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语文上册《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是一篇很特殊的文章,从文题看,应该是一篇标准的以介绍阅读方法为主的说明文,而通读全文,才知道作者把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对时下快餐文化风行的担忧,对广大青少年阅读经典作品的殷切希望,全都融入到这看似理性实则充满激情的字里行间。教师也可以从陈洁的访谈录《张汝伦:八千里路云和月》入手,让学生懂得作者写本文的激情,全面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然后概括出本文的写作内容,明确文章材料、主旨、文题之间的照应关系,从而领会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
1、了解经典的价值和阅读经典的意义。
2、掌握阅读经典的方法,培养自己阅读经典的习惯,产生热爱经典的情感。说明:
在张汝伦教授看来“读书应该是生命的一种需要”,“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文中,作者没有工具化地介绍阅读经典的具体方法,而是在文中详细地阐述了经典的价值,阅读经典对于提高人文素养的意义,阅读经典的心态等,希望通过它们,让广大的青年尤其是中学生能够了解经典,喜爱经典,走进经典。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充分品读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在理性表达下对通过阅读经典传承文明的殷切希望。【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分析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如何阅读”的。
2、难点:作者诠释“如何阅读”的方法。说明:
本文不同于一般以介绍方法为主的说明文,针对许多学生面对应试教育重理轻文,重工具轻人文的现象,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令人信服地告诉读者什么是经典,为什么要读经典。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在解读文题的基础上,挖掘作者赋予本文怎样丰富的内涵,在相关资料的参考阅读中,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激发阅读经典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张汝伦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一位作者,有没有同学愿意把你知道的有关张汝伦先生的情况与大家分享。
2、这样一位声名鹊起的学者,他渊博厚重的学识积淀是从何而来的呢? 二.析题比较分析文章独到的写作视角
1、请同学从分析文题入手,推导本文的写作内容。
学生运用所学说明文知识,从分析文题看,本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具体介绍阅读经典的方法
2、请同学们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1)通读全文。(2)分小组概括本文的写作内容:如什么样的作品才算经典;阅读经典的意义和价值;阅读经典的基础;为什么今天更需要加强对经典的阅读;经典与创新的关系;今天怎样经典等
3、阅读资料,比较本文与一般说明文的不同,感受本文独特的写作视角。
阅读张汝伦先生在复旦大学的讲演《生命与读书》中有关怎样阅读经典的节选部分,交流阅读感受,体会本文淡化工具性写法的独特写作视角。三.再次品读文本,深层次理解全文
援引相关文章,让学生进行全面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再次通读全文,想想文章的哪些内容似乎与文题无关,是否要删除这些内荣,为什么?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在概括出各段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思考材料和文题的关系:例如第2、5、6、10自然段,作者强调经典与创新的关系,时下快餐文化风行的现状,实际上就是在紧扣文题中的“今天”二字,强调在这个时代阅读经典的迫切性。
2、文章是怎样体现“如何阅读”这一核心的? 讨论交流文章体现主旨的方法:文章第8自然段中对经典两个基本条件的介绍,实际上是紧扣“如何”展开的,如何阅读经典,其实回答很简单,就是阅读真正的经典。所以作者巧妙地用“是什么”的方式告诉了读者“怎么样”;而第9自然段中的内容通过对选则经典的“重文轻理”肯定,不也正告诉了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吗!
3、从文章的内容中看出作者怎样的写作目的。
联系预习的资料,通过分组讨论明确作者在本文中不仅要告诉大家如何阅读经典,更要告诉大家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本身就是一篇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得极好的文章范例。
4、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告诉读者怎样阅读经典的文章,让学生感悟怎样用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言风格表达同样的主题。四.课后作业
1、你认为文章的标题改为《今天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是否合适?为什么?
