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时间:2019-05-12 17:5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第一篇: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认知同化理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文增良

摘 要:物理概念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可为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拟就这一理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谈点认识和体会。关键词:物理概念

认知同化

认知结构

一、引言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体系的基础,物理概念的学习是掌握物理学科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前提。概念教学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是靠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求甚解,在实际应用中不能有效迁移。这种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课程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学习概念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奥苏贝尔(D.P.AuSabel)的学习理论———认知同化论,即意义学习理论,为物理概念的教学走出困境指明了方向。

二、分析

(一)认知结构同化论的基本理念

认知同化理论是当代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于1963年提出,核心内容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一般条件为:第一,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相应知识基础;第二,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既反映人类的认识成果;第三,学生必须具有获得材料的意义的学习动机。有了第一和第二条件,表明新旧知识的同化有了可能性。但同化不能自动实现,还必须加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将新旧知识相互联系并辨明二者异同的努力。例如,学生在学习浮力概念时,教师直接告知学生浮力的定义,学生首先要接受这一新概念,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联系起来,把新概念纳入原有概念之中(浮力是力的一种表现形式,遵从力的一般规律);其次,学生必须精确分化新概念和原有相关概念(如重力、压力等);最后,还须使这些相关概念与新概念

23[2]蔡笑岳主编.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袁维新.认知结构同化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8)

第二篇: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景创设的策略的运用

浅谈情景创设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成都市温江区寿安学校:刘 兵

内容摘要:

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景是实践探究性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创设出现实、有意义的问题情景,就能在短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中,感悟获取新知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体会物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益。就问题情景的类型而言,有趣味型、实验型、悬念型和开放型等多种类型。就问题情景的形式而言,有故事激趣、游戏激趣等。物理教学中创设情景策略恰当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是很有效果的。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情景创设

策略方式

课堂效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出现实、有意义的情景,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才能在短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更有效地获得新知识,感悟获取新知的物理思想和方法,体会物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验物理的美。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领会课程标准、熟悉教材、分析学情是创设情景的前提

创设问题情景之前需要教师熟悉教材,认真研究并理解课程标准,仔细分析教材结构,充分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制定出恰当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联想适宜而充满乐趣的问题情景,以便为探究新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持。

创设问题情景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活动经验、智能水平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遵从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综合各种因素,选择最宜为大家所接受的形式,方能设计适宜的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

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课堂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要考虑到因材施教的原则.情境的创设与情境的展现是统一的,创设是展现的基础,展现是创设的目的.它们是同一过程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如果不考虑展现只是盲目的去创设,那自然会违背教育原则和物理教学的特点.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更是一门科学.教师要依教材内容、难易程度、学生接受水平以及教材前后的关联而选用创设情境方式.创设情境应有利于教师“搭桥”,学生“过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

二、把握创设情景的原则,是成功创设问题情景的基础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设问题情景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欲望和主动性。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因兴趣而学。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就能专心、专注,主动投入。否则教师的努力,大多都是徒劳。趣味性的情景,能创造愉悦、轻松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直观性原则

抽象是物理学科的特征之一,而抽象的内容往往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寻找适当的问题情景采用形象、直观的方式引入,为学生搭建起从抽象到具体的桥梁。问题情景直观的引入常借助图片、实验、多媒体等。直观性的情景,能让学生领悟物理本质,提炼物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启发性原则

所设计的问题情景,有利于师生交流信息,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性的情景,能引导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问题,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

4、针对性原则

据班级学生的知识基础、活动经验、兴趣爱好和最近发展区,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情景,让不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已有的能力,掌握新知识和解

决问题的方法、思想。具有针对性的情景,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听课需求,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5、可操作性原则

设计题情景应该有利于教师操作,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通过积极的思考和分析能解决问题,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已有的能力得到锻炼。否则,既达不到学习的目标又浪费时间。具有可操作性的情景,能贴近学生实际,节约时间,切入主题。

三、注重创设情景的多样化,实效性成功创设问题情景的保证

物理的教学内容应当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而适宜的问题情景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教师注意问题情景多样化,梳理情景创设的类型,有规律地创设情景,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1、趣味型

