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钠的性质说课教案
钠的性质说课教案
一、说教材:
《钠》是高一化学第二章《碱金属》的第一节,碱金属是高中系统学习的唯一的金属元素族,是学习元素周期表知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典型的代表元素钠的学习,初步学会元素族知识的学习方法以及结构、性质、存在、用途之间的联系。钠---本节知识教材包括三部份内容: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钠的存在用途。
二、说重难点:
1、重点
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
2、难点
对钠的性质实验的观察、分析、探究性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1、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了解钠的保存、用途
3、初步从钠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四、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体现“学教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本节教材为边讲边做实验模式,重视实验给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演示、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如何根据现象分析钠的相关的性质。
本节知识,课本讲解顺序是先讲解物理性质,后讲解化学性质。由于这节课是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为了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将知识作了一些处理,先讲解化学性质,在学生探究了钠的化学性质,并分析现象本质原因后,再讲解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学生根据知识原理自己推理得出的,而不是教材生硬的灌输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要好些。
五、说学生的学法:
本节知识,学生要重视实验分析,注重分析各种现象的原因。学生的学习以探究式学习为主,重在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通过练习书写钠、钾的原子结构简图,并引导学生察看课本中的锂、钠、钾、铷、铯等原子结构简图,通过对原子结构的分析,电子的得失关系,得出碱金属元素名称的由来。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纵观高一化学教材有关章节内容。如:〈碱金属〉、〈卤素〉、〈氧族元素〉、〈碳族元素〉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课本元素族知识的编排方法,每一族元素相关知识都是以某一元素为代表,然后按一定的原理递变,推理得出其它元素性质。在此,教师可简单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一般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让学生建立化学思维模型,然后引出碱金属元素以钠为代表,进行相关学习。
(1)钠的保存:(演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钠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提出悬念,等待后面实验验证。)
(2)钠的化学性质:
① 钠与氧气反应
切开钠,引导学生观察切面颜色。思考:A、钠为什么可以轻易切开?
B、切面颜色怎样?说明什么?
在石棉网上加热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现象
A、钠熔化成闪亮的小球
B、剧烈燃烧,火焰黄色
C、生成淡黄色粉末
思考;1)受热熔化的原因
2)小球是银白色,说明什么
3)剧烈燃烧说明什么
另外,教师讲解钠与氧气反应的两种产物 Na2O、Na2O2的区别。如条件、稳定性、颜色。② 钠与水反应
A、将一小块已吸干表面煤油的钠用铝箔包好,扎孔,放入水中,用倒立的试管收集氢气,检验气体。(复习氢气的检验方法。)B、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如:浮、熔、游、红、声。学生经过讨论后逐一得出结论。
③ 知识巩固复习:
对钠与水反应化学方程式的氧化还原分析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④ 知识拓展:钠与盐溶液反应、钠与酸溶液反应的现象与分析
举例
钠与硫酸铜反应,钠与硫酸溶液反应,学生思考,得出结论。
(3)物理性质:
经过钠相关的几个化学实验后,学生很容易推理得出钠的相关物理性质:颜色、金属光泽、密度、熔沸点、硬度、导电导热性等。
(4)存在:
掌握钠的性质后,思考、复习巩固钠的保存,进而推理得出钠的存在(自然界的以化合态存在)。
用途; 由性质推理书上相关用途的原理,对用途作些了解。
七、本节课小结:
本节课重点在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钠的性质的学习的回顾,归纳钠的性质,归纳总结元素族的学习方法: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存在和用途,回应前面的学生思维模型的构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八、布置作业。作业形式以围绕钠的性质出题:氧化还原分析或计算等内容。
第二篇:《钠的性质》教案
《钠的性质》教学设计 清河中学 祁俊缺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了解钠的存在和用途。2.能力目标
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内在原因,以提高自身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其科学方法,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神圣的责任感。
二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钠的存在和主要用途。其中钠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在钠的化学性质中重点讨论了钠与氧气及钠与水的反应。难点就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在钠的存在和用途中,首先介绍了自然界里元素存在的两种形态,游离态和化合态,然后结合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引导学生得出在自然界中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教材对钠的用途只作简单介绍。
三 教法建议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具体建议如下:
(1)尽可能地通过实验和观察得出结论。
(2)创造条件采用边讲边做实验的教学方法。
(3)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边实验、边观察、边分析,最后自己得出结论。
(4)钠和氧气的反应可由[实验2-2]钠的表面在空气中的变化而引入。
2.深入挖掘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优化的知识结构。
(l)虽然碱金属单质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见,但它们的某些化合物却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2)可让学生标出 与 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3)应将 的结构、性质、保存、存在、用途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主线。充分体现结构决定性质、存在、用途以及保存方法取决于性质这一思想。