2、对于作者认为时下课外阅读中的“重文轻理”现象是一种“补充”的观点你是否赞同?说说自己的理由。
第二篇:高三语文上册《陈情表》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陈情表》
【教学设想】
通过生活中包括古代和现代的孝行故事导入课文,让大家对作者的真情有一定的感情接受力,然后入情入理引入本文。如:二十四孝、驴子孝。【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的文体特征,了解本文作者以及相关的背景情况;
2、梳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本文的成语以及了解古代官职情况,掌握本文的重点实词和一些虚词。
3、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特征。过程与方法:
1、感受本文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体会作者凄切婉转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至孝深情,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识点、成语、重点实词和虚词。【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至真至诚、凄切婉转的感情。【教学方法】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和练习。【教具】录音机、常规教具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以简介作者及后人对该文的评价导入。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无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召。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理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古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夙遭闵凶。闵,通“悯”。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有,通“又”。
(二)、古今异义词:
1.九岁不行。古义:不会行走。今义:不可以,不中用。2.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或(理论、意见)有根据,站得住。3.臣之辛苦。古义:指辛酸苦楚的处境。今义:指劳累的意思。4.臣欲奉诏奔驰。古义:为国奔走效劳。今义:驾车快跑。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对某人说
6.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古义:报答。
今义: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7.拜臣郎中。
古义:上书部的属官。
今义:中医医生。8.除臣洗马。
古义:太子的属官。
今义:清洗马匹。9.寻蒙国恩。
古义:不久。
今义:寻找。
(三)、词类活用: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犬马: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4.夙遭闵凶。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愁不幸的事。5.猥以微贱。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人。6.臣少多疾病。疾病:名词用作动词,生病。
7.①具以表闻。②拜表以闻。闻:使动用法,使……闻,使……知道。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外:名词作状语,在家外。9.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内:名词作状语,在家内。10.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四)、特殊句式:
1.而刘夙婴疾病。主语“刘”是行为的被动者;婴,被……缠绕,被动词。
2.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判断句,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非,不是。
3.实为狼狈。判断句,用动词“为”表示肯定判断;为,是。4.本图宦达。判断句,用副词“本”表示判断;本,本来是。5.今臣亡国贱俘 判断句。6.①具以表闻(之)。②拜表以闻(之)。省略句,省略宾语,这两处都指“皇上”。7.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宾后置。8.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宾后置。
(五)、固定句式:
1.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既……终……”,是连词“既”和连词“终”的搭配,表示不止一个方面,可译作“既……又……”,或“既……也”。2.有所希冀。“有所……”,与“无所……”是相对的格式。意思是“有……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所”字后面一定是动词。“所”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充当“有”的宾语。3.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2.茕茕孑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在一起互相安慰。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吊,安慰。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6.朝不谋夕: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只能顾及眼前,无暇作长远打算。
7.乌鸟私情: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鸟能反哺老鸟。8.结草衔环: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9.皇天后土:古人对天地的尊称。
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七)、古代官职知识:
(1)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bì)、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 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官员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如摄政)、权(临时代职)。(2)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
14、罢,革除官职。
15、复,恢复旧职。
三、整体感知 题目叫“陈情表”,那么,是谁“陈情”,他向哪个人“陈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陈情?为什么要“陈情”,“陈情”的内容是什么?陈情的目的是什么?他怎么“陈情”,请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明确:李密陈情(介绍李密,见前文);他向晋武帝陈情(介绍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陈情的背景,“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的原因,“除臣洗马,辞不就职”或不想到晋朝做官;陈情的内容,“夙遭闵凶,更相为命,不能废远,愿乞终养”或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或请求辞官回家奉养祖母;陈情的方法,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第一段】
1、作者写陈情表是有自己的目的的,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说自己的目的,而从自己的幼年写起呢?现在请同学们齐读第一段,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幼年遭遇,他的幼年与他人有何不同?
明确:为了打动皇帝;作者幼年孤苦,有很大波折。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六月,慈父见背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九岁,不行 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晚,有儿息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时间:逮 前 后 寻朝廷征召之殷
征召: 察 举 拜 除 当 两难之情 官职: 孝廉 秀才 郎中 洗马
事态紧迫:切峻、责、逼迫、催、临门、急进退两难的境地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感恩之情
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
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两全之情:先尽孝后尽忠
2、作者幼年有哪些波折?说出具体的语句(见上表)
3、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明确: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4、作者不仅提到祖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且还提到自己对祖母的赡养感恩之情,如果用第三段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话?
明确: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两句话就点出了作者与祖母的深厚感情。
5、小结:第一段,写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论述,即“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第二段】
1、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来。
明确: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明确: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3、由此可见,本段分为两层,第一层叙朝廷征召之殷;第二层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第一层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时间顺序。
4、表时间的词语有哪些?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辞不就职”?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
明确: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表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事态的严重紧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5、第二层如何体现出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确:处境狼狈: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目的:诉说自己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6、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第三段】
补充,教师承接语:假如你是晋武帝,你会同意李密的请求吗?(不同意;同意,因为“百善孝为先”,如果他都不能尽孝,又怎么能够去尽忠)。如果文章第一、二段就打动了这位皇帝,后面的内容就不用看了。李密原来是蜀汉旧臣,原来在祖母有病的时候就一直做着官,而现在一归顺晋朝就不做官了,这样会招致晋武帝的怀疑的。所以,他在动之以情之后,还要晓之以理。那么,他是怎么晓之以理的呢?现在我们来看第三段。
1、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明确: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2、为什么李密从“孝”的角度来说理呢?
明确:因为晋武帝治国标榜的是“以孝治天下”,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3、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 明确:不是,因为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李密在剖明自己的心迹(即仕伪朝的目的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帝明白自己的忠心)后,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帝,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第四段】
1、面对这样一个忠孝两难全的难题,李密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明确: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在最后再次表明忠心,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2、经过李密的一番婉曲凄切的陈情,晋武帝览表之后会有怎样的反应呢?你们觉得他答应李密了没有呢?
