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E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5E”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以《压强》教学设计为例
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北闸中学 张福梅
摘要:本文以《压强》教学设计为例,阐述了5E学习循环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5E模式 物理教学
5-E学习循环模式由生物科学课程研究(Biological Science Curriculum Study,简称BSCS)于1989年创立,它主要由五个阶段构成,即准备—engagement;探究— exploration;讲解—explanation;应用—elaboration;评估—evaluation。5-E学习循环模式属探究教学法的一种,建构主义为其基本精神。作为对教学基本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一套更完备、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程序和教学策略。
● 1E—准备
1.1 创设情景
设境激趣:(轻功表演)准备八个大的气球(先吹好气但不要吹的太饱满)、合成板。
师问:这是大家熟悉的气球,如果我们人站在上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
生:气球会炸!
师实验:将气球紧密放在地面上,然后将合成板放在气球上。然后扶着桌子慢慢站上去,最后松开手直立于气球之上。(学生惊讶,兴趣高涨)
师:你们想不想拥有这种能力啊?
生:想!
再通过多媒体出示图片:①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②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③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④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
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师生对话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以及实验提供的仪器,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物理量可能有的联系。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回忆起控制变
量法对研究和处理问题的好处。
(在以上准备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①学生要学的科学概念和规律是什么?②学生可能存在的“误解”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是什么?③哪一个活动(哪一步)是关键?④学生应该注意观察哪些现象?应该如何操作和记录?⑤应该如何启发学生?用什么样的问题?⑥材料是否准备齐全?数量是否足够?⑦有没有潜在的安全问题?⑧如何协调
学习小组内的集体讨论?)
1.2 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脚印图片。
先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白脚印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师:大家想弄清那一些问题呢?
生1:为什么这两个脚印的深浅不一样?
生2:脚印的深浅与沙子有没有关系?
生3:脚印的深浅与人的体重有没有关系?
生4:脚印的深浅与脚的大小有没有关系?
生5:为什么这两个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一样?
生6:„„
教师从中确定本节课所研究的课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你们能不能猜一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吗?
(教师要先界定学生研究范围,而不是全盘放开,这种界定是由学生的能力水平而定。明确指出我们要干什么事,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的,不必在此过多做秀。每次探究活动都有各自的偏重点,不是每个环节都要由学生完成。)
● 2E—探究
2.1 进行猜想
(学生交流)
生1:脚的大小。
生2:沙子的软硬程度。
生3:人的体重。
生4:„„
师:同学们可以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然后对自己认为最可能的猜想进行探究。
教师引导整理:受力面积、压力的大小。
2.2 设计实验
教师提供大量器材后请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思考、讨论后交流:
生1:研究压力的大小用不同的重物(底面积相同)分别压在沙子上来比较它们压痕的深浅。研究受力面积时用重力相同底面积不同的重物分别压在沙子上来比较它们压
痕的深浅。
教师引导学生评估(强调控制变量法)后请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生2:用橡皮泥来代替沙子做实验。
生3:我觉得还可以用面粉来做实验。
生4:重物的重力可以通过加减砝码来改变。
生5:底面积可以用同一物体的不同面来改变。
师:先讨论各自方案可行性,然后与课本给出的参考方案比较后,选用最简便快捷的实验方案,写下你的实验步骤及应注意的事项。(①学生在第一阶段所发现的问题是什么?收集到哪些数据和信息?②如何帮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和数据得出结论?③如何帮助学生按照科学的逻辑推理过程进行思维?④可能的误解在什么地方?⑤如何进
行过程性评估?)
2.3 进行实验
学生动手做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
生1: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痕越深。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痕越深。
生2: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强
越大。
归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 3E—讲解
教师指出:我们在实验时采用了控制变量的方法,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时不可能都满足这一要求,我们该怎么办?给前面提供的大象、演员赋上相
关物理量,学生思考交流。
生1:重量一样时来比较受力面积。
生2:受力面积一样时来比较重量。
生3:和比较密度一样,比较相同受力面积上承受的重量。
生4:„„
归纳:因此我们用一个新概念来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所
受压力的大小。
师:如果我们用P来表示压强、F来表示压力、S来表示受力面积,你能用公式来
描述压强吗?
