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7:5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

第一篇: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7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在动手操作画图、拼图的数学活动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角的大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及认识角平分线,也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复习、展示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从而引入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二、新课讲授

通过类比线段长度的比较方法,进一步展示、讲授角的大小比较方法。通过例

1、例

2、例3以及三道练习题让学生了解角的平分线,掌握角的有关运算、角度的换算。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角的大小关系有哪些?认识了角的哪些运算. 2.本节课学习了用三角板拼出哪些角?

3.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 4.角度如何计算?

四、作业布置

课本第145页习题4.3复习巩固5,综合运用10,拓广探索15.

第二篇:《运算律》整理与复习-教案

《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和复习中,进一步理解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合理、灵活、正确地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加法、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学重点、难点:

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能进行适当的简算。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对《运算律》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一、汇报交流运算律和运用运算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1、谈话导入

我们刚刚学习了运算律和利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对运算律和简便计算进行整理和复习。揭示课题《运算律与简便计算复习课》

昨天的回家作业老师已经让同学们对《运算律》这一单元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就同学们的整理情况我们一起对运算律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2、复习运算律及性质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及运算性质,用字母怎么表示这些运算律和性质,怎么用文字表述?你用了哪些实例来证明。现在哪位同学把你整理的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①加法交换律

a+b=b+a(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学生实例说明

②加法结合律

(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学生实例说明

③乘法交换律

a×b=b×a(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学生实例说明

④乘法结合律

(a×b)×c =a×(b×c)(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⑤减法的性质:a-b-c= a-(b+c)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是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⑥除法的性质a÷b÷c=a÷(b×c)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是这个数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⑦小结:

2、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谈话:看来同学们对运算律及运算性质整理的非常详细,那怎么利用运算律和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呢?你能把自己整理的题目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②汇报交流:运算律在简便计算中的使用。(学生举例说明)

84+75+16 25×17×4 700―56―44 810÷(81×5)

③运用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你举了哪些例题?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呢?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呢?(一名学生两个运算律)

④小结:看来同学们通过自己整理这一单元的知识,对运算律和性质都有了较深的理解,能够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那是不是所有的简便计算都需要运用运算律呢?接下来我们就这些知识点一起来整理和复习。

二、综合练习。

1、综合练习1:拆分凑整

25×32×125 232+199 614-402 450÷18 ①出示一个式子157+201,能不能运用加法交换律来进行简算,如果不能你会怎们算,学生汇报,看来通过拆也能达到简便计算的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下面各题,在昨天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楚数据,想好规律。

②学生独立完成。232+199 614-402 25×32×125 450÷18 ③学生汇报交流。

④小结:看来拆分也是简算当中一项重要功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拆”的方法也会不同,不同的拆法可能会用不同的定律进行计算,但无论怎么拆都不能改变式子的大小。

2、综合练习2:拓展延伸(智力大考验)

547+(132-47)768-(68-39)348-36+48 630×5÷63 ① 观察这几道算式,能不能用拆分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呢?如果不能改怎么进行计算呢?

② 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完成这些题目。

③ 汇报交流方法:特别是348-56+48,提别要提醒学生不要一味的凑整 ④师:通过这几题的练习,你有什么体会呢?

⑤学生回答:在进行简便计算时,不仅要看两个数是否能够凑整,还要看两个数的运算符号;如果没有简便计算的,就按照运算顺序计算;去掉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加号,括号里面的符号不变号,如果括号前面是减号,括号里面的符号要变号„„ ⑥总结归纳简便计算的四个步骤:读内容、审顺序、看数据、想规律。

过渡:同学们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我们已经能够用不同的方法去进行简便计算,那接下来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复习情况了。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复习了那些内容?你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不理解的问题吗?(小结:几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整理复习了运算律和简便算法,通过复习,我们更加熟练地掌握了各类运算律,计算时能准确地使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三篇:角的比较与运算教案

角的比较和运算教案

罗思强

目标预设

一、知识与能力

会用两种方法比较两角的大小,知道两角的和、差的意义,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并能用肯定语言表示。

二、过程与方法

观察、操作、合作交际,画图、比较、归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通过角的比较等体验数、符号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二、难点:角的平分线和角的和、差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两种方法说明怎样的图形是角?

2、如图,(1)∠AOB和∠EOF是同一个角吗?(2)∠OAB和∠OEF呢?为什么?

3、如图,共有几个角?请分别写出来?∠AOB与∠AOC两个角,哪个角大?∠AOC与∠AOB和∠BOC有什么关系?

