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美术设计与应用类课程观讨引探法教学模式初探
小学美术设计与应用类课程“观讨引探法”教学模式初探
一.课题缘起
随着新课标的学习与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师发展一定要做的一项具有挑战而又极其具有现实意义的事情。美术学科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该如何发挥学科特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是有限的课堂活跃起来,充实起来,已经成为所有有理想大的美术家美术教师的共识与追求。
给予这样的思考,本文作者借鉴了美国兰本达探究----研讨教学模式,国内愉快教学法等模式,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不耻捧出,以此抛砖引玉,与广大同仁一起为推进小学美术教育作出努力,并求教于方家指正。
二.构建本模式的基本理念 《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学生在宽松、民主、娱乐、富有探索的没有威胁的环境下学的更好。”这句话与本人对于教育的思考不谋而合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上诉关键词也就当然的成为本模式建立的基本理念。
主要遵循的教学原则
㈠
直观性原则:即能让学生在视觉学习状态下学到的东西绝不用其他方式解决。㈡
趣味性原则:即无论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上(课前导入、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语言的发挥等等方面)都力争做到生动有趣。
㈢
创造性原则:这一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师创造性的教,二十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
四.“观讨引探法”教学模式的流程、基本步骤与设计说明 ㈠
“观讨引探法” 教学模式的结构流程 1.营造氛围
设境激趣 2.设问欣赏
拓展思维 3.提出目标
创新练习4.作业评价
褒奖成功 5.小结赠言
作业延伸
㈡
“观讨引探法”基本步骤与设计说明 1.营造氛围
设境激趣
(1)本阶段基本的实施步骤:课前教室四周墙壁悬挂或粘贴配有教学目标的招贴画(有条件的学校亦可运用多媒体)、范作及赏析用的作品(同时配放背景音乐),学生课前随意欣赏教室内所有作品,由此活动自然以谈话交流的方式导入新课,板书课题,渐入新课的学习。(2)设计说明:《学习的革命》一书指出:“出色的招贴画会在长期的记忆中造成强烈的印象,在任何学习课程开始之前,把色彩丰富的招贴画贴在墙上,用词语和图画把课程中所有的要点都突出出来,因为看起来很有可能大多数学习是下意识的,学生甚至还没意识到,究已经吸取了教学的内容。”基于此,更为营造浓郁的教学氛围设计这一环节。
2.设问欣赏
拓展思维
(1)本阶段基本的实施步骤: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范作,对话交流,总结规律,提炼技法。
(2)设计说明: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教学的过程也必须直观,应着重于“看”授(欣赏、演示等方式)而非枯燥的讲授。所谓“一图胜千言抵万语”。
所以,教学设计上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象化,枯燥问题趣味化。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作品的形象、色彩、色调、形式、基本形、主题、技巧运用等要素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的欣赏观察,对话交流,从中总结规律,提炼方法,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与语言交
流的结合中,情感得到升华,审美素质得到提高。
在这一环节,这样的引导语式一定要有: 作品好在哪里?
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做到的? 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是什么?
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以达到一样好的效果? 谁还有更好的创意?
此环节可以有多种方式处理,可以是小组共同解决解决问题,也可是释放学生,让学生离开作为,带着问题近距离的欣赏墙壁上的范作及其他作品,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边欣赏边交流,边交流边欣赏,最好总结出自己认为可行的方式方法与其他人一起探讨。
3.提出目标
创新练习
(1)本阶段基本的实施步骤:在学生整理思维素材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设计本节课创作习练目标,教师展示作业评价要点,学生进入创作状态,教师巡回指导。
(2)设计说明:目标的设定有老师提供的建议目标,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习练目标与老师探讨其可行性,总之这一环节不框死,分层次,多元选择,因为美术本来就是一个比较个人化个性化的东西。教师出示评价要点,可以给学生明确的导向并提出了质量保准,以使学生有的放矢。
4.作业评价
褒奖成功
(1)本阶段基本的实施步骤:依据评价要点,小组交流,选出代表作品;之后,根据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已标示出的最佳作品、最独特作品、做养眼作品、最可爱作品、班级代表作品等板块,学生自主选择张贴展示作品,并依次做创作说明(以某种形式推荐自己的作品):包括作品名称,创意,运用手法,作品特色等;然后,众生评价,教师穿插评价。
(2)设计说明:评价是舆论导向,不是重要,而是绝对重要。评价可以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以出现相反的结果。评价为了什么?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而不是甄别。谁是最好的评委,全体学生。所以,大多数学生的评价认可是大家都接受的毋庸置疑的。教师在其中干什么?给出大方向。已若干个“最”作为多元评价的突破口即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利于作品的进一步改善,同时也可以选出最优秀的作品,以便学生有做优秀的作品可以参照比对,寻找不足,找到差距。并对最优秀的作品给予奖励,以激发其他学生的上进心。发奖本身也是“罗森塔尔效应”的具体应用。五.实验效果
以上是“观讨引探法”基本步骤与设计说明。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动态生成的惊喜。
教无止境,“观讨引探法”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点结晶,极不成熟,是逗号前的一段,厚颜捧出,唯一的希望是同仁们可以从我的行动中得到启发,从而有更好的教学模式方法出现,以使我们的学生爱上美术,使美术课堂成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使孩子们高兴的学习,使我们教的愉快。
最好,愿我们一起努力,为开创中学美术教育的新局面不懈努力.
