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学中的引导发现式CAI模式

时间:2019-05-15 14:47: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教学中的引导发现式CAI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教学中的引导发现式CAI模式》。

第一篇:政治教学中的引导发现式CAI模式

政治教学中的引导发现式CAI模式

[内容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广泛运用于各学科的教学,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结合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提出“引导发现式”CAI模式。“引导发现式”CAI模式的利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重难点,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当然模

式的利用也必须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片面性。

[关键词]政治“引导发现式”CAI模式问题

CAI在政治教学中已被广泛运用,摸索适合政治学科特点的CAI模式,十分必要。本“引导发现式”CAI模式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

一.主要特点及目标

“引导发现式”CAI模式主要特点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采用认知理论中“同化”或“顺应”的办法,将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不断地在学生头脑里编织知识之网,并在其中掌握认知策略,学会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软件(教师)的引导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学前导兴趣,学中导思路,学后导结论。导与学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当堂达标。学生在发现与探索过程中,逐渐增长能力,逐步达到会学。

二.理论指导及程序

本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四大支柱的教育、创造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遵从中学政治教学特点和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启发式教学特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愿学、爱学、会学、乐学。其程序如图一:

三.具体运用

“整体与部分”是高二《哲学常识》上册重点内容之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多样联系之一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进而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并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和实践之中;教学重点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难点是整体与部分的功能的不同。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引导发现式”CAI模式(图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图二:“整体与部分关系”教学流程图: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

从《哥拉斯》影片的导入新课方式,“井底之蛙”、“盲人摸象”等这种众所周知的事例的剖析,这一过程都是通过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索来达到问题的提出,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不断地达到对科学知识的探求。其间可以通过不断地提问,采取剥笋的方法,修正认知过程中的错误,形成正确的观点。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在追求真知过程中的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态度。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调控课堂教学。

每一个图片、实例的展出、出现,教师只需不断地设问,诱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议论,指导学生分析并解决疑难等;当学生在发现过程中偏离了方向,教师要适时地引导他们拨正方向,以实现有效的教学。

3.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质量。

如教学难点之一的“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不同”,教师通过演示一台电脑与各个部件的功能;播放歌曲《众人划浆开大船》(设问:众人划浆是否一定开大船?);展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图片等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理解、分析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不同,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引导发现式”CAI模式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软件向学生提供能引起兴趣的情景,并创设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通过自己主动地探索而获取知识,然后师生共同论证评述,总结升华,从而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有效,记忆更容易保持,这种模式迎合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乐于参与,易产生良好的教学效应。

四.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时要有一个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可先根据教学对象和学习内容,在具体实施中灵活运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并遵循学习过程的规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予以完善,做到继承和发展相结合,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引导发现式”CAI模式最大优势是不满足于知识的学习。

注意学生智力的发展,增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发现活动,如此会花费较多的学习时间,对学习能力较低、学习积极性较差的学生不很适应。因此,教师要选好教学内容,注意激励教育,分层设问,实行有效地分层控制,以达到教学目的。

3.用“引导发现式”CAI模式促进中学政治教学优化需拥有优化的CAI软件,否则会影响实施效果。因此,在CAI软件设计上,应紧扣政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首选教学重、难点知识,特别挖掘重点之中的难点知识,依据

第二篇: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作者:教导处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1 更新时间:2009-12-10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探讨问题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含义、操作流程和在教学中操作此模式应注意的事项,以此来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政治课堂 构建 问题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如八年级的法律知识的教育、特别是九年级国情国策教育更是具有很强的时政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引用的例子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我们很多的政治教师都是如此操作的,但一节课下来,特别是考试检测后发现,虽然政治课堂“活”了起来,但通过测试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并不大,也存在学习政治学科的不及格学生的数量较多的现象。不能靠课后花大量时间来抄、背、做题来提高成绩,那么,什么样的课堂能面向全体学生,顾及绝大部分的学生,让优生吃好,让差生吃饱?怎样建设一种高效的课堂呢?洋思中学推行的“先学后教”、东庐中学推行的“讲学稿”的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对建设高效课堂的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那么,能否找到一种方法,既适合政治学科特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种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实效性强的、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较稳定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呢?本文就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探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含义和操作流程

(一)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问题式教学法是以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 就是在政治课堂上构建以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为主线的有可操作性比较稳定的课堂结构框架。

(二)问题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1、政治课堂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操作流程:根据政治课堂教学的特点,本人在教学中把每节课的问题式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分为传授新知环节和拓展提高环节两大环节。第一环节侧重于知识点的落实和释疑,称为传授新知环节;第二环节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第一部分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称为拓展提高环节。每一环节的操作流程如下:

传授新知环节操作流程: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解疑----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教师释疑----学生解决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约用30--35分钟)

拓展提高环节操作流程:学生对课文知识再次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再释疑----学生自主完成综合练习(约10--15分钟)

2、问题式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和设计目的 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新课。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进而开发他们的智力。问题式教学法的授课在上课之初就要以问题来设下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给予联系旧知和启发新授课知识思考的素材,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习新课的知识。

