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继承中华文明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继承中华文明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临朐第四中学 王建军
一、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学以致用能力欠缺。
2、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足,对国内外局势的了解较少,横向和纵向联系能力不足,情感易受感染。
二、教材分析
本专题包括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第十一课《走向世界的中国》两部分。
1、课程特点: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认识到自己的责任以及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作用,为第四单元《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打下思想和情感基础。而第十一课《走向世界的中国》则是在前面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全球观念,引导学生以平等、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交往,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贡献力量,是对前面知识,特别是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深化和拓展。
2、课程内容分析:第九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分两个层次,一是讲述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说明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其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是重、难点。第十一课《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一个项目在旋转的世界舞台上,着重帮助学生了解世界的主题和发展趋势,是基础。第二个项目在竞争中和平发展,重在教育学生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全球观念,学习国际交往本领,为国家的振兴、世界的和平发展而奋斗,是本课的重、难点。
三、复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以实际行动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中去,自觉继承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国内外局势的能力,把继承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联系起来。
3、知识目标:掌握并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性,知道当今世界的主题和我国面临的挑战,明白继承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要求。
四、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精神的内涵,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发展趋势。
难点:把继承中华文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发展趋势结合起来。
五、教学方法
根据学情和教材特点,使用以下教学法:(1)、事例教学法;(2)、情景教学法;
(3)、分析、归纳、综合方法。
六、课程资源
1、利用网络,搜集一些与本专题密切联系的最新、最具有代表性的时政材料,和学生分析共享。
2、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增强直观性,减少准备时间,提高课堂效益。
七、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之内)
展示胡锦涛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讲话的图片,点出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时代主题。(提高学生的思想重视程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生自主回顾相关课文内容,巩固基础知识。(8—10分钟)(本环节复习基础知识,为培养能力打下基础。)
1、出示自主复习提纲,学生自助复习。(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3)、为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应怎样做?(4)当今世界的主题、时代潮流、发展趋势是什么?(5)开放的中国对青少年提出了什么要求?
(把两课的基础知识放在一起,为下面的练习做准备。)
2、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复习效果,教师汇总。(掌握学生的复习情况,为驾驭后面的环节做好心理准备。)
(三)、师生互动,培养情感。(5分钟左右)
1、谁能列举新时期感人的民族精神及代表人物?
2、列举几项潍坊地区值得骄傲的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会、高密剪纸文化、临朐奇石、昌乐宝石节、青州花博会等。)(以上两环节采用抢答方式,旨在调动学生情绪和兴趣,为下面环节打下情感基础。)
3、谁知道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为保护文化遗产或弘扬民族精神采取了哪些措施或开展了哪些活动?(端午节放假、开展文化遗产日、每年九月为弘扬民族精神月、加大申遗活动力度等。)(小组为单位讨论,选出代表发言。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地联系实际,同时帮助学生多了解一些时政材料。)
(四)、我们谈看法。(6—10分钟)
1、材料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9月2日晚观看了话剧《郭明义》,并亲切接见了剧组主创人员。胡锦涛指出,郭明义同志长期以来自觉学习,实践雷锋精神,坚持爱岗敬业、助人为乐。他不愧为新时期的道德楷模,我们都应向他学习。
材料二:2011年9月20 日20 时,在激情回荡的歌声中,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公民道德模范评选颁奖典礼拉开序幕。颁奖典礼分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篇章。
1、从本主题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以专题为单位回答问题的意识,与中考接轨。)
2、现在青少年当中,“哈日”、“哈韩”现象十分普遍。你如何看“哈日”、“哈韩”行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引导学生靠向本单元主题。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
(五)、拓展提升(8—10分钟)精彩中国走向世界。
201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27日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开幕,以纪念中国先贤孔子诞辰2562年。
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儒学专家、孔子后裔以及文化教育界人士出席了开幕式。总部设在美国的“读书空间”项目和刚果民主共和国“共同的阿尔法·乌祖威”在开幕式上获颁2011年度“孔子教育奖”。
据介绍,这届孔子文化节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为主题,期间举办开幕式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典礼、辛卯年祭孔大典、第四届世界儒学大会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
孔子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不仅深深地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而且已经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世界文化宝库的重要遗产,被世界各国学者重视、研究。目前,全球共有孔子学院240多所,全球范围内的“孔子热”、“论语热”、“中华传统文化热”蓬勃兴起。
1、你认为我们为什么在举办孔子文化节的同时,还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把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同加强国际交往、提高综合国力结合起来,旨在培养学生的横向联系能力。)
2、如果你参与这些活动,你打算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联系青少年实际,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程序:
1、小组为单位讨论,小组选出代表准备发言;
2、两个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另两个小组代表进行评论。
3、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适时引导、点拨。目的:培养学生自觉联系时政、利用所学知识分析时政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中考做准备。)
(六)、当堂检测(8—10分钟)紧跟时代的步伐。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其发展也有赖于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生动实践,有赖于先进文化的价值理念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并化为行为自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立足民众主体,建设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富于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全面提高人们的素质,激发人们的创造潜能和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造就生动活泼、和谐奋进的社会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途径。
胡锦涛: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胡锦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加快发展、文化日益繁荣,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综合观察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
胡锦涛: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请你为学校拟定两种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活动形式,并撰写两条标语。(培养学生的把握中心的能力。)
2、请你从三个角度说一说开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时政材料的能力,提供学生的政治敏感度,为中考分析时政材料打下基础。)
3、你打算怎样以实际行动支持、参与这一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
1、学生以书面形式写出答案提纲;
2、指两名中间学生回答问题,两名优秀学生进行评论;
3、教师根据回答及评论情况进行点拨、引导。
目的:提升学以致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七)、谈谈你的收获。(2—3分钟)
(先让普通学生谈,再让优秀学生谈,教师视情况补充、引导或总结。旨在培养学上的总结、梳理能力。)
(八)、布置作业。(1分钟)
目前全球5000万华人一直保持着过春节的习惯,中国春节正成为世界性节日。中国春节走向世界有什么意义? 要求:课下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汇总,选出优秀代表,下节课代表小组发言。
(目的:
1、通过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一步把第九课和第十一课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把本专题的知识进一步统一起来;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八、教学反思
1、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通过道德实践和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价值取向,为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搭设平台。本节课紧扣这一原则,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政材料,同时,在训练环节上也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坚持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理念,与中考接轨,把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益放在课堂目标的首要位置。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加上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主要是学困生)没有达标,今后应在设计流程时更多地考虑到学困生。
