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上《想北平》优秀教案
八上《想北平》优秀教案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
二、课文赏析(15分钟):
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习老舍的《想北平》,并试着根据前面板块的学习来做个评点。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学生回答:4、5、6段。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好,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可用文中词句回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
4、(过渡)刚才我们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
明确:朗读声音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
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缺少了韵味——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5、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到人,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
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三、评点文本(15分钟):
6、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地想念起它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我想这个问题就不再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了,我们请同学们根据昨天的预习,先来交流一下各自的点评,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学生交流评点内容,可以一段一段来,也可以三段一起来)第一节:
①写小说“以北平作背景不怕”——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
②“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③“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
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
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
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三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 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 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 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7、小结: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
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四、情感体验(15分钟)
8、最后一小节的点评是我们同学昨天最感到头疼的地方,不知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了。这样吧,我们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朗诵,然后再一起来说这个问题。听朗诵:《想北平》(6分钟),体会老舍语言的京味特点。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投影: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怎么读: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9、课堂总结: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包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
五、作业安排:
1、学习与评价
2、明代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全集之水浒传为古往今来之伟作,我们不妨模仿古人评点老舍名作《想北平》。
整理课上点评,结合笔记,小组合作,给全文作全面点评。
3、选作:
a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
b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
第二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2.探究活动,能在课后了解更多描写天涯游子孤独乡愁的诗文。
3.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布置课前预习
1.了解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
三、研习文本
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习老舍的《想北平》,并试着根据前面板块的学习来做个评点。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
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明确:4、5、6段。(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可用文中词句作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明确: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
4、(过渡)刚才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
明确:朗读声音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
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缺少了韵味——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5、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到人,通过对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
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凤凰新学案”中的“知识梳理”和“语言知识应用”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文中4、5、6节写到了北平的什么特点?
二、评点文本(18分钟):
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地想念起它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我想这个问题就不再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了,我们请同学们根据之前的预习,先来交流一下各自的点评,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学生交流评点内容,可以一段一段来,也可以三段一起来)第一节:
① 写小说“以北平作背景不怕”——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
②“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③“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
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
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
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三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
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
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
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
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小结
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
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三、情感体验
最后一小节的点评是我们同学昨天最感到头疼的地方,不知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了。这样吧,我们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朗诵,然后再一起来说这个问题。
听朗诵:《想北平》(6分钟),体会老舍语言的京味特点。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投影: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怎么读: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四、课堂总结: 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包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
五、作业安排:
“凤凰新学案”课后自评。
六、课外拓展
1、明代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全集之水浒传为古往今来之伟作,我们不妨模仿古人评点老舍名作《想北平》。整理课上点评,结合笔记,小组合作,给全文作全面点评。
2、选作:
(1)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
(2)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北平写家乡,那么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
第三篇:想北平.教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老师有一本书,叫《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如果他的每一天能够幸福自信的生活着,那么他必定是个具有完善人格的善良的快乐人。我感觉自己正朝这样的路上行走,并愿意把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共享。
我对快乐与幸福的定义
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其实每一个人对之的定义是不同的,我对它的定义很简单: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可以自由的写出自己所想写的文字,让自己的心灵充实,让自己的灵魂干净。幸福是自己拥有一个殷实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拥有一颗善良纯洁而又饱满的心灵,因此读书、思考、写作、工作,一天至少在五六个小时的伏案,让我痛并快乐着(颈椎病比较严重)。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远离职业倦怠,能够把每一天看成是崭新的充满挑战的一天,也才能使自己能够充满自信的去迎接挑战和机遇。同样一天的生活,怎样过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以阳光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我觉得我们自然能够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这种心态和生活方式是何其重要?作为教书育人者,整天板着面孔,面对学生没有一点热情,只有训斥和发怒,只有憎恨和埋怨,那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又会产生怎样消极的影响?况且,对自己的身心和生活也产生不小的消极影响。不管积极还是消极,你都面临同样的一天,那么我更愿意以笑脸迎接!
