲伸动作。
动作二:孔雀开屏(一)。
做法:双脚原地小碎步,双手由身体两侧从下向上慢慢提起至侧平举的位置,一小节做一次(图2)。
动作三:孔雀开屏(二)。
做法:双脚原地小碎步,双手由身体两侧从下向上提起至头上方手背相靠,然后由上向下打开至侧平举的位置。一小节上举,一小节下落,反复进行(图3)。
动作四:傣族舞语汇。做法:第一拍,双手向里扣腕,双膝微曲(见图示)。第二拍,身体重心在左脚,膝略弯曲,右脚向右侧开胯,脚尖点地,膝弯曲,同时右手向右侧翻腕打开(见图示),左手在胸前翻腕,动作对称做(图4)。
四、合作创编。
把学生分为三组:演唱队、小乐队、舞蹈队进行创编表演。女同学可以把纱巾围成筒裙,表演傣族小姑娘。给舞蹈队的同学带上孔雀舞头饰表演,提高学生表演兴趣。
1、合作创编。
2、分组表演。
3、合作表演。
五、欣赏傣族舞蹈表演艺术家杨丽萍表演的孔雀舞《雀之灵》。
六、课堂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龟兔赛跑》
教学过程:
一、比较不同的音乐形象。
1、师:森林的早晨真美丽呀!听 谁来了?
(播放兔跳、龟走音乐)提问:谁来了?还可以是谁来了?
2、个别听音律动。(可以表演一种动物的动作,鼓励大家模仿两种不同动物的动作。)
3、播放动画兔的音乐形象,提问:“兔子是怎样走路的?”(个别、集体学习不同兔子的跳动动作。)
4、播放动画龟走的音乐形象,提问:“乌龟是怎样走路的?”(个别、集体学习不同龟的走路动作。)
5、表现兔子的音乐和表现乌龟的音乐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小结:由于速度、节奏、音色、旋律等不同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也不同。
二|、游戏:跳跳走走
玩法:播放三个音乐片段,分辨乌龟、兔子音乐形象并分角色用动作表演。
重点:听第三段音乐,讨论谁在跳或走?
规则:听到合适的音乐才能活动且不能随便发出声音,否则是违反游戏规则,要停止游戏一次。
三、聆听《龟兔赛跑》
1、初听前可向学生讲龟兔赛跑的故事,也可以让学生讲。
2、听辨大管、单簧管的音乐,想像哪个可以代表龟,哪个可代表兔?
提示:说一说龟的音乐、兔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在课本上的方格中涂颜色或线条。
3、初听全曲
提示:用动作表现龟和兔的故事。全体同学分角色,还有两个啦啦队。
提示:听了音乐,你喜欢龟还是喜欢兔?为什么?按小兔和龟的行走特点为沿途的节奏涂颜色,把小兔的节奏数一数有多少?龟的节奏有多少?
4、分别读一读、拍一拍龟和兔的节奏。
四、情感教育。
师:一场热闹、有趣的“龟兔赛跑”结束了,兔子为什么难为情地低下了头?如果你是兔子的朋友,你该怎么帮助它?
慢吞吞的乌龟为什么会得第一名?
五、表演《龟兔赛跑》
师:我们能不能表演《龟兔赛跑》?
