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圆了飞天梦: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教学目标:
态度: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知道神舟飞船的相关知识,了解航天人科技攻关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认识到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为祖国航天事业作贡献的远大志向。
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学会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知识:初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知道神舟飞船的相关知识,了解航天人科技攻关、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课件出示:嫦娥奔月)
师:每当中秋佳节,当我们抬头仰望皎洁的月亮,都会想到月宫中起舞舒广袖的嫦娥,传说嫦娥偷吃仙药,飞到了月亮上。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古代人们渴望了解天上的情景,想象出嫦娥等神话人物,可见我们中华民族对太空的向往古而有之。我国明代有个叫万户的人就做了利用火箭的推力登天的大胆尝试,虽然这是个失败的尝试,但并没有毁灭中华民族探索神秘宇宙的梦想,而这一梦想伴随着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终于变成了现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内容。(板书: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
二、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乘坐神舟五号飞船遨游太空的中国航天员是谁吗?
生:对,他就是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板书:杨利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第38—39页上半部分的内容,画出书中的重点内容,并思考问题一:
(课件出示:
1、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神州五号飞船发射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是我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个伟大壮举,它表明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生:指名读。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第39页下半部分—40页的内容,并思考问题二:
2、我国为什么要探索太空?
答:无垠的太空时是人类永恒的财富,我国发展载人航天技术,探索太空,是为了开发利用太空的资源。)
生:指名读。师: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第几个有能力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引导出正确答案。
(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发射了人类第一艘载人飞船,航天员加加林乘坐飞船绕地球一周并安全返回地面。美国于1962年2月20日发射了美国第一艘载人飞船。)
三、升腾激情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很多航天知识。下面让我们观看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场景!
(课件出示: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全程回顾)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神舟成功发射和着陆时,心情怎样? 生:学生发言。
四、联系主题,课堂延伸
师:我国今年在航天领域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同学们知道是什么事吗?
生:对,神州七号飞船发射成功。
(课件出示:神七发射升天、翟志刚太空行走、安全出舱。)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载人航天的这么多知识,而且通过阅读,我们已经了解到我国的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走,那同学们知道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进行到哪一步了吗?
课件出示:
我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走: 第一步,将宇航员顺利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地面,实现载人航天历史性突破。(已实现)
第二步,实现宇航员出舱活动,(已实现)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太空实验室(未实现)。
第三步,建造更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未实现)
师:同学们,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神舟一号发展到神舟七号,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走过的历程。(课件出示: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成功着陆,圆满完成首次航行”。
2001年1月1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飞船。
2002年3月2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飞船。
2002年12月30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
2005年10月12日,我国成功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费俊龙、聂海胜。
2008年9月25日,我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2008年9月27日,翟志刚身着我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五、活动四:航天知识擂台赛
1、必答题
(1)、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的国家是()。
(2)、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时间是();名称是();由()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3)、()年()月()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航天员是()。()年()月()日,“神六”成功发射,航天员是()、();()年()月()日,“神七”成功发射,航天员是()、()、(),完成了航天员()。
(4)、中国是第()个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
2、抢答题
(1)、世界上前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分别是()、()、()、()、()。
(2)、我国自主研制的“神
五、神
六、神七”号载人飞船在()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3)、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
五、激情延伸,写下祝愿
师: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使我国的航天事业有了今天的成绩,而未来的辉煌需要更多的人努力去创造!同学们,21世纪,人类进入航天时代。同学们,你认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将来会怎样,请同学们展望一下。发表你的见解。
生:学生将祝愿写在书上。写完的学生自由站起来大声读。(可留做课下作业)
六、树立信心,激情结课
师:也许若干年后,遨游太空的航天英雄是你、你或者你。也许由于你的探索和研究,我国的航天事业又有了新的飞跃。同学们,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学习!同学们说:好不好?
