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准思维的发散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陵口中心小学
毕业论文
寻找思维发散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者:丹阳市陵口中心小学 景佳云
寻找思维发散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陵口中心小学 景佳云
摘要:语文教学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便要寻找训练点,尝试训练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我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系列的做法:
(1)以问题为“发散点”。(2)以感知为“发散点”。(3)以“教学空白”为“发散点”。
语文学科是兼有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的重要学科,更应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为此,在学科教学中,应摈弃一些思维定势的做法,多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发散点;兴奋点;沸点;教学空白;感知;问题
正文:
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的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以问题为“发散点”。
创新始于质疑,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引起学生创新,只有那些能引起学生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上进行思考的问题,才是创新的问题,才是思维的“发散点”。
(1)有多种答案的问题。
问题的答案越多,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越开阔,越易发散思维。如《新型玻璃》这一课结束时,老师提问:“你们还想发明哪些新型玻璃,让它发挥什么作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原本被书中介绍的新型玻璃吸引,已跃跃欲试,这下,“验指纹玻璃”、“空调玻璃”、“超薄纸型玻璃”、“绿色环保玻璃”等应运而生。又如《三袋麦子》一课,快结束时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小猪、小牛、小猴谁处理麦子的方法最好?”我鼓励学生不要被一种答案限定,只要言之有理,就予以赞扬。在我的鼓励下,有的说:“我认为小牛做得对,因为他有一种艰苦朴素的作风,懂得细水常流。”有的说:“小猪的做法好,因为粮食新鲜时吃总比霉了扔掉好。”还有的说:“我认为小猴做得对,因为他懂得资源再生。粮食只有种下地才会越来越多。”“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要强求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呢?
(2)没有答案的问题。
这类问题怎样思考都行,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和流畅性,是对“标准答案”的否定。苏教版第六册《恐龙》这篇课文中,师生总结出科学家为恐龙起名大都依据它的特点而定时,老师出示了“蛇颈龙”的模型,问:“你能当当科学家,为它取个名吗?要说明你的理由。”虽然这一种恐龙已命名,但在这一环节上老师的处理却很好,把它定位在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上,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可以完全放开,有说它是“长颈龙”的,因为它的颈很长;有说它是“细颈龙”的,因为它的颈非常细;也有说它是“蛇龟龙”的,因为它的颈部像蛇,身体像海龟……以这样的问题为发散点,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在自主,被信任、肯定的空间训练了观察、概括、想象、创造等多方面的能力。
二、以感知为“发散点”。
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感知阶段,接受知识必赖于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沸点”,还需要让他们充分感知。
(1)创设情境,达到“兴奋点”。
在语文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境,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唤起创新意识,激起创新欲望。《雪儿》一课中,当读到受伤的雪儿重回蓝天时,可以播放雪儿自由翱翔蓝天的画面,并配以轻快的乐曲,使学生进入愉快的情境中。此时,师生模仿雪儿飞翔的样子,一边朗读第四自然段边表演。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教师及时促悟:“看到雪儿终于又飞回了蓝天,我们多高兴啊!这时,你想对雪儿说些什么?”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美好的想象空间里遨游,最后又及时设问:“此时翱翔在蓝天的雪儿又会对关心他的小姑娘说些什么呢?”把课堂气氛又推上了另一个高潮。
(2)朗读感知,达到“沸点”。
当学生朗读时被课文深深打动了心弦,就随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感到激情奔涌,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心里地话倒出来,这就是朗读中的“沸点”,以此为发散点,可以一举多得。
《九寨沟》一文文质优美,特别是描写瀑布的一段,更是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的心。教学时,我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学生们读得热情奔放,把瀑布的磅礴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时,我抓住这个“沸点”,让学生描述瀑布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争相发言,有的说:“看到这么雄伟的瀑布,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另一个学生也迫不及待地讲了自己的感受:“这瀑布宛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的确,充分地朗读能激发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和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加工、想象,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三、以“教学空白”为“发散点”。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在教材中常有一些精彩之处用上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这就是常说的“教学空白”,若能以此为发散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常会收到意想不到得效果。如《庐山的云雾》这课中,第三自然段末有“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我在教学时就抓住了这个空白,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
师:庐山的云雾还会有哪些变化呢?你能学着书上的样子也来描绘一下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生: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一只可爱的小白兔,转眼间就变成了奔腾在大草原的白马。
生:明明是一朵洁白的莲花,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条随风飘荡的绸带。
生: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翱翔蓝天的信鸽,转眼间就变成了引吭高歌的丹顶鹤;明明是仙女手中的一缕飘带,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一顶可爱的小白帽。
……
