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5篇范例)

时间:2019-05-12 17:5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

泰 安 市 教 学 研 究 课 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 研究总报告

宁阳县特殊教育中心 主持人:陈宝霞

二〇一七年二月

课题名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 课题批准号:TJYNY036 课题主持人:陈宝霞

第一部分 简介

一、标题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

二、摘要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是依托我校聋部和培智部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涵盖了多学科为期两年的一个教学研究课题。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设计及呈现形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他可以使抽象而直观,使静默而动感,使单调枯燥而妙趣横生,这些都为课堂教学添彩韵色,使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和康复效果都有更大的改变和提高。而这一方面的可借鉴的经验又比较少,特别是特殊教育学科教学,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康复课程有效结合而弥补医教结合理念下医源不足的缺憾。

在课题开展过程中,通过理论假设,实践研究,课题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一是参与实验班级的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知识水平,康复效果、视野和表达能力较以往同级学生有很大的提高;二是参与实验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水平有了更大的提高;三是形成了我校各学科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突出特色;四是通过对家长培训和指导,学生家长对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康复上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五是通过实验研究,促进了我校信息技术整合课例水平的提高,在省市优课评比和”一师一优课”活动中,均获得好成绩。

第二部分 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我国残疾儿童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特殊教育是使残疾儿童全面发展、更好融入社会的基本途径,通过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缺陷得到缺陷补偿,使他们具备积极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最终具备谋生和立足社会的能力。

在国家提倡教育均衡发展的号召下,为了能让残疾儿童同样接触并享受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学校投资建设了微机室和录播教室,每个教师安装了教学一体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由此带来的是教学内容呈现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因此,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优化改造,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式的变革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新的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必须在同时关注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同时,更要关注有意义活动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和自助式康复教学模式。一方面必须对有着较成功和成熟经验的“有意义”的接受性教学进行改进,对发扬和改进我们具有“双基”优势的传统教学赋于新的内涵。另一方面,更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并探索活动式的教学,在“有意义的协作和探究”上做足文章。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可以让探索活动和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二)研究内容

1、策略研究

(1)基于校园信息技术环境和Internet在线管理模式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学校教学资源的管理、教学信息的发布与收集、学科新型教学方式的研究、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能力素养的行为研究等;(2)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师生教学策略研究。教师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实践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教学情境的设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扩充、学生自主管理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时的教学方案的研究与设计。

4、效果研究(1)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各科整合教学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工具的研究;(2)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各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通过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来增强聋生的视觉敏感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更为直观的呈现教学内容,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在增加课堂教学吸引力的情况下增加课堂容量,使聋生听力智障生的智力缺陷得到补偿,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培智生的康复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康复与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信息及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大面积的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康复质量。

(三)核心概念

1、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才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成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或咨询者。

3、策略: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4、缺陷补偿:教育学上的缺陷补偿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根据障碍学生的身心特点,综合地利用一切有利的因素,通过各种途径替代,改善,促进或恢复因障碍造成的功能性损伤,进而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活动过程。综合地运用了生理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理论中的补偿原理。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国家又颁布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特殊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程度迅速提高,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很快成为新时期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热点。中央教科所特教研究室主任陈云英博士也指出“为每个聋孩子设计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在所有课程中渗透信息技术的使用。”近几年翻转课堂、微视频以及当前如火如荼进行的“一师一优课”活动都是其成果体现。而在特殊教育教学中,中国特殊教育学会已先后组织了四届全国性的信息技术大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整合,在特殊教育领域越来越受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我校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推动下,教育现代化设施不断完善,2015年,投资30余万元新建了一口录播教室,而现代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已使得聋生和智障生的学习环境和手段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不仅在开发特殊学校的学科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改进聋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较为充分地发挥了聋生在视觉上的优势,使聋生的生理缺陷及由此带来的学习障碍得以补偿与疏通;使智障生学习有更多的信息刺激,效果要比以往的传统课堂更有优势,特别是生活语文、生活数学、音乐与律动,绘画与手工、医教理念下的除肢体动作之外的康复课的教学都有更大的改进。那么,如何使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效果更显著,这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以前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容量,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技术”,做出的课件追求动画效果,求花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与课堂重难点无关的地方,而并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探索整合的实质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加强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特开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

