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作者:教导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1 更新时间:2009-12-10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探讨问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含义、操作流程和在教学中操作此模式应注意的事项,以此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政治课堂 构建 问题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如八年级的法律知识的教育、特别是九年级国情国策教育更是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引用的例子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我们很多的政治教师都是如此操作的,但一节课下来,特别是考试检测后发现,虽然政治课堂“活”了起来,但通过测试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并不大,也存在学习政治学科的不及格学生的数量较多的现象。不能靠课后花大量时间来抄、背、做题来提高成绩,那么,什么样的课堂能面向全体学生,顾及绝大部分的学生,让优生吃好,让差生吃饱?怎样建设一种高效的课堂呢?洋思中学推行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推行的“讲学稿”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对建设高效课堂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既适合政治学科特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强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较稳定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呢?本文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探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含义和操作流程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法是以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就是在政治课堂上构建以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为主线的有可操作性比较稳定的课堂结构框架。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政治课堂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操作流程:根据政治课堂教学的特点,本人在教学中把每节课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分为传授新知环节和拓展提高环节两大环节。第一环节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和释疑,称为传授新知环节;第二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第一部分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称为拓展提高环节。每一环节的操作流程如下:
传授新知环节操作流程: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解疑----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教师释疑----学生解决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约用30--35分钟)
拓展提高环节操作流程:学生对课文知识再次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再释疑----学生自主完成综合练习(约10--15分钟)
2、问题式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新课。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问题式教学法的授课在上课之初就要以问题来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给予联系旧知和启发新授课知识思考的素材,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新课的知识。
学生自学解疑。此环节是学生根据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自学问题提纲,以个人阅读课文内容的办法初步解决。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反映教学内容的问题,能初步整体感知教材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此环节在个人解决不了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互相讨论、研讨,解除疑惑,遇到小组内都不能解决的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提出。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让教师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以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难以解决的问题,为释疑环节的重点精讲作铺垫,小组的讨论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释疑。教师可采用讲授法等手段以举例、视频展示、情境分析等针对班内学生普遍存在的难题、知识上的误区、存在的易错点、授课内容的重难点进行阐述。
学生解决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学生自学的效果如何,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需要一定的手段来检测。政治学科与时事政策紧密联系的特点,使政治的课堂更容易与时政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新闻内容,以时政热点为情境,从授课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问题。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解决情境问题。此环节可初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展提高环节。当学生完成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后,教师预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再次提出本节课不懂的知识或因之而生成的问题,教师再次释疑,如此循环将教学内容通过看、谈、释、用等方法以不同问题呈现的形式进行解决,在一堂课上至少重复了三遍,学生的记忆也更牢固。在此环节,教师整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至少一道本节课知识的综合性练习,让学生动笔书写,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评讲过程中渗透解题技巧。
二、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正确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以问题贯穿课堂,能让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能让学生理解授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知识产生过程体验,真正内化社会规范,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问题探究中提炼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现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问题式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解疑、教师释疑、学生解决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拓展提高环节等各授课环节的设计,都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以问题教学法为模板。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即问题教学法,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是一种针对问题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它要求学生意识到问题,能界定这个问题,接下来是解决问题和验证问题对与否的环节。杜威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实际就是以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的思维能力。
(四)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问题式教学模式以问题来传授新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促使教师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于指导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核心是围绕教学内容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的设计、生成和解决应成为此教学模式操作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这个实际是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和认知水平,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发散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能让学生体验成功。
2、设计的问题要尽量取材于现实生活。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时政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来组织教学。现实生活中存在丰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和敏感的政治触觉,善于把时事与课文知识联系起来,并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例子。因此,政治课教学的素材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所以,问题的设计可以说是联系时政与课文知识的桥梁。
3、问题的解决要落实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的目标。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体现授课内容的落实,问题的设计要有的放矢。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很讲究艺术的,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蕴含深意,要考虑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点,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达到什么层次,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属于教学目标的内容、重点或难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参照课程标准,抓住授课内容的主题,精心设疑,设计的问题要与授课内容有关。
4、“问题”的提出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适应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习惯,不能各自为政。设计的问题宜精不宜多,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必须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要做到看似无心,实则有意。