明确:晋武帝不但答应了李密的请求,而且还赐给他奴婢二人,令地方官供养他的祖母,并且称赞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李密祖母去世后,他才到京城洛阳,先后任太子洗马、汉中太守等官。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
四、构思艺术
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 ?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本文读者极为特殊。晋武帝是一个皇帝,用阴谋篡夺了皇位,以阴险多疑著称,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打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并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情的目的。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到第一段的位置。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以孝治天下的理论依据,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陈情于事,动之以情,再寓理于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五、语言艺术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就有很高的语言艺术,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的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总结: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总结: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地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以狼狈比喻进退两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总结: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总之,《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六、结束语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述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第三篇:高三语文上册《悼念一棵枫树》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悼念一棵枫树》
【教学设想 】
1.创新设计点:活动建构,深度对话,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2.对话的方式:吟诵,勾画,描述,倾听,倾诉,质疑;
3.对话的目的:赏析枫树形象,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受诗歌中的意象,在此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深刻内涵。
2.领会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
情感与价值观
诵读作品,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庄严思考。
2.体会诗歌在平白得近乎于“散漫”的文字中所流露出的诚挚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七月派”诗人牛汉的一首新诗——《悼念一棵枫树》(板书标题、作者)。问:看到这个标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鼓励质疑标题)
学情预测:① 一棵枫树有什么好悼念的呢?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② 这是一棵怎样的枫树呢?③ 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的呢?④ 诗人是怎样悼念一棵枫树的?
教师对策:是呀,看来大家对这首诗已经充满了强烈地阅读的期待。同学们的疑问可以整合成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悼念一棵枫树?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首诗,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解题:
1.出处:《牛汉诗选》。
2.作者:
牛汉,1923年生,原名史成权,曾用名谷风。山西定襄县人,诗人。
作品集有:
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爱与歌》,诗论有《学诗手记》。被列为“七月诗丛”,称作“七月诗人”。
3.写作背景:
“文革”期间,诗人受胡风案株连,被囚禁。这一时期,诗从悲愤的心灵里突然升起,写下了不少诗作。这些作品“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悼念一棵枫树》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三、掌握下列生字:
哆嗦(duōsuo)浓郁(yù)粗犷(guǎng)苦涩(sè)
贮蓄(zhù)荆棘(jīngjí)簌(sù)凝固(níng)
四、吟诵诗歌:
1.教师配乐吟诵。
2.同学自由吟诵。读后请参照下面的某一个句式谈感受:(屏显)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觉到了、想到了)……
五、活动建构:
㈠ 活动一:
1.引入:牛汉曾由衷地感言:“枫树伟岸的姿态令我敬仰和感念不已”、“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树叶!”下面我们就先看看诗人悼念的是怎样美艳的一棵枫树。2.建构:(课件展示)
活动任务:
想象,描绘
活动步骤:
1.自由朗读诗歌;
2.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3.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3.进行:学生自主朗读、勾画,想象、描述。
4.展示:学生描述,师生共评。教师点拨,再作描述。(重点:细致入微,富有创造性)
师:难怪诗人说:(屏显)“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久的姿态,血液里流着枫叶的火焰。”
㈡ 活动二:
1.引入:但是当如此美艳的枫树突然有一天被人伐倒,如此美好的事物被人一点点撕破展示在诗人面前,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波澜呢?
2.启动:
① 老师来读第一小节:“在秋天的一个早晨/湖边山丘上/那棵最高大的枫树/被伐倒了……”
② 老师读的有什么问题吗?这不是一样吗?(讨论:“在秋天的一个早晨”一句的内涵:枫树死得太可惜了!秋天本应是枫树绽放生命最美的季节,可它还是一棵苍翠的枫树,哪怕再给它多留一天的生命,一场秋霜过后,定会红遍漫山遍野!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时候,迎着朝阳的枫树该有多美!可是它就是在这样一个季节和时间被伐倒了。这岂止是让人感到可惜!)
③ 左拉说过:“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屏显)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文章和作者对话,我们要能倾听出文字背后的声音。第一节诗人要说的话,我们已经听懂了。下面把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可以吗?(多生试读)
3.建构:(屏显)
活动任务:
倾听,倾诉,质疑
活动步骤:
1.仔细默读2-14小节;
2.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3.倾诉: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4.进行:学生自主默读、揣摩、朗读。
5.展示:下面开始用朗读的方式向他人倾诉诗人的心声。举例:组织甲同学朗读一个小节后,问乙同学:你听到了诗人在说什么?再问甲:是这样的吗?然后反复朗读。(如听不出,就再读一遍,直到听出为止;或改为让乙读,让甲听;实在没办法,只好由甲自己说出来。)(读出来,读进去;重点小节,反复朗读,甚至背诵。)
介入:
你为什么把这个词读这么重?(都、家家、每、但、却、还、哦、也)如果你是这棵枫树,此时你会说一句什么话?你想象一下白鹤和老鹰来到后会怎样?