要求表演的“小动物”要相互配合,能根据不同的音乐及时变换动作。
六、课堂小结:故事告诉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大鹿》
教学过程:
一、学唱歌曲
1、用听唱法学会歌曲。听唱前,可让学生听着歌曲的录音拍着手轻读歌词,尤其是:“兔儿兔儿快进来咱们手把手挽牢-”要读得清晰、准确。
2、歌曲演唱地注意,第一部分是得短促、跳跃,力度适当控制。第二部分力度稍强,情绪饱满,表现出团结起来力量大的精神面貌。
二、表演《大鹿》
歌曲基本唱会后,便可以加入动作表演,使学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中,增强对歌曲的理解与表现,学生可以听歌曲的录音设计小兔、大鹿、猎人的动作、表情。分角色进行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用打击乐设计“大森林的清晨”、“猎人的追击”、“结尾”,学生可设想多种,再按着课本上的顺序加入打击乐的演奏,将《大鹿》这首歌创造成一幕丰富的音乐剧。使全体学生在歌唱、表演的音乐创作实践中感受到愉悦。
板书设计:CAI课件
课后记:
第十课过新年
教学目标:
一、通过听《窗花舞》、《晚会》,唱《小拜年》、《过新年》,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新年的热烈氛围,感受不同地域的民歌风,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积极参与编创旋律,用打击乐表现过新年的气氛、自编动作等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唱《小拜年》、《过新年》,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新年的热烈氛围。
教学难点:编创旋律
教学方法:综合音乐实践法
教具准备:琴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
总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小拜年》
教学过程:
一、律动:
随着《春节序曲》的音乐,教师带学生扭秧歌,感受喜庆的气氛。
二、谈话导入:
1、同学们,听着这欢快的音乐、扭着秧歌,你们觉得什么日子要到了?学生回答:过年、国庆、„
2、你们喜欢过年吗?过年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学生回答:喜欢。风俗习惯有:包饺子、放鞭炮、„
3、过年的风俗习惯真是丰富多彩,特别是拜年,很有意思,很热闹。你们听,湖南的小朋友来给我们大家拜年了,请同学们仔细听,他们是如何拜年的。(多媒体播放歌曲〈小拜年〉)学生听音乐。
4、你感受到了什么气氛?谁来说说,他们是如何拜年的?
学生回答:热烈、欢快、活泼的气氛。他们拜年有耍狮子、舞龙灯„
三、重点练习:
1、同学们讲的很好,他们过年还敲锣打鼓呢!今天老师也带来了锣和鼓,想敲吗?
(学生敲一敲,感受一下)。
2、同学们敲的很高兴,但如果有节奏敲就更好了!下面听老师有节奏的敲一敲,你们来模仿。
×××∣×××∣××××∣×××∣
咚咚呛咚咚呛咚咚呛呛咚咚呛
学生练习,再用锣和鼓敲一敲。
四、学唱歌曲:
1、同学们敲的很好,下面我们能不能用歌声把这首歌曲里欢快的情绪表现出来呢?
学生回答:能。
2、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自己学唱这首歌曲,看哪位同学学的最快。
(学生跟CAI课件学唱歌曲)。
3、下面,我们不跟音乐,自己练习唱,遇到不会的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4、刚才,有的同学唱的很好,但有的唱的还不够准确,下面我们跟着音乐再练习一次。
5、会唱了吗?请哪位同学来试试。
(部分同学唱,教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6、请同学们完整的跟琴唱一唱。
7、同学们学的真快,要是把拜年时的高兴心情表现出来就更好了,想一想,怎样才能唱得更好?
(学生回答:应欢快的唱,用有弹性的声音唱```````)
师:讲的很好,现在我们就按照你们所讲的有感情的演唱一遍。
师:我们能不能跟着音乐,唱卡拉ok呢?
8、跟伴奏音乐练唱。
五、创编表演:
1、唱的真好,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更好的表现这首歌,使拜年的气氛更热烈?
(学生回答:锣鼓伴奏、舞蹈表演、、、、、)
2、现在我们分组合作表演。
(学生分成舞蹈、唱歌、锣鼓伴奏三组自己创作表演)。
3、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唱起来、敲起来、跳起来吧!
(学生随音乐表演)。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唱的《小拜年》是一首具有中国特色的过年歌曲,下面我们来听一听外国小朋友是怎样过年的。
2、听唱歌曲《新年好》。
师:听唱了这两首有关过年的歌曲,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节奏不同、歌词不同、演唱速度不同、、、、、)
师:同学们讲的真好,同样是过年,东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特点,需要我们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
七、课堂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晚会》;编创与活动:为新年晚会对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小拜年》
1、随多媒体音乐课件演唱歌曲《小拜年》。
2、加上秧歌舞边唱边跳,表现过年的喜庆气氛。
二、聆听《晚会》
1、初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欢乐氛围。
提示: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心情是怎样的?
