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
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见课件)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四)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附讲义练习
三、课堂小结
第二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前段讲过的现代文阅读的基础知识。
2、能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3、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整体阅读和规范答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理解并掌握常用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整体阅读和规范答题的能力。
三、教学模式:
参考六步法(导入-→读书-→质疑-→讨论-→矫正-→小结。
操作过程:①教师引导,激发兴趣;②认真复习以前的术语和答题思路技巧,做好准备;③定好方向,利用典型的文章、例题提出问题;④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⑤反馈矫正,适当点拨;⑥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整体阅读(自读质疑→讨论矫正)→局部阅读(自读质疑 →讨论矫正)→延伸迁移→结课
四、教学过程:
一、解题过程中的一些技巧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1)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2)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做题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二、阅读与训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2分)《麦 天 》 雷抒雁
①一过清明,绿油油的麦苗就像睡醒吃饱喝足了的孩子,噌噌地往上窜。只几番风摇雨洗,麦子便扬花了,又几日暴晒,先前绿毡一般的田地,就显出些杏黄色了。
②从麦子泛出杏黄色开始,农家的节日也就开始了。临近端午节,路上走亲戚的人便多了起来。“麦梢黄,女看娘”。穿得光洁鲜亮的女子,先前有步行的、骑驴的;如今,有骑自行车、摩托车的;村子通了公路,也有一招手上了公共汽车的。出嫁的女儿,每每这时候,赶在忙前这段空闲走走娘家。母女们,别管多见面,少见面,一聚头,就有说不完的话。到了饭时,女儿随娘入厨,像先前未嫁时,熟盆熟碗地做一顿好饭,孝顺父母。
③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县里剧团也到集市凑热闹,急锣紧鼓唱《喜开镰》。树阴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中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如今,麦客少了,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收麦的时间由此大大缩短,种田人只需跟了机器,张开口袋,哗哗装满运回家就是。
④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语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端给男人,看着他三口五口一碗,吸得滋滋溜溜响,女人心里别提多舒坦!改日,又变了花样,在瓷盆里泡成酸菜酸汤,再割一把鲜鲜嫩嫩的水芹菜,将那芹菜切碎,配了油、葱花在锅里一炒,倒进酸汤,烧滚放凉,细白的面条浇上这酸菜汤,叫浆水面,热天吃了,落汗下火。男人吃完一老碗又一老碗,嘴里吱咂有声,身上却硬是不出汗,你说怪不!⑤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朦朦,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便水一般弥漫上来。
⑥妻子会在炕头做些针线活,猛地推一把懒洋洋躺着的丈夫:“去,割二斤肉来,妈妈这两天该来追节了。”
⑦“追节”,什么节?“看忙罢”。回应忙前女看娘,这回该娘看女了。
⑧麦天,一年一度,忙碌着,喜悦着,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1).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那些变化?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分)
答案: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割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了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
解说:第一问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为C级。答题要抓住“变化”一词在文中进行筛选归纳;第二问则考查学生对这些“变化”作用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主要为C级,也涉及E级。解答时要联系全文主旨作答。
概括题: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层意+层意分类+主旨
(2)“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吼个不停,进了麦田,就如机船下了海,所过之处,留下的只是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草香。” 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解说: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 级。解答时要尽可能答全要点,不能遗漏。
鉴赏题: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
句式特点或修辞(表达特点)+效果及句子含义+表达感情+结构作用
(3)“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了又出。早晨起个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的心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解说:本题考查把握段落内部层次及段与段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级。所谓结构上的作用,无非有过渡、铺垫、照应、统摄全文、总结上文等几方面。解答时注意结合文本作仔细考虑。
结构思路题: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句)段意+作用
(4).文中 最后说 麦天的忙碌,喜悦 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鲜亮”与“滋味”的理解(6分)
答案:火热的劳动生活,丰收的喜悦,紧张热烈后的平和、闲散。乡土民风的朴实,亲情的淳厚、和谐。
解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 级。解答时,须根据上下文来理解与分析。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表层意+深层意(语境意)+主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冬日的阳光》伊 北
