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数学 四上 认识平均数教案[本站推荐]
四上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俊霞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
3、练一练、练习八第1、3、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主动探索的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并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图,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个,你能套几个?(请几位学生回答)谁套得准一些呢?
2、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男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看,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
问:这儿的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从图中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在屏幕上显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尝试解决: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展示、质疑:
(1)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错误想法(若生没有说出某些情况,师口述,生判断): 预设1:男生套圈成绩最好的是9个,女生套圈成绩最好的是10个,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预设2:男生最差成绩是6个,女生最差成绩是4个,所以男生套得准一些
预设3:6+9+7+6=28(个)10+4+7+5+4=4(个)因为男生一共套中28个,女生一个套中30个,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
(2)质疑:
对于这几种想法,你有什么意见?
交流得出:①最好成绩或最差成绩不能完全代表男生、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 那它代表的是什么?
②因为男生、女生人数不同,根据总数确定男生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不公平。
提问:那么什么数据才能表示男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呢?(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
引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能准确表示各自套圈的整体水平。(揭示、板书: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就是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问:看到这几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平均分)那是不是这样的呢,两者有没有联系?
3、提问 :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议一议。
可能的方法如下:(1)(移多补少)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2)(计算:先合再分)把每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思考:为什么要除以4呢?“7”表示什么?是哪些数的平均数?
4、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你会求了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
5、提问: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6、讨论:你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7、讨论平均数的范围:
重点讨论:平均数代不代表那组每个人的数据? 算式求出的得数7,一定是王宇套中的个数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练一练
(1)教师出示3个笔筒,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枝数。
(2)指名对三个笔筒里的铅笔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并汇报操作的结果。
(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
(4)一起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共同订正。
2.练习八 1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3.练习八 3、4(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四.全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二篇:苏教四上期末试卷2
语文四年级(上册)期末水平测试卷
小学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识字写字(16分)
1. 把下面的句子抄写在横线上,注意写得正确、工整。(4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拼音,填写字词。(12分)
封面tí()字 zânɡ()送礼物 yǐn yǐn()约约 千里江dī()zēnɡ()加信心 wěn wěn()当当 zhuó zhuànɡ()成长 不辞xīnláo()行动mǐn jiã()xiǎo()行夜sù()kāi()天pì()地 洁白jīnɡ yínɡ()
二、积累与运用(24分)1.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4分)
悄悄 轻轻 慢慢 渐渐
春风()地吹着,天气()变暖了。小草()地探出脑袋,远远看去,好像铺上了一层浅绿的地毯。几只鸭子正在池塘里()地游着,偶尔划一下水,显得很悠闲。
2.语言实践。(6分)
(1)读了《诚实与信任》、《九色鹿》等课文,我想起反映诚信可贵的名言警句:(2)李敏准备在书房里挂一则勉励自己勤奋读书的名言,我给她推荐一句:
(3)新春佳节即将到来,我准备用一副对联来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4分)
(1)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 的琼枝玉树,便 会情不自禁
地赞叹:这真是“,”呀!(《雾凇》)(4分)
(2)“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那是甘露轻轻地洒向茁壮的新苗。”这句话把 比作“春蚕”,用“茁壮的新苗”来比喻。(《老师,您好!》)(4分)
