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刘书洲回文数教学设计
第五届河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探索规律第三部分
《回文数》的教学设计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单屯校区 刘书洲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取一些常见的、有一定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这些规律,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同时,本节课所研究的现象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学生通过探索能取得成果的,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设想:
回文数的问题,因为数字排列对称,规律性明显,学生比较感兴趣。在观察、思考、计算的过程中,要注意带领学生领会数学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计算等活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2、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教学重点: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小学阶段已经学过那些
数?
学生讨论、交流,并选学生代表汇报。
师: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一种新的数。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课件(教材第76页问题)909、63136、4444、10101 师:请同学们先观察数字,然后从左到右,再从右到左读出各数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读并思考,选学生代表汇报。
归纳:向上面的数字叫做回文数 请同学们自己举出一些回文数。
2、教师出示课件:
任取一个自然数,把它倒过来与原数相加,得到一个和,然后用这个和重复上面的运算,最后总能得到一个回文数。请同学们用75、327、654试一试 学生读课件
师:真有这么神奇吗?任何一个自然数经过这样的运算都能得到回文数?大家愿意验证一下吗? 学生回答:愿意。
要求:为节约时间,大家可以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对中间过程要做好记录,算一步计一步。抽生汇报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了解了什么是回文数,以及关于回文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
师:请对回文数有兴趣的同学利用课外时间再多做交流,还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对回文数了解更多。板书设计:
回文数
909 63136 4444 10101 向上面的数叫做回文数 75
327
654
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观察、寻找回文数的规律以及归纳回文数的特点时,给予学生的时间较短;同时课件的制作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带领学生领会数学美这方面做得不到位。
第二篇:刘教学设计
《抽屉原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说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介绍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及对“抽屉原理”的实际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教学重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简单的问题加以“模型化”。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虽然我对大家的生日不是很清楚,但我肯定在咱们班的61位同学中,至少有6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相信吗?要不我们就来调查一下?(现场调查学生)
师:看,我说的对吧?当然,“至少有6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这句话并没有规定必须是几月份,反正“总有一个月份至少有6位同学出生”,所以,这个数据不管是在哪个月份出现,都能证明老师的话是正确的。老师为什么能料事如神呢?到底有什么秘诀呢?学习完这节课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反思:课始的导入引出了话题,也引发了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抽屉原理”,初步渗透了“不管怎样”、“总有一个”等思想。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激起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原理。
1、出示:小明说“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他说得对吗?请说明理由。师:“总有”是什么意思?
师:“至少”有2枝是什么意思?
师:好的,看来大家已经理解题目的意思了。你可以亲自动手摆一摆学具来研究,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图,看看有哪几种放法? 学生思考,摆放、画图。全班交流:
方法一:可以在第一个文具盒里放4枝铅笔,其它两个空着。记作:(4,0,0)。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4枝铅笔。
方法二:一个盒子里放3枝铅笔,另一个盒子里放1枝,还有个盒子空着。计作(3,1,0)。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3枝铅笔。方法三:还可以在一个盒子里放2枝,另一个盒子里也放2枝,第三个盒子空着,记作(2,2,0)。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放进2枝铅笔。师:还有其它的放法吗?在这几种不同的放法中,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里要么装有4枝铅笔,要么装有3枝,要么装有2枝,还有装得更少的情况吗? 师:这几种放法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怎样说? 师:装得最多的那个盒子一定是第一个盒子吗?(板书: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装有2枝铅笔。)
(反思:怎样帮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模型中的“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等词语
表达的意思呢?在上述教学中,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图,找出“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的所有分放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并得到所有的分放方法。接着,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导学生体会、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至少”的含义,为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扫清了障碍。)
2、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在所有放法中放得最多的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几枝铅笔。怎样能使这个放得最多的文具盒里尽可能的少放?
生2:先把铅笔平均着放,然后剩下的再放进其中一个文具盒里。师: “平均放”是什么意思?
