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19-05-14 16:59: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篇: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提起汉赋,首推司马相如与杨雄,他二人都是早期著名茶人。司马相如所作《凡将篇》、杨雄所作《方言》,一个从药用角度,一个从文学角度都谈到了茶。

晋代张载曾写《登成都楼诗》:“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南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这些人终日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于是多兴饮宴,所以最初的清淡家多酒徒。

如:竹林七贤。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能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因此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汉代文人的饮茶之举为茶进入文化领域开了个头。而到南北朝时,几乎每一个文化、思想领域都与茶套上了关系。在政治家那里,茶是提倡廉洁、对抗奢侈之风的工具;在词赋家那里,茶是引发思维以助雅兴的手段;在佛家看来,茶是禅定入静的必备之物。这样,茶的文化、社会功用已超出了它的自然使用功能,使中国茶文化初现端倪。

唐朝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唐朝疆域广阔,注重对外交往,长安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茶文化正是在这种大气候下形成的。茶文化的形成还与当时佛教的发展、科举制度、诗风大盛、贡茶的兴起以及禁酒有关。唐朝陆羽自成一套的茶学、茶艺、茶道思想及其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茶经》非仅述茶,而是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

唐朝茶文化是以僧人、道士、文人为主的茶文化,而宋朝则进一步向上、向下拓展。一方面是宫廷茶文化的出现,另一方面是市民茶文化和民间斗茶之风的兴起。宋代一改唐人直接煮茶法为点茶法并讲究色香味的统一。到南宋初年,又出现泡茶法,为饮茶的普及开辟了道路。宋代饮茶技艺是相当精湛的,但很难溶进思想感情。由于宋代著名茶人大多数是著名文人,加快了茶与相关艺术融为一体的过程。像徐铉、王禹、林通、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梅尧臣等文学家都好茶,所以著名诗人有茶诗,书法家有茶帖,画家有茶画。这使茶文化的内涵得以拓展,成为文学、艺术等纯精神文化直接关联的部分。宋代市民茶文化主要是把饮茶作为增进友谊、社会交际的手段,如北宋汴京民俗,有人搬进新居,左右邻居要彼此“献茶”,邻居间请喝茶叫“支茶”。

这时,茶已成为民间礼节。

宋朝人拓宽了茶文化的社会层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兴旺,但茶艺走向了繁复、琐碎、奢侈,失去了唐朝茶文化的思想精神。

元朝时,北方民族虽嗜茶,但对宋人繁琐的茶艺很不耐烦。文人也无心以茶事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希望在茶中表现自己的气节,磨炼自己的意志。在茶文化中这两种思潮却暗暗契合,即茶艺简约,返璞归真。

在由元朝到明朝中期的茶文化形式相近,一是茶艺简约化,二是茶文化精神与自然契合,以茶表现自己的气节。晚明到清初,精细的茶文化再次出现,制茶、烹饮虽未回到宋人的繁琐,但茶风趋向纤弱,不少茶人甚至终生泡在茶里,出现了玩物丧志的倾向。

第二篇:浅析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

论文题目:浅析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

姓 名:__王国全_____ 学 号:__2012031132_ 院 系:__法政学院___ 专 业:__历史学_____

摘要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着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饮茶风气的普遍、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饮茶习俗的外传等都说明了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意义。关键词:唐代;茶文化史;形成;兴盛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以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国人民在茶树的栽培管理、茶叶的加工制作、饮茶的方法、茶具的生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单一绿茶到多种茶类、从手工操作到机械化制茶、从饮茶的物质层面到品茶的精神层面等,期问经历了复杂的变革,并由此形成了内涵丰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随着茶叶的外销,这种文化也传播至海外,并且派生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文化。本文拟从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唐代茶文化的成因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地位 1.全民饮茶蔚然成风

