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用减法思维 设计有效教学目标6
运用减法思维 设计有效教学目标
徐仁夫 浙江省台州市白云学校 318000
【内容摘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然而,在设计教学目标的实践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有的数量过多,有的过分拔高,有的去学科化,有的同一主题不同阶段简单重复。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运用减法思维设计有效教学目标的具体策略,包括:适当减少教学目标的量;整合相同主题简单重复的教学目标;排除过分拔高的教学目标;舍弃非学科性的教学目标等。
【关键词】 减法思维;设计;有效教学目标
有效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良好开端。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关系到教学活动的导向、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学目标一定要有效,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反思我们的教学实践,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的教师用加法的思维方式来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教师非常期望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常常不是注意在教学中体现教育的本质追求,而是关注一些外在的表面形式,把各种新的理念以贴标签的方式进行简单的一一相加。于是,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种种问题:有的数量过多,有的抽象、笼统,有的过分拔高,有的去学科化(混淆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教学目标之间界限),有的同一主题不同阶段简单重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本应该给课堂指引方向的教学目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很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阐述减法思维含义的基础上,提出运用减法思维设计有效教学目标的具体策略。
一、减法思维的含义
减法思维是指与加法思维相对的,当事物以某种固定态势或完全要素存在的时候,我们不妨减去某种构成要素,打破原有态势的稳定结构,使旧有事物的属性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样的思维方式叫减法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在生产、生活中常会应用并经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思维过程,正体现了“减法思维”的特殊功用。
“减法思维”也能让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中避免确定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教学目标,以便更有效的引导课堂教学。本文下面就针对当前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具体介绍减法思维在设计有效教学目标中的运用策略。
二、减法思维在设计有效教学目标中的运用
(一)适当减少教学目标的量
教学目标少而精,本来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确定教学目标的多少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时间,一堂课仅仅45分钟,时间很有限,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展开教学,是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考虑到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多少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起点、经验等。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量,这样才能给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充分的时空,才能给予学生真正发挥学习主体性提供条件,也只有这样 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过多过滥,课堂教学势必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教师心中有目标,授课势必重点不突出,蜻蜓点水,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为各种情境的呈现和教学过程的完成服务的;二是,如果教师心中无目标,只把教学目标做摆设,那么课堂教学就会滑向无目标教学的深渊,随心所欲,无的放矢。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质量滑坡。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确定的考虑,并未完全从课堂教学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误认为目标越多就越好。如在一节题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有: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理解民族精神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增强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育学生懂得每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着和建设者等共10余个。从这样的教学目标可看出:教师期望体现太多的新理念,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学生质疑提问、合作小组讨论、自评互判等等,可以说当下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理念几乎是应有尽有。可是仔细想想这么多教学目标真的能在45分钟内、在这样一些学生身上有效实现吗?最终的效果会怎样呢?教学中的实践状态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教学成了蜻蜓点水急匆匆地快快走过场,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思维碰撞的时间就非常有限,这些想象中“完美之举”反而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流于形式。如果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这一角度来评价,这一节课是低效的甚至无效的。
因此,在设计要根据和我们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材内容特点,确定主目标,适当减少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量,不贪多,不好功,不求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教学目标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好课的底线之一。
(二)整合相同主题简单重复的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在思想品德教材中,涉及到同一个主题的课文往往就有许多课,同一主题在不同年段重复出现,但这不是的重复简单,而是要有所区别,逐步提高,不同的年段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实现螺旋式上升。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读教材、分析教材,找出不同年段同一主题教材中所蕴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要认真研究每个阶段学生生理、心理以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特殊性,整合梳理出全册教材中每个单元、每课教材的主次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简单重复,这是正确把握品德教学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
