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七下《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神舟五号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送英雄出征太空的场面。2.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3.培养学生对航天事业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场面描写是重点,理解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是难点。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预习:
一、依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tuǒ 圆 浩hàn()bù()署 bù()阵 围绕()调()度 瞬()时 遨()游 . 步骤()衰减()疲乏()屏障()....
二、查阅资料,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过程。新课学习: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为了这一天,多少航天人付出了心血!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作为中国第一位飞天宇航员,杨利伟倍感光荣和自豪;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杨利伟深感责任重大。杨利伟的出征意义非常,记录下他飞天前的出征经过,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播放神五发射视频)
二、自学成果展示 1.字音、字形。瞩目(zhǔ)绥宁(suí)横空出世(héng)问鼎(dǐng)....浩瀚(hàohàn)蕴含(yùn)苍穹(cāngqióng)瞬间(shùn)......2.中国航天大事记。(见附属材料)
三、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要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明确:文章记述了人们为英雄杨利伟进行首次航天载人飞行送行的场面,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崇敬。意义:此事件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方面的长足进步,“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
3.指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明确: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有关词语是:2003年10月15日、5时28分、5时30分。4.划分文章的结构。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开篇点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写送行的人。第三部分(第6~17自然段),写为英雄杨利伟出征送行的场面。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杨利伟出发,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四、合作交流 重点深研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随后师生交流。1.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句话简要评价了这次出征的伟大意义。两句话各成一段,突出了每一句话的分量。前一句是就杨利伟本人来说的,“英雄”一词,表达了对杨利伟的赞颂和敬意;后一句是从我们民族的角度看这一事件,“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表达了这次出征在民族的整个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2.第二部分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是如何交代送行的人群的?
明确: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热烈气氛的反衬。对送行人群的描写,用了一组排比,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的高度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的激动、高兴,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在送行时,作者注意点面结合。
3.研读第三部分,讨论问题。
(1)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2)仔细揣摩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对杨利伟作出评价。
例1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聂海胜和翟志刚。..明确:“从容而稳健的步伐”,“微笑”的神情,表现了杨利伟的沉着老练和极为优秀的心理素质,更表现了他承担这样一个光荣任务的自豪和对圆满完成任务的自信。
例2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明确:“标准的军礼”,不仅表现了杨利伟优秀的军人素质,也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宇航员征服太空的无声誓言和永不动摇的决心。
例3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明确:“激动地”“握手拥抱”和“不停地”“挥手致意”中,融会着千言万语,交织着丰富的感情,有为自己、战友、民族共同梦想就要实现的无比高兴,有对人民和战友的信任的感激,有绝不辜负战友和人民重托的决心。
例4 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面前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明确:对五星红旗的“深情”“注视”,是一个战士在出征前向祖国行注目礼,他用自己的目光向伟大的祖国表达着决不让祖国失望,一定圆满完成任务凯旋而归的誓言;果断的“转身”动作,表现了他坚毅的性格和勇往直前的气概,他用这个动作向太空宣告:我来了!中国人来了!
(3)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4.探讨本文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明确:这组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排比句可以加强语势,充分表达情感。
5.文章第8~10自然段采用的记叙顺序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
明确:插叙,交代了有关的背景资料。交代了首飞航天员梯队的组成和首飞航天员的选择,交代了杨利伟的简历和他作为航天员的优秀素质,还用一个排比句概括了人类航天史所走过的主要历程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今天,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中国将成为世界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个成员。”这一句自然地过渡到下文。
五、拓展延伸
模拟采访。如果你作为一名记者,有幸在杨利伟从太空返回地面时对他进行采访,你会如何设计自己的问题?(至少2个)
提示:让一名学生扮演杨利伟,一名学生扮演记者进行采访。
六、随堂检测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说说其作用。(2)试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寰宇()舷窗()静谧()俯瞰()....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开篇点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发射“神舟”
五号载八飞船。
“神舟”五号飞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交代时间、地点,写送行的人。
船航天员出征记 第三部分(第6~17自然段),写为英雄杨利伟出征送行的场面。第四部分(最后一段),杨利伟出发,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附属材料: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21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物理探测卫星。1982年10月7日—16日,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1986年2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实用通讯卫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1988年9月14日—27日,我国导弹核潜艇在东海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0年7月16日,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总载荷7.4吨的模拟卫星和巴基斯坦卫星。1991年2月22日,“长空一号”无人机系列研制成功。
1997年8月2日,我“长征三号乙”成功将美国为菲律宾制造的马部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997年9月2日,我国“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成功。