茶的发现是中华民族对于全人类的一个伟大贡献,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的滋味丰富的饮料,也为人们感悟生命、修身养性创造了一种绝好的方式。但是,从“神农尝百草’夕的传说开始,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和南北朝,人们对茶的认识和利用还局限在它的药用功能,只有到了唐代,饮茶才开始成为人们普遍的饮食习惯。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它结束了自汉末以来四百年的混乱割据和异族入侵的局面,又吸取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经验教训,其制度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农民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形成了一个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空前发展的局面,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青春奋发的情绪,创造力蓬勃旺盛,音乐、歌舞、绘画、工艺、诗歌都以新颖的风格发展起来。这样的社会条件也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打卜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饮茶这种更高级的物质享受创造了条件,人们有了更多的余闲和从容的心境去领略茶的美好滋味。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小寐,又小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煮茶卖之。小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夕就是说,到盛唐,由于佛教禅宗允许僧人饮茶,而此时又正是禅宗迅速普及的时期,世俗社会的人们对僧人的饮茶也加以仿效,从而加快了饮茶的普及,并很快成为流行于整个社会的习俗。喝茶的人多了,就出现了很多出售茶汤的茶馆,而且茶的产量和品种也开始增多。2.茶学著作相继问世 在唐朝安定富庶的社会条件卜,茶更普遍、更深入地进入了社会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饮茶成为一种全社会的生活习惯,一种极其广泛的嗜好。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研究茶及茶文化的专门著作《茶经》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卜产生了。

封建文士和寺庙僧侣在茶学的形成和茶文化的发展传播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寺庙僧侣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会种茶、制茶,而且精于茶术。而士大夫阶层创造性的发挥,又把茶的知识小断艺术化、理论化。从张孟阳“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左思的“心为茶奔剧,吹嘘对鼎沥”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魏晋时代的文士已小是简单的饮茶了,他们通过茶的烹煮饮用的全过程,精神上已得到了极大的享受。盛唐时期已处在我国茶业生产蓬勃发展的时期,饮茶风尚也加速由南向北传播、普及。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卜,长期生活在南方产茶地区,从小在寺庙里长大的陆羽((737一804年,唐代竟陵人),小但熟悉茶事,而且以煎得一手好茶而闻名。作为一个有心人,陆羽一直注意收集历代茶叶史料,并亲自参与调查与实践,总结几十年宝贵经验,于唐上元初年隐居浙江菩溪,写出了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茶经》全书共分三卷l一节,七千余字。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的历史、产地、功效、栽培、采制、煎煮以及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充分阐述,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并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封演《封氏闻见记》记载:“鸿渐(陆羽字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之法,造茶具二l一四事,以都笼统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这就说明在陆羽及其《茶经》的影响和倡导卜,饮茶之风大盛,“茶道大行”。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曰:“自从陆羽生人问,人问相约事春茶。’夕说的也是陆羽及其《茶经》对唐代茶事活动的影响。应该说,在我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茶经》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并且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3.大宗茶市应运而生

我国茶叶贸易肇始于西汉,土褒的《憧约》内提到“烹茶尽具’夕和“武阳买茶”是茶叶进入市场的最早记载。这说明在唐代之前已经开始茶叶的贸易,但目前尚无资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以茶为大宗贸易物的茶市。茶市的出现应该在唐代。

茶树本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一种野生植物,首先开始人工栽培的是地处南方山林的佛教僧侣。他们为了供佛和坐禅的需要,在寺庙周围种植茶树,采制加工茶叶。“寺院茶’夕成了寺庙经济的组成部分。唐代许多茶叶的名品当时都出自寺院。所以在中唐以前,寺庙茶园在茶叶生产上一直占据了重要位置。此后,由于对茶的社会需求量小断增加,地方官员还在南方原先小产茶的地区,通过行政手段推广制茶,因此,茶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茶产量越来越多,对茶叶的制作也越来越精,随着饮茶之风的进一步普及,茶叶已经在唐代具备了商品属性,进入了流通领域,进而出现城市商业茶馆,大宗茶市应运而生。4.茶税制度初步建立

