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_课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11: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3_课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3_课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一篇:23_课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时安排 :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乡村四月》

一、前置学习:

1、经典诵读:

《鹿柴》(唐 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过故人庄》(唐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揭示课题: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工诗,为“永喜四灵”之一。曾领乡荐(《四库提要》作“尝登淳佑癸卯乡荐”,《乐清县志》承此,而近人以为是淳熙癸卯,相差一个甲子。衡诸翁卷生平,前者过早,后者过尽,疑都不确),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二、明确目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想象的画面生动地说一说,演一演)

三、尝试探究:

1、朗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自主学习中的发现和疑问。

四、交流点拨:请一个小组结合学习目标引导全班展示交流学习

1、我是第一发言人,我来读读这首诗。谁来给我评价?谁来和我挑战?„„

2、我是第二发言人,我看到的画面是„„

3、我是第三发言人,我体会到诗人„„

4、我是第四发言人,此时此刻我想到了“一年之计在于春”„„

五、练测反馈:

1、我来背诵诗歌

2、我来作画

六、阅读推荐:翁卷的诗歌

1、《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2、《山雨》

一夜满林霜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1、经典诵读: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二、明确目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想象的画面生动地说一说,演一演)

三、尝试探究:

1、朗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自主学习中的发现和疑问。

四、交流点拨:请一个小组结合学习目标引导全班展示交流学习

1、我是第一发言人,我来读读这首诗。谁来给我评价?谁来和我挑战?„„

2、我是第二发言人,我看到的画面是„„

3、我是第三发言人,我体会到诗人„„

4、我是第四发言人,此时此刻我想到了„„

五、练测反馈:

1、我来背诵诗歌

2、我来作画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渔歌子》 教学过程:

一、前置学习:

1、经典诵读:

《江雪》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渔民的古诗(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他对文艺多所通晓,凡诗词、书画、击鼓、吹笛无不精工。隐居期间,他潜心观察、研究自然,致力探究道学玄理,埋头于学术著述。他的著作颇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太易》十五卷;另有《玄真子》十二卷凡三万言。书中在阐述道家思想时,往往以自然科学知识为论据。

二、明确目标: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温馨提示:请展开丰富的想象,将想象的画面生动地说一说,演一演)

三、尝试探究:

1、朗读感知: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2、针对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3、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交流自主学习中的发现和疑问。

四、交流点拨:请一个小组结合学习目标引导全班展示交流学习

1、我是第一发言人,我来读读这首诗。谁来给我评价?谁来和我挑战?„„

2、我是第二发言人,我看到的画面是„„

3、我是第三发言人,我体会到诗人„„

4、我是第四发言人,此时此刻我想到了„„

五、练测反馈:

1、我来背诵诗歌

2、我来作画

第二篇:23 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

1、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板书课题)

2、题目就是诗的眼睛,看到题目,你知道了哪些?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1、交流方法: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全班齐读。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1、交流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处理方法:

2、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3、整体理解古诗: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的画面?

4、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次走进古诗,自由朗读。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

1、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并说出你的理由。

2、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 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⑵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幸福勤劳)

⑶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学生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学生看画面,背诵古诗)

六、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第二课时

一、初识作者,整体通读,把握诗意

1、温习上节课所学古诗《乡村四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

自读古诗词,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通顺了。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板书题目)

3、指名读古诗。大家要认真听,听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2)、都有景物描写。

(3)、都写到了人。

二、举一反三,品悟诗情

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自主解读《四时田园杂兴》

1、《四时田园杂兴》也是我国古代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赞美劳动的诗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

3、小组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明意: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悟情: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运用:交流自己写的画面。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对比学习: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联系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乡村四月》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都是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师生共同背诵。

四、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

第三课时 《渔歌子》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一首词《忆江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今天我们要学习《渔歌子》也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2、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检查初读效果(1)指名读。(是否读通读准字音)(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3.开火车读。4、练习带着节奏朗读这首古诗。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分部体会

(1)“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2)“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94)体会读: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为什么久久不愿离去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2、学生自主探究。

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4、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六、布置作业:

你还学过哪些描写乡村的诗词?课下可做一期乡村诗专刊。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乡村

