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河颂》课题要求说课稿
课题优质课评比说课稿
黄
河
颂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参加的课题是《课堂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该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形式和评价语言的多层次化。
经过近一年的摸索、实践,课题组首先确立了“阳光评价”的课堂语言评价方向,即“准确得体,生动丰富,机智巧妙”;其次,确定了“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的课堂评价”的原则,并初步形成指导学生进行互评语言训练的操作方法。
今天我就以《黄河颂》为载体,向各位评委汇报近阶段课题组的实验成果
一、说教材
《黄河颂》,是鲁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和英雄气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语言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二、说目标
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1.知识能力目标:①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②培养对诗歌的感
悟和理解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爱国热情,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诗歌,通过小组品读、评析来深入理解诗歌。3.情感目标:①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黄河颂》这首诗歌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因此,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设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难点是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质疑、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所以,“情境体验”、“以读促教”、“合作评价”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本课在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几点:
1、怎样才能正确地朗诵好一首诗词。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正确评价别人
3、引导学生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五、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看黄河
师生共同欣赏搜集到的黄河图片,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感
导入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入诗入画入曲。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它沧桑,它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起历经苦难与抗争。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中国大地,民族危在旦夕。黄河以它磅礴的力量,激励她的儿女奔赴抗战前线。1938年9月,诗人光未然随军来到黄河岸边,望着滔滔的黄河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大型组诗《黄河大合唱》,我们今天学习它的第二乐章《黄河颂》。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激情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激发情感
听黄河
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听着激荡的音乐,说一说你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想着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齐读《黄河颂》
(首先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和体会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学生能以从音乐中最直观的感受来朗读诗歌,效果显然胜于教师的说教)
(三)、诵读互动
悟黄河
1)、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各组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此时,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会大胆的诵读。教师以学生的选读为样板,抓住关键的词句去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品读感悟,如学生在一开始读的时候,声音会比较激昂高亢,但却缺少轻重缓急的变化。这时就适时的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诗歌的题目是“黄河颂”,诗歌以什么形式来颂扬黄河呢?又赞扬了黄河的哪些贡献呢?学生自然地会注意到诗歌中三个“啊,黄河”的连续句式,得出以排比、反复吟咏的形式,抒发对黄河的赞颂之情。继而看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养育之恩、保卫之义和激励之情三大贡献。那我们该怎样读出黄河对中华民族的恩情呢?这时先请同学以自己的感悟来读“养育之恩”这一节,然后教师范读,对比评价时注意指导学生“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对于“摇篮”一词,它以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所以要重读。整个一节诗要读的舒缓而坚定。学生跟读时可用“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会能更好的表达!”,“你的音质很适合朗诵,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等语言。有了这一节的示例,学生自然明白诗歌的诵读与评价应从重音、语调、语速、情感等方面入手。
在后两节“保卫之情”和“激励作用”的品读交流中,学生会很自然地注意到“屏障”、“臂膀”等带有比喻色彩而需要重读的词语,以及作者抒情的逐步激昂。同时,插入诗歌创作背景,以及多媒体显示日军侵华的视频,让学生对黄河的保卫和激励作用有更直观的印象。
在学生的诵读、评价后,老师自然引进一个问题:作者反复吟咏黄河对我们中华民族的巨大作用,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呢?从而总结出诗歌的主旨“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向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
(这一环节,从泛读,研读到品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后评价,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由浅入深的进入到诗歌之中,不仅从形式上感受到黄河的雄浑、浩荡,更从内涵上领略了黄河所代表的伟大坚强,环环相扣,水到渠成的理解了诗歌的主旨,激发爱国热情。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读诗和评论的简单方法,自然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提升
说黄河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也来高声赞美黄河吧!并从以下几种发言形式中选择一种与同学交流:
①啊!黄河!我爱你!爱你的()!爱你的()!
