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13: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第一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2.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三)德育渗透点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四)美育渗透点

借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的严谨的结构美。

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章运用分论点逐层论证论点的方法,分析文章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以求学会这两种论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二)整体感知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三)教学过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学者、名人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故事导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习检查: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启迪 流俗

停滞

大儒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概括出本文议论的问题。(2)理解“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投影)(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1)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明确:(2)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5、指导研读第3至5节及第6节,着重通过节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加之朗读体会,感受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明确:3—5节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并论证第一分论点。3—4节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3节,侧重论述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第4节紧承上文,点出第一层的中心意思,阐明怎样正确对待传说的话。第5节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此层是对上一层的引申和扩展。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述的共同论点(即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接着先从正反两面讲道理,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后指出“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从反面论说了怀疑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方面的意义。由此,层层拓展,进行论证。(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阅读、分析、体会,懂得了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道理,特别是本文摆出中心论点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理解,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2.继续朗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练习替换论据,学会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为人所信服、接受,必须选用翔实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事实论据越确凿、有代表性,理论论据越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越有说服力。摆事实、讲道理,是绝大多数议论所采用的基本论证方法,本文也是这样。引证、例证、分析事理透彻详尽,有很强的说服力。(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论证论点,说明事理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例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例。用这些确凿的事例作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2.结合完成练习四,加深对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的理解。

3.试着在文中运用引证和例证的地方,选用别的论据来替换,看谁找得既多,又与文章论证的论点紧相吻合。

4.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四)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会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完成下列扩展训练

美国有家工厂的一台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儿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不超过10个字)(提示:知识有价,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根据这则材料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一次纠纷,边听边辨析各自的观点及运用的论据,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写一篇以议为主,叙议结合的练笔。

第二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热门11篇)

篇1: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把握论文知识。2、领会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重点难点:中考形式阅读,论点、论据、相关句子作用等。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准备:

一、课文内容:

1段:“学者先要会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课文层次结构内容: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

也可说成“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1)

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分论点2)

三、论证方法:

1-2段):引用论证,也属于道理论证。

3段): 譬如,是举例论证;

4段): “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传说是举例论证。

5段): 引用孟话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6段): ①句是过渡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②-⑤句道理论证;⑥句过渡句,启下的作用;

⑦-⑩句举例戴震、笛卡尔事例论证;⑩句后道理论证。

四、板书表述:

提出论点:治学要有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 分论点1:消极方面(对传说、对书、学问要怀疑)

分论点2:积极方面(对新学说、新发明要创新)

总之,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五、相关解析:

1、开篇引名言有何作用?

开篇两句引用既做论据又做论点,其作用是做论据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论点领起全文。是论证论点并提出中心论点,二者合一。

2、不同事例的作用?

3段譬如句:论证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

4段:

1)举“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2)什么是怀疑精神?

经过一番事前的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怀疑精神。

3)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对待传说?

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5段:

1)引用孟子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有何作用?

在于论证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2)文中“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为什么不能调换词序?

因为人有怀疑才可思考,有思考方可辨别,三个词语含有辨别事物的先后逻辑顺序关系,调整后就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了。

6段:

1)列举戴震、笛卡尔事例的作用?

在于论证不仅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更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②-⑤句与①句什么关系?

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用道理论证方法证明①句提出的论点。

②③句反面说理,④⑤正面说理。

3)⑦⑧⑨与⑥、①句什么关系?

⑥句既是⑦⑧⑨句的小论点,又是①句的小论据。

⑦⑧⑨是⑥句的论据,直接证明⑥句,间接证明①句分论点2的。

其中⑩和11句是正面论证,12句是反面论证。

4)⑩句中“一切大学问家”的“一切”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一切”包含所有的学问家,表示无一例外,有强调的作用。

如果去掉丢失去了这种强调作用。

5)⑩句中四个“常常”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个词的顺序是人们对过去学说进行怀疑的全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不相符。

6)本段有三个“这样”分别指代什么?

