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三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三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第一篇:初三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初三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关系,让学生掌握利用顶点坐标解决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的方法.

数学思考:1.通过研究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建立数学建模的思想.2.通过学习和探究“矩形面积”问题,渗透转化及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通过研究生活中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现实意义,进一步认识如何利用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通过将“二次函数的最大值”的知识灵活用于实际,让学生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探究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的问题.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

1创设情景 引出问题,教师提出矩形面积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动

2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使用价值.

活动

3归纳、总结,利用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解决生活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活动

4运用新知 拓展训练,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

5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师生共同小结,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教学课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活动1] 问题:

现有60米的篱笆要围成一个矩形场地,(1)若矩形的长为1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若矩形的长分别为15米、20米、30米时,它的面积分别是多少?(3)从上两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回答.通过几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体会两变量的关系.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1)学生是否发现两变量;

(2)学生是否发现矩形的长的取值范围;

通过矩形面积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动2] 你能找到篱笆围成的矩形的最大面积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与矩形面积有关的量.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讨论.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是否能准确的建立函数关系;(2)学生是否能利用已学的函 数知识求出最大面积;(3)学生是否能准确的讨论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通过运用函数模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际价值,学会用函数的观点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活动3] 提问:

由矩形面积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共同归纳后得到:

(1)由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是最低(高)点,可得当时,二次函数y=ax2+bx+c有最小(大)值.

(2)二次函数是现实生活中的模型,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是否能从面积问题中体会到函数模型的价值;(2)学生能否利用函数的观点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不断思考,积极探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活动4] 1.归纳、小结. 2.作业:

教科书习题26。1第9、10题.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利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 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对本节课建立函数模型的方法是否理解;

(2)学生是否能全面的分析问题. 总结、归纳学习内容,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并培养学生语言归纳能力.

第二篇: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y=ax 的图像与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之后,对其图象及性质逐步进行探究的一个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图象与性质进行了学习,因此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上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二次函数,它是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体现函数知识螺旋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在此节后,我们还将循序渐进,在此基础上由简到繁逐步展开二次函数的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曲线之一,同时抛物线形状在建筑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抛物线型拱桥、抛物线型隧道等。可以说这节课既是承上启下,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及美感。其地位及作用不可小看。

2二、设计思想

1.函数及其图象在初中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象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持久的好奇心。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三种:列表法、图象法、解析法,初二时的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到图象的作用,这其实只是借助了图象的直观性,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节课,力图让初三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结合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以下两点:(1)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尝试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师生的互动,并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

(3)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x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

2用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经验。直接给学生出示y= x,并作图及观察性质,这样,让学生能通过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新知识,解决新知识,从而实现由掌握到迁移运用的过程。

2、数学思考:能够利用描点法作出y= x的图象,并能根据图象认识和理解二次函数y= x2的性质。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分析,得出有关结论,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

23、解决问题:能够作出二次函数y=-x的图象,并能够比较与y=x2的图象的异同,初步建立二次函数表达式与图象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观察、交流、概括、总结及表达的能力,而且更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数、形的转化。

4、数学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画图,观察,比较得出有关结论,使学生有一种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画图使学生更能体会到数形可以互相转化的关系,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四、教学重点

会画y=ax2的图象,通过观察图象理解其性质。

五、教学难点

描点法画y=ax2的图象,体会数与形的相互联系。

第三篇:初三数学复习教案(二次函数)

用人要看他的忠诚度和可靠程度、归依企业的程度,希望能够跟企业结合一起的意向有多少,如果这三样东西都是对的,我们企业会给他非常大的机会去发展。初三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二次函数(1)

教学目的:复习巩固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了解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几种形式.并能根据不同条件选择不同方法求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二次函数的定义:形如y=ax2+bx+c(a≠0 a、b、c为常数)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形式:一般式y=ax2+bx+c(a≠0)顶点式y=a(x-h)2+k(a≠0).

3.二次函数y=ax2+bx+c(a≠0)的顶点坐标 对称轴 及增减性

4.一般的二次函数

都可以变形为y=a(x-h)2+k的形式 具有特点:

(1)a>0时 开口向上;a<0时 开口向下.

(2)对称轴是直线x=h.

(3)顶点坐标是(h k).

二、例题分析

例1.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哪些不是二次函数?若是 指出a、b、c.