②读了这首诗歌,让我最感动的是„„ ③这首诗歌让我明白了„„ ④这首诗歌,我最欣赏的句子„„ ⑤读了诗歌,我有了这样的疑问……
(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分层教学,激励评价的需要:一般的学生都能说出自己最直接的心灵体验和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而有一定语言鉴赏
功底的学生,则会选择“让我最欣赏的”形式发言,对于喜欢另辟蹊径的学生来说,“我有这样的疑问”这个话题则更能激发他们发言的热情。
教师对以上活动予以整体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总结学习经验,表扬学生的闪光点,激励学生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大胆地、愉快地进行自主阅读。)
(五)结束语
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感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读诗的方法。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这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就是“保卫母亲河”。那么,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走进我们的民族魂魄。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
第二篇: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黄河颂,下面我将从五大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
一、说教材
《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作品都是以爱国为主题,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易过多讲解。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习,能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了解黄河历史,地理和黄河精神的内涵。
能力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提高朗诵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题部分。
情感目标
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基础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主旨。
2.教学难点: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突破方法:按照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达到优化课程结构的目的。播放歌曲《大中国》,激发情感,引发兴趣,教师
课前深入了解关于黄河的相关知识,做好有关准备。
三、说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诗歌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品悟与积极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诗歌语言凝练,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否则会难为学生。
结合学情我采用的教法是:
2.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因为本文是一首现代抒情诗,要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这既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也是提高学习诗歌、鉴赏诗歌能力的有效途径。
(2)学科交叉法: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等历史背景,本文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还有黄河有关知识等,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学科知识,教师应进行学科知识的整合。
3.说学法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本课注重以下几点的指导教学:
(1)怎样才能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诵好一首诗词。
(2)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敢于向教材、老师及学习伙伴发问质疑。
4.说教学手段
在本课中,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课堂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感染和吸引学生。
课时安排准备的是一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3分钟)
记得高枫在《大中国》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
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激情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板书课题:黄河颂
(二)颂黄河,感知诗意。(自学指导一)(10分钟)
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
2.朗读课文。
(1)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进行朗读指导。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学生互读互评。
(3)学生齐读、美读课文,通过反复的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初步积淀爱国情感。
(三)研读诗歌。(自学指导二)我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出示课件一)(16分钟)
1.《黄河颂》中哪个词是关键?
2.找出“望”字统领的内容。(配合自由朗读、体会)
3.文中反复出现“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的屏障”、“万千条铁的臂膀”这些比喻?(配合自由朗读、体会)
5、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什么感情?
(针对教学目标,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将课文的结构、内容、主题进行梳理明确,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朗读诗歌)
(四)学生质疑,教师点拔。(5分钟)
在这个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把文本中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内合作解决,解决不了的老师帮助解决。
(五)课堂训练。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迁移运用知识(出示课件二)。(8分钟)
1.让学生说出与黄河有关的诗歌、成语、俗语、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2.如今,黄河面临着断流、受污染的危机,针对这种现状,请同学们想想妙招。(这一问题的设计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齐读升华(在奔腾激越的音乐声中,师生齐声诵读课文,升华感情)
(六)课堂小结。(2分钟)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母亲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护了祖国的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我们为黄河骄傲,让我们以黄河为榜样,努力学习,为使我们民族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努力奋斗。
(七)布置作业。(1分钟)
课外完成手抄小报一份,《黄河,母亲河》
(这道作业有助于学生了解黄河知识)。
五、板书设计:
黄河颂
光未然
序曲主体尾声
赞美黄河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
板书设计与教学同步,彰显文章脉络,力求简洁,能突出文章主旨。
第三篇:《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黄河颂》,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是光未然的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这个单元所选几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爱国为主题的。作为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它定下了本单元的感情基调。
2、课文解读
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读来情绪慷慨激昂,是七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a、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对诗歌的感悟和理解能力。b、通过形式多样的读,深入理解诗歌的 c、品味 语言,体味诗歌意境,积累经典语言。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通过研讨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b、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学生情况分析及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七年级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诗歌的民族文化内涵,需要学生用心诵读,讨论交流,否则就会造成学生对诗歌要旨的把握片面、肤浅。诗歌语言凝练,表意深刻含蓄,因此不能作过多、过繁的分析,否则会难为学生。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a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b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讨论、交流自己的阅读见解,理解深刻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1、教法
诵读法(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赛读、齐读)
2、学法
合作探究法 小组讨论法
五、说教程
(一)、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
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多种渠道,搜集有关作者的生平资料及代表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识的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在课前,我精心准备了电教平台、录音等辅助手段来丰富教学,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黄河波涛汹涌的视频片段,并配以《黄河颂》音频,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讲解黄河在地理历史上的地位,给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文化背景。
2、读课文,理解诗意。(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2)朗读课文
a教师范读,朗读指导。b学生分组自由朗读,各组推代表赛读,男女生两大组赛读。C学生齐读。
(3)思考问题(分组讨论,推选代表回答。)
a.诗人从那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情感?