第一个“这样”指代“对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的承认”

第二、第三个“这样”指代“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

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7)最后一句中“学术”“文化”二词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一种,文中的顺序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之后就讲不通了(违背了事物的逻辑性)。

8)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五、顾颉刚:历史学家。

教学过程:读文至少两遍 概括论点与分论点

找出论据,并说明其作用 相关问题补拾

篇2: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

篇3:《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

难点:本文引用的句子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预习查评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十年**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三、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读课文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互读课文,并指出错误的地方。

2、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这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者“学者先要会疑”)。

第二部分第一层:(3、4段),论述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顺顺便便就信了。

第二部分第二层:(5段),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那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二部分(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细读分析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第3段共4句话,这4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么理解?为什么?

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6、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这段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7、第4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什么?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8、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9、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10、第6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

(1)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1个分论点。第3、4、5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五、归纳总结

1、试归纳本文的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2、讨论:

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

(2)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六、拓展延伸

在治学方面有许多格言,你能不能列举一些?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篇4:《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

(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学建议

论点与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论述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为证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精辟,令人信服。

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论述中,条分缕晰,层次分明,其中过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作者引用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话作为文章的论点之后,用三段话层层推进,提出对传说要疑,进而又扩展到对书、对学问也要疑,初步确立怀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进入总结,却用一个并列复句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把作者的另一层意思连接起来,使论述走向更新的一个层面。这个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无生硬之感。

教学目标

(1)着重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使用,注意怎样把引名言、叙事例、讲道理结合起来以证明论点。

(2)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3)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教学建议

论点与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论述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为证明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精辟,令人信服。

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

本文在论述中,条分缕晰,层次分明,其中过渡句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当作者引用两位古代哲学家的话作为文章的论点之后,用三段话层层推进,提出对传说要疑,进而又扩展到对书、对学问也要疑,初步确立怀疑的基本作用,然而作者并未由此进入总结,却用一个并列复句既总结上文,又开启下文,像一座桥梁,把作者的另一层意思连接起来,使论述走向更新的一个层面。这个过渡句用得恰到好处,无生硬之感。

教学设计示例

怀疑与学问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并理解文中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2)学习课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结构形式。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习新课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讨论或完成下列问题(可以用投影的手段出示给学生)

①解释下列词语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启迪:

流俗:

停滞:

大儒:

②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可分组讨论)

③本文的论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

④我们学过哪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主要是用的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独立思考)

(3)研习课文

①朗读课文,解释“预习” ①中的词语。

让数名学生依次读完一遍,边读边理解词语;老师予以指正。

②整体认读,概括段意。

(先让学生各自思考并写出段意,然后三人以上的小组讨论并有代表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教师明确如下:

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学生齐读全篇课文

篇5:《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一、自主学习,品结构之美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张载的名言来提出中心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论证论点的有力论据,使论点说服力更为增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梳理文章结构。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2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提出分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二、小组合作,探论证之美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点拔:

举例论证

举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连续多次追问,告诉人们应该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举“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善于多问”的例子,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道理论证

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迪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尔的名言与戴震的事例相呼应,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对比论证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正反对比论证,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三、赏析语言,悟文字之美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示例: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这句话中强调的是怀疑对学问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显得绝对了。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四、课堂练笔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3.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引力。

5.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五、课堂小结

“怀疑精神”指不盲从和迷信,有科学依据的质疑。学了本文我们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用心研究,从而得到收获的快乐和乐趣。

篇6:《怀疑与学问》的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 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2.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 (四)美育渗透点

借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的严谨的结构美。

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

四、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 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章运用分论点逐层论证论点的方法,分析文章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以求学会这两种论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 (三)教学过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学者、名人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故事导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习检查: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启迪 流俗