2014年开始申报之初我们就着手进行课题研究之前的调查工作,2016年山东省泰安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课题申报工作给了我们把这样工作进行系统研究的契机和决心。我们马上组织相关教师,形成课题研究小组,有高级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请市、县教研室教研员担任顾问,教科组长、聋部教师担任实验教师,组成课题小组,进行研究、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填报课题申请表,2016年1月份,课题立项,我们课题小组开始着手实验研究。

(二)信息及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网络的全覆盖,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主要表现为:

1、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中,使教学环境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发生变化;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意识与能力逐步增强;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转变了学生的地位,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转变了教学媒体的作用,使教学媒体成为学生认知的工具;转变教学内容的结构,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特色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课堂教学的整合策略研究,试图对讲授式教学模式、接受性教学、活动式教学三种形态进行改造,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各学科教学要素之中,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使之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意义构建,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工具,成为终身学习与交流的工具。通过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获得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原则和方法,获得整合的成功经验。

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

(四)理论基础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Howard Gardner)在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认为每个个体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智力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个体智力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多元智能理论重视的是多维度地看待智力问题的方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

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

4、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种教育手段。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整合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人机对话的过程中孩子们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会更聪明、能干、有悟性。

(五)课题研究遵循的教育规律和原则

1、教育的发生基本规律

(1)创设贴近体验、引发共鸣的问题情境,宽松、自主的心理环境,启动学生自我生产。(2)提供结构、度量与人的素质发展需求相应的优质信息,以适于学生认知的程序呈现。(3)实施适时适度的探究思路、科学思维、体验感悟引导,引发认知、观念、情感改进。

2、遵循的原则:

(1)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遵循教育改革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科新课程标准的特点。(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要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问题解决、交流协作及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提高。(3)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要避免因教学资源的重复而产生的资源的浪费和对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而限制教师创造性的发挥。(4)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要注意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并重,在倡导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开展实地考察、动手实验、创新探究等活动,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创设“动手”机会,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注意教育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要从简单的课件制作、媒体应用甚至为“整合”而整合,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

三、研究程序

(一)研究设计

1、前期研究(2014年1月至2014年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根据学校、学生实际情况调查,确定主要研究学科内容。

2、中期研究(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1)听取全国的、省市各级的优秀整合课,认真分析内化,指导自己的课题实验;(2)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3)分析反思,统一思想,进一步指导教学实践。

3、总结阶段(2016年11月至2017年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有:整理研究资料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统计;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访谈、问卷、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倾向、学习风格进行调查研究,为把握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本特征寻找支撑与依据。

2、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书籍,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课题实施,深入开展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具体目标和研究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组织教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合作研究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探讨个性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4、个案研究法:对部分学生进行跟踪式的个案分析研究,了解学生个性化学习所需要的支持环境和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学习风格。

5、经验总结法:组织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教学叙事与教学案例分析,及时总结实践中的经验,编印案例集、论文集等。

四、课题研究对策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应用研究,将信息技术与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绘画与手工、唱游与律动、社会与自然、康复等课的有机整合,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益和康复效果。

(一)初步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1、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阅读教学模式:“媒体搭桥——情境驱动——自主学习——信息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景——任务呈现——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反馈。

2、信息化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模式。协作学习对学习者的自身知识意义建构极其重要。它主要通过协商与会话的形式,使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促进此学习群体对当前所学知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从而达到真正的意义建构。

3、数字化情景中的创造性学习模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开展研究、上网查资料、结论共享等形式获取知识。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医教康复课堂教学模式。师生在网络信息的引领下共同完成康复任务

(二)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评价模式 我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研究中构建了“一个准则,一个形式,多项内容,多种手段”的评价模式。(1)一个准则:学生发展准则。评价时,不光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知识,最根本的是看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是否得到发展。(2)一个形式:发展性描述评价。在评价中尽可能地发现并描述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个性化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成绩;描述学生的成绩所带给你的感受;指出需要努力的目标。(3)多项内容:信息能力、问题能力、非智力发展、知识获得等四个方面。信息能力,主要包括计算机操作能力、收集信息能力、浏览信息(阅读)能力、文字处理能力等;问题能力,即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智力发展,包括情感投入、情感获得、协作性、联想意识、品德发展等;知识获得,即学生了解或理解学习领域的知识。(4)多种手段:手段一:多元的评价主体。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学生、社区(家长、相关的机构),也可以是计算机系统,它们之间还可以进行有机结合。手段二:多变的评价载体。主要体现在口头评价、表格描述评价、综合描述评价、网络评价。手段三:多种的评价对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有小组合作学习、个人独立学习两种形式,评价时评价的对象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人。