学生自学解疑。此环节是学生根据老师课前精心设计的自学问题提纲,以个人阅读课文内容的办法初步解决。学生通过自学解决反映教学内容的问题,能初步整体感知教材内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提出疑难问题。此环节在个人解决不了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互相讨论、研讨,解除疑惑,遇到小组内都不能解决的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提出。此环节重在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让教师了解学生普遍存在的以现在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难以解决的问题,为释疑环节的重点精讲作铺垫,小组的讨论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师释疑。教师可采用讲授法等手段以举例、视频展示、情境分析等针对班内学生普遍存在的难题、知识上的误区、存在的易错点、授课内容的重难点进行阐述。

学生解决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学生自学的效果如何,是否理解了课文内容,需要一定的手段来检测。政治学科与时事政策紧密联系的特点,使政治的课堂更容易与时政结合起来,教师可根据新闻内容,以时政热点为情境,从授课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设计情境问题。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解决情境问题。此环节可初步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展提高环节。当学生完成了前面几个环节的学习后,教师预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再次提出本节课不懂的知识或因之而生成的问题,教师再次释疑,如此循环将教学内容通过看、谈、释、用等方法以不同问题呈现的形式进行解决,在一堂课上至少重复了三遍,学生的记忆也更牢固。在此环节,教师整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至少一道本节课知识的综合性练习,让学生动笔书写,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评讲过程中渗透解题技巧。

二、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依据

(一)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建构主义认为,正确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以问题贯穿课堂,能让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能让学生理解授课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知识产生过程体验,真正内化社会规范,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问题探究中提炼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现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问题式教学模式中创设情境问题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解疑、教师释疑、学生解决教师创设的情境问题、拓展提高环节等各授课环节的设计,都能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以问题教学法为模板。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即问题教学法,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是一种针对问题教学的具体操作步骤,它要求学生意识到问题,能界定这个问题,接下来是解决问题和验证问题对与否的环节。杜威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实际就是以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积极的思维能力。

(四)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问题式教学模式以问题来传授新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促使教师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于指导中学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政治课堂中构建问题式教学模式,核心是围绕教学内容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问题的设计、生成和解决应成为此教学模式操作是否有效的关键。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这个实际是指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和认知水平,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发散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即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能让学生体验成功。

2、设计的问题要尽量取材于现实生活。思想政治课有很强的时政性,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来组织教学。现实生活中存在丰富的教育素材,只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和敏感的政治触觉,善于把时事与课文知识联系起来,并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活生生的例子。因此,政治课教学的素材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所以,问题的设计可以说是联系时政与课文知识的桥梁。

3、问题的解决要落实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的目标。问题的解决最终要体现授课内容的落实,问题的设计要有的放矢。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很讲究艺术的,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要蕴含深意,要考虑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点,学生的理解能力能够达到什么层次,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属于教学目标的内容、重点或难点。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参照课程标准,抓住授课内容的主题,精心设疑,设计的问题要与授课内容有关。

4、“问题”的提出要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适应学生由浅入深的思维习惯,不能各自为政。设计的问题宜精不宜多,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必须是教师精心设计的,要做到看似无心,实则有意。

此外,在政治课堂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模式,以下几方面也会影响到此模式操作的实效性,如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教学机智;对课堂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还受授课内容的难易、学生认知水平、智力因素等影响。因此,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应因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

【主要参考文献】

1、郑金洲 《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2、《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

第三篇: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

“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 宁波市戎徐小学陈卫民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重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感受和体验生活美、艺术美和行为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就是向学生提供和创设自然的、本性的物或情景,在引导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性,教师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并不像成人的职业美术教育活动那样呈现专业化的趋势,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些拙劣的简单的模仿,而是儿童全身心的创造性投入。但“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临摹法曾一统天下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应走向何处去?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遵循现代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规律,探询一种培养儿童天性与能力培养的新型教育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更是达成新《课标》要求所必须的。基于此和为了从理论上探讨与实践中探索小学美术教学的规律或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论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教学模式发现——引导——创新素质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明显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不仅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是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及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新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多元化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面临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面对看中专业技能、技法的基础意义和先在价值,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专业技能技法的严密性,临摹法曾一统天下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应走向何处去?新《课标》让没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改革开放已给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愉快教育、情景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等,其成效已不同程度低渗透到艺术教育的课堂,素质教育的倡导,呼唤美术课堂教改实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积极的、开放的、多元互动而又有内在驱动力的课堂优化设计,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富有基础性和创造性,更具有人文性质,从而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并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为了从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探索小学美术教学的规律或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发现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能象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问题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并在思想行为或作品中有所创新。该模式注重学生发现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目的在于:

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发现,培养观察能力、知觉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创造性思维获得亲自实证的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通过体验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推理等能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最终在学生的思想、行为及作品中得以体现。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将从整体角度考虑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探询美术教学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好奇心和寻根究底精神,提高对发现和学习的信心;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学会研究性学习,为进一步发现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减少对教科书和老师的依赖性,有利于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更热情地走上创新的道路。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蔡元培在“学堂教课论”一文中强调改革教学,使学生学习有兴味,主张废止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教学。他说:我们教书,并不象注水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及“引之得当”、“引之得法”、“引之得益”凸现了启发性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因此,教学不应该是讲和听,而必须通过亲身活动去感受、发现、升华。

