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推荐)

时间:2019-05-14 11:4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推荐)》。

第一篇: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推荐)

故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晦暗、瓦楞、潮汛”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

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

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1)字音

阴晦(huì)脚踝(huái)潮汛(xùn)...髀骨(bì)嗤笑(chī)瑟索(sè)...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猹(chá)....(2)词义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无端】无缘无故地。【如许】这么些。【鄙夷】看不起。【愕然】形容吃惊。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现在写作“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恣睢】放纵,放任。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明确: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时间先后为顺

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作者在小说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小说的主要人物,“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

2.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明确: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 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4.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明确:其实这也是一种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5.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了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品味语言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交流点拨: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人感受。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

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明确:悲凉、悲哀。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文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明确: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我”为什么“害怕”?

明确: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明确:闰土的愿望只是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 “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说“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明确: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

才有实现的可能。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故乡》是一篇感情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蕴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和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2.拓展延伸 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明确:师生畅谈新农村:例:

(1)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2)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3)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4)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故乡 鲁迅

少年

中年

外貌:

结实健康 饱经风霜 动作语态: 活泼刚健 迟钝麻木 对“我”: 纯真友好 隔着障壁 对生活: 天真无虑 悲苦无奈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篇课文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由闰土联想到自己,有一定的危机意识和自我好胜的心情。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他们掌握的比较好。但是,一些背景知识虽然讲了,学生理解的也不深,因而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还不很全面。

第二篇:24刘姥姥进大观园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刘姥姥进大观园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2.分析、概括刘姥姥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把握刘姥姥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2.体会作者写这场“笑剧”的用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投影显示:

作者的图片、生平及《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视频片段)。师:同学们,通过幻灯片我们对作者及本文的主人公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刘姥姥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

1.师:这篇课文只有一段,虽然全文节选自《红楼梦》,但它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也有开端、高潮和结尾。课文主要写了哪几部分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很不与大奶奶相干,有我呢。”):写凤姐、鸳鸯等人设局取笑刘姥姥。

第二部分(“正说着……将各样的菜给板儿夹在碗上”):写刘姥姥上演“笑”剧的过程。

第三部分(“一时吃毕……完):写刘姥姥上演“笑”剧后的感慨及凤姐、鸳鸯等人以实情相告。

2.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了一场“笑”剧。这场“笑”剧是谁导演的?她们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剧?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刘姥姥进大观园后表演的这场“笑”剧,是由凤姐、鸳鸯等人导演的。她们觉得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与大观园有些格格不入,甚至有些滑稽可笑,于是就拿刘姥姥来开涮,取笑。这场“笑”剧的背后包含着作者的悲悯与尊敬,作者正是以悲悯尊敬的眼光来描写刘姥姥这位胼手胝足,换取温饱的市井小民;同时,作者也透过了刘姥姥的眼睛映射出贾府“朱门酒肉臭”的景象,对贾府的腐败进行了深重的谴责。

三、把握人物性格

师:塑造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外貌描写,还可以通过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今天,我们将看看作者曹雪芹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1.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刘姥姥便伸筷子要夹,哪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这是凤姐让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情形:鸽子蛋本来就小,筷子沉且滑,刘姥姥对大观园这样的场合又很怯懦,于是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就可想而知。

“闹”、“撮”两字写出了刘姥姥用不习惯沉且滑的筷子,夹不住鸽子蛋,以至于鸽子蛋满碗乱跑的情形,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夹鸽子蛋时的窘态;“伸”字突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小心翼翼而又憨态可掬;“滑”和“滚”两字写出了筷子光滑、鸽子蛋小,且鸽子蛋掉下时速度之快。总之,这些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刘姥姥吃鸽子蛋时的滑稽可笑而又憨态可掬的神态,突出了刘姥姥的朴素、小心翼翼、怯懦的性格特点。

学生在文中自找这些描写的语句分析讨论。

2.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凤姐、鸳鸯的笑而不露,反映出她们善于计谋,爱耍小手段、取笑、捉弄人的性格特点;

探春、史湘云、薛姨妈的笑自然流露,反映出她们率真、爽朗、不受拘束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笑又极力控制,反映出她含蓄、有教养而又谨慎的性格特点;

宝玉笑时钻到贾母的怀里,反映出他的天真、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惜春笑得肚子疼,让奶母给揉肠子,反映出她娇气、孩子气的性格特点;