(3)“,潭面无风镜未磨。”让我们领略到秋夜的和谐;“千山鸟飞绝。”让我们感受到冬日的沉寂。(2分)
(4)“雪峰插云,,”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啊!”这句话在全文起到的作用是。《九寨沟》(4分)
三、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0分)短文1(10分)
珍珠鸟(节选)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 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信赖 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1.“案”在字典中有这些解释:(1)一种旧式的长桌子;(2)案卷,记录;(3)提出计划方法的文件。“伏案写作”中的“案”应选第 种解释。(2分)
2.给第二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2分)
3.短文中的“小家伙”指的是。从这个称呼可以看出。(3分)
4.“美好的境界”在文中指的是。(3分)
短文2(20分)
跨越障碍
患有癫痫的人是不适合做体育运动的,但是派蒂.威尔森的父亲不这样认为。
一天,当派蒂对父亲说“我能不能像你一样每天清晨进行长距离晨跑”时,父亲在经过短暂犹豫后说:“可以呀,欢迎你陪着爸爸一起跑。”派蒂说:“可是 我有癫痫,中途发作怎么办?”父亲说:“不要怕,我知道如何处理,何况它并不会发生。”
派蒂第二天就开始和父亲一起晨跑。幸运的是,她真的没有在运动过程中发生癫痫。派蒂很快乐。在此之前,医生曾告诉她不能下水,不能打球,不能参 加任何具有攻击性和体力消耗大的活动。现在看来,医生的话并不是十分正确。
几个星期后。派蒂突然对父亲说:“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对于一个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又患有癫痫的女孩来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派蒂看出了父亲的疑虑,她说不是现在,而是等三年后,或者更长的时间。
三年后,派蒂认为自己可以冲击世界纪录了。她为自己订了一个计划,先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跑到旧金山,然后到达俄勒冈州的波特兰,最后向白宫进发,距离约3000公里。
她从自己的家出发,从西岸到达东岸,一路上遇到重重困难,但她毫不气馁。“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整整四个月,她终于到达了华盛顿,并接受了总统的召见。她对总统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想让其他人知道,癫痫患者与一般人无异,也能过正常的生活。”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成语。(4分)
(1)不可能实现的想法。()(2)一点儿也不妥协放弃。()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4分)
(1)“派蒂看出了父亲的疑虑”。父亲的疑虑是。
(2)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理解。
3.短文主要写了患有癫痫病的派蒂坚持,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终于。(4分)
4.请写出你对题目“跨越障碍”的理解。(4分)
5.派蒂的故事令我们感动,请你写几个成语来赞美这个小姑娘吧!(4分)
四、习作(30分)两题任选一题。
题目1:读了《跨越障碍》,我们被派蒂的精神感动了。学习和生活中的你 一定也有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事情。请以“功夫不负有心人”为题,写一件自己的事。
题目2: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不说话的“朋友”。院子里的花草呀,书包里 的文具呀,卧室里的玩具呀,还有家里饲养的小动物呀,等等。它们默默陪伴着我们的童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请从中选择一样,以“不说话的朋友”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习作。
第三篇:四上平均数教学设计[模版]
四上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
3、练一练、练习八第1-4题。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例题图,谈话:同学们,你玩过套圈的游戏吗?如果每次限套15个,你能套几个?(请几位学生回答)谁套得准一些呢?
2、出示场景,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男生、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谈话:看,四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这儿的两幅统计图分别表示男生和女生套中的个数。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你能提个数学问题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最后在屏幕上显示: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尝试解决: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2、展示、质疑:
(1)展示学生的几种错误想法:
预设1:男生套圈成绩最好的是9个,女生套圈成绩最好的是10个,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
预设2:男生最差成绩是6个,女生最差成绩是4个,所以男生套得准一些。
预设3:6+9+7+6=28(个)10+4+7+5+4=4(个)因为男生一共套中28个,女生一个套中30个,所以女生套得准一些。
(2)质疑:
对于这几种想法,你有什么意见?
交流得出:①最好成绩或最差成绩不能完全代表男生、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②因为男生、女生人数不同,根据总数确定男生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不公平。
提问:那么什么数据才能表示男女生套圈的整体水平呢?(学生进一步讨论、交流)
引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能准确表示各自套圈的整体水平。(揭示、板书: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就是男、女生套圈成绩的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3、提问 :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议一议。可能的方法如下:
(1)(移多补少)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2)(计算)把每人套中的个数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注意让学生说明求和之后除以4)
思考:为什么要除以4呢?
