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生茶文化及未来发展
养生茶文化及未来发展现今社会发展,养生以成为国人的重视,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方法。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而今养生方法很多,而养生茶自古都有,但在现今社会并没有让国人所接受,目前,我国保健茶仍处于起步阶段,所占市场份额较小,虽然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但市场发展需要一个过程,近年来,众多饮料企业、制药企业纷纷涉足保健茶领域,使保健茶产量不断攀升,给市场带来了很大压力;在市场培育方面,企业要引导正确消费,许多保健茶都含有中药成分,每一种中草药都有自己的功效,配合后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免除了中国中药需要熬制的辛苦。在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保健茶行业只有科技创新才可提升保健茶叶产品在国际市场多以初级原料性产品为主的低附加值形象 ,推动产业跨越式发展,努力实现保健茶经济收入的高增长。近年来,我国保健茶企业在生物茶树育种、无公害化、工业化茶园管理、茶产品深加工以及保健茶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目前,广大茶企依旧为“企业规模小、实力差、粗放式经营、经济效益低”的行业现状深深困扰,更急需寻找一条科技创新之路。专家指出,国内保健茶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开发出更有竞争力的保健茶的新品,尽快摆脱保健茶低层次竞争的局面,然而湖北芝元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打破了这个现像,湖北芝元堂骋请资深中药师,采用现代高科技,采用全国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不断的发展,成为养生茶产量超过亿万袋,也成为全国养生茶生产技术、产量名列茶行中前茅。国内养生行业依托我国悠久的茶文化和中医药文化,必然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篇: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摘要:中华茶最早起源于中国,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 ,茶树原产地在中国 ,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从现代医学意义上认识茶的保健养生功能,以茶入菜以茶入食不但丰富了饮食菜谱增添了生活情趣更发挥了茶的保健养生功能.因此 ,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
关键字:中华茶文化, 养生, 传统文化
正文:
饮茶的习惯最早起源于中国,如今饮茶更成为世界性的风尚。茶,作为世界三大健康饮品之一,足迹遍布了整个世界。茶文化与饮茶养生,篇首喝茶是中国传统的茶文化一般茶客对茶文化的源流以及饮茶养生效应不一定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鄙人略谈三点浅见属一家之言奉献同道相互交流敬请指教作者萧。而各个地区的饮茶习俗、文化又有着争奇斗艳的特色。不同的茶俗,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取向。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中华茶文化释义和研究对象
中国茶的神奇,在于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在“琴棋书画诗酒茶”中,它俨然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涤荡心灵、修身养性的良剂,儒家以之养廉,道家以之求静,佛学以之助禅。五千年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茶树原产地在中国,中国是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因此,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