停滞

大儒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 (1)概括出本文议论的问题。 (2)理解“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投影) (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1)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明确:(2)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5、指导研读第3至5节及第6节,着重通过节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加之朗读体会,感受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明确:3—5节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并论证第一分论点。3—4节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3节,侧重论述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第4节紧承上文,点出第一层的中心意思,阐明怎样正确对待传说的话。第5节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此层是对上一层的引申和扩展。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述的共同论点(即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接着先从正反两面讲道理,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后指出“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从反面论说了怀疑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方面的意义。由此,层层拓展,进行论证。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阅读、分析、体会,懂得了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道理,特别是本文摆出中心论点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理解,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 2.继续朗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练习替换论据,学会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为人所信服、接受,必须选用翔实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事实论据越确凿、有代表性,理论论据越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越有说服力。摆事实、讲道理,是绝大多数议论所采用的基本论证方法,本文也是这样。引证、例证、分析事理透彻详尽,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论证论点,说明事理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例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例。用这些确凿的事例作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 2.结合完成练习四,加深对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的理解。

3.试着在文中运用引证和例证的地方,选用别的论据来替换,看谁找得既多,又与文章论证的论点紧相吻合。

4.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四)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会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完成下列扩展训练

美国有家工厂的一台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儿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不超过10个字) (提示:知识有价,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根据这则材料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 (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一次纠纷,边听边辨析各自的观点及运用的论据,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写一篇以议为主,叙议结合的练笔。

篇7:《怀疑与学问》的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学习文中生字、词;

2、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之间的逻辑联系; 3、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4、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三、师生探究

1、本文选自《通俗论集》,标题是一个关系型的题目,表面看二者是并列的,实际上重点在谈“怀疑”的重要性,怀疑是一切学问的前提基础和手段,没有怀疑的精神就没有新发明、新学说的产生和创立。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2、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见。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3、读准字音 程颐yí

张载zài

虚妄wàng

停滞zhì

凶险xiǎn

视察chá

轻qīng信

盲máng 从

折zhé 扣

流俗sú

墨mò守

譬pì如怀疑yí

塾shú师

辩biàn论

顾颉jié刚

不攻gōng自破腐草为萤yíng 4、学习词语 凶险xiōngxiǎn狠毒奸险;危险可怕; 凶狠险恶。

视察shì chá上级人员到下级机构或现场检查工作。 轻信qīng

xìn轻率地相信。 虚妄xū 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máng cóng盲目地附合随从。 折扣zhé kòu买卖货物是,照标价减去一个数目,减到原标价的十分之几叫做几折或几扣。

流俗liú sú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 墨守mò shǒu为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tíngzhì停下,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堵车。

不攻自破 bù gōng zì pò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譬如pì

rú 例如。

辨伪去妄biàn wěi qù wàng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念或学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jìn xìn shū bù rú wú shū意思是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5、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1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自主学习(一)

1、第1、2段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1】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道理论证(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7、第6段课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分论点?

【1】承上启下。【2】归结了第3、4、5段课文分论点后,提出第6段课文的分论点:怀疑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 五、自主学习(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 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

分论点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步骤。

分论点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有哪些? 【1】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3)听说“腐草为萤”;

(4)戴震善问的例子。

【2】道理论据: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疑”—张载

(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六、巩固练习

1、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1】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随便轻信的态度,就是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

【2】怀疑精神是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做学问的前提。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不绝对。凡是称得上学问家的,都具备怀疑精神,没有这种精神,他也成不了学问家。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顺序不能调整。因为,这四个“常常……” 是“一切学问家”对“流俗传说”“过去学者的学说”从“怀疑”到“修正”的认识发展过程,是符合逻辑的,体现了议论文语言严谨的特点。

3、摘抄、熟记课文所引用的名言,并在课外搜集有关治学方法的名言警句。

【1】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2】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杜甫)

【3】应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

一切。 (高尔基) 【4】学贵精不贵博。 (戴震)

七、归纳主题

这篇议论文论述了怎样做学问。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八、写作特色

3 1、中心论点鲜明突出,论证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2、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3、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九、阅读感悟