(三)实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搜寻、提取我们需要的信息是极为方便和快捷的,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生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来展开学习,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

五、研究发现或结论

(一)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在学中创、创中学,为信息社会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1、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聋部学生和培智部轻度智障生能利用搜索引擎、网站、教学资源库等搜寻学习资源,并对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和加工,能对数字化资源所呈现的社会、文化、自然情境进行分析、思考,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在信息技术运用于研究性学习中,“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

3、提高了家长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教师的教学思想发生了改变。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个要素,带给教学的不仅仅是教学技术的优化,更重要的是为教学带来一种以学生自主学习、意义建构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思想,带来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现代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与常规教研相结合更为方便与科学,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 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模式,能激发教师碰撞思维,催生智慧的火花,将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

(四)形成了以主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以情境——探究、主题学习、科学实验为理论假设模型的“整合”操作模式,通过对教师教学角色的定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通过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环境诸因素的整合,对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五)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的开展,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六、研究反思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着问题或不足

1、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社会与自然、品德与生活、运动与健康等学科不及语文、数学、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康复等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效果好。

2、装备的使用缺乏学科的个性化特征,有些学科没有找准切入点,简单的将课件的使用混同于整合。

七、改进与完善

1、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学习新课标,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突破口,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康复的信息化。

2、在教室一体机有效使用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更好地应用录播教室进行在线直播同步交流展览,共同研讨提高。

3、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指导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等信息素养,消除不良影响。

4、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学习知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5、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在医源不足的情况下,学会利用网络信息自主学习康复知识,以配合老师的康复工作。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1、张剑平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黄荣怀 《信息网络与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祝智庭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4、倪华张文杰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5、(美)温鲍姆《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6

6、(美)桑德霍尔茨 《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7、(美)白甫丽.艾碧《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第二篇: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总报告

《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总报告

永昌县红山窑中学 茹武年

一、问题背景

在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前提下,在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些学校由于地方配套教育设备跟不上,致使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部分实验不能正常开出。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解决这一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新课改的背景来说,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深入践行课程改革的需要,理科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能够改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彻底改变以往实验“口头做”的现象,能丰富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从学科性质来说,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的需要,许多实验是微观、连续且十分复杂的实验,具有实验过程快速等特点,学生难以细致观测,只能抽象推断变化过程。另外,部分生物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植物栽培、种子萌发、动物饲养等实验短时间内难以完成。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是一种全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它是教师

或学生以计算机作为载体,借助计算机程序而展开的“实验”。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许多微观实验或有危险性实验,可以实现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漫长或瞬间的生命过程变成可控、有序的演示过程,减少实验危险伤害。同时,教师还利用信息技术将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制成电影文件,再在播放时运用多媒体控制器进行拆分、反复回放、慢镜头播放或定格观察,然后结合文字和语音解释,就可使学生清楚、直观地观察到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效果特别好。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说,本课题的提出顺应了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的需要。目前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配备到位,搭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快车,学校可以通过本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教研能力和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在理化生教学活动中,以实验作为重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称为理化生实验教学。具体说是指根据理化生的教学目的、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学条件,有目的地安排、设计一些类似科学实验的模式、程序,在规定的较短时间内进行实验操作,以达到实验目的要求的教学实践活动。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所以表述的也各不同。信息技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3

狭义的理解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介绍:(1)将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2)信息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结合;(3)信息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加通信技术加控制技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技术是指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技术。本研究中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理化生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本课题界定的观点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实验课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实验环境,实现一种既能保证实验的现实性、直观性、安全性、可操作性,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主动地参与实验,以实验与技术的整合为契机,高效地分析实验现象、获取实验的结果,最终形成形象、直观的实验报告。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对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1.该领域在国外的研究现状

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四(2001)报告则明确指出:“21世纪的能力素质”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面向21世纪培养人才的能力及素质的有效教育途径就是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美国较早地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于1996年成立了专门的组织进行评价和监控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展情况,1997大规模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帮助教师转变角色,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1998年对学生学习成果评测,以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总结以前的研究结果。1999年信息技术的重点转移到教师的培训上。2000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进一步深化,重点鼓励社会、教师、家长和学生等各个方面都参与到信息技术与课程中来,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条件建构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以培养具备21世纪技能的人才。现在,美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由模式探索转入环境建构的阶段。