那么“发现”与“引导”在教学中的孰先孰后的问题,当课题提出之初曾引起过争议。黄顺基老师在《思维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一文中认为:“创新性思维总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第二是分析问题,即作系统的调查研究,应用逻辑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明确问题的性质。第三是解决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理论和方案。”我们知道,“物质”先于“精神”,世界万物是以“形”的状态而存在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物质”体验与感受的结果,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同样来源于生活。其中美术作品更是画家借“类形”或“抽象形”来反映“物质”与“精神”的。而美术这一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对“形象”的依赖性,因此,教学中对形象的“发现”先于对形象的“引导”,其结果是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美术与美术教育毕竟不是一个完全重合的概念。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是以过程(作品的学习与制作)和终极姿态一并发生作用,其除了关心作品的效果,更对学生个性作用的过程效果关注。对美术教育思想和流派产生巨大影响的法国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重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感受和体验生活美、艺术美和行为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就是向学生提供和创设自然的、本性的物或情景,在引导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性,教师其中起到主导作用。

另附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 M 艾曼贝创造性组成成分框架与模式的比较: 问题或提出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 工作动机有关领域的技能有关创造性的技能框架 学习

打破背景过程

学习

发现引导创新模式

四、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 新发现

发现引导创新审美

依据课题创设情景讨论分析练习作品展示 评估学情展示视听试验比较表现自、他评 选取教法及实物推理综合师评

收集整理发现问题运用旧知应用新知体验 素材教具提出任务解决问题感受创新享受美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展开阶段。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正确评估和归纳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储备,建立问题或问题情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问题要有趣味性,难易适度,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2、发现阶段。教师一方面通过演示活动把组成一般原理的基本(自然的、本性的)他们仔细观察。另一方面,又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

3、引导阶段。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试验、比较、推理、综合等,直到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假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4、创新阶段。把穴道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用于学生身上则往往是在思想意识、日常行为及作业练习(作品)中体现,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综合素质。

5、审美阶段。是学生对创作过程和作品的分享与体验,感受制作后的成功与喜悦,在自评、他评及教师点(简)评的审美中,认识美和有所新的发现。

以上五个阶段彼此联系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发现中有引导,引导中有发现,只是在各阶段中侧重不同而已。

五、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从模式的结构流程来看,是通过挖掘素材,创设情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

1、正确评估学生知识经验的储备量,根据课题围绕问题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情景与问题的联系,从而“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蒙台索利语)。2、教师依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必须的场所或场景及必要的材料(范图、媒体、文献等)。教师备课要编制明确系统的问题来反映教学内容,以问题带教学,在发现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讨论、试验等)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有计划的资料、情景的展示与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

“对我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语)。闭门造车不可取,有感而发才是真。教学中是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发现美的: 从学生身边的事、人、物、环境中去发现美; 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中体会美;

从其他途径获取(如音乐、舞蹈、文学、媒体等)的间接经验中去感受美; 从操作绘画中去享受美。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最终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教师实施引导的过程。发现是基础,引导是关键。依据美术教学的特点,认为“导”应该体现在:导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化抽象为具象;导形象的审美性;导问题情景的创设;导表达问题的适当表达方式(如绘画、手工或综合表现等);导眼、脑、手的协调;导创作后的审美愉悦。

这里以《美丽的热带鱼》一课为例,通过对两个平行班的比较教学,可以证明: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意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现代美术课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409班)

创新教学模式(406班)

课 前

预习任 务

认识书中的图片,思考鱼的结构划分。

教师:分析教材,评估学情;制作范图课件。

学生:阅读了解鱼的相关知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鱼。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学生能塑出美丽的热带鱼;

2、在塑鱼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动手能力。1、2与前面相同;

3、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感受和体验生活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中

教学过程

导 入

出示热带鱼的图片,引入课题。

发现 引导

“你最喜欢的鱼是什么呢”引起谈话,导出课题。

新课讲授

1、鱼的结构划分讲解;

2、泥塑热带鱼的步骤讲解;

3、泥塑热带鱼的方法讲解;

4、应注意的几点。

1、媒体展示《热带鱼》,学生讨论热带鱼的特征;

2、出示模型,游戏“奇特的热带鱼”,尝试变化;

3、观察欣赏图片,认识泥塑热带鱼的方法步骤。

辅导

教师按统一要求进行辅导。

播放音乐,针对学生不同风格作个别辅导。

评价

按统一形式及作业效果进行评价。

自主欣赏,交流认识,突出个人风格;提倡创新,作业以促进审美为主。

课后

知识迁移

在掌握泥塑热带鱼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各种知识的迁移练习。如从制作到绘画、设计,从美术学科到常识、语文学科等的迁移。

作品比较

图(略)

图(略)

说明:从两件作品中可以发现:传统模式教学作品在画面的整体把握和制作手法上还是不错的,真实地表现了热带鱼及海洋的感觉,仍是一件优秀的课堂作业;创新模式教学作品则除了传统模式教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外,画中更有一种情趣,那翻动的水面与窃窃私语的鱼儿形成对比,本来和谐宁静的水下世界即将被垂下的鱼钩打破„„!这是情感的自然体现,这是审美的升华,是一种创新。