1997年10月17日,我“长征三号乙”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1997年12月8日,我“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铱星成功。1998年3月26日,长征火箭将两颗美国铱星送入预定轨道。1998年5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中卫-1号”卫星。1998年7月18日,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试验卫星。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升空。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发射,神舟三号的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宇航员”。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首次进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承载的宇航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2008年09月25日,神舟七号,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中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3名航天员进入太空,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6月18日下午,神舟九号成功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自动交会对接。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中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第二篇: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课题: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内容:(词语)
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词语的字音、字形,词义和用法。2.过程与方法:掌握词语的用法,能灵活运用在练习与生活实践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爱科学,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教学重难点:
重点:记住本课词语的词义和用法。
难点: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将能灵活运用在练习与生活实践当中。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鼓励法,提问法, 讲练结合法。教学用具:课本,黑板,词典 教学步骤与内容:
前提测评:测试学生复习与预习情况。1)让学生听写课文二的词语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2)抽查学生的练习本,看看预习情况。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读词语并大家一起来进行解释。(老师纠正错误,学生造句)。
词语:
1.【卫星】:(名)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本身不发光。太阳系除水星、金星尚未发现卫星外,其他行星已发现有卫星,已证实的地球有一颗卫星、火星有二颗、木星十六颗、土星二十三颗、天王星十五颗、海王星八颗、冥王星、一颗,还有一些尚待证实。如:测地卫星,导航卫星,电视卫星。
2.【航天员】:(名)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的工作人员。
如:他是“神舟五号飞船”的航天员。
3.【军衔】:(名)区别军人等级的称号。如,元帅、将官、校官、尉官等。
4.【理论】:(名)①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如:理论家;没理论;文学理论。
②辩论是非;争论;讲理。如:他正在气头上,我不想和他多理论。
5.【出征】:(动)出外作战。
如:率兵出征。
6.【公寓】:(名)能容许多人家居住的房屋,多为楼房,房 间成套,设备较好。
如:这是研究生公寓。
7.【俱乐部】:(名)进行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团体或场所。
8.【通道】:(名)来往的路或供上下的楼梯。9.【朝夕相处】:(组)天天在一起。
如:同学们朝夕相处建立了很深的友谊。
10.【梯队】:(名)①军队战斗或行军时,按任务和行动顺序区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称为一个梯队。②指企事业单位或某项事业的后继接班人。
11.【综合】:(动、形)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如:综合治理;综合平衡。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12.【演练】:(动)训练;演习;操练。
如:1.运动员们正在演练各种技巧动作。2.小演员们加紧演练,为国庆献礼。
13.【空间站】:(名)①一种围绕地球航行的载人航天器,设置有完善的通信,计算等设备,能够进行天文,生物和空间加工等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
②设置在月球、行星或宇宙飞船等上面的空间通信设施。也叫航天站。
二)疑难词语的解释: 1.【奉命】:(动)接受命令;遵守命令。如:奏命出发。2.【指示】:(名、动)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如:1.局长指示我们必须按期完成任务。2.我们要执行上级的指示。3.【下达】:(动)向下级发布或传达(命令、指示等)。
如:1.上级部门已经下达命令了。4.【专用】:(组)专供某种需要或某个人使用。如:这是专用电话。5.【袭人】:(组)侵袭到人;熏人。如: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6.【瞩目】:(动)瞩目。举世瞩目;万众瞩目。如:奥林匹克是举世瞩目的活动。7.【从容】:(形)①不慌不忙;镇静;沉默。如:举止从容;从容不迫;从容就义。②宽裕。如:时间很从容,可以仔仔细细地做。8.【稳健】:(形)稳而有力;稳重。稳健的步子;办事稳健;稳健的性格。
如:他迈着稳健的步子上了台。9.【浩瀚】:(形)①形容水势。浩瀚的大海;湖水浩瀚。②形容广大,繁多。浩瀚的沙漠;典籍浩瀚。10.【庄重】:(形)不庄随便,不轻浮;态度庄重。如:太严肃的场合你要放庄重点儿。11.【定格】:(动)①电影,电视片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叫做定格。②固定不变的格式;一定的规格。如:写小说并无定格。12.【刚劲】:(形)(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笔力刚劲。如:1.枣树伸出刚劲的树枝。2.爸爸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含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13.【风采】:(名)风度;形象。风采动人。如:他夺人风采,常常浮现在我眼前。板书设计: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综合(动、形)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事物组合在一起
如:综合治理;综合平衡。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演练(动)训练;演习;操练。
如:1.运动员们正在演练各种技巧动作。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抄写词语,背词语课题: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内容: 课文一,(练习)
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课课文内容及课文中词句的意义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教育学生爱科学,关心祖国的科技发展。
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③.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课文内容和结构。
难点;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述方式,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提问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词典,教科书。教学步骤与内容:
1.前提测评:让学生听写词语并读课文。2.导入新课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 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为了这一天,多少航天人付出了心血!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做为中国第一位飞天宇航员,杨利伟倍感光荣和自豪;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杨利伟深感责任重大。杨利伟的出征意义非常,记录下他飞天前的出征经过,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三,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2.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3.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4.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
解释课文中的新词语。