(4)再读黄河,积累语言
六、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光未然
序曲 主体 尾声
赞美黄河 描写黄河 歌颂黄河 学习黄河伟大坚强 形象、气势 巨大贡献 精神
第四篇: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 李天木乡中学李秀芹
一、说教材
《黄河颂》是河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爱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这篇文章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
二、说目标
本文是诗歌,易于朗诵,所以要加强朗读教学,不宜过多讲解。确定教学目标为: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中心,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歌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热情;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为中华之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自信心。训练重难点:感情朗读,品味鉴赏。教学时间:一到两课时
三、说教法
《黄河颂》是一首诗歌,它篇幅适中,语言铿锵有力,很适合朗读,反观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不会读、不能读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朗读已经作为基础内化到语文的教与学之中,正如韩军老师所呼吁:“语文要回归„诵读‟之本。”所以从学情出发,选择“朗读课型”十分必要。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激发情感,进入情境,指导朗读,深入理解,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朗读训练,让同学们感受声韵,领会情感,小组合作与交流,理清思路,品味词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
四、说学法:
我会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动预习,知识积累;查找资料,了解背景;依据文本,训练朗读;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五、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记得高枫在《大中国》中这样唱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兄弟姐妹都很多,景色也不错,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是的,黄河,我们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滚滚东去的黄河浪涛见证了古老中国的兴衰荣辱,黄河澎湃的惊涛,恢弘的气势和那奔腾不息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为之拼搏奋斗。在抗日战争那段血雨腥风、民族危亡的日子里,一首深沉豪迈的黄河赞歌传遍了大江南北,激励了众多爱国志士保家卫国的万丈豪情。(展示相关黄河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豪迈的黄河赞歌―――《黄河颂》。
(二)、品读诗歌
1、作者作品背景简介
光未然写这首诗歌,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的作家、艺术家开始通过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1939年,诗人到延安后,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此为其二。
2、看谁读得准,积累生词
磅礴—澎湃—气魄—高山之巅—狂澜—浊流—哺育—屏障
3、齐读诗歌,整体感知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用一句话概括一下。
4、解题:课文的题目为“黄河颂”,其关键词应是?
课文分为两部分:朗诵词、歌词。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5、听课文配乐朗诵。要求:(1)体会朗诵词的作用(2)朗诵者是如何朗诵的?在一些关键处做标注。
明确朗诵词的作用:朗诵词在歌词之前,可以起到一种铺垫、提示、总起这样的作用。他提示我们后面的歌词要赞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和民族精神。一起来把朗诵词读一下,体会它所起的作用
6、解读歌词,这部分 靠哪个字领起的?领起了哪些内容?思考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黄河的?写出黄河什么特点?(生答师板书“雄浑壮阔”“蜿蜒宏大”)怎样读出雄浑的气势来。请同学们为这一小节设计朗读方案。(师提示要注意停顿、重音、感情等)学习成果总结: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奔向东南”的“奔” 读得快一点,要用力。“掀起万丈狂澜”的“掀” 声音也应当随之高亢起来。“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读得有一种高低起伏的感觉。“劈成南北两面”要用力,干脆。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齐读这一节。
小结与过渡:正是黄河这种雄浑壮阔、蜿蜒宏大的美,激起诗人澎湃的赞颂之情。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赞颂之情,是通过哪个句子抒发出来的?出现了几次?应怎样来读? 学习成果总结: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要延长,“黄河”要读的高昂,表明在歌颂。
指名试读,简评。
7、诗人从哪几方面讴歌了黄河的精神,在朗读时,读法、感情是不是一样呢?(生答师板书 “摇篮”“屏障”“精神”,不一样。应分别是“深情”“坚定”“激昂”)
指名读,齐读,简评