生2:先在每个文具盒里放一枝铅笔,(师根据学生回答演示摆放的过程)还剩一枝铅笔,再随便放进一个文具盒里。师:为什么要先平均分?
生3:因为这样分,只分一次就能确定总有一个盒子至少有几枝笔了。
师:好!先平均分,每个文具盒中放1枝,余下1枝,不管放在哪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里至少有—— 生:2枝铅笔。
师:这种思考方法其实是从最不利的情况来考虑,先平均分,每个盒子里都放一枝,就可以使放得较多的这个文具盒里的铅笔尽可能的少。这样,就能很快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我们可以用算式把这种想法表示出来。(板书:4÷3=1……1 1+1=2)
(反思:在交流时,抓住两种方法的本质和关键加以引导,并进行归纳提炼,使学生初步感受和体验枚举法与假设法的不同。将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用“有余数除法”形式表示出来,将思维过程与数学符号联系起来,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并为后面发现规律埋下伏笔。)师:如果把5枝笔放进4个盒子里呢?可以结合操作说一说。师: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 师: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 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 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铅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师:你的发现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你们太了不起了!
(反思:有了第一个例子研究的基础,再通过类推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在类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假设法进行解释,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概括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只要放的铅笔数比盒子数多1,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出示):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后汇报:
生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2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3本书。
生2: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3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
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本书。
生3: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如果每个抽屉里先放4本,还剩1本,这本书不管放到哪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5本书。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我们的想法呢?生答,板书如下。5÷2=2本……1本(商加1)7÷2=3本……1本(商加1)9÷2=4本……1本(商加1)师:观察板书你能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只要用 “商+ 1”就可以得到。
师:你真爱动脑筋!那如果把5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生2:“总有一个抽屉里的至少有3本”只要用5÷3=1(本)……2(本),用“商+ 2”就可以了。生3:不同意!先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还剩2本,这2本书再平均分,不管分到哪两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师: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在小组里进行研究、讨论。(全班交流)生1:我们组通过讨论并且实际分了分,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不是3本书。生2:把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每个抽屉里先放1本,余下的2本可以在2个抽屉里再各放1本,结论是“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生3∶我们组的结论是5本书平均分放到3个抽屉里,“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用“商加1”就可以了,不是“商加2”。
师:现在大家都明白了吧?那么怎样才能够确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个物体呢?
生4:如果书的本数是奇数,用书的本数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就会发现“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看来,真理确实是越辩越明!同学们的这一发现,称为“抽屉原理”。(板书课题: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也称为“鸽巢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反思:余数不为“1”时,余下的物体怎么分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探索空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有效地突破了难点。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三、应用原理。
师:学习了“抽屉原理”,你现在能解释“为什么咱们班的40位同学中至少有4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吗? 学生思考,讨论。
生1:一年有12个月,相当于一共有12个抽屉,40÷12=3……4 3+1=4,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4个人,所以至少有4位同学是在同一个月份出生的。师:说得真好!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这个秘诀了。
(反思:不但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就感。)
四、全课总结。
第三篇:刘建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2.了解这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自主、合作等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日华中学