3、突出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阵地的地位,把握时代脉搏,响应党的号召,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本节课在这个目标上,从材料选取,到师生互动,都有较好的体现,效果明显。
第二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2.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之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能力目标
1.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2.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3.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4.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理解深刻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探究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中国文化对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的影响,那么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民族精神。第二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板书)
一、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板书)活动一:中国的脊梁
活动目的:体会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强大作用,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气节、有志气、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活动过程:阅读教材p68的“中国的脊梁”这段话。思考:“中国的脊梁”是什么?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学生]略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脊梁”是什么?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 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 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 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教师小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一个民族要想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活动二:“我用残损的手掌”
活动目的:意在引导学生温习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感悟蕴含在其中的爱国主义情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活动过程:阅读戴望舒的诗“我用残损的手掌”后,思考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略
[教师]当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共同的目标下,国共两党于1938年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阶层的人们纷纷投入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无数优秀中华儿女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入狱。在敌人的监狱中,中华儿女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所有的抗争与斗争都与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真挚热爱之情是分不开的。这种对祖**亲的热爱之情凝聚成无数激励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歌曲,凝聚成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
戴望舒所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那一份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结晶。
教师小结: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活动三:填表,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活动目的:让学生结合名言警句和历史典故从加深对“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四个方面的理解。活动过程:
名言警句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郑成功收复台湾 爱好和平“和为贵”、“与人为善”„„ 勤劳勇敢„„愚公移山
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学生]略
[教师]“爱好和平”对应的历史典故是“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
“勤劳勇敢”对应的名言警句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自强不息”对应的历史典故是“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 活动四:飞夺泸定桥
活动目的:意在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长征途中工农红军战胜千难万险、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事迹,感悟体现在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活动过程:阅读教材p70的“飞夺泸定桥”思考(1)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2)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教师]关于这段话的理解,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对,它就是体现了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一种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江泽民指出: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教师小结: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身上革命的民族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所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
二、民族精神我传承(板书)活动五: 活动目的:意在让学生体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体现在祖国面临危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更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祖国的尊严和荣誉,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情等,都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体现。
活动过程:看教材p71的情景,思考并回答问题。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略
[教师]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大大增强。这些精神素质既使中华民族精神的蕴涵更加丰富,又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活动六:
活动目的:意在让学生加深理解民族精神。
活动过程: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我们可以说: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考:结合上述其中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学生]略
[教师]“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应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任何强大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教师小结: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第三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基本上是15、16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过程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欲望;他们通过语文、历史等学科的学习,对中华民族精神已有了一些感性、零碎的认知,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民族精神缺少理性、全面、系统的认识,加上我所教的是农村中学的学生,多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学习知识面较窄,信息相对闭塞,学生对于收集材料,筛选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较弱。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方法上的循序渐进和教学方案的可操作性。
二、教材分析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题的内容,主要分析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民族精神对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等问题。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知道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学习了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知道应该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这为本课学习作下了铺垫。本课是对中华文化与传统美德的进一步深化,同时又为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迎接挑战”作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能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伟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盲目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本课题又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教育意义。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明确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作用。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
教学难点: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2010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导入新课(多媒体自动展示与旁白对应的图片)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了解中华民族精神
多媒体展示民族英雄图片
请学生说一说:这四幅图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抽生回答
问:以上四种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生:(爱国主义)
请学生归纳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课件展示出来,学生齐读并且识记,师板书关键词
(二)感悟中华民族精神
出示69页表格,请学生讨论后完成表格。
抽生回答,师展示课件。
师进行小结
出示长征图片,请学生简单介绍长征的故事。
请学生思考在长征的过程中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展示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
请学生思考长征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请学生看书思考: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有哪些丰富和发展?
