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

时间:2019-05-15 01:2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6册42页——45页。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平均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组(每4人一组的3个,每5人一组的3个),组内编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大家的课桌上既有筷子又有碗,但张老师并不是请同学们来这里吃饭的,我想请同学们一起做个——筷子夹玻璃球的小游戏。(学生笑容满面、兴趣高涨,个个跃跃欲试。)师:大家先别急。游戏之前,请听清楚游戏规则:

1、必须用筷子把玻璃球从篮子里边夹到小碗里,不准用手拿;

2、掉到小碗外边的玻璃球不能算数;

3、游戏时间:30秒。老师宣布“时间到”后,请同学们立刻把筷子放进篮子里。

(教师宣布游戏开始,同学们十分投入地夹玻璃球。教师宣布“时间到”后,同学们停止夹球,迅速坐好。)

师:请各小组长把你们小组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各小组成员向组长汇报自己的夹球个数,组长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利用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导入,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为新知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谓是“一石二鸟”,为整节课创设了和谐的学习气氛。]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

师:这是第 3 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 学生编号 1 2 3 4 夹球个数 11 6 6 14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能向同学们提出哪些问题? 生1:第3小组一共有几位同学? 生2:4位。

生3:几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几个? 生4:4号同学夹的最多,夹了14 个。生5:几号同学夹的最少?夹了几个? 生6:2号、3号同学夹的最少,都夹了6 个。生7:夹的最多的同学比夹的最少的多几个? 生8:多8个。

生9:这个小组的四位同学一共夹球多少个? 生10:这个小组一共夹球37 个。师: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生10:11+6+6+1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求总个数的算式。并把总个数记在统计表上的“合计”一栏。)师:知道了第3小组4位同学的夹球总数,你现在又能解决什么问题? 生:可以求出平均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师:说得好!怎么求呢?

生:用总个数除以人数,算式是37÷4=9……1。师:这说明第3小组平均每人夹球的个数是9个多。(教师板书出综合算式:(11+6+6+14)÷4。)师:(指综合算式)我把算式写成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生:可以。因为括号里边求出来的还是总个数,意思没有变,道理是一样的。

[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好习惯,自然渗透了“数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思想。在学生的发问、回答中把知识引向深入,过渡巧妙,衔接紧凑。]

2、在讨论交流中明晰概念

(教师把“平均每人夹球个数”记在统计表上。)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数据,这个组的平均夹球个数9个多是他们组中中哪位同学的夹球个数?

生:哪一位都不是。师:那平均夹球个数与小组中每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之间还有关系吗? 生:(齐答)有。

师: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它们之间都有哪些关系?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生1:平均夹球个数比夹的最多的少,比夹的最少的多。生2:平均夹球个数在夹的最多的和最少的之间。生3:平均夹球个数差不多在这四个数的中间那个位置。

师: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平均夹球个数反映的既不是这个小组内水平最高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也不是这个小组内水平最低的那位同学的夹球个数,而是处在最高和最低之间的一个平均水平。我们把它叫做这四位同学夹球个数的——平均数。(教师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请同学们仿照咱们刚才做的,把你们小组的统计表填写完整。(教师巡回指导,选择、搜集教学信息。)

[“平均数”与“平均分得到的结果”不是一个概念。“平均分得到的结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量,“平均数”则是表示事物发展中间状态的一个抽象数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而不是实际分一分,更容易使学生体验到平均数的真正意义。]

3、在比较中深化概念

师:如果让你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1:我最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生2:我也想知道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师:(教师同时展示3小组和第1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第3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7 11 6 6 14 9……1 第1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32 10 4 8 10 8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的夹球总数多。师:大家有意见吗?(学生点头同意。)师:(教师同时展示第3小组和第5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第5小组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21 5 1 2 5 8 5„„1

这两个小组中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为什么?

生:第3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因为他们小组人少,夹球的总数却多。

师:我刚才发现,咱们班由4个人组成的小组特别厉害,夹的总数比5个人一组的都多。但不要紧,来这里上课之前,我在我们学校做过调查,这是第7小组夹球个数的统计表:(教师出示第7小组夹球水平的统计表)

学生编号 合计 1 2 3 4 5 6 7 8 9 10平均夹球个数 夹球个数 50 4 6 3 7 5 5 2 8 4 6 5 你认为哪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更高些? 生1:我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生2:我也认为第3小组水平更高些。(学生意见十分统一。)师:我不这样想。明明是第7小组夹的多,第3小组夹的少,你怎么认为第3小组的水平更高呢?如果大家能说服老师,我就接受大家的意见。大家讨论讨论,看怎样才能说服老师。(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与学生展开辩论。讨论完毕,全班交流。)师: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1:第7小组的人太多了。他们夹的总数多是因为人太多了。生2:第7小组人数这么多,比总数肯定是不公平的。

生3:第7小组有10人,总数确实多。但平均数不如第三小组。假如第三小组也是10个人,10个对10个,又会是哪个小组的夹球个数多呢?