1.【乘】:(动)坐(车、船、飞机)。2.【怀】:(动)心里存有 3.【乳白色】:(形)象奶汁那样的颜色。4.【迈】:(动)跨。5.【极限】:(动)最高的限度 6.【登】:(动)有低处到高处步行。7.【印】:(动)留下来痕迹。8.【太空】:(名)极高的天空。10.【几多】:(数)询问数量(表示不定的数量)。11.【史册】:(名)历史记录 12.【征服】:(动)用武力(使别的国家民族)屈服、制服。13.【致意】:(动)表示问候之意。14.【深情】:(形)感情深厚。15.【率】:(动)带领。16.【随后】:(动)表示紧接某种情况或行动之后。17.【护送】:(动)陪同前往使免遭意外。18.【穿过】:(动)通过。19.【渴望】:(动)表示迫切地希望。如:1.她多么渴望自己也有一把小提琴。2.全世界的人民都渴望和平。同义词“希望”。“希望表示心里想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可作动词,也可以做名词,“渴望”只能作动词。“希望”所表达的感情没有“渴望”强烈。
如:1.他们希望以后这样的活动更多一些。2.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20.【执行】:(动)实施:实行(政策、法律、计划、命令、判决中规定的事项)。
如:1.军人应该严格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2.他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21.【期待】:(动)期望;等待 如:1.父母期待他早日学成归国。2.我期待着再次见到他。22.【标准】:(名、形)衡量事物的准则。如: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你的汉语发音越来越标准了。
5.质疑问难。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说明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2、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送行的场面的)
3、(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4)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
(5)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三)探究质疑 教师指导语: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此文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作进一步的探究。
1、此文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更集中报道,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八段:简要介绍宇航员的挑选。第九段:介绍杨利伟的简历。第十段:介绍人类的飞天历史。第十一段: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
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四)品味鉴赏
(1)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2)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可从句子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五)句型学习1.排比。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字数相近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表达相近或相关内容,起强调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排比。
例如:(1)晚会上,来宾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唱歌跳舞,气氛很热烈。
(2)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由+动词,引出动作的主体。如:“由„„组成”“由„„担任”“由„„(来)主持”“由„„(来)完成”
(1)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的队伍走过主席台。
(2)班长由热夏提来担任。
课后练习。
一,选择下列句子中带点词语的恰当解释 1.B 2.A 3.B 4.B 5.C 二,用指定的词语完成句子。1.我渴望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渴望)2.我们从各部门选拔出来一批后备干部。(选拔)3.从容地走上讲台,开始演讲。(从容)4.大家十分信任他。(信任)5.我们期待着他取得好成绩。(期待)三,用制定的词语回答问题。
1.由艾力和买买提组成的前锋线将首发上场。(由„„组成)2.他们正努力地学着各门功课。(着)3.我们这儿不具备发展畜牧业的条件。(具备)
4.有的在家复习功课,有的去逛街,有的在家看电视。(有的„„有的)5.家乡的天空越来越蓝,街道越来越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 好。(越来越)
四,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答案.1.A 2.B 3.B 4.D 五,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板书设计: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我渴望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渴望)
由艾力和买买提组成的前锋线将首发上场。成)
布置作业:做练习册
课后反思:
(由„„组课题: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内容: 课文二(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熟读课文,理解内容及课文中词句的意义和结构。
2.过程与方法 :掌握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向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宣扬航天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中的词语并理解意思 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鼓励法,提问法 教学工具:教科书,词典 教学过程与内容:
1.测试学生复习与预习情况。
2.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听过有关嫦娥的故事吗?今天我们 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吧!解释文中的疑难词语:
1.【海拔】:(名)以平均海水面做标准的高度。也叫拔海。2.【系列】:(名)成组的事物:一系列|系列化|系列故事。3.【三维】:(形)
4.【同步】:(形)1.同时起步,协调一致。2.物理学名词。两个或几个随时间变化的量,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
5.【探测】:(动)1.探求测度。2.测量。
6.【类型】:(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7.【含量】:(名)一种物质中所包含的某种成分的数量:这种食品的脂肪~很高。
8.【分布】:(动)散布(在一定的地区内):人口~图ㄧ商业网点~得不均匀。
9.【奇妙】:(形)稀奇神妙;美妙
如:我觉得她的歌声最奇妙的,我最喜欢他。10.【依靠】:(动)依靠别人或事物来达到一定目的。如:依靠集体的力量,我们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11.【最终】:(副)最后。
如:比赛进行得十分激烈,最终还是客队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12.【修正】:(动)改正,修改使正确。
如:他修正了文章中存在的几个不太严谨的论点。13.【预计】:(动)事先估计或计算。
如:这项工程预计要花费100万人民币。
14.【分析】:(动)将事物的现象、概念等分解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从中找出属性及关系等。
如:老师特别注意培养我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解课文:
(1)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明确:(文章记述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的过程和对中国航天史的意义。意义: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不能脱离课文内容。
2.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明确:引导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加以赏析。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3.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明确:(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有关词语是: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18时29分、未来两周内。)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2)学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
1、嫦娥一号从环地球卫星变为月球卫星要经过哪几个过程?
明确: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次-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思考题
2、嫦娥一号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明确:在预计为期一年的工作中,前往月球“探亲”的嫦娥一号要完成四大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公里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思考题
3、嫦娥一号的升空有何重大意义?