4、想想看,如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二、学习过程:

当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应做到_______重合与_______重合。

如何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

比较方法

1、用刻度尺度量

2、重叠法

(1)端点重合

(2)所在的直线重合1、用量角器度量

2、重叠法

(1)角的顶点重合(2)一条边重合三、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学,学习了角的比较,角的比较与线段的比较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角的比较和线段的比较都有两种方法;当用重叠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要求“两个重合”;角平分线,线段有中点等,希望同学们回去之后,列个表把线段和角的有关内容进行对比学习。

作业:高效配套练

补充、1、已知互余的两个角的度数之比为2:7,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2、.已知一个角的余角比这个角的补角的一半少20°,求这个角的度数.

课后反思

《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课本在编写时包含了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三个重要板块,其中有1个活动、1个探究、1个思考,知识多且杂。那么,如何在40分钟里将这么多内容成功整合是我前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根据教材意图,要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用类比思想引出角的大小比较也是这两种方法。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每位学生都能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从简单图形中获取信息,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和角平分线,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几何语言规范表达上还有不少学生存在问题。课堂不够开放,其实通过开放性问题、开放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灵活地学习知识。如果重新讲这节课,我想应该会更流畅一些,会把课前预想不到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发生了的,做得更充分一些,在调动学生展示的方面会多给一些时间,尽量让她们学会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和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几何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互相纠正。

第四篇: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教案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

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为三小节,内容结构如下:

三、编排特点

1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相对集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2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

本单元教材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不再仅仅给出一些数值计算的实例,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规律,而是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如加法运算定律,教材安排了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乘法运算定律则安排了同学们植树的问题情境。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同时,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

律。

3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单元的第三小节,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具体编排 1加法运算定律。(1)本小结具体编排。

①主题图。

旅行途中记录行程的情景。考虑到学生对自行车上的记录仪表比较陌生,所以画了一个仪表表面的放大图,并让小精灵做提示性介绍。②例1。在主题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解答并交流;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③例2。加法结合律。

理解了题意,并搞清了条件和问题之后,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接着,还可让学生观察比较教材提供的另两组算式,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出像例

2这样的例子,再观察、比较。

④例3。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本小节教学建议。1遵循认知规律。

教学时,应注意遵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2用好主题图。本节教材的三道例题,都是由主题图引出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生成连贯的情境,逐步生成后继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在内容与表现形式上都形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

3注意引导学生用新知识去理解以前学过的内容。

本节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识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地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与方法。例如,交换加数的验算方法,加法中的“凑整”计算,等等,过去只知道这样做,现在知道了它们的依据。这种“再认识”对于加强新知识的巩固和记忆,也是很有帮助的。

2乘法运算定律。

①主题图。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主题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学生可以按自己看到的说,也可以把图中的两段说明文字复述一遍。再根据这些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可解决的一些

问题。②例1。

让学生自己发现乘法交换律。

启发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

进一步,可让学生在主题图中,找出可用乘法交换律解决的其他问题,并列出算式。

③例2。

从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算法中,得到乘法结合律的一个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

小结时,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确:交换律是两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交换加(因)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在这一活动中,应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自己的发现。

④例3。

通过比较、概括得出乘法分配律。小结时,教师有必要指出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最大区别,在于乘法分配律是乘、加这两种运算之间的一个规律,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只是乘法一种运算内部的规律。3简便计算。

(1)本小节内容的具体编排。

①例1。

讨论连续减去两个数的几种常用算法。

教材展示了三种算法,同时以小精灵提问的方式给出两个问题:他们都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哪种方法?显然,前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思考、理解三种算法的计算过程和其中的算理;后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

②例2。

画面是书店的一角,题中包含两个需要综合应用加减计算的实践问题,而且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③例3。

讨论可用连除计算解答的实际问题。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通过小精灵的提示比较两种算法,说出其中的运算规律。

与例1比较,例3只给出了两种解法。这是因为第三种解法先除以后一个数(1250÷5),联系实际作出解释较为困难,对学生来说比较费解,所以有意回避。

④例4。

以王老师买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为题材,提出了三个问题。整个例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4的三个问题,可以一次给出,或依次给出,也可以先出示插图和四个已知条件,让学生说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⑤例5。

教材介绍了按月计算、按周计算的两种思路,以及相应的列式计算过程。在按月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乘法分配律。然后通过小精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和同学交流。最后让学生根据例题的内容,继续提出其他问题,作为练习题。

