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我看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我 看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由自然的激发而生出的愿望,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简介作者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二、朗读,整体感知 教师朗读提示:
1.字音正确,声音洪亮,吐字清晰。2.把握节奏和停顿,可在诗中用“/”标出。3.注意重音,突出关键词,可用“·”标出。4.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品读,体会意象
在学习这首诗歌之前,让我们对以前学过的有关诗歌的知识复习一遍,有人说要读懂一首诗歌,就得领会诗歌的意境,要领会诗歌的意境,就必须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
解意象,品意境是解读诗的关键。比如《〈诗经〉采薇》中写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同学们能读出这句诗里面描绘了一种什么意境?意象是什么吗?
师: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哀婉凄切的别离画面。征夫出征能不能回,又何时能回,实在是前途难卜。出征时正值春天,道旁杨柳随风飘扬,还有亲人送行,在这样的时候离开家乡,可见征夫的心情是何等哀婉凄切。这句诗歌的意象是“杨柳”。
提问:穆旦在这首诗歌里也不乏对自然景色浓墨重彩的描绘,同学们说说这首诗通过意象来表现意境最突出的是哪几节。
重点品读一、二节。说说“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交流、明确:这首诗的一、二节是平行的结构,反复渲染和谐的气氛,婉转抒情的语气与作者视线投射柔和的弧度是相称的,“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宁静和谐的图画:
揉过青草的春风——春风荡起了远水的绿潮;飞鸟吸入晴空——流云沉醉了大地。意象间宽松而又有呼应,造成一种回旋往复、低回不去的情致。春风、青草、远水和飞鸟、流云、大地两组结构中,所有的意象不仅具有类似感受,且都仿佛要融入对方,不管空间上的差异,均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包容、眷顾着对方。
诗中声音的紧扣呼应,最大程度补足了这种静观和谐,例如“揉”和“首”,“向”和“荡”,“草”和“潮”,“翼”和“吸”,“里”和“地”的押韵和“低首又低首”,“慢慢”,“静静”等叠字的点缀。
这首诗是穆旦在西南联大读书时的作品,在抒情和造句上都是19世纪西方浪漫主义的气味,诗里表现出宁静的心态和齐整的段落句式。
四、赏读,领会情感
1.提问:赏读——诗的第三、四节,说说诗中的“你”是指什么。诗中“我”与“你”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在最后一节中的哪些诗句中直接表现出来了?
交流、明确:这里的“你”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诗中“我”看到“你”,这神秘的大自然,到处蕴藏的“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体悟到作为生命个体的“我”曾经宣泄描画的欢乐和忧戚是如此“枉然”,“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直接表达了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愫。
2.探讨——有人说,当时国内如火如荼的抗战情绪和街头上政治观念的流行已在袭扰着穆旦的平静,诗人也隐约感到了外部世界的压力,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这一点吗? 交流、明确:全诗结尾“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虽然仍是表达对和谐和自然生命的渴望,但前面诗句营造的安稳气氛似乎开始动荡起来,因为这种气氛已被诗人以含蓄、稳健的笔法不动声色地烘托出来,没有必要用急切的顿呼“哦,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来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慕。既然用了顿呼,就说明“合流”愿望可能出现了危机,果然,可能性被紧跟着的诗句证实了,诗人静态的审美观照被洒上“欢笑”与“哀愁”交织的波动思绪,季节燃起了花朵却又把它“吹熄”,诗人已不得不面对袭来的不安。
小结:中国古代诗人历来重视深入自然,与自然的精神气韵进行内在的交流。自然向诗人欢悦地敞开,诗的激情和谐地充溢了各种自然现象。穆旦的这首诗更多表达的是对自我的观照。“我”看到丰润的生命/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也许远古的哲人对这丰润的生命早表达咏赞了,但如今它随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而“我”也应该与这自然一样,欢笑和哀愁洒向心里,静静流淌、飞奔,这是生命的常态,应该保持此状。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我 看 绘景:春风、青草、远水、飞鸟、流云 抒怀:融入自然、观照自我
第二篇: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我看教学设计
我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丰润、红晕、翅翼”等词语。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过程与方法
1.赏读诗歌,理解诗歌意境。
2.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一年四季,最美的要数春天。阳光明媚,万紫千红,生机盎然,给人以无限希望。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经描写过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笔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润物细无声”,王安石笔下的春风,浩荡千里“又绿江南岸”,那么在诗人穆旦的笔下,春又是怎样的呢?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翻译家。
(2)背景链接
从1937年10月,穆旦开始听燕卜荪的《当代英诗》课,对叶芝、艾略特和奥登为代表的英国现代诗,有了精确的了解。1938年6月创作了《我看》。《我看》借鉴的是英国现代诗的“玄学思辨”,即一种思辨想象力。是一种对自然意象和意境的感悟,对社会现代生活的思辨。但这种思辨,又不同于纯理性的思辨,而是充满着肉体感觉和情感。即所谓的“思想知觉化”。
2.生难字词(1)字音
丰润(rùn)沉醉(chén zuì)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piāo yì)勃发(bó)摇曳(yè).....(2)词义
【丰润】(肌肤等)丰满滋润。
【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枉然】白白地。【飘逸】漂浮,飘散。【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摇曳】摇荡,晃动。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深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2)根据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读的语速。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1)抽生读课文,读出一定的感情。(2)齐读课文,揣摩每节的意思。(3)教师小结:全文共五节,每节为一层。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明确:春风吹拂,春草荡漾,仿佛春潮涌动,描绘出一幅绿油油的晚春图。
2.为什么说青草是丰润的? 明确:因为草长得茂盛。3.“悄悄揉过”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风的轻柔。4.第三节里的“你”指什么? 明确:指大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5.“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说明了什么? 明确:说明季节的更替,时间流逝得快。6.抽生读诗,理解其中的意思。7.男女生分读。
8.全班齐读,读出氛围,读出感情。步骤四 深层探究 领悟感情
1.“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作用:使句子更有张力,显得生动、形象。
2.诗人把“生命的飞奔”比喻成什么? 明确: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3.诗人在诗中因自然的激发而生发出怎样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时是抗战的第二年,他愿中国大地只有鸟语花香,生机勃发,远离战争。
4.体会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
明确: 一是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丰满气质,另一方面却布满诗人心灵里的荒寒,这使诗中的词句呈现出跌宕之美,丰富张力,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5.穆旦的这首诗所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人的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人的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去。
6.默读诗歌,体悟诗歌感情。7.再次回顾全诗内容,轻声地自由朗读诗歌。8.闭上眼睛,体味诗人题目中的“看”。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春天里到处是诗歌,大自然里到处是诗歌。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里的风、草、鸟、天空、流云等美景,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命的敬畏,对万物的期待。
2.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搜集写春天的诗句。(至少4句)明确: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②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二首》)③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④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王涯《春游曲》)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整个教学过程,我尽量用诗意的语言,撩拨学生诗意的情怀;用诗人的情怀,拥抱孩子纯真的想象;用丰富的想象,碰撞学生创作的灵感;用创作的灵感,编织烂漫的诗篇。学生们笔下涌动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写的是焕发生命色彩的诗句。
