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技巧》教学设计
《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技巧》教学设计
天津市河头学校 王春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
2、掌握课外现代文答题技巧,并能熟练运用。
二、教学重点:掌握答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熟练运用。
四、教学方法: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
在这春暖花开的四月,同学们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如果把中考比作一场战役的话,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无疑是我们这场战役最大的劲敌,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克敌制胜的方法,可以让同学们决胜千里之外。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师:我们都知道在古代,如果想要打赢战役的话,首先要做的就是,知己知彼,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中考现代文的考试题型。
(一)准确定位,做到“知己” 目前自己阅读理解所处水平:
1、知所云,答所问。
2、知所云,答非所问。
3、一知半解,答点是点。
4、不知所云,无从答起。
如果你处于第四种,那这节课就要更加认真。
(二)步步为营,做到“知彼” 1.中考阅读考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筛选、概括、理解、赏析)中考阅读基本题型:
1、概括内容、行文思路题
16.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4段概括(4分)(2014天津中考)
17.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2013天津中考)
2、修辞作用题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3分)(2014天津中考)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2013天津中考)
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
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题
19.“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2013天津中考)
4、理解文章词语、句子含义题
20.文章使用什么写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4分)(2013天津中考)
5、段落作用题 19.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4分)(2014天津中考)
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一)、概括内容、行文思路题
1.分析题目
2.读透文章,把握线索
圈点勾画法:一画时间和地点
二画人物和事件
三画景物加特点
四画情感加观点(由物及人)
3.归纳总结,形成答案
(二)、2、修辞作用题
一般答题思路:
①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 ②写出了„(什么)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给读者(怎样)的感受
(三)、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情感题 • 研读题干 • 分析文章 • 画出情感 • 定位答案
(四)段落作用题
(1)结构:
开头段: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引起下文 中间段:承上启下
结尾段:照应开头、收束全文(2)内容:
开头段:渲染气氛、揭示主题、设置悬念、引起兴趣
中间段:如何承上,怎样启下。
结尾段:点明中心,深化主旨题、升华情感、总结全文。
三、沙场点兵,亮剑杀敌。
1、我们已经知己知彼,也掌握了相应的答题技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亮剑杀敌,熟练运用刚刚我们所掌握的知识。
• ④去年7月,那是 一幅多么美丽的景象。黑槐林里每一棵黑槐树都约 好了似的憋满了槐米,串串篷篷。喜气洋洋。
⑤有一天,暮色四合时,我踱过去,突然发现一地残枝断叶,抬头望,一树槐米皆被乡里街坊们尽数采去,原来密不透风的叶盖已经稀稀疏疏、透天望月。
• ⑧三年过去了,任我怎样浇水施肥,它也只是长些绿叶,不见开花。移了它的魂,切了它的骨,它变成了冷美人,不给花貌,不给笑容。它静默着抗议,用不开花的方式。
• 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 ⑩又是暑假,清晨,我去黑槐林做瑜伽,看到一锥锥,一蓬蓬槐米!我惊呼。接下来的几天里,它们都次第捧出各自的花蕾,整个黑槐林黄绿绿地静默着。•
1、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黑槐树的经历。(3分)
②我最喜欢的是看黑槐树开花。黑槐树开不出惊世骇俗的艳绝丽绝之花,它的花很小、很白,一蓬蓬,一穗穗,那么小心,那么内敛,那么自得,默默地开着自己的花。不争艳,不媚俗,只开自己心喜之花,只做自己的白衣仙子。然后,会结荚子,名日槐角,字连墩。清清爽爽开花,利利落落做树,可以与他人无关,确实与他人无关。
1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4分)(2013天津中考)⑨所以,我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去年断枝断骨,妻离子散,换了谁都会抗议。
19.“我”推想“今年黑槐林拒绝开花已成定局”的原因有哪些?(4分)20.文章使用什么方法来凸显“一棵树的智慧”?请 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智慧”的内涵。(4分)
四、作业布置
近三年中考课外现代文阅读
最后想对同学们说的是,十年磨一剑,相信同学们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与对阅读方法的反复训练,必能在中考的考场上亮剑杀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二篇:2018年中考现代文答题技巧
2018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答题格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8、记叙文中的过渡和照应
(1)过渡
作用:承上启下
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
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
③转换不同的叙述方式。
(2)照应。
分析文章的照应,要做到四看:
①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
②看开头与结尾照应。