这段教学设计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运用了迁移、模仿,帮助学生内化语言。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在苏教版的课文中更是比比皆是。又如《水上飞机》这课的第七自然段末的省略号,可以让它发挥两个作用:(1)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水上飞机的种类和用途。课上让学生用儿童化的语言向其他学生介绍。(2)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你长大后造水上飞机,还想让它发挥哪些新的作用。
语文学科是兼有基础性、思想性、人文性的重要学科,更应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方面发挥更多作用。为此,在学科教学中,应摈弃一些思维定势的做法,多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篇:如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
如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分析 一,摘要
“创新”并不是陌生的词汇,它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和媒体当中。从古至今,有关创新的名言数不胜数。足可以看出,创新对于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如何培养思维创新能力也一直被人们所重视。例如杜甫的诗句“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名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管理上的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先声
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下面就从什么是企业管理创新,为什么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如何进行
企业管理创新以及相关案例分析四个方面来谈谈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企业,管理创新
二,正文
(一)什么是企业管理创新企业是组织,其管理者行使管理的五种职能:决策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创新职能是通过企业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
和改进表现其存在的,对于一个有活力的企业来说,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企业,只有企图才有事业。企而创新,图而突破。追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企业可持
续成长观转变 把利润最大化作为管理的唯一主题,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在产品、技术、知识等创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今天,成长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比管理
效率更重要的课题。
管理创新的内涵是:以价值增加为目标,以培育和增强核心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为
中心,以战略为导向,以各创新要素(如技术、组织、市场、战略、管理、文化、制度等)的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方法和工具,力求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一个企业要真正做好创新,那么其管理创新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目
标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环境的创新。
(二)为什么要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也和所有的生物有机体一样,都是处于不断进化和演变过程之中的,任何企业管理只有维持工作显然是不够的,它无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管理
创新就是要突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规律对于企业的作用。
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获取经济增长的源泉。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20世纪大部分时期的增长率
超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这种发展和增长的根源就是创新。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创
新事物繁荣的增长的更加便利。创新不就有助于产品更新换代,而且极大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创新是组织谋取竞争有事的利器。当今社会,各类企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成为普通现象。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入,工行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想在竞争中谋
取有力的地位,就必须将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竞争的压力要求企业家们不得不改进已有的制度,采取新的技术,推出新的产品,增加新的业务。有数据表明,在创新性思维和组织效
益之间具有直接的正相关性。
最后,创新是组织拜托发展危机的途径。我们所说的发展危机是指组织明显难以维持现
状,如果不进行组织改革就难以为继的状况。发展危机对于组织来说是具有周期性的,组织
每一步的法杖都有其工作重心的转变和新的发展障碍。在创业期间,管理目标更主要的是对
需求快速、准确的反应,资金的充裕和安全问题;进入学步期和青春期,组织管理的目标更
多在于利润的增加和销售量及市场份额的扩大;组织成熟期后管理目标转向维持已有的市场
地位。相应地在各阶段组织会出现领导危机、自主性危机、控制危机和硬化危机。组织只有
不断创新再创新才能从容的渡过各种难关,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如何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只有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体制、新的产品、新的市场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形势,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黄汉清创新源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一系列不同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企业可以寻求的,也可
能是企业无意中发现的,但发现后立即有意识的加以利用的。美国学者德鲁克把诱发企业管
理创新的这些因素归纳成七种不同的创新来源:意外的成功或失败,企业内外的不协调,过
程改进的需要,行业和市场结构的变化,人员结构的变化,观念的改变以及新知识的产生等。
下面我们从企业制度创新,企业层级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三个方面来谈谈企业的管理创新。
1,企业制度创新
企业是通过规范作为类群的参与者在企业活动中权,利关系的制度来引导和整合这些成员的行为。企业为制度结构的这种特征正在受到知识经济的挑战只是在现代化
企业经营中相对作用的加强使得权力的行使以及对成果分配的控制正在逐渐变成知
识工作者的专利。今天企业活动中管理人员通过运用协调知识去组织管理成员的分工
劳动。管理人员通过其协调劳动不仅决定着自己所拥有的协调知识的运作效率,而且
决定着作为其协调对象的企业生产者的知识利用效果。
因此,在企业管理中,知识变为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内部权力关系正想只是拥有的方向转化,企业的制度结构正从“资本的逻辑”转向我们所称的“知识逻辑。”
2,企业层级结构的创新
未来的企业应该是网络化的层级企业:层级支持企业活动的有序性,而网络则促