4、谈话: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你会求了吗?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明:为什么这里要除以5而不是除以4?)
5、提问:现在你能回答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6、讨论:你为什么要求平均数?平均数表示什么意思?怎样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求出的平均数说明了什么?
重点讨论:平均数代不代表那组每个人的数据?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练一练
(1)教师出示3个笔筒,指名数一数每个笔筒里铅笔的枝数。
(2)指名对三个笔筒里的铅笔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并汇报操作的结果。
(3)提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
(4)一起计算,指名说出算式,共同订正。2.练习八 1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共同订正。3.练习八 3(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4.练习八 4(1)默读题目。
(2)指名估计第一个问题,并计算、校对。
(3)把第2个问题口答并说说怎样估计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使学生认识到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定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可以先依据较集中的数据来估计平均数。
(4)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告诉大家好吗?
五、布置作业: 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第四篇:新人教版四上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引入。
以幻灯片形式出示教师家的书橱。
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课题。
(1)学生思考,想象移动的过程。(2)教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
(3)教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引发质疑,探索新知。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知识? 预设:
(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出示例1,为了保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
仔细观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
(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
(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
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 学生汇报交流。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
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用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14+12+11+15)÷4=13(个)。
【设计意图】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教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
(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
【设计意图】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三)知识应用 1.判断。(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
(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
()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
2.选择。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根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再看看开始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
第五篇:冀教版数学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冀教版四年级《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第85—86页。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经历了解“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
3、体会求“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作出解释。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课间活动吗?在课间活动中你喜欢做哪些游戏?是怎样组织的?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喜欢玩跳绳,我们4人一组,我们组跳的最多。生2:我喜欢玩呼拉圈,我们两人一组,我们组我转得最多。师:同学们在课间活动中玩的真开心,!老师特意拍了张照片,你看!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呀?(踢毽子!)好玩吗?老师把咱们班这两组同学踢毽子的情况记录了下来,你们看!(课件出示统计表)师:从这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会说出很多: 生:第一组王艺丹踢了8个,穆德芳踢了7个,赵丹宁踢了6个,郭帅成踢了7个。生:第二组„„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师:刚才你们从表中了解到这么多数学信息,真了不起!你想通过这些信息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
生1:第一组一共踢了多少个?第二组一共踢了多少个? 生2:哪一组的成绩好?(板书)
师:你提的问题特别有价值,你们认为那一组的成绩好?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有踢毽子冠军。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一个人的成绩好,并不代表全组的人都好。生:我认为第二组的成绩好,因为第二组比第一组多踢两个。生4:我不同意,因为第一组人少,第二组人多,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看来比总数、有头球冠军都不行,都有矛盾冲突。那么大家在思考一下怎样比才公平呢?
学生可能说到:把每个组踢的总数平均一下,比较每组平均成绩就公平了。
师:你从哪知道平均成绩?(期末老师说过我们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就是求什么?(每组平均每人踢了多少个?板书)师: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那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怎样求出每组平均每人踢毽子的个数,然后再算一算,看哪个组合作得最愉快!
教师巡视,注意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指导。(在合作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将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并写上组名。)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方法:
1.分步:(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综合算式:(找小组同学讲出解题思路)
(蓝兔)第一组:8+7+6+7=28(个)(虹猫)第一组:(8+7+6+7)÷4 28÷4=7(个)(4表示什么 ?7个是什么?)第二组:9+8+5+3+5=30(个)30÷5=6(个)第二组:(9+8+5+3+5)÷5 师:仔细观察这两组的解题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生:不同点:一个是分步计算,一个是列综合算式。生:相同点:都是用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
师: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特殊要求,分步综合都可以。现在谁能大声说出那组的成绩好? 生:第一组!
师:通过踢毽子这个游戏,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要求每组的平均成绩,应用这组的总个数除以每组的人数。生:要知道哪组的成绩好应比较每组踢的平均个数。师:看来这个数的作用真不小呢,他能反映出每组的整体水平!(用手指板书)谁来给每组平均每人踢得个数起一个名字?
