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A层
教学目标
1.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2.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 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5.知道金属导电原因是有自由电子 6.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教学重点
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教学重、难点
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导入】
实验:取出一段导线,当场剖开,可看到外面的塑料外套和里面的金属丝。问:为什么所有导线都是这样设计的?我能不能换一下,用塑料或橡胶做内导线,金属做外套?这样会有什么问题产生?
【新课展开】
一.物质导电能力
1.猜一猜:下列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铁丝、铅笔芯、塑料直尺、橡皮、玻璃棒、粉笔、硬币、食盐水)
思考:(1)你用什么方法来辨别?
(2)请画出你的电路图。
得到结论1:
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金属一般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
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都是绝缘体。(非金属一般是绝缘体)(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2.实验展示:课本图4-30把玻璃烧红,观察能否导电。
得到结论2:
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
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
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
导体被氧化或腐蚀后导电能力会下降 3.介绍半导体及其应用
4.通过视频解释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二、电阻
自学课本电阻这部分内容,思考 1.什么叫电阻 2.电阻的符号
3.电阻的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及电阻单位的符号
三、师生一起小结
B
层
教学目标
1.能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并进行逐步完善
2.能说出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3.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 4.知道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
5.知道金属导电以及绝缘体不能导电的原因 6.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教学重点
1.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理解电阻概念,知道电阻的单位
教学重、难点
能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方案检测物质的导电性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导入】
我们为什么用金属铜做导线,而用塑料或橡胶做金属导线的外套呢?为什么不能用湿手去操作开关呢?
【新课展开】
一.物质导电能力
1.猜一猜:下列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铁丝、铅笔芯、塑料直尺、橡皮、玻璃棒、粉笔、硬币、食盐水)
思考:(1)你用什么方法来辨别?
(2)请画出你的电路图。
(3)在(2)的基础上,对电路图进行进一步完善。
学生自己得到结论1: 容易导电的物质叫导体。
有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和食盐水。(金属一般是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绝缘体。
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都是绝缘体。(非金属一般是绝缘体)
(纯净的水——蒸馏水是不导电的,但普通水中往往溶有大量杂质,能够导电。)2.实验展示:课本图4-30把玻璃烧红,观察能否导电。
得到结论2:
物质的导电能力不是绝对的。
有些绝缘体在条件改变时会变成导体。
烧红的玻璃能够导电
导体被氧化或腐蚀后导电能力会下降 3.介绍半导体及其应用
4.播放金属导电微观视频,由学生自己解释金属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二、电阻
自学课本电阻这部分内容,思考 4.什么叫电阻 5.电阻的符号
6.电阻的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及电阻单位的符号
三、学生自己小结
第二篇:《物质的导电性》的教学反思
一、反思教学内容
以检测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设计为例,我们班的同学设计出的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我让设计的人分析他设计的思路,每位同学分析的都很不错,也很好阐述了设计本意,然后我请其他同学评判一下那个方案最优。学生甲:只接电流表的话,如果物质的导电性强,会使电路中电流太大而烧坏电流表(短路)。学生乙:只接灯泡的话,如果物质的导电性太差,会使电路中电流太小而不足让小灯泡发光。(能得出这个道理是因为我们学生自己有一套电子器材,在学到串联电路时,经常有一只灯亮,另一只灯不亮,再接一节电池却可以使两盏灯都亮,他们深有体会)。所以这次实验我们小组设计的大多是有电流表、灯泡两个的。
二、反思教学过程
感觉前半部分的课堂节奏稍微有点松,如果可以压缩2分钟左右的话,感觉就会更好。分析其中的原因,前半部分以学生活动为主,自我感觉也没有“浪费”时间,但学生活动时间是没有办法进行准确预设的(随时有意外),同时也提醒自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学生要留出“宽松”的活动时间,收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三、反思教学效果
讲到学生设计的方案时,我当时只是随机让学生点评,没有按顺序,那样显得有点不合认知规律。还有就是让学生在做实验时,我没有控制好时间,其结果时课没有上完整,没有讲到导体导电的本质原因,但是最后我让他们自学,结果上交的作业他们完全可以自学好这个部分,这代表很多时候是我们太不敢放手了。其实很多问题学生自己能够在思维碰撞和认知冲突中完全解决。
四、教学改进措施
作为科学教师不能沉溺于我是否把这堂课上完了,课的知识点是否都讲了,我们应着重于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思维是否展开以及学生是否思考了,很多知识我们确实能够讲懂,但让学生自己思考后得出结论,那种成就感是我们老师无法做到的,所以在这几个星期的教学中我慢慢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篇:物质的量溶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溶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
3.使学生掌握溶液的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4.使学生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在概念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有关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与初中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到获取新知识、新方法的喜悦。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和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方法等几部分。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分数和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另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计算能力,初步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节是高中的重点内容,也是有关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教材的引入是从初中学习过的质量分数开始的。通过复习旧知识,回忆溶液的组成,表示浓度的方法,分析质量分数在实际使用中的不便之处。自然顺畅的引出表示溶液组成的另一种方法。量体积是很方便的,同时物质的量的使用比起质量来也很简便。由此展示出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对于物质的量浓度着重分析了以下几点:
概念的理解。表达式更加简洁明了。与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区别。而且通过公式的变形可以求出溶质的物质的量或溶液的体积,也就是说为物质的量浓度的有关计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教材中以讨论的形式提出了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其一:物质的量浓度中涉及的体积是溶液的体积,不是溶剂的体积。其二:从一定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取出一定体积的溶液,其浓度不变。变化的是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溶液体积,但是二者的比值没变。对于这一点必须给学生澄清。此处可以运用恰当的比喻来形象说明。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正确操作很重要。让学生初步掌握方法,学会容量瓶的使用。