此外,在政治课堂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模式,以下几方面也会影响到此模式操作的实效性,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对课堂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还受授课内容的难易、学生认知水平、智力因素等影响。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应因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
【主要参考文献】
1、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2、《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二篇: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要求
构建“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高效率”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化学教学;问题意识;策略
摘要: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问题式教学法”是贯彻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基本方法,“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后者仅仅是发现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实践证明,在疑问状态下的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他们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兴趣浓、效率高。没有疑问很难诱发和激起学习热情,没有学习热情就谈不上主动学习。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喜欢质疑问难,他们的学习始终充满了疑问,是“问号式”学习,而有的学生只是听教师讲,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等几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或机会。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等几个等级。小组
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隔一定的时间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们老师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了,也不会用。如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训练,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正是
因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为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四、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五、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
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
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推广运用。
第三篇: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小东门小学 胡秀珍
一、模式的名称:“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
二、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三、操作程序
1.设疑导学
教师在课前和课始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通过语言(口头或肢体)、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方法,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问题情境创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备课时要依据学情认真分析,研究学习内容,预设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疑难障碍,可能出现的错误,可能陷入的思维误区等,提前做好引领和指导,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2.自主探究
学生借助教材、资料等,思考问题、解答问题,对知识进行思维加工,将之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并顺应新知识,形成新知识网络,通过亲自感知,体验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在体验中产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从而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和理论,这是“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环节。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人人有事做。在此环节中,学生自学要投入,课堂要安静,体现生本互动。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必要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必要的学习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以增强其学习的信心。
3.交流展示
交流展示是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学生自学后,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以及小组间交流来检查自主探究的效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工合作,资源共享,组间竞争,以提高交流讨论的效果。对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寻求规律,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初步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此环节中,合作小组最好是异质结合,并给予时间上的充分保证,生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会收到教师讲解难以达到的效果,从而促使学生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技能的均衡发展。通过交流展示,学生们既能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解决疑难问题,又能培养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并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做精要讲解,使本节重难点得到突破。
4.归纳建构
归纳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传统教学中归纳这个环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其实归纳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复述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而是学生一种极好的自我反思的机会,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最终完
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形成学科思维体系。这个过程是教师不能越俎代庖的,教师应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展示自己的观点,既体现了师生教学相长,又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已有经验,做到学以致用,从而使学生将刚学习的知识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克服了以教材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弊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从而较好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5.反馈拓展
教师出示精心准备的、符合教学实际的问题,当堂巩固落实。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达成学习目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方面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判断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在学生相互提问的过程中找出他们心目中的难点,从而进行针对性补偿教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本节课通过教师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新问题、讨论、解决新问题,最后让学生形成一个简单的知识网络,又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样的问题设置过程,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动参与者。
四、实施原则
1、问题情境原则: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有问才有思,有问才有题,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结构,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有阶梯的问题系列,创设思维情境,教师通过营造一种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想象、探索,去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2、主动探究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索、体验、评价及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就是学生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主参与、自主探究、不断感悟,不断建构的最持久最深刻的个体行为。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适合学生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学习条件,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激发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
3、学教结合原则:与传统的教师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的合作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
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五、模式运用效果