第二篇:开放教育法学省开应用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开放教育法学省开应用类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龙 燕
(2004年11月17日)
(兵团广播电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作者在多年的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中,针对法学省开应用类课程理论联系实际较强,学员较感兴趣等特点,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形式,总结学员实际需求,通过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和实践,初步归纳出一套集教学模式和具体教学内容为一体的法学省开应用类课程教学模式:“导学引入——重点解析——案例深入——研讨总结——过程测评” 的五步教学步骤,得到学员的认可,并为今后该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省开课程;应用法学;五步教学法;能力考核
在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环境下:如何建构“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育模式,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并为各分校给予指导和示范,成为了我校在试点研究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笔者自2000年开始主要担任兵团电大部分法学省开课程的责任教师和校部直属班级的课程辅导教师,法学应用类课程以其与学员密切的工作联系或生活需要备受学员关注,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工作中,省开课程无论在资源的建设或考核的方式上都有较大的改革空间。在承担这类课程的教学工作中,笔者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逐步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该类课程的五步教学法: “导学引入——重点解析——案例深入——研讨总结——过程测评”。
一、建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1、教学模式改革对象的研究:
新型教学模式的确定,实际上是针对学习对象需求的确定。笔者通过四年来对省开法学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多次问卷调查对学习对象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了解:
A.问卷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对象包括兵团点大校本部开放教育试点法学学生和农九师分校开放教育试点法学本科学生,统计反映出:
(以上问题选项除第5、6题外均为多选)
B.问卷调查反映出的问题:
我们认为这基本反映了学生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上需求的真实意愿。通过统计分析反映出:
a.学生对开放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普遍开始认同,其中面授辅导仍是现阶段教学方式中最受欢迎的
b.在辅导中学生较为认同:重难点讲解和专题讲座方式
c.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欢迎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教学法 d.大多数学生表明不但重视考试重点内容,而且需要了解包括地方性法律法规在内的学科最新动态和成果
2、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与此同时,笔者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培训课程和自我学习不断转变作为教师的传统教育理念,重点学习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具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为使教育对象达到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多种媒体,对远程教育系统及要素进行优化设计,形成的以学生个体化自主学习为主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方式。[1]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有他人代替,而是主动地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是学习者自己以原有经验系统(知识基础、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2]
根据四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建构主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论的学习以及对学习对象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需求深入的调查分析,我认为:科学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应当满足以下几点:
a.要实现“以学生个别化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面授为辅”的教学模式,只有积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才能确立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所以教师教学组织必须在适应现代远程技术环境需要基础上,科学设计、精心实施,使其成为最优化的教学体系。
b.教师的教学组织设计必须符合学生在学习上的主流需求,在教学行动中加大引导、交互成分;使学生在自觉和不自觉的学习活动中,达到对已有知识结构的丰富和优化。
c.需打破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做法,将课程教学置于多种方式,突破时空限制,成为远程技术应用和教学并举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实践:
基于以上的指导思想,笔者经过实践,总结出 “导学引入——重点解析——案例深入——研讨总结——过程测评” 的教学五大步骤,该模式既可适用于整个学期的学习,也可循环适用于每一单元的学习。第一步:导学引入
每一学期开始阶段和每一学习单元开始阶段,教师应当围绕具体课程内容进行学前引导,让学生对该课程或某一单元在学习前基本的了解其重要性、学科地位、主要内容、学习要求等问题,从而树立起比较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并结合本人具体情况安排个人教学计划。
该步骤的具体内容包括:
1、自学引导
开学前,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教学大纲、课程实施方案、等,确定课程重难点问题。每一学习单元开始前还应当制作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计划,明确该单元的学生自学任务。该步骤可以通过为学员提供自学的必要资源为引导方式,也可以通过面授课程对该类资源的简介进行引导。
2、整合知识点
围绕重难点问题,认真备课,使之条理化。相对于传统教学,开放教育的面授内容不再是书本知识满堂灌,当然也不能完全按照学生的要求专门针对考试进行辅导。应主要通过教案的再加工,将书本知识按照重难点问题分类,并及时与法制进程、学科发展相契合,补充和更正教材中相应部分。
例如:在我所讲授的《犯罪学》这门课上,由于各种原因,时至今日,《犯罪学》的教材仍然为1990年的版本,教材中的某些错误一直没有修订。通过多次教学,我将教材内容重新编排体系、修正内容,克服了以上问题。
3、组织教学辅导资源
光是理论知识系统化还不够,还应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将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相链接,适度拓展。这主要是通过教师开学前和课前组织案例资源、学科研究最新动态和成果的辅导资源来实现。虽然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各种资源非常丰富,但教师可以按照教学要求,先对资源进行过滤,将其中较为典型的数据提供给学生。