③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
④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
9、理解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中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关键词语,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语语的含义。
(2)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
(3)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10、理解句子的含义
(1)文章开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话题)、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
(2)文章结尾段(句)的作用可能有: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
(3)文章中间段(句)的作用可能有:过渡(承上、启下、承上启下)作用。(以上三种题型回答时格式为:在内容上,起到---------的作用;在结构上,起到---------的作用。)
11、常用的修辞方法:①比喻(形象,生动……);②拟人(形象,生动……);③夸张;④排比(增强气势);⑤对偶;⑥引用(增强气势);⑦设问;⑧反问(增强语气)
比喻句的作用可能有: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什么(本体)的哪些特点。
排比句作用是节奏明快,语气连贯,读起来酣畅淋漓,气势磅礴,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1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①象征;②对比;③衬托(人物);④烘托(气氛);⑤伏笔/铺垫;⑥照应/呼应;⑦扬抑(欲……先……);⑧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⑨悬念;⑩巧合。
13、划分记叙文的段落层次:划分段落层次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按时间先后划分。
(2)按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划分。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划分。
14、概括记叙文的各段段意:
(1)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2)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3)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概括一件事的框架(方法)是:谁(一般是文章的主人公)干了什么。
15、归纳记叙文的中心:
(1)从分析标题入手。
(2)从分析材料入手。
(3)从分析段首入手。
(4)从分析篇末入手。
(5)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
(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16、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2)从侧面描写入手。
(3)从细节描写入手。
(4)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17、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分析记叙文的写作特点,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⑪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
⑫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
⑬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
⑭从文章的语言运用方面看。
18、记叙文的六步阅读法:这是一种根据文体特点来阅读记叙文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阅读一切以记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写人、写事、记事、绘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各种类型文章。
如: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日记、游记、参观记、访问记、回忆录、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等等。其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⑪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⑫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⑬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⑭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⑮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⑯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19、赏析语段:
⑪内容(写什么;选材有什么独到之处);
⑫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
⑬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
20、标点符号:
(1)引号的五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特定称谓;③、表强调/表着重指出;④表特殊含义;⑤表讽刺或否定。
(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解释说明;②表声音的中断或延长;③表插说;④表话题转换;⑤表递进。
(3)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第三篇:课外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手》凡夫
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
“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
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
再也无法忍住,呜„„呜„„
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
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就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