①北方的冬天是泾渭分明的。这泾渭分明里有点敢爱敢恨的意思,是清晰明括的痛,是大刀阔斧的冷,用凛冽一词形容绝不为过。北方的冬天总会给人措手不及的突袭感,一夜之间,风云突变,漫天的树叶飘落。早晨走到大街上,人们也毅然放弃秋天的时尚,套上臃肿的冬衣。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把手举到嘴边,去寻找一口白气散发出来的微热,年纪稍大的人,则把头脸包得严严实实,正式进入了与冬的搏斗状态。
②北方的冬天干、冷,空气仿佛也被凝结了,这反而让它显得透明,呈现出一种冻白的表象,这空气凝结成风,也是一大片一大片吹过来,肆虐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好似从天而降的玻璃片那么有杀伤力,吹到脸上,是刮拉拉地响。
③北方的冬天让城市失去了色彩,那摇落了满身华衣的道旁树,瑟缩地露出黑冷的形象,休克似的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即便是偶尔有些不落叶的植物,也多半被灰尘蒙住了原有的光彩,显示出一种苍老的绿,那是它抵御冬的外衣。明蓝色的天空下,这城市多半是灰黑一片,色彩的单一使得人们似乎冻住了,城市逐渐放缓了步调,那早前烦扰的车水马龙也少了许多吵嚷的喧嚣,原本的热闹变成了起不了多大作用的热身运动,转瞬即逝,变成更巨大的冷意。于是,人们多半无心在户外徘徊,见了暖气房就往里面钻的。
④北方的冬天唯一让人感念的就是那明黄的阳光。也可能是因为这冷气的过滤,那阳光格外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触,是渴望身处其中的愉悦。冬日的阳光不似夏日的阳光那样张狂、那样横冲直撞。它只是悄悄的,猫一样的,一点一点爬上这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墙,阴暗在减少,光明一点点为这个城市披上盛装。这冬日的阳光有点温文尔雅的气质,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许多人隔着玻璃坐在阳光下,仿佛饥渴太久的植物,尽情吮吸着冬天难得的养分,静静地享受它带给人间的浅白、鹅黄。冬日的阳光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停留,它从不转瞬即逝慌慌忙忙,在冬的压迫下,它学会机巧地躲藏,这躲藏使它有点细水长流的气质,香薰一般缓缓释放。它悄悄的负载在每一个可供它休息的地方,温暖的空气里,晒过的被子上,冬日的阳光带着烘糊的芬芳,给身处严寒中的人们带来祈盼和希望。
⑤偶尔出外走走,掬一段冬日的阳光,那细细的粒子悄悄地温暖着我们的皮肤。它仿佛一朵敏锐的含羞草,树影或云朵一碰,它就迅速地退却。我们走在冬日的阳光里,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哪里有光我们便往那里游,在这个城市里晃荡。若是心情舒畅,我会独自坐在家中,有意无意地翻几页闲书,品几口香茶,累了,便合上书页,静静地遐想。“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品味着诗的悠长,我微微睁开眼,却看见那冬日的阳光,正在缓缓地移出朝南的门窗。
(选自《散文》2009年第2期)
(5)文章标题为“冬日的阳光”,开头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北方冬天的干、冷天气。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极力渲染北方的冬天寒风凛冽、空气干冷、城市黯淡的特点,为下文写冬日的阳光作铺垫,衬托冬日阳光的温暖与可贵,给人以祈盼和希望。
结构思路题: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句)段意+作用
(6)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及表达效果。(6分)
⑴是抚慰我们心灵的手掌
答⑴用比喻手法,生动地表现冬日的阳光给人以温暖和愉悦的感觉。
⑵自己也仿佛是一尾鱼
答:这话意思是说,作者出外散步,沐浴着冬日的阳光,欢快地像一尾鱼畅游在城市里有阳光的地方。
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答:这话意思是,冬天过后就是春天,表达了对希望的憧憬和对未来的信念。
理解文中要语句的含义:
鉴赏题:(句子)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
句式特点或修辞(表达特点)+效果及句子含义+表达感情+结构作用
(7)在作者笔下,北方冬日的阳光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4分)
答:①清新;②明黄(浅白、鹅黄);③温文尔雅(悄悄挪移);④温暖芬芳。
概括题:
概括事物的特点用词语。
(8)第④段写冬日的阳光,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6分)
答:运用了对比(衬托)、比拟、比喻等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日阳光清新、温暖的特点,给人以愉快、祈盼和希望。
鉴赏题:(段落)
答题思路和模式是:
句式特点或修辞(表达特点)+效果及句子含义+表达感情+结构作用
总结:
1、读懂文章 弄清主旨。
2、申清题干 定向扫描。
3、牢记技巧 规范表述。
作业:
《168套优化组合》P43 现代文阅读《真正的逍遥》
第三篇: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现代文阅读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明确中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2.准确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3.培养学生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教学难点:快速阅读~领悟现代文主要内容及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方法在现代文阅读中的 灵活运用.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说话.一个人在一生中要不断地读书、学习,而要读书、学习就离不开阅读。可以说,阅读是我们打开人类知识宝库的一把金钥匙,它在中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怎样正确地阅读文章?是我们师生一直探究的问题,今天我们借这节课就准确把握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探知一二.二.结合2006年中考说明话“现代文阅读”.师:我们正临近中考,如何多快好省的走捷径,2006年中考说明给了我们详细的指导.作为语文中考卷重头戏之一的现代文阅读,中考说明给予了详细的规定:
(投影:中考说明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
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3.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情感.4.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与作用.5.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认识,能提出看法和疑问.7.感受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师:今天我们这节课主要探讨一下中考说明规定的(1).(2)两点.(投影: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三.师生协作交流.1.师:我们初中三年的现代文学习,针对语文中考而言主要是练兵.现在结合一篇文章提炼一下“如何:1.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2.筛选并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的方法.2.出示阅读材料,师生共同提炼.(投影:阅读材料------生命,生命!)生命,生命!