教学中,教师选取紧扣教材内容的趣味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景,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物理的审美能力。在讲授八年级《浮力》一章时,我请学生简单讲述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故事。讲完故事,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怀丙是怎么捞到铁牛的呢?因为学过该篇课文,学生都能了解怀丙捞起铁牛的因为水的浮力。于是,我趁机出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有了故事中铺垫,学生对于水到浮力的知识学得较为轻松。

学生的学习兴致就被调动起来,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投入到后面的探究活动中,教学效果不言自明。趣味型的学习材料是学习的最佳刺激,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下,学生喜欢积极思考、分析,学习效果自然很好。

2、实验型

我们知道直观的物理实验操作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最好方式。它不但让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物理的兴趣。比如在讲授八年级《光的反射》一课时,我师在讲台上放了一面镜子,用手电筒光倾斜照向镜面,让学生在教室的墙壁上寻找亮斑,然后改变手电筒照射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亮斑的移动情况。学生兴趣极高,全员参与,从而在课堂上,我讲授光的反射的知识时,学生参与度高,而且知识掌握也较快。

3、悬念型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如果能被很好地激发出来,理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培养。悬念是引发学生好奇、产生疑问的良方。学生有了悬念才会围绕问题进行思考,积极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例如,在讲“惯性”时,我现场展示一个端着水杯跑步前进突然停止却不能马上停止的示范。从而提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水会溢出来?在学生回答正确后,引导学生思考,握住一个盛满水的玻璃杯,当水杯从静止突然向左运动时,水向什么方向溢出?当向左运动水杯突然停止运动时,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如果向左运动的水杯突然左转弯,水又向什么方向溢出?从而,轻松地完成新课的导入。学完这一章,大家就明白其中的奥妙了!这种悬念,将枯燥无趣的陈述变成了可动手操作的游戏,学生是很容易被带入探究氛围的。

4、以生活情境性

俗话说:“生活是最好的教师。”在学生平时的生活中,与物理学密切相关的情境相当多。因此,在导入环节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细致入微的渗透生活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近生活,并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常见的场景和问题,往往会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比如,我在教授《气体压强》一课时,在导入环节,我特意安排了一个“探究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我将已装有一熟鸡蛋的广口瓶展示给学生看,他们顿时来了兴趣和疑问:鸡蛋比广口瓶的瓶口要大,在鸡蛋完好无损的情况下,老师是怎么装进去的呢?他们疑惑,他们讨论、他们猜想。接着老师表演给他们看,令他们大吃一惊,原来是大气压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的大气现形了。我趁机又问:有什么办法将鸡蛋完好无缺地拿出来?学生们的兴趣更浓了,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答案五花八门。整个课堂上,学生参与激情极高。后来,在课堂上,我通过实验,把装有鸡蛋的广口瓶放入密闭的罩内抽去罩内的空气,鸡蛋又掉出来了。实验使学生惊讶不已,同时对于大气压力的知识掌握就很牢靠。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知识和情景结合起来,创设出现实、有意义的情景,就能在短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借助情景可引导学生由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加深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活动中,感悟获取新知的物理思想

和方法,体会物理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益。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情景策略恰当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创设教学情境的时机和策略》中学物理月刊.

第三篇: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迅速地在中小学校普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深刻影响教学的模式、内容和方法,对学校和每个教师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为适应这些变化,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作用。对适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探讨:“帮助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的辨析”;“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展示”;“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并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知识教学课、实验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这些不同类型课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教学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已经迅速地进入中小学校,进入教室课堂。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这信息时代的跨跃式发展,对于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物理教学在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也有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根据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我谈一谈信息技术在物理知识教学意义和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以构建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在应用为物理教学服务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从而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发表达欲望,与教师形成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赋予的新的表达方式。利用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教学内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如何节约水资源”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自己提出。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主动要求接受的。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知识的多种展示形式,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文字说明的抽象,物理实验过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营造学习气氛,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交流和共同的学习过程上加强协作的氛围,更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惟一载体。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并不是不要教师。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处理信息,使他们在大量信息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设计课件时要注意给教学活动留下相应的空间,使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互动,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讨论区”实现这一设想,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实验探究、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贯地组成的。而信息技术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融为一体。例如:《电流的方向》这一节,就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把导体中的正负电荷用来表示,当通电以后,正电荷移动就开始移动,此时电流的方向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教学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4、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的眼前,把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也可以缩小,例如光学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图片,雨过天晴的彩虹、树叶中透过的阳光是“直”的、晚上广场上空的光束显示了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以及手影游戏等。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信息技术的大信息量的感性材料,逼真的模拟现实情景,提供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学生不仅可以搜集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转向学生以生活为中心,进而发展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作用。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许多物理实验,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学生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己,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的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2、利用成功录像,让学生观察到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用录像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FLASH制作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课件的展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可以模拟微观世界、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捷,创建直观性和动态性情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可能每个实验必做,一来需要很多的实验室准备工作,二来某些演示实验在教室中进行,效果不是很明显,教学秩序不易控制。所以我在物理中很多重要的实验如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实验室进行,其他诸如安全用电等物理性质的示范性实验,则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很多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物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我感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在其他学科的课程中同样也会遇到:

1、硬件设施落后,在农村尤为突出。大多数中学现已配臵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但信息的来源缺乏,还有一部分学校未能通宽带网。还存在有设备不能用现象,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2、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这一点,在老教师中突出。他们不太愿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当心不能成功,没了面子又影响学生的成绩。或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理解为把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上去,由“人灌”变成“机灌”,或将课程整合仅仅理解为课件制作和课堂上的演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引进不可以替代教师。其实信息技术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一切的教与学的效果决定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

3、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多媒体信息技术。绝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特别是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价值。运用多媒体必须适时、适度、适当,做到需要则用,不用则止,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不文饰,不花哨,不本末倒臵”,不因为用多媒体课件而舍弃了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学会教学设计,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方法,具备整合教学资源和灵活驾驭教学课件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种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改变以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而忽视形象思维的一些弊病,让新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不能简单的将它看作是一种手段,而应该更多的将它与学科进行整合,补充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想这才是这场学科整合运动的初衷。我们不是信息技术的奴隶,而是要做多媒体技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课件制作的三大失误》……2000年《教育文摘报》第8期4版

2《多媒体教学的体会》……2002年《计算机教育报》第2期6版

3陈厚德 有效教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陈忠民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讨 5王生云 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第四篇: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就初中物理中某一具体概念您是如何进行教学的?教学效果如何?并简要分析原因。

初中物理概念以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实验的内容为基础,是形成物理规律的前提,是培养学生掌握物理科学方法的出发点,是解决物理问题的核心。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支撑点。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死记硬背,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要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要想进一步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经常反映物理概念抽象难懂,运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的各种问题有较大的困难,关键在于对物理概念的一知半解。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新概念,以及引入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懂得正确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又往往割裂概念和规律之间的联系,使物理教学不能有序地进行下去,对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发展造成很大的障碍。因此,认真研究物理概念的教学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物理概念,并运用概念解决相关实际应用成为我经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初中九年级物理“密度”一节的教学,谈谈我对物理概念教学的处理。

一、前后联系,做好铺垫

“密度”一节的概念收入,是在演示实验“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的。而演示实验中,测物质的质量是上节刚学的新内容,测体积是根据以前数学中学过的物体体积公式进行测量。对质量的测量,教学中是采用托盘天平进行精确测量的。在实际的测量中,对天平的使用步骤相对于其它物理器材来讲,操作稍显繁琐,所花时间较多,为在“密度”教学中演示实验时节省时间,在讲解“质量”一节时,安排了对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提前测量的实验,抽调六名学生分三组同时进行,其它学生观察操作的问题,并在实验结束时评价。待实验完全正确操作后,在书上画一个表格记录下同体积的铝块,铜块,铁块的质量,以备下节实验借用此数据,从而为下节教学节约时间做好铺垫。

二、实验教学,激发兴趣

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与物理概念有直接联系的、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初中学生的知识和经验都较少,思维活动往往依靠直观的现象。在概念教学中,做好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感性认识。从物理现象的特征出发,提出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通过演示实验还可培养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像“密度”这类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在教师过多的讲解上,不能将抽象的概念形成为具像。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排,还是我对本节最初的构想,都是从实验教学来引入,让学生对具体事物的质量、体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直观的数据更能为形成概念作好准备。

