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时间:2019-05-15 08:1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篇: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读音,诵读并理解文中名句;掌握驳论文的基本特点;理解什么是创造。

2.学会驳论文“驳论+立论”的论证结构。

3.树立创造的理念,积极学习、积极工作、积极生活,争做创造之人。*[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即人人是创造之人。2.学会对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预习课文,给文章和阅读提示中不熟悉和无把握的字词注音并解释。

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

3.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

二、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2.宣言可以创造吗?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既然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文辞优美、感情充沛、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那么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造宣言》。

三、预习检查 1.齐读易读错的字。

彝(yí)

遁(dùn)钝(dùn)曾参(zēng shēn)懦(nuò)玄奘(zàng)创(chuàng)造 2.词语解释。

望洋兴叹: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顾影自怜: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顾:转过头看。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众叛亲离: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十分孤立。遁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鲁钝:愚笨,不敏锐。3.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 论点、论据、论证。(2)议论文的种类? 立论文、驳论文。

(3)有哪些主要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四、作者简介 1.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一位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陶行知纪念馆简介。

陶行知纪念馆坐落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小北街,东眺问政山,南瞰长庆塔,西邻许国石坊,北附崇一学堂(陶行知少年就读处)。

3.陶行知名言和毛泽东评价。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对陶行知的高度评价

五、研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总结: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

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具体事例)(3)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

(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感悟创造)(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此题主要是为了让同学更好地明确,在驳论文中,除了对方的错误观点之外,必然有作者的正面主张)(5)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总结: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以上五个思考题,都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则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总结)

六、本课小结

在文章中,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展开了有力的批驳,提出了“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最后发出了只要有一丝热情,一滴血汗,都应该创造,都能够创造的创造宣言。

[板书设计]

创造宣言

驳:五种错误观点(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

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第二篇: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20* 创造宣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崇拜、伤痕、中伤”等字词的音形义。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重点)

2.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领会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使用的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学生纷纷回答)那么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2)背景链接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生难字词(1)字音

彝(yí)遁(dùn)钝(dùn)曾参(zēng shēn).....懦(nuò)玄奘(zàng)创造(chuàng)...

(2)词义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明确: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第5~11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第12~14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五部分(第15~16段):总结全文。依据: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它在文中的位置。

明确: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课文中这句话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2.课文中第5~10段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主持开挖苏伊士运河;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却是欧洲人中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开辟了欧洲通向美洲的新航道……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1)环境平凡;(2)

生活单调;(3)年纪大小;(4)太无能了;(5)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3.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让我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2.拓展延伸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的感情。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第三篇: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20创造宣言习题

20* 创造宣言

0

1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B)A.中伤/中间

监牢/监生

暴跌/自暴自弃 ......B.遁词/遵循

懦夫/儒雅

崇拜/鬼鬼祟祟 ......C.曾参/参差

佛经/仿佛

单调/调兵遣将 ......D.鲁钝/纯净

镰刀/廉洁

豢养/拳拳之心 ......(解析:A.zhònɡ/zhōnɡ,jiān/jiàn,bào/bào;B.dùn/xún,nuò/rú,chónɡ/suì;C.shēn/cēn,fó/fú,diào/diào;D.dùn/chún,lián/lián,huàn/quá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D)A.塑相

六贤祠

哑口无言 B.金刚

无字碑

走头无路 C.卦辞

矛草房

陷入绝境 D.封锁

安魂曲

接二连三

(解析:A.“相”应写作“像”;B.“头”应写作“投”;C.“矛”应写作“茅”。)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B.这副对联挂在这气派的厅堂,真是画龙点睛。....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解析:B.“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用在此处不合语境。)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我们的教育,①知识被看成最为重要的东西,似乎有了“知识教育”,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人性的教育、劳动技能、实践技能等等,都可以一并解决了。事实上,这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现在80%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做家务。在我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大约有17%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②不少人难以应对逆境,受到打击或者不如意时,有的竟然选择自杀。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悲剧。

5.填空。

(1)陶行知,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代表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罗丹,法国(国籍)雕塑家、艺术理论家。代表作有《思想者》《青铜时代》等。歌德,德国(国籍)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2)《易经》又称《周易》,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周文王(人名)在狱中所作。6.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在本学区内上初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初中成为择校的热门。

材料二:一些家长不惜拼钱、拼人脉进行择校。为了让孩子在好学校“抢”得“一席之位”,大量孩子就会为升入优质初中而报班补课、考试拿证,一些课外培训因此甚嚣尘上,一些孩子也因此身心俱疲、厌学。“择校”使一些学校“人满为患”,一些学校“少人问津”,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钱择校”“权择校”更带来了“教育不公”“教育腐败”等问题。

材料三:在13亿人口的中国,没有哪件事像义务教育一样牵动每个家庭的心,人民群众希望接受更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如何破解“择校”难题?“就近入学”是一直强调的举措。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印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如今又聚焦19个“义务