刘建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已经进入了八年级,但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对文言文的理解上,还有少数同学在文言文的背诵上都存在着困难,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有厌学情绪,一碰到文言文就主动放弃。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通过图片的放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尽可能地当堂成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对课文的写景进行赏析,进而分析作者的情感,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配乐风光片,让学生初步领略山水之美。(多媒体显示)
教师导入:刚刚给同学们播放了一小段风光片,感叹声、赞美声不绝于耳。那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不美呀,那可能是你们忙碌于繁重的学习,忙于玩耍、吃零食,而没用你的双眼去观察,其实,当你抬头往窗外看看,你会发现这一切都很美:天的高远,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苍翠„„都那么值得你品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96页,我们学习第一篇短文。(板书:答谢中书书)
二.解题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该如何断句:答/谢中书/书
第二个“书”解释为书信,“答”解释为回复,“谢中书”是人名,作者的朋友谢徵,官至中书鸿胪,故名谢中书。
题解: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
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 “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遍游名山大川。陶弘景一生纵情山水,修身养性,留下许多经典作品,有《华阳陶隐居集》等。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仙人”。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2.时代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两遍,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节奏、语气。本文多为四字句,两字一顿。最后两句例外,重读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4.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5.齐读。
6.听录音,思考下列问题:
统领全文的句是:
。其中“
”字点明全文的中心。(明确: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美)
五.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自己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用笔标划出来; 2.重点词句检测
①古来共谈:谈论,这里指欣赏。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②五色交晖:交相辉映。色彩斑斓,交相辉映。..③四时俱备:四季;都。四季都能看到。...④晓雾将歇:消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⑤夕日欲颓:坠落。夕阳将要坠落的时候。
⑥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儿。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两人为搭档,一人读,一人译。
提示:把单音节变双音节;结合句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揣摩句意,合理调整。: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高峰插入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林翠竹,四时具备.(苍青的林木和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4.看图填文。
用屏幕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请同学们用课文语句解说。
(图片的内容与课文内容的顺序不一致,重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深入文本,理清结构
1.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2-5句为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6-7句以感叹总括前文。
2.学生自由朗读。3.看图片背诵。4.背诵比赛。
七.研读品析,分析写景特点
1.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明确:写到的景物: 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描绘:
①角度多变:从仰望高峰到俯视清流,然后平视流水两边的景物。②调动感官:视觉和听觉的立体感受,使文章富有变化。
③使用修辞:通过夸张、对偶、借代的修辞,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使文章语言优美。
八.联系语句,分析情感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是景物描写中必然蕴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本文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实是欲界之仙都。
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九.写法总结
①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②多变视角,调动感官; ③借用修辞,抒发真情。
十.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本文。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诗词、对联、歌词等。(写于摘抄本上)3.完成本课的《学法大视野》。
第四篇:刘妮妮《我喜爱的书教学设计》(推荐)
我喜爱的书——封面设计 高密市立新中学
刘妮妮
教材设计思想:
《我喜爱的书》是湘版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型课。把书封面设计的学习与装饰学生自己喜爱的书结合,通过设计自己喜爱书籍的封面,掌握书籍封面设计的基本技巧,培养其设计意 识。教材没有沿袭传统的以具象图形为主的设计形式,而是强化了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突出以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 主的设计方式。更多以文字造型、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试图把文字作为一种独立的视觉图形进行设计处理,让学生从中体 会到封面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表现要领。这种设计元素的单纯化、抽象化处理,可以促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与掌握封面设计的规律性知识。在学习封面设计的同时,本 课侧重于提高学生字体设计的能力。学生分析:
学生一般认同传统的以具象图形为主的设计形式,缺乏借助文字图形这个相对抽象的设计元素进行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路,启发他们试图把文字作为一种独立的视觉图形进行设计处理,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封面设计的一般性规律及表现要领,提高学生字体设计的能力。设计方案:
美术新课程应从文化艺术学习作为切入点,增加文化含量而又不失美术课的特点。使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互助学习、探究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教师是课堂的唯一主角、提倡师生情感交流平等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索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活跃性;学生与教师架起友谊的桥梁,并在愉快的教学活动中,感化学生,形成一堂轻松愉快的、充满和谐的美术课。教学策略:
本节课通过书籍实物分析和多媒体的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的观察感受封面设计的理论学习和方法制作。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封面设计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体验、思考、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目标:
1、了解封面设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语言去感受、欣赏封面艺术。
2、融美术字与图形于一体,强调字体与图形的排版设计,大胆设想,运用构图、色彩、图案等知识,设计出比较完美、体现个性的封面。
3、通过学习设计封面,激发学生爱书、爱学习、爱生活的美好道德情操。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封面设计的基本知识 .难点:字体与图片的排版都要体现书籍内容的情感,作品能体现个性,力求创新。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类书籍(古籍书、儿童读物、杂志、画集)2 .学具:铅笔、彩笔、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播放书制作过程的视频,让学生观赏。
【教学策略:通过播放书制作过程的画面,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对书的制作过程有所体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教师提问:在视频中看到了什么?最后一道工序是在什么?【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体验说出来,并能分辨出制作书的最后工序名称。】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此引出:这个过程也称书籍装帧设计,是指书籍的整体设计。它包括的内容很多,包括封面设计、版式设计及装订等,其中封面设计最主要设计要素。
【出示课件,进一步巩固认识,使学生对书籍装帧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怎样来设计一本好的封面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出示课题《我喜爱的书——封面设计》(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精讲点拨
1、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总结答案。
【教师出示本节课要学习的理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将不理解的内容提出来。】
[1] 什么是封面,封面有什么作用?(保护书页,宣传作用,欣赏收藏价值)
[2] 封面组成部分?(封面、书脊、封底)
[3] 封面的设计形式?(文字、绘画、摄影、图案)
【教学策略:用抢答的形式,让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时出示图片和实物相联结,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理解】
2、考考你的眼力:出示4个封面学生分析各自的表现形式,找出共同点。【教师出示课件,对比四种封面形式共同具有的要素是什么,引出封面设计的三要素。】
板书:文字
图形
色彩
3、生活应用:文字是封面设计的重点,文字的形式也是各不相同,通常在书籍封面设计中会用到哪些字体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上微机课中编辑文档用到的字体和生活中看到的广告字体等。】
4、教师总结:①基本字体包括宋体、黑体、楷体等。【教师板书示范三种基本字体的写法,并和生活中的应用相结合。】
宋体
黑体
楷体 书
书
书
②创意字体是在基本字体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重新构思设计字体。【教师板书示范马的创意写法,并让学生上台也写一写自己的创意。】 【教师总结创意字体变化的原则和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A、B、C、D、字体变化的原则:从内容出发,易于辨认,统一完整。变化的方法:笔画变化、字形变化、结构变化。教师示范。
根据作品进行对比欣赏。
5、书名是封面设计的重点。封面其他要素(图形、色彩)要围绕书名来设计。举例分析:莫言《酒国》【利用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的作品进行分析,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6、下面我们再来看几本书的封面,观察书的封面上缺少些什么?
学生回答:书名。教师问:没有书名有什么感觉?同一书名,不同的布局给人什么感受?【学生分组讨论,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进行总结。】
对称布局:稳定、庄重 均衡布局:既稳定又活泼
排版与布局:在构图时要认真考虑文字的主次、疏密、虚实关系,以及文字的字体、大小、颜色的处理。【利用课件演示书名放在不同位置布局的感受,选出最佳布局,引导学生体会美感。】
7、封面设计步骤:【动画形式演示设计的流程和步骤】(1)构思立意,选择合适的布局方式,画出草图。(2)选择能体现书籍性质、情感的文字并进行排版。(3)上颜色(可以用笔直接画,也可以运用有色纸剪贴)
8、学生创作练习:选择喜爱的课外读物,根据内容特点,以书名为中心,用以文字为主的表现形式为其设计一个封面。
(教师作巡回指导)
(三)小试牛刀
展示自我