6.深入:有没有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的小节?组织其他同学用朗读的方式帮助他听懂,实在不懂,改为口头解释。
介入:
我有一个小节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请同学帮帮我。(屏显)最后一节:“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补充问:这是不是有点矫情,夸张,大惊小怪?)
(组织讨论,最好有点多元化的解读,如敬畏生命、惋惜生命、忧虑环境等——第一次讨论:主观性解读。在不依赖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大家个性化的解读都是合情合理的。)介入:
① 诗人牛汉说过:“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看来,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那么这个“特定的生活情境”是什么呢?
② 诗坛硬汉——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是当时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1955年,“七月”诗派领袖胡风含冤被捕,牛汉也牵连入狱,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被下放到湖北古云梦泽之地劳动改造。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役之下,诗人蓬勃的诗心诗情却没有湮灭:“……而到了‘文革’后期,当苦难到了它的尽头,郁结在诗人心头的悲烈之情丰盈涌动,他在七十年代前期的浓重暗夜中受到不屈的心灵之光的召唤,写出了系列诗篇……这些涌动着雄性的血,爆发着激愤的生命之火的诗,是诗人用他毕生的苦难铸成的……”
相信这些资料,会给同学们的理解以很大的帮助。
③他还说:“我这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我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我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读者如果能从我的诗中感受到历史的疼痛,我就知足了。”
请同学们发表看法:枫树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力求对枫树的象征意义有所认识:自我形象的写照;“文革”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被砍伐、被遗弃、被践踏而依然正直、高贵的生命—第二次讨论:客观性解读。)
7.再深入:其实,在那样一个指鹿为马的疯狂年代,被践踏的生命又何尝只有作者和胡风呢?(课件展示)请看大屏幕:
①贺龙,这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元帅,1969年,被迫害致死。
②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彭德怀彭大将军,1974年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76岁。
③性格刚烈的傅雷,不甘受辱,1966年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④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最后的老舍:下面是老舍夫人的回忆——那天老舍被打得皮开肉绽之后,已经站不起来,有人怕他当场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个派出所。几个红卫兵听说他是“反革命”,马上又进屋你踢一脚,他踹几下。我知道消息已经是晚上了,到派出所把他扶回了家。第二天,听说我离家不久,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毛主席诗词》就出去了。走到院里,他见4岁的小孙女在那里玩,还把小孙女叫到面前,拉着孩子的小手说:“跟爷爷说再见。”老舍出门后,就一直往北走,走到太平湖边,坐在那里读起了《毛主席诗词》。整整读了一天,天黑以后,他头朝下、脚朝上投进了那一汪平静的湖水。一直找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人告诉我,太平湖有一个老头儿投水死了,好像是老舍。我找到湖边,见到他已被人捞上来,平放在地上。他嘴、鼻皆流着血,上身穿白衬衫,下身穿蓝裤子,脚上的黑色千层底鞋子,白色的袜子等都干干净净。可见那是他把头埋进水中之后,自己用双手硬性扒住湖崖石头淹死的。
在“生命与尊严哪一个更重要”的质问面前,他选择了尊严,选择了人格的完整和高大。他的死是对那个疯狂年代的控诉!
⑤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就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也不能幸免遇难!
8.总结:这些雄伟美丽的枫树呀!这些与大地相连的生命哟!就这样被伐倒了……下面再读最后一节肯定和刚才不一样了!带着理解读,带着想象读,带着感受读!(齐读、再齐读、背诵)
下面我想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合作为大家朗读全诗,同学们最愿意听谁朗读?(推荐后音乐声中对读)
9.教师深情总结:诗人说:“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屏显)可以推想,诗人创作这首诗,更多地是着眼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个体、包括自我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
10.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理解和感受,深情地齐诵这首诗!(师生齐诵)(机动环节)下课!
