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品味文中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正视自己的学习现状,注重培养能力,做个快乐的读书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方法二:大家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1、学生或老师讲这个成语的来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赵括对于如何用兵打仗的学问应该是很高的,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学生回答)师:那究竟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学问和智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走进他的《学问与智慧》,来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渡: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那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
1.速读课文,找出或概括出每一节的中心句。(每一段作者都阐述了什么观点)(1)提示: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也有四处: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有的过渡句中隐含着本段的中心句,往往上半句是对上段的概括,下半句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2)指名回答,共同探讨,明确: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著书、读书都要智慧)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2.这些句子中,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找出最能表达作者重要观点的句子。提示: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四种: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3.师在此基础上理清思路,字幕出示: 中心论点:
我们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 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2节)学问离不开智慧(3、4节)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6节)智慧也离不开学问(5、6节)
4.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先谈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后谈联系呢?
明确:作者是针对当时不少人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所以先对二者作准确的阐释,再谈两者的辨证关系。既体现了议论文的背景性、针对性,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从对事物的个体了解到对事物间关系的把握。这样处理,文章的层次感清晰,理解了这两点,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会受益无穷的。
三、了解什么是学问与智慧。
这篇文章讲的是学问和智慧,那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学问是自己从书本上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智慧就是把这些学来的知识进行合理运用。)
师:请同学们花两分钟时间精读课文第一段,看看作者是怎么理解学问和智慧的,不过文中是以比喻的方式进行阐释的,要求同学们用平实的语言分别给学问和智慧下定义。(生精读课文2分钟)
生1: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生2:学问是一种工具。
师:将两个同学答案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要的定义。学问是人生必备的工具,是知识的积聚。学问是工具(板书),这积聚的知识是用于创造成功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能力(板书),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在文中的一些语句可以得到印证。师(抽句朗读):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学问好比是铁„„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智慧是炼钢的电火„„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
四、理解作者运用了什么论据(或论证方法)来论证的自己的观点的。师:这里有四个问题: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④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分别由一至四组同学来完成,各组同学花两分钟时间精读相关段落,然后小组讨论作者用哪些事例和道理来论证这一观点,再举一个课外的例子或名句进行补充论证。(生先默读两分钟,再小组讨论。)提示:如学生只是读出文中支持这一观点的语句,先肯定其找得准确,同时要指出不宜照读,应该用概括性语言回答课文是如何论证的。参考:
①为什么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文中举了知识渊博但食古不化、食古不化的人(这中人在西洋被称为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被称为“两脚书橱”)的例子来议论有学问的人未必有智慧。
例: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②为什么有智慧的人不见得有学问?
文中举了庖丁解牛的例子来议论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例: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
③为什么学问离不开智慧?
文中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的例子,赫胥黎、爱因斯坦的例子以及没有智慧的书来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还有对比论证: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增强说服力(第4节以“没有智慧的书”以对比论证的方法来阐述著书、读书都需要智慧,以此来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
例: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按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④为什么智慧离不开学问?