明确: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板书设计: 第七课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修正:(动)改正,修改使正确。
如:他修正了文章中存在的几个不太严谨的论点。嫦娥一号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布置作业:练习册
课后反思:
第三篇:《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2、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3、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教学设想:
1、激趣。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表达。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4、活动。学生收集并交流航天资料,办手抄报,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 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为了这一天,多少航天人付出了心血!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做为中国第一位飞天宇航员,杨利伟倍感光荣和自豪;肩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杨利伟深感责任重大。杨利伟的出征意义非常,记录下他飞天前的出征经过,也就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二、展示杨利伟出征时的一幅照片,播发介绍杨利伟的短片
三、整体感知课文
1、读课文,了解内容,积累词语。
(1)快速默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重点语句。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随后师生交流。
(1)理清课文结构。
(2)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3)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
3、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
(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3)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
(4)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5、朗读课文
(1)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
(2)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
(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背景链接]
杨利伟: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酒泉10月15日电(记者 贾永、曹智、奚启新)随着“长征”二号F型火箭把“神舟”五号飞船推向200公里之外的空间,38岁的杨利伟成了第一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北京时间15日9时,杨利伟乘坐乳白色的飞船从位于戈壁深处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开始了这次预定环绕地球14圈的太空之旅。按计划,他将于16日6时许在内蒙古中部一处草原着陆。在这次约60万公里的旅行完成后,他将成为中国日行最远的人。
飞船准确入轨后,地面指挥中心收到了杨利伟从太空传来的“一切正常”的消息……
笼罩在中国航天员身上的那层神秘面纱是杨利伟出征前才揭开的。此时的他与另外两位航天员一起,在高清洁度的玻璃房中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
闪光灯不时打在他们的脸上,杨利伟神情平静。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有信心完成中国载人航天的首飞任务。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宿双宁介绍说,杨利伟头脑冷静,有着过人的心理素质。
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之前,杨利伟是一位拥有1350小时飞行经验的强击机和歼击机飞行员。在长达两年的严格选拔中,他幸运地同其他13人一起从参与选拔的1500名现役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他在空军的战友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好、爱钻研、肯奉献、协同意识强。在他的家乡辽宁绥中县,早年的伙伴还清楚地记得他儿时的梦想就是飞行。
1983年9月,杨利伟考入空军第八飞行学院,毕业后成为空军某部飞行员。直至1998年成为中国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身高1.68米,大学文化,中校军衔。他有一个8岁的男孩,爱人张玉梅是位于北京郊区的中国航天城的一名工作人员。
“通过5年的学习和身体、心理、技术训练,这些航天员均已具备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宿双宁介绍说,“杨利伟的学习和训练都是最好的之一。”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航天员们掌握了飞行动力学、空气动力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宇宙航行学,火箭与飞船的设计原理、结构、导航控制、通信、设备检测以及航天医学方面的知识,并在与真实飞船相同的训练模拟器上按照航天飞行程序进行无数次从发射升空、轨道运行到返回、着陆的模拟飞行。
“学习远比大学时严得多,而训练强度也比当飞行员时高得多。”杨利伟回忆。
如果飞船返回舱由于意外原因没有落在预定的着陆区,在地面搜救队一时不能赶到现场提供救援时,航天员必须积极自救。救生技能训练成了航天员训练中的最重要一环。宿双宁介绍说,中国已掌握了航天员海上、沙漠、丛林等各种地形和气象条件下的救生技能。
25天前,中国航天员大队开赴发射现场进行船、箭、人合练。第一次登上飞船,杨利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他说,从那时起就做好了首飞的准备。正因如此,他在今天的出征仪式上显得轻松而又自信。
朝阳映照着耸入云天的发射架,全长58.3米的运载火箭紧紧依偎着发射架。1999年11月至2002年的最后一天,先后有4次飞船在这里发射成功。
6时15分,进入飞船返回舱的杨利伟坐在了用合成材料特制的座椅上。返回舱内的一切,此刻都清楚地显示在发射中心的屏幕上。
9时整,倒计时数达到零位。火箭腾空而起,载着杨利伟开始了预计21个小时的太空之行。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1980年5月18日—21日,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1年9月20日,中国成功用“风暴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了三颗物理探测卫星。
1982年10月7日—16日,中国第一次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4年4月8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1986年2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实用通讯卫星。
1988年9月7日,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极地轨道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1988年9月14日—27日,我国导弹核潜艇在东海海域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1990年7月16日,中国“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总载荷7.4吨的模拟卫星和巴基斯坦卫星。
1991年2月22日,“长空一号”无人机系列研制成功。
1997年8月2日,我“长征三号乙”成功将美国为菲律宾制造的马部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7年9月2日,我国“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成功。
1997年10月17日,我“长征三号乙”将“亚太二号R”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1997年12月8日,我“长二丙”改进型火箭首发铱星成功。
1998年3月26日,长征火箭将两颗美国铱星送入预定轨道。
1998年5月30日,“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中卫-1号”卫星。
1998年7月18日,长征火箭首发欧洲国家制造的通信卫星成功。
1999年5月10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和实践五号科学试验卫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实验飞船发射升空。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发射,神舟二号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发射,神舟三号的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
2002年12月30日,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宇航员”。
第四篇:《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方案(模版)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小通讯,记者用特写的镜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宇航员出征前的场景。这篇通讯打算一课时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照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文充满民族自豪感,描写、议论、抒情中洋溢豪情。学习时应当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还可以借助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热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
3.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杨利伟作为一名宇航员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2.学习场面描写的作用以及写法,学以致用。
3.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联系时事,导入课文
20xx年,中华腾飞,百年梦圆。8月我们沉浸于北京奥运会精彩比赛的场景;9月神州七号成功发射与回收,又奏响了一曲让国人为之兴奋的凯歌。思考:
神州七号是中国人第几次问鼎苍穹?那第一次是在什么时候?