六、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词。
2.完成相关练习册。3.查阅牛汉的其他作品。
七.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不可重复的一段生命历程,每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是师生一次精神的探险,并为此收获丰厚愉悦的高峰体验。那种没有思维含量的浅表对话,是对语文教学的异化和戕害,造成学生对语文情感上的疏离和轻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第四篇:高一语文上册《邂逅霍金》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邂逅霍金》
【文章思路】
文章以作者与霍金的相遇为线索,从作者不断变化的心理感受出发。先是敬意、期待、百感交集、震撼、感染、惋惜、庆幸最后到期望。作者不断变化的情绪一层层的为我们揭开了一个真实的霍金。
对霍金的描写有两个角度:
首先:“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除了他的目光,似乎见不到他有其他动作。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
这段描写可谓让人印象深刻,让我们见识了一个极其普通有极为不凡的霍金。他的身体残疾是他显得再弱小不过,但是他的眼神却是一个没有经历过惊人的磨难和坚韧的毅力的人所无法具有的。
其次:“霍金是不幸的,他在风华正茂时遭遇了罕见的疾病,要不,凭着他的才华和毅力,他完全能为人类做出更杰出的贡献。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这是对霍金的价值的高度评价。【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霍金的人格魅力和本文作者人文关怀精神; 2、能正确把握并表述本文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脉络; 3、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展现人的精神面貌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感受并学习霍金与病魔抗争,献身科学,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坚毅品格和奉献精神。懂得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什么而不在于获取什么。【教学难点】
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如何真正尊重一个人的价值,懂得社会环境的建设应当由每个人做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是我们很多同学的作文中经常出现而又无法完全理解的一个伟人。他是英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主要致力于黑洞量子引力学的研究。他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并获得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他开始患上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这种病最终破坏他全身的神经系统,他的身体会像植物一样,只有他的心脏、肺和头脑仍能运行,只有思维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当他1985年首次来中国时,当时他的两根手指还能动弹,但是当他2002年、2006 年再度来中国时,已经完全瘫痪,和外界交流的唯一工具是他还能转动的眼睛,他有一副特殊的眼镜能够对他的眼睛的变化做出反应,并且输入他前面的电脑屏幕让他做出选择。
虽然他的身体高度残疾,但是在物理学领域却有卓越的成就,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卢卡逊数学教授,这是牛顿和狄拉克都曾担任过的职务。
他的伟大成就还在于,他在1988年出版了《时间简史》一书。这是一本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的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被译成近40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
虽然他不能说、不能写,但是他的成就却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但是他的思想却出类拔萃的遨游到广袤的时空,揭开了宇宙之谜。
这样一位全世界瞩目的伟人来到了中国。他继1985年来中国之后,2002年和2006年,霍金又两度来到中国,一次是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一次是参加国际弦理论大会。在中国,霍金所到之处无不引发“科学热潮”,引发“追星狂潮”。那么,霍金在他所生活的剑桥是不是也要天天面对这样的“人潮汹涌”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先生的《邂逅霍金》一文,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找到刚才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时更能领悟一些什么。
二、学生介绍霍金
霍金的科学成就——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时间简史》,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
霍金的疾病——卢伽雷氏症,绝症。最后他的身体会象植物一样,只有他的心脏、肺和头脑仍能运行,只有思维仍然是完好的,但不能与外界进行沟通。老师的补充:
霍金的一首诗——“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宇宙有开端吗/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点拨)我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我们生存的宇宙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否有边际,是否有一天会消亡?你可曾追寻过这些问题的答案?大多数人成年后忘怀的问题,霍金等科学家却执著地追寻着……
霍金的疾病——请同学们想象以下自己若患有此病后的感受。霍金说:“我得病后的一个体验是:当一个人面临早逝的可能,就会体验到活下去是值得的。”(点拨)是什么支撑着霍金活下去并继续在科学道路上跋涉?(生答:对生命的理解和热爱。)是的,这种精神与霍金在科学上的伟大发现一样,也是人类的一笔巨大财富。
2、“邂逅”何意?(生答:偶然相遇。)偶然的相遇却在作者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笔来邂逅这位伟人吧。
三.以学生的问题为出发点,把握课文的结构、主旨、语言特点
请学生根据预习,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并在全班交流。
1、导入语中说“本文多侧面地刻画了霍金独特的形象”,到底从哪些角度刻画了霍金怎样的独特形象?
讨论明确:
霍金是一位高度残疾而顽强抗争取得巨大成就的杰出科学家。
形的独特:霍金是一个身躯极度瘦弱根本不能直立根本不能直坐也不能随意活动身体高度残疾的独特之形的人。
肖像描写:这是一个弱小的身躯,稍向右侧倾斜地靠在──或者说是被安放在──轮椅车背上。
身躯弱小――――肌肉高度萎缩,身体极度瘦小;身体向右倾斜―――――根本不能直立根本不能直坐;安放在轮椅背上――――身体根本不能灵活转动。
神的独特:渺视死亡,与死神顽强搏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杰出人才。
神态描写:他的目光显得异乎寻常,可以看成极度冷漠,也可以视为显示着超常的魅力。
极度冷漠――――漠视逼迫的死神,对自己的命运不屈不挠,漠视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细事情;超常魅力――――对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专心致志,心无旁婺,目光深邃。
霍金精神描写:霍金是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
超人――――坦然面对死神,与死亡抗争,与时间赛跑,专心于自己喜爱的科学事业。
2、阅读本文,你感觉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哪里?