每一单元学习前还可指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要求自行搜集与重难点问题有关的资源,通过学习的平台的公布,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在资源的收集过程中对相应理论有更深的了解,并建立起学习的兴趣。这些教学辅导资源既可用于学生自学,也可用于教学活动。第二步:重点解析
开学后,教师应当按照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精讲重难点问题,并答疑解惑,消除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建构知识时存在的盲点和误区。只有夯实理论基础,学生才能进一步将这些知识与社会中发生的典型案例相结合,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能力的目的。
该步骤的主要内容包括:
1、课堂解析
从前面的调查中,已经反映出来:这仍然是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现阶段最受学生欢迎的。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可见集中面授能使学生较多的对知识点进行识记、归纳、总结和消化。集中面授时,在已准备好的教案基础上,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可达到最优化的信息传递和接受效果。
2、远程解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无法按时上课;一些学生因出差等原因,特别是边远团场的学生无法按时到课参加面授学习;参加面授的学生也希望课后能对重难点课问题继续研究和讨论。他们的这些愿望可以借助于知识打包实现。如将课堂授课中使用的教案、教学数据等打成教学包发放给边远团场的学生,可视个人情况不同,分别配备文本数据、录音、录像数据等;还可将这些数据以生动的幻灯形式、流媒体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区,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实现面授教学和网上虚拟课堂相结合,建立起具有现代远程教育特色的“大课堂”。
例如:非典时期,网上的教案幻灯、IP课件等就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安排自己的自学,并结合具体的辅导内容,起到与面授相类似的效果。
3、专题讲座
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永无止境,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收集相关资源。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传达这些信息,既可满足学生对知识新动态的需求,也可突出省开课程的灵活性和资源建设的地方特色。如: 2003年秋季,笔者在讲授《消费者保护法》期间,新疆重新修订了该项地方法规,其中很多内容对全国性法律有了较多的丰富和扩展,极具实践价值,笔者立即与市消协工作人员的联系,制作了相关专题讲座,将该地方性法规与国家法律相穿插,及时传达了有关法规动向,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认可。
第三步:案例巩固
应用型法学课程的特点是应用性强,与实际结合紧密,加之法学本科学生75%以上来自于法律工作第一线,为满足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课程的重难点知识,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局限于对案例的分析与解决,还应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和解决思路、方法等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非典型事物与事理,并进而用以解决尤为普遍的特殊问题。[3]
该步骤的重点是在教学案例的选取方面下功夫:(1)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真实性。(2)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疑难性。(3)教学案例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浓缩性。(4)教学案例应当选择难度级别为容易、适中的各一个,过于复杂的案例不适合用于课堂教学。
该步骤主要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和网络发布案例来完成。
1、课堂案例分析
这一方法主要是使学生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掌握一般的分析原理,并建构自己的理解,达到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应用中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先系统介绍有关重难点问题,进行自学答疑后,教师针对重难点问题示例分析一个典型案例;另一种是面授时就提出一个典型案例,然后将这个案例贯穿于重难点讲解的始终。
2、网络案例分析
这一方法主要应用于不能按时参加面授的学生,通过“电大在线”的“专业课程讨论区”可以继续学习。这一方法是对课堂案例分析的一种辅助,还可以方便课后对案例分析内容有继续学习需求的学生。需要说明的是该方法的侧重点在于通过案例分析巩固教学重难点知识,突出教师对学生分析问题的示范和引导,使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为独立研讨案例铺平道路。
第四步:研讨总结
该步骤的特点是同样适用案例教学法,但侧重于学生的自主独立研讨。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评判和总结,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3]这也是“五步教学法”的中心环节。
实践证明其优点在于:(1)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2)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不仅获得了一个在社会中被普遍接受的法律原则,而且还亲身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过程,体验到了法律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模拟临战的机会,使其法律职业的思维能力和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达到建构主义所倡导的“让知识点生长出来”的要求。
其不足之处在于: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理论知识;容易过于注重判例所涉及的片面知识。
解决的方法是:(1)在具体分析某一案件时,注意从学生所熟知的知识点入手,再对较高和更高难度的问题步步推进,使学生在知识的表层与深层、低层与高层之间循序而进,从而达至贯通的效果。(2)如具体案件涉及主要法律制度,那么总结时,尽可能向学生介绍相关方面的系统的法律规定,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并进一步完善法律适用的逻辑思维。[4]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
1、课堂讨论和总结
这一方法主要适用于教师案例分析后,可选取简单、容易的案例让大家练习,给一定的时间大家自由讨论后,选取代表或自愿发表讨论意见,教师实时点评,指出优缺点。发言形式不必拘泥,实践证明:越是轻松、随意的气氛,学生越能融入进来。
2、网上讨论和总结
具体的做法有两种: A.开学时和每一单元内容结束后布置自学任务,并要求大家搜集与自学内容有关的案例资料,并根据自学发表自己的意见以锻炼理论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并且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这部分内容要求大家在“电大在线”的“专业课程讨论区”公布,在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还可改变过去自学=自由学习的局面,使之处于一定的监督之下,有利于督促学生自觉自学。