但是,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兴起。1990年在杭州成立“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以后,海内外各种茶文化学术团体开始广泛广泛交流,各种各样的茶艺馆和茶艺表演队争奇斗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茶文化热”,形成跨地区、跨国的文化现象。这是改革开放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形势喜人。
鉴于茶文化的含义,与其他领域文化研究相借鉴,茶文化可以表述为茶在被应用过程中,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因此,对于茶文化的研究,不仅要对不同茶类、茶的品质、水、茶具、茶的烹饮技艺和规则程序,饮茶的环境以及茶类生产工艺沿革等方面进行研究,还应开展对有关茶的道德、美学、诗
词、书画、陶瓷和民俗等领域进行研究,这也是当前一些学者提出“茶艺”和“茶道”必须区别的和界定的依据。只有“茶艺”表演和“茶道”精神的有机结合,达到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才能构成中华茶文化的核心。从现代医学意义上认识茶的保健养生功能,以茶入菜以茶入食不但丰富了饮食菜谱增添了生活情趣更发挥了茶的保健养生功能扩大了茶文化的范围3期刊论文范敬浅议清宫中药代茶饮-中医研究中国的中药。
二、中国茶文化发展历程和精神主流
茶为中国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但应该说,中华茶文化在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之后,开始兴起,到了宋代,达到全盛,及至明清,遍及中华。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和长期的研究实践,茶的养生功效被越来越多地发掘和证实:明目固齿、提神醒脑、杀菌解毒、消脂减肥、美容养颜、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孙中山先生曾赞誉“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并提倡“茶为国饮”。
茶史学家曾把中国茶文化划分为四个历史分期,即:氏族社会萌发期、唐代发展期、宋元鼎盛期和明清普及期。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中华茶文化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并且受到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上层建筑的影响。中华茶文化源于民间,经过历代文人、僧侣、宫廷的不断总结和提高。从茶的药用、饮用发展到茶的品饮,漫长的饮茶史,不仅充分利用茶的自然属性,也认识了茶的精神属性,从而形成的各色各样的饮茶风习和礼仪,使品茶活动上升为一种融道德、美学和艺术的创造,并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遗产。
那么,中华茶文化这种传统的精神主流是什么?我们认为: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历代传统的儒、道、释的哲学思想影响至深,并与禅宗之兴起关系密切,相袭相成。其原因有二:
一是茶本身的自然属性所决定:味清苦,能提神;明目益思,益寿延年。二是茶佛素有不解之缘:据史书载: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佛教传入中国,到隋唐达到鼎盛。几乎所有名山胜地众僧云集,普及种茶、制茶、饮茶风习。禅宗所推崇的“夜不寐,不夕食”,独许饮茶,所谓“破睡见茶功”。在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茶、认识茶、学泡茶,我们这本书便在这样的诉求下应运而生了。这是一本真正面对大众的图文书,书中运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文字,在教给您最实用的鉴茶、赏茶之术的同时,也对具体冲泡方法给予了切实的指导。希望在这本书能成为您的饮茶向导,携您步入到氤氲的茶香世界中,尽享泡茶、饮茶的乐趣。因此,可以说,中华茶文化构成中国佛教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僧侣以茶供佛、以茶待客、以茶宴