景美清新明丽

四月 人忙勤劳幸福

第三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经济技术开发区课堂教学设计

**市**小学

任课教师

周影影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教学课时

课时

第3

课时

新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注解、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5.领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生字“漪”,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交流: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出示课件2】:我们今天领略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美丽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书:村晚

宋代

雷震)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雷震,宋朝,生平不详。或以为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进士。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交流:看了诗题,你想到什么?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傍晚景色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雷震一起去欣赏乡村傍晚的景色。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出示课件4】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5】: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出示课件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出示课件8】

(1)交流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板书: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①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节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②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③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部分。)

④鼓励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⑤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机勃勃。)

⑥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⑦“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⑧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⑨“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纹。)⑩“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⑪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部分的图画吗?(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如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⑫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板书:山村晚景)

(2)交流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在这样宁静优美的背景中,主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②“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③“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④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短笛无腔信口吹”)

⑤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⑥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板书:天真可爱)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绕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优美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充满着向往。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交流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六、【出示课件13】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借助插图引发交流,并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四句诗中抓住对“横牛背、信口”这些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牧童无忧无虑、怡然自得的生活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学生没有了束缚,朗读伴随着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个性化朗读得到了充分展现,每个学生读的表情、音调、情感都各有千秋,有的甚至摇头晃脑仿佛就置身于诗中的境界,体验着诗人的情感。

作业设计

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村晚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山村晚景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天真可爱

第四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经济技术开发区课堂教学设计

**市**小学

任课教师

周影影

教学内容

1、古诗三首

教材版本

部编版

教学课时

课时

第2

课时

新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

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稚”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稚子”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凭借语言文字,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注栏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交流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出示课件3】学生自由阅读。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首。有《诚斋集》行世。

4.引导学生交流读过的杨万里的诗。【出示课件4】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作者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板书: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出示课件4】

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当时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时的习俗,立春前一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劝农。这首诗写儿童看到大人们鞭打春牛的场面后进行模仿的情景,这一场景引起诗人对丰收的联想。

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出示课件6】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7】: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声和贴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欣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出示课件8】

①心态上:虽然在寒冷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浓厚。

②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板书: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③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板书:形态上——圆形)

④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板书: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板书:以冰为钲

自得其乐)

(4)【出示课件11】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许多的相通之处,正是因为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交流学生熟悉的古诗,创设童年生活的童趣画面,引领学生自觉走入诗的意境。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是对学生叙述能力的训练,贴合本单元的语文元素。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作业设计

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形态上——圆形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第五篇:《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前解析】

关注教材:本课有3首古诗组成,前两首描写的是春景、第三首描写的是夏景,都展现了一幅幅轻快明朗的画面。《绝句》一句一景,描绘了草堂浣花溪一带明丽和谐的春日景象。《惠崇春江晚景》诗人由眼前之实景联想到“河豚欲上”,写出了画中无、情理中有的事物,引人遐想。《三衢道中》“添得黄鹂四五声”以动衬静,为三衢山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意趣。

关注写作背景:苏轼和惠崇都是宋代的名人。惠崇能诗善画,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还擅长绘画和书法,他们志同道合,常常在一起切磋。有一天,苏轼去惠崇住处,这时惠崇正在专心致志地作画,苏轼便在身后悄悄地观看,只见聊聊数笔就画出了翠绿的竹子,粉红的桃花,茂盛的蒌蒿,新生的竹笋,还有几只水中嬉戏的鸭子。苏轼不由得大声称赞。惠崇邀请苏轼题诗一首,苏轼稍加思索便提笔在画的空白处写下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

关注汉字文化:中国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合体字。如“蜘蛛、蜻蜓、蚯蚓”是左形右声的字,虫子旁的字大多与昆虫有关。“露、霜、雪”是上形下声,雨字头的字大多与水或者天气方面有关。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共有12个,运用形声字的规律或字理识字等方法识记字形。注意“鸳鸯”的“鸯”读yāng其中“融”“鸳鸯”“溪”“燕”等字容易写错,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绝句》。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4.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通过诗歌传递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鸳、鸯”等6个字,会写“融、燕”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并有感情地朗读《绝句》。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绝句》中的景象。进而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4.背诵并默写《绝句》。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兴趣