六、课题的思考

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结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美术教学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学习,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技巧。小学阶段,重在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想、行为和作品产生“体验”性的影响,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以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为依据,选取材料或创设情景,很大程度上制约课堂的教学效果。另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铸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如何通过发现、引导,以发掘、体现和表现课题的人文性质,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本课题研究的更高目标。附参考书目:

1、《全日志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美术教育》

2001年第四期、2002年第四期

3、《创造心理探秘》张蓁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4、《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贺诚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5、《情感教育心理学》卢家楣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6、《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第四篇: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

“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验

宁波市戎徐小学陈卫民

【摘要】: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重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感受和体验生活美、艺术美和行为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就是向学生提供和创设自然的、本性的物或情景,在引导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性,教师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并不像成人的职业美术教育活动那样呈现专业化的趋势,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只是一些拙劣的简单的模仿,而是儿童全身心的创造性投入。但“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临摹法曾一统天下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应走向何处去?

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遵循现代儿童的美术心理发展规律,探询一种培养儿童天性与能力培养的新型教育方式是很有必要的,更是达成新《课标》要求所必须的。基于此和为了从理论上探讨与实践中探索小学美术教学的规律或存在的问题,构建了“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并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论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模式发现——引导——创新素质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明显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不仅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更是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及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对新世纪人才素质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多元化的要求,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面临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面对看中专业技能、技法的基础意义和先在价值,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专业技能技法的严密性,临摹法曾一统天下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基础美术教育应走向何处去?新《课标》让没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即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最终形成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改革开放已给我国的学校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愉快教育、情景教育、和谐教育、成功教育等,其成效已不同程度低渗透到艺术教育的课堂,素质教育的倡导,呼唤美术课堂教改实验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开展积极的、开放的、多元

互动而又有内在驱动力的课堂优化设计,让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富有基础性和创造性,更具有人文性质,从而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设计和组织教学,并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概括。为了从理论上探讨和实践中探索小学美术教学的规律或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发现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能象科学家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发现问题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并在思想行为或作品中有所创新。该模式注重学生发现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目的在于:

1、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发现,培养观察能力、知觉形象思维能力。

2、运用创造性思维获得亲自实证的知识,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3、通过体验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归纳、推理等能力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逐步形成探索的技巧,最终在学生的思想、行为及作品中得以体现。

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将从整体角度考虑美术教学中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探询美术教学的一般规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如观察能力、推理能力、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增强好奇心和寻根究底精神,提高对发现和学习的信心;能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主性,学会研究性学习,为进一步发现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独立性,减少对教科书和老师的依赖性,有利于知识应用和解决问题,更热情地走上创新的道路。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蔡元培在“学堂教课论”一文中强调改革教学,使学生学习有兴味,主张废止注入式教学,提倡启发教学。他说:我们教书,并不象注水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及“引之得当”、“引之得法”、“引之得益”凸现了启发性的重要性。

布鲁纳认为实现教学任务的一个可靠方法是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解决问题,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因此,教学不应该是讲和听,而必须通过亲身活动去感受、发现、升华。

那么“发现”与“引导”在教学中的孰先孰后的问题,当课题提出之初曾引起过争议。黄顺基老师在《思维创新的途径与方法》一文中认为:“创新性思维总是先发现和提出问题,这是最关键的一步。第二是分析问题,即作系统的调查研究,应用逻辑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明确问题的性质。第三是解决问题,拿出解决问题的思维理论和方案。”我们知道,“物质”先于“精

神”,世界万物是以“形”的状态而存在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物质”体验与感受的结果,美术作为造型艺术,同样来源于生活。其中美术作品更是画家借“类形”或“抽象形”来反映“物质”与“精神”的。而美术这一特性决定了美术教学对“形象”的依赖性,因此,教学中对形象的“发现”先于对形象的“引导”,其结果是解决问题和发现新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美术与美术教育毕竟不是一个完全重合的概念。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是以过程(作品的学习与制作)和终极姿态一并发生作用,其除了关心作品的效果,更对学生个性作用的过程效果关注。对美术教育思想和流派产生巨大影响的法国著名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以天性为师,而不是以人为师”。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重在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感受和体验生活美、艺术美和行为美,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就是向学生提供和创设自然的、本性的物或情景,在引导中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性,教师其中起到主导作用。

另附美国心理学家特丽萨 M 艾曼贝创造性组成成分框架与模式的比较:

框架模式

四、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

新 发 现

创新 审美

依据课题创设情景讨论分析练习作品展示 评估学情展示视听试验比较表 现自、他评 选取教法及实物推理综合师评

收集整理发现问题运用旧知应用新知体验 素材教具提出任务解决问题感受创新享受美

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展开阶段。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正确评估和归纳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储备,建立问题或问题情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问题要有趣味性,难易适度,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2、发现阶段。教师一方面通过演示活动把组成一般原理的基本(自然的、本性的)他们仔细观察。另一方面,又组织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并提出问题。

3、引导阶段。围绕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试验、比较、推理、综合等,直到解决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尽情地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假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4、创新阶段。把穴道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接受检验和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作用于学生身上则往往是在思想意识、日常行为及作业练习(作品)中体现,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的综合素质。