代酒宴,逐步形成一整套茶宴、茶礼的仪式。更重要的是把佛教教义融进了这些仪式,于是构成东方文化深厚的意蕴。
三、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
中华医药学是一个丰富宝库。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随着现代茶叶生物化学的深入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和鉴定茶叶已知化合物共有500多种,并经过多种实验和临床证明,茶叶的药理作用还有减肥、降压、强心、补血、抗动脉硬化、降血糖、抗癌、抗幅射等等。最近,我国医药界又从绿茶中提取一种水溶性植物色素——茶色素,临床证明有调节血酯、抗凝促纤溶、改善微循环、增加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作用,是茶药理研究又一重大突破,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饮茶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有人预言,茶叶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健康饮料。因此,只要提倡科学饮茶的适量饮茶,可以说,茶对人体健康长寿有百利而无一害。这正是中华茶文化与养生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中华茶文化是我国传统饮茶风习和品茗技艺的结晶,具有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而贯穿中华茶文化的精神主流受到传统哲学思想影响,并与禅之兴起关系密切。历代相袭而不易。而中国的养生学历来把培养德行作为养生的第一要义。
中华茶道则因时代不同,茶类不同而形成不同类型的茶道和仪式,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是,并不刻意追求繁文缛节,而是着意于品尝和发挥各种茶类的色香韵味,追求一种融洽宽松的气氛,达到“释躁平矜,怡情悦性”的精神境界、其茶道程序和仪式与科学饮茶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把茶的保健价值、养生价值和欣赏价值三者有机结合了起来,实在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和谐结合的活动。这正是中华茶道兼有健身与养生功能的道理所在,又是中华茶道能够从古到今,从宫廷到民间,从文人到僧侣,从中原到边疆流传不息,并达到空前繁荣的原因。因此 ,中华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且对世界文明进步具有特殊的贡献。
无论是惠及全人类的中华传统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还是在西方人看来既神秘又受用的佛道文化.中医文化无不影响和改善着现代人的生命质量。这正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文明历史的最好印证。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吴觉农先生和湖南刘先和,为茶叶事业鞠躬尽瘁,既是爱国主义者,又是当代茶人杰出代表。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在我国,无论天南海北,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婚丧嫁娶,无论探亲访友;或者邀游赏景,或者相聚闲聊,或者参观访问,或者洽谈业务;甚至工作家居、饭前酒后,都少不了茶。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用茶激发创作灵感,用茶协调人际关系,用茶陶冶个人情操,用茶净化社会风气。正是这些组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参考文献:《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第三章 茶文化与养生的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茶文化与养生、饮食文化与养生》第一部分 茶文化与养生;