(1)y=1-3x2;

(2)y=x(x-5);

(3)y=3x(2-x)+3x2;

(4)y=(x+2)(2-x);

(5)y=x4+2x2+1.

例2.篱笆墙长30m 靠墙围成一个矩形花坛

写出花坛面积y(m2)与长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并指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3.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 当 x=0时 y=0;x=1时 y=2;x=-1时 y=1.求a、b、c 并写出函数解析式.

例4.求经过A(0-1)、B(-1 2)C(1-2)三点且对称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例5.已知二次函数为x=4时有最小值-3且它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1 求此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6.已知抛物线经过点(-1 1)和点(2 1)且与x轴相切.

(1)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当x在什么范围时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当x在什么范围时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例7.已知

(1)把它配方成y=a(x-h)2+k形式;

(2)写出它的开口方向、顶点M的坐标、对称轴方程和最值;

(3)求出图象与y轴、x轴的交点坐标;

(4)作出函数图象;

(5)x取什么值时y>0 y<0;

(6)设图象交x轴于A B两点

求△AMB面积. 同步练习:

1.在长20cm 宽15cm的矩形木板的四角上各锯掉一个边长为xcm的正方形 写出余下木板的面积y(cm2)与正方形边长x(cm)之间的函数关系 并注明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已知二次函数y=4x2+5x+1 求当y=0时的x的值.

3.已知二次函数y=x2-kx-15 当x=5时 y=0 求k.

4.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中 当x=0时

y=2;当x=1时 y=1;当x=2时 y=-4 试求a、b、c的值.

5.有一个半径为R的圆的内接等腰梯形 其下底是圆的直径.

(1)写出周长y与腰长x的函数关系及自变量x的范围;

(2)腰长为何值时周长最大 最大值是多少?

6.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三点: ① 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② 求函数图顶点的坐标

③ 求抛物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

7.如图

抛物线y=x2+bx+c与x轴的负半轴相交于A、B两点 与y轴的正半轴相交于C点 与双曲线y=的一个交点是(1 m)且OA=OC.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8.如图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已知OA=12厘米

OB=6厘米.点P从点O 开始沿OA边向点A以l厘米/秒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O边向点O以l厘米

秒的速度移动.如果P、Q同时出发 用t(秒)表示移动的时间(0≤t≤6)那么(1)设△POQ的面积为y 求y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2)当△POQ的面积最大时

将△POQ沿直线PQ翻折后得到△PCQ 试判断点C是否落在直线AB上 并说明理由;(3)当t为何值时

△POQ与△AOB相似.

第四篇: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次函数》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一章,这章是在学生学习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对于函数已经有所认识,从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学习函数大致包括以下内容:1.通过具体的事例认识这种函数;2.探索这种函数的图像和性质;3.利用这种函数解决实际问题;4.探索这种函数与相应方程等的关系。本章“二次函数”的学习也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首先让学生认识二次函数,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然后让学生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从而得出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 21.1 二次函数

(6课时)21.2用函数的观点看一元二次方程

(1课时)21.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

(3课时)数学活动

小结

(2课时)

21.1 二次函数教学时间约为 6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此时学生对函数的相关知识已经很陌生,第一课时应对上学段学的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知识做一个回顾,让学生重温学习函数应该从以下四个内容入手:认识函数;研究图像及其性质;利用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函数与相应方程的关系。再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以及用关系式表示这一关系的过程,引出二次函数的概念,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然后根据这种体验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利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探索并归纳二次函数的定义;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数学思考:

1.感悟新旧知识间的关系,让学生更深地体会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方法; 2.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

1.让学生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后,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2.能够利用尝试求值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数学意识。

情感态度:

1.把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相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3.通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合作,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培养大家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二次函数的定义。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和表示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

四、教学方法:教师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五:教具、学具:教学课件

六、教学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活动1] 温故知新,引出课题。

师:对于“函数”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函数吗?

生:学过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

师:那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大家还记得吗?

生:记得,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师:能把学过的函数回忆一下吗?

生:可以。

一次函数y=kx+b(其中k、b是常数,且k≠0)

正比例函数y=kx(k是不为0的常数)

反比例函数y=k

(k是不为0的常数)

x师:学习这些函数的时候,大家还记得我们从哪几个方面探究的吗? 生: 定义、函数的一般形式、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函数与方程与不等式的关系等。

师:很好,从上面的几种函数来看,每一种函数都有一般的形式.那么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究竟是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师生共同回顾旧知,教师做出适当总结和评价。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结论准确性,能否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对于一些概括性较强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由复习回顾旧知识入手,通过回顾已经学过的函数的相关知识,对要探究的新的函数有个明确的方向,让学生由旧知识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符合认识新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化。

[活动2]创设情境 探究新知: 问题

1.正方体六个面是全等的正方形,设正方形棱长为 x,表面积为 y,则 y 关于x 的关系式为是什么?