5、审美阶段。是学生对创作过程和作品的分享与体验,感受制作后的成功与喜悦,在自评、他评及教师点(简)评的审美中,认识美和有所新的发现。

以上五个阶段彼此联系共同形成一个整体,发现中有引导,引导中有发现,只是在各阶段中侧重不同而已。

五、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策略与方法

从模式的结构流程来看,是通过挖掘素材,创设情景,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开辟了现实的途径。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求教师:

1、正确评估学生知识经验的储备量,根据课题围绕问题为学生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情景与问题的联系,从而“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的自由”(蒙台索利语)。

2、教师依据教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必须的场所或场景及必要的材料(范图、媒体、文献等)。教师备课要编制明确系统的问题来反映教学内容,以问题带教学,在发现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如讨论、试验等)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有计划的资料、情景的展示与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索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

“对我们来说,自然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语)。闭门造车不可取,有感而发才是真。教学中是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让学生发现美的:

1、从学生身边的事、人、物、环境中去发现美;

2、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中体会美;

3、从其他途径获取(如音乐、舞蹈、文学、媒体等)的间接经验中去感受

美;

4、从操作绘画中去享受美。

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最终能以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便是教师实施引导的过程。发现是基础,引导是关键。依据美术教学的特点,认为“导”应该体现在:导视觉形象的直观性,化抽象为具象;导形象的审美性;导问题情景的创设;导表达问题的适当表达方式(如绘画、手工或综合表现等);导眼、脑、手的协调;导创作后的审美愉悦。

这里以《美丽的热带鱼》一课为例,通过对两个平行班的比较教学,可以证

明: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主体意识,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现代美术课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

说明:从两件作品中可以发现:传统模式教学作品在画面的整体把握和制作手法上还是不错的,真实地表现了热带鱼及海洋的感觉,仍是一件优秀的课堂作业;创新模式教学作品则除了传统模式教学作品所具有的特点外,画中更有一种情趣,那翻动的水面与窃窃私语的鱼儿形成对比,本来和谐宁静的水下世界即将被垂下的鱼钩打破„„!这是情感的自然体现,这是审美的升华,是一种创新。

六、课题的思考

发现——引导——创新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结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美术教学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学习,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技巧。小学阶段,重在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想、行为和作品产生“体验”性的影响,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以学生文化背景和生活基础为依据,选取材料或创设情景,很大程度上制约课堂的教学效果。另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铸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如何通过发现、引导,以发掘、体现和表现课题的人文性质,最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本课题研究的更高目标。

附参考书目:

1、《全日志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美术教育》2001年第四期、2002年第四期

3、《创造心理探秘》张蓁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4、《引导发现语文教学法》贺诚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5、《情感教育心理学》卢家楣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6、《美术及其教育》尹少淳著湖南美术出版社

第五篇:运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运用引导发现式教学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摘要】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这一整体结构中的一个要素,它和其他要素如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手段、教学对象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数学教学的形式、方法、手段各种各样,其中引导发现教学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发现式教学,既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这也符合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理念。

【关键词】引导发现式教学 激发 数学 学习兴趣

引导发现法是一种以启发式教学作为总体指导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既要求注重明确的教学程序,重视学生发现过程,合理安排时间,又要注意抽象的分析引导和形象讲解。同样的一种具体教学方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情况下呈现出来的某一种教学方法占据主要地位,但总的来说,引导发现式教学思想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由教师提出课题,留给学生独立探索、思考和发现的空间。师生共同探究和学习成为主题。学生在引导启发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老师在讲解中,深入浅出,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殊途同归。衡量教学方法的好坏不能只看形式,必须视其实质,要看能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能否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直接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引用一些有趣的问题和语言让学生思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消极接受为主动进取,变老师灌为学生想,从而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得教学变得充满活力和引人入胜。下面浅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首先要树立新课程理念,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做好思想准备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这就是“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特点,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折射出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对《纲要》进行如是理念解读:

(一)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二)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

(五)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七)教师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者;

(八)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这完全符合当今党和国家提出的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给合多年从事农村小学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作法,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1.利用早读时间,帮助学生加强对相关数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2.利用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师生进行互动,营造学习氛围。

3.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关注实际生活常识,沟通师生感情,进行情感关爱。

4.利用作业批改留言,鼓励和赏识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5.利用家访时间,拉近学校与家庭的距离,督促家长关心子女成长。

只要我们在这几个传统工作环节中赋以新的教育内涵和素养,我想对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现教学目标是很有帮助的。