盛世尚茶风——谈谈茶文化的发展趋势[A];97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学术研讨会论文提要。
中华茶文化与养生
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10级经贸日语专业
学号:2094162838
姓名:孙滢蕙
第三篇:茶文化和茶叶的养生价值
茶文化和茶叶的养生价值
起源:
人类为了生存,不得不适应大自然,生病了也不得不去找药物来进行治疗。本人认为现在所知道的药物和食物,总是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而从生活治疗中逐步实践出来的。
唐朝的陆羽在他的《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本草经》中写到:“神农偿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所以茶叶的食用发现,最早应该是来于对疾病的治疗作。分类:
茶叶从发现了药用价值以后,为了保存起来,以方便平时日常的应用,就不得不去考虑到茶叶的保存方法。新鲜的茶叶是不好保存的,必要把多余的水分去掉,才能有效的保存。但在为了对茶叶的保存进行加工时,时不时的出现了问题。比如发酵了,但吃了经过发酵过的茶叶,又发现了新的作用。于是就偿试着各种加工方式,才有了现在各种各样的茶。就以茶叶的加工方式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大类。
绿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制作过程是把摘来的茶叶,放在200度的高温的锅里炒去茶叶本身大部分的水分(制茶工艺上的术语称为“杀青”),再进行揉搓。揉搓好了,再分散开了,等凉了以后再烘干。绿茶是中国产量最多的一种茶,比如龙井、碧螺春等都是绿茶一类;
黄茶:是一种稍微发酵过的茶,在制茶过程中,把摘来的茶叶经过闷堆捂,把原来绿色的茶叶,捂堆发酵成黄色。再杀青、揉搓、烘干而成。此类茶叶比如霍山黄芽等是其代表;
白茶:是轻度发酵的茶,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茶叶用太阳晒干或者用文火烘干,使茶叶上白色的茸毛完整的保留下来。常见的有白毫银针、白牡丹等; 青茶:是一种半发酵的茶,制作时适当的发酵,使茶叶片稍有红色,发酵的程度以茶叶的中间是绿色,边上红色。茶叶中的术语称为“绿叶红镶边”。常见的有武夷岩茶、铁观音、冻顶乌龙等;
红茶:是一种完全发酵过的茶叶,制作时不杀青,而是把摘来的茶叶先放一两天,使茶叶失去部分水分,再揉搓成团来发酵。让茶叶发酵到红色时,再来炒烘。代表的茶叶是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等;
黑茶:也是一种完全发酵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和红茶差不多,只是在堆积发酵的时间比红茶的要长,等到发酵到黑色时再来炒烘。最有名的是云南的普洱茶,湖南黑茶味道也不错。
茶叶的性能:
茶叶从加工上来说,随着发酵度的轻重,茶叶的性能是会变化的。茶叶本来的性能是寒凉之性,随着发酵的程度加重,寒凉之性也就少去。所以绿茶是寒性的,但红茶和黑茶而是温性的了。有的人说“红茶养胃”,主要也就是对于一些脾胃虚寒的人来说,喝红茶不会像喝绿茶那样的伤胃。另外茶叶的采摘季节不同,性能和有效成分也不一样,这和中药的一样。
3-5月份采摘的茶叶为春茶,春季的气温适中,加上经过了冬天的畜养(冬天是藏精的季节,万物都一样),所以茶的香气要浓得多,春天采摘的茶叶,一般是绿茶。
5-7月的炎热夏季,植物的能量上浮于叶子,再经过强烈的太阳光照,使茶叶的苦涩味增加,如果还是加工成绿茶的,则难以入口,很不好喝,一般都是通过发酵来加工,比如普洱茶,就一般是用夏季的茶叶为原料。8-10月份,处于初秋,茶叶经过春夏两季的生生,茶叶内的物质相对会减少,滋味和香气会显得比较和平。这种茶叶没有春季的香,但味道上也不会和夏季这样的苦涩。一般是用半发酵的制作方式来加工,比如铁观音,茶叶中清香又带有苦涩。
