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7:1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篇: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2.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的语言。4.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2.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二、文题解读

教师提问,这个课题,表明了什么?表明了它们之间什么关系?请同学们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们知道,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地心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的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

三、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程颐(yí)虚妄(wàng)

步骤(zhòu)...大儒(rú)譬如(pì)辨别(biàn)...懒惰(duò)腐草为萤(yíng)..2.解释词语:

辨伪去妄:辨别真假是非,丢弃荒谬不合理的东西。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不折不扣: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经常与贬义词一起使用。

墨守:形容因循守旧,不求进取。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

四、整体感知理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独立思考并写出各段段意,然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表意见,其他同学补充,最后由教师指导并修改。

2.划分段落,归纳部分大意。师生交流: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深入探究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1.投影出示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3.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也……”。

教师点拨: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观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3)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4.试着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

六、思考练习

1.教师提问:课文开头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能删去?学生讨论后回答。

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引用名言作为全文开头的写法。开头两段用了引用名言的写法。所引的两句古代名言,在全文中起了提出中心论点、充当论据的作用,并使开头显得新鲜活泼,所以不能删去。

2.教师提问: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就深入了。(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更加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众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七、本课小结

本文论述了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中心论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段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又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板书设计]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二篇: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譬如、腐草为萤、虚妄”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教学难点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重要句子的深层含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我国当代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

(2)背景链接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

2.生难字词(1)字音

顾颉刚(jié)程颐(yí)腐草为萤(yíng)师塾(shú)停滞.....(zhì)

(2)词义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启迪】开导;启发。【盲从】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墨守】战国时墨子善于守城,后来用“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

【辨伪去妄】辨别虚伪的,清除去掉不合理的。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教师小结:本文的结构是层层深入的递进式结构。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课文第1、2段的破折号后注明了作者,这表明了什么? 明确:是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了作者治学严谨的风格。2.引用这两句名言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并证明中心论点。

3.课文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明确: 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就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4.朗读课文,找出第3、4段中举的三个事例,说说它们要证明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明确:“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的传说,“三皇”“五帝”的传说和“腐草为萤”的传说。第一个事例论证的是传说不一定可靠,不能随便相信;第二和第三个事例论证的是“对于传说要善于怀疑”的论点,告诉人们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5.对课文第3段中四句话之间的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明确: 因果关系:因为(1)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2)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3)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4)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6.课文第3段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类比论证?

明确: 这句是类比论证,通过跟做学问有相同特点的事例来进行类推,从而说明“事实和证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是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此句中“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7.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连。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奠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奠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课文中第5段“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进行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写法

1.课文中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不同? 明确:(1)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的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2)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2.课文第5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明确:本段用了对比论证(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论证(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3.课文第6段的第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起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在结构上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内容上前半句归结上一部分所论述的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

4.课文第6段中共有三个“这样”,把它们找出来,说说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这样”指代“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第二个和第三个“这样”指代的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5.本文中论据的种类有哪些?

明确:本文中共用了两种类型的论据: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体现在第1、2、5、6段中。事实论据体现在第4段和第6段中。

6.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正因为他们的怀疑,才有了后来的学问。凡事多问些“为什么”吧!

2.拓展延伸

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2)美国一家工厂的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问: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有价。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中心论点:做学问“会疑”与“须疑”。(举例论证)分论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作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

第三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及其相互关系,懂得怀疑精神对于做学问的重要性。2.了解议论文常用的几种论证方法。(二)能力训练点

1.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2.学会紧扣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三)德育渗透点

在学生懂得怀疑精神对于治学的重要性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养成好问的学风,成长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一代人才。(四)美育渗透点

借助分论点有力地支撑中心论点的严谨的结构美。

二、学法指导

本文语句通俗易懂,可在学生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已经有一点了解的情况下,通过阅读,辨析论点、论据及运用的论证方法,掌握课文说理的思路,结合分析理解书后习题四,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论证论点,是学习的重点,可以通过放手让学生阅读,小组讨论、辨析来完成。

2.学习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论证思路,是学习难点,需要教师作必要的分析、归纳。

3.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的观点,与遇事不想动脑筋多思考,一味依赖别人的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可能会分辨不清,教师宜作一点提示和引申。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议论文三要素知识,整体了解文章内容、思路、及所用论证方法。2.结合练习四,比较分析,加深理解。