贾母笑得眼泪流了出来,反映出她仁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3.结合刘姥姥的言谈举止,分析这个人物形象。

“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哪里拿的动他?’……也照样换上一双乌木镶银的。刘姥姥道:‘去了金的,又是银的,到底不及俺们那个伏手。’”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 “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提示、明确:

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个乡下人进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处处感到新鲜,处处感到好奇,也因此闹了很多笑话。因为这些内容完全不同于贾府的生活体验,大家觉得新鲜有趣!至于刘姥姥种种少见多怪的话语与举动,虽引人发笑,但那是因为她以前从没见过这些人事物,当然处处透露着新鲜无知,好奇多问,处处引起哄堂大笑。不过,她对每项新奇东西所引出来的神态,流露的每一句言词,纯然出自本性天真,恰如身份,并不带丝毫牵强附会,矫揉造作。所以她俗虽俗,却俗的可爱。

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为了生活,她扯下了自己的尊严,戴上一副丑角的面谱,变成一个引人发笑的对象。刘姥姥是丑角,但她绝不是傻子,她早已知道是为了哄老太太开心 ……所以,刘姥姥不是傻子,而是一位“大智若愚”的人物,为了环境的需要,她不得不装作愚者,以获得别人的同情,希望得到些恩惠。

刘姥姥面对贾家生活的豪奢,却不是表现出羡慕的情状,反而只是一心一意计算着平实的居家生计的方便和舒适。

金银的筷子反而不及平常的伏手合用,作者利用几个细节塑造出刘姥姥的朴素实在的老农妇形象。

四、课外拓展

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楼梦》,请将你知道的有关《红楼梦》的其他故事介绍给同学们。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刘姥姥进大观园

曹雪芹

设局取笑→上演“笑”剧→“笑”后感慨

“笑”中见性格 “笑”里有意味

第三篇:2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诸葛亮、刘备、张飞的性格特点。2.学习小说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体会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读完《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了解前两次刘备访孔明不遇的具体情形。

2.在网上观看易中天《品三国》中的课文有关部分。

二、新课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学生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物和故事)2.请同学讲一讲前两次刘备访孔明不遇的具体情形。师:刘备第一次去见诸葛亮,诸葛亮出门去了,失望而归。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冒着风雪去见诸葛亮,但诸葛亮又不在家,只得怏怏而回。那么第三次刘备终于如愿以偿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放录音范读全文。指名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 1.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这段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

2.讨论:

①刘备两次拜见不成,并没有就此罢休,这说明了什么?(刘备敬重人才,对贤才的虔诚渴求)②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画出反映刘备求贤若渴的语句并认真朗读,仔细品味。

出发前:刘备叱张飞无礼,从刘备和张飞的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见面前:

(1)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2)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3)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

(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进行对比,交流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小结:从这些描写中可看出刘备态度的认真、谦恭,反映出他求贤若渴。

见面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既显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也可见刘备对贤才的敬重和赏识。

3.讨论:文中多次写到张飞,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地方,说说张飞的性格特点,并谈谈小说多次写张飞的作用。

小结:张飞是个粗人,瞧不起书生,也反对刘备三顾,觉得一顾就已经抬举诸葛亮了,再顾三顾有失体统。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也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再读课文,体会写作手法

问:课文刻画诸葛亮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交流、小结:课文除了正面描写诸葛亮的肖像、语言等,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刘备的求贤若渴,诸葛亮白天睡大觉高卧不起,刘备“拱立阶下”,张飞三顾前的无礼并宣称要放火烧庄,张飞的粗暴与刘备的谦恭交相辉映,都从从侧面衬托了诸葛亮的高雅绝伦。

六、课后练笔

正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七、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诸葛亮

才华过人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刘备 求贤若渴 张飞 粗暴无礼

第四篇: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朗读和背诵文言文,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

2.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体会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4.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并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环滁.(chú)

林壑.(hè)琅琊..(lánɡ yá)饮少辄.(zhé)醉 岩穴暝.(mínɡ)伛偻..(yǔ lǚ)山肴.(yáo)野蔌.(sù)酒洌.(liè)觥筹..(ɡōnɡ chóu)射者中.(zhònɡ)弈.(yì)者胜 颓.然(tuí)阴翳.(yì)潺.(chán)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

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散了。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泉香而酒洌.:清。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觥筹交错..:交互错杂。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云归.而岩穴暝.