1.教师导入:春天百花开,百鸟唱,泉水叮咚响,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好春光。播放《春天来了》视频。

出示课件1.2.集体交流:

出示课件2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姹紫嫣红、莺歌燕舞、万物复苏、春风拂面之类的词语。

教师过渡:春天,自古以来就被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今天我们就一起追随诗人杜甫的脚步,去感受美丽如画的春光。

3.教师板书课题:(绝句)

4.走进古诗和作者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诗《绝句》。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唐代伟大的现实的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非常深远,一生写诗1400多首,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出示课件3.4.5

(设计意图:通过春光烂漫的视频短片,既能具体感受春天的美好,吸引学生兴趣,又为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感受古诗意境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初读感知,识诗文

1.自读古诗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

提醒学生初读时应注意的事项。

出示课件6:

2.学习生字词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字词识记得如何呢?来吧,牛刀小试一下。

(1)我会认

①正字音:出示生字,自读两遍,再指名读。重点强调鸳鸯(yuān yāng)读音

②识字方法:按照形声字的规律进行归类识记(如:芦和芽、鸳和鸯),字理识字(燕)。

③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小妙招。

预设:加一加:木+每=梅 氵+乏=泛。

预设:换一换:喊——减。

出示课件7.8.9:

④组词语:开火车组一组。

出示课件10:

⑤解词语:理解“迟日、泥融、鸳鸯”的词义。

出示课件11:

(2)我会写

① 出示生字表,重点指导“融、溪”,强调易错处。

出示课件12.13.14:

② 书写练习。

(设计意图:先解决生字新词问题,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为品味诗句做好准备,扫清阅读理解障碍。)

三、读想结合,明诗意

1.听范读,想画面。

(1)先老师范读,再学生朗读。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诗中给我们展现了哪些景物呢?

预设: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燕子、鸳鸯。

相机板书(迟日 江山 春风 花草 燕子 鸳鸯)

出示课件 15.16:

2.朗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3.同桌交流:把读懂的跟同学说说。没有读懂的也可以虚心向你的同学请教;如果小伙伴也帮不了你,那一会儿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4.全班交流,老师点拨引导。

5.学习“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1)学生汇报。老师解惑。(江山:河流和大山,泛指祖国。丽:秀丽)

(2)“迟日”是什么意思呢?迟日的含义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缓慢的样子。迟日,就是指春季太阳落山渐晚,白天变得长了。“迟日江山丽”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看见的或者视觉。教师点拨:用眼睛看到的是视觉。

(3)“春风花草香”是从哪个角度描写了春天的景象?

预设:闻到的 教师点拨:用鼻子闻到的是嗅觉。

(4)结合课件插图,谁来说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这两句诗的意思?

预设:春天的阳光普照,山河无比秀丽。春风拂面,送来花草的芳香。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阳春三月,日光柔和,微风徐徐。站在在春光中,我们感受着暖暖的阳光,沐浴着柔柔的春风,深深地吸一口气,仿佛闻到了花草的淡淡芳香。青山绿水,柳绿花红,到处生机勃勃,真是一派好春光,祖国的山河多美丽呀!

(5)请同学们结合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让我们感受着春风,伴着花香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出示课件17:

教师过渡:这美丽如画的春景,把小动物们也呼唤出来了。

6.学习第三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春暖花开,小燕子也在飞来飞去的忙着,它在忙什么呢?

预设:筑巢。

你知道小燕子用什么来筑巢吗?理解“泥融”。

预设:泥融这里指泥土湿软。

(2)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预设:泥土湿软,小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

(3)瞧,这是谁来了?出示鸳鸯的图片。它们在哪做什么呢?

预设: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

(4)看着慵懒的鸳鸯睡在被阳光照的暖暖的沙滩上,多舒服啊!