3.教师在课上,—方面要对本文运用分论点层层深入论证作点拨,另一方面,可以与学生一起,另选事实作论据替换文中的事例,以帮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文章运用分论点逐层论证论点的方法,分析文章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以求学会这两种论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构,着重分析理解本文运用分论点逐层深入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二)整体感知

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独到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怀疑与学问》是他的治学经验的结晶。这篇文章深刻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对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是大有益处的。

本文议论的是怎样做学问,作者善于层层深入地阐述问题,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论点,因此,文章虽短,但论证全面而透辟。(三)教学过程

1.由古今有成就的学者、名人的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故事导入。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高尔基曾经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对于过去的文化,毛泽东曾经说过:“要批判地吸收”;邦达列夫(原苏联)曾经说过:“那些大人物一生都在怀疑,在探索”。书上说的,难道还要怀疑吗?怀疑与学问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板书课文标题)就是要阐明“怀疑”与“学问”的关系问题,即“学则须疑”、“学者先在会疑”。

2、预习检查: 虚妄 墨守

不攻自破

辨伪去妄

启迪 流俗

停滞

大儒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1)概括出本文议论的问题。(2)理解“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的意思。

3、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第1~2段)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第三部分:(第6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理解下列思考题:(投影)(1)本文的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如果不是,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运用了哪两个分论点紧扣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层进关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1)本文的标题只提出了本文议论的问题,即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问题,所以只是论题。本文的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明确:(2)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两个分论点之间应是递进关系。可从文章概括两个分论点的一句话运用的关联词看出来。这句话是“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采用的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

5、指导研读第3至5节及第6节,着重通过节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加之朗读体会,感受本文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特点。

明确:3—5节为论证中心论点,提出并论证第一分论点。3—4节论述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3节,侧重论述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第4节紧承上文,点出第一层的中心意思,阐明怎样正确对待传说的话。第5节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此层是对上一层的引申和扩展。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结上两段所论述的共同论点(即第一个分论点),后半句提出本段的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接着先从正反两面讲道理,再摆事实进行论证。最后指出“墨守前人的旧说”的恶果,从反面论说了怀疑在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方面的意义。由此,层层拓展,进行论证。(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着重从文章整体入手,通过阅读、分析、体会,懂得了做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的道理,特别是本文摆出中心论点后,运用分论点的形式层层深入地论证中心论点的写法。

文中所说的治学要有怀疑精神,与遇事不动脑,一味倚赖别人,满天问的做法是有本质区别的。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在第4节这样阐述:“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可见,文中所说的怀疑,是建立在动脑筋思索的前提上的。是真正求知,做学问的表现。(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文结构提纲,加深理解,本文层层深入论证的特点。2.继续朗读课文,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怀疑与学问》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

刘雨晨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进行论证的,练习替换论据,学会运用这种论证方法写议论性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议论文提出的论点要为人所信服、接受,必须选用翔实有力的论据来证明。事实论据越确凿、有代表性,理论论据越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就越有说服力。摆事实、讲道理,是绝大多数议论所采用的基本论证方法,本文也是这样。引证、例证、分析事理透彻详尽,有很强的说服力。(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本文论证论点,说明事理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明确:本文突出地采用了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引证:文章开头引用了古代著名的大学者程颐和张载的话作为论点,又作为论据,很有说服力。中间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这“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与该段的小论点十分切合,也十分精当。例证: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的事例。用这些确凿的事例作论据是很有说服力的。2.结合完成练习四,加深对摆事实、讲道理论证方法的理解。

3.试着在文中运用引证和例证的地方,选用别的论据来替换,看谁找得既多,又与文章论证的论点紧相吻合。

4.以“我尝到了怀疑的甜头”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所举例子能证明观点。

(四)论点和论据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点能统率论据,论据能紧扣论点。我们不仅要学会扣住论点选择有说服力的论据,还要能够从材料中准确地提炼出论点。