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
“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一块五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
“混蛋!”他咆哮起来。
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
我理解了他„„
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1、依文章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看手背,着力写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看手掌,着力写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次看手腕,着力写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父亲的“手”的刻画,表达了“我”对父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父亲的手”上,你品悟到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
3、“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
么?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4、“我理解了他”,理解了父亲什么呢?对其分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
[]
A、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
B、父亲对“我”爱之深。
C、父亲希望子女们自强上进。
D、父亲认为“我”太任性,恣意浪费钱财。
5、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6、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
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
你心酸难耐的事例,谈谈你当时的心理感受。
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感受:
1、指甲厚 裂口多 血痕深 惭愧和感激(感恩)。(意对即可)
2、勤劳 克俭;无私 坚强。(意对即可)
3、①指甲厚难剪
②内心沉重,剪得小心仔细。
③激起强烈的情感浪潮。(意对即可)
4、D5、丰富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升华了主题);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意对即可)
穿过风雪的音乐盒
骆非翔
(1)那一年,他去西藏八宿的一个小乡村支教,在那里支教两年后,他就可以顺利
地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
(2)初入校门的那一天,孩子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排成两排,向他敬礼。那天白雪飘
飘,那一双双举过头顶的手没有一双戴着手套,他们的手套就挂在脖子上。
(3)他留了下来,教他们语文、数学、自然、生物,教他们认识山外的山,山外的城。
(4)孩子们来自不同的村落,近的就住在乡里,最远的孩子甚至要翻过一座海拔3000
米的雪山。他很熟悉那个住在最远地方的孩子,孩子的名字叫也措,黑黑的小脸,漫着两坨
高原红。据说,他是这个学校最穷的学生,学费一直都欠着。他们家里只有一匹马,是整个
家唯一的生活来源,为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春天来的时候,偶尔还能接上几个观光客。
(5)也措平日里非常沉默,但是眼神却很特别,有点怯怯的忧郁,忧郁中透着惶恐,惶恐中又露着一丝坚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里,他见到的眼神是整齐的,老人孩子都一样,单一而纯净,惟独这个孩子,眼中似乎有很多的内容。
(6)雪大的时候,全世界只剩下了白,无法再找到道路。家远的孩子只能留下来,住在老师的宿舍里。那天,他的宿舍也留下了几个孩子。
(7)那个晚上,孩子们在他的允许下翻看他的东西,并抱着他的吉他乱弹。只有也
措,那个忧郁的小也措,在翻看他的一个小小的音乐盒,那是他的初恋女友大一时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虽然毕业前他们已经分手,但他还是一直保存着这只好看的音乐盒,它亦是他反
复拾取的快乐。他来了之后的那些日子,总是不停地打开它,听那首熟悉的《致爱丽丝》的曲子,听到泪眼模糊,直到有一天,发条崩坏了。
(8)此刻的也措正抚摸着那个音乐盒,眼神,是他熟悉的淡淡的忧郁。他走过去,问也措:?”
(9)“不。”也措的话也总是那么少。
(10)“它叫音乐盒,一翻开盖就会唱歌。”
(11)“是谁送给你的?”也措居然问了一个令他措手不及的问题。
(12)“是妈妈在我生日的时候送给我的。但是现在坏了,要不就可以让你听一听了。”
对着孩子,他还是撒了谎。
(13)也措看了他一眼,就低着头不说话了。
(14)那一夜的雪很大,他能听到学校后山的树木折断的声音。等他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门前的花圃被雪盖住了,操场的树,枝干被雪压断了许多,远方除了雪还是雪,除了白还是白。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
(15)那一次,也措在他的宿舍里住了整整三天,可是从第二天晚上开始,也措便开
始想家了,听到半夜风雪沙沙的声音就哭了,他不由把他搂在怀里问:“是吗?”
(16)“我要见阿妈”也措一开口,泪水又掉了一串。
(17)他鼓励孩子:“老师的妈妈在很远的地方,老师一年只能见一次妈妈,老师也
很想妈妈,但是老师都不哭,不哭了好吗?”
(18)也措看着他,停止了哭泣。第三天黄昏,也措的母亲骑着马来到了他的宿舍门
口,接走了也措。
(19)那一年的冬天,雪一直很大,过年的时候,雪已经封了路,他很想家,却没
有能够回去。
(20)终于到了第二年春天,雪少了,阳光有了暖意,他听说不远的镇子开始有了
稀少的游客。路,看来是通了,但是他却没有时间回家,因为孩子们已经开学了。
(21)也措也来了,像是换了一个小孩一样,不再是淡淡的忧郁,而是似乎有种说不
出的欢快,总忍不住想笑。依旧不爱说话,总是偷偷地看他。
(22)然后就到了他的生日,没有人为他庆祝,他孤单地为自己点燃了蜡烛。可是三
天后,他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邮包,邮包是从北京寄来的,拆开来,竟然是一个音乐盒,比
他那一个还要漂亮。音乐盒里放了一封信,他看着,心就像春天的雪一般簌簌融化了„„
(23)信是北京的一个陌生人寄来的,那人在信中说,他在前一个月来了一次八宿,碰到了一个叫也措的小孩,小孩牵着家里的马送他进山,却没有收他一分钱,只要求他回去
之后,在4月初给他的老师寄一个音乐盒当做生日礼物,因为,老师的妈妈送给老师的音乐
盒坏了,老师已经很久没有见到妈妈了„„
(24)他只需在那里支教两年的,但是他却整整呆了六年才回去。走的时候,他把那
个珍贵的、曾经穿越风雪来陪伴他的音乐盒送给了也措--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一个善良勇
敢的大孩子了。
18.第(21)段划线句子中关于也措眼神的描写有何作用?
