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五篇]

时间:2019-05-12 17:00: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第一篇:北师大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平均数》教案 教学目标: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观察。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并体会到学习习近平均数的现实价值。

难点:体会平均数在统计的意义上的理解。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需求

1.凭直觉体验平均数的“代表性”

师:咱们在美术课上学会了剪各种各样的窗花,上周有个班举行了剪五角星的比赛,这次比赛很激烈,你们想知道这次比赛的结果吗 生:(齐)想!师: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把这次比赛的结果给大家说道说道,让大家帮老师参考参考。到底哪个小组该得冠军? 生:(齐)好的

师:剪纸班分成了四个小组,比赛就在这四个小组进行。首先是1小组,1小组有三个人,我呢就随便从这三个人中抽出了一个人。瞧,他一分钟剪了几个? 生:5个。(出示ppt第一组)(后一次点击)

师:我用这个人的成绩代表1小组1人1分钟剪纸的一般水平,合不合理?如果你是我,你会同意我这样做吗? 生:我不同意。万一其他人剪得比他多,那不是不输了。

师:呵呵,当时老师就让其余2个同学也参加了比赛,有趣的事情是他们的比赛成绩很有意思

(师出示后两次剪纸成绩:5个,5个)师:还真巧,现在你觉得用几表示1组1分钟剪纸的一般水平比较合理了呢? 生:用5。

师:为什么这回用5就行了? 生:因为每个人都是在1分钟剪了5个,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中的个数最合适了。2通过两组求平均数方法,强化对平均数的概念的理解。

(第2组)师:说得有理!也就是说他们三个人剪纸剪得一样多,用5表示他们这1分钟的剪纸水平很合理。看着大家的剪纸水平产不多,在第二组我就随便点了一个参加比赛。我们也一起来看看

(师出示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师:如果你是第二组的,你有什么话想跟老师说吗? 生:凭什么让他剪,我也想剪,我剪得可能会比他多。师:为什么? 生:这也太少了,肯定还要2个人会比他剪得多。

师:那老师应该同意那2个人参加比赛了吗?既然1组都有3个人参加了,2组也应该有3个人参加。那看看,另外2个人的剪纸情况(出示后两次成绩:5个,4个)这下你觉得用几表示2组的成绩比较合理呢?

(出示ppt第二组)

5(第二次点击出示后两次成绩:5个,4个)生:(齐)不同的答案有2 3 4 5 生:4 师:用4来表示你们的成绩,你们服气吗? 生:不服气,应该用5

师:在上节课,他们就是这样争论起来的。我就不明白了刚才用5表示一组的成绩大家都没有争论,表示2组成绩的时候怎么就有争论了呢? 怎么回事

生:一组的成绩都是一样的,二组的成绩有的多有的少。生:我觉得可以用5来表示,因为用最多的来表示。

生:我不同意用5来表示二组的成绩。另外两个人分别剪了4个和3个,怎么能用5来表示呢? 师:也就是说,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一组来说—— 生:(齐)不公平!生:可以用4来表示,因为3、4、5三个数,4正好在中间,最能代表他的成绩。

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二组的成绩,看二组的成绩看起来一样多,这样我们就没有争论了。生:那么,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师结合学生的交流,呈现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那么,这个同学说,把多的拿走一个补给少的,这样就一样多了。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移完后,二组每分钟看起来剪了几个? 生:(齐)4个。

师:能代表二组1分钟剪纸的一般水平吗? 生:(齐)能!师:刚才有个人说4不合理,现在4怎么又合理了呢?刚才二组的不服气,现在二组的又服气了,说一说为什么二组又服气了呢? 生:这次他们一样多了