教育招生入学问题”备受关注的大城市,明确要求制定完善的规范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

(1)阅读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破解择校,就近入学”的三点好处。①减轻学生压力;②体现教育公平或杜绝腐败;③减少教育资源浪费。

(2)根据材料三续写下句,破解“择校”难题。(要求:句式相同,字数相等)上句:倾财力择学校家长无奈,下句:定措施促公平政府监管。0

2拓展阅读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7.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3分)8.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3分)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一点1分)9.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详见本课“学法点津”】

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说明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地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一点2分)

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典型例题】说说下列语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参考答案】比喻论证,把点滴的创造比作屋檐水,形象生动地论证了我们要重视点滴创造这个观点。【技法点睛】1.定义: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要有类似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2.特点: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3.作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为清晰,读者更易理解。

答题格式: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就写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第四篇: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陶行知的《创造宣言》。

二、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及和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

4、领会自信心与创造力的因果关系及自信心对个人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师生探究

1、复习议论文相关知识

【1】论据类型: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2】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3】议论类型:立论、驳论

【4】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5】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2、标题的含义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3、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4、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中zhòng伤 遁dùn词 鲁钝dùn 懦nuò夫 豢huàn养 繁殖zhí

伤痕hén

卦guà辞

樵qiáo夫

镰lián刀 屋檐yán

懒lǎn惰duò

灌guàn溉gài

画龙点睛jīng 自暴自弃q ì

山穷水尽j ì n

走投tóu无路

5、学习词语

中伤zhòng shāng 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遁词dùn cí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支吾搪塞的话。鲁钝lǔ

dùn愚笨迟钝。

懦夫nuò fū 软弱无所作为的人。豢养huàn yǎng 喂养。灌溉guàn gài供给水。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自暴自弃zì

bào zì

qì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不求上进。山穷水尽shān qióng shuǐ

jìn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6、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引出论题:人类离不开创造。(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4)指出教育者创造的目的和方法。

第三部分(5——11)作者驳斥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举例论述如何才能创造。

第四部分(12——16)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号召我们献身于创造。

四、自主学习1

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1】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2】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

2、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说明在文中什么位置。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3、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这五种错误观点是:①环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4、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5、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观点吗?如果有,是什么?

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6、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五、自主学习2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1】“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2】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材。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1】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不识字的慧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

【2】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①环境平凡;②生活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了;⑤陷入绝境。

【3】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

3、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你觉得东山樵夫可爱吗?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东山樵夫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4、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六、品味语言(排比、比喻)

1、“有人说……不能创造”五个段落。

突出强调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之卦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国际歌》。

强调在单调恶劣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出惊世之作。

3、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

强调有志者排除万难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创造出来的。

强调开辟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气。

5、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强调创造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潜能。

6、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

强调没有创造力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 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强调任何一点的创造力,都会促进成就的取得。

8、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勇气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剑,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刚,说明当陷入绝境,走投无路时,只有勇气、智慧、信念与意志,才能使人绝处逢生,闯出一条生路。

七、写作特色

1、举例论证,说服力强;

2、破立结合,论证有力;

3、叙议结合,观点鲜明。

八、课堂小结

陶行知先生以大量生动、典型、有说服力的事实,以充满激情的语言一再告诉我们:在创造面前人人平等。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勇气,有智慧,有信念和意志,你就可以成为创造之人。反复诵读、品味本文,可以让人与勇气握手,与自信重逢。

九、主题思想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事例,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文章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于创造,处处、天天、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

十、阅读感悟

【1】生活中有许多条件不如我们,健康不如我们,或者和我们一样平凡的人,都创造出了自己不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们有勇气,有自信,敢创造,同样也能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2】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有勇气、意志、信念之外,要创造还需要有智慧。而智慧主要来源于学习。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努力,才能为将来更好的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20创造宣言教案新人教版

20* 创造宣言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学生纷纷回答)那么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教育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2)背景链接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2.生难字词(1)字音

彝(yí)遁(dùn)钝(dùn)曾参(zēng shēn).....懦(nuò)玄奘(zàng)创造(chuàng)...(2)词义

【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明确: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第三部分(第5~11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第四部分(第12~14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第五部分(第15~16段):总结全文。依据: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了解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它在文中的位置。

明确: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明确: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步骤四 深层探究 局部突破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课文中这句话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明确:“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2.课文中第5~10段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主持开挖苏伊士运河;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却是欧洲人中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开辟了欧洲通向美洲的新航道„„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1)环境平凡;(2)生活单调;(3)年纪大小;(4)太无能了;(5)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3.东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样的?(快速看这个故事,然后让学生复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这个人物还让你想到谁?

明确:他将泰山的茅草连同树苗带回家里焚烧取火。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让我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创造精神的愚公。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2.拓展延伸

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渴望创造,热切呼唤创造的感情。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创造宣言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品读鉴赏课文,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自信,感悟自信,从而在生活中扬起自信的风帆,驶向自己理想的彼岸。

下载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创造宣言教学设计——最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