答:
19.支教老师原来计划“支教两年”却最终“呆了六年”;也措家平时依靠一匹马获得“唯
一的生活来源”,但是也措“却没有收”北京陌生游客一分钱。对他们的矛盾行为,你是怎
么理解的?
答:
20.文章多处直接或间接地描写了大雪,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
答:
21.请简要概括也措是个怎样的小男孩。
答:
22.文章标题“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意蕴丰富,试谈谈你的理解。
答:
18.也措眼神由“忧郁”到“欢快”的变化突出了他快乐的心情。情节上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下文北京的陌生人给老师寄音乐盒做铺垫。
19.受也措的影响,支教老师改变了“回城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的初衷,体现了支教老师
为藏区孩子而无私奋奉献的精神。
20.照应了题目,渲染了高原环境的恶劣,交代了也措和老师不能正常回家的原因,突出了
支教老师的形象。
21.也措:外表普通而憨直,内心执着而坚定。
他有着对生活的追求和感恩的心 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惧困难的精神。
22.表层意思是因为音乐盒是从北京寄来的,它穿过了雪山,来到了西藏,深层意思是音乐
盒战胜了风雪的严寒,给人带来温暖和爱意,它真切地表达了藏区孩子们对支教老师浓烈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第四篇:中考课外文言文应对技巧
中考课外文言文应对技巧
面临中考,课外文言文对大部分考生来说是个难点,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只要大家在平时练习中注意用心发现、总结,就会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方法。
课外文言文经常考的无非就是实词、虚词的解释,文言句子的翻译和归纳文章的寓意、主题或者要求开放式的评价文章中的某件事、某个人。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本就是弄懂每个实词、虚词,疏通文意。下面就先来谈谈对课外文言文中的实词我们如何把握:
一、增加词汇量,为自己积累得分资本
何为增加词汇量?说白了,就是多积累文言实词。这就如同学英语一样,词汇量的大小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英语水平的高低,文言文也是如此。不但课内学过的实词要尽量记牢,凡是做过的课外文言小段中老师讲解过的实词也都要尽量积累下来,这就是为自己在中考中得分积累资本。在教学中,我做过这样的尝试:有一个学期,每做一篇课外文言文,我就要求学生把我给圈的文言实词背默下来,到期中、期末测试的时候课外文言文的得分率明显提高。而且,我曾经提过,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就是依照大纲考查学生在课内所学中培养的能力,所以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大都是课内学过的知识点。只要大家课内基础扎实,掌握了学过的实词,做课外语段时就会越来越得心应手。
例如:河西区二模试题: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大家看这一段中有多少学过的文言实词:
“盖”,《核舟记》中有“盖检桃核修狭者为之”,意为“大概”;
“日”,名词作状语,《隆中对》中有“与亮情好日密”,意为“一天天的”,这里可稍微改动为“每天”;
“何以”,《曹刿论战》中有“何以战?”意为“凭借什么”;
“去”,《为学》中有“西蜀之去南海”,意为“距离”。
这都是比较典型的大家认为不好翻译的实词,其实都是曾经学过的。所以,不要认为课内文言文都考选择题了,就不用那么注重词语的解释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会提高课外阅读的得分能力。
二、组词法,轻松应对实词解释
那么如果是课内没见过的实词一旦考了怎么办呢,建议大家用组词法。组词法,是一种易掌握又好用的方法。就是尝试着给你不懂的文言实词用现代汉语组词,看看能否通顺地放在句子中。如果上下文意贯通,那组词后的词语就是这个文言实词的解释。或者组词后大概意思是对的,但放到句子中有些别扭,那么就回到原文看这个词在句中是什么词性,根据词性再进行适当调整,变换成合适的近义词,一般就可以使句子前后顺畅了。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第五篇:201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必备
201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必备
201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必备
2014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必备 ★记叙文
一、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
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二、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是什么?” 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
[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对策: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 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线索考查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闻感受或者事迹 [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
三、考点之三:表现手法
[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 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四、考点之
四、含义作用题型 记叙文 考点之一:叙事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闻感受或者事迹
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 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
[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
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
[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
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是什么?” 线索:①人物线索: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14中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解题必备技巧与应试策略(初四)记叙文考点之一:叙事线索考查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本文的线索是什么?”线索: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⑤时间线索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考点之二:表达方式的考查[类型1]、直接考查某个具体句子或文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对策:了解表达方式的几种类型: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类型 2]、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对策:
1、了解描写的几种形式(1)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2)以动衬静,动静结合(3)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4)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5)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格式。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类型3]、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考点之三:表现手法[类型]:直接让考生归纳文段的表现手法及在文中的作用
对策:1,了解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2,掌握几种重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衬托(侧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制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考点之
四、含义作用题型[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人称在文中的作用对策:了解人称的作用,再根据具体内容答题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类型2]、让考生直接回答文段或句子在结构或内容上起什么作用对策:了解文段或句子在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作用: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后文打下伏笔,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中间:呼应前文,承上启下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结尾: 照应开头;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回味无穷。[类型3]、对具体句子的品析。对策:联系前后文,在句子的前后找答案。注重抓中心词、关键词、有关议论抒情描写等词句。在句子前后找答案可以用原文回答,有些需要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类型4]、记叙文中议论句段的作用?对策: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类型5]、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对策: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考点之
五、结构层次给文段划分层次结构,并归纳层意或段意对策
1、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2、概括层意的方法(1)摘句法:在文中找出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中心句进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例1:(记叙的段落)记叙了+××人(组织或单位)+××时××地+何种情况下+做××+结果。(注意原文强调的是什么)例如2:(描写的段落)描写了+××景物+××特征。例如3 :(抒情的段落)抒发了怎么样的感情。(3)叠加法:有些文段有两个以上的主要内容,就要把表达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考点之
六、内容及中心的概括[考查1]直接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对策:了解内容概括方法:①文章标题法; ②叠加法(把文章主要段落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③一线串珠法④六要素法[考查2]直接让考生概括人物性格
对策:
1、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
2、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
3、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考查3] 直接让考生概括主旨
对策:
1、掌握概括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2、注重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提示: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考点之
七、语言赏析[类型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类型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①修辞之美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对比:突出描写对象的某种特点。反复: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反问:增强语气,强烈抒情。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②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③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考点之
八、结构和思路[类型]直接让考生回答故事(事件)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对策:这类题目更强调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是目前考试中使用率比较高的题型。做这种题目时,要注意题目中有限制和提示作用的信息。思考顺序:概括的是什么内容——是文章的哪些段落案——怎样概括。考点之九.标题考查。[类型1]、直接让考生给文章拟标题:对策:找文章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类型2]、判断已有标题是否正确,并另拟几个合适的标题。对策:从多角度拟题,但要紧扣中心。考点之十. 知识拓展题[类型1]、人物事件拓展。如:本人主人公是一个爱国将领,你还能举出哪些?对策:弄清人物身份、性格,或把握事件的性质,再根据自己的积累寻找合适答案。[类型2]、主旨拓展:用广告宣传对联体现主旨。对策:掌握广宣传语对联的写作方法,再根据主旨而定。[类型3]: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对策:联系生活实际从多个角度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如《词典的故事》(2006年广东),可以从现代人、贫苦儿童、女营业员等角度去谈体会。[类型4]、仿照文中某个句子再写两个句子。
对策:
1、分析文段中的句式特点、表达方式、修辞及感情色彩;
2、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进行仿写,力求形神兼备。嘱![1]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3]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记叙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7]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9]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句子含义?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后文作铺垫[10]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1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种类:(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初四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及训练说明文知识要点概要: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从内容上看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是对事物的特征进行介绍的一种文体,事理说明文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进行说明的一种文体。