师:那么现在这个4(平均数4)和那个4(单个数4)(手指),他们表示的意义一样吗? 生:这个4表示一个人剪了4个,上面那个4表示移多补少,每个人剪了4个

师:表示一个组的整体水平,用一个人剪的4个来表示是不合理的。他剪得快,他剪得慢,快的补贴慢的,三个人匀一匀,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几个呢?这样就比较合理了。现在我们用4表示二组的成绩,看,一组和二组比谁赢? 生:1组(第三组)引入计算结果是小数的平均数,再次加深对平均意义和特征的理解

师:现在第三组出场,来看第三组的成绩。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来表示第三组1分钟剪纸的整体水平?比较合理,没有争议。(出示ppt第三组)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二组1分钟的剪纸水平。第二个人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人,再移2个给第三个人,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剪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结合学生交流,师再次呈现移多补少过程,)师:奇怪了,他们三个人没有一个人剪了4个,怎么用4来表示第三组的整体水平。这个4是谁剪的?

生:谁都没有剪,是移多补少来的。

师:那个这个4是不是谁剪了4个,是他们三个人剪得平均水平。这么参差不平的,那我们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生:我们先把第三组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所以,我们也觉得用4来表示第三组1分钟剪纸的水平比较合适。[师板书:3+7+2=12(个),12÷3=4(个)] 师:像这样先把每次剪纸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平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能!都是4个。

师:能不能代表第三组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生:能!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

生: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1),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3),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看来,用平均数表示这个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理。(师板书:一般水平)第一组的一般水平是5,第二组的一般水平是4,第三组的一般水平是4,那么,到底哪个赢就看第4组的一般水平?

4借助具体问题体会平均数的特征

1平均数大小与这组数据个数无关与每一个数据的具体大小密切相关(第四组)师:第四组参加比赛有个小问题,他们是4个人。老师想让这4个人都参加比较,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不同意!他们都是3个人参加,四组4个人参加,我觉得不合理。师:如果你是第4组你们想把谁刷下去,不要他比赛了。生:我们想吧剪得最少的人刷下去

师: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参加比赛的权利,我就让4个人呢全上。觉得我偏心的人举下手。这么多人觉得我偏心啊?真正我偏不偏心,看下比赛的结果来说,现在我们来看。(ppt)第一个人 5 第二个人 7 第三个人6

(出示ppt第四组)

师: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没有必要再让第4个人出来比赛了

生:我觉得可以让第4个人上场,万一第4个人剪得很差呢?

师:看,跟刚才的意见正好相反了,刚才说我偏心的人,现在还觉得我偏心吗?其实啊大家有没有体会,要算平均数的大小跟参加的人数有没有关系?(没有)是不是3个人参加一定输,4个人参加一定输呢?(不一定)那跟什么有关系?(跟每一个人的数字有关系)现在你想知道什么?

生:知道第4个人剪了多少个?

2平均数介于这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师:第4个带着大家的期望隆重2出场了(出示ppt 1个数)

生:(全班惊讶)我感觉第4组会输。

师:你先不算,你先估计下第四组的平均数是多少? 生:我觉得是2 3 4 5 6 师:有没有可能是1,它最少的就是1其他随便给个什么数都比1大。有没有可能是7(没有可能)如果移多补少是话,有没有给7补了(没有)

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 生:小一些。

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5+7+6+1=19(个),16÷4=4.5(个)]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现在看来,在哪儿第4组没有战胜第1组,他们输在哪儿了? 生:最后一个太少了。

生:如果最后一次多几个,或许第4组就会赢了。

3一组数据中任意一个数发生的变化,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师:试想一下:如果第4组最后一个人如果剪得稍微多一点,哪怕是2呢?张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算一算

(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生:如果最后一次剪了2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平均能剪5个。

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5+7+6+2=20(个),20÷4=5(个)。

师:你们看一个数稍微有点变化,整体的平均数都会发生变化。

二、深化理解 师:现在,老师换下第4个人,我剪了10个。请问现在第4组的平均数增加了几个?