全班齐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忙着筑巢的小燕子和熟睡在沙滩上的鸳鸯,这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一忙一闲,相映成趣,多有意思啊。

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其中的趣味吧。相机板书:(动 静)

出示课件18.19: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诗、看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想象中,了解诗的大意,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方面感受诗中所写春天的美景。感受春天的美好,产生热爱之情。)

7.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杜甫用这首诗来赞美美丽的春天,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来赞美诗中所描绘的这种美景吗?①自己说、指名说。

预设:春天来了,祖国的山河非常秀丽,吹来的风里都有花草的香味。燕子在筑巢,一对鸳鸯正在岸边睡觉。

②老师总结:春天到了,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祖国的山河多么美丽啊!春风轻轻地吹着,花草散发着芳香。冰冻的河泥早已融化了,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忙着衔泥筑巢。一对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安静地睡觉。

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指名生回答 相机板书:(对春天的热爱)

8.指导朗读,练习朗读

过渡语:这么多的景物融会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勃勃的生机。那我们在朗读时,如何读准诗句的节奏和语调呢?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老师指导。

预设:我觉得读前两句诗时,语速可以稍微缓慢一点,读出春天的气息。

预设:第三句可以语调上扬,读出小燕子飞来的欢快。

师:对,还要重读“燕”字,轻读“子”收尾,读出燕子的轻巧灵动。读“沙暖睡鸳鸯”时,你眼前浮现了一幅什么画面呢?

预设:一对鸳鸯在非常安静的睡觉,享受着美好的春光。

师:那我们就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出那份悠然闲适吧!让我们带着对春天来临的那份欣喜,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吧!

9.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指导学生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关键词,聚焦“飞”“睡”两个动词,想象画面进行背诵。

10.指导默写古诗,提醒注意“融、燕、暖、睡”等难写的字,不要增减笔画。

出示课件20.21.2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乐朗读帮助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背诵,达到背诵和正确默写的目标。)

四、拓展延伸,赏诗境

1.大诗人杜甫因为喜欢春天,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来赞美春天:

出示课件23:

当然,诗人杜甫还有很多歌咏春天的佳作,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一下,拿到班里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总结方法,学以致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在学习中有什么好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呢?

预设:借助拼音首先把古诗读熟,读得有节奏感、韵律美就更好了。

预设:结合注释和图片理解诗句的意思。

预设:也可以抓住诗中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诗中的意境美。

教师总结

1.读通诗句,整体感知。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3.抓住景物,想象画面。

4.走进诗中,感悟情感。

六、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结束语:同学们,春天是万物复苏,勃发生机的季节,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象,让我们去感受身边的美丽,去寻找春天的气息,用我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吧。

1.请大家熟练背诵并默写《绝句》。

2.把生字认真书写两遍。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并能背诵。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并说出《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描绘的景象。

3.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感受大自然界中和谐美好的景象,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4.自觉提高学习古诗的能力,不断增强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1课《古诗三首》,请大家回想一下,杜甫的《绝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呢?

指名回答。

2.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学习《绝句》的方法,来学习《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这两首古诗。

出示课件24:

(设计意图:“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下面两首古诗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机板书(惠崇春江晚景 三衢道中)

二、你绘我赋,绘春景。

1.学生自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纠错读音,读出节奏。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25:

2.走进作者。

出示课件26:

3.大家在朗读古诗时,发现这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了吗?

预设: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出示课件27: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知晓诗人,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前两步,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2.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课件28:

3.合作探究,研读全诗。

(1)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预设:竹、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河豚 相机板书:(竹 桃花 江水鸭 蒌蒿 芦芽 河豚)

出示课件29:

(2)我们把描写的景物再说的具体一点,如:翠绿的竹子

预设:一片竹林,两三枝桃花,成群的鸭子,茂盛的蒌蒿。短短的芦芽,预设:粉红色的桃花,微波荡漾的春水,戏水的鸭子,满地的蒌蒿,逆流而上的河豚。

教师总结: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逼真地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勃勃的生机。

出示课件30:

(设计意图:设置的探究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通过在景物前面加上修饰词,将诗句描绘的画面具体化、形象化,为说出诗里描写的景象打下基础。)

(3)你对这首诗还有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

①蒌蒿和芦芽是什么?

②河豚是一种什么鱼?什么是“欲上时”?