英国现在正推广计算机实验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能完成实验数据自动采集,并能根据实验者的要求进行各种数据分析,绘制成图像,还能导出实验数据库,以方便实验者利用其他工具进行数据分析。

法国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培训,让学生在各学科教学中都接触一些专门的软件,让学生利用的新的手段、技术去获取知识,从因特网上获得有价值的学习资料,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

2.该领域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提法,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了“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自从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工作,一些省、市的中学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如:北京师范大学李琼《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应用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从理论和实践

上论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系统论的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思想,提出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模式。

总之,信息技术与理化生实验教学整合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其价值和意义得到了初步的认同。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标理论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并对这种应用的立足点作了明确的阐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

2.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构建主义的教学理论则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主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而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符合了构建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3.现代教学设计理论

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7

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使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达到系统优化的目标。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人是能动的信息加工者,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刺激和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过程可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学习内容作出主动地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

4.主体教育理论

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培养学生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五、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一)研究目的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学生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提供直接帮助,提升同学们的实验水平,同时也可为信息技术与其他各学科的整合研究提供参考。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增强研究意识,提高研究水平,提升教育质量,从而逐步形成具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

3.通过研究,调动学生学好理、化、生、科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应当具

备的严格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严谨的科学作风,使学生一步步地学会自然科学课程研究中基本方法。

4.通过研究,初步形成校本化的自然科学实验课模式。5.通过研究,切实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水平。

6.通过研究,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路径与方法,总结归纳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为广大初中理化生教师及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研究的具体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在本校乃至本县自然科学课程教学中,对转变教师教学理念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本课题经过两年研究,形成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

3.通过本课题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联想及空间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计算机自己理解探究实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通过本课题研究实践,树立师生教与学的现代化观念,改变教与学的传统方式及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增强师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意识。

六、研究的基本内容

1.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现状调查研究。

2.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基本模式研究。

3.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案例研究。

七、研究的重点

中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案例研究

八、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

1.课题准备阶段(2015年4-5月)

(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关本课题的研究动态。(2)编制并发放《红山窑中学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调查表,撰写调查报告。

(3)组织课题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及研究分工。

(4)学校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在各班级和实验室安装班班通多媒体设施,安装了实物展示台,安装了功能强大的畅言教学通软件,以便实现师生网络互联互通。

(5)填写课题申报评审书,准备申请立项。

2.课题实施阶段(2015年9月—2016年12月)(1)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相应软件,探索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通过教师上课题研讨课,同头课教师评议,逐步确立了本课题教学的基本模式:不能用实际实验进行教学的课例,如有毒实验、易燃易爆实验、抽象的模型试验、微观模拟实验等,要提倡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进行教学;尽量使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实验;教师演示与学生演示相结合。

(2)安排教师上课题研讨课

确定刘玉姣承担九年级化学课题研讨课《分子和原子》、《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教学任务;孙军国承担九年级物理课题研讨课《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特征》教学任务;陈耀中承担六年级科学课题研讨课《电和磁》教学任务。

(3)进行课题阶段性反思,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写出课题中期评估及阶段性总结。

3.课题总结阶段(2017年4月)

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课题实施期间,课题负责人茹武年发表了课题相关论文《论述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多媒体模拟实验》、《用虚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撰写了结题报告(《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总报告)。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通过编制发放调查问卷,了解目前我校实验教学存在的瓶颈问题,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验瓶颈问题;对比分析实施本课题前后,师生教研及学习情况。

2.课堂实践研究法

通过课堂实践,运用本课题模式解决实际问题。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学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反思等步骤进行。

3.案例研究法

对代表性的实验进行传统教学与整合实验的案例分析,权衡利弊得失,形成有一定实用价值的整合案例,总结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实验课教学模式。

九、可能的创新之处 1.从选题上来看: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并非新鲜事物,但在农村中小学特定的硬、软件条件下,进行理化生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2.从研究的预期成果来看:(1)整合后实验模式的科学性:

农村初中随着理化生实验的普遍开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的环境下,有些手工操作无法或不能实现的实验,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优越性进行新型的实验教学。

(2)整合后实验评价的创新性:

传统的理化生实验评价仅仅是教师的口头、笔头评价,形式单一,不够形象,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不能最大限度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成功的成就感,本课题将研究实验评价的创新性,力争创设更多的评价模式,如“人机互动评价”、“课件体验评价”、“网络积件评价”等新型评价模式。

(3)整合后实验成果展示的形象性:

传统的实验成果大多是以文字报告的形式呈现,不够形象、生动。本课题研究将探讨实验结果展示的形象性,探讨实验结果展示的新型模式。

十、预期研究成果

1.2015年4月 撰写开题报告,制定具体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

2.2015年9月 探索师生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开展实验课的模式,初步形成适合我校学情的整合实验课模式。(教学案例)

3.2016年10月 课题实践与反思(研究阶段性总结、实验教学论文)。

4.2017年3月 形成适合农村初中学情的全新实验课教学模式(课例录像)、结题报告。

十一、课题研究实际取得的成果 1.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通过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与实验课整合”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农村中学实验课的一些瓶颈、短板问题,弥补了实验教学的不足,并把实验教学进行了拓展。如,危险实验可以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微观世界的运动可以用多媒体动画模拟,建立模型的实验可以用FLASH动画精确演示。通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给学生多渠道提供丰富多样的知识,延伸了课本知识,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教学理念发生转变

课题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3.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手段。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信息素

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4.积极撰写教研论文、案例

通过课题实施,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课题组成员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茹武年老师撰写并发表了论文《论述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多媒体模拟实验》(《读与写》)、《用虚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金昌日报》教育周刊),孙军国老师撰写了论文《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刘玉姣老师撰写了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实验的整合》,陈耀中老师撰写了论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整合》,孙其阳撰写的案例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整合》获甘肃省201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二等奖,茹武年老师撰写的案例分析《快乐成长每一天》获甘肃省2016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三等奖,闫积哲撰写了案例分析《分子和原子》。

5.积极开展课题研讨课

教育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扎实推进,使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也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刘玉姣老师承担了课题研讨课《分子和原子》,荣获我校优质课大奖赛二等奖,孙军国老师承担了课题研讨课《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特征》,撰写了教学案例,并附有其他老师们的评析,陈耀中15

老师承担了课题研讨课《电和磁》教学任务,刘玉姣老师承担了课题实验课《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十二、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

“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在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要使信息技术发挥其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要使自己从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帮助者转变,不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而应使之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在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上,不再把教学媒体仅仅当成教学内容的展示工具,而应使之成为学生的认知、启迪思维的工具。课题组成员有一些老教师对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运用显得意识比较被动,技术比较迟钝,有待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进一步提升。

2.师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只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如能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和多媒体广播系统,了解网络技术基本知识,了解软件Flash,熟悉畅言教学通、班班通的功能,能熟练地上网搜集资料,才能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到利用哪些软件、通过哪种形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到哪些网站上去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否则就有可

能出现备课时心中无数,上课时紧张慌乱的现象。而我们课题组成员乃至全校教师现实的状况并不理想,还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和部分年轻教师信息技术还比较落后。

3.软件和硬件建设

开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除了“人”—教师与学生这个因素外,还有“机”的问题。维护与管理好网络,是顺利开展教科研实践的重要保证。在网络课教学中,可使用的教学软件虽较多,但从功能来讲,尚未有较理想的软件。同时,数字化教学资料虽有,但较零散,还缺乏合适的教学平台和网络制作平台,同时网络运营商为谋求利益,会在网络上大量推出不雅广告,对孩子们有不好的影响,干扰教学工作。

硬件设备建设上,毕竟受到地域经济条件限制,整个我县在信息技术终端设备的配备上,还未能达到要求,不能普及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位同学,因此限制了师生的网络互动及评价等许多活动。

4.其它问题

整合教学中,个别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资源的繁多、多样化容易掩盖分析思考过程,一些基础知识容易被忽视等,如何避免,还有待我们深入思考。

十三、本课题后续研究的努力方向 1.对于教育现代化,思想认识上要重视

教师、学生、学校,乃至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作为教师和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进行教学;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倡导、投入现代教育装备,作好教育现代化的保障工作。

2.信息技术要娴熟

教师学生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认真学习计算机常用模块,学习新的教学软件功能和实用技术,能够熟练运用学校配置安装的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能针对实验教学具体课例制作可行的教学课件。