【选择运用不同字体布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评,鼓励学生进步】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大家的努力和精心制作,同学们出色地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封面设计作品,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发挥了创造精神。我们都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每读一本书都是我们灵魂的升华,老师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能够更加热爱书籍,热爱学习,更加懂得珍惜书本,珍惜学习的机会。板书设计
我喜爱的书
封面设计的构成:封面、书脊、封底 封面设计要素:图形、文字、色彩
封面设计的表现形式:文字、绘画、摄影、图案。
教学反思:
教学还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书籍封面设计为线索展开,通过对设计理念的把 4
握,突出设计在形象宣传上的作用,让学生进行设计思路的分析;讲解基本的设计方法,然后向全班征集封面,最后让学生当封面设计师,进行封面设计制作。
教材以绘画、摄影、图案等作品为线索,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并组织活动内容:学生经过封面设计、封面美化的学习,已经基本了解了封面设计的要求并用所学的知识设计出完整、美观的封面作品来。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封面设计的技能,并学会灵活运用知识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节课通过书籍实物分析和多媒体的课件演示,让学生直观生动的观察感受封面设计的理论学习和方法制作。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封面设计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体验、思考、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五篇:刘瑞娟《数松果》教学设计、反思、说课稿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
说课稿
盐湖区陶村小学 刘瑞娟
《数松果》说课稿
《数松果》是北师大版第三册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学习乘法口诀的起始课。旧教材在学习口诀的编排上以2的乘法口诀为开端,而北师大版教材则是以本课即“5的乘法口诀”为切入点来学习的,这样的安排使教材更加的生活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他们自觉进行自主性的探究学习,更便于学生运用方法的迁移来学习其他口诀,因为5的乘法口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学习时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手指及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口诀。
(二)、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
(三)、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使他们产生自觉记忆口诀的欲望。2.能够归纳学习步骤,掌握乘法口诀的学习方法。
3.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5.有机地重组教材,以“五环旗”为整节课的学习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记忆5的乘法口诀
(五)、教学设想:
教材主要包括“数松果”、“算一算”、“练一练”三大块,根据教材内容主要设计了“情境导入”、“探究性学习”、“游戏”、“应用”四大部分。重点从导入的处理、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安排、乘法口诀学习方法的掌握三个方面来说一说。
1、重设情境,激情导入。
新课程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非常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强调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于是,我改变教材中“数松果”的情境,用北京奥运开幕式及运动员夺冠的片段为情境导入,以此为契机,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举行北京奥运会时人们各种兴奋欢呼的场面,在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和欢呼声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奥运的激情在不自觉中已被成功激起。然后出示奥运五环旗,由学生说说对它的认识,教师再进行简单介绍。
2、重组教材,自主探究。
①“五环旗”及“算一算”两部分的整合。
在新课探究这一环节中,原本教材分“数松果”和“算一算”这两大部分,潜意识已经把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割裂为先用最基础的数数的方法来解决,而后才是采用根据图意列乘法算式的方法。学生对于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我将教材中的“数松果”这部分换成“五环旗”的内容,并与“算一算”这部分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导入部分教学完后直接出示9面五环旗,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提问以后,便将“一共有多少个环?”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应于自己知识基础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将这一环节安排小组活动,这样每个学生不仅可以有自己的方法,还能够获取别人的好方法。这样将教材的有效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空间,而且更能够适用于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
②.口诀的学习。
在学习口诀这部分内容中,设计时力求将情境图、算式、口诀三部分联系起来,整段教学流程突出“简化”二字。让学生从理解图意出发,根据图意将具体的图抽象“简化”成用乘法算式表示,再根据有关5的乘法算式的规律,将5的乘法算式“简化”成5的乘法口诀,即“看算式编口诀”。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口诀”是由生活实际中逐步抽象、简化成数学知识的,且能充分体会到口诀的作用,自觉产生记忆口诀的欲望。
小学数学课题组 教育教学反思
盐湖区陶村小学 李志
《数松果》教学反思