2、三言两语简单介绍作曲家贺绿汀。
3、复听音乐,让学生随着音乐做动作。
三、编创活动:为新年晚会对歌
这是用学过的五个音编创旋律的练习。课本出示了例子。
1、提示学生:我们在口风琴上认识了几个音?用这几个音编旋律在口风琴上吹奏出来。
2、分小组编创,吹奏给大家听。
3、听一听,谁编创的旋律好听。
四、课堂小结:下课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表演《过新年》;聆听《窗花舞》;编创与活动:热热闹闹过新年
教学过程:
一、欣赏〈窗花舞〉
1.师用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欣赏曲《窗花舞》,并提醒用手拍腿的方式静静聆听音乐的ab段(利用肢体的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强弱)。
2.生带着问题复听ab段
师:你觉得音乐是在描诉一件什么事情?你听到音乐中用了哪些打击乐器?听到了请举手。(三角铁、铃鼓等)
3.播放a’段录象:她们在干什么?(跳舞、帖窗花)
4.完整聆听(自编窗花舞边听边跳)。
二、歌曲〈过新年〉
1.导入:真棒!在北方过年的时候就会在窗户上帖上窗花,今天我们也在一起过个年,你们看,老师还准备了什么呀?
(拿出准备好的对联“鞭炮声声锣鼓响,唱歌跳舞多欢畅)
2.播放教学光盘,师声情并貌的范唱歌曲(注意手势、表情)
师暗示“咚咚咚咚呛“是什么乐器的声音?
3.用听唱法学会歌曲。
4.师生一起表演(放范唱音乐)加歌表演。
三、歌词创编
1.导入:咱们过年的时候,除了放鞭炮敲锣打鼓唱歌跳舞外,还有什么活动呀?(写对联)
2.分组讨论把说出的答案用对联的形式写下来(师参与进来)音乐播放中
3小组展示:
(其中一组表演时其他两组为他们配上“咚咚咚咚呛“的歌词)
四、课堂小结:
师:真高兴和同学们度过了一堂快乐的音乐课,其实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每个方都有他自己过年的习俗,老师建议小朋友们回去问问你的长辈或上网查一查还有没有更有意思的活动或更好听的新年歌曲,再来和老师来交流。好不好?
(在《过新年》的歌声中走出教室)。
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
课后记:
期末测试快乐的冬令营
教学目标:
一、通过测试,了解学生本学期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二、通过测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测试内容:
一、跳集体舞
二、拍击节奏
三、背唱歌曲
四、听辨歌(乐)曲主题
教学重点:突出学生对歌(乐)曲的记忆能力。
教学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参加评价活动,在学生中形成评价的常规、习惯。
教学方法:、自评、互评,表现好的个人或小组,奖励小红花。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障碍滑雪;冰上芭蕾
教学过程:
一、障碍滑雪:
滑雪队有黄、红、绿、蓝四个队。滑雪道上经过的节奏分别如下:
XXXXXXXXX
XXXXXXX
XXXXXXXXX
XXXXX
以X为一拍,每个滑雪队各有几拍?学生可以分成四组,将滑雪队经过的节奏击出来。
二、冰上芭蕾
自选一个舞蹈跳给大家看,可独舞也可以小组集体舞。其他人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篝火晚会;雪橇音乐;编创旋律
教学过程:
一、篝火晚会:
篝火周围是九首歌曲的小图标。依次是:《快乐的音乐会》、《小袋鼠》、《种玉米》、《同坐小竹排》、《金孔雀轻轻跳》、《过新年》、《小红帽》、《这是什么》、《早上好》。
测试开始:教师可将歌曲名称写在小纸条上,折好由学生选择,然后完整、准确、有感情地背唱歌曲。
二、雪橇音乐:
每个雪橇上是聆听曲的小图标,从左到右是:《阿细跳月》、《窗花舞》、《鸟店》、《四小天鹅舞曲》、《雪莲献北京》、《调皮的小闹钟》六首歌(乐)曲。
测试方法有两种:
1、教师选择其中的乐曲播放,由学生说出曲名。
2、由学生说出曲名,并哼唱其中某一段旋律,看谁记忆的旋律多。
三、编创旋律:
课本上出示了两小节节奏:
XXXXX-|
1、教师指导学生在心里默读节奏,然后自由编创。
2、在课本(白云)处写出唱名字头,即字母谱,然后试着唱出来。
3、在学生中展开评价,看哪一个学生编唱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