完成下列扩展训练

美国有家工厂的一台大型机器发生了故障,许多人都未能修好,老板请来一位专家。专家仔细检查后用粉笔在机器的某个地方画了一条横线,机器很快修好了,老板为此付给这位专家一万美元。有人不服气,这位专家说:“画一条线,只值一美元;知道在哪儿画,值九千九百九十九美元。” 1.从这则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用简明的文字表述出来。(不超过10个字)(提示:知识有价,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根据这则材料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五)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一次纠纷,边听边辨析各自的观点及运用的论据,然后就此提出自己的某一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写一篇以议为主,叙议结合的练笔。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上)《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他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治学经验写成此文。文章写得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短短的篇幅把几个重要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且有深度。

本文有不少值得学习的东西。论点的提出,论据的使用,论证的特点,语言的特点,都有值得学习之处。这些方面,有的在第四单元议论文中见到过,有的则是本文中比较突出的或新出现的。

教学重点可放在理清文章结构以整体把握文章、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层进式论证、正反说理对比论证、语言特点等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情感态度:

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结构。(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2.难点:

品味论证语言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明白怀疑和创造之的关系。【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十分重要的。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主任,中央研究院通信研究员和院士。解放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2.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3.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

4.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想和做》,《谈骨气》等。驳论,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驳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据,驳对方的论证。如《“友邦惊诧”论》等。

三、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字音认读

顾颉刚(jié)程颐(yí)萤火(yíng)塾师(shú)停滞(zhì)2.词语补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启迪:导、启发。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四、课文内容解析 1.内容解析

这是一篇谈治学方法的文章。文章的标题揭示了本文的论题。表面看,“怀疑”与“学问”是并列关系,实质上文章是在说“怀疑”的重要性。作者根据经验,提出并论证了这样的观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样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的精神。作者完整的引用格式,体现出治学的严谨。

接下来的第3~5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从如何对待传说和如何对待书本、学问两方面进行论述,其中第3、4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与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第5段论述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结尾一段,首句承上启下,前半句归纳第3~5段论证的观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后半句提出本段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作者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再举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进行论证,然后由点到面,指出一切学问家都具有怀疑的精神,且以“常常怀疑”、“常常辨伪”、“常常评判”、“常常修正”等四句概括出怀疑精神在治学中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又从反面论述了“墨守前人旧说”恶习的严重后果。2.特色赏析

(1)思路缜密、层层深入。

文章开篇引用名言,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在论述前一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时,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再扩展开去提出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来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论证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从积极方面论及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文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开篇以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代为立论,开门见山,先声夺人,既摆出论点,客观上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阐释,有力论证段首的分论点。

其次,文章运用大量具体事例证明论点,令人信服。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列举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并连续多次追问,使人确信古书上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提出“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煅炼出来的”,极具说服力。此外,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是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在正反对比中强调了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重要性。而“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又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语言准确、透辟周密。

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例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一句,短短几个字,就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蕴含丰富,论述精辟。其中,“一切”强调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准确恰当,便于语意的表达;“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如何把“新学说”“建设”起来;四个“常常”的重复使用,突出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以上这一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见语言的透辟周密。3.句段品鉴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品析:这句话从正面阐述了一切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四个“常常……”循序渐进地概括了“怀疑的精神”。“一切”二字把做学问的人的那种严谨的态度表现了出来。(2)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品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尽心下》,原话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意思是:完全相信《尚书》那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的不过两三页罢了。

4.写法探究

(1)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2)论证论点层层深入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

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

(4)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5.难点探究

(1)课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引用古代有名的学者的话作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既扣住了“学问”二字,又有说服力度。(2)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是中心论点的几个方面,是支撑,是论据。可作分论点的有两种事物:一是不需要证明的现成的理论观点,诸如已被公认的无需再加以证明的定理、公式、经典作家的论断等;二是需要再加以证明的一些观点或论断。本文分论点属于后一种。(3)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五、归纳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六、作业

七、教学反思

新的课标实施后,强调学生在成长中阅读,《怀疑与学问》提出了“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必要条件”,指明了敏于生疑、勇于质疑是创造的关键;列举了大量的事例,阐述了求异、发散、逆向等是创造的基本思维方法。本单元如此丰富的内涵,若学生仅支离破碎的了解,而没有系统的消化、把握再形成自己的认识,那么本单元“创造”主题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学生对如何成为“创造型人才”也难有深刻认识。因此,必须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独到的认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查找一些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这样教学也就为学生议论文的学习和写作作了一次很好的指导,学生对创造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指导、互动的学习,认真的讨论探究,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观点,认识真可谓百花齐放:“人类有需要就有创造”、“创造必须对生活有足够的热情”、“阅读积累是创造的前提”而且能引经据典,有理有据,将文本的创造内涵做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诠释。这次教学尝试,其实也是一次创造,只有大胆构想,勇于实践,选题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教学才有可能迈出新的一步。