8、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感情?该怎样读?(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学生齐读
9、配乐朗读三小节,点评
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在朗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总结出来的经验:要读好诗歌,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我们要读好诗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投入自己的感情,全身心地投入来读,还要读好关键词句。这样呢,我们就能够把诗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最能够体现诗句的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语,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在朗诵时配上音乐、加入动作,表情,增加手势、分角色来读,把诗歌的韵味层次都读出来。
学生自由朗读练习后,配乐朗诵表演,教师简评。
(三)、赏析诗歌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学生,要求学生以“我欣赏这首诗的——————,因为————”的句式说话(可从诗的优美旋律、诗中形象、诗的语言等方面说)
(四)课堂总结:我们今天这堂课,既学习了《黄河颂》,我们同时也在学习当中体会到了我们读诗的方法。我想,我们的语文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对黄河的关注也还远远没有结束。我希望同学们开展广泛地课外阅读,真正地走进黄河
(五)、布置作业
1、建议学生自主朗读课外读本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并和课文进行比较。
2、课后练习写公益广告词。
课上到这,想必同学们心中一定漫溢着对母亲河的深情厚意。可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让学生欣赏美丽的黄河)。现在,我们的母亲又变成了什么模样?让学生看几幅触目惊心的图片。黄河今天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现状堪忧。请针对这一严重的生态危机,设计一则公益广告或只是广告词,呼吁人们保护母亲河。教学反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信息技术的运用优化了课堂结构,学生入情入境,尤其是《黄河颂》音乐壮阔,激情澎湃,借助这音乐的力量,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信息技术强大的交互能力在此教学过程中得到了良好的体现。附板书设计:
黄
河
颂
望---------------颂-------学雄 浑 壮 阔
摇 篮 屏 障 伟大坚强 精
神
一、说教材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课标建议: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黄河颂》是一首诗歌,一方面“情感是诗歌飞翔的翅膀”,另一方面按文学史的观点,它还是一首“思想大于艺术,情感多于形象”的“广场诗歌”,所以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内容结构的条分缕析。此外,它篇幅适中,语言铿锵有力,很适合朗读,又不至于一个课时只能读两、三遍。在细致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决定选用“朗读课型”。
反观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不会读、不能读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我们除了可以看到“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直接要求之外,还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朗读”的闪光,朗读已经作为基础内化到语文的教与学之中,正如韩军老师所呼吁:“美读吟诵,语文要回归„诵读‟之本。”所以从学情出发,选择“朗读课型”也十分必要。
朗读课型是“以朗读为主要活动方式,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奠定了“反复朗读”的基础,也会提高学生朗读、品读的能力和水平。
确定课型之后,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实现这个主要目标,建构在朗读基础上的三个小目标:“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品析诗歌语言”就自然实现了。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黄河颂》。教学难点:有层次、有节奏地朗读《黄河颂》。
二、说教法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以物激情,以情带读。朗读指导法——小步轻迈,步步推进。互动激趣法——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总之,是以物激情,进入情境,“小步轻迈,层层推进”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朗读训练,让同学们感受声韵,领会情感,理清思路,品味词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
三、说学法
我会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主动预习,知识积累;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多种形式,训练朗读;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读《黄河颂》——文学中的黄河。
在课前我会提前一分钟到教室,展示黄河景观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预先创设情境,上课后,以“文学中的黄河”为主题诗情导读: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深情朗读《黄河颂》——体会诗歌情感,理清诗歌思路。