(4)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紧接着可让学生讨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成什么物质?”再做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来验证。使学生对初中学习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任何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普遍性中存在特殊性的科学思想。
四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钠
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入手,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
(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
2.练写四个反应。
(1)教师指导学生在四个反应中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2)得出在钠的性质上我们要了解的方向。
3.教师强调
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钠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 2-1],每一组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的反应
[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钠面上有什么变化?
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 2一2]并补充钠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水的反应
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 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的情况。
在实验前让学生了解探究实验的基本思路,及操作步骤。
分组实验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
[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讨论]
①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 钠。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
③由此得出保存钠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钠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
六 总结
钠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
七 布置作业 1.思考题
(1)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吗?
(2)钠与水反应后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如欲满足钠离子与水的个数之比为1:100,则生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书面作业
(1)课本第31页的有关练习。
(2)补充
①下列离子方程式错误的是 A.钠投入 溶液:
B. 与盐酸反应:
C.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
D. 溶液与少量 溶液反应:
②欲使100克9.32%的 溶液质量分数增加到20%,需往溶液中加入钠的质量是
克。
③用钠冶炼钛的氯化物 时,反应过程中当 的化合价降低二价时,就有24克的 单质生成,则 的值为。
第三篇:钠的化合物说课
钠 的 化 合 物 说 课
天津市第七中学
刘伟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不应只追求知识结论,而应充分体现学习知识的过程,核心是学生思维的启发,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最感兴趣的是与他的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而不了解的东西,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精心设计的一节探究式的课,加之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在课堂上处于开放和活跃状态,从而达到真正学习的目的。在钠的化合物这节中有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下面就以这节课为例谈谈应用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学生第一次综合运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学习一族元素,这种学习模式将为今后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做铺垫。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一节的知识,并为下一节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通过过氧化钠强氧化性的学习还能进一步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钠的化合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等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①了解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②掌握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以及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差异。
(2)能力目标
①能够根据碳酸钠、碳酸氢钠的性质差异用多种方法加以鉴别,培养思维的开放性。
②能够对所观察的实验现象,做出正确分析,给出合理解释,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③初步学会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培养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4)德育目标
增强学生科技兴国的责任感。重点与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
学生分析
我校作为市重点校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但毕竟高一学生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有限,加之平时验证性实验居多,因此虽普遍对实验感兴趣,但在实验过程中不一定能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和探索本质。故我在本节课中设置一些演示和辅助实验方案,在学生实验中多设疑、激疑,将实验作为引导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