有位老师在上《责任冲突与责任选择》一课时。由于“责任”(教育)这个主题,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阶段都有,但在“责任”方面的目标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尽管“责任”这个词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于学生不陌生的主题进行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如果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不准确,就会出现重复教学的现象,使学生产生厌倦感。所以,准确定位本主题单元的教学目标,必须要研读中小学相关的课程标准,体会中小学在“责任”单元主题中教学目标的细微差别。展示活动中的这位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把着力点定位在“社会责任”“责任冲突”“责任选择”这几个关键词上,有效地避免与小学各年段相同主题出现重复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积 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设置情境的体验、思考和讨论中来,比较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因此,设计不同年段、不同课时同一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时要走向“整合”,着眼“课时目标”,设计的教学目标要有差异也就是不重复,至少不简单重复,在同一个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上,第一,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与那一课教学目标有差别,第二,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前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算是有效教学目标,在这样的教学目标指向下的教学才能算是有效教学。
(三)排除过分拔高的教学目标
设计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切忌过分拔高,所有教学目标必须是现阶段学生能够达到的基础性要求。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而不是一定要让所有学生在这一阶段就能达到社会先进人物才能达到的思想道德水准,也不是一定要让所有学生在这一阶段就能达到将来才能达到的思想道德水准,如果为了所谓的“提升”刻意去拔高目标要求,那这样的目标就是“假、大、空”的目标,教学中就会出现说做不
一、口是心非、知行脱节的现象。
在一次展示活动中,有两节以《民族精神代代传》为主题的课,两位老师都确定其中一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学生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尽管这样的教学目标确实是我们教育教学要追求的目标,但是对于刚刚接触“民族精神”这一话题的初中生来说提出这样的目标为时尚早,由一节课根本无法实现,特别是“成为民族精神的建设者”这一目标更是还有漫长的路要走。结果是:在这两节课的教学中,其中有一节课学生说了一些明显为“假大空”的话来“帮助”老师“完成”了这个教学目标,而另一节课教师则放弃这个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就显得更贴近学生。
可见,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排除过分拔高的教学目标,设计的思品教学目标必须正确了解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真实内心以及行为表现,从而使教学目标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至少应该确定学生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完成的发展水平,教师要使活动目标落在这两个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内,就能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果实,这样的目标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舍弃非学科性的教学目标
舍弃非学科性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思想品德,思想品德课程之所以是思想品德课程,是因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受本课程目标规限、指引,是因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指向课程目标、旨在达成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能教什么就教什么,不能因为各学科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忽视思想品德学科应有的本质特征,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混淆各学科之间的界限。
有位老师在《学会竞争》一课的设计中,教师把“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本节课的其中一个能力目标,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本节课的讨论、发言时可以得到锻炼的,但是把这个本来是语文课堂中实现的目标作为本节课必须要实现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有舍本逐末之嫌。最终的结果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置之不理,这个目标成为摆设。如果这位教师为实现这个目标组织学生投入大量精力,阻碍了其他学科性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那这个目标会喧宾夺主。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因此,在确定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时,要警惕去学科化。教师对思品教学目标的选择与创生,开发和张扬是有界的,思想品德教师并不能代替课程,或篡改课程,基点的准星应该对牢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综上所述,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运用减法思维精选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正真起到为课堂教学指引方向的作用,避免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
参考文献:
[1]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2]刘家访.上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7.[3]王如才.主体体验创新教育的德育原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作者简介:
作者姓名:徐仁夫 出生年月:1974年 性 别:男
单 位:浙江省台州市白云学校 职 称:中学一级
荣 誉:浙江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联系地址:浙江省台州市开发区白云山南路608号台州市白云学校 邮政编码:318000 联系电话:***
第二篇:浅谈如何运用有效课堂设计激活幼儿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在幼儿园,幼儿思维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在课堂上,那么,怎样设计课堂才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呢?
一、表象结合,寻找联系,发展思维
幼儿思维发展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3~6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间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这一阶段的幼儿虽然摆脱了对动作同步性的依赖,但仍受到具体事物的形象和动作的影响。如大班科学活动有趣的对称设计思路:对称普遍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如人身体上的对称、蝴蝶翅膀的对称、汽车轮子的对称等,所以幼儿对对称的现象并不陌生,但对对称的概念却不理解,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有趣的对称。活动中以解救蛇侦探为线索,通过幼儿给蝴蝶翅膀配对、找对称、游戏三个环节的闯关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并探索发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最后利用PPT课件欣赏生活中对称物体,感知物体的对称美。整个活动过程都是以表象结合,寻找联系,充分发展幼儿思维为原则。总之,整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个环节都用兴趣导入,更注重发展幼儿的主动性。