1、读得正确流利——积累生字生词
让我们一起迈出感受《黄河颂》的第一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老师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要求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第二,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不漏字,不加字。
在同学们自由朗读的过程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字生词、易读错的字词。然后巡视课堂,注意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以后,我将以“读得正确流利”为要求,指导学生齐读一遍。
2、读得情感充沛——体会诗歌情感
齐读之后,我会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纠正个别读音,评价齐读效果,并顺势指出还没有很好地读出诗歌的情感。要读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会建议同学们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进行交流。待同学们“情感体会”交流汇报结束之后,我简要而精当地进行点评。并建议男女分读,女生优先,为什么要女生优先呢?因为女生多婉约呀!让她们先读容易暴露问题。
我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引读:同学们,一会儿,你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脑海里想象老师描绘的情景,等老师说“开始”了,你们再睁开眼睛齐读。我会用这样的语言进行引读: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晴想,你就是诗人光未然,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你正行军在黄河岸边,黄河呀,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岸边行军的八路军战士啊,他们唱着《太行山上》奔赴抗日的战场。亲见了河山的雄奇壮丽,目睹了壮士的英勇抗敌,你豪情满怀、无限感慨,于是,你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开始……(语速需要放缓)
我先请男生来客观评价女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实现男生“主动请缨、群情激昂”的场面。
我再请女生来客观评价男生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对表达爱国情怀、风格豪迈的诗歌,要用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语调来读。
通过讨论交流、男女分读,相信能够达成了“体会诗歌情感,有感情进行朗读”这个教学重点。
3、读得层次清晰——理清诗歌思路 实现这个目标之后,我将指导学生静心聆听名家朗诵《黄河颂》,这次不仅要求同学们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还要求他们听清诗歌的停顿。
在同学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时,我提出问题:你听到了几次停顿?请分析一下作这样停顿的理由,并建议可以从诗歌层次划分方面去考虑。之所以在这个环节才引进名家朗诵,一是为了巩固情感体会的成果;二是为了在教学重难点之间巧妙过渡,并相应降低“理清诗歌思路”的坡度和难度。如果学生聆听之后感悟实在不多,我就只能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有没有一上来就„啊,黄河‟,诗人是怎么写的?怎么抒情的?”
在讨论结束“理清诗歌思路”的小目标达成之后,全班齐读第二遍,这次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
(三)、激情品读《黄河颂》——师生合作互动,品析诗歌语言
学生齐读以后,我巧卖关子,激发学生期待:同学们读得很好,进步很大,看到你们的点滴进步,老师很高兴,也想朗读《黄河颂》,同学们看好不好? 据我的了解,学生肯定都会说好,但我还是不急,我要吊足他们的胃口,我会继续往下说:不过我这个人有个特点,没有掌声或者掌声不热烈我都读不好?
我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本班学生性格较安静,这样做也是因人制宜,从学情出发。
掌声一停,我就随着音乐深情朗读《黄河颂》,在朗读过程中,我将巧妙地错读、误读,把关键性雅词佳句交由学生发掘,把学生品析诗歌语言的过程转化成师生辩论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朗诵结束之后,我还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同学们,老师读得不错吧,那是字正腔圆,一字没错?
肯定会有学生举手质疑:老师,你读错了,你把„我站在高山之巅‟读成„我站在高山之上‟了。
我就故意这样说:这两个字差不多呀?那你得让我明白我是怎么错的? 这样就能顺势引导学生注意“山巅”和“山上”的不同。明确“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感受黄河的气势”。如果想更深入一点,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
如果碰到学生这样说:“老师,书上就这样写的?”
那我就只能踢皮球了:“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上写的那也不一定都对呀!你再考虑考虑?”这样还是把问题抛给学生。
又例如:我把“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句顺序颠倒来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黄河”时视角的变换,先读再评,品后再读,品出黄河的雄浑,读出黄河的气势。此外,在《黄河颂》一诗中还有比喻的妙用,反复的抒情,我将做重点进行品读。如果在我错读误读的过程中,学生炸锅了,起哄了。我会随机应变,或学生指出一处我们就品读一处;或交给学生自己讨论交流。但依我对学生的了解,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但“有备无患”最好!