我们把镜头拉回到五年前英雄杨利伟出征场面。(播放杨利伟出征录像)。
二 朗读课文,走入录音棚
模拟播音员播报新闻,要求:
吐字清晰,读准字音,声音响亮,饱含激情学生自由播报新闻;小组播报新闻;全班播报新闻。
三 研读课文,畅游智慧泉独立思考三个话题,然后小组讨论:
话题一:不写第四段不行吗话题二:不写杨利伟的简历和人类航天史所走过的历程不行吗话题三:文章结尾不写杨利伟告别的场面不行吗要求:自由选择话题,然后结合文章内容、结构、人物、情节来思考问题。同学设计话题,研读,交流。
小结:要写好一个场面,做到以下几点:
一 抓住场面中环境的烘托,渲染气氛
二 刻划人物(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
三 语言简洁,用恰当的词语和修辞手法。
四 牛刀小试,来到创作室
想一想,运动会入场仪式和热烈的比赛场景;
试一试,用饱含感情的笔来描写其中的一个场面。
要求:选择其中的一幅照片进行场面描写,也可以选择你最难忘的一幕场景进行描写。字数150字左右。
五 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当我们......教学札记:
这节课从教学情味上说是关注了“情境生动”方面的创新。从教学进程上来说运用的是一种“板块式”教学思路:进入录音棚,让我们的心情激荡;畅游智慧泉,让我们的发现闪光;来到创作室,让我们的思绪飞扬。可以看出第一板块的教学活动就是朗读,第二板块是品析,第三板块主要是表达。教师设置了一定教学情景,渲染了一定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优雅的教学情景及浓郁的情境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而让教学过程清新明朗,诗意浓郁,别具一格。
第五篇: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案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教学设计 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卫、航、衔、理、征、寓、俱、通、朝、达、袭、瞩、健、浩、瀚、拔、维、测、型、妙、修、启”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会组成词语。掌握“卫星、航天员、军衔、理论、出征、公寓、俱乐部、通道、朝夕相处、梯队、综合、演练、空间站、奉命、指示、下达、专用、袭人、瞩目、从容、稳健、浩瀚、庄重、定格、刚劲、风采、海拔、系列、三维、同步、探测、类型、含量、奇妙、分布、修正、启动”等常用词语,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来了„来了”“由„„组成”“„„,”“„„”“„„”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
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4.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5、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云的形成》,初步了解一些化学等理科学科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情感与价值观:
1能说出杨利伟出征太空在我国航天史上的伟大意义 2.能分析文中的场面描写及其作用 3.能分析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能说出杨利伟出征太空在我国航天史上的伟大意义
3、杨利伟的优秀素质,场面描写。教学难点:
1、民族自豪感的内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1.朗读课文。2.查字典,扫除阅读障碍。3.质疑问难。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检查课文一《神舟五号飞船宇航员出征记》的词语学习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过程与方法:
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4、能说出杨利伟出征太空在我国航天史上的伟大意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材简析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见人教课标版七下汉语第七课。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作者抓住杨利伟出征这一个场面进行报道,角度独特。它突出事件的重点环节,突出主要人物,主要写杨利伟受命的过程;写人物从细微处着眼,写他从容稳健的步伐,写他微笑的神情,写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从细微处写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虽然只有千字左右的篇幅,但使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文的语言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结合。全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更多的时候,是把议论、抒情和记叙、描写融合在一起,使文章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激动人心的情绪。二是文章的语言特别洗练干净,找不到一点冗余的信息。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第一板块播放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记录片观看要求: 观后谈谈体会,这是怎样的一次飞行
揭示课题:
七、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
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学生交流:本文通过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的描写,表现了我国宇航员的优秀素质,揭示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伟大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板书:
16、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宇航员杨利伟出征太空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书)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5、疑难生字
卫、航、衔、理、征、寓、俱、通、朝、达、袭、瞩、健、浩、瀚、拔、6、疑难词语
卫星、航天员、军衔、理论、出征、公寓、俱乐部、通道、朝夕相处、梯队、综合、演练、空间站、奉命、指示、下达、专用、袭人、瞩目、从容、稳健、浩瀚、庄重、定格、刚劲、风采、7、句型学习
1、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意义相关、语气一致、字数相近的短语或句子成串排列,表达相近或相关内容,起强调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排比。例如:
(1)晚会上,来宾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喝酒,有的在唱歌跳舞,气氛很热烈。(2)我们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由+动词,引出动作的主体。如:“由„„组成”“由„„担任”“由„„(来)主持”“由„„(来)完成”
(1)一支由少先队员组成的队伍走过主席台。(2)班长由热夏提来担任。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板书:
16、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宇航员杨利伟出征太空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累计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读理解、讨论交流、归纳完善,使每个学生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过程与方法:
2、把握课文的叙述次序和表达方式,理解疑难句型,并能模仿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与价值观:
4、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课时重点: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课时难点:体会并学习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场面描写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开场白: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艘载人太空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了航天大国的行列。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38岁的杨利伟成为第431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这一天,多少炎黄子孙翘首以盼!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二、亲临现场
教师指导语: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是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各种媒体以各种方式进行了报道。让我们一起走进现场,聆听人民日报记者廖文根给我们发来的报道。
1、请朗读基础较好的2—3位学生模仿记者的语音语调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合上书本,凝神谛听,让那一激动人心的场面再现于脑海。
2、请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听完这则新闻之后的感受。
(交流明确:内容——“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出征场面。感受——重在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走进人物
教师指导语:主人公杨利伟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身上完全具备了航天飞行要求的综合素质。你能从文章里找到相应的句子吗?
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分析,作好圈点勾画。
2、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切忌对句子架空分析,每一种结论都必须有依据和自己的分析。(重点在“受命”、“踏上征程”两个场面中)
3、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第一人的风采。
4、教师总结归纳:虽然课文中没有多少直接赞扬杨利伟的话,但从细微处看,他从容稳健的步伐,他微笑的神情,他对国旗深情的注目都显出了他的精神气质。这种从细微处着手写人物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四、送英雄出征
1、教师组织学生思考:有哪些人来为杨利伟送行?他们各自态度是怎样的?这么多人来送行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送行人有教练、专家、少先队员、军乐队员、少数民族少女、落选的战友等。他们的心情都无比激动,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圆飞天之梦。送行人数众多表示人们对英雄出征的重视,表现了人们因中国人的飞天梦即将实现而激动、高兴的心情,也表现了人们对英雄出征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美好祝愿。
2、假如你就是送行人群中的一员,你最想对杨利伟说的送行语是什么?请用最简短最动情的语言来表达吧!