P=F/S
请同学根据前面所学速度、密度等物理量的方法得出压强的单位:N/m,教师指出为了纪念一位科学家,我们通常用帕斯卡(Pa)来做压强的单位,即:1N/m=1Pa。
学生体验:每个学生取一粒西瓜籽平放手中现在手所受到的压强大约为20Pa。
学生分组计算对大象和舞蹈演员地面的压强。教师巡回检查。
● 4E—应用
多媒体展示关于车辆超载对路面造成破坏的报道。请学生思考为什么公路会“体无
完肤”。
生1:车子上装的货物太多了。
生2:路面不能承受车子对地面的压强。
生3:车子的轮子太窄了。
通过引导使学生明白: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是有限度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
思考防止路面被损坏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生1:提高路面的质量,使其能承受较大的压强。
生2:通过减小压力来减小对路面的压强(正常装载货物)。
教师问:三峡工程上的大型水轮机从工厂生产出来就有几十吨而且不能分割,你知
道是怎样把它运到三峡工地的吗?
学生讨论后交流: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多媒体展示啄木鸟吃虫子、按图
钉、用刀切菜的图片。
师: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是应增大还是减小压强呢?
(学生思考、讨论后交流)引导学生分析弄清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学生活动:你能说说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或者是减小压强吗?(学
生讨论交流)
生1:磨刀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生2:书包带子做宽是为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2生:„„
师:这边有一则新闻材料:在北方某地的一个寒冷早晨,河面上都结了层薄冰,一位小孩不小心滑到河中央压破薄冰而掉入冰窟窿里,很多人看见了都围过来,距小孩一定距离就不敢再靠近去救小孩,有人说“快找些木板来”„„就在此时,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迅速跑过来,在距小孩一定距离时,赶紧趴下身,爬着过去,终于把小孩救起,大家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有的夸他不愧是有知识的人„„
请问:
⑴小孩为什么会压破薄冰掉到冰窟窿里?
⑵为什么很多人到一定距离就不敢再靠近?
⑶有人叫:快找些木板来,有没有道理?
⑷小伙子后来为什么是爬过去,而不迅速跑过去?
(此题一出,学生兴趣高涨,既达到巩固知识,更体现人文价值观,为本节课划上圆满句号。①如何组织和提供新的问题情境?②如何使学生看到科学概念和日常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③如何使学生看到科学概念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和意义?④学生在掌握这个概念上还有一些什么地方需要弥补和加强?⑤下一个学习循环的课题是什么?
两者的联结点在什么地方?)
● 5E—评估
采用课堂教学的反馈,当堂检测,充分发挥小组的评价作用,使学生学习主动,合作得当,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起到了很好的调控学习的作用。包括教师的评估(阶段性的和总结性的)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估和反思。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有计划、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使学生掌握终生学习的技能而逐渐向“专家”过
渡。
总之,用5E学习环模式进行教学,对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是很有意义的,是以发展认识能力、科学态度和意志力为目标的模式。它有别于比较激进和放任自流的教学思想。5E—学习循环教学模式,将更容易被目前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更容易操作实施,实施
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参考文献:
[1]杨柳.“5E”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利用.广东省东莞高级中学.人民教育
网.2008,10.
[2]刘学兵.《压强》教学设计.河北省沧县杜生镇第一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15).
