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

时间:2019-05-12 13:0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

第一篇: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

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

马伟明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 蛮夷之地 ” 的岭南地区 ,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 ,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 ,是与其既封闭又开放的地理区位、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土著居民的历史作用、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 ,这些因素构成了岭南文化形成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

关键词: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历史地理;移民

岭南,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指五岭以南地区,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南傍南海,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岭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北隔五岭、南阻大海。横亘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 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唐代以前, 中原人对岭南基本上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 斥之为“蛮荒”、“徼外”之地。同样岭南人也难以跨越五岭进入中原, 对中原的经济文化了解更少。因而在古代, 岭南一直保持着一种与中原基本隔绝的地理上的封闭态势。另外, 广东一带疆域被海洋包围, 又使它与大洋彼岸世界隔离开来。岭南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极大地限制了与先进的中原文化的沟通, 使得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外来的影响少, 又有利于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本根文化, 特别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 形成民族地方特色。在接受外地文化影响之前, 岭南文化已独立发展了十多万年, 这是以后岭南文化一直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深刻的基础。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岭南的自然环境与资源受纬度与地形的影响 ,呈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分布 ,具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特点 ,水、土、光、热、动植物等资源非常丰富 ,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自然环境与资源的相互差异 ,又使得生活在不同地方的居民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质。民系的形成与发展受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同是外来居民 ,他们在岭南所生存的环境不同 ,也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来。如广府系的稻作文化是生活在平原或者河流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创造的;客家系则生活在交通比较闭塞的山区 ,山多田少 ,气候干爽 ,且与土著居民有冲突 ,为适应这一环境 ,他们以耕山为主 ,形成以梯田为代表的土地利用方式;粤东福佬系定居于沿海平原或三角洲 ,人多地少、粮食不足 ,从而迫使这一部分居民注重开发海洋 ,捕捞、养殖水产 ,发展海上运输和贸易 ,形成以亲海冒险为特色的海洋文化。

五安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岭南地处僻远 ,远离中原政治中心 ,历史上战乱较少 ,社

会环境较为安定 ,政治得以保持相对的独立和稳定 ,与中原

地区动荡的政治社会环境形成鲜明对照 ,所以我国历次移民

运动 ,其基本方向都是自北向南 ,多以岭南为最终归宿。

岭南政治上远远落后于中原 ,土著和地方势力强大 ,封

建中央王朝在岭南实行特殊政策 ,形成多元政治格局 ,利于

移民休养生息和形成地方文化风貌 ,有助于各民系按照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如秦汉时期就开始的封建制度 ,在岭南

地区南越人的氏族制度却能够被保留下来 ,直至唐朝时期岭

南仍盛行奴隶买卖制度。这类特殊政策 ,还包括汉武帝时严

行抑商政策 ,却没有在岭南推行 ,这里“以其故俗治 ,毋赋

税 ” [ 2 ],免除了政治经济制度对文化的冲击;唐朝时在岭南

实行任命土人为官员的“ 南选 ” 制度 ,也有利于保持土著文

化。所有这些照顾地方特殊性、保护地方势力的政策和措

施 ,客观上使岭南的社会政治环境安定 ,有助于民系及其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岭南民族和政治格局的多元性无疑为后来汉族与土著

居民结合以及文化融合提供了多种取向与发展余地。如汉

初南越国几代君主 ,摄于南越人势力和文化强大 ,不得不尊

重南越人的风俗 ,连南越王赵佗也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

佗 ” [ 3 ]。

参考文献:

[ 1 ]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 [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2 ]南越列传.史记(卷一一三)[M ].[ 3 ]胡守为.岭南古史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

第二篇: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第 12卷

第 1期 人

理 V o l.12, N o.1 1997年 3月 HUMA N GEOGRAPHY M ar.1997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刘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

:本文在概要介绍岭南文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 , 从地理环境 的角度 , 探讨了

岭南文化特征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

岭南文化

基本特征

地理环境

岭南 , 作为一个地域性概念 , 指五岭以南地区 , 在地域上包括今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部分地区。由于岭南地区北依南岭 , 南傍南海 , 加上南岭万山叠嶂 , 不仅使岭南地区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 单元 , 而且孕育于其中的岭南文化也形成了迥异于岭北的文化特质 , 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岭南 文化鲜明特色的形成 , 地理环境因素起了重要作 用。

1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 1.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在封建 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 ,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就存在有 “ 重农抑商 ”、“ 贵 义贱利 ” 的价值观念 , 中原正统汉文化下的社会经济 一直以自给自足、单一化生产的农业经济为主。而岭南文化在这一点上与 中原传统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历史上 , 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一直是一个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地 区 , “ 崇利 ” 的商品价值观念渗透到岭南社会各个角落。广东尤其是广州、潮州等地 , 人们逐利之广 , 上 至 官僚、地主 , 下至士子农人 , 经商活动十分普遍。清代仅潮州一地 , “ 不务农业 ” 的居民就发展到 10万户之多 , 务商 在平民中成为令人羡慕的职

