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案平面镜成像
教学案例《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所属课程:教科版 所属专业:物理 授课时数:1课时 设计人:周淑华
工作单位:迁安市杨店子镇初级中学
联系电话:***
《科学探究:平面镜成像》
一、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平面镜成像指的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平面镜成像的原因、虚像等,其核心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学生已经学过光的反射,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起来的。本节课需要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第一次全面了解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所以在本学科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还与后面的几节内容有关系,并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学科的核心内容。教学的重点是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实验来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的成因。(3)了解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
2、目标解析: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就是指让学生从生活中提出问题开始,经历“猜想”、“设计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环节,其中教师做好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全过程,最后得出平面镜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了解平面镜虚像的形成,就是利用光的反射定律,作出一个平面镜成像的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可以用光屏承接;通过对平面镜的物与像的对称性的讨论,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通过对平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设计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探究活动。难点:虚像概念的建立过程
三、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中虚像的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虚像的概念不理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然后再通过折纸感悟成虚像的原因。
四、教学资源
在本节课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除准备使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一些实验仪器外,还要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引入:(使用多媒体课件)欣赏迁安黄台山公园,黄台山公园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区西部,总占地面积34.2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公园设计有机结合平衡理论、生态学、几何学及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昔日的垃圾荒滩蝶变为中国水利部评定的“国家水利风景区”,形成以人工湖水体柔质景观和山体陆地硬质景观两大部分为主的“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和谐景观,是目前中国中等城市设施齐全、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城市公园。
(我把欣赏桂林山水改为欣赏黄台山公园目的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的美丽,为建设好家乡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老师:提出问题引入活动:同学们欣赏了黄台美景,湖水中倒映的高楼大厦、绿地青草简直让人流连忘返。水中的倒影是怎样形成的?今天我们就探究这个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教师:其实水面就相当于平面镜
我们知道,平面镜会成像,平面镜成什么样的像大家想知道么?
1、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并猜想:
(1)物和像的大小关系(相等、放大、缩小)(2)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实像、虚像)(3)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相等、不相等)(4)生活中都哪些属于平面镜等。
[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无法先知,此时老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提问,敢于提问,以培养他们将来会提问。同时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消除紧张的情绪] 教师: 刚才大家提了好多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来共同探究 一下(体现老师引导)教师:我们每天照的镜子是平面镜么? 学生:是。
老师:我们探究时能用这个么?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镜子后面涂了一层东西,手又伸不过去,又看不到后边,怎么考虑像的虚实以及像的位置?
老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怎么解决?
顿时,气氛有点紧张,陷入了僵局。这是老师拿出玻璃板,请大家观察玻璃板和小镜子不同之处,然后把蜡烛放到玻璃板前观察能否看到像。
学生:用准备好的器材试一试,恍然大悟,顿时明白了,可以利用玻璃板的透光性确定好像旳位置,所以可以利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学生:怎样看出是实像还是虚像? 教师:谁能帮他一把
学生:可以把蜡烛点燃,观察他在镜中的像,然后用手摸一摸如果烧手,就是实像,否则就是虚像。
学生:用水浇如果不灭就是实像,灭了就是虚像。
学生:还可以用光屏,看看能否接收到,光屏上有就是实像,没有就是虚像。
教师:大家的方法都很好。大家还有问题么?
学生:像的大小可以观察,像和物到玻璃板之间的距离怎么测? 学生:可以用刻度尺测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然后把另一根等长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与蜡烛的像重合,再用刻度尺测出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学生:这个方法费事又费时我们可以先在纸上画出刻度,然后把玻璃板放中间,把蜡烛放在刻度上,然后找像物到玻璃板间的距离。
老师:你的方法太好了,我们要向他学习积极思考问题。(适时表扬增加学习的动力)
老师介绍桌子上的器材(有导向的介绍:备用器材)要求用桌子上的器材探究。
学生分组做实验寻找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设计并进行试验:
器材:玻璃板、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支架、白纸、刻度尺、铅笔、光屏、火柴、烧杯、水。
一、用刻度尺把白纸在中间打上直线,然后等分。
二、用支架将玻璃板固定,使其竖直立于白纸中间,在玻璃板前放一支蜡烛,并用火柴将其点燃,透过玻璃板观察后面的像。
三、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或是把手放在后面的火上烤,感觉是否热,或是用水浇
三、将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四、确定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观察像与蜡烛的位置关系。
五、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4)评估:
一、实验器材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
因为玻璃板透光,能准确找到像的位置。
二、为什么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有什么作用?
用两只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确定像和物的大小关系。白纸可以记录像、物和玻璃板的位置,从而研究像和物之间的关系。
三、光屏上看不到像,这说明什么问题?
光屏上如果有像,说明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实像,光屏上看不到像,说明成的是虚像。
四、实验中直尺的作用是什么?
比较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五、在此实验中采用了什么物理研究方法?