抽生回答,师展示幻灯片。
师播放5月19日天安门广场默哀三分钟后民众自发喊出“汶川加油”的视频。
问: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你想到了些什么?
生:„„
多媒体展示外国媒体的评论材料。
问:外国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概?
学生:„„
问: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有什么重要作用?
生讨论后回答
问:我们作为这个伟大民族的一份子,对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
生:„„
师:是的,我们应当传承民族精神。
(三)民族精神我传承
出示“赵薇穿日本军旗服装”图片
问:你对这一事件有何感受?
生:„„ 出示“大学生沦落为乞丐”图片
请学生讨论:民族精神还应增添哪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
生:„„
问: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进行小结
三、课堂练习
四、总结——情感升华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勤劳勇敢的人民,壮丽秀美的山河,更在于她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儿女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
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五、板书设计: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七、教学反思
1、这节课上得比较活跃,我认为也非常成功。我开始用玉树地震等近期国内发生的重大时事导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紧接着学生在听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朗诵以后,到了民族精神、领悟到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在收集新时代新形势下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我采用学生比赛的方式,场景异常热烈,惟恐自己那一组落后了,也显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本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还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在实践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3、这节课,我运用了多种教学法如活动式、启发式、情景式、讨论式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变抽象的理论为活生生的现实,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当,如时间上太紧,有的学生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初中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本课的教育理念。
2、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材,因时因地制宜
3、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体验法,情境教学法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华民族》。
教师设疑:你认为“中华民族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远„„”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民族在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
一、小组协作,自主学习(10分钟)
把学生分成8小组,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4、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
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
二、课堂讨论,解答疑问(5分钟)
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以自学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在邀请不同学生回答问题的注意引导和归纳知识要点,初步完成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三、案例分析,体验教学情感目标 案例一:鲁迅话:见课文P68(5分钟)
你认为“中国的脊粱”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在举例说明中,可引导帮助学生用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事迹来加以说明)
案例二:戴望舒诗:见课文P68-69(8分钟)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问题解决后可以请同学进行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全班朗读等形式,创设情境来让学生体验爱国的情操)案例三:毛泽东话:见课文P70(8分钟)
1、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2、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
(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
3、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收集来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及资料,让学生感受并表述抗震救灾精神,通过情境来体验情感教学目标)
案例四: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归纳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并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课堂小结及巩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懂得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伟大作用,更应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做贡献。
2、练习巩固:完成配套练习册的练习(时间根据当场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定,计划4分钟,有时间就当场完成,没时间的话做课后练习用)文章
第四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doc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安岳县双龙中学
谭志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2)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与发展
(3)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古典史籍、历史史实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2)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使学生明确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问解答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二、教学设计思想
1、教育理念:体验性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教学理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陶冶性情,升华人格,发展能力,提高觉悟是初中思品课新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理念。这也是本课的教育理念。
2、教学原则:灵活运用教材,因时因地制宜
3、教学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和体验法,情境教学法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中华民族》。
教师设疑:你认为“中华民族风吹雨打中,耸立五千年……中华民族千秋万世直到永远……” 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中华民族在面临种种巨大的困难,从不退缩,而是知难而进、百折不挠并最终在挫折中奋起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同学们对我们的民族精神又了解多少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学习第二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讲授新课:
一、小组协作,自主学习(10分钟)
把学生分成8小组,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课文内容的自主学习,时间10分钟,根据问题提示,边学习边讨论,问题提示如下:
1、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什么?
2、我国的民族精神是什么?
3、当代中国,爱国主义有着什么样的时代特点?
4、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在艰难困苦面前退缩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精神又有哪些新的体现?
6、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青少年又该怎么做?