业。与之相适应 , 岭南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向多元化、商品化 方向发展。明代 时 , 珠江三角洲就成为商品性农业区 , 土地经营方式已呈多样化特点 , 经济作物生产成 为最发达的农业部门 , 以至于明朝中后期 , 广东在历史上第一 次变为缺粮省 , 农业生产已带有较强的商 品 性目的。同样 , 手工业生产 也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品种繁多、工艺先进而远销海内外。岭南地区物 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倾向 , 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1.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岭南地 处我国南疆边陲 , 位于南海之滨 ,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对外交流的窗口。历史上 , 广州是外国 人居住和出入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样 , 岭南人也不断走出家门 , 向海外开拓 , 今海外华侨和华人 有 3000多万 , 而 粤人就占了 2000多万。频繁的贸易交流和人口流动 , 使岭南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势。自 汉 朝以来 , 岭南不仅从海外引进了众多的花果和农作物品种 , 同时 ,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大量的 西方科学知 识也都由广东传入 , 并辐射内地。鸦片战争后 , 中西文化交流更为普遍 , 郑观应、容闳、康 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引进并介绍西方社会的政治学说 , 从而使岭南成为近代中华民族资本的摇篮 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 , 继而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 , 特别 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 放的试验基地 , 其文化的开放性就更加明显。

1.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必然具有兼容性。岭南文化正是在与海内外各种文化交流碰撞中 , 兼容并蓄 , 融 , 化长期交流整合而成。其中在与内陆 其他地域文化交流中 , 岭南文化接受并融汇了中原文化、楚文化、吴 越文化、巴蜀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在与海外文化交流中 , 又包含了基督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 化、日本文化、西方文化的因 素 , 尤其是近代西方文化 , 对 岭南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岭南文 化这种包容 南北、兼纳中西 的特点 , 在民俗、饮食、艺术、建筑、宗教等文化

内容上均有反映 , 与其他 地域文化相比 , 岭南文化表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从岭南文化 的区域构成看 , 其兼容性表现为各种地方 文化的共存共生现象。从地域上划分 , 岭南文化又可分为广府文 化、客家文化、福佬文化、桂系文化、海南文化等地区文化 , 在区域内部又表现出鲜明的区域差异。特别要指出的是 ,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还表 现在对立异质文化的共生上。在岭南常可看到这样一些事实 , 高度文明的科学技术与极端落后的封建迷 信中许多家庭和市民身上同时并存 , 相安无事。这是岭南 文化兼容性的奇物反映。

1.4岭南文化的远儒性

也可称反传统性。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 受到以中原 汉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但 岭南文化并没有被这种影响所 束缚 , 而且在很多文化物质上都迥异于中原 , 对中原传统文化表现出较大 的游离性和再创造性。如在 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中体现得很明显的重商性 , 就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大相径 庭。岭南文化的远儒性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说明 , 从儒学人才来看 , 从汉到隋长达八百余年 中 , 广东被朝庭察举人才总共不过 24人。唐朝开科取士 , 北方进士、诗人如群星灿烂 , 而在广东唐前 期 没有一个进士 , 唐后期广东进士仅 5人 , 占全国 0.7%, 仅在广西之上。儒学人才的稀缺 , 这一方面 说 明岭南文化发展较少受传统文化束缚 , 对各种外来文化能兼容 并蓄 , 并以探索、开拓、进取、革新的 精 神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近代以来 , 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 , 康梁的变法 , 孙中山的革命 , 国共两党合 作及北伐战 争 , 都以岭南为起点。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 , 广东又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区 , 并取得令世人 瞩目的成就。所有这些 , 从文化背景上考察 , 都可以在岭南文化的 远儒性或及传统性上得到说明。

2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文化作 为一个复杂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体系 , 它是由自然、政治、历史、技术、经济、心理等多种因 素长期作用而形成的。但任何文化类型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 并接受其影响和制 约。岭南文化在 这一点上 , 则表现得更加明显。考察岭南文化的历史 , 地理环境在其发展过程中起了重 要的作用。