关于计算,教材中按照不同类型分成1.关于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3.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稀释。均以例题的形式出现,这样可以使学生掌握具体方法,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训练解题的规范性。此处的计算不宜过多的拓展。例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新教材的第四章第三节介绍,目的是分散难点。有关稀释的问题,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加水稀释”,因此不宜加深,不同浓度溶液混合稀释的计算不作要求,只是对于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作为知识的拓展。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有关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计算、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方法。
本节难点: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气体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正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教法建议
1.本节引入方法
(1)首先复习初中化学有关溶液的知识,特别着重复习有关溶液组成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知识,指出这只是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引出新课--另一种常用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物质的量浓度。
(2)阅读课本55页,组织学生讨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是什么?使用时有什么不方便之处?溶质的量用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有哪些便利条件?使学生了解引入物质的量浓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用好教材中的讨论,加深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避免有关常见的错误。
例如:课本56页讨论题(1),如果物质的量浓度概念不清,容易出现错误。物质的量浓度是指在1L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而不是1L溶剂中的溶质的物质的量。避免错误的方法是在讲述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时,强调指出“单位体积溶液里”,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讨论题(2),帮助学生认识从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不论取出多少,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不变的,就象一壶糖水倒出的两杯糖水一样甜,浓度与壶中均相等。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物质的量和物质的量浓度这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对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根据学校的条件也可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边实验边小结配制的步骤。
4.在演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之前,首先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容量瓶的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时应先检漏等注意的问题。例如:容量瓶上标有“250mL 20℃”,它的含义是:容量瓶的容积是在20℃时标定的。
讲清以上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不能配制任意体积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不能直接将溶质放入容量瓶中进行溶解,或将热的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的原因。因为配制过程中是用容量瓶定容的,只有一个刻度线,容量瓶的规格又是有限的,所以只能配制体积与容量瓶容积相同的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绝大多数物质溶解时,都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过程的发生,引起温度的升降,从而影响到溶液的体积,使所配制的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准确。
5.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师演示,让后排学生也能看得清楚。
6.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要立足于有关概念的计算,要从概念出发分析解题思路。除例题的计算类型外,其它类型不宜过早涉及。通过具体的例题进行有关计算的教学时,要注意归纳方法,如:溶液加水稀释,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相等,n(浓)=n(稀)即
c(浓)V(浓)=c(稀)V(稀)(例题5)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
c =(例题3)
第四篇:2016年秋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四章第3节 物质的导电性与电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我们周围的物体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②了解导体和绝缘体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③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掌握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知道哪些属于导体,哪些属于绝缘体。②通过探究方法感知导体和绝缘体可以相互转化的条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了解导体,绝缘体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2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节《电路图》和第二节《电流的测量》的学习以后,学生已经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能用电路符号画简单的电路图,知道显示电流的方法有小灯泡检测法,电流检测法等,能较熟悉地连接电路,这些都为本节的探究活动提供了知识和技能的前期准备。而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是生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每个初中学生都知道一些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的有关知识,但又从一些触电事故中对电存在着恐惧心理。本课题通过学生探究各种物质的导电性人手,使学生初步了解常见的一些导体,绝缘体,知道绝缘体在条件发生变化时也会变成导体,运用所学知识,注意平时用电安全,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是一项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探究问题。同时通过对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影响的了解,使学生树立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教 育理念。3重点难点
1.重点:电阻的单位及共换算
2.难点: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其性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物质的导电性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提问“哪些物质容易导电?哪些物质不容易导电?”设问:你用什么方法辨别呢?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并画出电路图(画在事先分发的表格上)
分层教学措施:表格中印制的内容不同,对于前期知识掌握比较好的、探究能力强的学生,直接让学生设计;对于程度中等的学生,印有“启发1”;对于程度低的学生,印有“启发2”。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对上述物品进行探索性实验,把实验现象填入表格。根据实验结果,指导学生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分析导体和绝缘体在电工方面的用途(插头上的铜片、电线中的铜丝用于导电,插头上的外壳、电线的塑料皮用于绝缘)演示课本图4-25实验,让学生观察玻璃芯的变化和灯泡的亮度