2.多边形的对角线数 d 与边数 n 有什么关系?

n边形有___个顶点,从一个顶点出发,连接与这点不相邻的各顶点,可作____条对角线。因此,n边形的对角线总数d =______。

3.某工厂一种产品现在年产量是20件,计划今后两年增加产量,如果每年都比上一年的产量增加x倍,那么两年后这种产品的产量y将随计划所定的x的值而确定,y与x之间的关系应怎样表示?

这种产品的原产量是20件,一年后的产量是

件,再经过一年后的产量是

件,即两年后的产量为。

4. 问题2中有哪些变量?其中哪些是自变量? 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判断一下式子中的d是否是n的函数?若是函数,与原来学过的函数相同吗?问题3呢? 5.观察上面的三个函数,从解析式看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行为:教师在大屏幕上逐一提出问题,问题1、2、3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师生共同订正,问题4、5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做适当的引导,点拨,得出问题结论。

定义:一般地,形如y=ax²+bx+c(a,b,c是常数,a≠ 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教师重点关注:1.强调几个注意的问题:(1)等号左边是变量y,右边是关于自变量x的整式。(2)a,b,c为常数,且a≠0;(3)等式的右边最高次数为 2,可以没有一次项和常数项,但不能没有二次项。(4)x的取值范围是任意实数。

2.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能否优化思维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准确。设计意图:由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入手给学生创设熟悉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为得出二次函数的定义做好铺垫,并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分析、交流,探求二次函数的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活动3] 例题学习内化新知

问题

例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若是,分别指出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1)y=3(x-1)²+1

(2)y=x+k

x

(3)s=3-2t²

(4)y=(x+3)²-x²

(5)y=-x

(6)v=10Л r²

m例2,函数 y

( 3)xm2(1)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正比例函数?(2)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反比例函数?(3)m取什么值时,此函数是二次函数?

师生行为:教师出示例1,同学们稍加考虑即可获得问题的结论,进而引出例2,例2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待学生充分交流后,教师再组织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共同得到正确是结论,并获得解题的经验。

教师重点关注:(1)探究中各小组是否积极展开活动;(2)学生对二次函数概念是否理解透彻,应用是否得当;(3)教师在小组中巡视,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引导。

设计意图:通过例1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的理解,边学边练,为下一个讨论做铺垫;例2中三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在复习旧知的同时获得解决新问题的经验,进一步内化新知、突破难点。整个探究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增强学生创造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活动4] 练习反馈

巩固新知 问题:

(1)

P80.练习1、2(2)

y 

(m

m)x

是二次函数,求m的值.

师生行为:教师提出问题,问题(1)学生独立思考后写出答案,师生共同评价;问题(2)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指名口答结果,教师强调正确解题思路;

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准确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学生解题时候暴露的共性问题作针对性的点评,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思路和方法,积累解题经验。

设计意图:问题(1)是从简单的应用开始,及时巩固新知,让学生获得用二次函数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问题(2)是让学生对二次函数定义很深层次的理解,培养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m2m

八、自主小结,深化提高:

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体会和收获,各抒己见,不拘泥于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帮助,让语言表达更准确。

设计意图: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自觉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形成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分层作业,发展个性:

作业设计:(必做题)1.阅读教材并完成P90 习题21.1:

1、2. 2.写好数学日记。

(备选题)1.已知函数y=ax2+bx+c(a、b、c是常数),当a___时是二次函数;

当a___,b___时是一次函数;

当a__,b__,c__时是正比例函数。2.画出最简单的二次函数y=x2的图象。预习作业:1.看书P80 设计意图:把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必做题较基础,可以发现和弥补课堂学习的遗漏和不足;备选题则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

十、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二次函数第一课时,教材中安排的内容不多,但学生对函数的知识已经生疏,接受起来不会很顺利。由此,我的设计是从温故知新开始,通过温故知新,引出课题、创设情境、探究新知、例题学习、内化新知、练习反馈、巩固新知等几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归纳总结出新知、内化新知、巩固应用新知的。活动中也注意了学生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第五篇:《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案