二、灵活运用语言,营造教学的新鲜氛围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的把握和运用,直接关系到一堂课效果的好坏。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顾课上说教,照抄硬灌,不让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又忽略语言对气氛的驾驭,学生就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尤其是语言基础较差的农村学生,不注意引导,忽视调动情趣,那么学生面对的将是枯燥无味的数字。因此,要提高教学实效,改变教师满堂灌和学生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的状况,在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的同时,要灵活运用教学语言,给数学语言披上兴趣而富有幽默感的外衣。快乐成长离不开快乐教学和快乐学习。我们要为孩子们营造新鲜氛围和自由思维的天地。比如举例涉及牛、马、羊、车、鸟等等农村小孩熟悉的事物入题,更为顺口成章,生动活泼,胜人一筹。如何在语言中激发兴趣,使发现式教学顺利地进行,首先要消除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畏惧心理,使他们以轻松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第二,要根据农村小学生的特征,进行开导,谆谆善诱,运用趣味语言,比如适当穿插鲜活的艺术方言;第三,在学生的求知和好奇中,语言引导,培养他们对知识的专注能力,养成关注性格;第四,要善于把生产劳动知识、现代信息等鲜活的养分溶入到语言教学中,注意书面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新东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发现,引例趣味事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抽象是数学的特点之一。使学生对抽象的数学感到兴趣,自觉地去学习它,研究它,想方设法占有它,爱学上“瘾”甚至欲罢不能,是提高数学质量的关键。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和指引。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兴趣的培养,主要作法是:精心设计导入新课谈话,引发兴趣;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从教学内容需要出发,组织小游戏,讲故事,适当引例耳熟能详的卡通动画名称等,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兴趣,促使关注知识点拨。如: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教具演示,讲故事,引起兴趣。即,有一天,两个福娃进行跑步比赛,福娃贝贝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要求贝贝所跑的路程,其实就是求什么?它与什么有关系?(其实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它与边长有关系,周长=边长×4)而福娃京京沿着圆(椭)形的操场跑道跑,要求福娃京京所跑的路程,其实就是求什么?(其实就是求圆的周长)那么什么叫圆的周长?它与什么有关系?比赛结果如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找出答案。有效的趣味谈话故事既抓住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围绕课堂内容活动,又激发了学生求知欲,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效果非同一般。

四、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要使学生学好数学,就要让学生喜欢数学这门课。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具体的课堂实践,把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成竞争性情境、游戏性情境、故事性情境、操作性情境等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宽松和谐。一分钟游戏抢答、流动小红旗等作法,都是激发兴趣的传统方法,我们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融入新的兴趣点和内容。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如何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时,先举例出三年级下册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算式:42÷2、42÷3,让每组一名学生进行板演,号称“数学奥运比赛”,然后集体订正,评出优胜者,并指名说出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在这样情境下,趁着学生活跃的时候,立刻给出42÷20、42÷30,让大家试着算,通过提问、讲解和分析,来激发学生思维,然后接着引入新课:92÷30、140÷30。经过旧新知识的相互联系,引导启发,由旧引新,对比概括,及时总结方法,这样既激发了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所学内容的兴趣,萌生求知欲望,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和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五、克服定势,寻求新的发现,培养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按旧框框满堂灌或者照本宣科,这是教学的大忌。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也会逐渐形成一种定势,墨守成规,教学效果不明显。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打破定势,引起兴趣,尤为重要。

比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时,我引用原来有关应用题的常见数量关系,先给出这样三个算式:240÷80=3 240÷3=80 80×3=240 让学生从常见的算式中加深理解被除数、除数与商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欲求其中之一必知其二,然后,因势利导,逐个给出文字表达的数量关系式,再根据上述三个算式的关系又引出另外两个关系式。通过设问、提问、练习、编应用题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理清数量关系,使学生明白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首先要学会分析数量关系。然后适当辅助练习题和数学广角的相关内容前提训练,检验数学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具有承前启后的效果。在由算式引伸到应用题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新的问题,学会新知识,从而激发思维,增强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进行扩散思维,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勇于探索,都有利于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新的基础教育课改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树立教育新观念,加强自身建设,摆正位置,注意转化角色,是我们全体教师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主要参考资料: 1.《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

2.《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等

谈谈小学数学应用题课堂教学方法

【摘要】应用题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或文字表示数量关系并求解的题目,其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应用题教学的好和坏直接影响着整个数学教学质量。而应用题教学又跟教学方法的选择有着密切关系。应用题的教学方法要求必须十分灵活,注意教学过程科学化,要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关键词】应用题 课堂教学方法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的重要指标,对培养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题教学必须遵循儿童的思维特点、思维规律,并结合应用题本身结构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化难为易,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应用题教学方法是数学教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题教学方法与应用题解题方法即解题技巧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但两者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应用题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使学生认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提高解题技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全面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解题思路,一般适用谈话法或辅之以讲解法。小学数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解法、谈话法、演示法、操作实验法、引导发现法、练习法等。常见的应用题的解题技巧有:综合法、分析法、还原法、假设法、对应法、类比法、替代法、消去法、列举法、转化法、图解法、量不变法、设数法、代数法等。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应用题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学生运用应用题解答技巧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探究的过程。

新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理念。数学教学已不再以传统的传授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应用题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学会解决数学问题,不能等同于作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说解题思路的单纯训练。课改后应用题不再以单独的章节出现,而是融入练习、数学广角中,与生活息息相关。结合多年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下面谈谈本人应用题教学心得体会:

一、创设情境,师生共同感知所呈现的数学问题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创设情境,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呈现的数学问题即题意,其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三,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第四,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应用题的成功解答首先依赖于学生对题意的明确程度,培养学生认真感知题型和读题的习惯非常重要。一般采用的途径是:

(一)演示与模拟;

(二)图示与图解;

(三)复述题意。

二、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明确数学问题的各个方面

认真审题,全面理解题意,理清思路,是解题的关键。教师在引导学生寻找“中间问题”的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起这样朴素的观念:任何复杂的问题都是由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解题的过程就是化简去繁、化难为易的过程。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解题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