2.1地理位置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2.1.1

自然地 理位置

岭 南地处我国南疆边陲 , 北隔五岭、南阻大海。横亘广东北部的五岭山地 , 在交通落后的古代 , 是 一道难以跨越的巨大屏障 , 极大地限制了古代岭南与中原的沟通。唐代以前 , 中原人对岭南基本上一无 所 知或知之甚少 , 斥之为 “ 蛮荒 ”、“ 徼外 ” 之地。同样岭南人也难以跨越五岭进入中原 , 对中原的经济 文化了解更 少。因而在古代 , 岭南一直保持着一种与中原基本隔绝的地理上的封闭态势。另外 , 广东一 带疆域被海洋包围 , 又使它 与大洋彼岸世界隔离开来。岭南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一方面极大地限制 了与先进的 中原文化的沟通 , 使得岭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缓慢。另一方面 , 外来的影响少 , 又有利于形 成和发展自己的本根文化 , 特别是有利于民族文化的积淀 , 形 成民族地方特色。在接受外地文化影响之 前 , 岭南文化已独立发展了十多万年 , 这是以后岭南文化 一直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的最深刻的基础。

2.1.2经济地 理位置

岭南靠 海 , 南面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隔海相望 , 是我国通 往东南亚、大洋 洲、中近东和非 洲等地区的最近出海处。自三国时代以来 , 广州就已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 到唐 代已成为世 界著名商埠 , 宋代广州与 50多个国家有通商及政治关系 , 元代广州与 140多个国家有贸易 关系。对外贸易 的发展 , 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多元化、商品化 , 同时又伴随着各种海外文化不断向岭南输 入 , , , 迈 451期 刘

益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 其形成的地理因素

出国门 , 走上与世界各地交往的道路 , 从而逐渐打破封闭性 , 并最终使海洋给广东带来无限开放的优势 和生机。特别是 到了近代 , 海洋成为广东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 , 使广东能够得海外风气之先。历史发展 到今天 , 世界经济重心逐淅东移 , 海洋在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更 加重要。广东又凭其临海位置率先实行对 外开放政策 , 并由此诱发了新文化意识勃兴的热潮 , 产生了许 多新文化景观。正是由于岭

南拥有经济地 理位置优势 , 使岭南文化得以在一种开放式的文 化态势下不断发展。

2.1.3政治地 理位置

古代岭南一直远离中国封建社会的 政治中心 , 加上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 使得岭南开发较迟 , 社会 经济落后 , 被中原王朝视为化外之 地。梁启超评价广东说 , “ 朝庭以羁縻视 之 , 而广东亦若自外于中国 , 故就国史上观察广东 , 则鸡肋而已 ”。“ 自百年以前 , 未尝出一非常之人物 , 可以为一国之轻重 ”。岭南 的这种政治地位和儒学人才的稀缺 , 使岭南文化得以未被强大的中原儒学文化同化。政治经济的落后 , 又使得岭南人没有中原人那种 固步自封的优越感 , 而更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并接受其影响。因而岭南 文化能在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基 础上 , 保 持着一种反传统性、又不断变革创新的文化特质。政治地理位置对岭南文化的影响还 表现在大规模的移民上。中国古代封建社 会时期 , 阶级斗争激 烈 , 民族矛盾复杂 , 战乱频频发生。而岭南由于地处偏远 , 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 加上岭南社会经济落后 , 开发潜力大 , 因而常成为北方人口逃避战乱的理想场所。历史 上共有四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高潮 :秦汉 时期、两晋南北 朝时期、两宋时期和明末时期。除秦汉时期移民是因戍边需要而有组织地输入外 , 其余 三次移民高潮均是因北方战乱而引起的。大 规模的人口南迁为中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在岭南的传播 作出了重要、最为直接的贡献。而且由于南迁人口来源复 杂 , 在定 居地区的分布上差异很大。

2.2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础 , 也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自然环境对岭南文化的 作用 , 主要表现在生存自然环境和生产自然环境 对岭南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上。

2.2.1生存自 然环境

岭南属 热带、亚热带气 候 , 日照时间长 , 气温高 , 雨量充足 , 河流纵横 , 原始森林茂密 , 毒蛇猛兽 和 “ 瘴疠病毒 ” 多。这样的生态环境 , 在生产力低下 的古代 , 显得十分恶劣 , 淮南王刘安谏汉武帝远征 岭南说 :“ 南方暑湿 ,近夏瘴热 , 暴露水居 , 蝮蛇蜇生 , 疾疠多作 , 看作未刃血 , 而病死者十之二三 ”。恶劣的生存环境 , 一方面使得外来人难以久居 , 岭南土著文化 只是混合于外来文化 , 而没有被外来文化 消灭。但另一方面岭南人为克服生活上的种种困难 , 被迫与大 自然进行顽强的斗争 , 从而形成了岭南人 特有的文化 特征 :一方面 , 勤劳、勇敢、敢于冒险、勇于开拓;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求助于神灵 , 笃信鬼 神 , 求助于超自然力的保护。即使在现代文明社会 , 这种求神拜佛 的风气仍然承袭不衰。