10月份以后,气温逐步转凉,大自然的气机肃降和内收,茶叶的内含物质也开始逐渐的增加,所以这时茶叶的滋味醇厚,香气很浓。但因为夏天的暑气没有完全退清,所以茶叶的苦涩叶还是较重,不适合加工成绿茶,一般用于半发酵的加工来制作,比如冻顶乌龙等。
茶文化的形成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指导的一切活动。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得有一批对此领域有深入理解的人,升华出来的。从中国饮料吏上来说,在唐之前,主要以酒为主,茶叶还没有普及,所以也没有形成茶文化。直到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有关于茶叶方方面面的知识才系统的形成,这可以标致着茶文化的形成。要形成茶文化,一方面是要有一大批的人在喝茶,并且有些是对茶叶的有很深理解和体会,再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才能形成茶文化。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常常三五人一群的在一起谈天说地,在这谈话的过程中,人的头脑要清醒,喝酒多了,醉了,还谈什么呢。茶叶有很好的提神效果,人喝了不会醉。谈话时,讲话多了,会口渴,喝喝茶又可以解渴。加上当时中国的“礼”,于是茶文化就出来了。因为这些文人墨客,大多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的更是影响很大的大家(比如苏东坡),茶叶通过他们的喝法,就会带来一大批崇拜者来效仿,并且会以这些大家对茶喝法、理念等为标准来实施。但这种茶文化,已经不再是现在一些茶叶店里弄个茶壶泡泡喝,弄得玄乎玄乎的,故装高明的文化。
茶叶的养生价值
上面说到茶叶的不同加工方式,和不同的采摘季节,会对茶叶造成不同的性能和作用。于是,针对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选择茶叶也是很关键的问题,选择错了,反而会喝坏了身体。
脾胃虚寒的人,最好别喝绿茶,因为绿茶没有经过发酵的茶,性寒。喝了对脾胃反而不好,特别是一些慢性胃溃疡的病人,喝绿浓茶,常常会引起胃痛。所以这类人群可以选择人参乌龙、祁门红茶、黑茶、普洱等茶叶来喝。
对于一些常常睡不着觉的人来说,一般不建议喝茶,因为茶叶里有咖啡因的成分,人喝了会让人兴奋,会影响睡觉。但中医上讲“胃不和则不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脾胃不太好,运化不利,就会生痰湿。痰湿闭阻,日久会化热,热上扰于心神,人就会睡不着。这种失眠的人,如果说见舌苔黄厚腻的,可以喝绿茶,但一般以白天喝为好,晚上喝了不是怕会引起失眠。绿茶有很好的清热利湿的作用,湿热一去,睡觉反而好起来。但是痰内阻的人,大多阳气也较弱,如果说没有明显的湿热症存在,还是别喝茶的好。记得有一人,我在吃饭时说到了茶叶的作用和选择时,他听去了,但没有细听,但觉得自己的脾胃是虚寒的,于是选择了铁观音来喝。没想到茶后一整个晚上都要起来拉尿,所以说,对于阳虚之人,晚上喝茶还是注意点的为好。
第四篇:茶文化协会发展策划案
茶文化协会发展
策
划
案
二零一三年五月三十一日
目录
1.协会主题
2.协会部门建设以及工作
3.协会发展大计以及面临的困境 4.附上第一次会议内容
一、协会主题
茶是生活
从古至今,细细体味,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的一段茶的作用: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作为一个大学校内的茶文化协会,要做到上述所有,不仅非常困难,而且有些也是不必要的,据2012年9月份至今,有关茶文化在校内的活跃程度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1.茶在校内的活跃度明显不够,协会没有带动更多的人去了解茶,也没有很好的提供给爱茶的人一个好的交流平台。2.茶以一种高雅的茶艺表演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脱离了它本身的质朴。
茶应该是朴实无华的,应该是贯穿于生活的,因此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茶、亲近茶,知道茶的功效,我们将这届茶文化协会的主题定为:茶是生活。
二、协会部门建设以及工作
宣策部:
1.做好各项策划工作,该项工作全体成员都可共同参与 2.负责协会的形象设计与协会文化宣传 3.负责协会活动宣传,宣传海报的制作,主要是茶会的策划 4.设计每期茶文化知识的小报,制作要新颖。比如制成书签或者手绘
5.建立微博,发布茶文化知识与各项通知,及时更新 6.茶文化宣传形像大使
外联部:
1.负责与校内社联以及其他协会紧密联系,与校外各高校之间保持联系
2.负责密切关注茶企业动态,以及茶界动态,收获及时消息,创造学习和实习机会
3.销售茶叶,赚取协会资金(目前还没有苗头)4.茶文化宣传形像大使
会员部:
1.向会员传达协会的近期活动安排,召集会员参加协会的活动,保证协会的信息通畅 2.建立会员档案
3.日常联系会员,反映会员民情,并及时上报 4.茶文化宣传形像大使
秘书处: 1.设立三人,每一个人分派到一个部门内部,由其中一人管理
2.记录各部门工作实况,做好实录并建立档案 3.管理协会资金出纳 4.茶文化宣传形像大使
(由于目前协会成员均为茶学12级学生,茶文化协会在校内并不是大型协会,经所有人商讨决定,协会部门没有设置明显的等级,我们是一个团体,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三、协会发展大计以及面临的困境
协会发展大计:协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着“茶是生活”而开展一系列有关的活动以及在日常贯彻宣传茶的相关知识,让大家对茶和茶文化有正确的认识。通过会议讨论得出:
1.茶会:每两个星期一次,每次茶会设计要不一样,主题要新颖,地点选择要合适,要让茶会越来越大众化。比如设计成茶叶猜价、品茶猜茶(不一定都非要是茶)、茶会联谊等等形式。与此同时宣传茶的相关知识,让大家了解更多茶的功效和文化。
2.会员茶艺体验:每月一次茶艺教授,请茶艺老师以及学姐教授会员茶艺。同时加强自身学习,尤其是泡茶 礼仪的学习。
3.茶叶知识普及:每季度一次,根据季节选择茶的品种,着重宣传该类茶。以露天形式为佳,地点选择要集中,着装整齐,物品配置齐全,环境设置要好,可以边品边讲解,并设有展板宣传。也可以代购茶叶。
4.期期小报:期期小报是穿插于活动不频繁的期间所作的茶知识和文化宣传。服务对象主要是会员,可以制作成书签和精美的卡片,对外的宣传以张贴于茶水间的手绘为主(如果以后有更好的点子则再议)。
5.茶迹之行:组织感兴趣的人一同前往具有茶文化历史积淀的茶园访茶。同时趁机会多学习交流。
6.微博茶网:建立微博,发布茶协动态,以及更新茶文化知识,逐渐形成一个网上的交流平台。
7.茶馆:开办一家校内的茶馆,提供学生日常小会、休闲放松、朋友闲聚、喝茶品茶、小糕点等等一系列目前我们学校还没有的具有茶楼氛围的场所,但是任重道远。
协会面临的困境:
1.资金问题,茶叶茶具以及宣传活动费都需要资金,也许刚开始我们能够每人出一点先办几期,但长期以往并不是长久之计,会员会费是远远不够的,拉赞助需要我们具有宣传性的活动。
2.基地问题,我们没有自己的基地,耕读茶室只能解燃眉之急,不能长期作为根据地。
3.买茶叶可以成为协会的资金来源,但是茶叶的来源以及如何建立一个茶叶销售机构还需要具体商讨,其中还包括校园市场的开拓。
4.茶馆面临的问题是最大的,适合茶馆的地点需要静,而依照我们学校的管理,申报学校的基地本身就很困难,需要我们有一份详尽的策划案;与此同时,茶馆的经营是我们学生能力所不及的,所以茶馆是一个长远的目标。
第五篇:茶文化有关书籍的发展
文字、书籍
唐〃陆羽《茶经》:世界的第一部茶书是陆羽的《茶经》。我们可以说,专门为茶而著书的人,是从陆羽开始;也是从陆羽开始,茶事才得以流传世间。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秀疵,自称桑荣翁,又号竟陵子,唐复州竟陵人。在唐上元初(公元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吴县),开始闭门著书,有时一人走到野外,“育诗声木,徘徊不得意或渐哭而归。”他特别喜好茶,著《茶经》一书,于是天下尚茶成风,后世遂尊之为“茶神”。
现今所存的《茶经》一共分为三卷十节。卷上:一之源,谈茶的起源,茶的性状、名称和品质;二之具,谈采茶、制茶的用具;三之造,论述茶叶的种类和和采制方法;卷中:四之器,列煮茶、饮茶的器皿。卷下:五之煮,讲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品第;六之饮,谈泡菜的风俗;七之事,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等;八之出,谈各地所产茶叶的优劣;九之力,指那些茶具、茶器可以省略;十之图,教人用绢写茶经悬挂。