教学开始,让几个学生伸出双手,将准备好的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一一放在学生双手上,让他们说出感受。实验过的学生无不发出一声声的惊叹声:“哇,怎么这么重啊”,“水好轻,水银好重哟”„„接下来再利用天平演示“相同体积的水和水银的质量”的实验并将数据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对它们质量数据差异的巨大而感到惊奇、新鲜、觉得不可思议。这样使学生获得与概念有联系的感性认识,又因不能解释其原因,使得学生急于了解原因,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骤然提高。在学生有了一个这样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上节所测量的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的数据,引入“不同物质,相同体积时质量一般不同”的结论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并印象深刻了。

三、优化教法,重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引起,并在学生相互作用下,不断协调发展的“教师—学生—客体(教材、教具等)”系统的调整控制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要求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学生应从教师提供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起注意,激发兴趣;并能对教师所提供的素材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同时要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发现并提取一般原理或概念。在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以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关键的一步。

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体验,学生已获得以下感性认识: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铁的质量大;体积相同的水和酒精,水的质量大;如果水的体积增大一倍,其质量也增大一倍。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同种物质的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出:单位体积的同种物质,质量一定。至此,我进一步提出:应如何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体的质量关系呢?一些学生说用控制变量法,一些学生说同质量比较,还有部分说同体积比较。我先肯定他们的想法的正确性,到底选用哪种比较方法呢?再一步提示学生:“我们以前学过电功率,还有速度,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呢?”这一语激发了学生的联想,较多学生想道了“应选用同体积进行质量的比较”。教师及时归纳出“要比较不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只要比较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即可”这一重要结论。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的概念。最后,启发学生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示这一概念。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科学地表达概念的物理意义时,要逐字逐句地研究概念的含义,如: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什么叫单位体积?为什么要说单位体积?取消这几个字行不行?让他们多加思考,加深理解。

不少学生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不能理解,因为这个结论很抽象,为使之具体化、形象化,可采用类比法,明确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加深对新知识领悟。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练习本买得多,钱付得多,但不论买几本,某种练习本的单价是不变的,这就好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对某一种物质来说,它的密度是不变的。这么简单的一个日常生活中的比方,就清楚地揭示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真实含义。

四、针对考点,深化提高

密度概念在中考中时有考题出现,如对密度公式的理解判断,对物体密度变化的判断,以及涉及到相关的图像问题,都需要对密度概念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的理解。因此,在概念教学过后,多例举一些应用方面的题让学生练习,以巩固以概念的理解主。如像:一瓶墨水在用了部分后剩余墨水的密度如果变化?家庭中所用的液化石油气一段时间后,其密度如何变化?医院里病人所用的氧气瓶中的氧气用了一段时间后如何变化?平时生活中说的“铁比棉花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分析判断中,加深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同时结合相关计算,明白“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的意思。

通过以上教学,学生能认识到密度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并对生活中物质的密度大小,宇宙的物质密度有了强烈想了解的渴求,让他们对物质密度测量有急切想操作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正是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符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按照了新课标的要求去教学,学生对本节的概念才了清楚的认识,才有了本节概念教学的良好效果。

这这节密度概念的教学,我认为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还应当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在概念形成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还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这样才有利学生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充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仁寿县大化镇松林九年制学校 刘纯清

二○一○年十一月十八日

第五篇: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月和初级中学 邓开冰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物理事实的抽象。它不仅是物理基础理论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是要不断地建立物理概念,如果概念不清,就不可能真正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要不断进行专题研究,总结概念教学的基本规律。下面就怎样上好概念课进行具体分析:

一、概念的引入

(一)概念引入的目的

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只有让学生明确了这个概念引入的目的,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为什么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置变化不同,有的物体位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体位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就要引入“速度”这个概念。

(二)引入概念的常用方法

引入概念,不要千篇一律,只用同一种方法。

1.实验引入概念 如:在“浮力”概念引入之前,先做一个演示实验:在弹簧秤下悬挂一个重物,手向上托重物,弹簧秤示数变小;再把重物放入水中,可观察到弹簧秤的示数也变小了。据此引入“浮力”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2.比法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电压”概念之前,讲清水流与水压的关系,再通过类比,引入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从而引入“电压”概念。这种方法,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

3.物理现象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惯性”概念时,引导学生观察乘坐汽车的过程中,当汽车刹车、加速、拐弯时所发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引入“惯性”概念,学生易于接受。