生:8个

生:10-2=8 8÷4=2(个)师:强化增加了2个不是8个,因为增加的8除以4个人,4份等于平均数增加了2个 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师出示第四组三图并排呈现)(生独立思考后,先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师:最后的平均数—— 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 生:一个数。

师:瞧,前三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1变到2再变到10,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生:我还发现,总数增加的数要除以4才是增加的平均数。

师:那么,要是这里的每一个数都增加4,平均数又会增加多少呢?还会是1吗? 生:不会,应该增加4。

4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与算术平均数之差(离均差)的总数为0 师:真是这样吗?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展开研究。或许你们还会有更多的新发现!不过,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想不想了解? 生:想!师:以(图3 45)(图3 7 2)(图5 7 6 2)为例。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生点头示意)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指图

7、图8)吧? 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师:这儿还有几幅图,(出示图1和图3)情况怎么样呢?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 生: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师: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三练习

1书上69页,男生女生示意图

2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用到平均数呢 生:一分钟我可以些多少个字 生:运动会中的平均成绩

3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30厘米,下水游泳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师:说得真好!那池塘边平均水深是什么意思?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请学。生指一指平均水深,处于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师:看来,认识了平均数,对于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真有不少帮助呢。当然,如果不了解平均数,闹起笑话来,那也很麻烦。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第二篇:北师大版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姓名:张晓妮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与平均数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

3、在合作探究与交流中,体验运用所学的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两天,我们班的同学为参加学校的“六一”体育节活动,进行了一次投篮比赛,我们一起来看。

今天我想请同学们做小裁判,帮助我比一比他们哪队能获胜?大家愿意吗? 生:愿意。(学生大声地喊,观看录像后,学生被比赛的热烈场景所感染,显得有些激动,情绪高涨地回答。)

谢谢大家的热情帮助,我们一起来看他们的投篮情况统计图。(教师分别出示男生队、女生队踢毽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生1:男生队五人的成绩分别是:4、7、5、4、5 生2:女生队四人的成绩分别是:7、3、5、9 请同学们认真地看一看、想一想他们哪队能获胜?(片刻地思考之后,许多同学兴奋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想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1:男生队获胜。生2:女生队获胜。(显然,学生的意见并不统一,许多孩子不服气地举起手,七嘴八舌地说着,男生队获胜,女生队获胜„„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特意制造认知冲突,这样自然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调动起学生学习研究的热情。)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并不统一,你是怎么知道的哪队能获胜?说出理由来。

生1:我认为男生队获胜,4+7+5+4+5=25个,男生队一共踢了25个,7+3+5+9=24个,女生队一共踢了24个,男生队比女生队多,所以男生队获胜。

生2:我不同意你的想法,男生队有5人,女生队有4人,人数不同。生3:25比24就是多1个。

生4:踢毽的总数是多1个,可是男生还多1个人呢?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参赛人数不同,比总数是不公平的,诱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愿望。)

师: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的方法不太公平,现在,我们有没有比较公平的办法呢? 生1:平均。

生2:算算平均每人踢几个?

生3:不对,应该是算一算男生队平均每人踢几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几个?

师:是啊,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要想公平地比较哪队获胜,我们就比每个队平均每人踢几个,这个方法能比较公平的比较出哪队获胜?有信心自己试一试吗?

学生齐声回答:“有”。

(经历了一番讨论交流,学生信心大增,都想自己试一试。本环节的设计,通过男生队、女生队参赛人数不同,在比较哪队获胜时,引发出矛盾,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在解决哪队获胜的实际问题的需求中,体会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产生学习习近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独立尝试

师: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练习纸第一个问题的地方。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和周围的同学进行交流。(本环节的设计,我希望通过教师的充分放手,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利用自身丰富的“平均分”的体验,发现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操作求出平均数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

2、交流汇报

生1:丁丁踢了7个,他最多,拿出2个给小华和阳阳,这样他们每人就平均了,平均每人踢5个。再看女生队,也把多的拿出来给少的,移动一下,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6个比5个多,女生队获胜。