等效替代法。
老师:问题1:平面镜成像和物位置关系
以平面镜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引出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师生活动:教师演示:(1)连线与镜面垂直;
(2)量取长度时要准确,用刻度尺量取;(3)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需用虚线画出.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从物点发出的任意两条光线经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像点进一步解释虚像 这时老师用准备好的折纸演示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面镜成的是虚像。问题2:为什么平面镜会成像? 设计意图:引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问题3:平面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答:
一、改变光路;
二、成像,如:舞蹈房的大镜子。目标检测:略 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特点:
一、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
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三、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的作图方法:(1)连线与镜面垂直;
(2)量取长度时要准确,用刻度尺量取;
(3)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需用虚线画出.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不可以用光屏承接,是虚像。
4、平面镜可(1)、改变光路;(2)、成像。
拓展探究:能否用跳棋子代替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如果可以,请课下自己做一下,看看他与用蜡烛做实验有什么不同?请你记下来下节课继续交流。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新一轮课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只要按照课本给出知识点就行,进行一些学生实验就可以了。而是要塑造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需要的新型人才。学会创新,学会思考。如何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备好课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更要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外,还要采用新技术,把多媒体利用到我们的课堂中,我们才能如虎添翼把新课程的精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处。我们所急需解读的是新课改的魂,而不是摆在表面的形。
第二篇:八年级科学2.1平面镜成像学案
课题:平面镜成像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所成像是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3、学会用光的反射定律
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了解“虚像”
课前自助:
1一束激光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是35度时。反射角是________度。
2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时,入射角是
;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的缘故。
情助激趣:
猜谜语:一物生得巧,家庭少不了,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打一生活用品)
教学流程:
自助反馈:
互助探究: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像的位置、大小跟物体的位置、大小有什么关系?
2、提出自己的猜想
3、设计实验:器材:
4、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在一张大纸中央画一条线作为平面镜位置,竖立上玻璃板
②点燃一支蜡烛,放在镜前,从镜前看到一个像,在像位置上放光屏,直接看光屏上有无烛焰的像。若光屏上有像,则为实像,无像则为虚像。
③取另一支等大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移动,直到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用铅笔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④移动点燃的蜡烛,改变到平面镜的位置,重复③,同时注意,观察像和蜡烛的大小。
⑤用尺把每次实验中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记入下表中。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大小比较(放大或缩小)
第一次
第二次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_像。
②像和物体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
③像和物的连线跟镜面_____________。
④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 ______________。
补助测学:(共10分)
1.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在桌面竖直立一块
作为平面镜.实验时,要使镜后的物体与镜前相同物体的像完全重合,这是为了,从而能得到像与物等大、到镜面距离相等的结论.
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像与物的大小_______,如果把像和物的位置用直线连接起来,还可以看出,它们的连线与镜面互相_______。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像。(填“实”或“虚”)
3、小红站在穿衣镜前0.3m处,她在镜中的像与她的距离是_______m。
4、在距平面镜5cm处,有一支点燃的蜡烛,如果把平面镜移到刚才蜡烛在镜中的像的位置,那么此时蜡烛在镜中的像与蜡烛之间的距离变为_______cm。
5.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应与()
A、物体的大小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观察者距镜面距离有关
D、物到镜面的距离有关
6.人逐渐向平面镜靠拢的过程中,人在镜中的像()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续助提升:
(必做)1、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图1中物体的像。
2、如图11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⑴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
⑵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____(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选做)如图是小军本人,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中的______(填序号)。
第三篇:平面镜成像实验
(11·陕西)30.(1)如图所示,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_像。
答案:虚
(11·长春)19.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改变蜡烛A到镜面的距离,移动镜后的蜡烛B,发现B总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说明平面镜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过了一段时间,蜡烛A变短则A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
答案:无关变短
(11·威海)20.(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贴着纸板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上会看到反射光线OF。将纸板沿ON向拥不后折,此时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
明。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看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2)图甲是小明同学探究平面镜的实验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A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A’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下一步你将如何处理“白纸”上的信息得出结论:。
答案:(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
逆的(2)像和物的大小相等用刻度尺量出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
看A和A’、B和B’、C和C’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
(11·宿迁)25.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1)该实验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
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是为了能确定__;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目的是为了__.
(2)如果将点燃的蜡烛A远离玻璃板,则像将__玻璃板.
答案:(1)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2)远离
(11·连云港)25.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
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_____(填序号)。
(2)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____________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
在光屏上_____________,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答案:(1)①(2)重合(3)不能接收到像(看不到像)
(11·山西)37.小豪用如图所示的实验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请你帮他完成下列
问题: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________环境申进行(填 “较明亮”或 “较黑暗”);
(2)实验中观察到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_______造成的;
(3)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的大小会_________。
答案:(1)较黑暗(2)玻璃板较厚(3)不变
(11·莆田)24.如图所示,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
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时,B的位置
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实验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
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填“能”或“不能”)进行,因
为。
答案:(1)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2)到玻璃板距离大小
(3)不能不能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
(11·大连)28.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
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个;白纸一张;火柴—盒。
(1)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
(2)放置玻璃板时,应该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
(3)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下图所示。
则正确的是。
(只有一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4)实验中,看到点燃的蜡烛通过玻璃板成两个像,其中距离观察者较远的像较“亮”或“暗”)。远处的像是来自于蜡烛的入射光经过玻璃板个选项正确,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一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B.两次反射、一次折射形成的C.一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D.两次反射、两次折射形成的答案:(1)刻度尺(2)垂直
(3)C(4)暗C
(11·鞍山)28.小明利用平板玻璃、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
点。
(1)选用平板玻璃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比较像与物大小关系
(11·烟台)25.图甲为小红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其中A、B是两段完全
相同的蜡烛,C是平整的白纸,E是玻璃板.