在总结环节我会指出: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生动、传神,所以千百年诗人们都很讲究“炼字”、“炼句”。对这样的雅词佳句,我们要仔细品,用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品词后的感悟,伴随着音乐,我们师生一起,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第三次齐读《黄河颂》。
在“品析诗歌语言”的小目标达成以后,我的整个教学目标就全部实现了。(四)、闲情联读《黄河颂》——丰富知识积累,提升朗读能力
我会这样激发学生:如前所述,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老师甚至认为不颂黄河非好汉。请大家将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篇朗读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看谁读得好,读得多。(这是纵向拓展)
在作业布置时,建议学生自主朗读课外读本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并和课文进行比较。(这是横向拓展)
设计这个环节,我考虑有两点:文艺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起源于游戏”,中国古代文人就有“饮酒作诗对对子”的传统。这样的小游戏,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闲适的,愉悦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对精短诗文来说,联读也能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说板书设计和效果评价 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序曲 ——————— 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这堂课,我以朗读为主线,以线带面,层层推进,首尾呼应,互动充分,思考深入,但需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在品读《黄河颂》环节,看似闲庭信步,实际上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如果预设不够,学生急于讲错误,而思考不多,品读不够,就会流于形式,过于肤浅,表面热闹而已!
第五篇:《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说课稿
说课教师:金安区中店乡杨公庙初中 陆平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黄河颂》,下面我将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黄河颂》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有自然和谐的韵律,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
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说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甚大,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为此,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了解、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二)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2)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三、说教法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法。这首诗中,诗人笔触紧扣黄河的雄姿: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九曲连环、勇往直前,刻画出了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而黄河这种对于初一并又不是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如果说不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展现出来的黄河形象,而对于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对于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借此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第一段,借此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指导法:一方面,上面已分析这首诗在句式和韵律方面的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的特点;另一方面,出声的朗读是深化理解一个特别有效手段,特别是诗歌,“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教学中,可以借助有层次性地以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加以教学环节的展开。如阅读前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等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中国历史、中国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
4.情境教学法——以物激情,以情带读。总之,是以物激情,进入情境,“小步轻迈,层层推进”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语气、节奏、停顿等方面的朗读训练,让同学们感受声韵,领会情感,理清思路,品味词句,丰富积累,发展语感。
四、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指导学生主动预习,知识积累;查找资料,了解背景;多种形式,训练朗读;小组交流,师生辩论。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诗情导读《黄河颂》——文学中的黄河。
在课前我会提前一分钟到教室,展示黄河景观图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音乐,预先创设情境,上课后,以“文学中的黄河”为主题诗情导读: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母亲河”。她滋润了一片黄颜色的肥沃土地,哺育了一个黄皮肤的伟大民族。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当狼烟四起、抗战爆发之时,诗人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颂》,读一读、品一品,感受黄河的无穷魅力,学习黄河的不朽精神!
二、话说黄河史——历史上的黄河
了解相关背景:{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在此基础上,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唤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震撼学生的心灵。【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课件演示】《黄河颂》光未然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能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一种豪壮之情。)