2.2.2生产自 然环境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 使得岭南各种资源极为丰富 , 为岭 南人民提供了优厚的生产条件。古代的岭 南 , 盛产各种奇珍异宝 , 诸 如珠玑、玛瑙、玳瑁、象齿、犀角、能言鸟、宝石、美玉和名贵香料等 , 成 为岭南人向中原统治者进贡的 珍品 , 并 吸引了大量商人来岭南贸易。农业生产方面 , 岭南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为农 业土地利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 不仅粮食生产条件优越 , 而且极适于热带、亚热带水果 和经济作物生长 , 因而岭南 的农业生产在秦汉时代就呈现出多样性特点 , 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表现更 加明显。由于珠江三角洲水网密布 , 内涝严重 , 明代以来 , 当地劳动 人民总结长期的土地开发利用经验 , 因地制宜地创造了果基渔塘、桑基渔塘、蔗基渔塘 等基塘农业景观 , 既解决了水患 ,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 又发展了经济和渔业生产 , 以至于使珠江三角洲发展成为商品性农业区。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 使岭南 的农业生产 不断向多元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 这与中原那种始终以农耕定居的 , “ 重本抑末 ”、“ 重农抑 商 ” 观 念占主导的农业社会文化形成了鲜明对照。这也是岭南文化 中重商性文化物质形成的物质基础。46人

理 12卷

第三篇:历史的地理基础

历史的地理基础

(摘要):黄仁宇先生治史,不就事论事,复述史实,更反对机械呆板的直线演进论和中国史所一以贯之的道德教化,而是注重从技术的角度归纳中国历史所以如此的原因。本文论述黄仁宇就历史中的地理因素所做的阐释,并就此进行方法论意义上的探讨。人类必须结成社会才能发展经济文化,而社会又一定要建立在某种自然地理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类历史的展开,必定是建构在地理的舞台上。就地理对历史的影响而言,西方学者早就注意到其重要性并就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里,用了整整五章的篇幅分别论述了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民事奴隶制的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家庭奴隶制的法律和气候的关系;政治奴役的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以及法律和土壤的性质的关系。①《论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鸠著,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又如,在黑格尔的煌煌巨著《历史哲学》里,地理就是贯穿全书的经络,黑格尔不但是在分类论述各个地区和各个国家的时候运用地理,而且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地理对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精神风尚的影响。②《历史哲学》(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19世纪以来,西方更是形成了地理环境学派、地理经纬度社会观、宗教地理学、政治地理学以及经济地理学等门派、观点和学科。黄仁宇先生作为一名美籍华人历史学家,长期浸淫于西方学术文化氛围,自然深得其中三味,体现在他的学术著作中,便是对地理规制历史作用的重视。

黄仁宇就地理规制历史的作用的论述

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里,黄仁宇描述了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异同。两位圣人相同的地方是: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始终相配合,正如《史记》所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但二人的差别也明显。在性格上,孔子轻松愉快,孟子凡事紧张。孔子令门生言志,曾皙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的踏青图最得他的赞赏;孟子则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生活上,孔子“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孟子则毫不忌讳的提出“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在人性善恶上,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人性的善恶,但从“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和“观过,斯知仁矣”两句话中可知,他是持性恶说的;孟子则直截了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在对待礼仪上,孔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凡事中轨中距,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的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对颜渊的死虽然痛哭流涕,却依礼反对其厚葬;对阳货的为人不屑,为了礼尚往来,在其不在家时回访;孟子则率性而为,齐宣王称病时他也称病;见了梁惠王出来就说“望之不似人君”;鲁平公没有拜访他则他也以其道还治其人;对各国君主的赠仪,依自己喜好或受或不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二者的距离,正可以用孟子的“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来概括。

黄仁宇如此详细的转述二者的不同,并不是要指出孟子对孔子的继承和扬弃,以及儒学之道的传承嬗变,而是要追问“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之间会有这样一段距离?为什么春秋阶段与战国阶段会有这样巨大的差别?为什么中国会如此早熟---在纸张都未发明,文书尚用竹简木片传抄之际,即出现至圣亚圣,而且与孟子同一世纪即出现了秦始皇,且对此后的中国有决定性的影响?”③《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5页。作者在否定其它见解的同时自问自答,一针见血的指出答案正是中国历史的地理特点。黄仁宇认为,地理因素决定了中国初期的早熟的统一。中华文化发扬于黄河流域,黄河通过黄土地带,因而携带了大量的泥沙,随时有阻塞河床,冲破河堤,淹没人畜,损害耕作物的可能,因而各小国纷纷在黄河附近筑堤防范,也不免有时以邻为壑,将灾害恶意的加诸邻国。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其只要议题之一就是解决各国间因堤防而起的纷争。就此达成的协议,在各种古籍中记载为“无曲防”,“毋曲堤”,“毋雍泉”或“无障谷”,意在各个国家间在利用黄河水资源,防范洪涝灾害上要统一认识,协调行动。但一纸协议,终究敌不住军事政治的考验。公元前332年,赵国与齐魏作战就将黄河决堤以浸淹对方。孟子感慨万千:“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为壑---吾子过矣!”黄仁宇认为,“足见光是治水一事,中国之中央集权,已无法避免。”④《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黄仁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页。