文中采用浮光掠影、肥皂泡、建筑材料等比喻来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渐渐接触了书籍,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小结:课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几乎每节都有,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学问:工具 两者区别 智慧:能力
有学问未必有智慧学问离不开智慧(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两者关系
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智慧离不开学问(比喻论证)
五、赏析语言,深入理解比喻论证的作用
过渡:罗家伦是饱学之士,也是有大智慧的人,行文之际,论证严谨缜密,旁征博引,语言形象生动,蕴涵着哲理,充满了智慧。1.跳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品读这些句子,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读、品)提示:(1)将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没有加工制造的原料)、铁,将智慧比作陶冶(烧之陶器或冶炼金属)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用精彩的比喻阐释了学问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是发现、创造的能力,化抽象事理为形象解说,通俗易懂地揭示了两者的区别。(2)把学问比喻为“建筑材料”,把智慧比喻为“建筑师的匠心”,形象地说明了二者之间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深入思考:紧密联系,又相辅相成,且后者较前者更为重要。(剪裁的衣料服装设计师的妙思;张满的弓,弦上的箭。)
(3)将“有智慧的书”比喻成“珠玉”“斧凿”,形象地揭示了这种书有思想光辉,充满智慧与灵性,对读者有启发。
(4)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浮光”、“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瞬起瞬灭。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对比鲜明,比喻形象生动、贴切恰当,有很强的说服力量。(5)齐读第五节中“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最为精澈,最为宝贵。▲强调:比喻论证不同于修辞格中的比喻,作为修辞方法的比喻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力、感染力;而作为说理手段的比喻论证则是为了明辨事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第四节中仅仅是比喻,而非比喻论证。
2.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先品,把握该句的特点,再造句子)仿照该句,从“友谊•理解”、“成功•失败”、“幸福•苦难”三组词语中任选一组造一个句子
提示:唯有从理解中产生的友谊,才不是春天易谢的花朵;他永远如松柏一般,四季常清。
六、正视现实,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的仿句真精彩,说明你们在用智慧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真正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再来正视我们教与学的现状,你或许会有深入的思考,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也或许会产生新的疑惑„„请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要善于运用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提示:(1)启示:既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不做纸上谈兵的“有学问的笨伯”,而要做有渊博学识、有睿智思维、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智者。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来自于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掌握的知识多,这种能力就容易培养,且持久,且能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
善学习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知识奥秘的金钥匙。知识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我们先要有知识,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能力,就得先积累知识。
(2)如何正确看待繁重的课业负担?(用作者关于“学问”与“智慧”的论述,用自己的独特思考)
提示:教学方面: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要用自己的智慧处理教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走出题海。
学习方面:熟能生巧,有些知识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
既然存在,回避不现实。与其抱怨,不如用智慧去笼罩作业、处理作业。人要作业“死”,作业就“死”;人要作业“活”,作业就“活”。3.布置作业
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请你写一封信给这样的人,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
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
五、总结全文,砥砺人生
同学们,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我们要把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老师送给大家12个字:飞扬智慧之魂,畅游学问之海!我把黄征演唱的《奔跑》歌词做了些许调整:把浩瀚的智慧装进胸膛,即使再小的帆也能远航;哪怕遇见再大的风险再大的浪,有智慧相帮,也定会“直挂云帆济沧海”!(播放歌曲,宣布下课。)
雷庆
第二篇:《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 学问。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2、第1节:用比喻揭示两者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智慧是能力。第2节:有学问不代表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第3节:a、有学问而无智慧可能导致的结果。(反面论证)