生4:单个对单个更公平。第7小组靠着人多才总数多,第3小组因为人少所以总数少,如果第7小组只有4个人,肯定不如第三小组总数多。所以,小组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行,比平均数更好。„„

„„

师:我听明白了。看来,在小组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较两个小组的夹球水平再比总数不公平了,我们应该比他们的—— 生:(齐答)平均数。师:我向同学们提一个很难很难的问题:如果让你给咱们班6个小组的夹球水平排出第一名到第六名,比什么更合理? 生1:比合计。

(许多学生举手表示不同意。)

师:看来有不同意见。谁再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2:应该比平均数更合理。因为我们六个小组的人数不一样多,比总数不公平。师:她考虑了咱们分组的实际情况,非常好!

[比较出真知。在有层次的比较中,学生逐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实际价值,对平均数的理解更加深刻。由于课堂上没有呈现出预想的“比总数好”和“比平均数公平”这两种意见交锋的场面,而是出现了全体同意“比平均数更公平”的一边倒局面,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自己放在被说服的一方,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体现了教师较好的应变能力。]

三、尝试解题,自主归纳

师:(教师出示例题)这是课本42页上的一道题:

一个小组有4个同学,小红收集了14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11个矿泉水瓶;小明收集了15个矿泉水瓶。这个小组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谁来先估计一下这个小组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生1:大约是13个。

生2:应该在12千克和15个之间。

师:每个同学独立列出算式,然后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看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选一个学生板书列式。)师:请板书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求出了这个小组中4位同学收集的和,然后除以小组人数。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吗?(学生表示没有疑问。)

师:我们知道,在篮球比赛中,身高是非常重要的。欢乐队参加篮球赛,上场的5名队员的身高分别是:148厘米、142 厘米、139厘米、141厘米、140厘米。上场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大家先估计一下,然后独立解答。(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一生板书算式。)(学生说解题思路,其他同学质疑问难。)

师:刚才咱们求的平均夹球个数、平均体重、平均身高都是平均数。大家能不能总结一下求平均数的方法?个人先想想,然后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看法,教师参与讨论。)师:哪个小组愿意讲讲你们的意见?

第6小组代表:先把每个数加起来,看有几个数就除以几。

第3小组代表:求平均数,应该先求总数量,然后看有几个人或几份就除以几。(教师简单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尝试解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把求平均数的方法总结出来,“放”的适度,“收”的适时。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看似不起眼,却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真正内涵。)

四、联系实际,应用新知

师:这是赵老师家七、八、九三个月的用水情况统计表: 月 份 : 七月 八月 九月 用水量(吨): 8 7 9 你能帮老师口算出我家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吗? 生:平均用水量是8吨。师:怎么算的?

生:8+7+9求出三个月的用水总吨数,再除以3。师:你能预测一下我家十月份的用水量吗? 生1:8吨。生2:8吨多一些。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预测的?

生2:根据七、八、九这三个月的平均用水量。生3:10吨。

师:怎么会是10吨呢?

生3:如果你家10月份多洗些衣服,用水量就会增加很多。

师:(笑)看来我家要注意节约用水了。我搜集到了两条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请同学们看看,说说你的想法。(教师出示第一条信息。)生1:他们是不是捐的少了点?

师:你的意思是为希望工程捐款应该多捐些,是吧?真好。平均每人捐了5元,是说每个同学都捐了5元钱吗?

生2:不是,每个人捐的不一定一样多。师: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

生3:可能有的比5元多,有的比5元少。生4:也可能有和5元一样多的。师:(教师出示第2条信息的前半句)你心情怎样?

生:我很高兴、很自豪。

师:(教师出示第2条信息的后半句)你现在怎么想?