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个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恶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刻将它赶走了.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呦,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地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的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上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 从沙土里钻了出来.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却褶皱像一团纸.然儿,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的胸部和腹部.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褶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 着翅膀.每 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
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太了解了.然儿,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它继续整理着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是纱似的,因褶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响,它离开了困住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出了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的是更有力地 翅和扑翅.蜜蜂在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没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败.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飞了几个沙堆,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而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快速阅读后,思考;(1)通过阅读文章,你知道了一些什么?请说出你的获知渠道.(2)请用一句话慨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
知识点
方法
内容
扣
题-------抓主去次-------串联段意
信息
定
位-------比较分析-----转换语言-----把握词句 师:(一)通过我们共同探讨,发现“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突破;(1)扣题.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标题就告诉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抓主去次.像<我的老师>,文中写了七件事,其中“排纠纷”与“梦中寻师”是详写的主要的.(3)串联段意.譬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全文主要讲了三件事,即松骨峰战斗,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和一位战士的谈话。我们在归纳主要内容时,就应该串联这三件事。
(二)我们在一篇文章中获知的渠道,这称作捕捉信息.它包括:(1)文段中能有力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它们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和相关的评说中.(2)阅读中值得关注的地方.(3)对重要观点`知识`概念及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主题内容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如何捕捉筛选重要信息?(1)明确信息范围.-----定位
(2)比较重点信息与非重点信息-------比较分析
(3)依题干要求,找准对应材料和根据对应材料进行语言转换-----语言转换(4)把握文中的关键词句------把握语句
3.师:我们提炼了现代文一般阅读的方法,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把在这些例子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下面请大家运用这个方法做练习.(分发阅读材料--------<忆父亲>)四.生做阅读题,师巡回指导.五.师生交流做题所得,并复习阅读之法.六.小结.七.积累迁移.学生课外练笔,阅读<捡起脚下的蘑菇>.话题作文构思训练设计方案
――即作文指导尝试方略(借鉴修正稿)
作者:李秀琼
来源:小村民中
上传时间:2005-11-04
人气: 5426
[背景]:据调查了解,我校学生对话题作文处于迷茫当中,我们的作文写前指导是一个弱势环节。
[目的]:让学生有一个可供实践操作的构思蓝本,为老师们形成一种具有个体特色的作文指导样式抛砖引玉,以最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设想]:以“真情”话题为例进行教学,渗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说明]:3――4课时,旨在让学生有深刻、细致的认知、体会、把握,起到四两拨千斤之效。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正经受着写作的困扰吗?你们想不想写好作文?(让学生说说困扰或说说作文成功的感受、认识。)