b、以科学研究的实例正面阐述: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达尔文发现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
第4节:对比论证说明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
第5节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1)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是瞬起瞬灭。(2)把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3)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教学难点:
1、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分析: 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
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课前准备:
(1)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准备课上讲述。(2)搜集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让学生搜集“纸上谈兵”、“ 庖丁解牛”“ 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上课伊始,就请各组同学抢着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故事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其他同学注意听,之后评价。以此引出新课。新 课标 第一网
2、各小组抢答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智慧胜于知识。
——【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
——【德】海 塞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
——【美】柯珀
二、阅读课文,学习字词,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学习文中字词,疏通文意。检测:
1、提问注解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要求学生口头抢答。
2、课堂练习一,注音。各小组分别出一个成员抢答(最先的三个到黑板上书写)。晦塞(sè)陶冶(yě)犀锐(xī)譬如(pì)大郤(xì)大窾(kuǎn)探骊(lí)得珠 矻矻穷年(kū)字字珠玑(jī)读书得间(jiān)
3、课堂练习二,默写下列词语。各组组长互改默写,组长批改自己组员的默写并督促帮助订正好。
陶冶 烛照 渊博 犀锐 晦塞 笼罩 熔炉 疆域 远瞻 书橱 映射 斧凿 肥皂泡
博而寡约 瞬息幻灭 推陈出新 寸积铢累 食古不化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 两脚书橱 冬烘先生 矻矻穷年 无关宏旨 探骊得珠 物竞天择 劳而无功 读书得间 鞭辟入里 高头讲章 读破五车 浮光掠影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
1、学生活动:(1)请一个同学就自己平时的认识来说说什么是学问,什么又是智慧。(2)自读课文,理解作者认为的学问与智慧的概念。教师板书: 学问:工具 智慧:能力
(3)找出各段中心句或关键词语,并根据这些句子或词语画出知识线。
各组推选代表在黑板上板演知识线,其他组员可以上去补充或修改。最后选出一条与课文最贴近的知识线以供大家参考或笔记。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特别注意第2段中心句应该是两个,第6段的中心句在段末)
学问与智慧 我们不但需要
有显然区别(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3)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5)学问,更需要
(比喻)(举例)(比喻)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
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2)有缺乏智慧的人(4)需要学问(6)有智慧不一定有学问 也有缺智慧的书 更需智慧 注:红色字是到(巧创新词、反问)(旁征博引)(比喻)第四步加上的
2、教师小结:
课文的题目是“学问和智慧”,全文围绕这个论题,先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1一2段),再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3一6段)。全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引导学生理清:作者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先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再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最后得出结论。)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从文中选择一个话题,联系自己学习与生活中的实例,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各组成员先自己大声说出来,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交流后各组抢答。)参考问题:
1、说说“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区别。(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是知识的积聚。智慧是能力,是发现和创造的能力。)
2、为什么“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一个老板让两个大学生上街买豆子,结果甲是老板吩咐一件跑一遍,为简单的几个问题连跑了几趟市场;而乙回来的时候是带回了有关豆子的所有行情。学问离开了智慧只能当跑腿。
孔乙己是个读书人,自然就有学问,但他缺乏智慧,不能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因而导致不能进学甚至不会营生,落了个悲惨命运。
补充:有学问缺智慧的例子 一些考上大学的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自杀 学问不多但有智慧的例子 曹冲智称大象 司马光砸缸救人)
3、有智慧的书和无智慧的书有什么区别?
4、为什么“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历史故事:刮目相看:三国时,吴国猛将吕蒙骁勇善战,但是美中不足的是他缺少学问,每次讨论国家大事时,像一根木头似的,不知该说什么。后来在吴王孙权的劝导下,发愤努力,读了很多书,最终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军。)
5、最后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一句总结全文,点明全文的中心论点)