进组织的适应性。网络化的层级企业应该是三个相互独立特点的统一。
集权和分权的统一。说它是集权的,是因为管理中枢在战略方向选择以及不同工
作单元自主性劳动的范围与边界确定等问题上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说它是分权的,是因为工作单元内的一些人员有权在企业战略参数的范围内自主的处理的紧急情况.稳定与变化的统一。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面对逐渐成熟的消费者的不断变化的个
性需求,企业如果不能做出适应性的调整,就可能被市场淘汰;而变化的过于频繁有
可能引起组织的混乱。网络化的层级结构在企业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使各个工
作单元能迅速调整层及结构,从而使企业保持相对稳定。
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层级企业及保存了统一指挥的管理中枢,又允许相互依
存的各个单元自主运行;既通过统一的基本政策规范整体企业的经营战略,又允许各
工作单元活动标准与原则有一定的差异;即明确了企业宗旨和使命,倡导主导的价值
观念,又允许其他价值观念的存在。
3,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的行为影响具体表现在行为导向,行为激励以及行为协调三
个方面。企业文化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第一,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下企
业管理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第二,企业文化将使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
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第三,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
记忆的,而且是学习的。第四,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
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四)相关企业管理创新案例及分析
国外的许多创新型企业,如微软、惠普、3M、三星等,以及我国少数领先企业,如海尔、宝钢等,都已开始了转向创新管理新范式的实践探索。下面就以海尔集团为例谈谈其管理创
新以及经验。
海尔集团(以下简称海尔)是以创新见长的企业。撇开其令人目不暇接的产品创新不说,其在管理和发展模式上的一系列创新,早已引起了众多国内外人士的兴趣。在海尔集团首席
执行官张瑞敏眼里,自主创新就是超越竞争对手、在全世界都有竞争力的企业发展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当冰箱等家电产品供不应求时,海尔克制“上量”的诱惑,猛抓质量,练内功,以独创的OEC管理为企业长久发展打下坚实的管理基础。90年代初,当许多同行
企业在多元化与专业化道路上难以抉择之时,海尔大步迈入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创出了一
系列“吃休克鱼”的企业兼并精典案例,海尔从冰箱产品领域迅速扩张到洗衣机、空调、彩
电、手机、电脑等多个领域。90年代末,当许多企业满足于“出口创汇”时,海尔独树一
帜地亮出了“出口创牌”、“先难后易”等一系列国际化方略。进入21世纪,当国内企业
开始面对国外反倾销及贸易壁垒的压力,纷纷寻找海外建厂,或与国外公司联姻之时,海尔
又树立了更高目标。从2006年开始,海尔宣布自己进入其发展的新的阶段———进入全球
化品牌战略阶段。在这个阶段,海尔的目标就是创出世界级的海尔品牌。
张瑞敏说,要创世界名牌,中国企业就必须走出去。如果说走出去很难,那么要在国际
竞争中取胜就是难上加难。“我们的难题就是要把先天的劣势进行有效的转化。”如何转
化?张瑞敏认为,一是要把进入国际市场的后发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其途径就是创新和速
度;二是要把靠引进技术起家的劣势转化为自主创新的优势,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实施以
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差异化战略;三是把国内市场的品牌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上的品牌优势。
“无内不稳,无外不强”,在国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也不可能走出去;不到国际市场上与
高手过招,也就永远不会做强,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国内市场上做好,站稳了,再到国
际市场去,打出的拳头才有力。
要实现这个极具挑战性的新目标,张瑞敏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要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他将这个新模式命名为“人单合一”模式。人单合一模式,一些企业管理研究人士认为,“人
单合一”模式实际上就是海尔流程再造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
张瑞敏在一次企业内部的高层经理人培训班上,曾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怎样
才能让石头浮在水面上?答案就是速度,原理就像人们用石头打水漂那样。说到速度,张瑞
敏还会经常提到“戴尔模式”,该模式实际上颠覆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了一个从
产品定制到生产以及直发的快速响应体系,它直接由公司把产品卖给顾客,既去掉了中间商
所赚取的利润,也降低了成本,而且快速地获取了定单信息,还通过网上支付解决了现金流
问题,使其几乎无须用自有现金来支持运转,从而实现了最简捷环节和流程下的高速增长。
在张瑞敏看来,“人单合一”就是每个人都有他的定单,都要为定单负责,而每一
张定单都有人对它负责。定单也就是市场,“人单合一”也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要和市场结合在一起。“人单合一”听起来简单,但要真正运作起来,必须有一系列内部组织创新才能实
现。
美国沃顿商学院马歇尔教授在研究海尔“流程再造”时曾说过一句话:“如果海尔能够
做到这一点,就是全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企业,但是,真正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而
张瑞敏对此则回答:“不管多么困难,只要能够超越竞争对手,我们就会不计任何代价去把
它实现!”“上下同欲者胜”
在海尔,员工们经常要回答三个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什么?”———要成为世界白色
家电第一,创出中国人的世界品牌!“我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经营的对象是谁?”———我们的员工和用户!
企业有了发展目标后,就要发动全体员工去认同,形成合力,这就需要在企业营造出一
种上下同欲的氛围。如今,这已成为海尔企业文化的最重要的内容。“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
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价值观,海尔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只有两个字:创新。”
张瑞敏认为,要实现发展模式创新,首要的是员工观念创新。
从上面的案例我们不难看出海尔企业管理创新取得成功有如下经验:首先海尔确立了名
牌战略。其次是其技术创新战略的确立和技术创新机制的形成。再者全方位的面向市场。最
后也是最重要的人才机制和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领导人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其创新思维是
值得中国其他企业借鉴的。
三,结束语
创新思维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思维,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想象力不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但每个人都可以在点滴的生活中,在不断的学习中去培养。我们每做一件事、每发现一种现