讨论明确:
对待名人或成功人士:
东方:一般人对待名人或成功人士会有“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给名人送花、请名人签名、给名人拍照、请名人合影、狂呼名字、热泪盈眶、围观名人、跟踪名人,政府部门“要让名人或成功人士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这样做其实是大家不懂得尊重个人的价值和不懂得时间的富贵,会浪费这些杰出人才富贵的科研时间,也许会毁掉杰出人才。
西方: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他完全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不必随时面对镜头、鲜花、握手和掌声,不用应付集会、宴请、报告和表彰,因为大家都懂得个人的价值和时间的可贵。
西方的名人或成功人士他们得到的是平等的尊重。
对待残疾人士: 东方:课本中没有写到,可以和霍金得到的作个比较,他们得到更多的是怜悯施舍,有的甚至是鄙视与排挤。
西方:霍金是幸运的,他生活在一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时代,他也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要不,他如何能完成他的著作,如何能继续他的生命和工作?他的轮椅上装满了大大小小的机械和电脑,他的身前就有显示屏和特殊的键盘,这是IBM公司专为他设计制造的,所以他才能自如地操纵轮椅,才能传达自己的思维,才能延续他的生命。
西方霍金所得到的是高科技的关怀与充分平等的人文关怀。
3、本文写作的主旨到底是什么?
讨论明确:
通过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作者极力推崇的西方的那一种人才成长的环境,既有高科技的关怀,更重要是的剑桥那样人与人平等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充分的人文关怀才是杰出科学家成长的最重要的关怀。作者希望世界上其它国家当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能给杰出人士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幸运地成长,为人类创造更大的价值。
4、语言品味
(1)、车驶近了,我却呆滞了,是敬仰,是震惊,是凝视,是沉思;都是,或许都不是──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讨论明确:
呆滞――――我非常崇拜;敬仰――――他是物理学领域继爱因斯坦之后的最杰出人才;震惊――――他身躯高度残疾却取得如此成就形成强烈反差;凝视――――是尊重;
沉思――――引发我的思考,为什么他以如残疾之躯却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
(2)、霍金的目光既可看作极度冷漠,也可视为极有魅力,这是什么意思?
讨论明确:
极度冷漠――――漠视逼迫的死神,对自己的命运不屈不挠,漠视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细事情;超常魅力――――对自己从事的科学研究事业专心致志,心无旁婺,目光深邃。这目光反映了一个与严酷命运作战的不屈灵魂,是坚毅不屈精神的反光。
(3)、在他经过我身边的那段时间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目送着他静静地过去。
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照相机,但我既没有移步,也没有拍照,连拍一下他的背影的念头也很快被自己否定了。
讨论明确:
这里写的是我见到霍金的两个念头:第一念头是见到霍金我非常崇拜,霍金从我的身边走时,我一动也未 动。第二个念头是在霍金已经走过我的身边,我想走上前去又下意识地摸着相机,但很快这个念头就被我打消了。因为我意识到了“对于这样一位随时面对逼近的死神却依然像超人那样奋斗的人,对他的任何干扰都是一种罪恶,更不用说任何好奇的举动或过分的热情表现”。我感到不应该打搅这位不屈的斗士,这是对个人价值的应有尊重。另一个是当时的人们的行动感染了我。当霍金经过时,一切都是那么平静,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人都毫无异样,就连照料他的老护士也不靠近他的轮椅,只是默默地跟随着,大家都尊重他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生存权利。
(4)、“不幸”和“幸运”之说是否矛盾?