作者: 冥凰2005-8-3 07:21回复此发言

------------------历史的地理基础

季候风也促使中国在公元前趋向统一。古中国是个农业国家,农业的丰收与否全赖雨量的盈亏,因而形成降雨的季候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大饥。”到灾荒时,邻国如不加救济,就构成类似国际法上的“阻籴”行为,即可能导致战事的发生。葵丘之盟,也有“无遏籴”的条款。黄仁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国控制资源愈多,对赈灾恤邻更有效,参附的更多,是以有自然的因素支持兼并。”⑤同上,第9页。“中国在公元之前统一,而且自赢秦之后,以统一为正轨,实有天候和地理的力量支撑着。”⑥同上,第10页。

在论述汉武帝时,黄仁宇提到汉朝北方绵亘两千多里的国防线和15英寸雨量线相吻合,由于线的西北常年雨量不到15英寸,农业无法经营,游牧民族出入此地,威胁强迫中国统一对付。自卫青、霍去病之后,“15英寸雨量线间两方的厮杀,还要继续约2000年,直到康熙帝以新式火炮打败了葛尔丹迫他自杀,才解除了游牧民族骑兵的优势,可见得历史并非全是人为,我们2200年后叙述秦皇汉武更无法忽视天候地理因素之重要。”⑦同上,第28页。宋朝的澶渊之盟,黄仁宇也认为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着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着力量的平衡。”⑧同上,第154页。

对王安石的改革,黄仁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王安石的新法的宗旨是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然而推行商业经济,在数目字上管理,必须具备的诸如私人财产权的确立和自由的转让等基本条件在当时更本无从谈起,因而只能落得个失败的下场。黄仁宇更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官僚主义,是亚洲大陆主体的产物。其政治体系既要管束亿万农民,又要对付森林地带和草原地带的少数民族,就只能注重数量无法提高效率,不容易改变而成为一种轻而驾巧带商业性的组织。”⑨同上,第161页。

在其他著作里,黄仁宇也多次提到地理对历史的影响。如在他的《中国大历史》里,第三章的题目就是“土壤、风向和雨量”。

注重地理因素的方法论意义

为什么黄仁宇如此重视地理的作用?是不是他也掉进了地理决定论的泥潭呢?探索作者的思想历程,笔者认为,这里面更多的体现了方法论意义。首先来看一下地理决定论。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有一派学者认为,人们行为上的差别主要是由不同的自然环境或与此有关的因素所形成。多少年代以来,希波克拉底、修昔底德、博丹、孟德斯鸠、拉采尔和亨廷顿的说法虽然不同,但都认为一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情况,对形成人们的外貌和生活起着作用,并淘汰那些与此不适合的东西。“地理决定一切”,代表这派的主要观点。⑻《人文

类型》(英)雷蒙德 弗思著,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其中孟德斯鸠可谓地理决定论的集大成者。在其经典的《论法的精神》里,孟德斯鸠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法律和气候的性质的关系。孟德斯鸠认为,人们在寒冷的气候下,便有充沛的精力,较强的自信,较大的勇气,较少猜疑策略与诡计,而闷热的地方则使人心神萎靡。身体的懒惰自然产生精神的懒惰,心灵一旦接受某种印象,就不再能加以改变了。由此他认为:“所以东方的法律、风俗、习惯,甚至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习惯,如衣服的式样,和一千年前的相同。”P231在炎热的国家里,烈性的酒会凝结水分渗出后所遗留的血球,而寒冷国家则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因此禁止迦太基人饮酒的法律是处于气候的法律。P234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当人们想象燃烧的时候,立法者的想象也同样热了起来;当人民变的多疑的时候,法律也就多什么都怀疑。P239气候不同,法律对人民的信任也不同。P240快乐的气候产生了坦率的风格,带来了柔和的法律。甚至在阐述奴役权的起源时,孟德斯鸠也认为酷热的气候是罪魁祸首。P246 247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以及一妻多夫制也受制于气候。P259 262法律和各民族谋生的方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个从事商业与航海的民族比一个只满足于耕种土地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律,范围要广得多。从事农业的民族比那些以牧畜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要多得多。从事牧畜的民族比以狩猎为生的民族所需要的法典,内容那就更多了。然而,就是领袖孟德斯鸠,也并不是固执的认为地理决定一切,这一点在他的另一本著作《罗马盛衰原因论》中就可以看出来,就是在《论法的精神》中,他也指出: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宪政、风俗、习惯。结果就在这里形成了一种一般的精神。在每一个国家里,这些因素中如果有一种起了强烈的作用,则其他因素的作用便将在同一程度上被削弱。大自然和气候几乎是野蛮人的唯一统治者;中国人受风俗的支配;而日本人受法律的压制;从前,风俗是拉栖代孟的法则;施政的准则和古代的风俗,在罗马就是规范。P30