第二篇: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经迅速地在中小学校普及,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深刻影响教学的模式、内容和方法,对学校和每个教师都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为适应这些变化,教师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让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作用。对适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探讨:“帮助物理概念理解,物理规律的辨析”;“复杂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展示”;“微观世界的放大,庞然大物的缩小”;“能做实验的补充,难做实验的模拟”。并对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在知识教学课、实验教学课和习题教学课这些不同类型课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 物理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教学领域,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已经迅速地进入中小学校,进入教室课堂。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会改变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并最终导致整个教育思想的根本变革。这信息时代的跨跃式发展,对于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一次挑战,也是一个机遇。物理教学在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同时,也有前所未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便捷的条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根据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 我谈一谈信息技术在物理知识教学意义和信息技术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一、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从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信息技术工具的整理组合,相互融合,达到整体优化,以高效达成调和的三维目标。以构建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营造协作化学习氛围,在应用为物理教学服务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阅读教学内容,也可以从中听取与课堂教学相关联的声音信息,观看实验过程以及原理。这种新的信息形式打破了沉闷的学习气氛,改变了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理解信息,产生学习的兴趣与乐趣,从而主动、及时地获取信息,集中注意力,激发表达欲望,与教师形成互动,而不再是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者。这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赋予的新的表达方式。利用课件,使学生能够听到水流声,能够感受到气势磅礴的长江黄河所产生巨大的能量,带动水轮机转动发出电来。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不但让学生形象的理解了机械能的相互转化的水力发电原理,也让学生很好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节约水资源的必要性,教学内容中的“如何充分利用水资源、如何节约水资源”就自然而然的被学生自己提出。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才是真实的,贴近生活的,学生主动要求接受的。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知识的多种展示形式,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单一的语言描述的不确定性,文字说明的抽象,物理实验过程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营造学习气氛,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
运用信息技术把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把传统的课堂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同时交流和共同的学习过程上加强协作的氛围,更有利于学习方式的改变,甚至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学习。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惟一载体。学生可以从互联网上学到很多东西,但并不是不要教师。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策略,教会学生处理信息,使他们在大量信息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在设计课件时要注意给教学活动留下相应的空间,使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学生互动,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和“讨论区”实现这一设想,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3、改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认识事物的过程
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是由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实验探究、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几个环节顺序连贯地组成的。而信息技术是把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知识融为一体。例如:《电流的方向》这一节,就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把导体中的正负电荷用来表示,当通电以后,正电荷移动就开始移动,此时电流的方向就可以很明显的表现出来。这样就使教学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能够引导学生直接揭开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以及一些事物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看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4、突破时空的限制,创设教学情境,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要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远方的东西放到学生的眼前,把复杂的事物变得简单,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它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放大,也可以缩小,例如光学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图片,雨过天晴的彩虹、树叶中透过的阳光是“直”的、晚上广场上空的光束显示了光在空气中传播的路径,以及手影游戏等。怎样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就怎样运用。信息技术的大信息量的感性材料,逼真的模拟现实情景,提供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学生不仅可以搜集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知识,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发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转向学生以生活为中心,进而发展学习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信息技术对物理实验作用。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辅助物理实验,将起到直观形象、重复再现、大小、远近、时空、动静、快慢都可调节等作用。许多物理实验,若采用动画模拟实验,通过多媒体视频课件使宏观现象微观化,就可以使学生们看到想看而看不到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1、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投影,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视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前排学生的专利,而后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己,利用多媒体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的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2、利用成功录像,让学生观察到不容易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直观教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直观教学主要是运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和教学挂图等进行的。但这些手段有较大的局限性,如有的可见度小;有的演示现象瞬息即逝;有的限于条件演示效果很差;使学生对许多物理知识的理解不能充分建立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用录像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成功实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教授电压、电流时,学生对于电流、电压看不清,摸不着,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利用FLASH制作相应的课件,把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电流强度的大小用不同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类比法将电流和水流,电压和水压进行类比,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变得容易起来。