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取“互动式”、“启发—探讨式”教学法。以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进行教学。注意将实验技能的训练与培养置于实验探究中,使二者有机结合。
学习方法
1、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实验和理论结合)——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的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方法
2、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让学生复习初中化学氢氧化钠、氯化钠和碳酸钠的知识。2 准备实验:分组;设计方案;仪器药品准备
分组:将全班分成8组,6人一小组,课前两天给出实验课题。(共三题,由于时间关系课上每组任选两题做为课上实验)组长负责组织利用课下时间设计实验方案,对本组课上所选实验的题目的仪器药品进行准备,对课上实验进行分工。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对新课进行有的放矢的预习,同时可以让其体验独立完成实验课题从中获取新知的过程,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相互协作,集思广益。(教师在实验仪器药品的准备和实验方案的咨询方面给予指导)
实验题目设计思路:为了化解本节的重点教学内容,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对比设计成为三个学生探究实验题目。
题目1:设计并完成两者溶解性差异实验。目的:该题学生需要应用初中溶解度的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既能对旧知复习,也起到由浅入深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是学生初次完成探究实验的练兵。题目虽小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可能学生想到的方法却是多样的,教师也正好捉住机会,让学生得到对问题的多角度发散思维的思考方式的训练。
题目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酸反应速度实验设计和消耗酸能力比较.该题目较为综合,在大的题目下可以给学生一些设计方案上的启发提问:比如反应速度的快慢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和现象来证明?你能想到哪些?耗酸能力的比较是否需要在共同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标准如何选取?为什么?哪些实验仪器能帮你较为准确的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根据你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要注意什么?有的小组通过阅读可能会直接选择教材提供的方法,此时教师主要作用是引导他们如何在观察到鲜明有对比性的实验现象上下功夫,提示对药品用量和实验操作进行适当改进;有的小组可能设计了新方法,教师则需要对学生的方案可行性提一些指导性意见,还要陪学生在课下准备实验仪器,对过去不常见的仪器使用原理和方法加以介绍。题目三3: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热稳定性实验探究。这个实验目的除了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到二者稳定性差异的教学重点外。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对象的状态,比如设问:把固体改为溶液现象会清晰吗?并可从改进实验方法上入手,在如何提高实验效率上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课堂教学:
一. 创设学习情境,引生入境(用时5分钟)复习第一节钠和初中的碱性氧化物的知识,水到渠成的由学生得出氧化钠的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2)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3)与盐酸发生反应。提出疑问:过氧化钠是否也具有与氧化钠相似的化学性质,它是否也是碱性氧化物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旧知做对照为新知识学习创造条件。以演示实验引生入境。本节非常重视实验教学。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教学中,我们调整了实验顺序,先做滴水生火的演示实验,以激起学生学习过氧化钠的兴趣,然后再设问引发试验探究,验证产物。
二. 做好学生的第一个分组探究实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用时12分钟)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首先让学生观察过氧化钠的样品,得出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紧接着设疑:棉花为什么能够燃烧?讨论中,学生可能产生两种思路:1.反应放热,达到棉花着火点;2.产生助燃性气体氧气。这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是否能得到这两点结论。事实上,由于空气中也有氧气,此实验不能证明推论2。那么,反应到底有没有氧气产生呢?你能否设计实验来检验?让学生思考后提出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生成的气体的实验,得出结论。提问:是否还有其它产物生成呢?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学生能够推出还应生成氢氧化钠。自然引导学生对产物碱进行验证。可实际试验时,现象确是溶液先变红,后又慢慢变浅直至褪为无色,大大超出了他们实验前的预测,进一步激起其探索欲望。先变红说明什么?后来为什么会慢慢褪色?在困惑的问题情景中,在宽松的讨论氛围里,让学生总结出反应确实生成氢氧化钠,同时也产生了有漂白性的物质。那么,是谁在起漂白作用呢?过氧化钠遇水即反应,溶液中没有过氧化钠,而水、氢氧化钠、氧气也没有漂白性,这是本节教材的难点,学生将又一次陷入困惑。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是原子,正是反应过程中出现的氧原子起了漂白作用,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对化学反应历程研究的意义。为了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从方程式的角度对反应进行分析。得知过氧化钠中的一1价氧元素化合价既升高又降低,使之在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时不会出现错误,强化了氧化还原知识。
通过这一系列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对于同一反应,选取不同的角度,在不同条件下,实验现象会有很大差异,帮助他们突破常规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在介绍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性质时,做演示实验,把蘸有过氧化钠的棉团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自然的得出反应产物,找到和氧化钠性质的差异。同时联系人在呼吸时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际,讲述它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来源,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对于过氧化钠和酸的反应教材中并没有提出,可作为学生课下思考题目,让其结合与水反应的结论推测产物书写方程式。从而加深对过氧化钠的认识。通过上面的教学安排让过氧化钠这样一种新的氧化物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浮出水面被学生认识接受。三. 做分组探究实验,观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发生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对比得出二者性质的差异。(用时15分钟)按照课前准备好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完成课上探究实验。学生实验中,教师主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并对实验的正确操作给予提示,控制实验进程时间,暂不对实验方案做过多评价。