(1)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A'.此时在玻璃板后
移动蜡烛B使其与像A'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A'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发现问题并改进后,小红重新做实验,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多次实验后像与物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请你写出怎样分析处理实验室记录的信息,才能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答案:(1)玻璃板与纸面没有垂直
(2)利用刻度尺,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分别测量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比较所得数据(或将纸面、沿镜面所在位置对折,判断像与物两点是
否重合)
(11·宜昌)31.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中,选用了两只同样的蜡烛,玻璃板等器材。
(1)实验时,取一支点燃的蜡烛A作为研究对象,另一支蜡烛B的作用是______;某
同学发现看到蜡烛A的像不清晰,于是他将蜡烛B也点燃,用来增加像的亮度。他这样做______(填“能”或“不能”)使看到的像更清晰。
(2)请在图中画出一条眼睛能看到蜡烛S点的像S′的光路图.
答案:(1)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的大小不能
(2)评分说明:第(1)问每空1分;第(2)问全对2分,光线没有箭头无分;虚实线不分无分。
第四篇:平面镜成像教案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
B、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并且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C、会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找到镜中像的位置。D、常识性了解生活中的球面镜。2)过程与方法
A、体验用替代的方法确定像的位置的研究方法。
B、通过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描述现象,归纳规律的能力。C、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
A、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物理的对称美,并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B、在用多种方法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后,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拓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诱导
教师手拿一平面镜,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平面镜?”
学生讨论后回答:舞蹈演员的练功房和大商场内安装镜子,人梳妆时要照镜子等。
师问:
1、你在平面镜中的像在什么位置?能用光屏接收吗?
2、像的大小与你自己一样吗?
3、你在镜子前移动时,镜中的像如何移动?
4、你在镜中看到的一切是否在镜中真实存在?
5、像与物的上下左右关系如何? 教师用小黑板展示上述的问题。
以上所有问题我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亲自实验探究,得出结果。下面是提供给同学们的器材,先同学们用玻璃作实验,后用平面镜作实验。比较一下,为何我们不用平面镜而用玻璃?
学生操作,老师边辅导,边巡逻提问辅导。
最后抽一组同学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成果。
总结实验:
1、平面镜成的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
即: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大小相等、与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物像左右颠倒。也就是说:物像与平面镜对称。
课堂作业
课后P71的1、2、3。
课后完成试卷本节相应练习。
第五篇:平面镜成像教案
第3节平面镜成像 栗家庄中学 王心普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通过观察感知平面镜对光线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难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教学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平面镜成像实验器、打火机、刻度尺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演示“偶镜”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
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引导并提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 1)你的像在平面镜中的什么地方?
2)在平面镜中,你的像的大小跟你的大小一样吗?
3)当改变你与平面镜的距离时,你的像的大小改变吗?你的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做出猜想 设计实验:
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小小提示:(思考题)如何找到像的位置?
(让学生通过比较知道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如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让学生了解选择两个大小相同物体的原因)如何测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哪些方法?(让学生思考并讨论测量方法)怎样让实验结果更可靠?
(多次做实验,选择不同的物体做,注意观察比较)进行实验:
学生自选器材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视观察 分析实验数据:
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并连接像与物,观察像与物体的连线与平面镜的关系 归纳得出结论: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交流评价:
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之处让我们共享,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让我们共同进步。
学生针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进行交流 小游戏:数字找像
画出不同方向的平面镜并出示几个数字,让同学们找出对应的像并贴到相应的位置。
巩固归纳: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成虚像
1)活动:拿白纸在平面镜后,观察纸上是否能看到物体所成的像 2)引导学生作图理解(多媒体出示)给出发光点S:
发光点可以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哪些光线会射到平面镜上? 选出两条入射光线,并画出与之对应的反射光线; 提问: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
边讲边出示S点的像点S’的形成,并说明平面镜后并不存在光源,进入眼睛的光并非真正来自像点。
归纳:在屏上不能承接,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把它叫做虚像。由此也知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
3、平面镜的应用:
提问:平面镜的使用历史悠久,你们所知道的平面镜有哪些应用呢? 学生畅所欲言
多媒体出示潜望镜、牙医内窥镜、塔式太阳能电站等图片平面镜对我们有没有负面影响呢? 出示光污染图片
归纳:平面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径。揭示“偶镜”的原理:光的多次反射造成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知识点,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并引导学生完成 结束寄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
板书设计:
平面镜成像
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对称)原理:光的反射
应用:潜望镜、塔式太阳能电站
作业布置: 课后习题
阅读教材,查阅资料,了解凸面镜与凹面镜及其应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