生:平均踢的个数„„(很好!能不能再简捷一点?和我们的名字一样两个字或三个字?)
生:平均数。(非常好,那我们就把平均每人踢得个数叫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用“平均数”这个新朋友解决了哪组成绩好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经常遇到求平均数的问题。看,这是我班环保小卫士统计的他家一周内丢弃塑料袋的情况。(课件出示)
师:请你们帮他算一算,他们家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自己独立试一试,有困难的可以找同桌帮忙。
师:把你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和大家交流一下。学生可能会出现两种方法:
生1:先算出一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除以7。(实物投影)
分步:1+3+2+3+2+6+4=21(个)综合算式(1+3+2+3+2+6+4)÷7 21÷7=3(个)(7表示什么?)=21÷7 =3(个)
答: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
师:你们同意他的解题思路吗?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求出了他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我们的好朋友蓝灵鼠听说大家在研究平均数,特意赶来向我们请教一个它一直很糊涂的问题。你看!(求出的“3个”是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吗?)小组讨论一下帮蓝灵鼠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有两种认识:
生:我认为“3个”就是实际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观察表格,明确“3个”不是实际数)。
生:我认为“3个”不是每天实际丢弃的个数,而是平均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它是一个“平均数”。
师:平均数“3个”和实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个数比较可能会怎样?你能举个例子说说吗?(适时激励表扬)生:实际丢的个数有的比平均数多,有的比平均数少。(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给予提示)
师:蓝灵鼠听了大家的解释满意吗?一起了解一下!
师:我们算出了平均每天丢弃3个塑料袋,照这样计算,请想一想我们班有80个同学,那么80个家庭一天一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算一算一周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算完后,交流计算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
生:那就会到处都是塑料袋,我想对丢弃塑料袋的人说:“请不要随意丢弃塑料袋了。”
生:塑料袋满天飞。„„
师:有了我们这些环保小卫士的努力,相信我们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三、动手实践,理解新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装筷子游戏。请各组派代表准备好杯子,按老师的要求做。
师:仔细观察装好的筷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中筷子的根数不一样。生:„„
师:如果要使纸杯中的筷子一样多,可以怎样做?小组合作,先商量一下,然后再试一试,看哪个小组的方案最有创意。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1)把铅笔都取出来,用刚学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先求纸杯中共有多少根铅笔,再求平均每个纸杯放几根。(必须出现)
分步:3+4+2+5+1=15(根)综合:(3+4+2+5+1)÷5 15÷5=3(根)=15÷5 =3(根)师:你真聪明,能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为她鼓掌!
(2)把所有的小棒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的分次放到纸杯里。(3)先算出平均数,再移多补少。把多的移到少的中,使每个纸杯中都是3个。(你的方法更有创意,你真棒!)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看来求平均数的方法不只一个。其实,解决同一个问题会用不同的解决方法,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需要灵活选择,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天地!
四、走进生活,应用新知。
师:同学们,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处,为了更好的认识这个新朋友,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面的信息,课本86页练一练1、2题。
五、深入生活,拓展应用。
屏幕出示画面
师配以画外音: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穿过了一片土地,平均水深120厘米,你们看。谁来了?小明来了!我的身高可是140厘米,不会游泳,如果我在这条河里面玩耍,会有危险吗?
师:听了同学们的劝告,小明一定不会在河里玩耍了。(德育教育)
六、回顾总结,畅谈收获。
好的同学们,不知不觉,就要下课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多能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七、课间游戏,体验应用。
师:课下作业,课后,请同学们自由结合小组,进行一次拍球比赛,比一比哪组的成绩好。规则如下:
1.以小组为单位,在室外进行。2.每人拍3次,记录最好成绩。3.计算出小组同学的平均成绩。
师: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下节课我们选出优胜组,大课间给大家表演!好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