(利用教师准备的统计图,请生1边说边摆,在生1操作的过程中,组织全班同学认真观察生1的操作过程,帮助同学们理解利用统计图“移多补少”得到平均数的方法。统计图“移多补少”的方法,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且 还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直观理解平均数与一组数据的关系。)师: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这个数就是原来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生2:我能用计算的方法

男生队:4+7+5+4+5=25个 25÷5=5个

女生队:7+3+5+9=24个 24÷4=6个

女生队获胜。

师:谁能解释算式的意思?

生3:男生队把每个人踢的个数加起来,他们一共踢了25个,再用25除以他们的人数,就是平均每人踢的个数。

生4:女生队也是这样算的,把丽丽的、小芳的、元元的、旭旭的加起来,一共踢了24个,再除以她们的人数是4人,就得出了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师:我们先算出每一队踢毽的总个数,然后用总个数除以每一队的总人数,就得出每一队平均每人踢毽的个数。

(在学生讲解算式的意思之后,我参与到同学的讨论中,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平均数的办法,比较公平地比出女生队获胜,大家真是公正的小裁判。(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听到老师的表扬,都有些洋洋得意,情绪兴奋。)

3、理解意义

师:我们计算得出女生队的平均数是6个,我想问问大家这个“6”表示什么?

生:是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

师:是丽丽踢6个吗?是小芳踢6个,是元元踢6个,是旭旭踢6个?是谁踢6个?

(随着教师一连串的问题,学生不断地摇头,连声说“不是”。)生1:是平均每人踢的。生2:是把多的匀给少的。

师:说的太好了,是把多的匀给少的,这样得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6个,这个6表示女生队踢毽的平均水平,是每个人都踢6个吗?

(“不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师:男生队平均每人踢5个,这个“5”表示什么? 生1:“5”表示男生队平均每人踢的个数。生2:是把多的匀给少的,得到了平均水平。

师:对于男生队来讲,他们一个人踢的个数可能是多少? 生:可能比5个多,也可能比5个少,还可能正好是5个。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朋与,它叫——平均数。(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平均数求出来,我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此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而是代表一组数的平均值(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出示一组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1)估计并计算平均每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师:这是一组同学的体重情况统计图,请你认真观察,收集信息。

生:丽丽的体重是23千克,兰兰的体重是22千克,丁丁的体重是26千克,强强的体重是29千克。强强是最重的。

师:请你认真观察,估计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大约是多少? 生1:大约是100千克。生2:大约是50千克。生3:大约是24千克。生4:应该是25千克。

师:刚才,有同学估计大约是100千克。生5:这也太多了。

生1:我知道了,刚才我估计的是总数。师:还有同学估计大约是50千克。

生6:我认为这个50千克是不可能的,太多了。

生7:这里最重的是强强,他要把他自己多出来的补给比他轻的同学,所以一定比29少,不可能是50。

生8:如果平均体重是50,那50乘4等于200,我估计他们的总数也就100左右,不会是200。

(生2发现自己有错,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师:(面对生2)你现在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一定怎么样?(耐心的等待。)

生2:一定比强强的29千克少,也比兰兰的22千克多。

生9:我同意,因为最多的补给少的就会变少,最少的也会变多。师:(面对生2)谢谢你,因为你的发言,我们才有了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让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更清楚了,我们大家都应该感谢你。

(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在这热情的掌声中,生2高兴地抬起头,在他灿烂的笑容中,让我看到一个小男孩的自尊心、自信心。)师: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这4位同学的平均体重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进行计算,订正算式,进一步强化算法。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教师要善待这些错误,因为体验错误对学生来讲同样可贵。走走弯路,也能欣赏路上的风景,对学生而言酸、甜、苦、辣都是收获。)

(2)(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笑笑班同学的平均体重是33千克,因此淘气得出这样的结论:笑笑的体重一定是33千克。师:你同意淘气的想法吗?为什么?