幸福的体验是靠修炼的
当然,这种幸福的体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想要就能要来的。我觉得读书和写作是修炼这种心态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径!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从来也没有间断过的读书史;探究自己心灵的成熟史,就是一部不断反思自己的写作史。我喜欢读书,源自于高中,在周浦中学读书,镇上有一个新华书店,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便用自己的方式买书来看;后来念中文系,在一个寒假里,曾经创下一个礼拜看四部世界长篇名著的历史。我把《红楼梦》读了六遍,跟它学做人,每读一遍便会有不同的体验!读《简爱》和《呼啸山庄》我读得泪流满面,读书,真的有太多的故事。当然还包括许多买书的故事,每年暑假都要去参加书展,每个月都要到书城,福州路、文庙、博库、九久网、一城网、当当网等我都是常客。现在,我像守财奴似的积聚下的几千册图书已经没有办法读完,常常是旧书没有读完,新书就已经来了。我常有这样一个感觉,就静静坐在书房里,心便安定和充实起来。读书真的改变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有许多的朋友。刚工作的时候,血气方刚,脾气很不好,很容易冲动,得罪人,但这种习性,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也曾有过“愤青”的做派,但现在能够比较全面看问题了,包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观的认识,在专业上对自己的提升等,都很有帮助。如读了黄老师惠赠的《学会教学》,恍然觉得原来教书是这样的;近几年来一直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包括中国教育史,感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想法越来越多了。这些变化,其实都得益于读书。另外一点,与读书相伴的是写作,我的写作经历其实也来自高中,自己的处女作是自己纪录87年连民龙卷风的日记,发表在《青少年日记》上,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我如今还有写日记的习惯,二十多年,一直没有中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写作真的是为了名利,为了发表,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拼命的写,拼命的投稿,当然也小有收获。但近几年来特别是05年后,我突然改变了自己的这种想法,我感觉写作更多的是带来精神上的一种宣泄,心灵上的一份满足和灵魂上的洗礼。譬如每天在日记中对自己言行得失的反思,可以提升自己性格的品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譬如在写作教学中或教育中的一些课例和案例的时候,可以使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积累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而且写得多了,更可以为自己做一点教学研究服务。没有功利性的写作,让我写得更轻松、更自由,不用去考虑什么主题,也不用去考虑怎样构思,写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08年在上海解放网上开了个博客,今年4月在教育1+1上开了个博客,对于写作就更是欲罢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所碰到的教育事故成为我写作的内容,教育1+1几乎每天在更新新的东西。因为写作,我就更加细心留意学校里发生的一切,每天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教室、在每一个课堂,都会出现我的身影。也因为爱写作,我也更爱思考,对教育教学、对学校管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随之不断提高。更因为写作,自己的每一天都能留下点痕迹,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有什么还比具有自由而饱满的心灵更让人感到幸福的呢?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很简单,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心灵充盈,你就会过得更加快乐!
(赞同)
第四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
【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看来“月是故乡明”是我们人类恒久的烙印。老舍先生一生有42年生活在北京,偶一离开,即念念不忘他的北平。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同学这次也又去查找了他不少资料,相信同学一定知之不少。
明确: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文本研习: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他甚至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3.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4.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5.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3).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你也许没到过北京,但跟随着大师的文字,恐怕你也仿佛来到了那皇城根底下了吧。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与意境?说说为什么。不妨我们与大师对对话吧.这样的一个北平,难怪作者说到最后,“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4)既然是“我的北平”,从他的北平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我”?
平凡、淡泊(平民气质“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三、拓展阅读:见课件。
四、布置作业:
第五篇:想北平教案
想北平老舍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
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布置课前预习:
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 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从几千年前的诗经采薇,到现代作家韩少功我心归去,从外国的荷马奥得赛到中国柯灵的乡土情结,无不都体现了家园之思确实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一个主题。看来“月是故乡明”是我们人类恒久的烙印。老舍先生一生有42年生活在北京,偶一离开,即念念不忘他的北平。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同学这次也又去查找了他不少资料,相信同学一定知之不少。
明确:老舍(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文本研习: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老舍先生对北平的那种说不出的爱他甚至与他对那个人的爱相提并论?
明确:对母亲的爱。老舍先生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这其中的爱可见是多真切和深沉了,确实要超出常人几分。颇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3.当然这说不出的爱还有他的原因。“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于是,老舍先生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4.何为“我的北平”?请同学找出书中文段来品读。
明确:“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个思念中有个北平。”(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5.尽管老舍先生说他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他又不是诗人,他将永远道不出他的爱。但所幸我们还是看到老舍先生笔下的“我的北平”。
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3). 点评老舍先生的“我的北平”。
你也许没到过北京,但跟随着大师的文字,恐怕你也仿佛来到了那皇城根底下了吧。你最喜欢什么样的文字与意境?说说为什么。不妨我们与大师对对话吧.这样的一个北平,难怪作者说到最后,“好,不要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4)既然是“我的北平”,从他的北平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我”?
平凡、淡泊(平民气质“采菊东篱下”传统文人的陶氏情结)
三 延伸拓展
(1)你也生活在六朝古都石头城,可能你也有你的喜欢的“你的南京”。和我们分享吧。
(2)母亲的芳香 /是故土的芳香
分享我的私房歌 罗大佑 乡愁四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