课件的展示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从未涉及过的事物,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属性,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可以模拟微观世界、复杂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等,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捷,创建直观性和动态性情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3、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研究的基础,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学,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可能每个实验必做,一来需要很多的实验室准备工作,二来某些演示实验在教室中进行,效果不是很明显,教学秩序不易控制。所以我在物理中很多重要的实验如用天平测固体液体的质量、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在实验室进行,其他诸如安全用电等物理性质的示范性实验,则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很多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再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代替某些演示实验的操作,还可以有效的控制课堂节奏,因为物理实验的很多因素可能会导致实验现象的不明显,实验时间的无法控制,而多媒体课件则完全避免了这些可能的因素,使教学时间能够有条不紊的安排。有些需要十分钟才能出现明显物理现象的实验,通过多媒体技术能够瞬间实现,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三、谈谈个人在运用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思考
物理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我感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在其他学科的课程中同样也会遇到:
1、硬件设施落后,在农村尤为突出。大多数中学现已配臵了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但信息的来源缺乏,还有一部分学校未能通宽带网。还存在有设备不能用现象,资源浪费,利用效率低,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
2、教师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滞后。这一点,在老教师中突出。他们不太愿意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当心不能成功,没了面子又影响学生的成绩。或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理解为把课本上的内容简单地“移植”到网络上去,由“人灌”变成“机灌”,或将课程整合仅仅理解为课件制作和课堂上的演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体现不足,只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引进不可以替代教师。其实信息技术教学说到底,也只是电化教学的一个新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它只是代替了教师的部分功能和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一切的教与学的效果决定于教师,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工具,有效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是关键。
3、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多媒体信息技术。绝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特别是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时,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价值。运用多媒体必须适时、适度、适当,做到需要则用,不用则止,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不文饰,不花哨,不本末倒臵”,不因为用多媒体课件而舍弃了优秀的传统教学方法。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观和师生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学会教学设计,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方法,具备整合教学资源和灵活驾驭教学课件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只是一种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生动活泼地学习。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改变以往重结果而轻过程,重抽象逻辑思维和推理而忽视形象思维的一些弊病,让新技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其中的巨大作用,不能简单的将它看作是一种手段,而应该更多的将它与学科进行整合,补充完善现有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最主要的是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我想这才是这场学科整合运动的初衷。我们不是信息技术的奴隶,而是要做多媒体技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课件制作的三大失误》……2000年《教育文摘报》第8期4版
2《多媒体教学的体会》……2002年《计算机教育报》第2期6版
3陈厚德 有效教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陈忠民 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讨 5王生云 新课程化学教与学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概念入手,分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作用,简要介绍积极心理学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途径,旨在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初中物理 教学
在初中各个科目中,物理属于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尚未形成学习习惯及模式,此时面对难度水平较高的物理知识,学生极易出现兴趣下降的现象[1]。鉴于此,初中物理教师应在教学之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物理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有助于学生提升学习动力,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积极心理学中十分注重个体的情绪与潜力,通过不断激励个体,促使个体形成强大的内在驱动力,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荣格等人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发现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干预方面具有极高的意义[2]。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利用积极心理学方法及手段,对学生心理加以干预,帮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习的重要性,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使学生获得物理学习的满足感与自信心。
二、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W中的运用途径
1.初中物理角色扮演教学法
积极心理学与教学中相结合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过于陈旧,难以应对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致使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水平无法得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不利于学生形成物理学习兴趣与经验。面对这一问题,教师可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物理教学相互结合,采用角色扮演模式进行教学,为学生设计与教学相关的角色扮演题目,学生对物理角色扮演活动的积极性与兴趣较高,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其教学效果得以保障[3]。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知识的全面掌握,并充分解读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实施角色扮演教学法,在学生活动中实施积极心理引导,促使学生产生物理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积极、开放、愉悦的学习氛围,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强大的物理学习自信心,对学生未来的物理学习和探究起到了积极影响。例如,在“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教学之中,物理教师可根据这一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角色扮演题目,要求学生扮演电路设计工程师,为一幢房屋设计电路图,电路图中应具备若干盏电灯、开关、电流表、电压表等等,同时教师也可以细化电路图内部需求,针对不同电灯采用不同方式控制。学生在这一教学活动之中,学习兴趣得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强,在角色扮演过程之中,学生能够掌握并联及串联电路相关知识,从而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