二、课堂讨论,解答疑问(5分钟)
宣布小组进入竞赛状态,以抢答形式回答提示中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以自学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在邀请不同学生回答问题的注意引导和归纳知识要点,初步完成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
三、案例分析,体验教学情感目标 案例一:鲁迅话:见课文P68(5分钟)
你认为“中国的脊粱”是什么?请用具体人物或事件加以说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在举例说明中,可引导帮助学生用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伟人的事迹来加以说明)
案例二:戴望舒诗:见课文P68-69(8分钟)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问题解决后可以请同学进行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全班朗读等形式,创设情境来让学生体验爱国的情操)案例三:毛泽东话:见课文P70(8分钟)
1、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2、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再请部分学生发言。)
3、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收集来的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中的感人图片及资料,让学生感受并表述抗震救灾精神,通过情境来体验情感教学目标)
案例四: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5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由讨论发言,归纳出答案。(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归纳中要注重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我们要不断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求知精神、服务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等,使民族精神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更具有现代气息和时代风貌。并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三)、课堂小结及巩固
1、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懂得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伟大作用,更应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做贡献。
2、练习巩固:完成配套练习册的练习(时间根据当场教学的实际情况来定,计划4分钟,有时间就当场完成,没时间的话做课后练习用)
第五篇:继承革命传统,弘扬中华文明
弘扬中华文明 继承革命传统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为了在新的形势下,继承、弘扬、提高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我国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集中起来,并与革命传统相结合,赋予新时代内容,容纳新的代精神,达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古为今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胡锦涛总书记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传统美德同时代相结合的产物。用传统美德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在教育中不断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用正确的思想武装我们的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造就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当代社会,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
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使学生明确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热爱祖国、勤奋节俭、尊师重教、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诚实守信、见义勇为、严已宽人、先人后已、勤学不倦等优良传统美德和以“八荣八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可以从我国浩如烟海的思想宝库中找到其渊源。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展,新时期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形成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情操陶冶和培养良好的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育效果,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们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人格,担当起历史重任。
其次,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教师要“身正为范”。传统美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共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的人文关怀。对教师而言,其言行首先要具有传统美德修养,然后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引导、启迪、感染学生,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积累,在思想上和实践上进行“修行”,深刻体会传统美德的内涵,这对教师确立新的德育观念,培养人文精神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多多的了解中华民族大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得到,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学习中提高其道德水准和国学修养,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合格的传统美德教育工作者。
再次,我们还把传统美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相结合,既把传统美德教育的部分内容由学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区,又把学生在家庭和社区内的道德行为列入矫正和测评的范围。同时,发动家长,通过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应该是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新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德育教育实现实效性、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可以用不断发展的德育形式,结合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开展多样的教育活动,从而巩固我们的德育成果,发扬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的是继承民族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充分发掘传统美德这一德育资源,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新颖方式,使传统美德为当代教育服务。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把她原有的智慧发掘出来,继承下去,使她能不卑不亢地服务于当代教育。让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之花盛开的更加鲜艳!
我认为,谦让是最大的美德。有些人认为只是表面上谈谈“纸上谈兵”,实际也不用去做的,但他们错了,生活中你不一定就要做大事,而小事却置之不理,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你都能做,如上车先让老人先上,看见老人要让座……
谦让这个词语对人们即陌生又熟悉,早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的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学会谦让,随着时间的流失,在我们的记忆里谦让这个词已渐渐淡忘了……记得有一次,我站在104路车上,人很多,座位都做满了人。到了宛平南路这一站时,上来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还带着一位年幼的小孙子,居然没有人让座。那位老奶奶领着孙子从车门口一直走到车尾,可满车的人却毫不在乎,视若无睹。坐着的人心安理得,连正眼都不去瞧一下他们。没有几个人像我这样看着这一老一少。每次到一个站点,都会播放“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请您……”我想,这是在浪费电。我听了几百遍了,想必经常做车的人听了不止100遍,而今天,满座的人,面对他们却不加理睬。
最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哈尔滨市一家企业公开招聘人员,一位前来应聘的女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相当不错,就因为她多次主动给别人让座,被招聘单位说成是“缺乏竞争意识”而拒绝聘用。我认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让座只是我们应尽的一种义务。现在,人们都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谁也不愿意吃个亏——正如让座这个简单的动作。此刻的让座已成了那变质的面包,像个足球似的被人们踢来踢去。
我们大家在学校里也会有一些事发生。但同学与同学之间,也是应该要互相谦让的,我们要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人与人之间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前进的路已经为我们铺好,下一步,就是要我们顽强的走下去,事在人为,我们首先就是要具备中学生的美德,具备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没有美德的人,不算高尚,别让陋习沾染如花的青春,更别让陋习陪伴你度过最美好的人生!让我们的校园从此绽放美丽,让我们的社会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让我们与文明,和美德手拉手,结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