中考说明文常考知识点:了解说明文的特点,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及要说明的事理理清说明条理,明确说明顺序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并理解其表达作用。了解说明文中叙述、描述、抒情、议论等的表达作用。应试对策: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特征及要说明的事理:1整体感知文章,把握说明对象。判断说明对象,可先看题目,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这些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对象,2结合标题,起始段、结尾段进行局部解析,逐段逐层读懂文意。3抓住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是对事物总的特征的概括,段落的中心句对事物某一方面特征的概括。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要有一个说明对象,如果从题目中看不出说明对象,就要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这些首括句都表明了这一段的说明对象。正确判断说明方法并理解作用:
一、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等。分类别是将纷繁复杂的事物有条理地清晰地介绍给读者;作用是使文章条理清楚。
例: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一种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举例子是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作用是使所要说明的事物更具体,以便读者理解。例: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打比方是用比喻的方式,具体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增强文章趣味性。
例: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列数字是从数量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注:表时间点和时间段的数字都不属列数字,例“1998年”、“3年”。)作比较是将事物的相同、相反或相似的特点加以比较,突出被说明事物的主要特点;作用是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例: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下定义是用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言简意赅,它的语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作用是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1)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2)菱形是平面上四边相等的四边形。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它的面积等于两对角线长度的乘积的一半。作诠释是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成因、用途等进行说明、解释。与下定义相似,只是语言的表述更详尽和具体,有解释的效果;作用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说明对象。
例:蟋蟀,又名促织、蛐蛐,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是一种很常见的昆虫。体长15至20毫米左右,具有一般昆虫的所有特征:一对长长的丝状触须,一对油黑发亮的翅膀,三对强健善跳的足。雌蟋蟀翅很短,不会鸣叫。在腹部末端除了两根尾须外,还有一根长长的产卵器,这是它与雄蟋蟀外形上的最大区别,所以雌蟋蟀又俗称“三尾子”。雄蟋蟀翅膀上长有发音器,两对翅膀一摩擦,便能发出洪亮的声音。摹状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作用是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例: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说明方法作用:1结合语段说明事物的特征和说明的内容
2确定说明方法普遍作用 示例: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称为“游击战”。狂风一起,沙粒随风飞扬,风愈大,沙的打击力愈强。……一种称为“阵地战”,就是风推动沙丘,缓缓前进。说说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运用了分类别,条理清楚的说明了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格式;
普遍作用
+说明事物的特征或者说明的内容
二、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特点,突出表现在文中所列数据必须是精确的,如果不能肯定的话,则要用“大约”“左右”“上下”“几乎”“可能”等一些修饰语来修饰。[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 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例:中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可采用删词法或换词法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这些词语如何准确的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
三、说明的顺序和结构在中考中也常有所涉及。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或工作程序的文章用时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讲道理究原因的用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则要么是“由概括到具体”(总——分),要么是“由具体到概括”(分——总),要么是“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总——分——总)。议论文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1开头的内容有:(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2结尾的内容:(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6]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1)、修辞:如比喻,可结合比喻特点谈,那就是形象生动;如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如引用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等。(2)、论证方法: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2)、以……论证方法为主。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7]文段结构作用:(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嘱[1]找论点方法: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结尾。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3]驳论文的阅读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⑶由此,作者树立的正确的观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