生:我国的平均每人占有量太差劲了。

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总数第一,平均数却居世界第80位的结果? 生:就是因为我国人口太多了。

师: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仅要看它的总产量,更要看它的平均每人占有量。[练习题的设计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亲切自然。既巩固了求平均数的算法,又进一步拓展了平均数的作用和意义。]

五、自主评价,完善认知 师:今天咱们学了什么? 生1: 今天学了平均数。

生2:我知道了平均数可以反映一个班或一个国家的整体水平。生3:我知道了在人数不一样的情况下,比平均数比比总数更公平。生4:我们还学会了怎样求平均数。师:怎样求?

生4:先求总数量,再看有几份就除以几。

师:大家觉得咱们班同学学得怎么样?请各小组迅速商量一下,给咱们班同学这节课的表现打个分。最高分10分。

(学生小组商量打分,然后逐个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每个小组打的分数:9分、8分、8分、8分、9分、8 分。)

师:大家能求出咱们班同学这节课表现的平均分吗?感兴趣的同学下课后自己解答一下。

让学生自己给全班同学上课的整体表现打分再求平均分,可谓“妙棋一招”。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又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将知识巧妙延伸到了课外。看似不经意,实则有深意。] 总评:这节课整体设计颇有新意。

1、注重创设生动鲜活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玩中学,学中练,在活动中体验新知,在解决问题中提炼新知;

2、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较好发挥,重要的知识点均由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教师能顺着学生的思路适时调控教学;

3、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例题、练习题的设计,所用素材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它的应用价值,自始至终课堂上洋溢着浓郁的生活色彩。] 教后反思

与过去教学“求平均数”的思路相比较,这节课体现出了不同以往的特点。过去教学“求平均数”,侧重求平均数方法的多样和灵活,注重算法的优化,而忽视了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在考虑这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时,把教学目标定位为:重点教学平均数的意义,其次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这也是我把课题板书成“平均数”的原因所在。按照新大纲,平均数不再归入应用题的范畴,而被列为统计知识的内容,这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应该从统计的角度教学平均数。在考虑“怎么教”的问题时,我想到了平均数的比较功能,由此我把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六个小组,以筷子夹玻璃球这个游戏作为导入环节,为教学提供信息素材,为学生探究新知建立了操作平台。

当然,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非一带而过。由于学生在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上花费了较以往更多的功夫,理解更加深刻,所以学生尝试解题、归纳方法不但费时少而且效果佳。至于“移多补少”、“汇总均分”、“假设调整”中的一些技巧,我个人以为可以放在稍后的练习课中加以培养。

上完课后,虽然教学效果还可以,但我总觉得课上的还不充分、不踏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体会到至少有以下四点值得改进:

1、筷子夹玻璃球的游戏虽然新颖有趣,但我忽视了从活动中进行提炼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注意从解决问题中提升概念、提升方法、提升规律、提升数量关系,以使活动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2、求平均用水量那道题,是渗透“移多补少”思想的好时机,我因为怕走老路而舍弃,这是个败笔。创新不是全盘否定过去,过去的好路子不但不应舍弃,而且应该进一步提倡;

3、“平均数”概念的引入似乎还是过早,时机不够成熟。能不能先组织两个小组进行夹球水平的比较,在学生体会到比总数与比平均数产生矛盾的时候再引入“平均数” 呢?这样设计可能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会更深刻;

4、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息息相关,我在把握探索时机、实施有效引导上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我今后努力钻研的一个课题。

第二篇: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P92-94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其中包括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

教材选择一个小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情景作为教学素材,分两个层次安排教学内容。第一层次先放手让学生从多种角度用数据描述各组套中的情况,在尝试中促使学生产生求平均数的心理需求。第二层次则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然后安排交流。在第二层次里有两个重点:一是通过条形统计图中涂色方块的移多补少,直观地揭示平均数的意义。二是揭示“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想想做做”中既安排了巩固求平均数计算方法的练习,也安排了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的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准备: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套圈的游戏吗?(boys and qirls, have you ever play games like this ,look…)

2、谈话:看,三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进行了男、女生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光盘出示)

3、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what do you know in the picture?)和同桌说一说,指名回答,相机板书:(tell your partner)who want to say? Tell us please.男生:6+9+7+6=28(个)女生:10+4+7+5+4=30(个)

4、提问: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男生套中28个,女生套中30个。是不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女生中有人最多套中10个。是不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Are you agree? Is it fair?

指名回答,追问:那怎样比才公平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please share your method with your partner,ok?)(要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

2、提问: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小组再讨论,(first, you can discuss in your group;then you can share your method with your partner.)交流: please tell us your method.(1)移多补少法。提问:怎么移?移动以后的每人7个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字?