B.对于不能参加面授的学生,或者认为自己的自学能力很好的学生,可以通过“电大在线”的“专业课程讨论区”参加课堂讨论。讨论题目同时网上公布,并且要求一定在下次面授课之前参与讨论,否则不予记入成绩。(参加面授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的课堂讨论成绩不理想也可以继续参与到网上讨论),课堂讨论放到网上讨论效果一样,甚至更好。因为在职学生普遍不太适应在其它学生和老师面前站起来发表观点,但是在网上却能畅所欲言。
无论适用何种方法,教师都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帖内容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通过对每一学生讨论帖的总结性回复实现个别化的指导。对于掌握确有困难的知识点和案例可以通过在线测试的例题分析功能进一步说明和阐述。
3、小组讨论和总结
准备工作:要求学生在充分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完成的基础之上,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可结合以地域或以单位划分学习小组。成员数应当控制在5—6人。
讨论要求:对“兵团电大在线”的“教学辅导栏目”中所给的统一案例进行小组讨论,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小组活动。检验标准是:有完整的小组活动计划(主要是组长对组员资料准备等的分工)、小组活动发言记录、小组活动成果(结论)。该内容安排在重点章节课程结束后适用。
总结:批阅小组活动纪录后与各小组组长取得联系,给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通过研讨,确实在原有自身理论分析的基础之上有了提升。笔者的一个学生,在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谈到:“在讨论中总体来说应该还是围绕教科书中所学的内容加上我的理解展开的,像“张君犯罪集团案”的资料我就搜集了将近30余篇文章,并进行了认真的研读和思考,同时注意与论题有关的内容,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完成的。……只要是不淹没在其中,简单的重复别人的论断,而从自己独到的视角出发,用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的论断,学习的目的就应该达到了。”我将他的来信与我的回信公开发布在了《犯罪学》课程的网上辅导区,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一些学生看到后都纷纷在犯罪学课程讨论区表示:要向这位同学学习。自此之后,讨论热闹了许多。
可见:我们强调学生的自学不应单纯从技术手段上要求,因为这些硬性规定比较生冷,学生不大容易接受,或者干脆用其它方式变通;如果通过学生身边的榜样来要求,他们就容易接受的多。
第五步:过程测评: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质量终究决定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质量,这仅靠重点问题解析、案例教学还不够,要使学生扎实自觉地建构知识结构,学会使用以网络为主的教学资源,就必须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客观有效的监控和评价。这需要教师认真制作考核方案,认真落实测评。具体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
1、形成性考核测评: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小组活动等师生、学生间互动环节的测评;课前预习、课后作业等自学活动的测评
2、期末考核: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终结性的测评,改革过去的统一闭卷考试模式,重点考核目的从知识点考核向知识分析能力考核转移。方式有很多种,如:
A.口试:考核时采取面试的形式,由教师准备考题,放置在信封中,学生任意抽取,当场或定时准备(一般不超过20分钟)后就这些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当场点评。测评题目多为与该课程相关的综合论述性题目或者案例分析题目,涉及理论知识点较多,但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问题的分析
B.开卷考试:考核时题目主要为案例分析或大型论述题,允许学生携带教材、法规等参考资料进入考场
C.论文考核方式:主要是要求学生按要求完成论文,手写、打印均可,字数3000字到5000字,但对论文内容一般要求就所学课程某一个理论问题进行阐述,做到论文虽小,但能提出个人观点,讲透一个问题。
三、结束语 虽然笔者的教学改革历经4年,但是仍能感受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碰撞今天还在延续,学生对于开放教育已经有了观念上的转变,对知识的需求也不仅限于考试内容。但仍处于适应阶段,观念转变不够彻底。该模式下的教学环节还有抵触者,或迫于分数压力,行动配合,但思想上不能完全接受的学生也不在少数。这一问题如何解决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笔者需继续思考的问题。也希望通过该论文抛砖引玉,与各位同行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探索 中国远程教育 2001年第12.期(总179)
[2] Jonassen, D.Designing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In C.M.Reigeluth(Ed.)(1999)
[3] 周宏:《教学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 王利明:《合同法要义与案例分析》(总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三篇: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潘茂荣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认知法、听说法、交际法的理论分析,“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英语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四个步骤。三个阶段即语言理解阶段、语言能力养成阶段和语言运用阶段。四个步骤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步骤的全部内涵,就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得英语知识,通过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的运用,最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下面以英语对话课、英语阅读课两种类型为例分述这四个步骤:
一、“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英语对话课中的应用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语言功能知识、话题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明确地把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依照其原理,语言功能知识、话题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这部分知识需要经过多次操练才能转化为听、说、读、写的技能,也就是说技能需要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