“问题引领式”教学重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领,而引领的问题源于问题预设,问题预设使得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经过“问题引领式”教学初步实验后,我们发觉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同学,增进了同学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智力能力的发展。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他们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学习方法,因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在“问题引领式”教学中,由于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完成任务。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的全方位合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
六、目前存在的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掌握的过于死板,解决问题的途径较少,思考的同学集中在学优生身上,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比较浮躁。
我坚信,“问题引领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或许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但它的核心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讲堂’变成‘学堂’,通过对问题的引领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使师生在课堂上形
成一个有效的‘学习共同体’。“问题引领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新课改的道路上走的更快、更远,也一定会帮助我们打造一个高效的课堂。
第四篇: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初探
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初探
《新课程标准•语文》中指出:“语文应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语文教学可以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显然,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方法和探究精神。那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中落实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将从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角度来谈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什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就其本意来说,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二、高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探究准备
任何实践活动都会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探究活动也不例外。因此,师生在进入探究活动前都必须做好一定的准备,以便在活动中顺利地扫除障碍、克服困难,从而使探究活动取得一定的成效。
1.心理上的准备。这里的心理准备包括意识、兴趣、情绪以及意志力等。师生首先要明确树立探究的意识,带着一定的探究兴趣进入活动中,缺乏明确的探究意识或对探究活动不感兴趣都会影响探究活动的开展甚至直接导致探究的失败,因此激发师生探究兴趣,树立探究意识是开展探究活动的首要点。其次,在探究过程中师生的探究兴趣很难始终保持高昂,于是调动师生探究的情绪成为探究活动开展的必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像指挥家那样有节奏地调节师生情绪指引着探究活动曲折波澜式前进。另外,师生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和问题,这时候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引导着学生从挫折中崛起,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地接近成功、走向成功。
2.知识的准备。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学科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学科的探究活动略有不同,具有学科的典型特点,特别需要一定的积累,因此缺乏与探究主题相关的知识积累会直接影响探究的质量。相对于毫无准备的探究活动而言,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无疑会让探究活动朝着更理性、更深邃、更开阔的方向发展。所以,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必须建构一定的学科知识积累,比如字词积累、文学文体常识积累、阅读方法积累、写作手法积累等等。3.工具的准备。针对探究主题可以在课前做一些教辅工具上的准备,比如教学课件、教学图片、音像资
料等等,准备得愈充分,活动开展就愈顺畅。
(二)探究过程
探究过程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安排成三个环节来进行,即设问——究问——答问。当然,一堂课中,问题可以一个也可以多个,但探究的模式却可以是一致的。
1.设问。设问即提出问题。首先,问题的提出者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新
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固然能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但是教师也必须在梳理整合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需要有效地提出问题,或直接发问,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研究文本。其次,问题提出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利用与探究主题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故事寓言、名言警句等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比如《宝玉挨打》探究贾政打宝玉的深层原因时,可先从学生的身边说起,让学生回忆从小到大有否挨过父亲的打,比较自己父亲的打与贾政打宝玉的不同,然后提出具体问题。设问形式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及教师的个性而具体选择。另外,一堂课问题的具体安排设计也应具备科学性,问题宜精不宜多,多个问题时必须设计成由浅入深地发问,恰如一朵花的绽放,具有层次性。
2.究问。究问即探究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推理能力、考证能力及判断能力等的培养。首先应审明问题的要旨,明确是“问题式”还是“验证式”问题。一般来说,语文学科的问题大体有两类,一是“问题式”,即要求探究结论,比如“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二是“验证式”,即要求验证或判断结论的对错,赞同或反对。其次,要围绕问题的要旨进行合理推理,在推理分析中必须查找相应的论据以便佐证观点。最后,推导出结论。比如:
《宝玉挨打》中的探究问题“照中国的传统,父亲教训子女甚或打几下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像贾政那样想置儿子于死地的父亲却是罕见的。那么,贾政如此毒打宝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试谈谈你的看法。”
针对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是“问题式”和“毒打宝玉的根本原因”这一要旨进行究问,可以从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两个角度入手,围绕宝玉与贾政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推理,以相关的文本材料为依据进行佐证,最后推导出结论。
3.答问。答问是探究活动成果的展示,这一环节是对探究活动过程的一个总结,让学生对设问、答问的情况进行说明,可以口头交流也可以写成书面报告,根据问题而定。不论哪种形式,都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探究方法
探究过程需要探究方法,特别是“究问”环节,方法尤其重要。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的丰富性。比如从思维能力层面来说,可以有归纳法和演绎法;从积累储备方面来说,可以有体系法、经验法、直感法、炼字法;而从实践行动方面来说,还可以有圈点评注法等等。
(四)探究形式
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依据问题的难易度以及学情而定,不必盲目跟风,非得强求一定要小组合作,也可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者集体讨论。总之,能让探究活动顺利开展并能有所结论就达到活动的目的了。
总之,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不仅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基本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深造以及进入社会后的各项工作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这种学习是富有意义的。
第五篇: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学习时间:9月4日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民主合作”的教学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拓展和延伸教学空间,实施“教学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平台。通过实践证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做到这一点。
一、什么是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分解知识,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归纳概括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提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最后请不同程度的学生归纳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教师进行点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也就是说我们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有些教师上课时学生开小差的较多,课堂效率较低,就是因为单纯依靠教师讲解的课堂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是课堂教学的旁观者,激发不起他们的兴趣,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导致精力不集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成多个问题,并且根据难易程度把问题分为A、B、C等几个等级,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都有被提问的可能或机会。在此背景下,学生就不能再把自己当成课堂的旁观者,否则,回答不出来问题是要脸红的。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教学中,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参与讨论,为回答问题做准备。
比如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差,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好多老师上课可能都会放弃了他。但如果我们上课时,针对他这种情况,专门让他回答一些最简单的问题,像“是什么”等通过看书可以在课本上找到答案的问题。刚开始,他可能会不配合,根本不去看书、思考,起来就说不会。这时,如果我们告诉他在课本就能找到答案,让他读出来。这样,他感觉老师没有放弃他,并且稍加努力他也可以回答出问题,所以他上课不再睡觉或看小说,而是根据要求去看课本,参与小组的讨论,慢慢的就会有了兴趣,也就可能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
(二)贯彻了“民主合作”的教学观。