审题这个环节主要体现在钻透例题,延伸知识,吃透题意,理清数量关系等方面。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一堆沙两天用完,第一天用了3/8吨,第二天用了3/8,求哪一天用的沙多?多多少?供选答案:①第一天用多;多2/8。②第二天用多;5/8。③两天一样多。④无法确定。如果不理透题意,不认真审题,就容易产生误解,错解误答,其实这道题并不难,出题巧妙,抛开“第一天用了3/8吨”这句多余的话,不难得出:1-3/8=5/8(第一天的用量)、5/8-3/8=2/8。应选①为正确答案(实际上第一天用的是总量的5/8,5/8>3/8)。如果要求这堆沙多少吨,也不难,这就是:3/8÷5/8=3/5吨。解答应用题要注意文字叙述中单位与单位、量与量之间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1.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解答。2.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3.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解答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的培养。

三、精心解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其实审题和解题这两个环节,本身就是贯彻教学大纲,重视两个转化的过程,即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把数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式子,也就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分析解题过程中呈现了两个转化解题思路,同时也是教学方法创新的课堂实施。与计算教学的算法多样化类似,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促成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尤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采用有创见的,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避免让学生机械叙述算理,过于注重问题的类型和固定解法,即使是较简单的应用题,也应尽量拓展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比如教学“一堆煤90吨,用去2/3,用去多少吨?”这道题时,就应避免让学生叙述算理:这道题要求90吨的2/3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进而列式为:90×2/3。可是除了这种解法,我们还应鼓励学生采用多种解法,如:90×2÷3、90÷3×2、90÷(3÷2)、90÷3/

2、90÷(1÷2/3),还可以列方程解等等。

四、应用与拓展,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评价及检验,进行数学知识积累

应用题所反映出来的基础知识可以涵盖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点,为了使学生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应及时对各个阶段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加强记忆。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结构大致可分为数和数的运算、代数初步知识、应用题、量的计算、几何初步知识和简单的统计等六个部分。在应用题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应让学生广泛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多种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理解与分析水平,除了采用传统的讲授分析的学习方式外,还应大力提倡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解应用题,使学生逐步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知识策略,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对应用题的考核评价已经趋向多元化,即变终结性评价为发展性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但应用题教学也要因地制宜,重视城乡学生数学认知的结合点,尤其以农村小孩喜闻乐见的事物引例为佳。本人对应用题教学经验一般总结为:1.从加、减、乘、除四则算式引申出来,启发学生如何解答应用题;2.从列式计算题中,引导学生找到解答应用题的灵感和技巧;3.扣紧课本应用题教学例题,总结出类似典型题和解题方法;4.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提高数学实际应用能力;5.及时复习总结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进行常见应用题归类分析。

总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只要我们正确地把握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教学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4)

2.《小学数学应用题分类解题大全》(海南出版社,2000.1)

3.《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等

谈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隶属于小学语文教学范畴。小学语文教学课程在设计和编排上都兼顾城乡两头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城市教育水平高,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城乡间的教育差距也会不断地缩小。农村小学作文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但着眼于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我们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自觉地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小学作文教学新方法,为整体提高农村的小学教育水平贡献自己的力量。【关键词】农村 小学 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检验小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技能的综合体现,对发展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并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多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难、学生习作整体质量不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有教师教的原因也有学生学的原因。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整体不高,主要表现在:1.语言贫乏,无话可写,空洞无物;2.言不达意,立意与选材不正确;3.层次不分明,前后矛盾;4.对作文毫无兴趣,望题生畏。而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成效不明显,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与辅导不够科学,主要表现在:1.不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训练;2.作文教学与辅导随意性大,无计划、无体系、前后脱节,照本宣科;3.观察能力的培养不够,目的性、计划性不强,题材选取狭窄;4.课内外阅读指导与习作辅导脱节;5.阅读与习作交流的平台单一,缺乏激发学生读写兴趣的有效教学手段;6.作文技能训练不到位,尤其缺乏结构技能、快速思维方面的训练。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对如何搞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工作,本人浅谈一下看法:

一、首先要建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树立教育新观念,明确作文教学新目标

凡事要明确目的,教学也有目的。教学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是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不仅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发展智力,具有创新精神,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性格作风等。这样,就给我们提出了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也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吻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溶入新理念,兼顾科学、美学、道德等综合教育,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不断优化教学组合,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子。面对学生,新的作文教学目标是:1.有书面表达的欲望,对自己的习作能力有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2.能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感受和想象,有自己独特的习作材料,注意积累习作素材;3.有较为丰富语言积累,并能在习作中自觉运用;4.级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5.能自我修改习作和他人互相修改习作;6.能写常用的应用文和读书笔记;7.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并分段表述;8.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作文教学目标总而言之就是培养语文兴趣,教会学生作文。教师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二、努力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作文兴趣