现行口语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把口语课上成阅读课,讲解的语言知识太多,做题太多,而留给学生练习口语的时间太少,学生不会用学到的功能项目交流,以致出现“有口难言”的情况;而另一种情况也同样有害,那就是一部分老师片面地强调口头交际,不讲语言规律,不练语言结构,学生只会靠模仿去学习,这样就很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到的东西也很容易遗忘。因此,只有就结构与功能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即先在模仿操练中掌握句子的结构,然后再从结构交际模式过渡到情景交际模式和主题交际模式,最终帮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和使用语言,培养其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三疑三探”英语对话课课堂教学模式正式基于以上考虑,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整合,是一条尝试、探索英语口语教学的新路子。
Step 1 设疑自探 任务:
感知、领会语言,熟悉话题内容。
基本步骤:
1.通过问答复习相关内容,引出本节话题。2.听/读对话,尝试提出问题。3.独立完成相关的理解练习。
4.划出生词及新学功能项目的相关句型。
意义:
渐进型句型是学生学会表达的基础,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属于这种类型,它需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才能培养起来。因此,必须训练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注意事项:
1、此环节属于学生感知、领会语言阶段,因此不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还没有得到语言训练的情况下就表演对话、运用语言。
2、应训练学生分层次提出问题的能力,数量以三个为宜。
Step 2 解疑合探
任务:
练习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
基本步骤:
1、以分组合作形式解决设疑自探环节的问题。
2、进行新学功能话题的操练、练习。
意义:
语言技能是能够运用语言的基础,属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需要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才能转化为技能和能力。
注意事项:
1、练习宜分层次进行,先结构,后意义。
2、小组对话时,应要求学生面对面地小声进行,以免影响他人。这样做既是语言交际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教师能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一点应让学生长期坚持,养成习惯。
3、不要让少数学生的展示代替了多数学生的练习、应给多数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使他们新学的语言达到流畅的程度从而增强其信心。
Step 3 质疑再探
任务:
辨析语言,为准确地运用语言提供保证。
基本步骤:
1、分析较长的对话都运用了哪些功能用语,并掌握同一功能项目使用多种方式表达的方法。
2、找出英汉表达习惯不同的句子并体会运用。
3、学生学习课本后面的Appendix中的Notes to the texts及Grammar中的相关内容,熟悉英语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如同义词、句辨析等)并能根据所学提出与其相关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请教教师,以便能准确地掌握其用法。
4、设计并完成有关的巩固练习,综合运用本课词汇与语法(句子层面)。
意义:
一些较长的对话涉及了多项功能用语,只有让学生弄明白它们各属于哪些功能项目,掌握了多种表达方法,学生才能准确运用、灵活运用。
注意事项:
1、对新学的句子结构应多提供例句,让学生理解其表达的意义,然后仿照其造句,不必过于细讲概念。
2、练习形式以填空、改写、造句、翻译等为宜。
Step 4 运用拓展
任务:
运用语言
操作:
1、运用所学的功能话题在图、文的提示下编写对话或根据自己的经历编写类似所学的对话。
2、转述对话内容并写成小短文。
意义:
在学习语言的方法中,学用结合最有效,尤其是口语。学生只有在说英语的过程中才能学会说英语。同时,让学生把自己使用的语言写下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巩固记忆,而且可以锻炼写作技能。
注意事项:
1、必须用上所学的主要内容(词汇、功能项目)。
2、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要求,对于一些水平较低的班级或学生,结构性练习可适当多一些。
二、“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其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侧重培养学生的创制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
高效率的阅读包括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
课标要求掌握的主要的阅读技能有预测、略读、找读、猜词等。根据课标的要求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特点,英语阅读教学宜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Step 1 设疑自探
任务:
热身(warming up),预测课文内容,感知、领会语言,了解课文大意。
作用: 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启发其对有关话题的思考。
目的: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把握课文主旨或检索信息的能力。
基本步骤:
1、通过问答复习有关内容,引出本节话题。
2、根据标题和图片预测课文内容并学会提出相关问题,把握课文要点。
3、略读课文(skimming),完成相关的理解题目。
4、找出生词及重点句,猜测其词义句义。
意义: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注意事项:
1、该环节主要是了解课文大意,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在此不要讲解。
2、一般不要在阅读课开始阶段使用让学生听课文听力录音后回答问题的方法来处理课文,因为阅读理解(reading comprehension)重在阅读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听力能力的培养。况且,阅读材料难度较大,不适宜作为听力材料。
Step 2 解疑合探
任务:
理解、练习语言,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语言技能。
目的:
从语义角度认知和理解课文,同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基本步骤:
1、分组合作(pair work)的学生彼此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核对预测信息并据此找出主题句、关键词。
2、查读课文(scanning),提取和整理课文细节信息并根据内容制作图表,梳理出文章结构。
3、有声输入,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
4、用自己的语言重组信息,根据关键词(key words)描述相关的内容,整理和表达课文的信息,将信息和语言知识内化。注意事项:
1、让学生听录音跟读、朗读应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进行。
2、应训练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受寻找不同的关键词(key words)进行复数的能力。Step 3 质疑再探 任务:
辨析语言,训练学生准确运用新学的语言项目的能力(即语言知识教学)。目的:
从语言结构形式上对新学的语言项目进行认知训练,使学生达到准确运用语言的目的。基本步骤:
1、对新学的语言项目进行操练、练习。
2、找出英汉表达习惯不同的句子并体会其运用。
3、让学生参阅课本后面的的Appendix中的Notes to the texts及Grammar中的相关内容,熟悉英语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如同义词、句辨析等)并能根据所学提出与其相关的问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或请教教师,以便能准确地掌握其用法。