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和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净化自我、感悟人生、丰富知识、提高修养的至善秘籍。只要我们敢于怀疑这些圣贤和经典,只要我们去研究揣摩,就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篇8:《怀疑与学问》的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

2.学习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3.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怎样学习效率才高,进步才快?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回答。孟子云: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说,学习不能盲从,要带着疑问学习,要思考。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能随时提出问题,善于怀疑,是重要的学习能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屏显课题:《怀疑与学问》。标题,只是个论题。

顾颉(jié )刚(1893-1980):颉,另读xié、jiá。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顾颉刚从小读书就爱怀疑。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 “ 百子图 ” 。他知道文王有 100 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 “ 文王百子说 ” 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他就是带着这种怀疑精神治学,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

“怀疑”与“学问”,表明上看是一种并列关系,作者针对这一论题发表了怎样的看法呢?

二、整体感知 1.预习检查

(1)掌握下列加色字的读音。

程颐(yí)

塾(shú)师

启迪(dí)

墨(mò)守

停滞(zhì) (2)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视察:察看,审察。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多指理论或学说)。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形容观点、情节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2.找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 预设:1段:“学者先要会疑。”

2段:“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段:传说不一定可靠,但做学问有时只能靠它。

4段: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1 5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预设: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可见,题目“怀疑”与“学问”表明看是并列关系,实际上重点是要谈“怀疑”的重要性。

4.提取本文的中心论点。

预设: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设置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预设: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第一个分论点侧重于“怀疑”的重要,第二个分论点侧重于通过“怀疑”实现“创新”,这是“怀疑”的目的。二者,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中心论点是对某一问题最基本的看法和总的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一篇文章有且只能有一个分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分支,并为阐述中心论点的若干小观点。各分论点相互独立,不矛盾,不重复,合在一起共同回答中心论点。分论点,或并列,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中心论点;或层递,层层深入地回答中心论点。层递式的基本模式: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还是……”“……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或对比,在正反方面回答中心论点。各分论点也需要经过论证,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就成为中心论点的有力支撑。

6.思路、结构

预设:思路:通过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着眼于“为什么”从两方面进行论证“怀疑”对“学问”的作用,先消极后积极,由“怀疑”的必要谈到“怀疑”的重要——实现“创新”。 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论点 也可说成“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分论点1)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分论点2) 三、朗读课文,思考探究。 1.文章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点拨:开门见山,运用两则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者要先会疑”,或者“学则需疑”,用我们自己的话概括: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两则名言也起了理论论据的作用,使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2.第③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密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2)使文章论说更加深入。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3)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定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点拨: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无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2 二层(5)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4.第④段和第⑤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④段还写第⑤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点拨:第④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⑤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④段,又写第⑤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密。

第④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⑤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5.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11—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讨论明确:

论据,即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事实论据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的描述和概括,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是证明论点的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就是这个道理。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等。

①事实论据: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以上四个事实论据分别论证了:“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这一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这两个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②道理论据:

道理论据是指为了对某个问题或者观点进行论证说明其正确或错误而引用一些名人名言、谚语、古代文献等进行证明的材料,一般指那些来源于实践,并且已被长期实践证明和检验过,断定为正确的观点,就是通过讲道理来说明一个问题。它也可以是对问题的分析、解释说明的过程。它包括经典性的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以上四个道理论据分别论证了:“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两句名言是为了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的。“尽信书不如无

3 书。”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论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的事实和道理,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就是论证。 2.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 讨论明确:

(1)举例论证。

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

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道理论证的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由于论点一般是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其实质是归纳法,而归纳法在很多条件下是很难完全的,因此,有理论加以衡量,就能够保证其可靠性。

道理论证的逻辑形式是演绎推理,就是将归纳所得的论点,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去衡量。除了引用普遍性原理和原则外,各门学科的理论也可以作为论据。如物理学理论、文学理论等。理论论证的论据还可以是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这也包括有些文章中所谓的“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是道理论证的一种,即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个别的论证方法。通常将它分为两类:一类是类比法,另一类是对比法。