生1:淘气想的不对,因为笑笑班的平均体重是33千克,不是每个人都是33千克。

生2:这个33千克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得到的。师:笑笑的体重可能是多少?

生3:可能比33千克轻,也可能比33千克重,还可能正好是33千克。

第三篇: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人教版]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东城区东城小学

王成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42页——45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比赛、统计、观察等活动中,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教学过程:

活动

(一)、情境激趣(渗透数学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

1、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一节数学课,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校课间开展最多的是哪项体育活动?

师:对了,是踢毽子。现在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听体育老师说,下个月学校将举行踢毽子比赛,去年我们班获得第一名,今年同学们还想不想争冠军?

师:光说不练不是好汉,今天我们就先在班级开展一次男女生踢毽子比赛,好不好?

2、队员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队员入场!(男女各四人)

3、采访队员

师:每逢大赛总有记者采访,今天老师也当把记者,采访一下我们的运动员。女士优先,请问女同学,你们想不想赢?再问一下男同学,你们想不想输?

4、同学猜想

师:刚才,女同学说想赢,男同学说不想输。那么,我想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是男队会赢还是女队会赢?

5、举手表决

师:这样说老师一点也听不清,这样吧,请支持男队的举手,请支持女队的举手,支持率还真差不多,看来还真得到赛场上见!

6、裁判入场

师:下面就请我们的裁判员入场!

7、踢毽子比赛 师:下面老师宣布比赛规则:每名运动员的踢毽子的时间是20秒,踢坏了可以接着踢,记总数。请裁判员做好记录。

活动

(二)、探索意义(初步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1、同学计算

师:现在比赛结束了,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会获胜呢?

师:既然人数相同,我们可以用总数比较,下面就请同学们算一下男队和女队各踢了多少个?

2、宣布比赛结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

师: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16个,因为120>116,所以比赛获胜的是女队!

3、老师参与

师:看到同学们踢的这么开心,王老师也想踢一次,现在王老师申请加入男队,请同学们帮老师看时间。

4、再次公布比赛结果。

师:这回请同学们再算一算男队一共踢多少个? 学生汇报结果

师:再来看女队一共踢了120个,男队一共踢了136个,因为120<136,所以现在老师宣布:男队获得了这次比赛的胜利。

5、激起矛盾

师:老师看到男同学得意洋洋,而女同学直喊不公平,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公平?

6、出现问题

师:问题出现了,人数不同时,比总数不公平,可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却经常发生,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引出平均数

生:既然人数不同,比总数肯定不公平,我们可以比平均数。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板书课题)

师:平均数是怎么回事,以这次比赛为例说一说。在小组内先讨论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8、猜想结果

师:我们再以女队为例,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女队的平均数会在什么范围? 师:那男队呢?

9、计算完成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求一求男队和女队踢毽子的平均数,一方面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我们来比较一下哪个队会获胜。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看一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10、学生初步理解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分别用两个队踢毽子的总数分别除以它们的人数,求出了两个队平均每人踢的数量,我们用这两个数描述了两个队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这两个队的平均数。哪个队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呢?

11、再次宣布比赛结果,(对学生进行失败教育)

师:这回我宣布获胜的还是女队。看来王老师在踢毽子方面也是一个弱者,也没能帮助男获胜。王老师要向男同学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课间我们继续练习,争取下次比赛我们获胜。

12、再次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师:同学们看黑板,刚才我们通过计算,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看这两个平均数是30和27.2,你们能不能再说一说,它们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数? 它是不是就是每个人实实在在踢的数量?

13、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我们理解了什么是平均数,谁再来说一说怎样求平均数?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14、理解平均数的用途

师:刚才的比赛人数不同,我们比总数,你们觉得不公平,这时,平均数出现了,你们评价一下,学习习近平均数有什么用?