4.问题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老师先提出问题:“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句话对吗?” 让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铁比木头重,还举出一些例子说明;有的说不一定,但又讲不出道理;有的则没有办法肯定。老师在学生争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物重与跟构成这种物体的物质有关外,还跟其体积有关。指出:体积相同的铁比木头重。据此引入“密度”概念。这种方法,引起学生争论,使课堂气氛活跃,收效甚好。

5.物理故事引入概念 如:在引入“大气压”这个概念时,可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又如:在引入“磁场”的概念时,可讲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的故事。通过物理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6.概念引入新概念 如:从“功→功率”引入“电功→电功率”。7.生已有的经验引入新概念 如:在引入“力”的概念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从而抽象出力的物体性,进而引入力的概念。这样做,学生对力的概念体会深刻,易于理解。

8.辑推理引入新概念 如:“磁场”这个概念是由逻辑推理的方法引入的。由力的概念可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通常物体间发生作用时,都是直接接触的,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没有直接接触。那么磁体间是怎样发生相互作用的呢?由逻辑推理可知,磁体周围的空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磁场。这样引入磁场的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总之,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最恰当的引入方法,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一个好的物理概念的引入过程,一方面能引起听课学生的注意,明确概念学习的目的;另一方面能激发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再一方面还能起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

二、概念的理解

要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个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只有深刻理解,才能记忆牢固、运用自如。

(一)首先要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要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手段,观察事物,做好演示或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头脑中对物理现象和事物构成一幅物理图象,抓住主要的本质特征,建立一个物理模型。如:对“电阻”概念的理解时,由R=U/I可知,对一个确定的导体而言,这个比值是个恒量,它表示导体的一种物理性质。那么它表示导体的什么性质呢?通过实验可知:当电压U恒定时,R增大,I将减小。说明R可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从而得出结论:R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此时必须用实验证明导体的电阻跟电压和电流强度无关,而是由导体本身性质决定的,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对同一导体来说,不管电压和电流强度的数值如何,电阻的大小总是不变的,这就抓住了电阻概念的本质。

(二)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有其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

(三)理解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在物理学中,有些概念很相似,但其意义却有本质的区别。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某一概念的本身,又要注意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采用找联系、抓类比的教学方法,来讲清这些概念,让学生知道其间的区别和联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有很大的作用。如电场和磁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变化的电场可以激发磁场,变化的磁场可以激发电场,变化的电场和磁场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的整体——电磁场。

三、概念的深化

概念是发展的,讲物理概念,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只能是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加深,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很透彻,它是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增长而逐步深化的。

(一)概念的阶段性

有些物理概念具有阶段性,不同的阶段,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和广度都不相同。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深化物理概念。例如,在“力”的概念教学中,阶段性十分突出:初中阶段只讲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高中阶段又分为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热学中的分子力,电磁学中的电场力、磁场力,核物理中的核力,对力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深化的,不可能一步到位。

(二)概念的发展性

有些物理概念是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这些概念的教学中注意不要把发展中的概念讲死。如:人们对核力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关于核的本质,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清楚,因此,在“核力”概念的教学中,要讲清已经认识到的一些内容,还要讲清其发展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物理概念教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研究,总结出了物理概念教学的一般规律。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艺术,教无定法。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只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概念教学的水平。

下载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运用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之我见 社会要想进步首先是科技的发展,学习物理有很重要目的,就是通过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来探究未知的领域,找到新的答案,是科技......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策略[共五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策略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基础,准确理解物理概念是进一步学好物理规律的前提。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总结,物理概念的建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

    浅谈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运用

    2012 届师范类毕业生 教研文章 浅谈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运用 学生姓名: xxx 学 号: 200903020101 班 级: 2009级9班 专 业: 物理教育 系 别: 数理科学系 指导教师: xxx 日 期:201......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学科专家 发布时间:2011-01-25 作者:姜永新/青草中心学校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物理学科的整合,不是简单的结合,不是被动的融......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文浅谈“探究性”学习在实中物理教学中的运作。......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概念入手,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简要介绍积极心理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物理学......

    5E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5E”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以《压强》教学设计为例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北闸中学 张福梅 摘要:本文以《压强》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5E学习循环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