仙游私立一中

林元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数学建模的基本过程。

2、方法与技能:会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在最优化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从现实问题中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学生较难理解。

复习旧知:

1、求在下列自变量范围下二次函数y=-x+2x-3的最值:

2⑴若-3≤x≤0,该函数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最小值为__

。⑵若0≤x≤3,该函数的最大值_____________、最小值为______________。先画函数草图,再进行具体分析。

问题引入:

问题1,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分析: 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100x+200(0≤x≤2)„„„„„„„„(2)变式

一、某商店如果将进货价为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每天可销售100件,现采用提高售出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涨价1元其销售量就要减少10件,问他将售出价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所赚的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注意:在变式中分析清楚随着价格的改变,其销售量也随之改变;进而总利润也发生了变化。

练习: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每涨价1元,每星期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18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题目中有几种调整价格的方法?

(2)题目涉及到哪些变量?哪一个量是自变量?哪些量随之发生了变化?

分析:

调整价格包括涨价和降价两种情况(1),先来看涨价的情况:设每件涨价x元,则每星期售出商品的利润y也随之变化,我们先来确定y与x的函数关系式。涨价x元时则每星期少卖

件,实际 卖出

件,每件的利润为____________元。(或销售额为

元,买进商品需付

元),因此,所得利润为

元。()解:设涨价x元时利润最大,则每星期可少卖_________件,实际卖出___________件,销售额为(60-x)(300+18x)元,买进商品需付40(300-10x)元,因此,得利润

(2),在降价的情况下,最大利润是多少?请你参考(1)的过程写出分析过程。设每件降价x元,则每星期售出商品的利润y也随之变化,我们先来确定y与x的函数关系式。降价x元时则每星期少卖

件,实际卖出

件,销售额为

元,买进商品需付

元,因此,所得利润为

元。

解:设降价x元时利润最大,则每星期可多卖18x件,实际卖出(300+18x)件,销售额为(60-x)(300+18x)元,买进商品需付40(300-10x)元,因此,得利润

由(1)(2)的讨论分析,你知道应该如何定价能使利润最大吗?

解这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归纳:(1)列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自变量的实际意义,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2)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运用公式法或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问题2;

某水果批发商销售每箱进价为40元的苹果,物价部门规定每箱售价不得高于55元,市场调查发现,若每箱以50元的价格销售,平均每天销售90箱,价格每提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箱。问:

(1)求平均每天销售量y(箱)与销售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求该批发商平均每天的销售利润w(元)与销售价x(元/箱)之间的函数关系式;(3)当每箱苹果的销售价为多少元时,可以获得最大利润?最大利润是多少?

分析:在这个问题中要注意的是:“物价部门规定每箱售价不得高于55元”这个条件。所以自变量的取值要考虑到55元这个限制。

练习2,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果售价为每件50元,每个月可卖出210件,如果售价超过50元但不超过80元;每件商品的售价每涨价1元,每个月少卖出1件;如果售价超过80元后,每涨落价1元,每个月少卖3件。设每件商品的售价为x元,每个月的销售量为y件。(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并直接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设每月的销售利润为W元,请直接写出W与x的函数关系式;

(3)每件商品的售价定为多少元时,每个月可获得最大利润?最大的月利润是多少元?

作业:课本P27 第9题

下载初三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三上册数学“二次函数”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 3.经历......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第三册第108页教学目标:1. 1. 理解二次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知道抛物线的有关概念;2. 2. 通过变式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

    初三数学二次函数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二次函数单元测评 (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关系式中,属于二次函数的是(x为自变量) A. B. C. D. 2. 函数y=x2-2x+3的图象的顶点坐标是......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二次函数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在教材中的作用 二次函数的应用是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的良好素材.本节内容包含的主要知识有二次函数的最值,用函数思想解决......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合集14篇)

    篇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运用二次函数的最大值解决最大面积的问题,让学生体会抛物线的顶点就是二次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最低点),因此,可利用顶点坐标求实际......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五篇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亮兵中学郭立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二次函数》这一章的第一节课内容。知识方面,它是在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对函......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最终5篇)

    二次函数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

    二次函数第一节教学设计

    《23.1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主备人:余河初中 徐斌(九年级数学) 参备人:刘进华 刘华丽 徐观群 朱德鹏 周宜昌 徐观兵 朱礼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次函数的概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