4、设计并完成有关的巩固练习,综合运用本课词汇与语法(句子层面)。意义:
通过对新学语言项目的练习及语言点的辨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英语的能力。注意事项:
1、语言知识的学习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前提,合作讨论为途径,通过问答、质疑等形式,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增强其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
2、对新学的句子结构应多提供例句,让学生通过观察例句,在课文中发现更多的具有相似结构的句子,体会语法的用法,然后仿照其造句,不必过于细讲概念。
3、学习语法的主要途径不是听讲或看书,而是做练习(练习形式以填空、改写、造句、翻译等为宜)。
Step 4 运用拓展
任务:
运用语言,围绕本节课训练重点,从口头、笔头运用所学的语言。
基本步骤:
1、理解作者的意图、评价阅读内容(如对文章的观点进行讨论和评价并发表自己的看法等)。
2、运用所学的新语言项目(重点词汇、重点句型)在图文的提示下进行说话、写话活动,将课本信息转换成自己的语言。
3、写摘要。
意义:
课文教学既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载体,也是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得以展现的平台。
注意事项:
1、必须用上所学的内容(单词、句型、话题)。
2、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要求,对于一些水平较低的学生,结构性练习可适当多一些。
第四篇: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的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混合型学习是课堂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组合,结合当前高校实践类课程学时数不足、实践力度不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无法深度融合的现状,该文通过课堂讲授、网络自主与协作学习、课外任务式实训3个模块,以摄影技术课程为例,介绍了混合型学习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模式与方法。
关键词:混合型学习;模式研究;实践;摄影技术
混合型学习是国外对E-Learning反思基础上形成的新术语,它将面对面传统学习和数字化、网络化学习进行优势融合。该类学习关注学习个体风格和步调,强调采用合适的学习技术满足不同学习个体的需求。混合型学习既发挥了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控教学的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面对当前高校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培养和发展学生专业技能,提高高校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成效,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混合型学习的实践探索,早期就曾在企业培养雇员专业技能和提高雇员工作效率上发挥效能,现在同样对高校培养满足未来工作岗位需求具有一定就业竞争能力的学生发挥着重要作用。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中应用的现实意义
1.1 弥补当前高校实践类课程设置和面授教学的缺陷
由于高校课程设置对市场需求变化的不敏感性,我国高校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状,虽为适应就业需求,许多高校也大面积开展实验教学改革,加大实验教学内容在课程中的比重,但学时数和实验配套却维持不变,导致教师理论讲解不透,学生实践赶鸭子上架,理论和实践无法透彻融合。
混合型学习是传统面授教学与E-Learning的有效融合,E-Learning既能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弥补教学学时不足、资源传授有限、知识内容难于展开等缺陷,也能通过网络交流功能和教师合理的活动设计,拓宽教学面和师生互动面,提高教学广度与深度。
1.2 提高实践类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
混合型学习包含3种教学组织形式,一为教师讲授为主的集体授课制,可通过课堂面授、网络视频授课和拓展知识讲座展开,目的在于扩充知识受众面和课程内容质量;二为合作式小组学习,可在面授和网络学习中同时展开,该形式对于实践类课程的小组实验项目实施,实验协同讨论和学生协同学习能力培养具有很大优势;三为自主学习,主要在网络上展开,学生可自定步调,利用丰富网络资源,拓宽学习广度和深度,同时利用E-mail、BBS、聊天工具和Web2.0相关技术,可有效开展学生个别辅导,实验成果展示和探讨等教学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混合型学习在高校实践类课程中的具体应用模式
实践类课程是指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该类课程知识涉及面广,内容实践性强、技术要求高,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又有一定要求,因此,有限的学时内,既让学生吃透必备知识和技能,又能在能力上有所提升,是该类课程解决的重点之一。Jennifer Hoffman在其《Blended Learning Case Study》一文中提出,混合式学习是教学设计人员将一个学习过程分成若干模块,然后再用最好的媒体将各模块呈现给学习者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模块的简单拼合,其强调模块元素的互相影响与作用,最终实现效果最大化的目的。为此,印度国家信息学院(NIIT)将混合型学习划分为技能驱动(Skill Driven)、态度驱动(Attitude Driven)和能力驱动(Competency Driven)三个维度,技能驱动强调学生自定步调学习和教师/促学者(instructor/facilitator)来支持发展的一定知识和技能;态度驱动强调通过不同学习事件和媒体的混和发展一定的行为和态度;能力驱动则强调混合不同的媒体和学习事件,以及知识管理和指导(mentoring)来发展工作能力(workplace competencies)。
综上所述,并结合实践类课程特点,实践类课程可采用课堂讲解、网络自主与协作学习和课外任务式实训3个模块展开混合型学习,为实现混合型学习的3个维度驱动,整个学习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课堂讲授以问题引入、讨论思考和案例分析为主;网络自主与协作学习通过在线阅读、协作讨论和在线测评开展自定步调的学习,并以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课外任务式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技能的重要环节,该模块强调学生实训任务的设计能力与实训任务完成的协同能力培养,并以此达到技能驱动和能力驱动的目的。实践类课程混合型学习的具体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类课程混合型学习应用模式实践类课程混合型学习模式应用案例分析
为探讨实践类课程混合型学习模式的具体应用效果,本研究选择了课时数偏少,实践能力要求较强的摄影技术课程进行了实证研究,此课程同样采用课堂讲授、网络自主与协作学习、课外任务式实训3个模块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并力求在技能、态度和能力驱动3个维度上对学生知识和能力进行优化和提升。
3.1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是学生开展网络学习和课外实训的基础,由于课内时数有限,教学内容又相对庞杂,因此,课堂教学要尽量做到内容精、效率高的特点。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认知基础,从零散到整体,将内容按专题划分,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每个教学主题都在理论掌握的基础上,结合典型作品进行小组互动讨论,教师通过适时引导,让学生展开对自己作品的分析与评价。此教学模式的开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同时也为学生课外网络自主、协作学习和任务式实训的小组协作进行了前期培训和方法引导。该模块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课堂讲授流程