五、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梳理前两段内容。
2、作业:熟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大概内容。做练习二、三题。
板书第七课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一、评价出征意义 以时间为序
二、交代时间、地点与场景
三、杨利伟奉命出征场面
四、杨利伟踏上征程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三课时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句型,要求能结合情景使用,能够模仿造句。过程与方法:
2、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
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情感与价值观: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教学重点: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
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航天员出征的深刻意义。指认并体会文中恰当的议论抒情。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展示杨利伟出征时的一幅照片,从而导入。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第一、二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说明中国首位航天员出征太空的意义)
2、第二部分重点写的是什么?(送行的场面的)
3、(1)课文是怎样描写送行的场面的?(点面结合)(2)送行场面是什么气氛?(热烈而庄重)
(4)用了哪些方法描写杨利伟?突出了他的什么性格?(勇敢、自信)(5)杨利伟行军礼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三、探究质疑
教师指导语:训练中的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成就了杨利伟的光彩人生。此文体裁上的独特和选材上的巧妙也成就了我们今天所学的精彩文章。下面我们就这则新闻的体裁与选材作进一步的探究。
1、此文与我们所读过的消息、通讯相比,有何独特之处?这种独特性赋予了这则新闻什么样的优点?
讨论明确:既非一般意义上的消息,也不是典型的通讯;它比消息要更丰富、生动,又比通讯更集中。作者抓住一个场面的速写的形式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更集中报道,表现手段和表达方式更为丰富多样。
2、文章8—11插叙交代有关的背景资料,你能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主要内容吗?这些插叙的内容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第八段:简要介绍宇航员的挑选。第九段:介绍杨利伟的简历。第十段:介绍人类的飞天历史。第十一段:中国人也将飞向太空。
这段插叙,既提供了读者渴望知道的有关信息,也使文章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行文看,也使文章的节奏更富有变化。
四、品味鉴赏
(1)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找出议论抒情的语句。(2)师生共同讨论议论抒情句的含义作用。(3)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1、教师展示例句,让学生好好揣摩,可从句子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修辞、语言的精炼等角度来赏析。例句:
①“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这一句普通的话语却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我们的”这一个限制语中充盈着无比的自豪和激动。
②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夺人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员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这是一个记叙、描写和抒情、议论高度融合的句子,三个“定格”构成排比,一层进一层地揭示了杨利伟这个军礼所象征的历史意义。
2、学生再读课文,勾画优美的语句,与同学交流。
3、反复诵读,含英咀华。
五、课后学习
描写一个场面,要求:①要写出场面的特点;②注意点面结合,于细微处写人物;③注意借鉴本文语言特色。
六、作业
1、熟读课文,背会生字词语。
2、做课后练习三。
3、预习课文二。板书设计:
七、“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出征记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一、评价出征意义 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以时间为序
二、交代时间、地点与场景(插叙)
三、杨利伟奉命出征场面
四、杨利伟踏上征程
课后反思:
课文二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复述课文观点。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情感与价值观:
5、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教学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条理清楚地复述课文观点。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时准备:两课时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与价值观: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教法:自主学习交流法、激励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自从2003年10月15日中国首次发射“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以来,中国就加速了月球探测和开发计划;2007年10月24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今天我们就随着记者到发射现场去看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三遍。嫦娥从“月亮城”起飞(板书)
二、正课学习
学习课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语画出来。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拔、维、测、型、妙、修、启
3、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并用生字词造句。四人一组初步解决。解决不掉的,举手,让全班同学帮忙或老师点拨。需要注意的词语:
海拔、系列、三维、同步、探测、类型、含量、奇妙、分布、修正、启动
4、疑难解析。(1)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2)指出哪些生字的字形要注意。
小结:一个字,读音不同,表示的意思也不一样了。
三、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1、再读课文,读通课文。
2、开火车读。师边听边从旁点评。(你读地真像现场播报的记者,我也迫切的想知道嫦娥一号发射的盛况„„)
3、交流读书心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结合读中的难点,重点指导读通顺。
4、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读好这些句子。
4、再读课文。
提问思考:本则新闻播报了一则什么消息?
四、小结。
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下去好好读课文,了解课文信息。
五、作业。
1、熟读课文,2、熟记课文生字词,并用课文生字词造句。板书:
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五课时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
4、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情感与价值观:
5、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课文生字。积累若干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的深刻意义。
2、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
3、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4、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去看看。课文
二、指名读课文。精读训练、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三、反馈交流。
1、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的重要意义。
明确:(文章记述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的过程和对中国航天史的意义。意义: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不能脱离课文内容。3.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内容,仔细阅读,并加以赏析。明确:引导学生从自身情况出发,找出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加以赏析。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4.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并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加以证明。
明确:(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有关词语是: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18时29分、未来两周内。)5.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6.重点研讨课文第3、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 ①找出选文中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事物:嫦娥一号。事情: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2)学习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题
1、嫦娥一号从环地球卫星变为月球卫星要经过哪几个过程? 思考题
2、嫦娥一号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思考题
3、嫦娥一号的升空有何重大意义? 学生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汇报
思考题1:18时29分,嫦娥一号离开托举她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开始了100多万公里的奔月之旅。未来两周内,卫星将经过4次变轨、2次-3次中途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最终建立起距月球200公里的环月轨道,对月球开展科学探测。
思考题2:在预计为期一年的工作中,前往月球“探亲”的嫦娥一号要完成四大任务:获取月球全表面三维图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公里至40万公里间地月空间环境。
思考题3:嫦娥一号离开地球的距离,整整38万公里。这一数字,使嫦娥一号成为中国发射的距地球最远的卫星,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表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的深空探测正式启动。
四、拓展阅读。阅读课文后的短文《云的形成》。
读短文,提炼有用信息,说说短文讲了些什么?说明了什么原理?