树立“民主合作”的教学观,就是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通过民主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其实质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问题,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学习的方向,而解决问题的任务则主要是由学生来完成的。这样,教师就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合作探究的引导者,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解放为主动的知识探究者,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来获取知识。经过这一变化,教师从繁重的讲授知识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则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必须积极地去思考、讨论,否则,就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讨论——回答——点评”四个环节,让学生各有所谈、各有所识,互相启发,共同寻找答案,领会知识本身的意义。
为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我们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又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C等几个等级。小组讨论时,不同程度的学生则成为不同等级问题的中心发言人,比如,对于简单的A级问题,由程度较差的A级同学主要回答,其他同学作补充。并且在小组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小组间相同等级的同学进行竞争。比如,一组的A类同学回答A级问题,回答不好,由其他组的A类同学进行补充,哪个小组回答得好,则给予充分的肯定。每隔一定的时间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同学以及进步最快的同学。当然,这个等级的划分只是由我们老师自行掌握,不对外公布的,避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这样,课堂上每个人都有任务,都有竞争对手,学生之间,既是探究问题的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有利于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出来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就为学生搭建了自主学习的平台。一节新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往往非常抽象,不知从何处下手学习,更不知重点、难点是什么,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把一节课的内容细化为若干个问题,就相当于把一块原先无从下嘴的大肉切成了许多小块,方便了学生“下嘴”,使学生愿意去“吃”。另外,把零碎的知识问题化后,学生知道了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习起来就有了很明确的目标,努力朝这个目标前进,避免了盲目的低效率的重复。
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要阅读课本,分析总结,要求学生从课本的叙述中概括出有用的信息点,构建起知识网络,这就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过程要进行小组讨论,特别是对于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辨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在考试时,学生最怕做的题就是主观题,得分率非常低,原因就是分析材料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即使基础知识都会了,也不会用。如果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经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和训练,学生主观题的得分率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这正是因为课堂上自主学习的过程锻炼了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四、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所设计的问题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的要求,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
2.问题探究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现实问题,贴近时代和现实,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要有深刻性、逻辑性、发散性、启发性。总之要能培养学生生疑、质疑的能力。
3.提问的时机要恰当,设计问题要科学。教师提问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现实,寻找最佳时机发问,而且问题要科学,这样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恰当时候提问,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提问探究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性,要能使全体学生准确、清楚地领会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才能使课堂活跃起来,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问题要准确、清楚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回答问题的激情。
5.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要让学生动脑想一想,这样才能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有些要留待以后回答、讨论或者下节课回答,或以作业形式、论文形式进行讨论。
6.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样,学生才不怕回答有误,才能积极地回答问题。学生才能放开手脚。畅所欲言,达到提问的目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予以宽容,学生就会患得患失,其想象力就会受到严重阻碍,这样就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7.对学生的回答探究要有预见性,并恰当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引导、启发。教师要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就能敏锐地捕捉和及时纠正学生回答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及方法上的缺陷。
总之,要通过提问探究达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目的,必须克服教师提问的随意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要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想。
五、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要学”和“要我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能自发地去学习,激发学生寻求正确答案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形式要多样。
(二)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启发性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更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之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
我们在课堂上,有时可以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情境进行启发,有时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辩论启发,有时通过创设情景模拟试验启发。
(三)问题的设置要难易适中,难易结合。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也不能设置太难。问题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动脑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问题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要把握住这样的尺度:问题经过学生思考、讨论之后基本可以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但对一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为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应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让他们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这些问题只需要通过阅读课本就能找到答案,他回答出来后能有一种成就感,有助于恢复他们的自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再逐步培养他去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能成为一个优秀生。
在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注意问题设置得不能太难,不要认为认为如果问题设置太简单,一是显得老师太没水平,二来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如果这样效果一定会不理想,课堂气氛越来越沉闷,学生对老师也越来越敬而远之。问的问题又有些难,同学们都会“明哲保身”,都恐怕回答错了,在同学们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都三缄其口。问题的设置不能以老师的意志为主导,而是考虑到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面向不同程度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都有问题要思考回答,并且稍加努力都能回答出问题,有成就感,所以课堂气氛也就会就活跃起来。
(四)要有中肯的评价
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的点评是最后一个环节,有人认为通过前面的探究,问题已经解决掉,学生已经掌握知识,教师的点评就可有可无了。其实,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可有可无,而且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老师的点评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因此,老师的点评要以鼓励为主,力求避免在课堂上批评指责学生。当学生把问题回答出来之后,老师要绝不吝啬溢美之词,哪怕一个“好”字对学生来说都是很好的奖赏。当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我们既不能放弃他另找学生回答,更不能对他批评指责,因为这样,会损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产生抵触情绪,不愿再学这门课,久而久之,就会自暴自弃。正确的做法应是积极的引导、启发,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他会对你心存感激,“亲其师,信其道”更会激起学习这门课的兴趣。
总之,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改精神,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应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