讨论明确:不矛盾。霍金身患绝症是不幸的,但是他却能够在外界的帮助下完成对命运的抗争,因此是幸运的。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提供了他与外界沟通的可能,他生活在一个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尊重的环境中。作者更强调后一点。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剑桥就是这样环境的代表。四.小结
我们从该课的学习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请同学用几分钟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请若干个同学朗读所写的感受(在自愿的基础上),与大家分享。
学生的感受主要从霍金的人格魅力和尊重个人价值的环境两点出发,落到自身的言行上。
五、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人文关怀(必做)。
2、就“人文关怀”谈谈自己的理解(>=300字)。
第五篇:高二语文上册《自然笔记》教学设计 华东师大版
《自然笔记》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无穷的奥秘,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会对自然现象作合理的想象与哲理的思考。
2、利用诵读方式使学生能够欣赏本文融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的风格,体会本文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
1、了解科学散文、科学随笔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
2、学会科学散文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
本文所涉及的有关自然常识,科学性的说明与文学性的描述的异同及其作用。【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文《自然笔记》选自《散文(海外版)2001年第4期。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名家大师,哲人智者都涉足过散文领域。许多诗人、作家、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家都写过脍炙人口的美文华章。我们要注意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作者研究的领域是什么? 二.作者简介
杨文丰(1957—),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散文家。已出版散文集、写作学和创造学著作等10部(4部合作),曾获国家科普奖二等奖、散文奖、省和部级教材奖等。三.整体感知
1、作者以细致的科学观察和广远的艺术想象生动描述了地球的色彩,空气的流动,以及光照、降雨的作用和异象。他凭卓越的想象力,以美妙而丰富的联想,华丽而灵动的笔触,将自然界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瑰丽雄奇的景观,描绘得美轮美奂,在传授自然科学常识的同时,又给读者以无限美好的享受。
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结构全文,对象明确,每一段落既保持了全文一以贯之的文风,寓科学性于文学性之中,又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一位自然科学家有如此美妙的文笔,令人赞叹。
2、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蓝地球”。第l段指出围绕地球的大气层是蓝色的;第2—3段介绍大气的蓝色是阳光与空气相遇而成;第4段表达了在蓝色天宇下人类能和平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第二部分:“‘晨昏线’寓言”。第1段说明晨昏线是白天与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第2段指出由于自然因素的复杂,晨昏线对光与暗的划分并不均匀;第3段揭示晨昏线的社会意义:昭示光明与黑暗永远共存的道理。
第三部分:“包容一切的空气”。第1—3段首先说空气的无处不在;第4—5段以“古老”而又“年轻”说明了空气的无时不在;第6—7段以“勤劳”的“园丁”和“永恒的流浪者”解读了空气对地球的意义;第8—12段揭示空气是平凡而伟大的。
第四部分;“蒲福风级”。第1—9段介绍了风的级别;第10段说明现已编出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蒲福风级表;第11段则联想到人类社会的森严等级。
3、每一部分阐释旨要
蓝地球:由于太阳光的波长不同,遇到空气中的微型物质形成散射和漫射,形成“蓝地球”。在这一段,作者将比喻和比拟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光学的一些知识描写得灵动飘逸,使七色阳光、空气与地球具有了人格化的含义。
“晨昏线”寓言:白天和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作者在这里的用意并不仅仅局限于解释自然现象,他还从晨昏线引申出了光明与黑暗相互依存、互有攻守的哲理,由于有自然宇宙的大境界作铺垫,因此,文章极具感染力。
包容一切的空气:空气无处不在,她的特征和作用。以比喻领起每一段,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空气与地球的关系,与人类的关系,也使文章对包容一切的空气的神情赞美显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字里行间充满了人类对“空气”的赞美和感恩。
蒲福风级:英国海军大将蒲福1805年以海陆之上的自然景物的“表现”来划分的风级。作者在蒲福分级的基础上加以浓墨重彩的渲染,引入大量人文典故和景物描写,将简略的风级分类表扩充为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同时又赋予“风”以极为丰富的社会学寓意,令人掩卷长思。
4、本文生动精彩的语言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晨昏线,忠实地做着与地球反向,同速的运动。”把晨昏线的运动的规律性写得亲切形象。
(2)巧用类比:“一旦遭遇空气中的尘埃,冰晶等微型物质,必将共时性的发生类似于故居檐下雨水滴石,水花四溅的散射漫射。”用生活中熟悉的现象来作比,把散射这个陌生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特征鲜明。
(3)化用概念:“所谓‘银币雨’,该是龙卷风将古墓里的银币戏纳入天空,御风而行,白天而降所形成的‘资本转移’。”化用金融术语,把“银币雨”说得通俗易懂。
(4)整散结合:“(空气)很诗化,抽象得像光,缥缈得如雾,飘泊得似水。”强调空气的各个特点,也使句子读上去朗朗上口。
(5)化用文言:“西班牙降了一场‘橙雨’,一只只橙子,随风跌入夜,砸地响闷声。”化用杜甫名句,把雨描写得诗情画意,又不失幽默。
(6)蕴涵哲理:“人类社会,一直风声不断,而且,新的级别,依然在流动产生。” 5.你最欣赏哪一段?