这节课,我将与大家一道进行一次活动,就是以“真情”话题为例的话题作文构思基本图式的实践活动。
下面,我范读一篇一年级时的学生作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根据文章内容、主题为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学生拟标题,然后教师做说明,这是一篇优秀作文,请问反映的是“真情”中的哪一种情感?(明确:亲情)当初作者的题目是:秋天里的故事。对象:人、动物(投影):对“真情”进行解说
类型: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情等
宣读作者(204班黄美方)的创作感受:一个生灵需要爱,一个团体也需要爱,整个世界更需要爱。爱应当是真诚、无私的,它就像泉水,像食物一样为人类所需求。它是崇高的,也是美好的,它能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因此,人们都渴望与真情相伴,与和平相随。真情来到一个家庭,这个家庭则温馨而幸福,就像我在《秋天里的故事》中,以“两个梨”的经历宛然透露出一家人暗含的真情,彼此的相爱。梨虽小,但隐含在它背后的爱却是广阔无边的。愿人世间真情到永远。
二、(投影)基本图式的讲解、实践。(先让学生从谈作文构思的感受说步骤问题而进入讲解)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便以“真情”话题为例进行话题作文构思基本图式的实践活动,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按照要求,积极投入,实践到位,踊跃发言,并作必要的笔记。
(一)(投影)确定文体和中心。
1、提示:(投影)确定文体:先考虑写成记叙文,因为记叙能力是基础,又相对好写些;再考虑写成议论文、说明文。这次我们写记叙文(写人、记事、状物、描景)。
2、说明:(投影)确定中心:首先确定写那种真情,然后要有一个正确、鲜明的中心,不得是非正确的、含糊不清的意思,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赞什么,批判什么;褒扬什么,贬斥什么等要清楚明了;陈述时要具体,不得笼统,空泛(通过写什么,反映什么,表达什么要一目了然)。
3、学生实践第一个步骤,小组内交流、修正不当之处,师指名展示并集体更正。
(二)(投影)化抽象为具体,化大为小。
1、提示、解说:(投影)此步骤就是将抽象的话题、中心具体到事件上来,选取符合这一话题、中心的几件事情(一般3件)(发生于不同时间、地点;不同性质的如现实的、梦境的、借鉴嫁接的均可)。
2、学生实践第二步骤:围绕中心选出3件事情,小组长大致检查本组情况。师指名或学生自由发言,共同体会。
(三)(投影)驾轻就熟。
1、师陈述:(投影)就是写印象最深、最能反映中心的那一件或二件、三件事。注意顺序的安排(时间、地点、感情变化等)和详略的考虑(根据中心需要而定)。
2、学生实践后,自由发言,教师利用互动予以修正、补充,形成各自定论。
(四)(投影)讲究真情实感。
1、教师陈述:(投影)所谓讲究真情实感,就是描述事件、刻画人物、描绘景物等要扣住中心,反映生活,融入真情。写事尤其要抓住细致情节,如朱自清《背影》中父亲卖桔子的环节便是细节描写,最能流露真情,也如以前某同学写奶奶疼爱她,抓住奶奶为自己梳头细节进行;写人要抓住典型特征,写出真实的、具有个体特色的人来。如有人写父母与人为善,只写发生在家庭内的事,这就没有说服力,削弱了真实感,又如郑丹同学写对妈妈的怜爱,抓住了其鬓边的白发来展开、刻画,很是真实感人;写景,要达到情景交融效果,即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不仅营造了感情基调、渲染氛围,还能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如范文第一段:秋风吹过,蝶似的的树叶漫天飞舞,在这凉风里,我仍能感受到一丝丝暖意(此处的“暖意”实质上是家人那份真情、亲情的浓浓爱意给人的温馨、美妙感觉)。
2、(投影)真情还说细一点,包括喜、怒、哀、乐、愁、爱与恨,赞美与批评,讴歌与讽刺等。
3、学生实践,自由发言。此步骤要重笔再现,突破难关。生生互动,师生点评均用。
(五)(投影)联想、创新。
1、教师陈述:(投影)由此及彼,抓住共性、相似点,就是联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再往深处去,更是创新。创新也可以这样理解。
(投影)①创新体现在思维对象(人、事、现象等)、思维角度、思维深度上;
(投影)②包括立意创新、文体形式创新(书信体、童话体、合同体、对话录、启示录、申述书等)
2、以例讲解。
如:我在教《散步》一文时,当学生们读到“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我让同学们联想,当时,有人说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有人说眼前浮现出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里的镜头,一时大伙儿心头飘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这篇课文上完后,我也不由想起用《如果爱是左右手》这首散文诗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又如: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经典之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说可作创新改变,于是,我将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改作“要识庐山真面目,哪怕身在此山中”。描绘春天梨花盛况,也可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一字而新意顿出,不亦乐乎?