二、巧设悬疑,激发兴趣,引导思维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构筑理想的课堂更是我们教师所要研究追求的。理想的课堂应该是充满自由轻松的氛围,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在互动中学习。为了构筑理想的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一定要巧设悬疑,再让幼儿寻找联系,引导发散幼儿的思维。例如,中班的科学活动相邻数,教师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既轻松愉快,又紧扣主题: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家里有没有邻居?你的座位两边有没有邻居?有几个邻居?请你把你邻居的手举起来。小结:小朋友都有2个邻居,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师:小朋友有邻居,小动物今天可高兴了,因为它们今天也要搬进漂亮的蘑菇房了,看看它们有没有邻居?告诉教师小猪的邻居是谁?有几个?现在小动物搬进了漂亮的新家,也有了新邻居,可高兴啦,可是蘑菇房一模一样,小动物老是走错家门,怎么办呢?(启发幼儿说出编门牌号的办法)。教师以数字妈妈的口吻说:你们看,数字宝宝经常乱七八糟地挤在一起,根本找不到自己的邻居,谁能帮数字宝宝找邻居呢?这样,让幼儿快快给数字宝宝排排队。教师:我们再来看看,2和它的邻居之间有什么小密秘呢?引出1比2少1,是2的小邻居,3比2多1,是2的大邻居。最后是游戏: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什么数字不见了和开火车反复练习5以内相邻数的概念,整个环节都是巧设悬疑,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进一步引导和开发了幼儿的思维能力。
三、活动体验,鼓励探索,开发思维
《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体现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例如,中班综合活动《小松鼠进行曲》的设计过程:教师先用小朋友喜爱的小动物小松鼠为线索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小朋友们好,今天教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客人,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啊?小朋友看看它是谁啊?对了,她是松鼠妈妈。美丽的春天来到了,松鼠妈妈要带她的宝宝出去晒晒太阳,还想摘些好吃的野果。为了能让宝宝们走得整齐又有劲,松鼠妈妈还放了一首好听的音乐,让小松鼠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来走,我们一起来听听是什么样的音乐好吗?教师:这首曲子好听吗?这支曲子的名字就叫《小松鼠进行曲》。小松鼠们听着这支曲子走得可整齐了。你们知道小松鼠是怎样走路的吗?谁来学一学?教师归纳总结小朋友模仿的步伐:双脚跳、单脚跳、踏步等。教师:教师跟着音乐的节奏把小松鼠的脚印画出来吧!教师还给这些小脚印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拍,表示一拍跳一下,现在由教师扮演松鼠妈妈,小朋友们扮演小松鼠,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表演一下好吗?教师带领小朋友进行表演,在场地上按节奏走成圆圈。最后一个环节教师设计了用自制乐器为自己伴奏,再一边表演小松鼠进行曲。活动设计自始至终围绕幼儿的兴趣进行,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都是积极地在亲自感知和体验着音乐的节奏。并进行模仿表演,教师还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并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出可以发出声音的乐器来,想办法让这些乐器为自己的表演添姿添彩。小朋友在探索和制作乐器的过程中大大开发了思维和动手创造能力,还增强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总之,为了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幼儿的思维,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活动。当然,教师的设计必须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发挥高效课堂的能动性、有效性,并且了解幼儿兴趣的重要性与特点,尊重幼儿选择喜欢的游戏和其他活动的权利,使幼儿产生求知、探索的情感态度,扩展自己的视野,延展自己的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地学和全面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第三篇: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如何有效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与学的方向,它确定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又是是衡量、评价教学效益的标准,更使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体现。目标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目标越明确具体,越能激发人们实现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然而在我们看到的教学设计中,目标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如:照搬教参内容;脱离课标内容标准;目标表述空泛,可测性不强;行为动词缺失,主体错位;对三维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一维,忽视二、三维。我们该如何设计教学目标呢?
一、依据课标、学情、教材确定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标的分解、细化,要做到适合学生水平(起点),尽量做到“跳起来能摘到的果子”;要有有学科味,知识技能目标(结果性目标)应具体可测,多维兼顾;教学与目标要相呼应,达到教学围绕课堂目标展开,结课时检查目标的达成情况。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具备五要素。
1、行为主体,是学习者不是教师。教学目标强调陈述的主体是学生,这意味着要从学生的角度描述结果,只有当学生的行为发生了与教学目标的预期相应的变化,才算完成了教学任务。
2、学习内容,包括知识技能、方法、以及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意、态度、价值观。
3、行为动词,要具有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陈述教学目标是为了把握准教什么和怎么教,学生明确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所用行为动词不应该是抽象的、模糊的,必须是可观察可检测的。如: 结果性目标的“知识”中:
“了解”可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来表述;
“理解”可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来表述; “应用”可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来表述。结果性目标的“技能”中:
“模仿”可用“模拟、再现、例证、临摹、扩(缩)写”等来表述; “独立操作” 可用“完成、制定、解决、绘制、尝试”等来表述; “迁移” 可用“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等来表述。体验性目标中:
“经历(感受)”可用“参与、寻找、交流、分享、访问、考察”等来表述; “反映(认同)”可用“遵守、接受、欣赏、关注、拒绝、摈弃”等来表述; “领悟(内化)”可用“形成、具有、树立、热爱、坚持、追求”等来表述。
4、行为条件,是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等。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提供信息或提示、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如“不借助计算器能计算出”、“通过查阅辞典”、“根据组图,能写出300字的短文”、“在10 分钟内,能„„”、“通过两课时的学习能记住„„”、“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等。
5、行为程度,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可从准确性、速度(时间)和质量确定。如:“至少写出三种解题方案,80%学生都能”;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最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第四篇:《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
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
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
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1=
l+2=
3+1=
l+3=
4+l=
1+4=
2+3=
3+2=
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填空。
二、新课引入
1.教师谈话。
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
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
(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
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