笼罩地球的一片蓝,是阳光与空气精心协作的“魔术”。
作者将比喻和比拟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把光学的一些知识描写得灵动飘逸,使七色阳光、空气和地球具有人格化的含义。
温泉般汩动、往地球泼泻的阳光,总要与拥抱、呵护地球的空气邂逅。
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阳光与空气相遇时极富人情化的动态场景。“泼泻”写出阳光自上而下的动态;“拥抱”、“呵护”写出空气既无所不包,又轻柔飘渺的特点;“邂逅”一词,使得阳光与空气的偶然相遇充满浪漫色彩,予人以美好的想象。
晨昏线过处,无非是白绸缎刚刚飘然过去,黑披风就急急拂脸而来。沧海桑田,云去云飞。黑夜和白天,对自己体下的江山万物施行着轮回式的恩泽与压迫。
“白绸缎”与“黑披风”,比喻形象贴切,它让我们感受到面纱下地球的秀丽和高贵。
一黑一白,回环反复,宇宙的游戏规则呈现的大气,使一切小人心智失去重量。而作为人,面对轮回着的恩泽和压迫,该怎么办?作者留下伏笔。作者对于地球形态和内涵进行了科学的庄重的开掘。她很诗化,抽象得像光,飘渺得如雾,漂泊得如水。
以光、雾、水等具体可见、可感的自然物来描写空气的诗化。
把实在的东西抽象化,把抽象的东西具象化,这是艺术联想对万物的诠释,没有丰富的语言组织和想像力是难以做到的。
她的胸襟早就不止于包容一切,她“统一了黑暗和光明,统一了寒冷和温暖,统一了阴电和阳电。”(高士其:《天的进行曲》)
运用引用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触觉、外在与内在的统一,突显空气囊括一切的气度和胸襟。微尘的极致是土地。河流的极致是海洋。星辰的极致是星系。——平凡的极致是伟大!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由近及远,由小及大,强调空气的本质是平平凡凡的伟大,伟伟大大的平凡。《蒲福风级》中对风的级别的描写,一级是大漠“烟直”。二级是叶儿“轻摇”,三级是海船“微显簸动”,四级是“船涨满帆”,五级变为“清劲风”,而六级则是“强风浩荡”,八级是“大风”„„ 从对风的级数的递增与之相对应的词语的准确选择,体现出了杨文丰不凡的语言功力。
风级”的界定对应物的不同形态,让人从中判断风之级数,由此而体现了大自然风云变幻的奇景。四.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关于大气折射散射、晨昏线、空气、风的科学知识的?(划出说明科学道理的语句)
2、这些科学知识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得如此生动美妙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或说明方法?)同桌的两位同学可以交换一下意见,然后自己选择其中一小节来具体回答问题。
1、《蓝地球.》:科学道理——“不同波长的、„„奇特的蓝。” 形象的拟人、美妙的联想。
2、《“晨昏线”寓言》:科学道理——“白天与黑夜在地球表面上的交界线,气象学上称为“晨昏线”。黑夜、白天——黑披风、白绸缎(比喻);拟人
3、《包容一切的空气》:总体运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运用丰富的艺术想象,形式上用行云流水般的排比句,形象描述了空气与地球、人类的关系。(隐含着科学道理)联想到人格化空气所具有的品质:她能包容一切,是伟大的。充满人类对空气的赞美和感恩。
4、《蒲福风级》:科学道理——风的级别
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将简略的风级分类表扩充为一篇声情并茂的散文。
引用并加入人文典故。告诉我们自然科学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枯燥乏味,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科学理念的传达与文学审美,并不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它和文学艺术其实是相通的。
5、《位置》:科学道理——年轮(下定义)(根据年轮看出位置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位置所造成的生存环境的差异。)
运用说明文中举例子的手法:龙王山坡南坡北的位置差异造成山南山北松树生长状况的不同来说明科学道理。
6、《黄花雨》:科学道理——龙卷风。(下定义、打比方)
举例子;化用俗语和唐诗,语言幽默活泼,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师:接着,请找出晨、蒲、位三节中作者借题发挥的议论性文字,分别思考一下它们与该节描述或说明内容的关系,给予你哪些启迪?想一想,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生发联想,发表议论?前后四位同学可以讨论一下,推荐一位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师:《自然笔记》是科学随笔,作者是自然科学家。他以科学家的目光观察自然,又以文学家的心灵描绘自然。文章既有科学美,又有深藏于大自然现象中的诗美、哲理美。你能不能以这篇文章为例,概括一下科学随笔的特点?
生:
1、它属于科学散文的一种。以科学内容为题材的随笔。它具有随笔的特点和优势:短小、轻松,活泼,锐利,情与理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科学性和知识性。
2、它运用文学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语言既形象生动,又科学、准确、鲜明,没有艰深的论述,可读性强,对读者有一种亲和力,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3、它的题材广泛,最关注的并不在科学的内部,而是在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等方面,亦科亦文,可以说是科学与人文“杂交”的产品。文章,均体现出超越专业的文化视野,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师:《自然笔记》的作者十分注重文章的通俗性与可读性,用文学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在这篇文章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深入浅出,自由洒脱,充分体现了随笔的文体特点,显示了大家风范。作者以亲切、生动、优美的文笔,让人体味着科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学习这篇文章后,对你今后的随笔写作有什么启示呢? 五.表现手法(写作技巧)
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对比、象征、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直抒胸臆、以小见大、开门见山等等 六.作业:
请你借鉴《自然笔记》的笔法,选择一个你熟悉的自然现象,写一个有情境、有理趣的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