(2)先求和,再求平均数法。(板书:28/4=7(个))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除以4?

3、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人都套中7个?

4、提问:观察平均数“7”和每个男生套中的个数,你发现了什么?(平均数比每人套中的个数中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5、那你能根据这个规律来猜猜看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指名回答。Can you guess?

谁猜得最准确呢?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你的同桌说一说。Who is right? How do you know? 板书:30/5=6

追问:为什么除以5?

6、提问:现在你知道男生套得准,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了吗?

7、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用移多补少法和先求和、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平均数,准确地知道了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时,我们要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选择最恰当的方法。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三筒铅笔。谈话:你能知道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几枝铅笔吗? 先分别数数。

提问:怎样求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谈话:这两种方法都能得出平均数,你喜欢用哪一种,就用哪一种。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校对讨论:平均数“18”和每根丝带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做“想想做做”第3题。光盘出示题目。

在小组内讨论。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仔细观察统计图,互相说说你知道些什么。(2)指名回答问题(1)。

(3)把第(2)个问题解答在练习本上。(4)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板书:平均数

你对平均数有什么看法?

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2、(手指一组同学)提问:要想知道这一组同学的平均身高怎么办? 指名回答。

请同学们课后去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在小组里交流并求出你们小组成员的平均身高。

第三篇: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求平均数”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表示信息,因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因此我在教学时选材尽量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这一理念下,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

四、课堂实录:

(一)故事导入: 老师给同学发笔记本,给了第一个同学8个,第二个同学4个,第三个3个。

师:对老师分笔记本这件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三个同学不一样多。

生:应该分的一样多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不一样多 一样多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用哪些方法可以使每组的个数一样多。

2、交流反馈

(1)引出移多补少、(2)(8+4+3)÷3

师:思考:教师板书移动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板书: 总数不变

一样多 不一样多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移一移,算一算的方法,得出了一个同样的数5,这个数就叫平均数

(板书课题)

4、刚才有同学用(8+4+3)÷3=5的方法算出了他们的平均数,现在老师再摆一组为5个,这时平均数又是多少呢?会吗?

生:会。(生自己完成)

反馈(8+4+3+5)÷4=5

比较归纳得出:总数÷份数=平均数

(三)教学例题

例1、5个小同学一起投篮,怎样求他们投篮的平均数?

1、出示每个同学投中的个数。

(4,7,5,4,5,)

2、出示课件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

3、列式并计算 4+7+5+4+5=25(个)25÷5=5(个)

(四)应用数学

今天回家后称一下自己的体重,明天小组整理算一算各小组的平均体重。

第四篇:平均数案例

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

贡艳华

一、设计思想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

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二、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此外,教材在这儿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而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我们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等。在教学当中要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统计,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例如,在进行一项决策时,对已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其结果便能对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就体现了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解决问题: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教学难点是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这部分内容跟生活的联系比较密切,可以采取跟体育课内容相结合,先让学生动手套圈、分小组进行记录,然后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以学生自身产生的数字来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学生经历套圈游戏的快乐的同时,轻松地从提取的数据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取数据

师:同学们,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这是三年级两个小组手机矿泉水瓶的情况。

师:这是我们刚刚学过的条形统计图,从这两张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

师:是啊,我们可以从统计图中获取很多信息,相信同学们都看清楚小组里每位成员的收集矿泉水瓶了,现在你能比较这两组中哪一组的成绩好一些吗?你是怎么比的?

生1:求总数„„(学生会自我否定,得出求总数不公平、不合理)

生2:求出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个圈?

师:这个办法不错。我们可以把平均每个人套中的圈数叫平均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关于“平均数”的知识。(板书课题:平均数)

【设计意图:利用收集矿泉水瓶的数据来进行教学,使学生感到亲切,鼓舞着他们探索的兴趣和信心。同时渗透环保意识。】

(二)提问质疑、导入新课

1、以第一组的为例,全班讨论,总结方法

师: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小组的平均收集矿泉水瓶是多少个?你是怎么知道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由学生口述移的过程,课件同步演示。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移?