3.2 网络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网络自主与协作学习是课堂扩展的重要模块,通过该模块,学生不仅能将课堂知识扩充和深化,而且网络同步和异步交流功能,还为学习自定步调提供了条件。网络自主与协作学习模块的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网络自主与协作学习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课堂内容拓展、教学论坛和学习测评。课堂内容拓展以大量网络扩展学习资源扩充学生知识面与知识深度,为保证自主学习效能,教师通过学生学习记录及知识考核进行监控与调整。教学论坛是学生展开深度讨论的重要基地,教师将课堂上无法深度挖掘的学习内容和学生拍摄作品,以讨论专题方式在此发布,并通过帖子主题引导、讨论引导和适当评价机制,调控学生回帖内容与质量,讨论以个人和小组两种方式参与,提倡挖掘学生创新观点和小组协作能力。学习测评是对学生课堂学习、网络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考核分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网络学习能力3部分进行,理论知识以网上作业提交、知识模块测验获取评定;实践能力通过上传作品,作品论坛互评的方式进行考核;网络学习能力则通过学习记录、发帖数量与质量及小组合作互动的效果进行一个综合的表现性评价。
为监控网络学习进度和效度,教学网站通过教学通告,学习提醒和学习指导小纸条,讨论引导,作业、论坛和测验提交时间限制等手段,监控课外网络学习的进展与效能。
3.3 课外任务式实训
课外实训是课堂实训力度不足的有力补充,摄影技术课程在原课时基础上增加了约20个学时的开放性实验,为在缺乏教师监督情况下提高开放实验的效果,实验采用任务驱动和小组协作的形式开展,组长负责组织成员开展任务设计、教师联系、小组作品网评等各项工作。为提高学生作品分析与创作能力,小组作品将上传到教学论坛中,以异组互评的方式讨论评定,作品最终成绩将参考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果共同得出。为保证实训顺利完成,理论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将在任务设计、协作学习方法指导、实训技能等方面提供面授和网络辅导,为学生完成高质量实训任务提供学习支持。课外任务式实训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课外任务式实训流程
4实践类课程应用混合型学习存在问题及对策
经过一个学期实践研究,混合型学习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思维培养均起到不错效果,但初期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学生网络学习意识不强、自主与协作具有被动与盲目性、实训作品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激发学习动机、提供学习指导和制定合理评价机制成为混合型学习有效落实的重要调控手段,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4.1 提高课程内容的兴趣度和实用性,并以适当反馈机制强化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学习动机分为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两种,内源性动机源于兴趣、好奇心和求成的需求,外源性动机则是由学习奖惩和分数诱发的。因此,本研究通过提升课程内容的兴趣度和社会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内部需求,然后再通过学习提示、作业、测验、讨论评价、学习表现评价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意识与竞争意识,从外源条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2 提供充分的自主与协作学习指导,提高自主与协作学习效能
由于缺乏网络学习锻炼和意识培养,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与协作意识不强,能力欠缺,如不加以指导,学习效果明显欠佳。因此,完善的自主与协作学习方法指导和详尽评价指标体系,教师适时进行学习动员,对提升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意识和网络学习能力极有帮助。协作学习则强调组长责任制,利用作品自评与互评机制,提高协作小组成员的责任感与成就感,从而提高小组协作的效率与质量。
4.3 细化实训任务,合理设计实训评价机制,提升实训成效
课外任务式实训由于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展开,因此,合适的实训指引和恰当的评价机制将是实训任务成败关键,为保证实训完成质量,本研究在兼顾实训任务完整性的同时,将实训任务根据知识点进行细项划分,每个细项依据知识内容的重要程度给出相应评分标准。为发挥小组协作作用,实训成绩评定由教师评定、成员互评和组间互评综合得出。
5结束语
混合型学习在实践类课程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理论知识,在实践创作中的升华迁移,利用混合型学习的网络自主与协作学习,不仅扩充了课堂,而且对于学生的自主、协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均起到良好效果,但如何实现有效学习监控,提高学生元认知能力和网络信息素质,仍然是影响混合型学习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这有待于未来对此进一步深入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荣怀,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Jennifer Hoffman.Blended Learning Case Study[J/OL].http://www.xiexiebang.com/
[3]北京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育技术系.深入理解混合型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4,6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中的应用研究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第五篇:汽车电器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究
汽车电器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究
【摘要】在很多的专科院校中,为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兼备的综合性职业技术人才,渐渐开始引入了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尤其是在汽车电器类的专业,为了能够保证学生在从事工作时能具备对机电设备的熟悉使用和维护的能力,一体化教学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想要汽车电器类课程不断加强建设,培养出高质量的,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性综合性人才,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势不可挡的。
【关键词】汽车电器专业 一体化教学 改革
0 前言
汽车电器类课程包括了汽车维修,电气自动化等很多课程。各个专业在社会的应用领域广泛,比如设备的制造、营销、维护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汽车电器的使用率和更换率都越来越高。而在各个家庭工厂中正在使用的汽车电器的科学投入越来越高,所以在使用中遇到问题时,便是需要专业型的维修人才,然而,如何能够在学校培养出这用适应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人才呢?便是实现汽车电器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并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究。一体化教学在汽车电器类课程中的必要性
