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5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

廖小桃

【考纲要求】

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和高考趋势分析】

本单元在讲述了农业的区位因素之后,介绍了世界上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五大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单元内容围绕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区位理论学习的一般方法。

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本单元中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方向等内容均是命题的热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把握好内容和方向。

【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对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基本的了解,但遗忘率比较高,不少同学没有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对世界比较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学习;因而,通过高三的复习,不但要求学生通过“温故”唤醒对所学知识的记忆,还要求学生“知新”,学会通过分析某个案例,推理出地理分析的规律。如分析某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思考该地区在因时因地制宜的情况下,会形成怎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会有怎样的特点。然后学会将分析这个案例的方法加以推广,进行知识迁移来分析其它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及其特点。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4、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

5、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6、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过程与方法

复习农业区位因素要围绕核心原理的概念图展开,区位因素要细分各类区位有可能出现的表现形式及其在农业区位选择中是处于有利还是不利的地位。通过 典型案例的分析,掌握区位理论学习的一般方法。然后,通过课堂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特点的复习,可通过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进行对比;将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进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要了解以下的基本地理思想:

1、自然环境是农业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2、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要因时因地制宜,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

3、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区域内的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农业区位因素;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推理出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设计思路】

关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这一重点内容,教师可先和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梳理,让学生明确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方法,然后以高考题中的案例进行分析,以课堂练习对知识加以巩固。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特点的复习,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其中一组将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和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进行对比;另一组将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与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进行对比,通过案例对比分析,更有利于学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及其特点的理解。

【教学过程】 知识梳理一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区位含义:

2、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生;

社会经济:交通、政策、科技、市场、劳动力等。

3、区位选择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案例: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水、交通、市场、科)

复习重点:如何对某区域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

学生活动一:尝试用所学完成下列问题:

2(2010全国文综)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4中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图4(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2分)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4分)

教师特别提醒:

1、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分析的主导方向;

2、区别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中,最为重要的那个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

知识梳理二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

2、农业地域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时),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因素),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3)差别:农业地域的形成因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三、世界主要的几种农业地域类型

(一)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

(1)分布地区:亚洲季风区(热带季风区、亚热带季风区、温带季风区)(2)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① 气候:处在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这种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的生长。② 地形:地处平原,地势平坦 ③ 土壤: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④ 水源: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② 生产习惯: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③ 食物喜好: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物 ④ 人均耕地: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水稻单产高,这样可以缓解对土地的压力和粮食的需求(3)、生产特点:(小农大水利,高产低商技)①小农经营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水利工程量大

2、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俄罗斯(2)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① 气候温和 ② 地势平坦开阔 ③ 土壤肥沃 ④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① 交通便利 ②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 ③ 市场广阔 ④ 地广人稀

(3)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经营方式:国外一般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一般是国营 案例: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二)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2)区位条件: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3)基本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案例:潘帕斯草原的牧牛业 区位条件 ①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②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为农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 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2、乳畜业

(1)概念: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相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2)分布地区: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3)区位特点:紧邻消费市场 案例:西欧的乳畜业 区位因素 ① 饲料因素:

地形以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长。

西欧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② 市场因素:

欧洲人具有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热量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

西欧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复习重点:

如何根据影响某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推理出相应的农业地域类型和特点?

学生活动二:案例分析

(分组活动,将班分为两组,分析不同的案例)

第一小组: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VS珠江三角洲基塘生产;

第二小组:案例: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VS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 分析流程:

第一步,根据地图及所給材料分析分析影响其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第二步,推理其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

第三步,思考其是否存在不足?今后发展方向?

教师特别提醒:

3、季风水田农业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少,粮食问题突出,水稻作物单产高,故以水稻种植为主,但因技术水平低,商品率低,属于自给农业、传统农业。

4、日本的季风水田农业已实现了生产机械化,科技水平高,进入农业现代化阶段,实行家庭农场经营,商品率高。

5、大牧场放牧业是典型的商品性农业地域类型,其分布地区一般具有地广人稀的特点。

学生活动三:学以致用

高考真题(2010高考文综北京卷)

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8分)

(2)指出乙、丙两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与乙区相比,说明两区农业生产的自然优势。(6分)„„