一位写“落叶”的同学,在叙写叶落下后的生命旅程后这样联想:他说这就如人生价值一样,死是生的延续,是价值的重生与再造,活着的是灵魂、价值与意义。有臧克家《有的人》味道。
此次作文,有位女生在写到为妈妈洗脚时,想到了电视中“妈妈,我为你洗脚”的广告。
以上例子,都是我们身边的实例。所以说,只要善于动脑,联系生活,联想与创新并不是难事情。
3、学生实践,并代表发言,难点突破。(切记:要具体,在哪个地方、细节进行怎样的联想、创新)
(六)(投影)精拟题目
1、要求:文题相符,具体,简洁,形象;切忌呆板。(网名不得超过12字)
2、拟标题的几种方式:
①加前缀:如“难忘真情”;②加后缀:“真情永远”;③加前后缀:“不愿真情远去”;
④话题+小标题:“真情―永远的灯火”;⑤其它提示性题目:“那一年”、“那一回”;
⑥其它形象性题目:“一枝红杏出墙来”、“那片书中的红叶”
3、学生实践,并交换体会、评比。
(七)(投影)列提纲
1、(投影)题目;材料;中心;
2、(投影)思路:
①开头:精简、引人入胜。(几种开头法: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悬念法、写景法、抒情法、精典议论法、引用法)
②主体:生动、具体地反映中心。(事件的情节、细节;人物的典型特征;环境描写的情感融汇)
③结尾:精当。(几种结尾法:卒章显志、前后照应、景物渲染、抒情升华、议论深化、悬念、呼告共鸣法)
3、(投影)学生实践。为“真情”话题拟一个精简的提纲。
三、练习:以作业形式再现“真情”话题作文的构思七步骤,以达到进一步理解掌握、巩固之效果。
四、反思:
作文写前指导没有规范性的一般模式,这是教师缺乏学习、研究的惰性体现,这直接导致大面积学生的写作能力平庸化;注重调查研究,发现普遍性问题而思解决办法,并先行实践而后推广,这是教研组长具不具备敏锐素质的体现,也是对教研工作最好的分析、反思和检测与考验。
加强序列化训练
学生的写作训练就是有目的的训练,而不是盲目的。例如记叙文训练,从记叙日常小事和感悟到根据话题选择角度表达一个深刻的主题,是一个有序的训练过程。我先指导学生如何写日常生活的小事、小的感悟等,再逐步引导学生写有一定难度的,学年结束前师生共同总结记叙文的主要特征及记叙方法,再写一篇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所以说,主体作文不能忽视教师的方法指导。例如,针对初一学生写记叙文只会叙述,不善描写,写出的文章感染力不强这一点,我执教了“细节描写的魅力”一课,收效还是很明显的。首先,我以鲁迅的名言“不要看了就写。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精益求精,哪怕是平凡的事物,也能创造出它的生命力来”和本班学生以昨天的小事写成的文章《五毛钱的故事》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同时又使学生懂得作文还需仔细琢磨,在细微处做文章。第二个环节是感人片断大家赏,并引导思考:从中悟出哪些把作文写得具体感人的方法?第三个环节是方法指津。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引导学生先进行片断描写,再进行大作文的写作,以求扎实有效、循序渐进地提高。具体操作是:教师教给学生“动作分解”的描写方法,并引导学生回忆课内学到的精彩的动作描写的片断,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雪地捕鸟”,《社戏》中的“驾船”;,而后,设置情境,进行片断描写(限时5分钟),并交流、点评;接着,教师出示同学写的《我的同位》的原稿和修改稿(前者是平铺直叙,写的人物就像一张照片;后者描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可感),进行比较教学,点拨学生“描形绘声”的方法,并做类似练习,并以小组的方式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第四个环节:主体作文限时做。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积累,运用刚才所学,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大作文(限时35分钟之内)。作文写完后,进入最后一个环节,作文评改(评改的方法见下文)。
第四篇:中考现代文复习(一)记叙文
中考现代文复习
(一)记叙文
一.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记叙文包括一般记叙文、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涵在具体材料之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二.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类:
①写人记叙文: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记叙文: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记叙文: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三.记叙文的要素。
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四.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 顺叙:(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
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② 倒叙:(结局→开端)
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③ 插叙:(中断叙述,插入片断)
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内容,突出中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插入“美女蛇”,烘托出百草园的神秘色彩,丰富了主要内容。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①以人物为线索。(人线)
有的记叙文,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来组织材料,把人物作为文章的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②以实物为线索。(物线)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各种人物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如《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③以事件为线索。(事线)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有些文章事件本身便是线索。《智取生辰纲》 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④以时间为线索。(时线)
有的文章是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的,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⑤以地点为线索。(地线)
有的文章是以地点的转换来层次的,地点就是叙事的线索。《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⑥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情感线)
有的文章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如《春》盼春→绘春→赞春 作用: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六.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增加对人物和事件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第二人称:形成面对面的交流,便于直抒胸臆,增加文章的亲切感。第三人称:能客观展示生活,不受时空限制,能从更多方面自由叙述。考试常见试题类型为:本文或某段运用了什么人称,有什么作用?