当前很多学校都存在的问题:虽然很多院校已经开始了一体化教学模式,但是在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转而成了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能高质量开展的阻碍性因素。具体问题如下:
①进行课程一体化,也就是以课堂为主,实验为辅的方式,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效果.然而有些学校硬件不足,不能给学生提供全面的机械设施,又没有足够的实训时间,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导致一体化教学不能正常顺利的进行。
②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会按照课本内容,把可能出现故障的地方告诉大家后,在实训设备中设置好该项故障,这样一来,学生完全是在课本和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维修检查,而非随机障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独立进行设施维修检查的能力。
③在课程安排中,会有实训课和理论课,但是由于不是同一个老师或者课本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实训的难易程度不太相符,导致实训和理论的脱节,便达不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学生也不会从实训课中体会课本知识的内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一个合理的良性循环,所以,关于汽车电器类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究,是势不可挡的。
④若一体化教学模式不能全面进行,那么老师和同学也不能达到一个沟通交流无障碍的地步,尤其是在专业学习方面,如果老师不能保证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能被学生正确的运用到实训中,学生也不能确定自己在实训所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是否符合相关理论知识,那么这样的课堂便只是单向的,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汽车电器类专业开展一体化教学的方法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伴随着经济和科学的迅速发展,除了国产还有更多的进口汽车和其他电器打入国内市场,购买量也是越来越大,广大的汽车电器产品,离不开广大的产品制造维修人员,正是当前这种现象,给中国各个高校特别是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专科类大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学习汽车电器专业的学生有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但是科技越发达,需要维修质检的产品越多,对这些从事汽车电器工作的员工要求就越高。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际的设备操作,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学校。
由此看来,学校中的汽车电器类学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究是非常重要的。第一,只有在一体化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无论是书本里出现过的还是没有出现过的设备障碍,都会处理的得心应手,这样以来便从根本上保证了该学生的就业情况。第二,现在国内缺少很多专业型技术人才,虽然国内各个省市地区都存在很多的专科类院校和有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但是并不是每一个毕业生都是真正的学到了社会中所急需的专业技术,这也正是因为有些院校没有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或者虽有实行,但是不完善,所以关于汽车电器类学科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技术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汽车电器等专业,和语文数学不一样,它每天都离不开我们人类的生活,所以并不是背好公式定义就可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老师的理论授课是不可缺少的,但是如果不能和学生的实训完美的结合,那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将会是不完整的。一体化课程设计
学校要先进入市场了解关于汽车电器制造维修所需要的不同程度的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后认真编制课程安排和学习内容,所有侧重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课程内容定位后,行进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有的教师教学方式比较古板,这样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老师要更加仔细的准备好课程教案,实训课和理论课老师不同时,两位老师要加深交流,保证授课内容的相当。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汽车电器进行故障诊断情景设置,不要每一步都指导学生,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各个方面都有所顾忌,而是有针对性,右侧重点的教授学生,可以通过几节精品课程使学生对重要的时常出现的故障印象加深,在以后对汽车电器进行维修时更加的得心应手。这样一来,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立,又可以反过来使学生对课程感兴趣,能从实训课中感受到学习的真实感和满足感,也会对理论课有一定的只是渴望。总结
在各大院校里,像汽车电器这种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是代表着所有本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得心应手的对各种汽车电器进行制作维修,造成这种这状况的原因除了学生自己没有真心学习之外,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占重大一部分的,有很多学校没有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即使有所涉及也并不是很完善。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汽车电器几乎已经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了,如果学校能够进一步加强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究,那一定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敬 王勇.《汽车电器》教学改革的一些探索[J].机械管理开发,2009,6(1):56-57
[2] 温福军 王庆坚.汽车电器类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89-90
[3] 张春花.独立学院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13(3):123-124 [4] 李宏亮.浅析《汽车电器》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24(9):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