第五篇:2014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语文《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是怎样引用古人的话作为道理的论据来论证的?找出引用的句子,研究它们的作用,领会引用的精要,与论点切合和引用后阐释等特点。除了引用,本文还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说明。

分析: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要先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并作阐释:“这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

除了道理论证,本文的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在论证对于传说必须要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时,举了古书上有“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戴震读《大学章句》敢于怀疑大儒朱表的例子,戴震一生在学术上之所以卓有成就,能成为大学问家,与他自幼读书就善疑好问分不开。作者举例时,还能摆出自己的经验,如读书时该怎样怀疑与发问,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以启发和借鉴。总之,用这些事实论据来进行论证十分有说服力。

2.本文谈到要有怀疑精神,而《说谦虚》一文谈到要谦虚,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为什么?

分析:“怀疑”与“谦虚”对于我们都需要,两者并不矛盾。“怀疑”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求得真知而独立思考,“谦虚”是指应承认自己的知识的不足而渴求新知。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谦虚才能求知,而求知须经怀疑,以力求真知。因此,两者都是我们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所需要的:我们既要有谦虚精神,又要有怀疑精神,这是唯物辩证法在治学观点上的应用。

3.本文多次运用对比论证,一共有几处?

分析:“本文共有四处运用对比论证。

一、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

二、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三、第6段“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阐明为什么“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四、第6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指“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的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短短两句,15个字,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是一个长句,70余字,对“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的产生”,作了准确的精辟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一切学问家”中的“一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切”包括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具体、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学问家是如何才把“新学说”“建设”起来的;四个“常常”,多次重复词语,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这句是对上面论述的一个精当的总结,准确指出“这样”做是“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的必要条件,阐明了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更新更善”,精当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70余字的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一个人从事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其最终收效都一样,其最后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收效好,成果大,而有的人却收效差,成果小,彼此有差异,有的甚至差异很大,非常悬殊。无论历史上,无论现实中,都存在这种情况。这是什么缘故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收效好些,成果大些呢?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搞好学习是十分必要的,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很有意义。

(二)布置阅读思考题。

教师:为了有重点地学习这篇文章,我提出几个阅读思考题,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考虑这些问题应如何回答。

思考题一:本文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思考题二:文章的总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三: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四:哪些地方用了对比论证?

思考题五: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考虑思考题的回答,着重考虑思考题一(结构层次)的回答。

(四)学生朗读课文(叫两个学生朗读)。

(五)讲解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问: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同学回答毕,教师酌情适当讲评。)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这两个问题,大家课后再考虑考虑,下节课来回答。

(六)逐段讲解课文。

第1、2段。

提问一: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讲解: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提问二: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讲解: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

第3段。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教师:第3段在文章中是个重要段落,但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同学们阅读时要多加思考。这段文章一共是四句话: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③譬如在困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④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对这段文章,有几个问题需要弄清楚。

提问一: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的理解,下面几种看法哪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讲解:D是正确的。因为①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②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③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④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

提问二: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

讲解: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提问三: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讲解: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

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心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第4段。

提问一: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

讲解:这段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提问二: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讲解: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这个内容。

第5段。

提问一: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讲解:

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提问二: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讲解: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

第6段。

提问一:第6段第一句“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在文章中起何作用?

讲解:这句在文章中起两个作用:

一、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H个分论点。第3、4、5段在总论点提出后,先作论述,然后在这句的前一分句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个分论点说明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的一个方面,从一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了总论点;后一分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另一方面回答为什么说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阐明总论点。

二、承上启下,使前后部分紧密相联,全文浑然一体,而且使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前一分句承上,是上文论述的总结,后一分句启下,提出后文要论述的论点。“不仅……,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也……”,分句之间是递进关系,使文章前后部分具有层进关系,论述深入一步。

提问二: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讲解:本段包含四层意思:

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七)归纳中心。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作者关于怀疑与学问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今天的治学者或读者都是富有教益的。

(八)议论写作特点。

(参见“难点、重点分析”第3.4两题。)