(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
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
学生:不相同。
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
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
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
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
(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 1+5=6。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
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
(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
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2.学习第 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
(l)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
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
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
(2)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
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
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
(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
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
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
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
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第五篇:《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45~46页及练习七第4~8题,《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调换两个相加的数的位置得数一样的客观事实。2.掌握得数是6和7的加法及6减几、7减几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相应的口算。3.利用“一图两式”的学习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教具、学具准备:1.教师准备第45页情境图的课件。2.学生准备7根小棒、7个小圆片、7朵花(模型)、7个三角形等学具。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1.口算。2+1= l+2= 3+1= l+3=4+l= 1+4= 2+3= 3+2=计算后指定一至二题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2.填空。
二、新课引入1.教师谈话。同学们都会计算得数是2、3、4、5的加法和5、4、3、2减几的减法了,大家会算得数是6和7的加法、6和7减几的减法吗?1.学习根据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1)学生摆小棒(两人一组面对面地坐)。教师提醒学生一边摆5根、一边摆1根,然后要求两个学生都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观察,并各写出一个加法算式。(2)学生汇报、交流自己所写的加法算式,教师配合学生说的过程在黑板上板书:5+1= 1+5=教师:写出的两个算式相同吗?学生:不相同。教师:大家都是根据同一组小棒写出的算式,为什么两个算式不相同?学生1:因为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的,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5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1根小棒,所以我写出来的算式是“5+1”。学生2:我先看到的是左边的1根小棒,后看到的是右边的5根小棒,所以写出来的算式是“l+5”。教师:由于每一组的两个小朋友坐的方位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不相同,所以写出的算式就不相同。(3)先让学生计算5+1和1+5的得数,然后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4)引导学生比较5+1=6和 1+5=6。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什么相同,什么不相同?学生:在这两个算式中,相加的两个数相同,相加的得数相同;两个数在算式中的位置不相同,小学数学教案《《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5)学生两人一组在桌面上摆7个小圆片,先去掉1个小圆片,并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7-1=;然后再从7个小圆片中去掉6个,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又写出减法算式7-6=。让学生算出两个减法算式的得数。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计算的方法,并说一说7-1=6和7-6=1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2.学习第 45~46页“摆一摆”的三组例题。(l)屏幕上出示“摆一摆”前面的情境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图上画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学生:图上画了几个小朋友摆小棒、摆花、摆三角形的活动。教师:图告诉我们,我们可以通过摆学具算加法和减法。(2)学习“摆一摆”第一组例题。学生摆花,先摆加法算式后摆减法算式,边摆边计算。让学生交流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着重说一说四道题的得数是怎么来的。(3)学习“摆一摆”第二组例题。①学生摆小棒算5+2和2+5,并在算式后面的方框里填得数。②学生摆小棒算7-2和7-5,并在方框里填得数。③引导学生比较5+2=7和2+5=7、7-2=5和7—5=2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道加法算式或两道减法算式和两道加法算式的联系。④引导学生根据摆和算的过程比较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教师:根据5+2=7和7-2=5,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交流:7-2=5和5+2=7两个算式有联系,如果不摆小棒,想5+2=7可以算出7-2=5。3.学习“摆一摆”第三组例题。(1)让学生摆三角形,边摆边写出加法算式3+3=6。(2)让学生根据摆三角形的过程写出减法算式6-3=3。(3)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如果不摆学具,你能算出3+3的得数吗?怎样算?学生:如果不摆学具,我们可以想6的组成:3和3组成6,所以3+3=6。教师:如果不摆学具,怎样算6-3的得数?学生:可以去想加法3+3=6算出6-3=3。教师:4+2和5+2是不是也可以想数的组成进行计算呢?让学生回答后再说一说想数的组成计算这两个算式的过程。教师:可以想加法算出6-
2、6-
4、7-
2、7-5的得数吗?学生:可以。让学生试着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方法算一算。4.学习写算式。(1)教师在黑板上示范6+1=7和6-2=4的写法,并讲解写算式的要领和要求。(2)学生练习写算式。(3)学生交流并互相评价所写的算式。
四、巩固练习1.完成第46页“做一做”的练习。先学生独立计算并在书上填得数,然后交流、评价计算结果,评价时指定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方法。如果有的学生计算有困难,让他们边摆边算。2.巩固练习算式的写法(教师指定几个算式让学生练习写法)。
五、课堂作业1.完成练习七的第4、5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2.做第6题,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连线的理由。3.做第7题,完成后评价时特别注意学生对等号的处理。
六、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交流本课时学习的内容和收获。2.教师对全课时的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小结,小结时注意突出根据一幅图可以写两个加法算式或两个减法算式的客观事实,并强调用多种方法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
6、7的加法和减法》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