六、小结与作业
1、做第七课练习册。
板书:嫦娥从“月亮城”起飞 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 地点: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事物:嫦娥一号。
事情: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课后反思
授课时间:总计课时:
第六课时真实交际与作文指导《航天科学》 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敢说、想说到说好的愿望。扎扎实实训练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进一步增进广大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3、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航天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淡薄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进一步激励广大少年儿童从小培养国家意识、科学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自觉争当“四好少年”。
4、要做到按一定的顺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5、描写植物时,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对比或衬托等修辞手法。
6、训练学生围绕中心思想来选材。情感与价值观:
7、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教学重点、难点: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有感而发,由衷而发。
2、按照一定顺序写作文。
3、向学生普及航天知识,宣扬航天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意识,教学方法:谈话法、激情导入法、归纳法 学法指导: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文章出自吕东坡小学语文教学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的航天旅程圆满成功,实现了中华儿女多年的飞天梦想,长大了中国人的志气,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话题交际。话题:航天科学。
任务:
1、了解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的情况。
所谓九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但是在2006年8月24日于布拉格举行的第26界国际天文联会中通过的第5号决议中,冥王星被划为矮行星,并命名为小行星134340号,从太阳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现在太阳系只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为“八大行星”,“九大行星”已成为历史。
2、你知道人类在航天科学上有哪些成就吗?
3、人类为什么要进行航天科学研究?
三、真实交际。
情景1:课后收集关于中国航天事业的信息,在小组里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情景2:关于人类航天的历史,比如第一次太空飞行,首次登月等等,你知道多少?讲给大家听。
情景3:关于广阔的宇宙,你知道哪些知识?
四、活动比赛: 航天知识比赛
(航空航天科技)的知识点
1、最早发明火箭的国家是(中国)。
2、为纪念一位传奇式的人物,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用 他的名字命名,他的名字是(万户-中国火箭先驱者)。
3、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机构——国际部第五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是(钱学森)。
4、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前苏联)发射的,从而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
5、人类第一位成功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叫(尤里。加加林),他是(前苏联)人。
6、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他是(美国)人。他首先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理想。
7、我国神舟号试验飞船是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的。
8、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第三级所用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
9、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这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0、(长征三号)火箭把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通信卫星送上太空。
11、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是在(1999年11月20日)发射成功的。
12、宇航员升空时乘坐的飞船舱段是(返回舱)。
13、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自行研制的(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促进了我国气象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14、射程在(3000-8000千米)的导弹称为远程导弹。
15、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弹道导弹叫(V-2导弹)。
16、我国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一般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
17、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泰罗斯”号由(美国)发射。
18、联合国第54届大会核准了第三次外空会议提出的建议,将每年的(10月4日至10月10日)定为“世界空间周”。
19、1999年10月14日,我国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由(中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资源一号卫星,开创了发展中国家在航天高科技领域成功合作的典范。
20、前苏联于(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飞船的名字叫(东方)号。
21、1990年,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亚洲一号)卫星,首次证明中国拥有国际商业卫星的发射能力,中国航天从此跃登国际舞台。至2000年1月,长征火箭共把(27)颗外国卫星成功发射升空。
22、1970年4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这颗卫星是用(长征一号)火箭发射成功的,这标志着我国进入太空时代。
23、迄今为止,(液氢和液氧)是人类发现的用于航天运载器最为理想的、并已经成功使用的推进剂。
24、1968年2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宣告成立,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兼首任院长。
25、运载火箭主要是由(动力系统)、(控制系统)和(箭体结构系统)三大系统组成的。
26、太空称为人类的第(四)环境。
27、航天器的发射和运行,除受到微流星体严重威胁外,还有(太空垃圾)是它们的天敌。
28、发射火箭要朝(顺地球自转)的方向。
29、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为(礼炮1号空间站)。30、在航天飞机或空间站里,所有液体包括水是(球)状。
31、航天飞机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目前惟一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运载器,同时,它又是一种(多用途)载人航天器。
32、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33、我国的运载火箭发射场有三个,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3个发射场各有特点,承担着不同的发射任务。
34、(美国)是最先发射成功通信卫星的国家。
35、航天是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航天器在(地球大气层以外)进行的飞行活动。
36、从地球表面发射的人造卫星绕地球自由旋转而不落回地面,其旋转半径等于地球半径时所具有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其数值为7.91千米/秒;航天器摆脱地球引力围绕太阳运动应具备的速度称为第二宇宙速度,其数值为11.18千米/秒;使航天器摆脱太阳系引力飞向太阳系以外的空间应具备的速度称为第三宇宙速度,其数值为(16.63千米/秒)。
37、我国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是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
38、把阿尔法磁谱仪送入太空进行人类探索宇宙形成奥秘的试验计划是由(丁肇中)主持制定的。