类比论证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论两者在其他属性上也有相同或相似,它属于偶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

对比论证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 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

4 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要以理服人,就要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过程,就是论证。论证,要求严谨,符合逻辑,才有说服力。这就要依赖一定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论证,这些基本的论证方法,在一篇文章中,往往是综合运用,共同作用,为证明观点服务。 五、小结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了解到这是一篇有深意的议论文,设置分论点,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文中引经据典,论述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

通过本篇课文内容的学习,也希望同学们都能手握一把“怀疑”之钥匙去打开学问的大门,在生活中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相信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六、作业

请以“节俭是一种美德”为观点,写一议论片段。

提示:可着重论述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可按层递式列二三个分论点。

篇9:《怀疑与学问》的教学设计

一、前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2、学习需求分析:

本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片训练议论文朗读的好范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朗读、分析、总结、提升。

3、思想与情感: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三、学习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四、学习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五、课时安排:共二课时。

六、教学策略:

第一课时

学习重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学习难点: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语言导入。

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

布置作业。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布置阅读思考题:

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朗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二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第二段两层各围绕什么中心来写?它们和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同学们考虑。

完成思考题二。

听讲解。

自读课文。

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结构层次的回答。

两个学生朗读。

回答:

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二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这是本文的论证部分。这个部分分两层写:第一层是第3—5段,第二层是第6段。

展示幻灯片1、2

展示幻灯片3

展示幻灯片4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先作论述后提出分论点。

学习难点: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使用

逐段讲解课文。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第三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A.①│② ③ ④(并列)

B.① ② ③│④(并列)

C.①│② ③ ④(因果)

D.① ② ③│④(因果)

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第三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第四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第五段和第四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四段还写第五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第六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回答: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回答: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回答:

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回答: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回答: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回答:

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回答: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

回答:

第四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五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四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五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

回答: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回答:

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一、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二、承上启下,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回答: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回答: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展示幻灯片5

展示幻灯片6

展示幻灯片7

展示幻灯片8

展示幻灯片9

展示幻灯片10

七、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或者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1、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①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悉思考举例的论证方法。②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经过自己怀疑。主要用道理论证的方法。

2、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基本条件。主要用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篇10:《怀疑与学问》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程颐(yí)、譬如(pì)、腐草为萤(yíng)

虚妄(wàng)、盲从(máng)、停滞(zhì)

折叠(zhé)、便装(biàn)

折腾(zhē)、便宜(pián)

折本(shé)

(2)词语释义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点拨交流】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交流】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梳理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课堂小结

从今天学习的这个部分,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确了作者提出的论点,并学习了课文前三段。那么,在接下来的部分中,作者又将如何论述自己的观点呢?接下来的学习将会告诉大家答案。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作者提出了“学则须疑”这个论点。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进一步论证该论点的。

二、合作探究

(一)突破重难

1.作者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层(5):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2.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点拨交流】①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②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③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第4段可以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点拨交流】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4.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点拨交流】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5.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交流点拨】第①句提出论点,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第⑥-⑩句举例论证论点。第B11-B13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作结:“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二)探究论证方法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交流点拨】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

【交流点拨】(1)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2)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4)第6段“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探究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并举例说明。

【交流点拨】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理服人,无可置疑。

2.“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作了准确而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

3.“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

4.四个“常常”,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5.“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交流点拨】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篇11:语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语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求

1.指导预习,要求学生找出论证过程当中讲道理和举事例的句子,为研讨本文的教学重点论证方法做准备。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高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几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章结构

第3、4课时:逐段分析文章,理解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三、教师带读课文

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四、布置阅读思考题。

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五、学生分组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

六、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七、逐段讲解课文。

㈠第1、2段。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㈡第3段。

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㈢第4段。

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

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㈣第5段。

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㈤第6段。

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八、归纳中心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九、教学小结