在具体文章中,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中“便于直抒胸臆”的特点,需联系文章所抒发的具体情感。七.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常常辅以议论、抒情和说明。
1、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性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例子:
(1)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朱自清《背影》)
(2)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胡适《我的母亲》)
2、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作具体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描写是文学中最基本、最生动的东西,是文学作品最感染人的地方。但描写在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应用很少。描写分类:
按描写角度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对描写对象(人物、事件等)直接进行描写的,就是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
使其鲜明突出。
按描写内容分: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
等的描写)
↘社会环境(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
俗民风等的描写。)
按描写宏观、微观性分:↗细节描写(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
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的描写。
↘场面描写(初中阶段不作为考查内容)
(一)人物描写的作用:①体现人物性格、情感。②体现人物身份。
(二)自然环境作用:
①交代故事的环境、时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情感。如“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孔乙已》(明确了故事的发生的时间、人物的活动环境,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人物凄凉的心情。)②象征和暗示。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故乡》(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图画,是“我”美好希望的象征,表达了“我”对新生活的渴望,对未来的一种朦胧的憧憬。)④ 烘托人物形象。
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斑羚飞渡》(烘托了头羊自我牺牲的精神美)⑤ 为下文作铺垫。《竹林深处人家》开篇写竹林为后文写人家和“欢笑声”作铺垫。⑥ 深化作品主题。
备注:解答相关问题时,不能堆砌描写的作用,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三)社会环境作用:交代故事的朝代背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人物和主题。
(四)细节描写的作用:
①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更细致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情感。②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细节描写,主要作用是渲染气氛,点明时间或时代背景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五)侧面描写作用:烘托的作用。(“烘托了„„”结合具体内容作答)
3、抒情是指用来表现与抒发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情的表达方法。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一是间接抒情。
作用: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例:(1)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刘成章《安塞腰鼓》)(2)黑暗仁慈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抱里永安她的魂灵!(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4、议论即作者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及对问题的看法等,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起到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议论例子:
(1)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2)文间:过渡,点明所写事物的意义;(3)文末:揭示或升华主题,画龙点睛。
5、说明就是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等,解说清楚;或者把人物的经历、特征等表述明白的方法。简言之,说明就是对事物、事理、人物作简明扼要的解说和阐释。(记叙文中的说明是记叙中的补充交代。)例子: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八.修辞手法
常见题型为: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作用)? 表达效果(作用)答题的参考格式为:修辞的作用﹢对象特性(1)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语言生动形象。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效果:赋予﹢对象人的性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效果:突出了﹢对象﹢特性,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效果:强调了﹢对象﹢特性
(5)对比:反衬突出,使事物性质、特征鲜明突出。效果:通过比较,鲜明地突出了﹢对象﹢特性
(6)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7)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效果:强调突出了﹢对象﹢感情
(8)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效果: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9)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效果:加强语气,表意坚定(表达了„„态度或感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九.表现手法(1)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高尔基《海燕》(2)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鲁迅《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的家乡变化进行比较。(3)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如周敦颐《爱莲说》中用菊作正衬,用牡丹反衬,突出莲的高洁。(4)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如《范进中举》中运用夸张,让范进喜极而疯,将科举对人们的毒害这一事实放大,具有强烈的讽刺。(5)欲扬先抑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6)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7)设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8)伏笔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9)铺垫
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事件、情节、特点等,有意先安排次要的人物、事物、情节等作为前导。(10)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如周敦颐《爱莲说》
(1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含蓄、巧妙。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第五篇:2013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2012年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课程标准》:现代文阅读着眼于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受,领悟能力的考查,重点
评价学生对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考试说明》:现代文阅读考查学生在文题解读、整体感知、文意把握、语言品味、作品感受、赏评拓展等方面的能力。
1文题解读
一、标题的含义
标题一般有两层含义,即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也说本义和喻义。分析时,要结合文章感情、主旨等方面谈。
2012年《中考指导》记叙文
(四)《诊 》题目:文章的题目是“诊”,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你对“诊”的理解。
①对流感患者进行诊治;②对女人的心理与精神进行诊治;③对自私、冷漠、不关心弱者、缺乏同情心的社会不良现象进行诊治。
2012年四月联考《拿什么去扶起“摔伤”的公德? 》
题目:文题中的“摔伤”有何双关义,试作描述。
“摔伤”既实指老人的摔倒受伤,又虚指道德的沦落。
2012四月联考《补丁开花》题目:联系全文,指出标题“补丁开花”的多重含义。
①为连衣裙虫洞处妙织的牡丹之花;②高超的织补技术;③身残志坚、坚强乐观之花;④
精神传递、家庭和谐、其乐融融之花。
二、标题的信息
标题能带给我们的信息一般是文章体裁、行文线索、主要内容、中心内容、主要人物等 2012年《中考指导》记叙文
(十)《银行里的男孩》题目:从文题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①文体:记叙文;②主人公:一个男孩;③ 地点:银行
2012年《青春岁月》说明文
(四)《转基因食品是天使还是魔鬼》题目:说说你从文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①文体:说明文;②说明对象:转基因食品;③说明内容: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④说明目的:正确认识和对待转基因食品
2012年三月调考《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题目:从文题中你读出了哪些方面的信息? ①文体:记叙文;②中心内容:温总理给母亲打电话;③子与母之间的情感。
三、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线索、修辞,引发阅读等作用。
2012《青春岁月》说明文(11)《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有多大?》题目:文章以“太阳风暴对地球的影响有多大?”为题,有什么作用?