师: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这种方法我们叫“移多补少”(板书)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②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

师:你列算式时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你拿这个平均数“13”跟原来每位同学收集个数作个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2、求 第二小组的平均个数。

师:求出了第一小组的平均成绩,那第二小组的呢?谁知道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最后优化算法:30÷5=6(个)

师:看了这两个算式,我有个疑问了:为什么算第一组平均数的时候只除以4,而算第二组平均成绩的时候却除以3呢?(学生观察板书上求两个小组平均数的算式说说)

师:现在你们知道是哪一组的成绩较好了吗?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看平均数。

师:对呀,这两个平均数反映出了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的整体水平,所以看这两个平均数就可以公平、公正地比较出是哪一组的成绩好了。(板书:整体水平

公平、公正)

3、我班的两位同学也参加了收集矿泉水瓶的活动,如果你是组长,你选谁?说明理由。猜一猜你选择后本组的平均数。

4、计算参加后小组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生1平均数不可能比最大的数还要大,比最小的数还要小。生2平均数受数据的大小影响。

(三)练习巩固、内化提高

师:判断说明理由,深化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5、“平均数”在生活中的特殊应用。

(四)课堂小结、作业

师:用平均数的知识不仅能公正、公平地解决套圈问题和运动会中的排名问题。其实,她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广泛地应用呢!比如平时经常听到的:平均分数、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平均年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等等,都是“平均数”知识的应用。

师:老师布置个课外作业,每位同学去收集1—2个平均数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下节数学课交流。

《平均数》教学反思 贡艳华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它非常抽象。以往在教学平均数的概念时,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新教材更重视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在设计中突出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习近平均数,注重引导学生在统计的背景中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结合实际问题(收集矿泉水瓶)哪队会获胜?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学会平均数的算法

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一种是先合再分,一种是移多补少。然后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两种方法的本质都是让原来不相同的数变的相同,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渗透估算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中我结合平均数的特点,先让学生猜一猜平均每组收集多少个,再实际计算,不但找到平均数的范围,也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培养了学生运用估算的方法进行检验的能力。

四、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此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深的河水中,小明下河学游泳有没有危险?这个讨论中,让学生受到了安全教育。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第五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今天上课前我想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一次数学测验中,班级平均分是90分,你猜猜这个班的马莉莉同学可能会得多少分?为什么? (小组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师:班级平均分是马莉莉的实际分数吗?如果不是,你知道“班级平均分是90分”是什么意思吗?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播放例子)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情境图)

师:读情境图,你能找到哪些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在情景图中会表示出“同样多”吗?师:你是怎样表示出“同样多”的?

生: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达到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还可以怎样说?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每人收集到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

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谁能总结一下平均数的求法?

生: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师:这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叫先合后分计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

师:“哪个队成绩好?”是什么意思?用什么成绩来比较? (预设答案,既可以用平均数来比,页可以用总数来比)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你能说出总成绩、每队人数和每队的平均成绩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每队的总成绩除以每队的总人数等于每队的平均成绩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1—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

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5分钟左右)

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 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出示相关数据。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分别说。(三个)

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

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板书)

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

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

(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3分钟)

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6、小结:看来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系,其实这正是它为什么能广泛应用的原因,那就是用平均数描述问题更全面。

三、在应用中巩固概念。

1、出示要解决的问题 (9分钟)

学校要给五年级四个班数学竞赛颁奖,奖给谁?比较什么?1班34人平均分87、7分;2班33人平均分89、9分;3班人90、5分;4班35人85、5分

如果要给教这两个班的两位教师颁奖呢?颁给那位教师?

生交流,师问:哪个更科学公平呢?

2、学生应用计算器计算两个班的平均数再比较。

四、回顾总结 (5分钟)

在统计中应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说明问题是很重要的手段,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中的平均数和以往的平均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平均数

(5+4+7+5+9)÷5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30÷5

=6(个)

答:这5次平均每次记住数字的个数为6个。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90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我姓王,大家可以叫我----王老师,真有礼貌!你们愿意和老师交个朋友吗?(愿意)你叫什么名字?你现在有多高?(学生个别汇报)

师:看来,同学们的身高有高有矮,谁能说说我们班同学大概有多高?是这么高吗?还是这么高?

(学生疑惑时,老师故意找出班上较矮和较高的学生,欲以他们的身高作标准,由此展开争议)

师:那你们认为我们班同学的身高大概与哪位同学差不多?猜测一下这位×同学身高大约是多少?这是我们班每个同学的身高吗?(不是)那是什么呢?

师:孩子们,现在对平均身高有感觉了吗?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感受平均身高,了解平均身高的意义,让生在脑海中对“平均数”有一个表象。】

一、情境导入,讲解例1

1.联系生活,情景激趣

为争创全国卫生城市,我校四年级同学自发组成环保小组,利用周末去收集饮料瓶。请看,这是其中一组收集的瓶子数量,老师把它绘制成了象形统计图。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整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种方法。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师:那么,13是这四个同学实际收集的瓶子数量吗?