象、每遇到一个问题都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生活中应该要有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
样才能培养创新性思维。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时时都是创造之时,处处都是创造之地.关键
看我们保持怎样的心态。生活就是一本无字书,我们要懂得发掘里面的知识。只有善于发现,勤于思考,敢于动手,那么我们才会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苏慧文,白帆:《管理学原理》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杨光亮,欧阳新年:《创新思维与实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陈书文:《组织管理学》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5年版
[5]甘华鸣:《创新》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年版
[6]康青:《管理沟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三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读书心得)
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读《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全》有感
宜宾县育才中学
何伟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我于两年前买过这样一本数学专著《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大全》,并尽可能抽时间阅读了全部内容。本书介绍的解题方法、思维方法、解题窍门,符合初中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深受同学们喜爱。这些是作者多年的教学中发现、积累、总结的,有的还是第一次系统地向全国初中生作介绍。这些方法与初中数学教材有机结合,巧妙而有趣,易学、好用又好记,有这些思维方法窍门,不仅使解题快捷,而且更能激发同学们不习数学的兴趣,提高灵活解题的能力。
本书囊括了初中数学全部的知识点,例题最为典型,每道例题都代表着一个类型、一个知识点,只要把握好例题的思维方法,就能很好地掌握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体例最新,每道例题,解前都有分析,解题后有点评或误区点拨,且每章后都有配套练习题,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书内容翔实、知识点密集,实用性强,通过深入浅出、一点即通的讲题,既解决了初中学生解题中所遇到的难关,又把读者引到一个新的思维境界。同学们用它辅助数学学习,可开思维之窍,入解题之门,养成遇到问题抓本质的习惯;而且还可沟通不同知识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受益终身;教师将它引入课堂,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艺术,所以它不仅是初中生开阔眼界、拓宽思维的有益读物,而且对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结合我16年的教学实际,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性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一定要活学活用,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现将自己的初步认识作简单介绍。
首先,要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如逆向思维、侧向思维、想象、联想及系统思维等。学生掌握了发散思维的基本方法,才能有效地突破思维定势,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从而提高思维的独特性。我想,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是有很大帮助的,这实际上就是教学生逆向思维。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可以求得富有独特性的答案。
其次,设计发散思维的作业练习,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根据发散思维的特征,可以设 计多向思维的一套题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学会克服思维定势。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备课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常常会让我们意料之外,激动不已。当然也更使我们懂得我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性。
第四、启发想象,培养学生广阔性思维。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通向创新的翅膀。” 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教师应创造条件,正确诱导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老师传递出的思维信号,使学生的想象有如天马行空,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引导上,做出合情合理而又丰富多彩的回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
教学中,我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地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诱导他们转换角度,多方思考、探询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素质教育的灵魂在于创新,它已成为时代的浪潮。因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任重而道远。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愿读书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智慧。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69-01
发散思维实质上是创新和求异,创新是指找出事物则内在的联系,探索研究问题的新方法,克服因循守旧的消极思维定势的干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求异是指从同一问题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考同一问题注重多途径、多方案;对求知的东西敢于大胆去设想,对已知的东西敢于提出异议,对陈规勇敢地突破。可见发散思维的这种思维方式与物理知识思维特征极为相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至关重要的,我就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诱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定势是用固定的思路和常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消极思维定势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大胆质疑,突破陈规,改变思维方向,另选突破口,使思维发生质的飞跃,激发学生勇于创新。
2.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解的训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是有益的,纵横发散,串联知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不限于某一方面,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会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突破常规的新见解。