3.硬件装备进一步更新

对现在使用的一些老旧设备,学校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进行更新,积极响应教育现代化要求,订购先进的多媒体软件,努力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为学校配备足够数量的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实现师生通过网络平台的互动,实现人(学生)机对话,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强大作用。

第三篇: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个人研究计划

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课题个人研究计划

一、实施目的和意义:

1、落实新课改理念。即落实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实现四个转变。

(1)由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全面性到更加关注学生的性格和人格;

(2)由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到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

(3)由传统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育到更加关注学生的不同需求;

(4)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各种学习能力。

4、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生全面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策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继承再创新、先临摹再发展。

三、研究内容

(一)研究视角:

1.有效课堂 “自主合作,先学后教,精展训练,当堂达标”模式的研究。

2.在有效课堂新模式下小组建设的研究。

3.在有效课堂新模式下各个环节的有效性研究。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交流讨论法和经验总结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有效学习模式方面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相关信息。

2.行动研究法:教研组长及分管领导深入课堂,与学生座谈,收集相关信息,为研究提供最真实、最鲜活的资料,建立课题

研究的现实基础。

3.讨论交流法:课题组成员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切合重、难点,在个体深入钻研的基础上,集体交流研讨,寻求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为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4.经验总结法: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对整个实验过程加以主管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将对课题的实验措

施、产生的实验成果上升到理论高度,使研究工作由点到面向更深层次推进。

(三)研究途径

1.通过教研组讨论、网上研学等形式,努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3.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运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会积极响应高效课堂要求,不光盯着知识点,还看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学习、勇于表现,最重要的是对学习的热情。“参与就是快乐,自信就是成功” 我的课堂我做主,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在教室(学堂)这个精彩的舞台演绎自己的人生。

(四)经验总结阶段:

1、随时总结:每次公开课后,都要进行教学反思和研讨交流,明确得失和改进方法。

2、阶段总结:

(1)由教研组长根据本组活动的开展情况写出高效课堂实施的总结。

(2)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写出本学科高效课堂实施的相关资料。如学科高效课堂实施细则(模式)、导学案编写细则等。

3、成果展示

(1)通过校园网,随时展示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和导学案。

(2)以研讨会形式,进行高效课堂经验总结的展示交流。

(3)高效课堂活动开展成熟后,进行高效课堂教学的对外展示。

(4)高效课堂活动开展成熟后,将编写的高效课堂实施细则、导学案编写细则、高效课堂评价细则、相关论文、研究课题等进行对外展示。

由于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施是我们学校落实新课改的一项重大举措,所以作为九中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应该积极参加这项重大的教研活动,把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施看成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第四篇: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课题,是云南省“十一五”规划课题。经领导批准,今天开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背景

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过程中,网络凭借其信息储存的容量大,表现形式的多样化,高度共享性与扩展性以及交流的实时性和便利性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打破了学生仅以教科书作为知识来源的唯一渠道的局限,为改变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为各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放和建设创立了有利的条件。而专题学习网站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完备的系统的知识,而且还能创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环境,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几年,国内外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各种专题的学习网站有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在其建设与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深入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研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另外,选择“信息技术”作为专题也适合我校的实际。而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提供完整而丰富的知识体系与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将成为我们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手段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良好载体。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1、教育信息化理论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研究目标

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对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从内容和手段的校本化进行实践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分析:

国家教育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教育,虚拟学校、远程教育等应运而生;泰州市教育局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评选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我校即将建立局域网,利用现有各班的教学平台组成教育网络,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极大改观;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深入,现代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研究内容

1、我校中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

理论部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知识和方法。

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等信息技术能力;将计算机等教育技术有效、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的教学能力。

2、我校青年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手段

教育技术集中培训: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经验,采用任务探究的方式,结合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教育技术的共同学习和研究。

结合:通过培训任务的完成,体验教学新方法、新理念,对之展开研究,进行创新。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是由我校领导及教师以高中学生为主要对象,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的信息技术学科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应用性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研究法和统计研究方法。

七、研究步骤和内容

第一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1月)申报开题

前期,我们结合“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的要求,开展了调查研究,收集反映教师教学现状能力和信息技术使用水平的问卷资料,组织相关人员,酝酿课题、说明立案的理由及研究的可行性,为课题的研究目标打好基础。

十二月底,我们召集各年级语、数学科的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听取意见,组织学习新课标等理论材料,让教师初步认识到:“一位现代化的教师,除了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反思能力、学习能力等素质外,还应具备基于信息素养、技术素养的教学预见能力、教学传导能力和教育技术能力。这种新的诉求,应该是传统教学中所必需的教师能力的拓

展和延伸,而不应该是一种摈弃和替代。”要求他们抽出时间学习思考:“

1、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什么样的优势与缺点?