③为什么说桃花是“三两枝”?“鸭先知”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

预设:“蒌蒿和芦芽”我猜想他们是一种植物。

预设:桃花“三两枝”说明桃花开得不多,春天刚刚来临。

教师点拨、补充。(内容见课件)

相机板书:(实景 联想)

出示课件31.32:

出示课件33.34:

(4)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春天来了,竹林外的桃花已经绽开了两三枝,一群鸭子在江中嬉戏,它们感受到了江水也已经开始变暖。岸边长满了蒌蒿和芦芽,这也是河豚逆江而上产卵的时候。

教师总结: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色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它们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经变暖。岸边长满初生的蒌蒿和刚刚发出嫩芽的芦苇,这正是河豚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5)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过渡:春天,诗人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全诗灵动鲜活。

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指导。

师:如何有感情地读出这美丽的画面呢?

预设:读“三两枝”速度放慢。第二句“春江水暖”可以舒缓拖长一点。读出江水温暖的感觉。

预设:读第三句时语速可以加快。

师:对,读出大地一片生机的感觉。朗读第四句时可以语调上扬、节奏放慢,突出“河豚”“欲上”,给人想象的空间。

美丽的画配上优美的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6)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引导学生从画面的布局:江岸、江面、水边、水中,有序地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背诵。

出示课件35.36:

4.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

出示课件37:

四、读古诗,寻找“三衢”美景

教师过渡:刚刚我们领略了美丽的春景,现在我们跟随曾几的脚步到三衢山中去看一看。观看课文朗读视频和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38.39:

1.初读古诗,小试牛刀。

(1)指名读全诗,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强调生字的读音要准。)

(2)老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

(3)齐读。(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注意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出示课件40:

2.学生借助学习单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41:

(设计意图: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在自主阅读活动中获得积极的、个性的阅读体验。因此,借助“学习单”,以一个个分解的小建议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

3.汇报交流,老师点拨

(1)出游的季节和天气。

①作者是什么季节游三衢山的?从哪儿能看出来?

②“梅子黄时”是什么时候呢?

出示课件42:

初夏 相机板书:(梅子黄)

可是,曾几游三衢山正好碰上了怎样的天气呢?

预设:日日晴。日日就是天天,因此诗人的心情也为之一爽,诗人要出门游玩了。相机板书:(日日晴)

(2)出游路线。

①谁能说一说诗人的行程路线?结合图片和注释

预设:我从“小溪泛尽却山行”这句诗我们可以得知诗人游玩的路线是乘小船到小溪的尽头,再走山间小路。相机板书:(溪——泛 却 山——行)

出示课件43:

(设计意图:读诗句找出游时间、说出游路线图,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品诗句,寻找“三衢”之情

1.研读前两句。

一溪、一山、一泛、一行表明的仅仅是作者出行的路线吗?

再读古诗,整首古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游三衢山时的心情如何?

(1)梅子黄时日日睛。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

预设: “睛” 心情是高兴的。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4:

(2)穿越时空,假如你和诗人乘船去游山,“泛”了舟,到了小溪的尽头,看到了一条幽静的山路,你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中哪个词最能代表此时的心情?(理解“却”)

“却”字道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学生说一说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感受。

预设:在天气晴朗的一天,我乘船游三衢山在小溪的尽头,改走山路继续游玩。

教师点拨:

出示课件45:

(3)那我们怎么读这首诗的这两句,来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呢?

预设:重点读好“日日晴”,用上扬的语调读出“晴”字中表达的出游的高兴。

(指名读,齐读)

教师过渡:诗人舍舟登岸,山路步行,这一路的景色如何呢?

2.借助插图联想

(1)图文结合联想:边读古诗,边看插图,想象一下诗人走在这三衢道中看到、听到了什么?