3.多层次变化命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通过一道习题,进行多层次变化的训练,引导学生从某一道习题,掌握一类问题,从特殊问题,抓住一般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抓牢抓活概念,从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理解概念是思维的最基本方式,它反应了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是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把感觉到感受到的事物的共同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成为概念。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概念,大多数都有很大的外延空间。如果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概念的外延空间,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概念,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压力就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而垂直作于物体表面上的力。对这个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两点:一是压力是一种接触力。二是压力的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从而对压力的概念加深了认识。
2.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规律是事物间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的条件下经常发生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向某种趋势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认识它和利用它。由于初中物理只是初步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就初中物理课本上所出现的物理规律来说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如果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去挖掘、认识,既有利于学生对规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教材在介绍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时,只是说“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而联系前面相关的物理知识就不难认识到以下三点:
(1)动能、质量、速度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的;
(2)速度有匀速和变速两种情况;
(3)当质量以体积的形式出现时,有空心和实心两种情况。
通过这样的发散思考,不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而且对于后面学习机械能的转化也是大有好处的。
3.在物理定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定律是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应的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过程的必然联系。因此,在进行定律教学时,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对定律内容我们进行分析:
(1)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一切物体。
(2)条件是不受外力作用。
(3)结果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但我们这时候就要提醒学生生活中有没有真正的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呢?通过思考学生肯定回答是:没有。接着提问:牛顿定律是不是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呢?于是我们可以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发现: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水平方向上受机车牵引力和摩擦力一对平衡力,合力为零。放在水平面上静止的物体,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支持力,合力为零。由此发现,物体如果受平衡力作用,即合力为零时,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于是牛顿第一定律得到了延伸:牛顿第一定律也适合于受平衡力的物体。
4.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定律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学的实验不仅能破出学生头脑中原有的错误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而且还能使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说过:“对于物理的概念、规律等一些理论的东西,往往是千言万语说不清,一看实验便分明。”因此,实验既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在学习了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未知电阻的阻值及电阻的串联和电阻的并联的特点后,教材就提出了能否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压表来测定未知阻值电阻的阻值的问题。当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又不难发现:利用一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和一块电流表来也能测定未知阻值的电阻,而且还能想出许多种不同的实验操作方案。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在知识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以改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应用知识的过程,是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因此,知识的应用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必不可少的一条重要途径。如:一束光线与水平面成30°角入射,要使它的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平面镜应如何放置?由于该题中有左右两个水平方向,所以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只按一个方向来计算,算出的结果有两个:75°或15°。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要善于研究学生提出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要及时启发诱导,让学生从比较中找出最佳方法。并在进行物理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第五篇:浅谈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创造宣言》中说:“造物主是创造者,但他有许多未完成的工作,所以我们必须接过来继续创造。”的确,人类是在创造中发展前进的,“创造”能力应该说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主要特征。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一万年前的大象与现在的大象其生活方式有什么变化,恐怕微乎其微。而人呢,简直是天壤之别。从茹毛饮血到登临太空,从鸿雁传书到国际互联网……其发展变化之大,用什么词形容都不会过分。这其中不就是创造起着关键作用吗?