(参考答案)36.(1)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较丰富),夏季(1月)少雨,(1分)冬季(7月)多雨; 夏季(1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7月)受西风控制。

(2)乙、丙两区为现代混合农业(小麦—绵羊带或小麦—牧羊带;丙区有河流(水资源较丰富),平原范围广(地形较平坦)。

【课堂总结:知识脉络】

【课后作业】

《世纪金榜》P85页“新题预测”1—7题

P89页“新题预测”1—6题;

【教学反思】

1、本课的复习不拘泥于教材,而是从考纲出发,根据考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地理能力进行训练。

2、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图、文信息,训练学生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重点难点问题上,通过探究、对比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使之对知识的理解上到更高的层次。

4、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通过提供相应的有效资源,让学生不是死记知识点,而是把握地理的相关原来,并学会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

5、通过课堂实践,发现本课通常在40分钟的课堂内无法完成,课堂的进度很多时候取决于学生课堂讨论和解决问题的状况,因此,本课合理的课堂时间应为1.5课时。

第二篇: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复习资料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开展?复习资料

一、课标及根底知识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了解区位的含义;

3.分析主要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例;

4.结合实例,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知识点整理

1、农业生产的特点

1.地域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那么

2.季节性和周期性——遵循“不违农时〞的原那么

2、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2.按投入多少分:粗放农业、密集农业〔或集约化农业,包括劳动密集和生产资料密集〕

3.按产品用途分: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地形〔地形类型、地势〕、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河水、冰雪融水、地下水〕、土壤〔耕地面积、土壤肥力〕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农业技术〔生产技术和经验、机械化水平、保鲜冷藏技术等〕、劳动力、政策、地价、资金、工业根底

〔一〕气候

1.热量:影响农作物的类型、耕作制度和产量等。〔注:昼夜温差的大小也影响农作物的品质,举例:新疆的瓜果特别甜、青藏高原青稞品质好。〕

我国各温度带农业生产的差异

温度带

主要地形区

积温

主要农作物

耕作制度

中温带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准噶尔盆地

1600°C—3400℃

春小麦、玉米、大豆、高粱、亚麻、甜菜

一年一熟

暖温带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

3400°C—4500℃

冬小麦、棉花、玉米、温带水果

两年三熟

亚热带

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东南丘陵、珠江三角洲

4500°C—8000℃

水稻、甘蔗、油菜、茶叶、亚热带水果〔如柑橘等〕

一年两熟至三熟

热带

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

雷州半岛、台湾南部

>8000℃

热带经济作物〔如橡胶、香蕉、咖啡、椰子等〕

一年三熟

青藏

高原区

青藏高原

2000℃

青稞

一年一熟

注:农业生产上把日平均气温≥10℃的日子称为农作物的生长期,生长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就叫做积温。从每年秋季初霜到第二年春季终霜,这一段时期称为霜期,每年除去霜期的时期就叫做无霜期。生长期和无霜期的长短以及积温的多少是反映热量条件优劣的重要标志。

2.光照:不同农作物对光照条件的要求不同。

长日照农作物:麦类、亚麻、甜菜、马铃薯等。

短日照农作物: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

3.降水: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主要开展种植业。

年降水量小于400MM的半干旱、干旱地区主要开展畜牧业。

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且无灌溉水源的地区难以开展农业生产。

*雨热同期是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二〕地形

〔三〕土壤

*南方的红壤丘陵上适宜种茶树〔茶树生长需要酸性的土壤环境〕。

*东北平原的黑土和黑钙土、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南方的水稻土都是肥沃的土壤〔有机质丰富〕。

*沙质土壤适宜种花生、棉花〔土质疏松,透水透气〕。

*世界农业兴旺的地区多分布在土壤肥沃的冲积平原和温带草原地区。

〔四〕水源:对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和旱季的灌溉尤为重要。

举例: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

花卉、蔬菜、水稻、甘蔗等农作物的生长对水源的要求较高。

〔五〕市场:农产品的销售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

举例:珠江三角洲地区大力开展出口创汇农业。

〔六〕交通运输:产品容易腐烂变质或需要远距离运输的农业生产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举例:乳畜业、园艺业、出口农业。

〔七〕技术

举例:

①人们通过农业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如:把橡胶生产北推到北纬22度;双季稻推广到江淮平原;小麦种植高限扩展到海拔4000米等;

②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水平,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如:在丘陵上修筑梯田;温室农业、大棚农业等;

③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开展,使农产品市场地域大为扩展;

④其它: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等。

〔八〕劳动力

举例: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农业生产多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

地广人稀的地区开展商品农业,农业生产多采用机械化的方式。

〔九〕政策

举例:国家组织人员开发“北大荒〞;

国家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鼓励农民扩大某种农作物的生产等。

〔十〕地价

举例:在大城市周围建立以生产蔬菜、花卉、肉、蛋、奶为主的农业基地〔城郊农业〕。

〔十一〕工业根底

举例:工业为农业提供了机械、化肥、农药等。

4、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影响着农业区位的选择。一方面,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造自然因素和改进耕种制度等,扩大农业的区位范围。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条件处于不断的开展变化中,对农业区位的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生产现象

变化的农业区位因素

在丘陵上修筑梯田

改造地形条件

修建水库和引水渠道;打机井;新疆的坎儿井

改善水源条件

我国北方冬季在玻璃温室里种花卉和反季节蔬菜

改善热量条件

东南丘陵的红壤撒熟石灰;黄淮海平原上的涝洼盐碱地洗盐

改善土壤条件

橡胶种植的北界推移到北纬22度

良种培育

双季稻生产推广到江淮平原

改进耕作制度

“城郊农业〞的生产重点转为蔬菜、肉、蛋、奶和园艺业

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海南省蔬菜冬季供给北方市场,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城市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开展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一〕课标解读

1.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

2.了解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以亚洲水稻种植业、美国商品谷物农业、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西欧乳畜业、澳大利亚混合农业为例,分析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4.运用农业区位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它地区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二〕知识点整理

1、农业地域的形成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开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开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

类型

按生产对象分类

按投入多少分类

按产品用途分类

典型分布地区

种植业

畜牧业

粗放

农业

密集

农业

自给

农业

商品

农业

水稻种植业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南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商品谷物

农业

美国中部地区、我国东北地区

种植园

农业

东南亚、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热带地区

热带雨林

迁移农业

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

大牧场

放牧业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

乳畜业

西欧、美国东北部乳畜带、大城市近郊区

游牧业

蒙古、中亚地区

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

3、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亚洲的季风水田农业

1.地形以平原为主,耕地比拟肥沃;

2.夏季高温多雨,水热充足;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均耕地少,对粮食的需求量大;

5.传统的种植经验丰富。

1.小农经营;

2.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美国中部平原的商品谷物农业

〔小麦区、玉米带〕

1.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广阔,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2.便利的交通运输: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的航运,兴旺的铁路和公路网;

3.地广人稀,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4.高度兴旺的工业为农业提供效劳;

5.先进的科技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1.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2.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

4、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

1.气候温和;

2.草类茂盛;

3.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

4.交通便利。

商品化、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

西欧的乳畜业

1.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适于多汁牧草生长;

2.市场需求量大〔接近消费市场〕;

3.交通便利。

1.商品率高;

2.机械化水平高;

3.科技水平高。

5、混合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

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混合农业

〔小麦—牧羊〕

1.草原面积广阔;

2.气候温和;

3.修建水利工程〔“东水西调〞〕,改善灌溉条件;

4.交通便利。

1.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2.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

3.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6.各地特色农业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区位条件

主要农产品

基塘农业

珠江三角洲

地势低洼,水热充足,市场需要

桑树、蚕丝、甘蔗、果树

城郊农业

大城市的近郊区

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

蔬菜、花卉、乳肉蛋等

河谷农业

青藏高原的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河谷地区水热条件相对较好

青稞、小麦,雅鲁藏布江谷地还能种水稻等亚热带作物〔“西藏的江南〞〕

坝子农业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只有一些山间小盆地〔当地人称为“坝子〞〕地势较平坦,成为当地主要的农业区

水稻、亚热带水果等

彩色农业

云南

四季如春,降水丰沛,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

花卉

绿洲农业

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边缘〔昆仑山、天山山麓地带〕

气候干旱,有高山冰雪融水或地下水作为灌溉水源〔“坎儿井〞工程〕,光照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