早在汉代,盐和酒就实行了专卖制度。而税茶、榷茶则是唐代中期才开始实行的制度。其实,唐土朝建立后的很长的一段时期里,国家对盐铁木等山泽之利采取了相当宽松的政策,对待茶类生产更是放任茶业私营自由发展。这种政策为茶业的飞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也正是由于茶业经济的欣盛繁荣使得封建土廷小得小重新审视茶以及茶税在财政收入中的重要地位。唐德宗建中三年,户部侍郎赵赞以“常赋小足”为借口建议开征茶、漆、竹、木税,税率从价征一分之一。自此开了茶叶征税的先例。但此时并小是为茶而设的专税,只有到贞元九年张傍倡发的茶税课征才是真正的为茶专门设立的税种,他主张在茶叶产地和商路要道按品质优次将商人所携带茶叶分为三等,征收总价值的10%作为茶税。自茶单独课税以来,随着茶叶生产和贸易的发展,税额小断增加,茶税收入也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5.饮茶习俗陆续外传

唐代是中外交通空前发达的时代,因此与邻邦有着积极的文化交流,虽然茶叶在当时还小作大宗商品外销,但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茶叶的种植方法和饮茶习俗已影响传播到邻近的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日本、朝鲜和西藏。茶的广为传播,得力于唐代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当时僧众小但种茶自用,还常办茶宴招待香客与外来僧人。盛唐时期,日本向中国派遣留学僧和留学生,他们在中国生活几年或几十年,完全过着与中国人一样的生活,连名字也改了,甚至还有人在中国娶妻生子,唐德宗年问,日本高僧最澄到中国天台山国清寺拜道邃禅师为师。学成回国时,特带茶种回到日本,并种植于日本近江一带,这是中国茶种外传的最早记载。

二、唐代茶文化形成的社会原因

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我国茶道文化的正式诞生,伴随着饮茶的高潮,带动了茶业和茶文化的空前繁荣,因而史称“茶兴于唐”。追根探源,唐代茶文化的兴盛,至少有以下原因: 1.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兴起于佛教的发展与繁荣

我国佛教本自国外传来,最初是天竺教占上峰,天竺佛教教义与中国道家、儒家思想都发生冲突,到唐代出现儒、道、佛合流的趋势,于是产生了中国牌的佛教:禅宗。禅宗认为佛在心内,小在心外,心外之佛都是假的,所以主张“静心”、“自悟”,重视“坐禅修行”,即必须排除所有的杂念,专注于一境,以达到身心一致。所以要求参禅的僧人“枷跌而坐”、“过午小食”,而茶有提神养心之用,既能促进思考,又能减轻肌饿,因此茶被作为首选饮料,于是寺院饮茶之风大盛,并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全国各地。2.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当时的科举制度关系密切

唐朝用严格的科举制度来选才授官,非科第出身小得为宰相。每当会试,小仅举子被困考场,连值班的翰林官也劳乏得不得了。于是,朝廷特命将茶送至考场,以茶助考,以示关怀,因而茶被称为“麒麟草”。举子们来自四面八方,都以能得到皇帝的赐茶而无比自豪,这种举措在当时社会上有着很大的轰动效应,也直接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唐代诗风大盛有关 唐代科举把诗列为主要内容,其余考试科目被视为下等。以诗中第才是士人心中的理想目标。利禄所在,使文人无小攻诗,于是吟咏成风。尤其到中唐,出现诗歌的极盛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写诗的人需要益智提神,故诗人多嗜茶。所以卢全赞美茶对引发诗兴的作用时说:“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字。四碗发轻汗,平生小平事,尽向毛孔散„„。杜甫说过“李白斗酒诗百篇”,但在卢全看来,茶对激扬文思的作用则更大。诗人常流连于山水自然之问,饮茶必有好水,而名山、名泉的发现和鉴赏,小仅进一步促进了饮茶之风,而且经过诗人的形容、夸张,使茶事活动艺术化,并且使饮茶直接向美学角度推进了一步。4.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还与朝廷直接提倡有关