培养什么样的学习习惯、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作文兴趣,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也是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兴趣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培养成的,而是经过持之以恒的教导和学习造就的。学习兴趣源于良好的学习习惯,源于对现实生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求知欲望,以及获取知识的愉悦。因此,遵循规律,培养小学生好学好问、多观察、勤动笔、勤思考等各种学习习惯,激发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记录所见、所闻、所想,这就是作文了。我们要珍惜小学生真实的感受和表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和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好动、好奇、天真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平时要十分注意捕捉孩子们的童真和童趣,并加于引导,给它们插上理想的翅膀。扎实规范的语言文字功底、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至于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就是要使学生“耳濡目染”,有表达思想感情的冲动和愿望,比如朗(背)诵新古诗歌、课文优美段篇、格言警句、欣赏音乐诗文朗诵、讲故事、复述课文、写日记等等都是培养写作兴趣的亮点做法。我认为培养学生作文兴趣,最主要一点是教师要有责任心,敬岗爱业,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比如做好早读管班、课堂教学、课后交流、作业批改及家访等工作,关心、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关注闪光点,在言传身教中感化他们,使他们逐步认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乐趣。

三、要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必须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训练、阅读、写作相结合,说和写自己熟悉的东西

语言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和写作技巧训练不强是制约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好比大厦,诸如音、字、词、句、篇等有关语文基础知识就是地基了;根基不牢,哪来高楼大厦?因此,要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必须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语文素养积累,重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逐步培养小学生记忆、观察、思维、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同时规范语言表达,推广普通话,避免方言的不良影响。有些人认为,农村学生因见识面不广,较狭窄,写作时缺乏材料,往往出现“假”、“空”、“抄”、“套”现象。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这对农村学生不公平。其实,农村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农村教师不要因为传统定势的看法,就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失去了信心,更不能以此为借口。农村小学生拥有写不尽的生活素材,比如大自然里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蓝天白云,以及家务农活、传统风俗习惯、过年过节的习俗、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等,这是无法比拟的,城里小学生除了现代味浓外,似乎很难找到农村的朴实多彩的一面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交通、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农村小学教学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新大纲》提出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要密切配合。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组词造句、连段成篇的方法,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曾多次强调“阅读是作文的基础”。可见阅读在作文中占主要地位,同时作文又能促进阅读,两者分不开。阅读是获得写作素养的途径。虽然阅读与作文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其中的训练。所谓的作文就是要多功能地进行训练。其实训练也是写作的过程,目的就是提高写作水平,积累写作技巧。训练、阅读、写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只有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训练为主要手段,扎扎实实地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否则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教师要适当引导小学生两个方面的阅读,即书本阅读和网络阅读(必须科学引导)。通过阅读和训练的有机结合,提高小学生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作文技巧,鼓励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关于写人,我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人选择对象:老师、同学、父母、兄弟姐妹等,抓住人物特点;关于记事,我引导学生从做家务、过年过节、助人为乐等入手;关于写景,比如写《校园一角》、《我的家乡》等,让学生去观察校园、家乡的周围环境及了解家乡特产;关于状物,比如写《笔盒》、《黑板擦》、《电视》、《我的教室》、《榕树》等,都让学生亲自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体会,其中包括家电类等。诸如春、夏、秋、冬的自然变化,太阳、月亮、星星,鸟语花香,小桥流水等等,都是学生所熟悉的。模仿和写日记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的传统方法。

四、营造自由、开放、互动、快乐的作文环境,创新作文课堂教学方法

进入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的总趋势是教育将成为一种面向全体的全民教育、贯穿一生的终身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突出个性的创新教育。走向生活,面向生活,是新教育基本理念之一。我们的作文教学活动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所处的环境。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语言是写作的基础要素。环境对人的成长和语言学习影响很大。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共同探究和共同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主题。为了教育学生学好语文,让作文课堂教学适应当今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克服作文教学空间的封闭性、目标的狭隘性、考评的机械性和培养方法的保守性,营造自由、开放、互动、快乐的作文氛围,创设新型的作文课堂教学方法。首先,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创新兴趣;其次,为学生创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思考空间;第三,要提倡学生合作交流、各抒已见的课堂气氛。

总之,只要我们从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大胆创新,新时期新农村的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一定会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下载政治教学中的引导发现式CAI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教学中的引导发现式CAI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自主探究引导式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引导式教学法的理论与教学模式 如何在教学中发挥教材特点,适应学生的差异,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完美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形成了自主探究引导式教学......

    CAI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模式初探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教育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介绍了CAI的含义,CAI与外语教学的密切关系,较系统地论述了C......

    参与式教学模式

    1.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参与式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最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英国的一些社会学专家在国外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社......

    餐桌式教学模式

    “餐桌式”教学模式 义务教育阶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实施平等、互动、和谐、高效的“餐桌式”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切实做到了减负增效......

    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 这一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

    参与式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模式 (下发各校教研组) 以学校教研组长工作室、学科备课组为核心单位,开展教学模式的学习借鉴。其学习、借鉴的基本模式为: (一)小学 ——“参与式”教学。引......

    越式教学模式

    越式教学模式 “跨越式教育”,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坚持了近10年的一项科研课题。如果以教育部的“新课标”为参照,“跨越式教育”实施后,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和课时的前......

    浅析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浅析中学政治教学中运用网络信息资源的专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摘 要: 新课改强烈要求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观念,探讨政治课堂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以及如何充分运用网络信息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