39、目前仍在太空运行的前苏联发射的空间站叫(和平号空间站),它是在(1986年2月)发射的,是迄今为止在太空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40、中国于(1985)年加入了《外空条约》,(1988)年加入了《营救协定》、《责任条约》和《登记公约》。
41、一台质量为50千克的仪器设备,装在航天器里,随航天器由地面升入太空,该设备的重量(变),该设备的质量(不变)
42、载人航天器从发射到完成任务返回地面,它的飞行轨道一般
分三段:上升段;轨道运行段;返回段。那么乘坐载人航天器的航天员,在这三段中分别处于(超重);(失重);(超重)。
43、航天飞机是一种(垂直起飞、水平降落)的载人航天器。
44、航天飞机是一种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能在太空中飞行的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
45、国际空间站是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跨世纪航天工程,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国际航天合作计划,共有(16)个国家参与研制和运行,预计到(2004年)最终完成并进入应用阶段。
46、绕地球运行的航天器,按其运行轨道离地球表面的高度,可分为低轨道(或称近地轨道)、中轨道、高轨道(如地球同步和对地静止轨道)。那么载人航天器一般是在(低)轨道上运行。
47、运载火箭箭体结构如推进剂贮箱、仪器舱等主要是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
48、航天飞机系统中的固体助推器回收后,可再次使用约(20)次。
49、从1996年开始,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每两年在(珠海)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地举办了3届。
50、在绕地球飞行的飞船上产生失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飞船的离心力低消了地球引力)。
51、穿舱外活动航天服出舱活动前,必须呼氧排氮,主要是为(避免航天员的血管堵塞,形成气胸(俗称减压病)以致危及生命。
52、宇宙航行理论的奠基人是(齐奥尔科夫斯基)。
53、火箭发动机所以能在真空的太空环境中正常工作是因为(同时携带了燃料和氧化剂)。
54、美国的航天飞机主要由(轨道器、液体助推器和外贮箱)三部分组成。
55、世界上第一艘成功进入太空的载人飞船(东方号)是由(苏联)发射成功的。
56、人类经过长期天文观测和数千次航天探测的结果表明,宇宙中有1000多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它们正在相互远离,由此我们应认识到宇宙是(膨胀的)。
57、大爆炸宇宙论最早是(伽莫夫)提出的。
58、我国正在实施的“嫦娥工程”哪一年实现了绕月飞行(2007 年)
59、中国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种作战飞机是:(强五)60、我国空军最早的一架飞机(列宁号)61、(冯如)是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家,他在(1909)年制成了他的第一架飞机并进行 62、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展览是:(巴黎航展)63、1969 年 2 月 9 日,世界第一架宽机身民航机首次试飞成功,它是:(波音 747)64、由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战斗轰炸机是(飞豹)65、美国发射的(水手 9 号")花了大约 5 个半月的时间,到达火星轨道,成为第一艘环绕别的一颗行星运行的宇宙飞船。
66、中国第一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是(1970 年 4 月 24 日)发射的。67、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飞向太空的时间是(2003年10月16日)。68、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的名字是(神舟五号),航天员是(杨利伟)69、第一个在太空中太空行走的人是(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奥诺夫)。
70、世界上前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分别是:(前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中国)。71、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有(前苏联,美国,中国)。
72、我国第一次多人载人航天的宇宙飞船(神舟六号),宇航员(聂海胜费俊龙)。73、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天宫一号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
技术重点:航天器交会对接
结构: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发射目的: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发射项目:发射后两年内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完成对接任务。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
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发出第一张自拍照,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州八号飞船首次对接。【知识点链接】
一、中国载人航天发展三步走: 第一步: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实现了载人飞船把航天员安全地送上天又安全地返回地面,第二步:要解决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 第三步:是建造中国的空间站
二、中国卫星发射中心: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及筹建中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三、酒泉被选为卫星发射中心的条件:
1、已建场30年,拥有了相当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且生活设施基本齐全,技术保障、测控通信、铁路运输、发配电等配套设施完善。
2、发射场区为戈壁滩,航区200公里以内基本为无人区,600公里以内没有人口密集的城镇和重要交通干线,航区安全有保证。
3、发射场区占地面积广,地势开阔,完全满足待发段和上升段航天要求,也是先进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最理想的发射回收着陆场,而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场区内已建有大型机场,既可以满足航天器使用飞机快速运输的要求,又可作为参试人员往返乘降飞机的场所。
5、可以充分利用西起喀什、东至福建闽西,距离数千公里,并已基本形成的陆上航天测控网。
6、场区属内陆及沙漠性气候,常年干燥少雨,多晴天,云量小,可为航天发射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干燥少雨,雷电日少,容易满足发射条件。2011年11月1日 神舟八号
神舟八号无人飞行器,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个,也是中国神舟系列飞船进入批量生产的代表。神八已于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神八”将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实现交会对接,并和此后的神舟九号、十号一起组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神舟八号飞船为三舱结构,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飞船轨道舱前端安装自动式对接机构,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与分离功能。神舟八号将基本成为我国的标准型空间渡船,未来实现批量生产。
“神八”为改进型飞船,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发射神舟八号飞船的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97吨,运载能力为8130公斤。中德两国科学家将在神八上开展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与以往飞船发射不同,这次交会对接任务要求飞船“零窗口”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在前期飞船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技术改进,全船一共有600多台套的设备,一半以上发生了技术状态的变化,在这中间,新研制的设备、新增加的设备就占了15%,主要变化是两个方面:
具备了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为此新增加和改进了一些设备。比如新研制了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和多种交会对接测量设备,用于交会对接自主控制的飞行软件、控制软件,也是全新设计和研发的。为了满足交会对接的任务,飞船上增加配置了平移和反推发动机。同时,航天员的手动控制设备也进行了改进。
现在的飞船在前期具备57天自主飞行的能力基础上,已具备停靠180天的能力。神舟八号飞船电源帆板因为采用了新的太阳电池片,发电能力提高了50%。飞船的降落伞系统和着陆缓冲系统也进行了技术上的改进,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五:积累感官印象,快乐成文
1、编写提纲,完成习作
2、自改、互改,直到满意为止
师:下一节课请同学们把初稿完成以后进行修改。我们要互相读、评、议、改,听听、比比看谁的文章写得最丰富生动具体细致了 板书设计 我的航天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