①引起读者思考;②激发阅读兴趣;③导入说明内容。
2012年《中考指导》《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题目:小说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
① 营造了温馨氛围,暗示母子关系的修复;②引起读者的想象,含蓄地表达了加强沟通、互相理解、共享美好时光这一主题。
四、标题的好处
标题的好处一般有以下几种:
1.引起读者阅读兴趣2.标题含义、作用的理解3.情感倾向
2012年《青春岁月》《最美的百合》
题目:从文章内容看,以此为题有什么好处?
①形象可感,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②标题是小说的线索;③百合花象征阿纯纯洁,美好的心灵,象征幸福美好的生活。
2011年黄冈市中考题《良心是肉做的》
题目:小说用“良心是肉做的”作题目,好在哪里?
可从题目表达的含义来说,也可以从题目表达的作用来说,结合题目一方面来谈即可
2整体感知
①部分:围绕主要人物,以“做了什么事”的格式进行归纳。
② 全文:按“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格式提取关键词进行整合。
2012三月调考《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题目:围绕中心内容,文章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中心内容?
①日本访问用心演讲;访问美国忆母亲“四真”教育;天津救助生病小孩;视察时了解民情。②温总理爱母亲、爱人民。
2012年《中考指导》《悠长的铃声》题目:本文围绕“悠长的铃声”写了哪几件事? ① 铃声帮我②我谢“铃声” ③见司铃人
根据文章标题或首尾(开头为主)的关键词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要求以原文内容为主提取关键词句进行回答。
2012年三月调考《神秘的运动常数》题目:读完全文,说说文题“神秘的运动常数”中的“神秘”指的是什么?“运动常数”指的是什么?
①“神秘”指的是“飞行动物和游水动物,它们的运动遵循着严格的规律”。②“运动常数”指的是“振动频率乘以振幅再除以运动速度,计算得到的数值总是落在0.2~0.4之间”。2011年《考试说明》《我们现在根本去不了火星》题目:试分析第③自然段的行文结构。答语:先提出说明的对象“发动机未准备好”;接着指出未准备好的原因:一是燃料问题,二是安全问题;最后作结:关键技术还在实验中。
重点关注文章的题目、首段、叙事后的小结、结尾的申明等简短的陈述句。
2012年四月联考《拿什么扶起“摔伤”的功德?》题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将“见死不救”入罪,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2012《中考指导》《善待失意》题目: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面对失意,我们应该善待它。
3文意把握
①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准“题眼”(即答题要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和中心意思,快速把握作品中的关键词。
②再读题并答题。关注问号个数,注意答题要点;
结合给分,确定要点;措辞要准确,用好关键词。
2012年三月调考《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题目:第②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生活片段有何用意?
答案要点:插入部分写总理小时候经历战争苦难和艰辛生活,目的是交代他“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背景,为下文做铺垫。
2012年四月联考《补丁开花》题目:第⑥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要点:语言描写。借助人物语言间接交代了“她”的身份、织补技术高超的原因。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顺序及其结构;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方向;前后对照,关注文题、全文首尾和各段首句,在文中寻找答案,确定答题要点。
2012年三月调考《神秘的运动常数》题目:生物的“运动常数”在目前的科学研究中具有怎样的用途?
答案要点:一是能够帮助生物学家们根据动物化石的身体构造判断出那些早已灭绝的动物具有怎样的运动速度;二是能够据此判断和研究可能存在的外星生物;三是能够帮助军方研制出各种高性能的飞行器。
2012年《中考指导》《神奇的人体“天网”》题目:人体的“天网”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要点:人体内中性粒细胞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时,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的丝状物质——DNA缠绕在一起,便构成了细菌难逃的人体“天网”。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作者在文题、首段和文末提出的观点,准确判断并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关注文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和各段首句,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和分论点;
理解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运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赏评论证方法,绝大多数试题偏向于对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解读。2012年四月联考《拿什么扶起“摔伤”的公德?》
题目:文章开头较详细地叙述了李爹爹因为人们的“见死不救”而死亡的事件,用意是什么?
答案要点:用冰冷的事实强调“见死不救”的严重程度,为下文的论述张本。
2012年《中考指导》《善待失意》题目:第三段意在说明什么?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①人生之路是坎坷不平的。②承上启下。
巩固训练A
2012《中考指导》《最美好的时刻》
题目:①文章的标题“最美好的时刻”中,“美好”、“时刻”具体指什么? ②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③第三自然段中“那只看门狗”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巩固训练B
2012《中考指导》《城市绿墙》
题目:①从全文看,“城市绿墙”的主要功能是什么?请用两个词语概括回答。
②文章第三段划线处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本段有什么作用?