长绒棉、瓜果〔葡萄、哈密瓜等〕

灌溉农业

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塞上江南〞〕、河西走廊

气候干旱,有黄河水〔河、宁〕或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

小麦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课标解读

1.农业生产的开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等的变化。

2.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3.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二〕知识点整理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③农药的使用也可能导致水污染,围湖造田等也破坏水域环境。

5.对地形的影响:梯田

6.植被:扩大耕地往往以破坏植被为前提,甚至导致珍稀物种的灭绝。

二、知识结构体系

以畜牧业为主

以种植业为主

农业的区位选择

案例分析

第三篇:2018年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档资料

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 导学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的生产特点: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

2、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 绝对区位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相对区位 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联系

区位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会环境因素 市场、科技、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机械、生产习惯等

区位选择 方法 综合考虑各区位因素,因地因时制宜,采取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 实质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区位变化因素 差异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

第 1 页第 1 页 展,对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3、泰国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 地区 泰国美南河平原 澳大利亚南部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种植 气候温暖,地形开阔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与小麦种植和放牧

社会经济条件 人多地少,劳动力冲足,粮食需求量大,机械化和现代科技水平低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 生产状况

农业景观 水田广布 牧场和麦地广阔 农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 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 经营方式 小农经济 大规模家庭农产 产品用途 自己农业 商品农业 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混合农业

4、影响农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不、浮肿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产条件需求的水份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山地

第 2 页第 2 页 是以发展林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于25度的上帝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地区是以发展种植业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适宜生长的作物不同 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是以生长的农作物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关注市场东带,发展市场需求量大的农作物品种 交通运输 发展商品农业必须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应措施,直接干涉农业生产 相应政府决策,在省府规定范围内发展农业生产

机械 农业机械化可以解放劳动力,特高劳动生产率 地广人稀地区发展商品农业以机械化为基础

劳动力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和经营方式 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

二、农业地约的形成

1、农业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标志:统一农业地域内,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第 3 页第 3 页 结果。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特点 项目 特点

生产结构 种植业和畜牧业结合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生产规模大

科技应用 普遍应用现代科技(划区放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农业专业化 专业化程度高

地域化 坚持土-草-畜-市场的混合农业模式,东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麦-牧羊地区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基地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1、主要分布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形成和分布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气候 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全年高温或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区,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区,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第 4 页第 4 页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水稻种植生产过程复杂,劳动强度大,需要劳动力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均耕地 亚洲主要水稻种植业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

生产习惯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稻的传统经验丰富

食物偏好 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3、季风区水稻种植业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发展措施 特点 成因 发展措施

小农经营 以家庭经营为主,人均耕地少,每户耕种的田地很少 适度规模经营

单产高、商品率低 精耕细作,使单产高,但由于生产规模小,人口多,所产稻谷以自己为主 控制人口数量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田地规模小,经济水平低,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农业生产主要靠传统经验,现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条机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产需求量大,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对水稻生产威胁大 增加投入,兴修水利

二、商品谷物农业

1、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第 5 页第 5 页 主要作物 小麦和玉米

经营方式 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商品谷物农场一般是国营的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2、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 主要影响 自然因素 地食平坦开阔

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作物的高产稳产,地势开阔平坦,为机械化生产和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 降水丰富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便利 便于商品集散,有利于降低运费,提高经济效益

市场广阔 促进商品量的大规模生产和农业的现代化 地广人稀 有利于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率 机械化水平高 为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科技化

第 6 页第 6 页

4、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美国农业四次革命:机械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经营管理革命。

5、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

发展历史 19世纪后 横贯东西的大铁路修建,加速了农业向西扩展,并开始进行商品化生产

20世纪 世界人口增加,农产品市场扩大,粮价上涨,促进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技术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

20世纪50年代 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中部平原成为世界谷物主要产地

生产特点 专业化 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 区域化

发展措施 兴修水利,发展灌溉,实行休耕和轮作 保证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产稳产

建立全国农业科技和研究系统 提高了商品谷物农业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6、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几方面特点: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高;交通运输便利;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7、美国中部平原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优势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地形 地势平坦开阔(中央大平原)

第 7 页第 7 页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水源 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气候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夏季潮湿(温带大陆性气候)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运与发达的公路、铁路相衔接,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人口 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竞争优势大