四、学生分组各选取一个分论点(即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离不开学问),深入文段,合作探究本文是如何论证观点的,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师生总结其作用。正反对比(正反对比论证、分类对比);
举例论证(列举孟德尔和达尔文等事实根据); 首尾呼应,再次点题。
五、品析语言。各组同学选择语言的任意一个方面进行品析,品析是要求用“三步赏析法”。【大段形象的比喻,可谓妙语如珠;整齐的句式让人琅琅上口 ; 运用反问,加强自己的语气 ;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到位,还巧创新词,用幽默进行调侃)】
六、布置作业:
1、请精读最后一段第一句话,按以下句式仿写一句。
若把学问譬作,那智慧便是。有、有,甚至有,也不能,就是拥有,以及,也只,而决不。
参考示例:若把学问譬作兵书,那智慧便是将军的计谋。有精兵、有猛将,甚至有充足的粮草,也不能打胜仗,就是拥有雄心壮志,以及屡挫不悔的精神,也只会有招架之功,而决不能缔造火烧赤壁和布匿战争以少胜多的辉煌。
2、试着用学习本文的方法预习《论美》一文。板书:
学问与智慧 我们不但需要
有显然区别(1)学问不能离开智慧(3)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5)学问,更需要
(比喻)(举例)(比喻)智慧——需要
以智慧去笼罩
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有学问不一定有智慧(2)有缺乏智慧的人(4)需要学问(6)有智慧不一定有学问 也有缺智慧的书 更需智慧(巧创新词、反问)(旁征博引)(比喻)附几个故事: 纸上谈兵: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赵括熟读兵书,但没有实战的智慧,被后人戏为“纸上谈兵”。)庖丁解牛:
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感受:有智慧不见得有学问。远古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发明了生产工具、火的应用等。还有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金字塔、赵州桥等宏伟建筑。甚至在日常生产中无处不闪现着劳动的智慧。周恩来总理智答记者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全文的结构思路,归纳中心论点。2.能分析各种论证方法的作用。
3.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文中的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教材分析:
教学设想:将教材分析打印给学生,学生自学,教师引导。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课前,我让大家搜集“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周总理智答记者”几个故事,下面我想请几位同学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讲故事,其他同学注意听。(学生讲故事)
1.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梁惠王看到庖丁正在分割一头牛,但见他手起刀落,既快又好,连声夸奖他的好技术。庖丁答道:“我所以能干得这样,主要是因为我已经熟悉了牛的全部生理结构。开始,我眼中看到的,都是一头一头全牛;现在,我看到的却没有一头全牛了。哪里是关节?哪里有经络?从哪里下刀?需要用多大的力?全都心中有数。因此,我这把刀虽然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但是还同新刀一样锋利。
3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我们班同学表达能力真强,不仅讲了故事,还谈了自己的感悟。现在老师让故事里的三位主人公走到一起,请你任选两人为一组,探究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提醒学生生字新词: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远瞻、融会贯通、两脚书橱、浮光掠影
[参考:6句。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参考:文中给抽象的概念和道理作比喻,显得更加的通俗易懂;通过具体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自己的正确看法;通过正面说理和反面说理的比较,突出了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五、巩固延伸:
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
④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
六、完成作业:写作--议论文片段 第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请学生互相合作,得出答案。2.指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辨: 1.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参考:懂得学问是知识的聚集。]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参考:(复习)作者运用举例、比喻、对比的方法论述道理,显的通俗易懂;本文的语言充满智慧,意趣盎然,不失幽默。]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若是把学问比作 起锚的航船,那智慧便是。
若是把学问比作,那智慧便是。
四、结语: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后习题和《同步导学》【学后巩固强化】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原料、熔炉、铁、电火等作比喻)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实施建议:
放开手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学习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它主张那些已经掌握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把知识和技能教给其它成员。作为讲授者的学生,为了能够教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认真的阅读和分析。其它学生也希望在课堂上表现出色,因此他们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
第三篇:学问和智慧
教学案
九年级(上)
语文学科
执稿人
第 课时
课题:学问和智慧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 授课时间:___年__月__日(星期_)