《数松果》的教学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会应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课是学生学习乘法口诀的第一课时,虽然有些学生已经会背乘法口诀,但还没有真正地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因此,教学时,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方法及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学生掌握了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其他乘法口诀打下扎实的基础。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学得轻松,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备课时预设学生第一次编制口诀有困难,准备师先讲解示范编前三句口诀,再多用些时间进行探索和交流,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有部分同学已会背口诀,编制时脱口而出。因此,编口诀的时间缩短,把学习重点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上,使学生在真正理解口诀含义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应用。总之,本节课从童话故事入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
小学数学课题组 教育教学设计
盐湖区陶村小学 李志
《数松果》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三册《数学》第二单元《乘法口诀》第一节《数松果》。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由“数松果”的具体情境导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5个5个地数,列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得数的规律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突破难点。再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列出另一个乘法算式。让学生知道根据一道乘法口诀能列出两道乘法算式,突破难点,实现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结合“数松果”的具体情境,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掌握5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习惯。(3)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数感。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懂得数学是生活的需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四、教学重点:
掌握5的乘法口诀。
五、教学难点:
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数松果情境,导入新课: 2.提出问题,探究新知:(1)提出问题。
师:看着主题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2)确定研究主题,寻找解题策略。师: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可以数一数,算一算。师:那可以怎样数呢?(学生说出各自不同的数法。)①1,2,3,4,„1个1个地数。
②5+5,10+5,15+5,20+5,„„连续加5算出得数。③5,10,15,20,„5个5个地数。
④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也是5个5个地数。„„
师:大家的数法真多,你喜欢哪一种数法?为什么? 生:我喜欢5个5个地数,这样简便。师: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答师板书:
1×5=5 2×5=10 3×5=15 4×5=20 5×5=25 6×5=30 7×5=35 8×5=40 9×5=45 5×1=5 5×2=10 5×3=15 5×4=20 5×6=30 5×7=35 5×8=40 5×9=45(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的意义、算法。)师:刚才我们根据松果的排数,写出了这些乘法算式。看着这些算式,你有什么想法?生1:算式和得数都有一定的规律。
师:你能记住这些算式吗?动脑筋想想,然后4人小组商量一下,看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些算式和得数。
(学生讨论。)
生1:多读几遍就能记住。
生2:想着图记:1排有5个松果,2排有10个松果„„ 生3:记住1个5是5,2个5是10„„ 师补充:这是根据乘法的意义来记的
生4:记住每个乘法算式中都有乘数5。积一个比一个大5,就好记了。
生5:用口诀来记方便。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五九四十五。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铅笔盒上有。
师:利用口诀顺口、方便。(手指板书:1×5=5)1个5是5,为了记起来顺口,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师板书)你们能编出下面的口诀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先看图数一数有几个5,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出相应的乘法口诀,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编制口诀,组织汇报,教师将相应的口诀卡片贴在黑板上。)师:刚才我们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是谁编出来的? 生:我们自己。
师:你们真棒!大家编的口诀中还有很多对我们有帮助的规律,你们愿意把它们找出来吗?
生1:我们组发现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积,都相差“5”。师:观察得很仔细!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2:每次都多了1个5!多了1排松果嘛!
生3:我们组发现“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是5个字,“四五二十”是4个字,第一句口诀“一五得五”中有一个“得”字。
师:为什么这样编口诀呢?
生4:为了顺口、好记,口诀都是四五个字。
师:你的想法有道理,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来记住这些口诀。5的口诀有几句?如果记住五五二十五,忘记四五是多少怎么办?谁能教教老师?如果忘记五六是多少呢?
3.巩固练习:
(1)教师和学生对口令记口诀。(2)任意两小组“开火车”背口诀。(3)同桌一人说口诀,另一人口答相对应的两道乘法算式。(4)自由读口诀,比一比,谁能最先背出口诀。4.综合应用:
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可以用5的乘法口诀来解决?(学生思考后互相提问。
5.课堂总结:
师: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进步? 6.板书设计:
数松果
1×5=5 1×5=5 一五得五 2×5=10 5×2=10 二五一十 3×5=15 5×3=15 三五十五 4×5=20 5×4=20 四五二十 5×5=25 5×5=25 五五二十五 6×5=30 5×6=30 五六三十 7×5=35 5×7=35 五七三十五 8×5=40 5×8=40 五八四十 9×5=45 5×9=45 五九四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