2.初中物理探索实践教学法
初中物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物理课堂教学应加大实践部分比例,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培养创新型实践类人才作为教学目标。因此,为凸显出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效果,教师应将物理实践教学与积极心理学相互结合,带领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了解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技能,最终形成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物理课堂教学局面[4]。在实际教学之中,物理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实践水平,结合学生兴趣爱好与性格特征,设计具有一定趣味性、适应性的物理实践活动,并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到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物理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初中物理实践活动与实验课程并不完全一致,实验课程主要针对初中物理体系中的实验环节,而实践活动则能够应用于初中物理的各个层面,无论是物理概念、公式、定理教学,还是物理理论、实验教学之中,均能广泛应用物理实践活动,教师应不断提升其实践活动设计能力与技巧,引入积极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提升物理学习动力。例如,在“运动和力”教学之中,由于“力”并不能直接通过肉眼观察而来,学生接触物理学的时间较短,难以真切感受到不同力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针对这一现状,物理教师可采用实践展现二力平衡状态,教师可要求两名体态相仿、力量均衡的学生分别站于教室门两侧,一名学生拉门、另一名学生推门,学生施加于教室门之上的力量几乎一致,此时,教室门没有发生任何位移现象。教师可向同学们介绍,这一现象被称之为二力平衡。随即,教师可要求第三名学生加入到拉门队伍中,教室门被轻易拉开,教师继续介绍,在二力平衡条件下,其中一方力有所转变将会造成物体的位移。最后,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上述两种力的不同情况,画出简要的平面图,通过这一形式,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运动与力的知识,其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升,对学生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3.初中物理互利互惠学习法
积极心理学理念之中,对人类个体积极取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关注比重较大,将这一理念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之中,应主要针对学生积极的情感予以重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学习和自主研究的良好学习习惯,这对于学生未来学习与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笔者在研究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础之上,认为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互惠互利的学习氛围,进而在整体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在物理教学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习水平较高的学优生与学困生建立一对一帮扶小组,引导学优生在物理学习中帮助学困生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定期要求学生针对帮扶小组情况形成书面的心得体会与成绩汇报,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同窗之间的深厚情谊,并引导学生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之上一起进步、一起成长。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学生物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形成物理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动力对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积极心理学各项方法培养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乐观的面对物理知识,进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叶长生.初中物理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探微[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2):352-352.[2]莫茵茵.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6,34(6):61-62.[3]钱冰冰.探索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与运用[J].新课程?中旬,2016(9):137.[4]徐鹏海.积极心理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1):30.
第四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铜梁县旧县中学:罗太平
***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媒体通过计算机加工组成在一起来呈现知识信息的技术。它有较强的集成性、交互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物理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强化了学生物理能力培养。它改变了传统物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将物理教学带进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物理教学、运用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和网络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为人才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多媒体技术被运用于物理教学过程中,是一种很好的辅助教学的方法。已成为物理教师的得力助手,不仅辅助教师传授知识,更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行协作,提高认知水平,强化物理能力的培养。现就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物理情境,优化新课引入
引入新课目的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上来,并建立与以前的知识结构的实质性联系,在常规教学中要做好这一点不容易。而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提供色彩鲜艳、图像清晰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通过仔细观察幻灯片投影放映,启发思考,唤起与以前的知识的联系,在比较与联系中提高了理解力。例如《浮力》这节课开始时,我先播放一段录像,创设物理情境:“漂亮的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的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有的浮出水面,有的潜入更深处。小木板、帆船、万吨货轮,一条比一条大,一艘比一艘重,它们都浮在水面上。接着,画面上出现了清澈见底的小溪底部,漂亮的鹅卵石静静的躺在那里”。然后我提出问题: 为什么如此巨大的万吨货轮能浮在水面上,而一粒小小的石子却会沉入水底?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与物理有关系吗?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先播放一段“蜡烛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烧杯中被点燃,并在水中燃烧”的视频。然后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能做得到吗?那么他是怎么做成的呢?学生陷入思考,继而是窃窃私语,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激发。教师接着说:“我们先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再来解释这是怎么回事。”自然引入课题。待探究完平面镜成像特点后,学生才恍然大悟:“装满水的玻璃杯”原来是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的特点有了较深的理解;在学习《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时,先播放一段“登山运动员全副武装勇攀高峰”的视频,然后提问:“这些运动员为什么都背着氧气瓶?”从生活的情境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激发了学习兴趣,产生了探究的欲望,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物理实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物理过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讲解新课时,要让学生突破某一个教学难点,非常困难,有时带上一堆教学挂图,还要写上几大黑板,自己还弄得个汗流夹背。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动画、图形及图象变换的功能,使教材中静态图形动态化,以揭示图形、图像所包含的物理规律,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物理规律的本质,多媒体技术直观、形象、丰富多彩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种感官并用的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在计算机的作用下被化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教学重点得以顺利解决。