《茶经》有系统总结自古至唐朝的茶叶生产经验,很详细的搜集历代的茶叶史料,并认真的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结果,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直至在今天,其内容还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
唐〃张又新《煎茶水记》:《煎茶水记》一书,是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时,张又新所作。张又新,唐陆泽人,字孔昭,元和进土。他是工部侍郎张宪的儿子,又为当年阴险的宰相李逢吉的手下,是所谓“八关十六子”的才子型人物,宦游狡诈的官场,留下一个不好的声名,官做到尚书省左司郎中而止。
《煎茶水记》原称为《水经》(据《太平广记》卷三九九),但又怕和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相混,所以改成《煎茶水记》。这本书的内容系根据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这一部分略加发挥,而著重水品。他采取各论的方式加以展开,先批评刘伯温将各地适于煮茶的名水分为七等:“扬子江南灵之水第一,无锡惠山寺之石泉水第二,苏州虎丘寺之石泉水第三,丹阳观音寺之石泉水第四,扬州大明寺之石泉水第五,吴服江之水第六,淮水为最下第七。”并力主陆羽的一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井水者下等。一不够考究,于是张又新将各地的茶水扩大为二十种,重新品评为“庆山康王谷之水兼第一、无锡惠山泉水第二,蕲州兰溪之石下水第三、峡州扇子山下方桥之潭水第六,扬子江之南灵水第七,洪州西山之西东瀑布水第八,唐州桐柏县之淮之源第九,庆山龙池山之顾水第十,丹阳观音寺水批十一,扬州大明寺水第十二,汉江金州上游之中零水第十三,贵州王虚洞之香溪水第十四,商州武关西之洛水第十五,吴淞江水第十六,天台山西南峰之千丈瀑布第十七,郴州之加图泉水第十八,桐庆之严厉陵滩水第十九,雪水第二十。”
综观《煎茶水记》之论,北宋欧阳修在《大明水记》中曾大加批评;认为《煎茶水记》是不正确的,又批评他将各地的茶水也按一、二、三而分成等级,是一种错误的举动。
唐〃苏庆十六汤品:《十六汤品》一书,为唐朝苏庆所折,仅一卷。
苏庆的传记不明。书中内容是因陆羽《茶经》五之煮,将茶水煮沸的情况分为“第一沸(鱼目),第二沸(涌泉连珠)、第三沸(腾波鼓浪)”,所以也分为十六汤品,认为决定茶味的,就在场之增减。
苏庆说:“所谓十六汤品,根据开水滚沸的情况,可分为三品;由于灌注开水的缓急,也分三品;由于沸汤器的种类不同,可分五品,一共是十六品。”苏庆对这“十六品”各给予一个美称;“第一品得一汤,第二品婴汤,第三品百寿汤,第四品中汤,第五品肠脉汤,第六品大壮汤,第七品宝贵汤,第八品秀碧汤,第九品压一汤,第十品缠口汤,第十一品减价汤,第十二品法律汤,第十三品一面汤,第十四品宵人汤,第十五品贼汤,第十六吕大魔汤。”
《十六汤品》与《煎茶水记》在唐、宋时颇为流行;到元、明时,由于淘汰固型茶,水与汤既失它的神秘性,也就没有任何的价值了。
宋〃蔡襄《茶录》:宋朝的茶书,首先要推及蔡襄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所著的《茶录》。他是福建仙游人,看到陆羽的《茶经》上没有记载福建的建安茶,心里非常感慨,于是写了一本《茶录》。
蔡襄,福建仙游人,字君谟,在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是仁宗、英宗朝代的第一流政治家;特别在书法方面,他和苏轼、黄庭坚、米芾并列为四大家一。累官知柬院,出知开封府,压知福州、泉州、杭州。
《茶录》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谈及茶的颜色、香味、味道、贮藏方法、灸制陈茶的方法、研法、筛法、汤之增减,茶盏的温法、点法等;下篇论茶器谈及有关茶焙、茶笼、砧、椎(打台和槌)、茶钤(即茶挟)、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等。
在《茶录》一书里,除强调茶的色、香味,还弥补陆羽“花经”许多不足的地方;同时,到宋朝时,饮茶不仅普及化,甚至在追求品茗的艺术境界了。
宋〃赵佶《大观茶论》:以土生土长在建安茶区的黄儒来说,《品茶要录》的确使该地的茶及宋朝的茶饮给予审慎的阐扬及评论。