(2)理解“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意思。

预设:

①看到了浓郁的绿荫,听到了几声黄鹂的鸣叫。

②山路上绿树成荫,树林中不时传来几声黄鹂的鸣叫声。

教师点拨:诗的后两句写游玩归途中的所见所闻。“添得”和“四五声”以动衬静,衬托出深山的幽静。相机板书:(绿阴 黄鹂 四五声)

(3)黄莺清脆的叫声给山林增添了生机,绿阴、黄莺使诗人出游的兴致更浓。那么,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

预设:用轻松的语调朗读,重读“绿阴”“黄鹂”。

师指导:三四句可以语速稍快一点,读出静中有动的韵味。

(指名读,小组赛读,齐读)

出示课件46:

3.吟诵古诗,想象诗中的美景并说一说。

(1)小组交流,指名回答。

预设:在梅子黄时,每天都是晴朗的天气,在小溪的尽头我步行上山,回来的路上绿树成荫,还能听到黄鹂的叫声。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

全诗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晴空、舟行、绿阴、鸟鸣,构成了一幅清新的画面。我们再美美的读一读吧。

配乐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2)学生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背诵指导:抓住“梅子”“小溪”“绿阴”“黄鹂”关键景物展开背诵。

出示课件47.48: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结合插图,自读了解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文补白,想象去时所见景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4.主题探究,体会情感。

教师出示课件,学生以填空的形式来总结。

教师总结:(内容见课件)相机板书:(初夏宁静的景色)

出示课件49:

六、拓展延伸

人生自有诗意在,春城无处不飞花。《中国诗词大会》上的“飞花令”对决环节深受观众喜爱,在这立春伊始、万物初生的季节,让我们也来玩一玩“飞花令”,说说带有“春”的诗句,一起感受诗词的美好吧!

预设: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出示课件50:

七、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

2.自己说说这两首诗描绘的美景。

八、板书设计

梅子黄 日日晴

溪——泛 却 山——行 初夏宁静的景色

绿阴 黄鹂 四五声

【课后反思】

《绝句》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一句一景,近景、远景交相辉映,动静结合,构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惠崇春江晚景》全诗用白描的手法简洁的写出了最富特征的景物,如身临其境。诗中既依托画面所描绘,又融入作者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刻画了一派江南初春的景象。《三衢道中》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描写了作者游三衢山的见闻感受,展现了浙西山区明媚清丽的风光。为帮助学生顺利达成学习目标,我采用了“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创设情境,带入诗境。

在整节课的设计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借助视频、背景资料等创设情境。《绝句》的教学中,借助《春天来了》的视频,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喜爱之情。每张幻灯片始终以明丽的色彩为背景,让学生投入春的怀抱,感受春天的美好。《惠崇春江晚景》从背景资料入手导入课题,激发学习兴趣。《三衢道中》以“三衢寻美之旅”为主线,把学生带入清新明丽的诗境中。课前的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第二步: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节课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的内容,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绝句》中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学生闭眼想象,激发学生想象的潜能,《惠崇春江晚景》设置把景物说具体的环节,让立体而丰满的画面浮现在学生脑海中。培养学生在想象中学会表达,在想象中感知语言的韵味,为表达运用打下基础。在诗中景物的梳理中,指导学生借助注释、生活经验理解诗句的方法。“正是河豚欲上时”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中适时补充课外资料帮助理解。《三衢道中》教师及时补充“梅雨黄时”的课外资料,使学生明确这是一首描写夏景的诗。这种方法切实有效,不仅减缓了知识的难度,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步:反复吟诵,升华诗情。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变化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教学时,教师结合诗句和画面做重点指导。教学中对节奏快慢的把握,对语调的上扬延长的处理技巧,对重音轻音的变化都作了具体的讲解。通过教师范读、听录音、学生赛读、配乐诵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诗句节奏、韵味和语调变化,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进而感受到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并在课堂中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因此,此环节注重授之以渔,让古诗朗读落到实处。

“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引导不够,学生浮现的画面不够具体形象,加之语言表现力欠缺,致使学生描述的语句不够生动、流畅。今后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结合生活体验,借助朗读,将头脑中的画面转化为具体的图象,合理组织语言进行具体生动的描述。

下载23_课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3_课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背景: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任宰相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变法对富国强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守旧派反对改革,制造谣言诬蔑他,设计陷害他,王安石被逼辞去宰相之职。一年后宋......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第十二册] (第一课时《赠汪伦》)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 1、会认“茱”“萸”2个生字,正确读写“佳节、春晖、艰辛”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并能默写......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文。 2、 读懂诗句,品味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 了解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对偶等) 过程与......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2、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