(2)本小节教学建议。

注意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实质。

首先,要鼓励独立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算法;其次,注意组织互相交流,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第三,应当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包括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探究方法,选用不同的直观支撑,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身特点的计算方法。第四,还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要求的把握上,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比如,本节教材的练习中,不少题目的指导语是“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由于“怎样简便”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上个人具体情况的差异,很自然产生不同的评价判断,你认为简便的方法,他认为不简便。因此,采用何种算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可以依据有关知识经验对算式进行变形,也可以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五、本单元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2加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如前分析,本单元教材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从社会生活中来,到社会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因此,领会教材的这一意图,用好教材,借助数学知识的现实原型,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运算定律,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意义。进而,凭借知识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所学运算定律的运用。

3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课程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质疑。相应地,教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第五篇: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

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情境中,运用类比的方法,学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丰富对角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会分析图中角的和差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借助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认识角的平分线及角的等分线,会画角的平分线.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认识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

重、难点 : 1.重点:比较角的大小,认识角的大小关系,分析角的和差关系,•认识角平分线及画角平分线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认识复杂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是难点.

3.关键:从动手操作过程中,认识角的大小关系,•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及认识角平分线,也是学好本节课知识的关键. C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如右图所示)

AB 1.提出问题:比较图中线段AB、BC、CD的长短.

学生活动:回顾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小组交流,得出适当的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师活动:归纳学生的讨论结果,并演示用圆规比较AB、BC、CD三条线段长短的过程,并写出结论:AB>AC>BC. 2.提出问题:

怎样比较图中∠A、∠B、∠C的大小?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比较方法,得出结论:可用量角器先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师活动:(1)肯定评价学生提出的方法,并动手测量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板书结论:∠C>∠B>∠A.(2)启发引导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如何用叠合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活动: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然后剪下这个角,并与小组中其它同学所画的角进行比较后归纳出比较方法和比较结果,然后观看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

教师活动:巡视并指导学生进行角的比较活动过程,打开多媒体演示角的比较过程:把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顶点与一条边重合;两个角的另一边都在重合边的同侧.观察这两边的位置关系,就能得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

注:讲解过程应强调操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角的比较的操作过程.

完成课本第142页练习. 注:教师在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时,应对较好的方法给予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探索.

2.认识角的和差.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第140页观察中的问题,小组交流思考的结论.

教师活动:讲解观察中的问题,给出图中各角之间的和差关系.(如下图)

∠AOC=∠AOB+∠BOC,∠AOB=∠AOC-∠BOC.

提出问题:∠AOC-∠AOB=________.

3.动手操作:用三角板拼出特殊角,完成课本第140页探究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每个学生都用三角板进行尝试拼出15°、75°的角,并讲出其中的理由.

提出问题:

利用一副三角板还能拼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后说出这些角的度数,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4.认识角的平分线.

教师活动:在透明纸上画一个角,沿着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

学生活动:观察老师演示过程,并思考下面问题.(如下图)

提出问题:∠AOC被折痕OB分成的两个角有什么关系?

在图中,射线OB把∠AOC分成相等的两个角,即∠AOB=∠BOC,∠AOC与∠AOC•和∠BOC有什么关系?这个关系怎样用式子来表示?射线OB叫做什么?

(1)借助量角器画图:以已知角顶点为顶点,已知角的一边为边,在已知线的内部画一个度数等于已知角度数一半的角,则这个角的另一边就是已知角的平分线.

(2)用折叠方法:把角沿顶点对折,使角的两边重合,沿折痕在角的内部画一条射线即为已知角的平分线.

三、课堂小结

师生互动,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角的大小关系有哪些?认识了角的哪些运算. 2.本节课学习了用三角板拼出哪些角? 3.角平分线的定义是什么?

四、作业布置

下载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4.3.2 角的比较与运算 教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3.2角的度量(教案)-数学四年级上册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学校河口一小班级四(8)班备课人学习目标1.认识量角工具——量角器,知道角的计量单位。2.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课前预......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加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一)教案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一)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对数的概念;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二) 能力训练要求 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3.培......

    数与运算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 学会将认识的数进行合理的分类。 2. 能根据十进制位值制写数和读数,能在数轴上用点表示数的位置并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 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

    必修一: 对数与对数运算教案

    2.2 对数函数 2.2.1 对数与对数运算(一)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恒等式及常用对数的概念,领会对数与指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从指数函数入手,引出对数的概......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三)教案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三)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了解对数的换底公式及其推导;2.能应用对数换底公式进行化简、求值、证明; 3.运用对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能力训练要求......

    对数与对数运算第三课时教案

    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吴艳云地点:高一(17)时间:2012/10/17 课题:2.2.1对数与对数运算(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推导对数换底公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三)教案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 P66 教学目标 (一) 教学知识点 1. 了解对数的换底公式及其推导; 2. 能应用对数换底公式进行化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