2、现在,我校中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停留在什么样的层面上?

3、中青年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通过这个过程的调查与研究,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对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有了更进一步了解,都积极投入到研究行列。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11年7月)课题实施

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是老生常谈,但就我校目前的情况看,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我们先从理论上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再在技术上提高教师的驾驭能力,最后培训他们具体运用技术,整合多方面知识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师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可以方便的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接受远程培训,可以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与别人进行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交流,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不断地加强信息技术培训。

第三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总结提升成果展示阶段 我校教导处根据培训计划,每月开展一次培训活动。通过三年以来的培训,我校从青年教师“目前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情况”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效果”对青年教师进

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教师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培训教师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八、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高质量。

2、研究报告

3、论文

4、学生作品

第五篇: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实施方案

莘县古云镇中学

2012.1

2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班化教学”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小班化教学”强调让每个学生受到充分的教育,强调因材施教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小班化教学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一个崭新而又广阔的空间,它能让学生享受多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授予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开启他们的智慧与觉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提高能力、享受成功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健康成长。整个过程,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提供材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使其亲历学习过程,体验成败,并在探究中加强合作与交流,使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是知识的接受者,又是知识的发现者。

二、课题研究目标、内容

课题研究目标:

1、探索在小班化教学中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等主体性素质,促使学生德、智、体几方面良好的发展,使之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2、探索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模拟创设情境,逐步形成相应的教育活动体系。

3、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课程结构。

研究内容:

1、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选择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小班化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

2、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

3、探索小班教育资源、环境配置,使之更具育人功能。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小班化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引导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组成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都获得发展。

3、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和小班化教育的最新成果,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学工作经验与理论。

5、个案研究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实践中的事实进行研究,丰富理性认识的基础性材料。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及分阶段成果

(一)课题设计,起草阶段(2012.12—2013.1)

1、制定研究总结方案及实施方案。

2、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出具体的研究

3、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组织学习有关资料。

(二)初步归纳总结、调整阶段(2013.1—2013.5)

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1、选定几个小班进行听课、评课,和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学习,并随时记录重要的信息;

2、查阅相关资料,书籍,和网上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汲取他们的精华;

3、科研教师做到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及时收集、积累教案、案例、论文;

4、做好中期的阶段性总结

(四)研究成果的展示汇报阶段(2013.10-2013.11)

1、把实验材料撰写成论文。

2、在进行实验的同时,着力于实验的总结、将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一次综合性总结,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根据实验内容和我校实际,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将有以下几种形式:课题报告、课堂教学设计、个案分析集、优秀论文集。

五、保障机制

为有效地协调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建、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局面,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经研究决定: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 长:刘瑞珍

成 员:卢晓霞王秀焕

2、把课题研究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专家指导。我校定期聘请市县教科所的领导、专家给予教科研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初中小班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2012年12月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总报告(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研究总报告

    研究总报告 (不少于4000字,可另附页) 提示:研究报告是描述一项课题研究的进展和结果的文件,一般应提供系统的或按工作进程的充分信息,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的结果和经验,以便有关人员......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平阴县实验小学 张 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从无到有,从老课标到新课改,从一门独立的学科到现在的课程......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内容提要在改革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信息素质为目标的教育理......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上传: 朱玉珍 更新时间:2013-12-5 8:52:50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结题 中牟县第二初级中学《信息技术与......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5篇可选)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摘 要:充分掌握并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通过这种使用信息技术这种形式的......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深入课堂,使我们的课堂发生了变革。信息技术虽然没有改变物理课程的内容和结构,但却改变了课堂结构,使传统教学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利用信息技术......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精选5篇)

    浅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 摘要:在所有课程当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该算是最灵活多样的了。作为一名21世纪的信息技术教师,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我们,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如何在教......

    课题研究总报告格式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要求一、总体要求 1、课题研究报告立意要高,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力戒纯理论知识; 2、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足、资料翔实;统计科学、准确;分析透彻、深刻、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