教学反思:
本课我主要是通过视频资料再现了,我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时的场景,并把课堂进行了延伸。学生回顾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展的历程,激起了学生的自豪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2011年11月3日1时43分,中国两个无人航天器在近地轨道成功对接;40多年,中国实现了从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到开展深空探索。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实现自动对接,为建设空间站迈出关键一步。神舟八号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为无人目标飞行器。神舟八号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07秒,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随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在北京飞控中心宣布,“神舟八号”飞船已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圆满成功。升空后的神舟八号在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9月29日升空的天宫一号完成第一次对接。组合飞行12天之后,在11月14号时,神八将撤离天宫一号。11月16日再次进行对接。
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空间交会对接能力,拥有建设建议空间实验室,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第二篇:《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方案(模版)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3.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学习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学以致用。
3.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联系时事,导入课文
20xx年,中华腾飞,百年梦圆。8月我们沉浸于北京奥运会精彩比赛的场景;9月神州七号成功发射与回收,又奏响了一曲让国人为之兴奋的凯歌。思考:
神州七号是中国人第几次问鼎苍穹?那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
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五年前英雄杨利伟出征场面。(播放杨利伟出征录像)。
二 朗读课文,走入录音棚
模拟播音员播报新闻,要求:
吐字清晰,读准字音,声音响亮,饱含激情学生自由播报新闻;小组播报新闻;全班播报新闻。
三 研读课文,畅游智慧泉独立思考三个话题,然后小组讨论:
话题一:不写第四段不行吗话题二:不写杨利伟的简历和人类航天史所走过的历程不行吗话题三:文章结尾不写杨利伟告别的场面不行吗要求:自由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结构、人物、情节来思考问题。同学设计话题,研读,交流。
小结:要写好一个场面,做到以下几点:
一 抓住场面中环境的烘托,渲染气氛
二 刻划人物(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三 语言简洁,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四 牛刀小试,来到创作室
想一想,运动会入场仪式和热烈的比赛场景;
试一试,用饱含感情的笔来描写其中的一个场面。
要求:选择其中的一幅照片进行场面描写,也可以选择你最难忘的一幕场景进行描写。字数150字左右。
五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当我们......教学札记:
这节课从教学情味上说是关注了“情境生动”方面的创新。从教学进程上来说运用的是一种“板块式”教学思路:进入录音棚,让我们的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我们的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我们的思绪飞扬。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就是朗读,第二板块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第三篇: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课题: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内容:(词语)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词语的字音、字形,词义和用法。2.过程与方法:掌握词语的用法,能灵活运用在练习与生活实践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爱科学,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教学重难点:
重点:记住本课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难点: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将能灵活运用在练习与生活实践当中。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鼓励法,提问法, 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课本,黑板,词典 教学步骤与内容:
前提测评:测试学生复习与预习情况。1)让学生听写课文二的词语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2)抽查学生的练习本,看看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读词语并大家一起来进行解释。(老师纠正错误,学生造句)。
词语:
1.【卫星】:(名)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太阳系除水星、金星尚未发现卫星外,其他行星已发现有卫星,已证实的地球有一颗卫星、火星有二颗、木星十六颗、土星二十三颗、天王星十五颗、海王星八颗、冥王星、一颗,还有一些尚待证实。如:测地卫星,导航卫星,电视卫星。
2.【航天员】:(名)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工作人员。
如:他是“神舟五号飞船”的航天员。
3.【军衔】:(名)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如,元帅、将官、校官、尉官等。
4.【理论】:(名)①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如:理论家;没理论;文学理论。
②辩论是非;争论;讲理。如:他正在气头上,我不想和他多理论。
5.【出征】:(动)出外作战。
如:率兵出征。
6.【公寓】:(名)能容许多人家居住的房屋,多为楼房,房 间成套,设备较好。
如:这是研究生公寓。
7.【俱乐部】:(名)进行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团体或场所。
8.【通道】:(名)来往的路或供上下的楼梯。9.【朝夕相处】:(组)天天在一起。
如:同学们朝夕相处建立了很深的友谊。
10.【梯队】:(名)①军队战斗或行军时,按任务和行动顺序区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称为一个梯队。②指企事业单位或某项事业的后继接班人。