5作者: 冥凰2005-8-3 07:21回复此发言

------------------历史的地理基础

黄仁宇并非地理决定论者,正如作者所说:“在1960年代,我就觉得我们应当有广泛的利用归纳法将现有的史料高度的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而前后连贯的纲领,和西欧史与美国史有了互相比较的幅度与层次,才谈得上进一步的研究。”⑩《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2页。历史学在黄仁宇那里并不仅仅是记忆,其本身也成为一种“思维的方法”。在研究历史的时候,黄仁宇强调不能局限于历史如何演进,而是要探究何以如是展开的因果关系。地理在他那里,就成了何以如此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仅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非地理决定论。正如作者所说,“我写的历史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是从道德的角度检讨历史。”地理在黄仁宇眼里,也具有一种技术的质地,和“潜水艇夹面包”、“数目字化管理”等一起,构成他的方法论的武器。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黄仁宇强调地理对历史的影响,不如说他借助地理这个门径,登堂入室到历史的大殿。

在方法论意义上,就重视地理作用而言,黄仁宇与黑格尔是一致的。在《历史哲学》的目录里,黑格尔指出:“自然加于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应该估量得太高,也不应该太低。”⑪《历史哲学》(德)黑格尔著,王造时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年版。“助成民族精神的产生的那种自然的联系,就是地理的基础。假如把自然的联系同道德“全体”的普遍性和道德全体的个别行动的个体比较起来,那么,自然的联系似乎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但是我们不得不把它看作是“精神”所从而表演的场所,它也就是一种主要的、而且必要的基础。⑫同上,第82页。“我们所注重的,并不是要把个民族所占据的土地当作是一种外界的土地,而是要知道这地方的自然类型和生长在这土地上的人民的类型和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个性格正是这个民族在世界历史上出现和发生的方式和形式以及采取的地位。我们不应该把自然界估量得太高或太低:爱奥尼亚的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的有助于荷马诗的优美,但是这个明媚的天空决不能单独产生荷马。”⑬同上,第82页。在后面的论述中,黑格尔以地理的分界为线索,分别论述了阿非利加洲、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的人文历史情况以及四部分,即东方世界、希腊世界、罗马世界和日尔曼世界的历史哲学。在这里,黑格尔少有的将其先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的宏伟殿堂建构在山水土壤构成的人间家园上,他的“最全面、最富有内容、最深刻的发展学说”(马克思语)辩证法也似乎镀上了唯物主义的金光。当然我们不能说黑格尔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动摇、转向,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仅仅可以推断,黑格尔只是在方法论的意义上运用着地理,就象哈特为了改善法理学的方法,解决法理学的问题,而把语义分析哲学引入法学研究一样。⑭《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张文显著,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94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精辟的论述:“历史并不是作为产生于‘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识’中,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见,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⑮《马克思恩格思选集》第一卷第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在人类历史上,自然地理环境曾经而且现在还深深影响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将地中海作为旧世界中心,而今日海湾剑拔弩张,一触即发的态势也必将影响世界格局今后长期的构建和消长。但是,人类已经走出了钻木取火、逐水草而居的蒙昧、野蛮阶段,而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文明时期,“地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已开始不再把人类看作是环境可以任意塑造的东西,而是看作如一个地理学家所说的‘改变地貌的力量’,人类不是消极地住在世界各地,而是改变环境的积极力量。”⑯《人文类型》(英)雷蒙德•弗思著,费孝通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二○○三年三月十二日星期三

请各位大虾指正

第四篇:岭南文化的发展

认识岭南文化,发展岭南文化

---参加《岭南文化继承与发展》培训学习体会

海珠区委党校黄炳颂

一、认识岭南文化的特质

一是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风气。从古老的民间传说开始,就具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开放心态,至今南海神庙中还立有波罗国使者达奚司空的塑像,西来初地还有达摩祖师的遗迹。著名的岭南画派,就是在继承国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洋画的技术而形成。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更发挥了这方面的潜质,在全国率先敞开大门,在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中扮演了引人注目的角色,这并不是偶然的。

二是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岭南地区远离中国传统文化内核,处处迸发出一种超越“传统导向”的进取精神。郑信是在泰国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广东人,而在近代文化史上,涌现了一批努力超越传统导向的文化名人,如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思想启蒙运动的先驱梁启超等,这些灿烂的群星,代表了岭南文化的思想,他们的言行与业绩,亦可见岭南文化的特异风格。