A①宁静、温馨;春天的夜晚。②一个8岁的孩子和母亲一起感受夜的宁静。
③突出中心,表达了和谐、宁静的美好感受。
B①美化、环保。②举例子。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在城市建设中修筑绿色围墙的实施情况,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巩固训练C
2012《中考指导》《人的价值》
题目:① 细读全文,写出作者在文中阐述的观点。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的议题是什么?③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人的价值不是一下子可以看清的”?
C①人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和贡献,在其对人类的造福。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人的价值在于其创造和贡
献。③因为体现人的价值的精神境界,非肉眼所能觉察,而要靠人的理性和深思
。记叙文阅读
(二)4语言品味
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感悟、阐释说明、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题例:今年3月孝感市联考试卷《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中的第4小题:请分析“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这一句中划线词的作用。
题例:《背影》中的句子:“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试分析这段话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解题方法
考点一: 品味修辞手法的精妙及其表达作用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答案示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贴切的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争奇斗妍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例: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
解题方法:描写方法+对象特征+情感态度
答案示例: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买橘时的艰难,体现了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解题方法:描写方法+人物心情+人物性格
答案示例
《暗香》
A句: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梅花娇羞柔美的美好情态。后一句用排比拟人的手法分别描写了含苞、乍绽、怒放三种不同开放程度的梅花情态,增强了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
B句: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赞美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和风雪中的美丽风姿。“傲视群芳”用拟人写出了梅花在风雪中傲然坚强的情态。后面一句用排比从外在的“风姿”到内在的“风骨”“灵魂”到写出了梅花的美。
《雕花烟斗》
(A)处: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唐先生从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到被打击受冷落的境况的变化。
(B)处: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生动的写出了老范在收到唐先生赠送的雕花烟斗时喜悦、激动的心情,表现出老范纯朴、憨厚的性格特点。
(C)处:“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形象地写出了在得知老范去世的消息及老范临终时的情景后,唐先生沉重的心情、复杂的心理,从而表现了唐先生性格中善良的一面。
考点三: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深刻含义和特殊作用。
例:《背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
例: 《阿长与〈山海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解题指导:
深刻含义:词的本义+对象+表达效果(特征,感情)
词句在文中的作用:
结构:总起,总结,线索,铺垫,照应,过渡,设悬;
内容:塑造形象,突出主题,表达情感。
5作品感受
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价值、语言表达的领悟能力。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感情,感受价值态度,品析写作特色等等,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例1:试分析《信客》一文中,老信客的性格特点。
例2:《暗香》一文中,作者最突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请结合内容简要谈谈。
考点一: 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指导:(1)重视人物的身份(2)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景(3)分析描写人物的细节(4)结合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考点二:品析写作特色
解题指导:判定文中最突出的写作特色,分析其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注意要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切忌泛泛而谈。
文章常用写作方法有:借物喻人、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欲扬先抑、前后照应、对比衬托、象征、夸张、悬念、伏笔等;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文章所采用的主要写作方法结合语境作出具体的分析,并阐明其作用与效果。
答案示例
《暗香》
1、借物(花)喻人的手法。借梅花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赞美有着梅花一般品格的同学焕,赞美她“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反将她磨砺得更加坚强更有韧性”的顽强精神。
2、倒数第三段,在情感上是由赏梅到赞梅,内容上最后两段是交待焕后来的人生与第六段不能自然衔接。
雕花烟斗》 :①(结构)凤尾菊是贯穿小说情节的线索。②(内容)凤尾菊是连接小说中两个人物感情的纽带。花农养凤尾菊,画家喜欢凤尾菊,花农几次给画家送凤尾菊,临终还托付儿子给画家送凤尾菊,画家因凤尾菊而悔悟。③(情感)凤尾菊是花农美好心灵的象征,也寄托着作者对美好感情的歌颂。
6赏评拓展
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相关背景和自身体验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对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领略其中的含义。
题例: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课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考点一:针对作品的内容从情感和思想的角度说感受、谈启示、补材料。
解题指导:(1)弄清题干要求;(2)立足文本,感受从作品中来,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以说明;(3)紧扣问题,补充材料要符合题意,语言表达要有理有序。
考点二:想像作品中人物的所思、所言、所行、对文章的情节或结局展开合理想象或推理。
解题指导: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和想象,做到合理中有创新;对人物所思、所言、所行的推理和想象,要紧扣其特点,与人物的言行、心理前后一致,符合语境、文意。
答案示例
《暗香》答案示例(1):湖北“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田子君,自己身体残疾还要照顾弟弟妹妹,生活的磨难压不垮她,她顽强的与命运抗争,写出了诗集《轮椅上的诗行》;
(2):史学家司马迁就是这样一位坚韧的人,他被投入大牢受到宫刑的折磨,但他却在牢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巨著《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