15、理解平均数的现实意义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

活动

(三)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探索移多补少法

师:同学们举了那么多有关平均数的例子,看来平均数真能帮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现在就有一个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解决?

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四名同学分在一个小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数量如下:小红14个,小兰12个,小亮11个,小明15个。老师把他们收集的数量制成了统计图,请同学们先观察统计图,再求一求他们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

学生解答

师:你是怎样计算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学生汇报

小结: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同学们今后在求平均数的问题时,可以用计算的方法,也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

2、自学书中例2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43页,自己学习这一页的内容。师:通过自己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3、质疑问难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对这节课的知识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要问?

活动

(四)综合练习

1、小明也特别喜欢踢毽子,他连续踢了三次,成绩是29个,30个,28个,请你求一求他平均每次踢多少个?

不同方法解答

2、对比练习(理解平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

(1)老师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获得几支铅笔?(2)老师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几支铅笔? 先解答,再比较一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老师小结:(1)题是把9支铅笔平均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一等奖的3名同学,每人实实在在获得3支铅笔,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均分。

(2)题是把9支铅笔奖励给踢毽子比赛获得前三名的同学,平均每人获得3支铅笔,不是每人都是3支,可能是2支、3支、4支,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平均数。

3、大屏幕出示超市销售甲、乙两种饼干情况的统计图。(1)哪种饼干第一季度的月平均销售量多?多多少?(2)如果你是超市经理,第二季度你会怎样进货?(3)分析一下乙种饼干销售量越来越好的原因。

活动

(五)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收获,老师就留个作业,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数学课,请你对我们这节课上的是否满意(或成功)打一下分,满分是十分,回去后在小组内求一求平均分。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

教学内容:P92~9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昨天中午我们代伙的同学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套圈比赛,他们每人套10了次,想不想知道他们套中了几个?

2、指名汇报,回答问题

陈璇:5个;戴之淳:3个。问:陈璇套得准一些还是戴之淳套得准一些?

孟子又:3个;陆庭臻4个。问:是这两位女生套得准一些还是这两位男生套得准一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3、谈话:(出示主题图)。看,图上的同学们也在套圈,他们每人套了15个。

4、指导学生看图,读图(纵、横轴表示的含义;每一格表示的数量)

5、问:你能从图上看出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吗?(根据学生回答在图中标出数量,并根据回答要求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看出数量的多少的)。

6、问:除了能从图中看每人套中的个数外,你还看出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问:你能不能从图中一眼看出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指名汇报,说明理由。

3、说明:有道理。他们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我们不能一个人一个人地比较,只有分别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和“女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用这样的数来体现他们套圈成绩的整体水平。

4、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

⑴观察男生成绩统计图,想一想,怎样使他们每人套中的个数相等?(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出“移多补少”并板书。)

⑵列式计算。理解算式含义。(归纳“先合再分”并板书。)⑶说明:这里的“7”就是男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它表示将原先几个大小不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或者先合再分的方法,得到的一个相等的数。

4、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⑴你会求女生套中的平均数吗? ⑵学生尝试练习并指名学生板演。⑶评析:*算式每步的含义。

*这里为什么是用女生套中的总数除以5而不是除以4? *得到的“6”在这里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现在你知道是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吗?

5、观察统计图,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这里的平均数“7”比哪个数大?比哪个数小?

再观察女生成绩统计图,平均数“6”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6、小结:平均数的大小应该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平均数是我们计算出的结果,它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并不一定这一组数据都等于这个平均数,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P94.2

出示题目,问:这三条彩带中最长的有多长?最短的呢?这道题要求什么?

想一想,你能不能估计出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cm——()cm之间?