中唐以后各皇帝大多好茶,为提神消食、治病,便向民问搜刮名茶,贡茶因之兴起,如阳羡、顾诸都是当时名茶贡品,浙江的顾诸紫笋,唐中叶以后岁贡一万八千斤,大历年问专门在浙江顾诸山侧的金沙泉畔建立贡茶院,用于进贡宫廷御用茶叶,新茶出来后,必须于清明节前贡到,因为“清明茶宴”是宫廷每年在清明节举办的最大的宴请活动,参加人员小仅有土公大臣,皇亲国戚,还有外邦使者等。应该说,宫廷对饮茶文化的重视,直接推动了唐代茶文化的发展。

唐代茶文化的兴盛是对历史上茶文化吸收和发展的结果。茶文化在唐代的最终形成,决定着唐代在中国茶文化史上的里程碑意义,也使得一系列划时代意义的变化在唐代都得以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封演.封氏闻见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3)李珏.论王播增榷茶疏.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2.

第三篇: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茶,在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有着颇具魅力的神奇功效,为世人所喜爱;它使人们感到清爽,令神经活跃,得到喜爱。茶作为一种饮品,发起于神农氏时期,重闻于周公旦,发扬于宋唐时期,推广于明清,它的地位出一种生活实用食物进化为人们拿它品赏并体会意境,到现在为止,有三千年的历史。茶及茶文化的开启与兴盛是中华文明的一项载体,它不但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而且对世界文明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悠久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漫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物质文化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范畴。

茶文化的弘扬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现代茶文化方兴未艾。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在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中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若干方面:

1.茶文化历史文物古迹不断发现而得到保护

近20年来各地的考古调查发现、挖掘出土的有关茶的文物、古迹不断有报道,例如:在陕西法门寺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御用的金银茶具,在浙江长兴顾渚山,发现了唐代贡茶院遗址、金沙泉遗址和一些茶事摩崖石刻。在福建建瓯,发现并考证了记载宋代“北苑贡茶”摩崖石刻80字全文。在河北宣化出土的古墓中发现有辽代的古茶具和不少有关煮茶、奉茶、饮茶的壁画。在云南镇沅千家寨的原始森林中发现了大片的野生茶树群落,这些考古发现,对研究茶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纷纷建立

这些茶文化组织、社团、展馆的建立,为弘扬中华茶文化、普及茶文化知识,开展国内外茶文化学术交流与研讨,推动茶文化事业的发展等,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各种茶文化活动形式多样、频繁开展

1989年9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茶与中国文化展示周”。1990年在杭州联合举办了“茶文化节”,此后,各地纷纷仿效。这些活动不仅弘扬了茶文化,而且确实也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近十多年来,各地还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茶会、斗茶会、茶宴、品茗会、品茶诗会、无我茶会等等,这些都是以茶为载体,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茶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茶文化论文、著作的发表空前高涨。

4.不少历史名茶得以恢复

随着市场的变化和茶类结构的调整,中国名优茶的发展速度很快。2005年名优茶已达27.6万吨,产值达146亿元,名优茶虽然只占总产量的30.3%,但名优茶产值已达总产值的66.7%。近20年来,各地对不少历史名茶进行了调查、整理和恢复。与此同时,各茶叶主产区,还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人文景观和生态特点,积极开展研究创制新的名优茶,这些名优茶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

5.现代新型茶馆业蓬勃兴起,茶文化知识得到普及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文化休闲气息浓郁的现代茶馆、茶艺馆、茶吧,在各地纷纷开办。据估计,全国茶馆大约有8万多家,年营业额己达120多亿元。各地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班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茶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中、高级茶艺师。与此同时,在高等院校茶学专业中还开设了“茶文化学”课程,有的还开办了茶文化专业大专班。

6.泡茶技艺和茶艺表演

近20年来,中国的泡茶技艺有了较大发展,各种茶的冲泡更加艺术化、科学化,各种茶艺表演经常出现在各种茶文化活动中。形式多样的仿古茶艺、民俗茶艺、佛家茶艺、功夫茶艺、文人茶艺、民族茶艺、少儿茶艺等,令人目不暇接,大开眼界。这几年不少地方都举办了有声有色的茶艺大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各民族茶艺事业的发展。