11.【综合】:(动、形)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如:综合治理;综合平衡。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12.【演练】:(动)训练;演习;操练。
如:1.运动员们正在演练各种技巧动作。2.小演员们加紧演练,为国庆献礼。
13.【空间站】:(名)①一种围绕地球航行的载人航天器,设置有完善的通信,计算等设备,能够进行天文,生物和空间加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②设置在月球、行星或宇宙飞船等上面的空间通信设施。也叫航天站。
二)疑难词语的解释: 1.【奉命】:(动)接受命令;遵守命令。如:奏命出发。2.【指示】:(名、动)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如:1.局长指示我们必须按期完成任务。2.我们要执行上级的指示。3.【下达】:(动)向下级发布或传达(命令、指示等)。
如:1.上级部门已经下达命令了。4.【专用】:(组)专供某种需要或某个人使用。如:这是专用电话。5.【袭人】:(组)侵袭到人;熏人。如: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6.【瞩目】:(动)瞩目。举世瞩目;万众瞩目。如:奥林匹克是举世瞩目的活动。7.【从容】:(形)①不慌不忙;镇静;沉默。如:举止从容;从容不迫;从容就义。②宽裕。如:时间很从容,可以仔仔细细地做。8.【稳健】:(形)稳而有力;稳重。稳健的步子;办事稳健;稳健的性格。
如:他迈着稳健的步子上了台。9.【浩瀚】:(形)①形容水势。浩瀚的大海;湖水浩瀚。②形容广大,繁多。浩瀚的沙漠;典籍浩瀚。10.【庄重】:(形)不庄随便,不轻浮;态度庄重。如:太严肃的场合你要放庄重点儿。11.【定格】:(动)①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叫做定格。②固定不变的格式;一定的规格。如:写小说并无定格。12.【刚劲】:(形)(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笔力刚劲。如:1.枣树伸出刚劲的树枝。2.爸爸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13.【风采】:(名)风度;形象。风采动人。如:他夺人风采,常常浮现在我眼前。板书设计: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综合(动、形)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如:综合治理;综合平衡。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演练(动)训练;演习;操练。
如:1.运动员们正在演练各种技巧动作。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抄写词语,背词语课题: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内容: 课文一,(练习)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课课文内容及课文中词句的意义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教育学生爱科学,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
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③.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难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词典,教科书。教学步骤与内容:
1.前提测评:让学生听写词语并读课文。2.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 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为了这一天,多少航天人付出了心血!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做为中国第一位飞天宇航员,杨利伟倍感光荣和自豪;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杨利伟深感责任重大。杨利伟的出征意义非常,记录下他飞天前的出征经过,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三,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3.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4.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
解释课文中的新词语。
1.【乘】:(动)坐(车、船、飞机)。2.【怀】:(动)心里存有 3.【乳白色】:(形)象奶汁那样的颜色。4.【迈】:(动)跨。5.【极限】:(动)最高的限度 6.【登】:(动)有低处到高处步行。7.【印】:(动)留下来痕迹。8.【太空】:(名)极高的天空。10.【几多】:(数)询问数量(表示不定的数量)。11.【史册】:(名)历史记录 12.【征服】:(动)用武力(使别的国家民族)屈服、制服。13.【致意】:(动)表示问候之意。14.【深情】:(形)感情深厚。15.【率】:(动)带领。16.【随后】:(动)表示紧接某种情况或行动之后。17.【护送】:(动)陪同前往使免遭意外。18.【穿过】:(动)通过。19.【渴望】:(动)表示迫切地希望。如:1.她多么渴望自己也有一把小提琴。2.全世界的人民都渴望和平。同义词“希望”。“希望表示心里想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可作动词,也可以做名词,“渴望”只能作动词。“希望”所表达的感情没有“渴望”强烈。
如:1.他们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2.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20.【执行】:(动)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如:1.军人应该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2.他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21.【期待】:(动)期望;等待 如:1.父母期待他早日学成归国。2.我期待着再次见到他。22.【标准】:(名、形)衡量事物的准则。如: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你的汉语发音越来越标准了。
5.质疑问难。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说明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2、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送行的场面的)
3、(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4)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
(5)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三)探究质疑 教师指导语: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此文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作进一步的探究。
1、此文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更集中报道,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八段:简要介绍宇航员的挑选。第九段:介绍杨利伟的简历。第十段:介绍人类的飞天历史。第十一段: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