当完成反应速度和耗酸量实验时先请小组代表总结本组实验,以锻炼学生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再由教师点拨,其中特别强调对比实验应该注意反应物用量相等是结论真正有说服力的关键,共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现象的理论根源即:要想生成二氧化碳,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结合氢离子数目不同,同时要求学生书写二者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得出:
① 等份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相等 ② 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后者产生的二氧化碳速度快量多的结论。并借此引发学生能否通过实验找到鉴别二者的方法的思考。
当学生对二者稳定性的实验完成并小结后,引导学生得出稳定性差异的结论和两者固体时的鉴别方法。再对比已学过的碳酸的热稳定性,以新带旧,将零星知识连成线,达到新旧知识的交融。根据学生实际课上发生的情况来定,若没有实验小组将实验方案改进的话,教师可将套管实验装置进行演示:碳酸钠直接受热,碳酸氢钠间接受热,两个实验同时进行,碳酸氢钠很快分解产生使石灰水变浑的气体,这样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得出结论;并能体会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增强实验的对比效果和效率。
三个探究实验的设计-实验-总结使学生自主的完成了对本节重点教学内容的学习。
四.讨论思考题(用时5-8分钟)(1)过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和反应方程式?
(2)鉴别碳酸氢钠、碳酸钠的方法有哪些?(3)怎样实现碳酸氢钠和碳酸钠的相互转化?
这三个思考题是学生从探究实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检验,可将整节知识进行串连,将重点难点进行整合深化,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可给予适当的提示。阅读:侯德榜对制碱工业的贡献和钠的化合物的用途。(用时5分钟)阅读中指导学生体会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六. 小结 布置作业 结合重点难点布置相应练习的同时,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的实验报告。目的让学生对探究实验做出自己的理论小结使整个实验过程完整系统。在总结经验和不足的过程中真正体验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第四篇:平行四边形性质说课教案
平行四边形性质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现实世界中,四边形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宏伟的建筑物、铺满地砖的地板、别具一格的窗棂、天空飞舞的风筝„„处处都有平行四边形的身影。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全等三角形、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和平行线的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既是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是下一步研究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教学,把研究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是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的证明与计算。从而解决简单的实际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性质的探索、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推理论证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学习,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形状的实例,使学生明白几何图形来源于生活,学习几何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理解和证明。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内容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观察→猜想→概括→验证→交流→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2、学生一题多解,并及时引导学生小结方法,克服思维定势。例题讲解采取分解图形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并学习“转化”的数学思想。
3、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图形,使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水到渠成,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及自信心,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常见的图形,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些图片,观察图片中平行四边形的形象。
2.引导学生:请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二)感悟图形 明确概念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⑴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对图形的特点进行描述。⑵理解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⑶平行四边形的记法、读法。
(三)引导实验 探索新知
⑴给予一定时间让学生分别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中间教师观察多数同学的作图情况,安排用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作图全过程。
⑵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在所画平行四边形上讨论对边、对角的大小关系(观察、猜想、度量)。