根据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得出结论:导体和绝缘体并没有绝对的界线,在条件改变时(例:高温、潮湿、高压),绝缘体也可变成导体。
进行安全教育:不用湿布擦拭正在工作的用电器;有人触电时可以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但要注意湿的木棒能导电,反而会使施救者也触电。
根据学生提问“为什么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
通过多媒体flash动画来模拟原子内部结构和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让学生了解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在金属导体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在金属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拓展:食盐溶液也能导电,导电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课堂评价:
1.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导线是铜线和铝线,这是因为不同的材料制成的导线对电流的___作用不同。
2.导体对于电流的_作用,叫做导体的电阻。常用符号表示。电阻的单位是,用符号__表示。3.32兆欧=千欧=欧;72千欧=欧=兆欧。
4.①炭捧、②塑料、③空气、④纯净的水、⑤人体、⑥油、⑦硫酸溶液、⑧大地⑨金属中,属于导体的是_______ 5.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曾用石墨炸弹轰炸南联盟的科索沃地区,炸弹在空中爆炸产生大量的石墨絮状物,造成科索沃大面积停电。石墨炸弹使供电系统遭到破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制造电线芯用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容易_________;电线芯外皮用________或_________,因为它们是_________,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
7.如图所示电路,把两个金属夹子夹在下面哪个物体的两端,闭合开关后小灯泡能发光()A、铁钉
B、塑料尺 C、橡皮 D、玻璃棒 8.绝缘体不容易导电,这是因为()
A、绝缘体中没有电子B、绝缘体中几乎没有电子
C、绝缘体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荷D、绝缘体中的电荷几乎被束缚在原子或分子的范围内,自由电荷很少
9.下列物体,能导电的是()
A、空气 B、干燥的软木塞 C、硫酸铜溶液 D、纸张 10.导体内一定有大量的()
A、自由电子 B、负离子 C、正离子 D、自由电荷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一定都是金属 B、金属丝外包上绝缘体就不导电了
C、金属中因为有电子所以能导电 D、铅笔芯不是金属却能导电
1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_____________,当某段导体两端电压增大时,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就要增大,但此时这段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____________,也就是说它的电阻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通过的电流无关 13.关于电阻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铜制成的导线,粗的一定比细的电阻小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没有电阻
C、导体中没有电流时,导体就没有电阻D、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跟电压、电流均无关
第五篇:电阻教学设计
《电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2.了解导体电阻受温度的影响、超导的一些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二、教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进一步体会研究多个因素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探究中,学习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严谨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2.通过了解物理学知识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确认电阻是导体自身的性质,与电压、电流无关。
【教学准备】
一只电流表,一个开关,导线若干。一只演示电流表,一个开关,废日光灯管的灯丝,或固定在胶木板上的用直径 0.3毫米以下的铁丝绕成的螺旋状线圈(铁丝线圈),酒精灯一个,小灯泡一只,电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接成电路,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一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连接电路,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是否正确)
提问:如图所示,生活中常见的导线多是铜心或者铝心,为什么不用铁心?
二、新课学习
导体能够通过电流,但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提问:导体的电阻既然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你猜一猜它跟哪些因素有关?你能不能设计一组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提示:电阻是否跟材料、长度、导线的粗细有关?在学生提出猜想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前面所示装置做下面三组演示实验。
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材料是否有关
说明新课开始的实验所用的导线是锰铜线AB和镍铬合金线CD,将电流表示数填入表1内。
表1: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材料有关。
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长度是否有关
用镍铬合金导线CD和EF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示数填入表2内。
表2:研究导体的电阻跟长度的关系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导体的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它的横截面积是否有关
用镍铬合金线CD和GH做实验。将实验测出的电流表的示数填入表3内。
表3:研究导体的电阻跟横截面积的关系
提问: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导体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导体的电阻跟长度、横截面积的关系可以用人在街上行走作比喻,街道越长,街面越窄,行人受到阻碍的机会越多。同理,导体越长、越细,自由电子定向移动受到碰撞的机会就会越多。
4.导体的电阻受温度影响
导体的电阻还跟什么因素有关?请大家看下面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把铁丝线圈(或日光灯管的灯丝)按图接入电路,用酒精灯缓慢地对灯丝加热观察加热前后,演示电流表的示数有什么变化。
提问: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得到什么结论?
导体被加热后,它的温度升高,电流表示数变小,表明导体的电阻变大,这说明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小结: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它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导体的电阻由它自身的条件决定,因此,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应取相同长度,相同的横截面积的不同材料在相同温度下加以比较,课本上的表列出了一些长 1米、横截面积 1毫米料的导线的电阻值。
提问:通过这些电阻值,你能知道哪些材料的导电性能好?
银的导电性能最好,因此,在相同长度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它的电阻最小,其次是铜,再次是铝。
5.介绍超导的知识
知道超导体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
三、巩固练习
(1)电阻的国际单位是什么?欧姆
(2)为什么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3)有两条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长20厘米,另一条长1.3米,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
(4)有两条长短相同、材料相同的导线,一条横截面积0.4厘米,另一条2毫米,哪条导线电阻大,为什么?
(5)“铜导线比铁导线的电阻小。”这种说法对吗?应当怎么说?
四、小结
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2.在 20℃时的不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