第三篇: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2.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显示:
作者的图片、生平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视频片段)。师:同学们,通过幻灯片我们对作者及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师:这篇课文只有一段,虽然全文节选自《红楼梦》,但它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也有开端、高潮和结尾。课文主要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正说着……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一时吃毕……完):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2.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有些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三、把握人物性格
师: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外貌描写,还可以通过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今天,我们将看看作者曹雪芹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1.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对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而知。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用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学生在文中自找这些描写的语句分析讨论。
2.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母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3.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哪里拿的动他?’……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有趣!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事物,当然处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造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的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 ……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
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四、课外拓展
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请将你知道的有关《红楼梦》的其他故事介绍给同学们。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设局取笑→上演“笑”剧→“笑”后感慨
“笑”中见性格 “笑”里有意味
第四篇: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诸葛亮、刘备、张飞的性格特点。2.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体会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读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了解前两次刘备访孔明不遇的具体情形。
2.在网上观看易中天《品三国》中的课文有关部分。
二、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物和故事)2.请同学讲一讲前两次刘备访孔明不遇的具体情形。师: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但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怏怏而回。那么第三次刘备终于如愿以偿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放录音范读全文。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
2.讨论:
①刘备两次拜见不成,并没有就此罢休,这说明了什么?(刘备敬重人才,对贤才的虔诚渴求)②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画出反映刘备求贤若渴的语句并认真朗读,仔细品味。
出发前:刘备叱张飞无礼,从刘备和张飞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见面前: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2)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3)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结: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刘备态度的认真、谦恭,反映出他求贤若渴。
见面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既显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可见刘备对贤才的敬重和赏识。
3.讨论:文中多次写到张飞,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地方,说说张飞的性格特点,并谈谈小说多次写张飞的作用。
小结:张飞是个粗人,瞧不起书生,也反对刘备三顾,觉得一顾就已经抬举诸葛亮了,再顾三顾有失体统。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也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再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
问:课文刻画诸葛亮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交流、小结:课文除了正面描写诸葛亮的肖像、语言等,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白天睡大觉高卧不起,刘备“拱立阶下”,张飞三顾前的无礼并宣称要放火烧庄,张飞的粗暴与刘备的谦恭交相辉映,都从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雅绝伦。
六、课后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七、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诸葛亮
才华过人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刘备 求贤若渴 张飞 粗暴无礼
第五篇: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朗读和背诵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4.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环滁.(chú)
林壑.(hè)琅琊..(lánɡ yá)饮少辄.(zhé)醉 岩穴暝.(mínɡ)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酒洌.(liè)觥筹..(ɡōnɡ chóu)射者中.(zhònɡ)弈.(yì)者胜 颓.然(tuí)阴翳.(yì)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散了。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泉香而酒洌.:清。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觥筹交错..:交互错杂。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拢;暝,昏暗。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乐趣”)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形容词)佳木秀而繁阴(茂盛,形容词)谓:太守自谓(称谓)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却)(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野芳发而幽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物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泉香而酒洌:表并列(轻读)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轻读)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轻读)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轻读)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重读)而年又最高:表递进(重读)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三)文本探究。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落内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2.滁州的地理特点。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3.西南诸峰的特点。交流点拨:“林壑尤美”。4.琅琊山的特点。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5.亭的位置。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7.自号醉翁的原因。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西南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