三是实利重商的文化倾向。广东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它在唐宋时代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区,以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外辐射,特别是清中叶以后,随着国际市场对茶叶、丝绸需求量的增加,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除广州、佛山两大商埠外,潮汕商人的足迹,“上沂津门,下通台厦”,远至新加坡、暹罗一带,形成了当时商业系统著名的“潮州帮”(潮商)“广东帮”。商品经济的发展,铸造了岭南文化讲求实利实惠,偏重商业的倾向既乐于创造新事物又自发性地固守老路子,开放创新与保守陈旧在岭南同时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二、促进岭南文化的发展

(一)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人民群众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地域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无形中便接受了这种文化精神的熏陶,其藴含的价值观念已融化在血液里。岭南文化核心价值体系要有效发挥“引领”作用,就要通过具体的载体,将抽象的原则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高度认可,自觉追求的目标体系。因此,塑造岭

1南文化核心体系要以发展和弘扬新时期广东人精神为突破口和切入点。

(二)加快塑造岭南文化核心。文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形成过程、时代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征,每种地域文化都应该具有其独有的能够准确表现其精神实质的核心。

(三)大力加强岭南文化宣传。一是要实施岭南文化精品战略。充分发掘岭南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现代岭南风格和广东气派的文化精品,积极开发和培育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树立岭南文化形象,提升岭南文化地位,提升岭南文化的档次和水平。二是要把握时代精神和特色。对岭南文化的宣传要紧紧围遶新时期文化发展时的潮流,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引领主流观念、贴近人民生活,弘扬和唱响主旋律,使岭南文化保持与时俱进,始终朝着先进文化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前进。通过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社会宣传、理论教育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地正面宣传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核心,形成有利于岭南文化核心体系形成的舆论氛围,不断扩大宣传的覆盖范围。

(四)进一步提高岭南文化工作者的创新能力。第一,要树立创新意识。岭南文化工作者要把创新摆在岭南文化研究和建设的首位,在遵循文化发展共性和规律的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积极推陈出新。第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探索、不断超越的精神,需要坚定执着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岭南文化工作者要保持良好心态和工作状态,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磨砺意志,精益求精。第三,要提高创新能力。岭南文化工作者一是要提高对发展和繁荣岭南文化的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永葆创新的激情、活力和动力。

第五篇:岭南文化地理-感想(写写帮推荐)

学岭南文化地理后感想

不知不觉间,又到了一个学期的期末,这才发觉我接触岭南文化也有一段不少的时间了。很多同学都认为选修课没有办法学到什么知识,但是我所得到的却远远超过了两个学分。我没去过什么地方旅游,所以我特喜欢这种课,因为选修课的老师们总会跟我们说一些有趣的事情,往往都会引起我的到处一游的渴望。不能亲临其境,能够在课堂得到这样的指导,对以后的生活还是很重要的。

岭南文化地理这门课,让我重新认识岭南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地方,究竟是什么让那么多人对岭南文化着迷。上了这门课后,也让我深深感受到,岭南是那么迷人的一个地方,历史上被北方人称为“蛮夷之地”的岭南地区,其独具特色的岭南土著文化能够与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地域文化交流融合,发展成为具有共同特质的岭南文化。学了这门课程后,对岭南的历史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自然资源和人物记等方面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认识到岭南的过去和现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对岭南的热爱之情,更增强了我身为一个岭南人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任何文化都在一定自然环境中产生、发展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就决定了这里的多样化的文化类型。靠近海边的地理位臵让它有很好的机会接触外来的知识文化,它的兼容性让它地吸收外来的文化,与自身成为一体,养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基于其独特的地理位臵以及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自身独有的特点,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

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对岭南文化的了解是相当少的,单单认为既然都是岭南地区,那风俗习惯以及其他方面都会是差不多的,即使有差别,也不大。可是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才深深体会到文化的千差万别。即使同是客家人,但是风俗习惯还是存在差别的,同是客家话,口音还是很多种的,同是婚嫁礼俗,过程还是千变万化的。