然后,简介相关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我先由“中华儿女”又被称“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切入,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我们有着共同的祖先,那就炎帝、黄帝,他们即是落在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引出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再接着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三、朗读《黄河颂》——体情感理思路。
1、读得正确流利——积累生字生词
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让我们一起迈出感受《黄河颂》的第一步。老师的要求有两点:第一,要求人人出声,读得沸沸扬扬;第二,要求读准字音,断句正确,不漏字,不加字。学生自由朗读两遍以后,我将以“读得正确流利”为要求,指导学生齐读一遍。
2、读得情感充沛——体会诗歌情感
评价齐读,我会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纠正个别读音,评价齐读效果,并顺势指出还没有很好地读出诗歌的情感。要读出情感,首先需要理解体会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我会建议同学们自由朗读,小组讨论,进行交流。待同学们“情感体会”交流汇报结束之后,我简要而精当地进行点评。
引导朗读,我会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引读:同学们,一会儿,你们先闭上眼睛听老师讲,脑海里想象老师描绘的情景,等老师说“开始”了,你们再睁开眼睛齐读。我会用这样的语言进行引读:同学们,现在请闭上眼晴想,你就是诗人光未然,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你正行军在黄河岸边,黄河呀,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黄河岸边行军的八路军战士啊,他们唱着《太行山上》奔赴抗日的战场。亲见了河山的雄奇壮丽,目睹了壮士的英勇抗敌,你豪情满怀、无限感慨,于是,你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开始„„(语速需要放缓)
讨论交流,我再请学生互相评价朗读的效果,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对表达爱国情怀、风格豪迈的诗歌,要用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语调来读。
男女分读,从而能够达成了“体会诗歌情感,有感情进行朗读”这个教学重点。
3、读得层次清晰——理清诗歌思路
引进名家朗诵,我将指导学生静心聆听名家朗诵《黄河颂》,这次不仅要求同学们再次体会诗歌的情感,还要求他们听清诗歌的停顿。
层次划分,在同学们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之时,我提出问题:你听到了几次停顿?请分析一下作这样停顿的理由,并建议可以从诗歌层次划分方面去考 虑。之所以在这个环节才引进名家朗诵,一是为了巩固情感体会的成果;二是为了在教学重难点之间巧妙过渡,并相应降低“理清诗歌思路”的坡度和难度。如果学生聆听之后感悟实在不多,我就只能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有没有一上来就‘啊,黄河’,诗人是怎么写的?怎么抒情的?”
全班齐读,在讨论结束“理清诗歌思路”的小目标达成之后,全班齐读第二遍,这次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
三、品读《黄河颂》——品析诗歌语言
学生齐读以后,我巧卖关子,激发学生期待:同学们读得很好,进步很大,看到你们的点滴进步,老师很高兴,也想朗读《黄河颂》,同学们看好不好?
我就随着音乐深情朗读《黄河颂》,在朗读过程中,我将巧妙地错读、误读,把关键性雅词佳句交由学生发掘,把学生品析诗歌语言的过程转化成师生辩论的过程,从而提升学生质疑的能力。
朗诵结束之后,我还需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同学们,老师读得不错吧,那是字正腔圆,一字没错?
肯定会有学生举手质疑:老师,你读错了,你把‘我站在高山之巅’读成‘我站在高山之上’了。
我就故意这样说:这两个字差不多呀?那你得让我明白我是怎么错的? 这样就能顺势引导学生注意“山巅”和“山上”的不同。明确“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感受黄河的气势”。如果想更深入一点,还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诗句。
又例如:我把“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诗句顺序颠倒来读,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望黄河”时视角的变换,先读再评,品后再读,品出黄河的雄浑,读出黄河的气势。此外,在《黄河颂》一诗中还有比喻的妙用,反复的抒情,我将做重点进行品读。
在总结环节我会指出: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生动、传神,所以千百年诗人们都很讲究“炼字”、“炼句”。对这样的雅词佳句,我们要仔细品,用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现在请同学们带着品词后的感悟,伴随着音乐,我们师生一起,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层次、有节奏地第三次齐读《黄河颂》。
在“品析诗歌语言”的小目标达成以后,我的整个教学目标就全部实现了。
四、联读《黄河颂》——丰富知识积累
我会这样激发学生:如前所述,古往今来,众多的英雄豪杰,无数的文人墨客,来到黄河之边,站在高山之巅,歌唱过黄河,赞叹着黄河。老师甚至认为不颂黄河非好汉。请大家将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诗篇朗读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交流,看谁读得好,读得多。(这是纵向拓展)
设计这个环节,我考虑有两点:文艺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学起源于游戏”,中国古代文人就有“饮酒作诗对对子”的传统。这样的小游戏,学生的心情是放松的,闲适的,愉悦的,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对精短诗文来说,联读也能丰富学生的积累,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五、探究黄河精神——体会民族品格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过渡: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
这种处理方式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
六、咏唱黄河曲——感受豪迈情怀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此环节在活动形式有变换,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七、小结课文。
板书设计,总结课文。
序曲────── ─→ 主体 ─────────→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
望黄河─→颂黄河
学习黄河精神
八、布置作业
建议学生自主朗读课外读本上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并和课文进行比较。(这是横向拓展)
以上,我从教材、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