【学习目标】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归纳中心论点。3.能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文中的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陶yĕ()寸积zhū()累
大窾()大郤()..矻矻()穷年 探骊()得珠
犀()锐 晦塞()
....【课堂学习】
1.在完成预习的基础上,想一想哪一句话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2.这篇文章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课文开头两段用多种手法说明“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你能依据作者的意思,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与“智慧”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问”与“智慧”的联系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进行阐述的?仔细研读第3-6小节,完成下列填空。
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时,先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小节讲述智慧在________________时的重要性,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论证。然后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阐述。第四小节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小节用对比的手法说智慧是建立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之上的。第6小节从学问与智慧各自的作用来证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尾归纳全文,申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观点。4.作者为什么要先谈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后谈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延伸】
才智与品质
我不能肯定上帝是否赐予你聪慧,但我希望上帝在赐予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予了你最基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你的聪慧都用在恰当的地方,就如同要求你把剑好好的插在剑鞘中,而不是胡乱地挥舞一样。如果你拥有了这样的聪慧,即便你不刻意地运用。它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真理被颠覆,你所具备的聪明才智也会不断寻求答案以证明真理所
___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1页
第 课时 教学案
九年级(上)
语文学科
执稿人
答案:
1、“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工具;智慧是一种发现和创造的能力,智慧的主体是人的思想。
2、学问离不开智慧
研究问题
有学问而无智慧可能导致的结果
科学研究的实例
读书、著书都要讲智慧
学问
我们不但需要……运用学问
4、作者是针对当时不少人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所以先对二者作准确的阐释,再谈两者的辨证关系。既体现了议论文的背景性、针对性,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即从对事物的个体了解到对事物间关系的把握。这样处理,文章的层次感清晰,【课堂延伸】
1、有聪明才智的人也应该具有良好的品质
2、不应该讽刺别人,应该以更多、更合适的方式表现自己
3、创造言谈自由的交流环境;不要相信自己听到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要刻意地让自己发挥超常。
4、拥有才智会受人敬慕,但只有具备良好品质才能受人爱戴。
九年级语文备课组
-第3页-
第 课时
第四篇:《关于学问和智慧》
关于学问和智慧
我常常问自己:什么是学问?究竟需要学多少知识才够用!什么是智慧!智慧是不是在关键的时候才可以使用?静心思定似乎有了自己的答案。
一个人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经商生活,都离不开学问和智慧。不管你干什么工作只要自己比同行多点学问,就会比他人干的好,业绩也高,收获也多。
比如,学习有智慧就会比别的同学花的时间少,做的题目多,学得知识多,师生感情更相近,优秀学问的人将会吸引更多的同学。当然,在社会以及各行各业中人们的学习也是遵循这个道理。
同时我们也看到商人有点学问和智慧一定比他人先看到商机,付出的一样多但获取的利润更大。并且能把控好企业经营方向及危机管理。
再如,生活有学问、有智慧的人就不会与别人攀比,就不会花大把的银子买罪受,也不会因为平淡而苦寂。
什么是学问呢?智慧去哪里找呢?或许大家都会说学问就是一个人所具备的文化词汇量总和,他们所到之处能表现的是口若悬演讲,或是妙笔生花美文。如果这样做了,是不是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问,是不是就可以展现自己身从所的知识的汇报?我们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真正的学问还包括对世间万物的理解能力,对人事常情的透视能力,对各种社会人性道理的反思能力。学问与阅读量有关,但是和每天死读书完全不一样,有了知识就要
思考,就要疑问,就要向别人学习。只要具备了朴实的学问也就拥有了滋生智慧的土壤,在学问的土壤上需要耕耘,需要播种,播什么种需要思考。所以,智慧的人善于独自思考,而且是经常习惯性的思考,终日大脑一刻也不停留,除了睡觉以外。
如果问智慧的思考都在想什么呢?答案是想的太多了,为自己想的时候还不一定太多,而以社会他人的事例作为思考的主题将会更多,正面的思考明白以后,往往更多的是反其意去思考人和事物的本质。
如此以来,别人会说,智者真累呀!其实不然,因为智者已经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尤其是将人事和自然万物思考明白以后就可以在内心深处永久地分泌着快乐的液体,从而进一步地刺激他们的深度思考。
当你还不会思考的时候,不要心烦意乱,就去大量地弥补自己的知识学问,一旦人的学问拥有量达到一个层次,他的思考智慧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五篇:学问与智慧 教学反思
《学问与智慧》教学反思
上完《学问与智慧》,我小结如下:
第一,学生接受了议论文学习,起码没那么反感了,从第二遍读书后能提出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他们认真读书了。
第二,学生有了读书须疑的意识,最后有两位同学提出很有研读价值的问题可以证明这一点;
第三,读书是否有效取决于学生是否主动,是否有兴趣,一切被迫的学习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多为无效或低效。我幸亏没有用我的教师权威向学生施压,命令他们去读书,否则结果一定是“我教学生”——牵着牛鼻子硬把他们拉下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