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四)品味鉴赏
(1)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2)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可从句子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五)句型学习1.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字数相近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表达相近或相关内容,起强调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排比。
例如:(1)晚会上,来宾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唱歌跳舞,气氛很热烈。
(2)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由+动词,引出动作的主体。如:“由„„组成”“由„„担任”“由„„(来)主持”“由„„(来)完成”
(1)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的队伍走过主席台。
(2)班长由热夏提来担任。
课后练习。
一,选择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 1.B 2.A 3.B 4.B 5.C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1.我渴望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渴望)2.我们从各部门选拔出来一批后备干部。(选拔)3.从容地走上讲台,开始演讲。(从容)4.大家十分信任他。(信任)5.我们期待着他取得好成绩。(期待)三,用制定的词语回答问题。
1.由艾力和买买提组成的前锋线将首发上场。(由„„组成)2.他们正努力地学着各门功课。(着)3.我们这儿不具备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具备)
4.有的在家复习功课,有的去逛街,有的在家看电视。(有的„„有的)5.家乡的天空越来越蓝,街道越来越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 好。(越来越)
四,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1.A 2.B 3.B 4.D 五,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我渴望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渴望)
由艾力和买买提组成的前锋线将首发上场。成)
布置作业:做练习册
课后反思:
(由„„组课题: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内容: 课文二(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内容及课文中词句的意义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向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宣扬航天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中的词语并理解意思 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鼓励法,提问法 教学工具:教科书,词典 教学过程与内容:
1.测试学生复习与预习情况。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有关嫦娥的故事吗?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吧!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
1.【海拔】:(名)以平均海水面做标准的高度。也叫拔海。2.【系列】:(名)成组的事物:一系列|系列化|系列故事。3.【三维】:(形)
4.【同步】:(形)1.同时起步,协调一致。2.物理学名词。两个或几个随时间变化的量,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
5.【探测】:(动)1.探求测度。2.测量。
6.【类型】:(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7.【含量】:(名)一种物质中所包含的某种成分的数量:这种食品的脂肪~很高。
8.【分布】:(动)散布(在一定的地区内):人口~图ㄧ商业网点~得不均匀。
9.【奇妙】:(形)稀奇神妙;美妙
如:我觉得她的歌声最奇妙的,我最喜欢他。10.【依靠】:(动)依靠别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如:依靠集体的力量,我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11.【最终】:(副)最后。
如: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最终还是客队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12.【修正】:(动)改正,修改使正确。
如:他修正了文章中存在的几个不太严谨的论点。13.【预计】:(动)事先估计或计算。
如:这项工程预计要花费100万人民币。
14.【分析】:(动)将事物的现象、概念等分解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从中找出属性及关系等。
如:老师特别注意培养我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解课文:
(1)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明确:(文章记述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的过程和对中国航天史的意义。意义: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不能脱离课文内容。
2.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明确:引导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加以赏析。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3.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明确:(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有关词语是: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18时29分、未来两周内。)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2)学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
1、嫦娥一号从环地球卫星变为月球卫星要经过哪几个过程?
明确: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次-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思考题
2、嫦娥一号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明确:在预计为期一年的工作中,前往月球“探亲”的嫦娥一号要完成四大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公里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思考题
3、嫦娥一号的升空有何重大意义?