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首先就要培养孩子具有创新的意识,也可以叫做创新的精神,它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异求新的欲望等。其实,这些素质,与生俱来,人皆有之。我们见到,一个婴儿出生后,他便睁大双眼搜寻各种新鲜的事物,认识各种不同的脸谱,尝试各种动作,发出各种声音传达自己的信息。许多科学家、发明家他们少年时好奇心、探究的兴趣都极强,甚至终生保持着这种本性。达尔文童年时长时间蹲在地上观察蚂蚁的活动;爱迪生对母鸡孵蛋好奇不已,进而在家里的库房做个“鸡窝”,趴在鸡蛋上“孵”起小鸡。由好奇产生疑问,由疑问引发探究,通过探究,产生发明创造。
要使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保持不衰,还要靠后天的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创造能力的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一个小孩子,爱学还是厌学,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当然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美国的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在对不同环境下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同卵双生,他们的先天遗传素质应该是基本相同的,不同的环境中长大后,却有了这么大的差异,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发展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不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而且必须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而现实的教育状况是,不管是我们的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还很大程度存在着短视和功利的色彩,只看眼前,考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不会去过多考虑是不是培养了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这样下去,“钱学森之问”,不知何时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答案。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创新能力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应该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想象,以想象为前提,有了创造的想象,才可能有创造的行为。没有看似荒诞,异想天开的大胆想象、假设,创造就无从谈起,人类只能在原地踏步。许多幻想当初提出时,人们不以为然,甚至挖苦讽刺,但幻想者不顾别人的冷眼,孜孜以求,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使之变成现实。潜水艇在凡尔纳的笔下,仅是科幻小说的一个虚构,但仅仅百年之后,它就成为一件平凡的航海器,一件便捷的海上交通工具;录音机的幻想者最初只是想把声音装在竹筒里保存住,何其荒唐?但后人终于把他变成了现实;还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几乎都成为了现实。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至关重要。可现实情况呢?不是有学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嘛: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是什么,小朋友们能说出若干个答案——月亮、烧饼、皮球、小猫的眼睛等等;同样也是在黑板上画一个圈,问大学生,却只有一个答案——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为什么人的想象力就消失殚尽了呢?是不是我们的教育过于追求整齐划一,过于强调标准答案?
教师和家长,疑问看似简单而又新颖奇特,回答问题跟预想的答案总有距离却又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我们决不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世界,更不能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的思维,那就势必把许多具有创造天赋的人才夭折于摇篮之中。为此,我们要小心翼翼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大张旗鼓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教师、家长千万不要对经常问“为什么”的孩子不耐烦。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壶盖为什么会跳动?”“苹果为什么会从树上掉下来?”瓦特和牛顿正是在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了人们没有在意的问题,诱发了研究兴趣和创造欲望,完成了推动人类的重大发明。
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创造。随时问“为什么”的孩子,他的思维一定是“活”的、“新”的,只有孩子的思维“活”起来,“新”起来,才能慢慢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因此,我们决不能简单粗暴地拒绝孩子的“为什么”,而要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新与活的思维。新,就是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立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在与众不同种透出新意。活,就是在理解、表达时,思路要宽,不局限在某一点某一个方面,思维不是线性的,而是发散的、放射性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总之,在理解与表达时表现出灵活与机智,透出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