工业 工业发达,为农业生产提供现代化农业机械及电力、化肥、农药

科技 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广快

8、季风水田农业与商品谷物农业的异同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主要农作物 水稻 小麦和玉米

分布 亚洲季风区 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我国东北、西北 区位条件 ① 水特条件优越 ② 地形以平原为主

③ 廉价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④ 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

⑤ 种植历史悠久 ① 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② 交通运输便利 ③ 市场广阔

第 8 页第 8 页 ④ 地广人稀

⑤ 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主要特征 ① 小农经营

②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④ 水利工程量大 ① 家庭农场经营 ② 生产规模大 ③ 商品率高

④ 机械化和科技水品高 相同点 都是以种植业为主

造成两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

第三节 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一、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国家 美国、阿根廷等 以牧牛为主 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以牧羊为主

自然条件 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 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是以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特点 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措施 作用

修建铁路 便于牛肉外运,扩大销售市场

第 9 页第 9 页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合理利用草场,使牧场不退化 种植牧草 弥补天然牧草不足,保证饲料供应 打井取水 草原上打机井,保证人畜饮水牧场生长 培育良种牛、加强牛群病害研究 保证牛肉质量产量,提高经济效益

区位优势: 发展措施:

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 草原 草类茂盛,是世界上优良的天然草场之一

土地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交通 距海港近,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二、乳畜业

概念 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的畜牧业地域类型,生产对象:奶牛,产品:牛奶及其制品

发达地区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区委要求 由于牛奶大部分乳制品不耐贮藏,且运输不便,故乳畜业分布地区紧邻消费市场;还要有充足的饲料供应 区位特点 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区

1、西欧乳畜业形成因素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第 10 页第 10 页 饲料因素 西欧地形平原为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饲料作物的生产

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不利于谷物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市场因素 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结构中乳畜产品比重大,乳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

2、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别 地域类型 气候 草场 分布 对象 产品 机械化程度 市场 乳畜业 温和湿润 人工为主 人口密集地区 奶牛 牛奶及奶制品 高 本地为主

大牧场放牧业 干旱半干旱 天然为主 地广人稀地区 牛、羊 肉、皮、毛 较高 外地为主 章末总结

1、自然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条件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世界农业发达地区 我国农业发达地区

气候 光热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关系密切 光热于降水条件配合较好的热带和温带 东部季风区内光热和降水配合较好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

水分 年降水量小于250号么的干旱地区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水源 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足,需要河湖水、地

第 11 页第 11 页 下水、冰雪融水灌溉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 合谷、湖畔、山麓地带 西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等灌溉农业地区

地形平原耕作业,地平土厚,有利于实现税利化和机械化生产;山区林业、牧业、副业、立体农业平原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台湾西部平原

土壤 肥沃的土壤单位面积产量较高,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温带草原和肥沃的冲积平原 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钙质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的水稻土、四川紫色土

2、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区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解决措施

季风水田农业 东亚、东南亚、西亚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水热条件好,人多地少种植历史悠久 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加大科技投入,适当扩大种植规模

商品谷物农业 美、加、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便利的交通,地广人稀、工业发达、科技先进 商品率高、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业一体化 农业成本高,耗能大

第 12 页第 12 页 大牧场放牧业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干旱、半干旱气候 优良的天然草场、地广人稀、交通运输便利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好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培育良种、开辟水源、种植饲料

乳畜业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市场、饲料供应 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 动物疫病的防治

混合农业 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优越的自然条件,地广人稀 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效安排生产、市场适应性强、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合理安排劳动力,修建水利工程

第 13 页第 13 页

第四篇:高一地理下《工业地域形成》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下《工业地域形成》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地理下《工业地域形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学习目标】

1.运用案例理解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三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工业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重点难点】

1.工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原因。

2.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的关系及原因。

【学法指导】

充分预习、互相探讨、答疑解惑、合作探究。

【预习·导引·梳理】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山东省鄄城县是我国最大的人发原料购销集散地,是全国第二大人发加工出口基地。发

制品的加工生产由家庭作坊走入了现代化的工厂,产品也由原料型的档发,发展到人发和化纤发两大系列,包括了假发、曲发、发帘、发条、发块、色发等6大类500多个品种。假发生产大约需要整毛、分量、双针机制、机卷造型、蒸汽定型、造型处理、烘干、帽网制作、头皮仿制、手工织发、修补、发型修剪、产品包装等20多道生产工序,专业化生产愈来愈明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假发生产过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请说出各人发工艺品生产厂家之间存在的工业联系。各生产工厂之间有何特点?