明确: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修正:(动)改正,修改使正确。
如:他修正了文章中存在的几个不太严谨的论点。嫦娥一号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四篇:《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教学设想:
1、激趣。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表达。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4、活动。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为了这一天,多少航天人付出了心血!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做为中国第一位飞天宇航员,杨利伟倍感光荣和自豪;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杨利伟深感责任重大。杨利伟的出征意义非常,记录下他飞天前的出征经过,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二、展示杨利伟出征时的一幅照片,播发介绍杨利伟的短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了解内容,积累词语。
(1)快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随后师生交流。
(1)理清课文结构。
(2)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3、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
(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3)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
(4)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5、朗读课文
(1)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
(2)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背景链接]
杨利伟: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酒泉10月15日电(记者 贾永、曹智、奚启新)随着“长征”二号F型火箭把“神舟”五号飞船推向200公里之外的空间,38岁的杨利伟成了第一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北京时间15日9时,杨利伟乘坐乳白色的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按计划,他将于16日6时许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在这次约60万公里的旅行完成后,他将成为中国日行最远的人。
飞船准确入轨后,地面指挥中心收到了杨利伟从太空传来的“一切正常”的消息……
笼罩在中国航天员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是杨利伟出征前才揭开的。此时的他与另外两位航天员一起,在高清洁度的玻璃房中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
闪光灯不时打在他们的脸上,杨利伟神情平静。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有信心完成中国载人航天的首飞任务。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介绍说,杨利伟头脑冷静,有着过人的心理素质。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之前,杨利伟是一位拥有1350小时飞行经验的强击机和歼击机飞行员。在长达两年的严格选拔中,他幸运地同其他13人一起从参与选拔的1500名现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他在空军的战友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好、爱钻研、肯奉献、协同意识强。在他的家乡辽宁绥中县,早年的伙伴还清楚地记得他儿时的梦想就是飞行。
1983年9月,杨利伟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毕业后成为空军某部飞行员。直至1998年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身高1.68米,大学文化,中校军衔。他有一个8岁的男孩,爱人张玉梅是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航天城的一名工作人员。
“通过5年的学习和身体、心理、技术训练,这些航天员均已具备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宿双宁介绍说,“杨利伟的学习和训练都是最好的之一。”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航天员们掌握了飞行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宇宙航行学,火箭与飞船的设计原理、结构、导航控制、通信、设备检测以及航天医学方面的知识,并在与真实飞船相同的训练模拟器上按照航天飞行程序进行无数次从发射升空、轨道运行到返回、着陆的模拟飞行。
“学习远比大学时严得多,而训练强度也比当飞行员时高得多。”杨利伟回忆。
如果飞船返回舱由于意外原因没有落在预定的着陆区,在地面搜救队一时不能赶到现场提供救援时,航天员必须积极自救。救生技能训练成了航天员训练中的最重要一环。宿双宁介绍说,中国已掌握了航天员海上、沙漠、丛林等各种地形和气象条件下的救生技能。
25天前,中国航天员大队开赴发射现场进行船、箭、人合练。第一次登上飞船,杨利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他说,从那时起就做好了首飞的准备。正因如此,他在今天的出征仪式上显得轻松而又自信。
朝阳映照着耸入云天的发射架,全长58.3米的运载火箭紧紧依偎着发射架。1999年11月至2002年的最后一天,先后有4次飞船在这里发射成功。
6时15分,进入飞船返回舱的杨利伟坐在了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返回舱内的一切,此刻都清楚地显示在发射中心的屏幕上。
9时整,倒计时数达到零位。火箭腾空而起,载着杨利伟开始了预计21个小时的太空之行。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21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物理探测卫星。
1982年10月7日—16日,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6年2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实用通讯卫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1988年9月14日—27日,我国导弹核潜艇在东海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0年7月16日,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总载荷7.4吨的模拟卫星和巴基斯坦卫星。
1991年2月22日,“长空一号”无人机系列研制成功。
1997年8月2日,我“长征三号乙”成功将美国为菲律宾制造的马部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7年9月2日,我国“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成功。
1997年10月17日,我“长征三号乙”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1997年12月8日,我“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铱星成功。
1998年3月26日,长征火箭将两颗美国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8年5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中卫-1号”卫星。
1998年7月18日,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试验卫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升空。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发射,神舟三号的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宇航员”。
第五篇:初一语文下册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作者抓住一个场面以速写的形式对事件进行了报道,内容集中,结构灵活。
学情分析:
“神舟”五号飞船的成功发射是2003年的一件盛事,曾激起学生深深的民族自豪感,相信他们会对本文非常感兴趣。教学前,可先安排学生广泛搜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行前后的资料,了解航空航天的一些知识。
教学目标:
1、了解出征的经过,能概括航天员出征前几幅场景的内容,体会庄重而热烈的出征场景。
2、了解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学习我国宇航员的崇高精神。
3、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庄重而热烈的出征场景。
2、朴实自然的语言,饱含感情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令世界瞩目、令中国自豪的日子。你知道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吗?(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杨利伟乘坐神州五号飞船,历时21 个小时,绕地球14圈,成功着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同学们一定想知道英雄杨利伟出征前的具体情况,今天我们就一起到发射现场去感受一下。
二、整体感知
放声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然后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人物是谁?