二、作者及文中提到的几位名人。

1.顾颉刚(1893~1980),我国当代史学家,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先后在厦门、中山、北京等大学任教。解放后,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等职务。主持《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他一生坚持记笔记66年,即使在十年**受到迫害以及住院治病期间也不中断。他一共写了500多万字笔记,共1200多册。其中有不少“创见”,为祖国的历史学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著作有《顾颉刚文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

2.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洛阳人。曾和兄程领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官至崇政殿说书,反对王安石新政。讲学达30余年。程颐的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3.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县(现陕西省眉县)横梁镇人,世称横渠先生。青年时代学过兵法,欲结客收复沈西失地。曾任祟文院校书等职。讲学关中,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著作有《正蒙》、《经学理窟》、《易说》等,编入《张子全书》中。

4.戴震(1724~1777),清代思想家、学者。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五年,病死。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刻研究,又精通古音,立韵类正转旁转之例。成为一代考据大师。在哲学上有力地批判理学家“理在事先”等理论,强调了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的必要。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等。

5.朱衰(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爱源价属江西)人。侨寓建阳(分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有很深的研究。

三、关于戴震问塾师本事。

生十岁,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右行一章以下,问其塾师曰:“此何以知其为孔子之言,而曾予述之?又何以知其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先儒予朱子所注”云尔。即问子朱子何时人也?曰:“南宋。”又问孔子曾予何时人也?曰:“东周。”又问宋去周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又问然则子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戴先生行状)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四、治学格言选录。

1.“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2.“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张载)

3.“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骂行之。”(《中庸》

5.“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6.“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嘉)

7.“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8.“读书易,思索难,两者缺一,便都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9.“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敝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五、有争议的问题。

1.关于作者。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文章的作者一说为吴世昌,认为是吴世昌先生于1934年代顾领刚先生写的。

吴世昌,我国现代作家,文学史研究专家。浙江海宁县人。1932年燕京大学英文系毕业,曾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编辑。1947年赴英国讲学深造,1962年返国,任中科院文研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红楼梦)探源》《罗音室诗词存稿》等。

2.关于文章结构划分。

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应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引用名言,提出中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第3~ 5自然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此部分可分两层:第一层(第3、4自然段),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索,不应当随便轻信。第二层(第5自然段),论述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第三部分(第6自然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是认为该文应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二部分(第3~6自然段),阐明总论点,是本文的论证部分,应分为两层:第一层为第3~5自然段,第二层为第6昂然段。

3.关于第3自然段的论证方法。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这一段用的是类比论证方法。另一种意见认为这一段用了比喻论证方法。

4关于原文的语病问题。

主要有四处:

原文一:“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这句话现教材删掉了“不论信不信”和“都”。原文主要有两个问题:①“不论信不信”,意思是说:“不管我们相信也好,不相信也好”。问题在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已经有了相信或不相信的结果,又怎么还谈得上“应当经过一番思考”呢?②“不论信不信”是从正反或肯否两个方面说的,与之相对应,这句话的后半部分也应当从两个方面讲,使前后一致。可原句后半部分却只从“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一个方面做出判断。因此把原文改成现在的样子是合适、恰当的。由于已删去“不论信不信”,从语感上再保留“都”也属多余,故一并删去为好。

原文二:“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现教材把“必须”改成了“必要”。按《现代汉语词典》注,“必须”是“一定要”的意思,据此义,说怀疑是“辨伪去妄的一定的步骤”则不通。另外,安汝磐编《常用词用法例释》对“必须”的语法特点作了说明:“必须”在句子中作谓语动词的状语,不作谓语和定语。原句中“步骤”为名词,系宾语中心词,它不能受作状语的“必须”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的修饰。因此改文中用“必要”《现代汉语词典》释为“不可缺少”)是恰当的。

原文三:“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现教材在“对于别人的话”之后,增加了“不经过思索”一句。原文在语法上是通)饭的,但在逻辑判断上有毛病。照该句所言,对于别人的话,如果都打点折扣的承认,那就是思想上的勤奋了。所以原文省略了必要的表达内容,是不恰当的,应补出。

原文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都是这样起来的。”现教材将“起来”一词换成了“产生”。原文用“起来”与“发明”“理论”“作风”等搭配,总觉拗口,不合当代人语言习惯。改动是恰当的。

下载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8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