(2)在鄄城,几百家发制品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布局在以郑营乡、富春乡为中心的村镇,这些发制品厂近距离集聚有何优势?

(3)在鄄城工业园区内,除了人发加工企业外,还有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化工、纺织、服装加工、木材加工、建筑装饰材料、塑料制品等众多企业,这些工业企业之间存在怎样的工业联系?各类工业企业在工业园大量集聚有何优势?

2.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按形成分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和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按发育程度分为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和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下表。

类型

差异

目的工业联系

举例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上的工业联系

上的工业联系

(2)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

探究二

工业分散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手机主要零部件包括显示屏、芯片、电路板、照相模组、摄像头、电池、电池材料、天线、指示灯、充电器、内存条、滤光片、特殊显示模块、被动元件、五金件、开关器件、按键、连接器、SIM卡座、扬声器、蜂鸣器、受话器、振动马达。

材料二

美国新一代波音737飞机在中国的零部件生产地说明图

(1)诺基亚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成功的制造企业之一,在全球共有十家生产制造点,分别设在中国、印度、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英国、巴西和墨西哥。试结合材料一,分析诺基亚可以在全球各地建立手机生产基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试分析美国波音737飞机可以布局在多个地方的原因。

(3)诺基亚手机和波音飞机分散布局的优势有哪些?

(4)实现跨国公司总部与加工基地、销售部门、研发部门之间联系的方式有哪些?

第五篇: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本节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

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重点)

3、分析工业集聚的原因和意义

4、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和结果(难点)

5、知晓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和意义。

导入汤阴县产业集聚区宣传片

讲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

1、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涉及哪些不同类型的工业联系?

专业化生产的工业联系(工序上)

2、根据惠州音响零件的来源百分比,说明惠州音响零件供应厂家的地 域分布有什么规律?

距离递减规律,距惠州越近的地区,零件来源比例越高

3、音响生产的工业集聚有哪些优势?

讨论工业集聚利弊

利:

1、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

2、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3、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

4、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弊:

1、工业“饱和”

2、污染加剧

3、资源供应紧张

4、交通负荷大

思考工业分散原因

工业集聚的弊端,市场最优化,利润最大化现代交通及通信的支持

完成随堂练习题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全球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使全球生产体系出现混合型多层次分工的结构。据此回答1~2题。

1、棉花及其制品跨国生产与跨国零售一体化的代表模式:美国棉花—巴基斯坦纱—中国布—意大利印染—法国服装设计—土耳其制造—跨国百货销售。该模式中法国所占据的位置主要是依靠本国的A.原料? B.技术? C.市场 D.政策

2、在上题的模式中,美国为世界性跨国生产提供初级产品,其收益主要得益于

A.耕地面积广大 B.生产成本低?? C.区域专业化生产?? D.劳动力素质高

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1、总结本节所学知识点

2、平板课后作业

3、学习指导本节内容

要求

红笔批注重点词句/该题涉及知识点/错因

反馈

下节课前检查

【完】

下载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练习题

    一、单选题 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图6,回答第1、2题。 1.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A.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D......

    2018衡水名师原创地理专题卷:专题十一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018衡水名师原创地理专题卷 专题十一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32 工业区位因素 (1-24题,26-27题) 考点33 工业地域 (25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请将选择题正......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AB卷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A卷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A卷1.下图所示甲地区为某国主要农业区,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将乙地区的水资源调到甲地区。读图完成下题。(1)图示地区最可能位于(   )A.美国东南......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教学设计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概述】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在课标中对应的要求为“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高三地理二轮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练习题

    海林林业一中高三地理二轮练习题 命题人:杜广平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全球寻求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使全球生产体系出现混合型多层次分工的结构。据......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共5篇)

    高中地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及特点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

    2 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 2.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

    1、总体教学效果自评。大部分学生能联系工业区位因素,根据实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正确途径的资料搜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