绥宁 瞩目 瞬间 翟 问鼎苍穹 浩瀚 横空出世
(主要写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的出征前的场面,主要人物是杨利伟。)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你对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怀有什么感情呢?你是否羡慕杨利伟、希望长大后和他一样成为一个航天员?那你觉得作为一个宇航员要具备那些条件?(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
神圣的事业,严峻的挑战。
达到执行载人航天任务的标准,航天员要进行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及大型联合演练等8大类、58个专业的专业训练。
为提高英语水平,有的航天员在家请妻子帮助听写单词,和女儿练习对话,去外地疗养也带上英语资料。为学好自动控制理论,一位航天员不惜打长途电话向在大学任教的亲戚求教,一个月下来,电话费就花了四百多元。
超重耐力适应性训练,航天员训练要做到8倍重力加速度,持续时间达40秒之久,训练中,肌肉严重变形,要付出很大的体能消耗;
跳伞训练,8天时间,要完成空降兵一个月的训练内容;
低压缺氧训练,要按照相当于每秒1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的高空,在氧气稀薄的情况下持续30分钟;
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要持续多天保持负15度卧姿,再转到正70度的立姿;
转椅试验,要在转椅上,变换每种角度进行飞速旋转……
面对死亡无所畏惧
载人航天是一项开拓性、高风险的事业。
1961年3月23日,苏联第一个首航太空的宇航员邦达连科被严重烧伤,10个小时后死亡,成为人类载人航天活动中第一个遇难的宇航员。
1967年1月27日,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在进行载人飞船地面联合模拟飞行试验时,飞船指令舱意外起火,在几十秒内3名航天员被烧死在舱内。
1967年4月23日,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M·科马罗夫上校乘坐联盟1号飞船返回地面时当场被摔死。
1971年6月30日,苏联联盟11号飞船在再入大气层前,实施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时,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3名宇航员因急性缺氧、体液沸腾而死亡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第10次飞行时,发生爆炸,7名航天员当场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从太空返回地面途中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刚刚起步,航天员们面临的各种考验更为严峻。在讨论中,全体航天员一致表示,“要成功就要有奋斗,要奋斗就会有付出,困难再大,危险再大,决不会动摇我们征服太空的坚强决心。”
团结协作,祖国荣誉高于一切
首批航天员们来自不同的单位,有着不同的人生阅历,共同的事业把他们凝聚到一起。在平时的学习、训练、生活中,他们互帮互助,互相勉励,大力协同,比学赶超,共同进步,结下了深厚友谊。分编乘员组,无论是谁,都视团结为生命,练协作,练配合,练默契,不争主次,不争高低,共同经受考验,共同完成任务。整体意识、团队意识已在航天员队伍中深深扎根。
今年7月,选拔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梯队时,大家踊跃请战,强烈要求成为首飞航天员。名单确定后,入选梯队的航天员更加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强化训练,向载人首飞作最后冲刺。其他人员一致表示,不管谁上,都代表祖国、代表人民、代表全体航天员,都是集体的光荣。要做入选同志的坚强后盾,为首飞航天员鼓劲加油,支持他完成首飞任务。大家矢志航天、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没有变,保持刻苦训练、征服太空的激情和热情没有减,时刻听从祖国和人民的召唤。
特殊的队伍,普通的人
《航天员管理暂行规定》里有这样几条对常人来讲几乎不近情理的要求:不准在外就餐;节假日不准私自外出;不准与不明身份的人接触;不准暴露自己的身份;不准抽烟喝酒等等。五年多来,他们只回过老家一两次。除了双休日外,都在公寓进行封闭式管理。非典期间,航天员及家人被分别封闭管理长达两个月,家属子女没有出过家门。他们深知,选择了航天员事业,就意味着限制、牺牲和奉献;他们更懂得,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高于一切,与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相比,这些根本算不了什么!