明〃钱椿年《制茶新谱》:从元朝到明朝,饮茶的方法有很大的转变,固型茶逐渐没落,继之而起的,是流行喝末或以茶叶冲泡,通称散型茶。所以,《制茶新谱》也就应运而生。
《制茶新谱》是明钱椿年于明孝宗弘治间(公元1488年-1505年)所编著的。
这一本书主要根据陆羽《茶经》、蔡襄《茶录》两本书,期间夹杂一些其他的著作,并没有新的内容;但在“制茶诸法”项下,提供不少的新的见解和主张,侧重在末茶和叶茶的制法。如“烹茶时,先用热汤洗茶叶,去除其茶叶的麈垢、冷气,然后烹之。”是相当现代化的说法。
明〃田艺蘅《煮泉小品》:《煮泉小品》是一本论茶水的书,为田艺蘅所著。
田艺蘅,明钱塘人。这个人博学善文,并且多闻好奇;性情豪放、嗜酒、好任侠。曾担任过微州刺史,辞官后隐居在家,耽于赋诗,有《田子艺集》等著作。
《煮泉小品》一书的内容,分为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江水、井水《大观茶论》可称得上是宋朝的第二部茶书,可与《茶录》并列;它是赵佶(宋徽宗)是宋朝第八代皇帝,在位二十五年。后为金人所俘,死在东北,北宋亡。但是徽宗是中国历代皇帝中优秀的文人之一,不论绘画、书法,都是第一流的名手。“大观”是徽宗的年号,在大观初年,徽宗著《茶论》,后人于是名为《大观茶论》。
本书的内容,包括茶树的种植方法、采茶的时期、采茶的方法、蒸茶的方法、榨茶的方法、制茶的方法、鉴别茶品的方法等;大致上以陆羽的《茶经》为立论基础,进而根据宋朝的变革而详加讨论。有关茶器,大体上与蔡襄的《茶录》所言相同。但到本书为止,才首次出现竹制的茶筅(洗刷锅的洗帚),在某些方面起着划时期的变化,因此对于点法方面和茶的品名有详细的叙述。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宋〃赵汝大砺《北苑茶录》、《宣和北苑贡茶录》一书,是北宋熊蕃所写。
熊蕃,住在北宋著名的茶叶产地北苑(福建省建瓯县)附近的建阳人,字茂叔;他是个长于作诗的文人,筑室颜名曰“独善”,学者 号、绪谈等十目,专论茶水的品质。内容相当渊博,又广泛搜集以往的诸家议论,如陆羽、张又新、刘伯温、苏庆等的意见,能取长去短,又适用于散型茶,所以能风行一时。
明〃许次抒《茶疏》:《茶疏》作者许次纾,明钱塘人,字然明。他好学多问,嗜茶成癖;并于饮茶之间,吟诗育词,颇为自乐,特别喜好旅游,见识很广。
本书中分为产茶、今古制法、采摘、介中制法、收藏等章;收藏一章又分为三十六项目。产茶这一项,完全据弃前代的文献,而专门陈述当时的事;今古制法这一项,则批评宋朝时代的团茶,反对茶叶混入香料以图抬高茶价,以致丧失茶的真味;采摘这一项,对于几种被人喜好的茶书里所没有的,都有详细的记述。
可见,《茶疏》不但是明代茶书中最好的一本,而且也可说是超出历来的一本茶书。
明〃屠隆《茶事赋》:“茶事”为屠隆所著《考般余事》中的一章,该书流传很广。
屠隆字长卿,又名纬真,号赤水、支光居士;生于浙江邓县,故自称东海人。性格放任,擅诗文,好宴游,风流有名。他不但发行文房清玩,对这禅佛也有深刻修养;有特殊文人气质,文章为独善先生。这一书名上的“宣和”两个字,是宋徽宗的年号,和大观、政和、重和、宣和加在一起,表示这本书的著作时期。
由于陆羽《茶经》八之出,没有提及北苑产茶,所以特写此书,专门叙述茶事。书中把北宋在北苑而盛产茶叶的帝室御料茶园的历史,以及制茶的概略、进贡的经过,加以扼要的说明,并附绘图。
这本《宣和北苑贡茶录》问世不久,因茶事益兴,业务范围扩大,被人发现为“所述欠详”。于是在淳熙丙午(公元1186年),由担任过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的赵汝砺,搜集补充资料,折述《北苑茶录》一书,做为《宣和北苑贡茶录》的补遗。
宋〃黄儒《品茶要录》:《品茶要录》为宋黄儒所著。黄儒,字道辅,宋建安人。
黄儒认为:有议论茶事者会著文讨论采制的得失、茶器之宜否、斗茶时的汤火,并将茶事书于绢绸之上,流传广远;却没有提到欣赏鉴别的标准。于是黄儒细究摘采制造时的得失,分为十说道出其中缺点,总名之为《品茶要录》。其十说为:
一、采造过时;
二、白合盗叶(茶芽形状似鹰爪,而有两片小叶子合抱生长的就是“白合”;新条之叶换而生而且色白的,称为“盗叶”;
三、入杂;
四、蒸不熟;
五、过熟;
六、焦釜;
七、压黄;
八、洁膏;
九、伤焙;
十、辨容源沙溪。
高明洗练,所以世人非常爱好他的作品。
本书内容分为茶品、采茶、日晒茶、焙茶、藏茶、诸花茶、择水、养水、洗茶、侯汤、注汤、择器、条器、协盏、择薪、择果、茶效、人品、茶具等章,细腻小品,读来如冰水人心,清凉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