师:看来,平均数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一个虚拟的数。

师:那平均数13和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数量相比较,你又发现了什么?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实际收集的数量最大的是( ),最小的是( )它们与平均数13相比,你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师:如果小亮只收集了7个,平均数会发生变化吗?变多还是变少?

如果小亮收集了19个呢?

小结:这样看来,平均数很敏感,平均数与每一个数据都有关,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直观形象的操作演示,还是运用平均分来计算,都为学生理解平均数这一概念提供了感性支撑,使学生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在生活用平均数的机会多吗?实话实说,不多。那我们今天来用一用好嘛。请看大屏幕:今天老师想邀请你们来当回裁判,那么裁判需要什么样的素质?(公平公正)

四(2)班的男女同学比赛踢毽子,男生队派出4人,女生派出4人,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哪个队的成绩好呢?仔细看数据。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引导学生拿着学习单,说计算的方法。

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是的,求平均数。通过统计图更能清晰地说明你们的观点。看(停顿)通过移多补少,一眼就能发现哪队的整体水平高呀?(女生)所以,平均数能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全班交流-互相质疑-争辩,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练习一:三个铅笔筒,装了铅笔,分别6支、7支、5支,平均每个笔筒装了多少支?

师:看看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提问:用了什么方法?

移多补少

呈现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说怎么移多补少?

指出:移多补少。

2.练习二:小丽有这样的三条丝带,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平均数是18cm

追问:用什么方法?

指出:测量后获得数据,用求和平分法。

在获得数据的基础上,移多不少。

3.练习三: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看到平均水深110cm,冬冬心想我身高是140cm,下水游泳不会有危险,对吗?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超过他的身高。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平均数反应的是整体水平,它会掩盖掉很多的信息,万一这条小河是这样的话,你觉得东东有危险吗?

师:所以呀,孩子们,天气越来越热,孩子们一定不能随便下水游泳,要有防溺水的安全意识,时刻注意安全。

4.练习四:中国男性平均寿命74岁,女性平均寿命77岁。

问题一:一位73岁的老伯伯看了这份资料后,不但不高兴,反而还有点难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平均寿命74岁反映的只是中国男性寿命的整体水平,这些人中,一定会有人超过平均寿命的。

问题2: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来解答:不一定!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要想长寿,就要注意健康。健康让我们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要想有健康的身体,就要养成体育锻炼好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

二、总结

这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又学到了哪些方法?

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统计量平均数,什么是平均数呀?平均数就是将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的数,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平均数。通过两种方法研究平均数,分别是求和平分、移多补少方法。我们在探究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一个数据的波动会影响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数学源于生活,我们还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说得真好!走出课堂,愿大家能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下课!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具、学具准备:练习本、自制统计图、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准备了8个练习本,想奖给4个上课认真、作业完成得好的同学。(指名学生上台)

引导问:老师有8个练习本,奖给4个都很听话的同学,应该怎么奖呢?

8个本子,奖给了4个同学,每人得到了2个,谁能帮老师把这个算式列出来?(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4=2)

在这个算式里8称为什么数?(总数)4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2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探求新知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4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4个人,再除以4)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14+12+11+13)÷4

=52÷4

=13(个)

“13”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4?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巩固提高

1、活动“数小棒,求平均数”

早自习,老师分了不同数量的小棒给每位同学,现在大家拿出小棒,四人一组。

(1)组织学生活动,数一数、算一算,然后求出你们这组平均每人分得多少根小棒。

(2)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3)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活动:求平均身高

在小组内测出每个同学的身高,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身高。

四、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

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 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

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什么是平均?

生: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 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

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 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平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虚拟的量。

2、教学例2。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

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四年级数学平均数应用题

    平均数应用题 1. 一辆汽车前3小时共行驶170千米,后4小时共行驶250千米,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 一个工程队修筑一条公路,前4天每天筑路1.25千米,后5天共筑路6.7千米,平......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 柏槐小学佐东婵 一、学会自主地提出问题 体会: 1、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体现。 2、要......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翟镇镇二里头小学 刘晓敏 让爱意回荡在师生之间 一、 案例主题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设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9~5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涞源一小城关校区 杨海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90-9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动手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理解平......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田心小学 杨乐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 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很广泛的,例如,跟学生息息相......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数数学三年级(下)92页~94页 教学目标:1、进一步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加深对平均数的意义 的理解,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使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