:归,聚拢;暝,昏暗。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乐趣”)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形容词)佳木秀而繁阴(茂盛,形容词)谓:太守自谓(称谓)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却)(3)词类活用。

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4)古今异义。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野芳发而幽香(古义:香花;今义:芳香).(5)成语积累。

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

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物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3.作者链接。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4.背景链接。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

(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①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②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③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2)25个“而”字。泉香而酒洌:表并列(轻读)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轻读)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轻读)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轻读)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重读)而年又最高:表递进(重读)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理清思路。

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山水之间)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三)文本探究。第一段——寻找醉翁亭

1.划分第1段落内层次,理清文脉。

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2.滁州的地理特点。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3.西南诸峰的特点。交流点拨:“林壑尤美”。4.琅琊山的特点。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5.亭的位置。

交流点拨:“临于泉上”。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 交流点拨:醉翁亭。7.自号醉翁的原因。

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8.小结。

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

四、拓展延伸 寻找四大名亭。

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

五、布置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册。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西南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

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第五篇: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论教养》教学设计

论教养

教学目标1、2、3、学习议论文围绕论点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并从自己做起。模仿本文,学写能够表述自我观点的议论文。

教学重点1、2、3、熟读课文,反复品味文中句子,培养逻辑分析能力。

学习本文联系生活的写作方法,培养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辨能力。学会体谅他人,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

教学准备1、2、3、解决课文生字词。

了解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了解有关教养的名言和社会新闻。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教养是人类自我精神与品质的升华,它体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格调。一个人有没有教养,决定了周围的人是否愿意同他交朋友;决定了他做事情是否顺利;也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能够有所成就。教养到底体现在生活中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苏联学者、作家利哈乔夫从众多事例的分析、比较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去探讨教养的本质。

二、找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初读课文,学生圈点勾画,找出作者的观点,包括能引起思考的句子。作者观点:做一个有教养的人,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分论点:

⑴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⑵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⑶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自然。

三、理思路——教养从何而来?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怎样围绕教养去展开论述的?

教师明确:作者开门见山,引入论题。先谈“无教养”的例子,再谈“有教养”的表现,由教养转向风度,结合生活实例告诉我们要从自身严格自律,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小组互读,讨论:①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对此,你怎么看? ②教养与风度二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③作者所举的日常生活中有教养的行为你做到了吗? 根据以上讨论,理出本文论证思路,并写在书上。

四、演情景——生活处处皆教养

分小组情景表演:《生活中的教养》 例:①与家人相处时的教养。②饭桌上的教养 ③公共场所的教养

五、品语言——谈谈你心中的教养

细读课文,反复咀嚼、品味文中的格言式句子,在句子旁做出自己的个性化批注。

例: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批注: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先决条件。比如:初次见面,一定要努力记住对方的名字;不要轻易否定他人,先肯定对方观点,再给出不同见解;你再愤怒,也不能说出真正伤害对方的话。总之,教养的本质是尊重。

拓展:《泰坦尼克号》片段播放 教师小结:在沉船的一刻,能改变世界的男人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女人和小孩;可以独立逃生的妇女把希望留给了爱人;工作人员在船上坚守到最后一刻……教养是谈吐的文明;是举止的得体;是危难时的冷静;是困境时的微笑。让我们一起努力,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课外阅读:《谈风度》、《择善而从》、《跃出误区的艺术》

教学反思

下载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说课稿

    《故乡》说课稿 一、 教材说明、分析:1、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第9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一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

    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 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难点) 3.认识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

    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20 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读音,诵读并理解文中名句;掌握驳论文的基本特点;理解什么是创造。 2.学会驳论文“驳论+立论”的论证结构。。 3.树立创造的理念,积极学习、积极工作......

    5我看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5 我 看 [教学目标] 1.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从语言、意象、内涵等方面学习鉴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由自然的激发而生出的愿望,即诗歌所蕴......

    1沁园春 雪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沁园春 雪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堂课的内容 背诵这首词。 二、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下阕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 明确: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

    13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13 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词的主题思想并背诵课文。 2.初步学习诗、词的体裁特点。 3.学习并体味诗词的意境和意象之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范文模版]

    弹指一挥间,暑假即将过去,新学期即将开始。初三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忙碌的,对于老师来说也是忙碌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欢迎大家阅读,仅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