中国茶文化发展概述

六朝以前:最早发现茶是神农时期,“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接着兴起于巴蜀,也就是秦统一巴蜀后;到西汉时,成都已形成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也是我 国最早的茶叶集聚地,到东汉(公元 25-220年)三国时代的医学家华佗提出 “ 苦茶常服,可益以思 ” 是茶药理功能的记述;到了隋唐时期,由于隋的历史不长,茶的记载也不多,但由于隋统一了全国并开凿了一条沟通南北的运河,这对茶业后来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代时期:茶主要是兴盛在唐代中期

一、社会环境:其主导旋律是积极向上、奋发进取、自信心十足。在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出现一位重要人物陆羽,他提倡以“和”为哲学的中国茶道打下了基础。

二、文化土壤:大唐的文化历史背景在国内表现为道、儒、佛三教鼎盛,相互竞争、相互融洽、共同发展。在僧道生活中及茶事上都有所表现如:(以茶供祖、以茶释经、以茶养生、办茶会、写茶诗)并精心研究制茶枝术,大大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茶道兴于唐朝后,到宋朝发展到了一个热闹非凡的鼎盛时期。

中国茶叶生产的规模和质量,在宋朝都要达到了一个新高峰。其茶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极大的提高了茶道的地位。宋代的历代当权者对茶都情有独钟,宫廷嗜茶的风俗就有力地推动了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发展,使茶文化登上了极尊显的圣坛,茶道也成了高尚娱乐。

二、民间斗茶的兴起。斗茶又称为“茗战”,通过比赛来评比茶叶质量的优劣。斗茶源于唐代的宫廷,到了宋代民间广为流行,并发展成为王公贵族和士大夫人人乐此不疲的时尚。斗茶、竞艺、鉴水、赏器从实践中发展了中国茶道,斗茶的艺术至迟在南宋末年传到了日本。

明朝时期:明代是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也是因袭与创新相融合,茶道的新理念、新规范异彩分呈的时代。

其主要代表是朱权的《茶谱》对茶道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创直接冲泡的“瀹饮法”,开千古茗饮之新宗。他推崇饮茶时“天趣悉备”的自然美,欣赏茶的自然开态和故有的色、香、味。

二、创“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的品茗意境。达到幽趣无穷,超然物外的品茗境界和以茶明志的品茗目的。

现代茶业的发展:我国的茶叶生产和贸易,纵观近156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46年到1886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兴盛时期,这时期茶园面积的不段扩大,茶叶产量的迅速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对贸易发展。

第二阶段:1886年到1947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华茶从发展高峰一落千丈。除政治和经济方面的逆境影响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在国际市场茶业竟争中失败。当时,东印度等新兴产茶国家相继崛起,产量突增,输出骤盛,加工机械制茶品质优异,在国际茶叶市场上具有较强竟争力。

第三阶段: 1950 年到 1988 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时期,由于政府的重视,积极扶持茶叶生产,因而使枯萎的茶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茶园总面积从 317 万亩扩大到 1130 万亩,成为茶叶生产量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

中国茶文化研究弘扬与发展

(一)成立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社团和机构

虽然中国茶文化酝酿于两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台湾率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1988年,台湾成立中华茶文化学会;2001年,在浙江上虞成立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研究会;江西省社科院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于1998年成立,安徽农业大学中华茶文化研究所2000年成立,这是茶文化学术研究的专门机构。

(二)出版和发表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论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杂志,为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发表提供了条件。《茶人之家》杂志1983年创办,1993年改名《茶博览》,200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公开出版发行。而一些文史哲、艺术、饮食类杂志及大学学报也偶尔刊发茶文化论文。众多出版社也纷纷抢滩出版茶文化书籍,形成一股茶文化书籍出版热潮。

综观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一是发表了数千篇茶文化论文。以《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为代表,该刊是国内容量最大的茶文化杂志,初步统计,20多年来全国刊发的各类茶文化文章约有6000篇,其中研究论文约3000篇。