学生尝试练习后评讲。

2、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平均数,也知道如何求平均数,接下来我们要遇到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下列辨析题。

⑴小强身高30厘米,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00厘米,他下河玩耍肯定安全。

⑵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校同学平均每人捐书3本。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本书。⑶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cm。

①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m。②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身高超过160cm的队员。

3、出示本班级第一小组学生身高情况统计表。(如下)

⑴老师请一位同学帮着算了一下这个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得出的结果是“这个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6m”。不用计算,你能不能知道他算得对不对呢?(后出示正确的计算结果)

⑵由此,你能不能猜测一下,三(3)班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厘米吗?

⑶老师也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我国三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35cm。看到这个数据,结合你自己的身高,你有什么想法?

四、评价总结

1、刚才同学们都参与得很热烈,你们觉得田老师这节课上得怎么样?如果请你给这节课打个分,你会打多少分呢?每个小组商量一下得分情况,然后给出一个分数(10分制)。问:这么多分数,以谁的分数为准呢?(计算平均分)

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八年级数学上册 6.1平均数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6.1平均数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2、根据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教学方法:讨论与启发性。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某次数学测试后,你想了解自己与班级平均成绩的比较,你先想了解该次数学成绩什么量呢?(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引例:下面是某班30位同学一次数学测试的成绩,各小组讨论如何求出它们的平均分:95、99、87、90、90、86、99、100、95、87、88、86、94、92、90、95、87、86、88、86、90、90、99、80、87、86、99、95、92、92 甲小组:X= =91(分)

甲小组做得对吗?有不同求法吗?

乙小组:X= × × × × × × ×

= 91(分)

乙小组的做法可以吗?还有不同求法吗?

丙小组:先取一个数90做为基准a,则每个数分别与90的差为: 5、9、-3、0、0、-

4、„„、2、2 求出以上新的一组数的平均数X'=1 所以原数组的平均数为X=X'+90=91 想一想,丙小组的计算对吗?

2、议一议:问:求平均数有哪几种方法?

(1)X=(X1+X2+„+Xn)——算术平均数

(2)X=(f1+f2+„fk=n)——利用加权求平均数

(3)X=X'+a ——利用基准求平均数

问:以上几种求法各有什么特点呢?

公式(1)适用于数据较小,且较分散。

公式(2)适用于出现较多重复数据。

公式(3)适用于数据较为接近于某一数据。

3、练习:P213 利用计算器

(1)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身高,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

(2)计算两支球队的平均年龄,哪支球队队员的年龄更为年轻?

4、加权平均数:

例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小结: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三、练一练:P216 随堂练习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五、作业:

书P220习题 8.1 教后感: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6.1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2、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发展学生的求同和求异的思维。

(三)情感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中权对结果的影响及与算术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教学方法:探讨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什么是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吗?(引入)

二、讲授新课:

1、例题讲解: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与同伴进行交流。解:(1)一班的卫生成绩为:

95×15%+90×10%+90×35%+85×40%=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 90×15%+95×10%+85×35%+90×40%=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 85×15%+90×10%95×35%+90×40%=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2)分组讨论交流

小结: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问:如何求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总支出的百分比呢?

百分比=今年总支出—去年总支出

去年总支出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

小明:(9%+30%+6%)=15% 小亮: =9.3%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美的求法是对的。

三、课堂练习:

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市七月中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求该市七月中旬的最高气温的平均数。

四、小结

1、加权平均数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2、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五、作业:

P223习题8.2 试一试

教后感: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下载北师大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小学数学《平均数》教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平均数》教学设计 俊玲 市育英小学 2019年1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平均数》教学设计 市育英小学俊玲 学习内容:教科书第49、50页的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案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五篇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求平均数作为一种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应用题

    平均数应用题 1. 一辆汽车前3小时共行驶170千米,后4小时共行驶2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 一个工程队修筑一条公路,前4天每天筑路1.25千米,后5天共筑路6.7千米,平......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92-94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其中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

    平均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6册42页——45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

    新课标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一)》教案 教学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有趣的平均数》教案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给大家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一、小猫钓鱼认识平均数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