⑶形成命题:学生归纳描述所得结论。教师此时在黑板板书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所获得的结论。⑷分析命题,学生写出已知、求证。
⑸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命题的证明。
⑹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证明方法,并由学生进行讲评。最后,在多媒体给出规范的证明方法。
⑺师生小结。平行四边形的两个性质定理,并学习用几何语言描述。
(四)巩固基础 简单运用
(五)例题讲解 活用知识
(六)综合训练 提高能力
(七)归纳小结 反思提高
五、教学反思
1.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以实际生活中的图片引入,通过动手画图和实验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通过变式、探究及其相关应用来体现这一基本思想。3.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第五篇:《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课教案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说教案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内容是第十九章四边行第一时,它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章的重点。学习它不仅是对已学的平行线、三角形等知识的综合运用和深化,更是下一步研究特殊平行四边形和有关定理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并能初步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性质的探索、发现与证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逻辑推理论证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体验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应用【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教学方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观察发现法为主,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教学中,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教学适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教学过程】:活动1:展示含有平行四边形模型的图片,并找出平行四边形的原形,从而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由此引入题: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活动2:体现从实践出发,我让学生用两张平行的纸条叠在一起旋转,观察ADB角AB
AD的大小关系?“他们都在动,这么比较大小呢?”面对学生的困惑我不急于回答,而且把话锋一转,让学生按照平行四边形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中间观察多数同学的作图情况,安排用演示平行四边形作图全过程,学生分组合作,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度量所画平行四边行对边,对角的大小关系,并填写好实验报告,接着让学生剪下所画四边形,帖在白纸上,以原四边形为模型再从新话一个四边形,然后固定对角线交点,旋转一个180度,观察对角线ABD的位置关系,和大小关系,并填写实验报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活动3:验证猜想,并为后面证明铺路,让学生用全等或不全等的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动手实验,只能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来拼,等学生做完后,我抓住时机提问“通过动手实验你受到了什么启示,你能证明你刚才的猜想吗?”这时有的同学抓头挠耳,跃跃欲试,在我的引导下分析命题的条和结论,用几何语言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图形。让学生分组合作,巡视之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生的证明方法,并由学生进行讲评。最后,在多媒体给出规范的证明方法。这一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认识规律,突出重点,同时也展示了先猜想、后证明这一数学认知基本方法。活动4:为进一步深化巩固对新知的理解,使新知识转化成技能,我安排了以下例题。沙市二中的前身是创办于20世纪初的晴川书院,193年改制为沙市第二中学,沿用至今,已有百年的校史,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晴川人艰苦卓越的耕耘,如今的沙市二中逐渐成为了驰名荆楚大地的质量强校。XX年,在市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学校由便河广场喜迁至美丽的江津湖畔。因此,有很多同学需要乘公交上学,小明所在街道如图所示,AF垂直平分E,AB∥D,B∥AD,小明从家(A)到学校(F)有两路公交车,19路:A
B
F
;4路:A
D
E
F,那条路最短?为什么?通过例题教学,突出本节重点,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定义及性质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的变式,由浅入深分层训练,让学生轻松完成例题的学习,达到对知识的掌握。活动:
﹑已知:如图
ABD中,平行于对角线A的直线N分别交DA﹑D的延长线于点﹑N,交BA﹑B于点PQ,求证:Q=NPDABEF2已知如下图,在平行四边行ABD中,A与BD相交于点,点E、F在A上,且BE∥DF。DA求证:BE=DFNBQP活动6:平行四边形ABD中E在AD上,以BE为折痕,将△ABE向上翻折,A点刚好落在D上点F,若△FDE的周长为8,△FB的周长为22,求F的长度?活动7: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我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谈体会,让学生自已发现在学习中学会了什么及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学习后及时反思的习惯。后作业我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比较简单,要求全做,选做题较难,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作业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原则,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本板书,我分为三个板块,力求板面整齐有序,“一板清”,勾勒出教学的主线,呈现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并突出重点,便于学生掌握。在本节的教学设计中,注重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猜想证明,引导学生完成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最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突现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