我对岭南文化中的宗教文化是最感兴趣的。宗教文化是构成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岭南历史上曾有过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传播,并且在中国宗教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岭南为外来宗教入传中国的第一站,同时又是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岭南地区成为全国外来宗教势力最为强盛的地区之一。不过在我眼里,很多广东人,特别是乡村地区,都不会是单单信仰一种类型宗教的。很多人往往都是即相信佛教又相信道教的,所以说只要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益的都会信仰。当然也会有不少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的。所以总的来说,广东的宗教文化还是很复杂的。其实信仰宗教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让人找到归属感的,也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我家是信佛的,我也是颇受影响,在爷爷的影响下,曾经读过两本经书,是圆满融摄伦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学等教育,且达到此五种教育最高峰的至善教育。细细回想,比我们现在一所完整大学所包涵的科系内容还要更加丰富。也读过一部心经,可是里面的内容实在是很高深,我有很多都是无法弄个明白的,经常都是死记硬背。几年过去,也记不起都有些什么内容了,现在只是稀稀疏疏地记起几句,更不用说理解有多深了。事实上,我从未读懂过这一心经,以前只是背诵而已。其实其中囊括了多少的人生道理,而且这些道理对我们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只不过还是没有办法领悟到最精妙之处。不过也有很多经书是通俗易懂的。我记得前年过年的时候,我爷爷将经书拿出来读给我们听,让我们学习其中的道理。经书的名字我早就忘了,不过记得很清楚的就是因果循环,要孝顺父母长辈等一些道理。这次让我们看的经书并不是很难,道理也是容易让人明白的。所以国家不强制反对宗教信仰也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我发现年轻一代对宗教的信仰越来越少,对这些佛法心经有所了解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认为这是我们的一大缺失。因为这些也是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对文化财产的保护的意识远远不够。

因此,我对文化保护和发展有几个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尤其是在青少年间进行宣传,从小就耳濡目染,成效是颇大的。宣传也是传承的有效手段之一。

2、实现城乡互动,发挥博物馆作用。小小的博物馆,就可能是一个朝代的缩影,或者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许一个博物馆就可以让你大概了解古代文化的优越。

3、建立传承制度,保护传承人。许多民间文化都是由于传承人的缺失而导致文化的丢失。对传承人的利益进行适当的保护,也是保护民间文化的有段之一。

4、制定《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法律有时候是对保护文化是非常有用的。

5、各个有关机构根据各个地区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文化发展的制度,促进文化的传承发展。

6、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融汇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

另外,这么课程其实有好几个优点的,主要表现在: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和锻炼;尊重学生的爱好差异,让学生自行组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做PPT,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培养学生自学,自编,自评的能力。在学习评价中运用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帮助学生学会相互学习。因为无论是一个好PPT还是一个缺点百出的PPT演讲,让你学到的东西都是无价的。优秀的你可以学习比你好的地方,有不良的地方你自会思考如果是你会怎么做,我们就是这样的环境中不断成长的。其实我在此次的PPT演讲中就担任一个重要的组长角色。无论是选择演讲内容、资料收集、工作分配还是PPT模板选择等都要经过一番讨论,查找才能确定下来,这都考验我的组织能力。不过最后的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其实在一开始我们并是不选择讲节日风俗的,而是准备查找少数民族的风俗资料的。可是在查找过程中,我发现我们选择的内容离我们团队所熟悉的内容太遥远,最终被迫停下手中工作,重新考虑演讲的内容。经过重重困难才将PPT完成。所幸的是选择的内容也是令老师和同学们满意的,这令我有不少成就感。

最后,我对这门课有一个建议:小组的PPT演讲有不少小组都是讲了重复的内容。我的建议是在选择演讲好演讲题目后,可以让各个小组讲那一章中的某一部分内容,不要重复。重复内容会使得同学们觉得乏味,而且演讲的小组也很难把握自己所讲的内容,会显得很空泛。

这课只是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教学思想,它不是一种模式,它只能够给我们说明了岭南文化地理的精彩之处,无法向我们一一细说的,是需要我们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继续探索,才能学习更深的东西。只要我们敢于大胆去探索,多花时间去不断思考,同时也需要不断补充新鲜营养,拓宽思路,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期末是到了,这是意味着我们要停止了对岭南文化的学习吗?当然不是的,这门课程只是给我们一个启示,一个引导,让我们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习更多的岭南文化地理知识。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加地进步。

下载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5篇范例)

    1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史基础 形成发展: 1、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浅谈 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

    浅谈岭南建筑与岭南文化我自己在专题研究作业中通过对陈家祠搜集、阅读资料等过程对于岭南建筑和岭南文化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了解岭南文化和岭南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谈到岭......

    岭南文化与艺术修养学习心得范文大全

    岭南文化与艺术修养学习心得最近参加了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培训班的学习,老师的课非常生动,插入了许多图片、音乐、诗歌等,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岭南文化的内涵,我对文化艺术修养与......

    岭南文化与侨胞(精选五篇)

    岭南文化与侨胞2007年05月22日华侨文化是岭南文化形成自身特色的催化剂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华侨文化也就没有岭南文化。广东华侨文化最典型地代表了华侨文化的本质特征......

    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廖小桃 【考纲要求】 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摘要:时代主题的转换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

    社火的形成与发展

    关中社火的形成、发展与环境关系论述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南北夹持下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关中......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