十、布置作业

第三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

3、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体会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特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

一、自主学习,品结构之美

1、朗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仔细思考中心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如何引出:引用古代学者程颐、张载的名言来提出中心论点,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论证论点的有力论据,使论点说服力更为增强。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些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1、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者之间是递进关系。

3.梳理文章结构。

第1部分(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第2部分(3—6段),阐明总论点,提出分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

二、小组合作,探论证之美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并说说其作用。

点拔:

举例论证

举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连续多次追问,告诉人们应该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举“大学问家戴震幼年善于多问”的例子,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道理论证

孟子的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论证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迪卡尔的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引迪卡尔的名言与戴震的事例相呼应,论证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对比论证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正反对比论证,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三、赏析语言,悟文字之美

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结合议论文语言的特点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示例: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这句话中强调的是怀疑对学问家的重要。所以“一切”就不显得绝对了。这句话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四、课堂练笔

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论点?如果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1.毛泽东说:“多想出智慧。”

2.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鲁迅)

3.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牛顿看见苹果落地,产生疑问,发明了万有引力。

5.李时珍发现古医药书籍中的谬误,发愤编写出当时最完备的医药宝典《本草纲目》。

五、课堂小结

“怀疑精神”指不盲从和迷信,有科学依据的质疑。学了本文我们在学习上要敢于质疑,用心研究,从而得到收获的快乐和乐趣。

第四篇: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理解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在论说中的作用。

2、理解“怀疑”与“创新”的重要意义

3、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特点。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怀疑精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的运用。

2、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2、知识准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知识有以下几点(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其中,论点是议论文灵魂。

(2)、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则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以证明或补充中心论点。(3)、把握议论文的论点一般可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审清题目。有的议论文,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它的题目本就是文章的论点;有的议论文,如《谈骨气》、《怀疑与学问》,它的题目虽然不是文章的论点,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论题,提供了把握文章论点的线索。

第二、找中心句。议论文往往在开头或结尾有作者对所论问题表明态度的语句,这语句就是文章的论点。有时,这类中心句会出现在文章的中间。

第三、提炼归纳。即弄清作者对论题的基本态度,然后据此进行概括。如果文章是对几个分论点分别进行论述,那将就几个分论点适当地加以汇集,以一个完整、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4)、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是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及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性已为人们公认的革命导师的理论、名人的言论、科学领域的定理及生活中的常识等。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

阅读议论文,应该首先分析作者所提供的事实,从事实中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的。

(5)、阅读议论文还要把握论证。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1)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2)论证方法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①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②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④比喻论证: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一)、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证明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二)、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考虑到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对其概念不太清晰,可先着重解决题一和题二)

三、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一)、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自然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2.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3-5自然段)第一层:(3-4自然段)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

第二层:(5自然段)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自然段)一层:(①句)提出分论点。

二层:(②-⑤句)从道理上论证第1句的论点。其中②、③句是从反面论证,④、⑤句从正面论证,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三层:(⑥-⑧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例子论证第1句的论点。其中第⑥句提出本段中的一个小论点:“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第⑦、⑧句用戴震治学善问的事例来证明第⑥句,从而也证明了第①句的论点。

四层:(⑨-⑾句):⑨、⑩先正面论述了一切学问家都依赖怀疑精神做学问,对文化建设起的巨大作用。⑾反面补述墨守前人旧说的恶果。

(二)、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d.戴震善问的例子。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三)、学生自主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的阅读提纲;

2、完成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学习论证方法:

1、复习相关知识:(见上一课时“知识准备”环节)

2、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有哪些?

明确:(1)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 3 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2)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3、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有哪些?

明确:(1)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2)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3)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课文中所用的对比论证有哪些?