二是出版了六百多部茶文化著作。近年来茶文化热不断升温,茶文化著作出版也日趋繁荣。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海峡两岸共出版的各类茶文化书籍有600多种。

(三)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20多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在茶史研究、茶艺和茶道研究、陆羽及其《茶经》研究和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四个方面。

1、茶史研究

在中国茶文化研究中,中国茶史的研究起步最早,目前已成为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热门。

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果是茶学宗师陈椽的《茶业通史》。全书43万字,分茶的起源、茶叶生产的演变、中国历代茶叶产量变化、茶业技术的发展与传播、中外茶学、制茶的发展、茶类与制茶化学、饮茶的发展、茶与医药、茶与文化、中国茶业今昔共15章。

茶学宗师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科学出版社1988年),朱自振的《茶史初探》(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也为茶史学科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当前中国茶史研究的趋势,一是专门史研究,二是断代史的研究,三是综合研究,朝茶学通史方向发展。然而20世纪是中国茶学、茶叶科技发展最重要、成就最大的一个世纪,理应得到重视和加强研究。

2、茶艺和茶道研究

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和茶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内涵和外延均不相同。虽然中华茶艺、茶道古已有之,但是它们在当代的复兴、被研究却是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是现代茶艺、茶道的最早复兴之地。蔡荣章自1980年以来长期致力于现代茶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并创立无我茶会。

中国现代茶艺、茶道还处在探索阶段,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3、陆羽及其《茶经》研究

陆羽《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经典茶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陆羽及其《茶经》研究,是中国茶文化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在陆羽的出生地湖北省天门市,不仅成立了天门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还成立了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在陆羽生活的第二故乡浙江省湖州,也成立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

4、茶文化工具书编纂出版

(1)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

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和汇编,是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中国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应有之义。

新时期最早出版的是陈祖椝、朱自振编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农业出版社1981年),收入自唐至清的茶书58种和少量杂著、艺文,虽然仅40余万字,但重要的茶书和资料基本收录,所以广受欢迎,但是该书对一些茶书的内容视为“游戏之作”而删削又留下遗憾。

(2)辞典的编纂

张堂恒主编《中国茶学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陈宗懋主编、二百余位学者合作撰著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其中也有相当部分茶文化的内容。

朱世英、王镇恒、詹罗九主编的《中国茶文化大辞典》(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2年),全书144万字,收入词条近万,是一部全面宏富的中国茶文化辞典。

(3)其它

茶学宗师王泽农主编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农业出版社1988年),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它们虽然是茶学著作,但其中也有部分茶叶历史文化资料。

上列四个方面成果是就主要方面而言,此外,在茶与儒道释、茶与文学艺术,茶俗、茶具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成果。如赖功欧《茶哲睿智》(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年)及有关论文对中国茶文化与儒道释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钱时霖《中国古代茶诗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庄昭选注《茶诗三百首》(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对中国古代茶诗的注释和研究,都取得一定成果。

新时期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总的来说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诚如余悦所论,“一是学术的空白点仍很多,有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未能解惑,有些热点问题也没解决”。“二是有学术创见,有学术突破的论文不多”。“三是治学态度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第四篇:社火的形成与发展

关中社火的形成、发展与环境关系论述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南北夹持下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关中这块黄土地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原生态的民俗。特别是在远离城市的乡镇上,一些传统的习俗仍顽强地存活着,它们与这方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唇齿相依,关中社火就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社火,在当地又称“耍社火”,是传统民间节目综合的文化活动。包括舞蹈、杂技、杂耍、武术、鼓乐等,是群众在年节庆典、庙会上自娱自乐、表演性强的民间歌舞技艺活动的统称。其历史悠久,在甘肃、陕西等地方发扬传承。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唱腔,不同的地方稍有不同,但大体形势还是一致。

社火主要在每年春节期间,具体集中在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在当地农村,每年每个村都要产生一个负责庙会及全年民间文化、祭祀活动的民间组织,一般由农户轮流担任,其负责人称“会长”。每年春节期间,会长既负责自己村的社火活动,也负责与邻村社火演出的来往接待。表演程式:

敬神:社火出村时就已经装扮好,沿途敲锣打鼓。进村后先进庙,秧歌队简单引场,唱《十支香》等娱神祈祷小曲。然后才去正式演出场所,一般在较大的农家院落。

打场、引场:因为是地摊演出,观众攒集,需要“打”出一个场地。一般用舞龙或武术表演“打场”。旧时“打”出场后,提灯笼的小孩迅速围出一个圈,中心就是演出场地。

节目表演:秧歌队“引场”之后,开始各种小调(曲)、对唱、小剧表演。语言类节目演唱后是带“道具”的演唱,如“踩仙鹤”、“跑旱船”、“高跷” 等。社火的压轴戏一般是狮子舞表演。

追根溯源,社火,作为最古老的风俗,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能驱邪避难。崇拜社神,歌舞祭祀,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如意。在以农业为主的环境中,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由于黄土高原特殊的气候与环境,当地居民是群居生活是社火得以以原生态的面貌流传下来的主要原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民间娱乐活动。例如:社火之乡——宝鸡的《对口曲》,解放初的:“这个场子平又平,驴驮金来马驮银,骡子驮的聚宝盆,金银财宝滚进门”,改革开放后的:“这个场子宽又宽,加耍秧歌带拜年,包产到户政策好,不愁吃来不愁穿。”;新时期的:“进了场子四下看,四合大院新崭崭,你的生意跑得欢,银行存的定期款。”

国家也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民间社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社会发展,社火用更多的表演形式表现关中农耕文化的精华,以更完美的姿态传承下去。

第五篇: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生理的自我;二是心理的自我;三是社会的自我。

新生儿不具有自我意识。婴儿最初是先能辨认客体的属性,而后才逐渐认识自己的。一岁前的儿童全然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更不能分辨主客体的区别。他们经常摆弄自己的手指,并把它们放进嘴里吮吸,但并不知道手指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而把它们当做玩具。

一岁左右的婴儿,才开始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加以区别,意识到自己的手指与脚趾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态。

一岁半左右的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会使用自己的名字,表明他们能把自己和别人相区别。儿童会使用自己的名字,是自我意识发展中的巨大飞跃。

二岁以后的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幼儿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上,其中以自我评价为主导标志。

童年期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评价出现了新的飞跃,乃至以后进入少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也日益复杂,直至达到成人的成熟的自我意识水平。

二、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

研究表明,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1.通过认识别人,把别人与自己加以对照来认识自己

人最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个体往往把对他人的认识迁移到自己身上,像认识他人那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如,当看到别人对长者很有礼貌并受到大家称赞时,就来对照反思自己的言行,从而认识到自己平时对长者的态度。经过多次对比,就会促进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

2.通过分析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

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做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比较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来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

3.通过考察自己的言行和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自己

自我意识是个体实践活动的反映。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也会成为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能反映出自己的体力、智能、情感、意志和品德等特性,从而使之成为自我认识、评价的对象。如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或一项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他会从中体验到一种自信,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就会有新的认识。

4.通过自我监督与自我教育来完善自己

个体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途径,在不断的反省自己中,发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一方面通过自我监督,来克制、约束自我,服从既定目标;另一方面通过自我教育,按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自觉实施教育,以实现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积极统一。总之,自我监督,着眼于“克制”,而自我教育,着眼于“发展”,二者共同承担自我意识的不断完善。

下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 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及其评价:(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①“......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一般而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

    关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经过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发展到商业文化的产物,是商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社......

    实事求是的形成与发展

    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在这一思想路线指......

    茶文化协会发展策划案

    茶文化协会发展 策划案 二零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目录 1. 协会主题 2. 协会部门建设以及工作 3. 协会发展大计以及面临的困境 4. 附上第一次会议内容 一、 协会主题 茶是生......

    茶文化有关书籍的发展

    文字、书籍 唐〃陆羽《茶经》:世界的第一部茶书是陆羽的《茶经》。我们可以说,专门为茶而著书的人,是从陆羽开始;也是从陆羽开始,茶事才得以流传世间。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