2、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夺人风采”是什么意思?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杨利伟“夺人风采”的词句,并进行分析。
(1)“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杨利伟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更表现了他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任务的自豪和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
(2)申请出征的报告,干净利落,斩钉截铁,刚劲有力。
(3)“标准的军礼”,不仅表现了杨利伟优秀的军人素质,也表达了中国宇航员征服太空的无声誓言和永不动摇的决心。
(4)“激动地”“握手拥抱”和“不停地”“挥手致意”中,融会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有为自己、为战友、为民族共同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高兴,有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有绝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
(5)对五星红旗的“深情”“注视”,是一个战士在出征前对祖国行注目礼,他用自己的目光向伟大的祖国表达着决不让祖国失望,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凯旋的誓言,果断的“转身”动作,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用这个动作在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3、现在杨利伟已经圆满完成了飞天任务,顺利返航。如果你有机会采访他,你打算向他提什么问题呢?
记者:你是什么时候从首飞航天员梯队中被定为最终人选的,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杨利伟:我是10月14日(发射前一天)晚上得知被确定为首飞航天员的。应该说我们3个人都做好了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准备。我只是感到自己比较幸运,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使命艰巨,心想一定要很好地完成任务。当时心情还是比较平和的,也没有多想。晚上8点钟就睡着了,直到凌晨2点被医生叫醒,然后吃了点面条和菜肉饺子,又把工作程序看了一遍,5点20分就出发了。
记者:在“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和运行过程中,你都干了些什么,感觉怎样?
杨利伟:飞船发射时,感觉超重感比较强,最大时达到5G。船箭分离时,我感到有一种忽然腾空的感觉,这时又进入了失重状态。大家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的屏幕上看到我时,都是半躺在椅子上,这主要是为了让固定摄像机能够拍摄到我的全身。事实上在太空飞行中,我还多次在舱内飘浮起来,比如进行太空拍摄的时候。此外,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我感到船舱内的空气非常好,温度适宜,大概是22摄氏度多一点,飘浮物很少。飞船入轨后大约1小时37分,我吃了在太空中的第一餐。此后间隔七八小时,我又吃了两餐,主要是小月饼、鱼肉丸子等,品种很多。总的来讲,感到自己在飞行过程中状态调整得还可以,比较镇静,完全是按照工作程序开展工作,睡眠、食欲都还可以。此外,按照飞行的实际情况,我还在飞行中记录了一些体会,大约有七八页纸。今后几天,我会逐步把它整理出来,告诉我的同事。这些体会对以后进行载人飞行会有帮助。
记者:从昨天到今天,从默默无闻到轰轰烈烈,21小时之间你的人生发生了重要变化,你有什么感受吗?
杨利伟:我觉得不论是谁执行这次任务,都代表了中国首批航天员群体。为实现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有很多人在幕后默默奉献,成绩是大家的。
4、你认为“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对中国有怎样重大的意义吗?
神舟五号上天,标志着我们伟大的祖国成为苏、美两大国后的第三个进入太空的国家。这是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强大的标志、象征,是我们伟大祖国日益强大的标志,是我们中国人民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的标志,是中国人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是我们中国将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多努力的强大基础。
四、作业布置:
今天,我们对航天人的工作、生活有了很多的了解。冰心有一首诗《成功的花》是这样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珠,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相信现在你对航天英雄不仅仅是羡慕了,更多的是钦佩。那今天我们做一个小练笔:我向航天英雄学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