例如,在讲《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让学生听懂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处的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会有障碍,应用课件解决这一问题就容易多了。课前我设计了一组课件,应用多媒体技术视频点播演示,让学生去感受,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伽利略小车实验,把抽象的空间转换以简单明了的视觉形象展现,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难点顺利突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意境,从而掌握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内容的真正内涵。针对本节的重、难点,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以直观、形象的声画资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2.利用多媒体技术建构物理模型,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微观的知识宏观化。让学生快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模型,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建构,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授《电荷》这节时,在讲解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时,验电器A上的电荷从金属杆流动到验电器B上,使验电器B也带上了电,说明金属杆上有了电荷的定向移动。在这个演示实验中,虽然电流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却看不见、摸不着,学生是观察不到的。如果靠初学物理、抽象思维能力尚弱的八年级学生自己去想象,难度是较大的。而借助多媒体制作flash课件,建构简化的金属结构的物理模型,将金属导体内部电子的定向移动的微观过程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学习《磁场》教学内容时,也可以构建这一物理模型。物理模型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质,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破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场”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磁场”看不见、摸不到,十分抽象,难于理解。用多媒体技术建构磁场模型。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符合人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认知规律,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
3.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可见度
实物投影的最大优点是可视性很好,很适合班级授课,它可以把微小的内容放大,使教室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得到。比如,在演示实验教学中,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介绍,秒表、天平的读数练习;在习题课教学中,电路实物图的连接教学、电路故障分析、实验数据的分析、学生错题的点评等。利用 实物投影可提高教学的可见度。避免了一个同学做,而其他同学无事可做的场面,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得轻松活泼、愉快,又增强了教学效果,优化了物理课堂教学。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了教学的密度,提升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 1.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大教学密度,提高学习效率
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以做到高密度,大信息量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在教学的新授阶段,可以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模仿而达到熟练程度,学生在大量听的基础上通过模仿而得到理解,把语言项目内化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的练习阶段,制作一些画面,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能力训练,同时配有习题性的专项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进行质优量多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在获得物理基础知识的同时,动手基本技能也得到训练,直接用理性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得到培养。在教学的结束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做小结。小结虽短,却是本节课内容的回顾和知识点的重新总结,可使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知识。声形并茂,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吸收。
2.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实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新课程改革下的综合题越来越多,更多地出现了将物理知识与某些实际仪器结合的题型,学生对此往往会有一种生疏感,难以形成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例如:在《电能》一节的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本上原来“静态”的电能表的偏转过程,“动态”地演示出来,逼真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了电能表的结构与特点;在学《生活用电常识》这一节,课本上提出家庭电路组成,学生对这部分缺乏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对其有所了解,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家庭电路各部分组成通过动画展现出来。讲解时逐个讨论各个 过程及其遵循的规律,把各个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完成了思维的过渡,提高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优化物理课堂教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是开展创新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它强调物理教师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物理课堂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到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课程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力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欣喜之余,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不能迷信多媒体技术,不能将过去的“人灌”改为“电灌”,不能将计算机模拟代替学生的自主实验,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获得知识的过程完全用课件来代替,必须能够科学合理的安排。只有充分考虑到多媒体技术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才能够将多媒体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真正实现整合,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了学生注意力,有效促进物理教学改革,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物理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全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要达到的目的是:①自觉②果断③敏捷④坚韧⑤自制。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要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学生们普遍地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甚至于有的学生惊呼: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还是其它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盘散沙,激起求知和探索的欲望。这样,物理教学的成功就有了希望。
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把注意力放在新知识的感知和把它纳入原有知识的结构中,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的思维把新旧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旨在同化新概念,增强比较能力。并适当地增加实验次数,为加强感性认识提供恰当的感性材料,在“玩”的过程中,渗透式地接触、理解并掌握好概念,在学习心理上有信服的感觉和收获的喜悦。
总之,在课堂内外,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对学习物理来说,在“看、听、做、想、练”这几个方面的交替活动中,教与学双方都能得到一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