明确:(1)、第4自然段中“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2)、第5自然段“因怀疑而思索,┄┄。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3)、第6自然段“对于别人的话,┄┄。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4)、第6自然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1、你是否赞成文章的观点,若赞成请再举出相关的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若不赞成也请补充相关名言警句和典型事例。

2、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第五篇:《怀疑与学问》教案

《怀疑与学问》的教案应该怎么设计?写一份优秀教案是设计者教育思想、智慧、动机、经验、个性和教学艺术性的综合体现。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怀疑与学问》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怀疑与学问》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

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

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

四、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一、导语设计: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目的引用名人事例引发学生对怀疑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与课文对话的欲望。)

1。作者简介(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作者资料,说不全由其他人来补充。这也是对预习内容的检查)

2。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示:按照写了些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去阅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掌握阅读一般议论文的方法,并提出质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敢于质疑的语文习惯。从理清文本结构入手,尽量培养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在结构和基本内容整理后,提出问题。)

3。讨论交流:

①我读出了什么?②我还想知道什么?

学情分析:学生知道的可能有本文的论点,分论点,论证的方法,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还想知道的如个别句子的含义,论据的作用。有些段落读不懂,如最后一段等。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呈现学生阅读结果,把握重点,对于学生的疑难问题,可能会参差不齐,但仍需板书到黑板上,体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

学生互相补充,教师指导解答。补充重点、板书。

4。合作探究:

①解决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论证方法,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作者论述的思路。

(通过采用三种方式,⑴小组讨论解答;⑵学生帮助解答;⑶老师指导学生解答。直到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为止。)

②围绕分层和“论证语言”两方面进行。

(1)讨论文章第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2)辨析第六段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否去掉,四个分句能否调换顺序。(设计意图:对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适当指点语言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加以体会。)

5课后总结。: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6。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

7。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中心论点:

做学问“须疑”与“会疑”。

分论点:

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证。

《怀疑与学问》教案

2[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c、听说“腐草为萤”。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五、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例子。

(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

师生交流:

1、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 ’

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课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

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事实论据比较容易理解,道理论据却往往由于它与论证过程联系得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因此,在分析道理论据时,我们要判断这个道理是否正确、合适,要将道理与有关事实联系起来,分析它们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例如文中说:“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这既是论证的过程,又是道理论据。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和文中所举戴震的事例,就会觉得作者的这个道理论据不但与论点紧紧相扣,而且是很有说服力的。)

3、教师设疑: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相机提出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概念,有利于学生多了解一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三、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1、教师指出本文作为议论文,‘语言准确、精练。请同学们划出相应的语句,朗读体会。

2、全班交流。例:“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话中,、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议论文,也应重视语言的品味,这样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拓展迁移

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向同学说两三分钟话。

要求所举例子能说明观点。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就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和口头论述观点的能力。我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予以分析评论,课上学生演讲,让他们有了更多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能得到充实和提高。)

五、布置作业

“怀疑”是要有一定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怀疑”。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请以《也谈怀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论据充分。

下载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怀疑与学问》课堂导学设计(精选合集)

    怀疑与学问名师导学1.理清结构:2.语言特色:的语言具有逻辑性、严密性。为 了增强语言的逻辑性,作者在行文时注意应用复句来提高表达效果。例如: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

    八年级语文(上)《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怀疑与学问》的说课稿

    在教材中的地位,《怀疑与学问》位于初中三制第四册第三单元,是一篇传统的篇目,是议论文的代表作,也是我们接触到的第一篇议论文,此文让学生懂得什么是议论文,怎样来阅读议论文和如......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附导学案(含5篇)

    课 题:怀疑与学问 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辟的议论文,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文章的论题。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怀疑对做学问起什么作用呢?自然激发了读者的......

    17 怀疑与学问 教案1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的 1.认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 3.学习本文通过事例和讲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

    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语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

    18《怀疑与学问》第1课时【教案】

    18 《怀疑与学问》教案(一)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论证的结构。 2.过程和方法:品析重要语句的含义,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学习举例......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 学问。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