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微课的界定
一、国内已有代表性界定
目前,国内已有多人对微课进行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胡铁生的微课定义3.0版: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博主观点:该定义相比1.0、2.0版,进化不少。但定义中一前一后两处“网络课程”似有不妥,因为网络课程已有明确定义,微课虽然又名“微课程”,但与通常意义的网络课程在功能定位、模块构成、开发技术等诸多方面相差太远,建议删除两处“网络课程”。如果一定要用,建议改用“在线课程”。
2.焦建利教授: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出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第13-14页《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面向全国高校的“微课”在线讲座视频)
博主观点:该定义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属性,即“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并且强调微课是在线教学视频。但最后一句似乎缺乏实质性内容,因为既然将微课界定为“在线教学视频”,当然是“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
3.百度百科:“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4.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官方文件:“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源之有机结合体。
5.高校微课大赛官方文件:“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6.张一春教授:“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形式:自主学习。目的:最佳效果。设计: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流媒体,可以视频,可以动画等。内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简短。本质:完整的教学活动。他总结了微课的十大特征:主持人讲授性、流媒体播放性、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精致教学设计、经典示范案例、自主学习为主、制作简便实用、配套相关材料。
7.黎加厚教授: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第10-12页《微课的含义与发展》一文中,黎加厚教授给出了其培训团队在教师培训翻转课堂的项目中,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给“微课”的定义:“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文章强调指出,微课程除了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微视频格式。文章回顾了微课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微课兴起、发展的时代背景,提出了微课的五大评价指标(聚焦、简要、清晰、技术、创新),并且提出了微课程设计的17条建议。
博主观点:黎加厚教授针对培训教师给出了一个简明、通俗易懂的操作性定义,所提微课五大评价指标和微课设计17条建议,实用性强。
8.吴秉健: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可附相关的学习任务清单和小测验等),而且又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维基(wiki)资源分享内容。吴秉健认为该定义的理念和关键词主要来源于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对2012-2017教育技术应用的十大趋势展望和挑战预测。(1)能被纳入维基资源目录的微课才算得上是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用。正如传统出版的书,能在图书馆或书店的书架上容易被发现或找到的才最能惠及广大的读者。(解决了微课安身立命的归宿问题)。(2)微课资源和翻转学习相互依存,从诞生之日起成为了一对孪生兄弟。印验了一句话,只要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有翻转学习的需求就有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存在。(出处:《微课定义万花筒》)吴秉健认为,微课研究的逻辑起点是个性化学习需求尚未得到当今技术和实践的足够支持。
博主观点:吴秉健老师定义的最大亮点是引入“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维基(wiki)”,以提升微课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我的界定(1.0版)
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博主观点:该界定汲取了焦建利、胡铁生、张一春、黎加厚、百度百科和微课大赛官方文件对微课界定的合理内核。第一句阐明微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宏观作用,第二句阐明微课的主要载体是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第三句阐明微课针对的是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并且强调微课的设计性、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包等重要特征属性。虽然目前微课的主要载体是流媒体视频,但随着微课技术的发展和微课功能的扩展,微课的载体会更加丰富和多样化,因此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包”似乎更具包容性。但本界定亦有不足,例如比较学术化、不够简明、操作性和实用性不强,等等。欢迎大家斧正,谢谢!
第二篇:微课新界定
[转载]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 ——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
原文地址:微课新界定: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 ——访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和佛山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作者:信息化教学创新
本访谈已发表于《数字教育》杂志2015年第4期P56页,可参照阅读。编者按:近几年来,微课成为教育领域中的“大事件”,几乎出现了“全民微课”的现象。怎样理解和定位微课的特征,怎样理性认识微课的作用,怎样超越微课的技术开发,迈向微课有效设计的新境界?本刊特邀访谈了胡小勇教授和胡铁生老师,为我们介绍微课浪潮之中的新思考。
胡小勇: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是国内最早提出建设“基于知识点的优质微课例”(2008)的学者之一。对微课设计和翻转课堂有深入研究,结合国外考察和中国国情研发了《走进新课堂:翻转教学的五把金钥匙》、《微观世界:微课开发与教学应用》等成果。
胡铁生:微课创始人、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2012年,主持全国重点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研究成果《中小学微课的区域开发实践与创新应用》,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新界定的缘由
1.记者:胡小勇教授、胡铁生老师,两位好!微课近几年发展迅速,你们为什么在此时要对它的内涵进行新界定呢?
胡老师:我在2011年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当时,我是从有效利用区域教育资源的角度,提出了要建设“微课”,也详细探讨了它的内涵和特征 [1]。确实,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源形态和建设模式,微课“短小精悍”,让人面目一新,实用好用。因为“参与性强”、“技术门槛低”、“易制作生成”,微课发展迅猛,甚至形成了“全民微课”的壮观景象。但是,随着微课数量的急剧增长,越来越多的一线老师对它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偏差,并出现了微课资源的内容构成随意、实用性低效等现象。这阻碍了微课的良性发展。“微课发展太快,来不及定义”,确实就是这种现象的真实写照。所以,我们认为是时候梳理一次它的内涵了。
胡教授:2007年,我在主持一项国家级课题《区域性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机制与推广策略研究》,注意到当时的课例视频大多都是以一堂课的粒度单位来开发的。这种课例资源时间长、成本高、实用性差。于是,在《区域性优质课例视频资源门户的建设框架研究》[2]中,我提出了建设“以知识点为粒度单位”的微课例,同时分析了它的建设路线和应用途径。然而在当时,一个原因是由于这种提法缺乏传播力,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当时在常态下录制教学微视频的技术手段还比较复杂,建设“基于知识点的微课例”的提法,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关注。现在,微课火热。热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亮点,值得思考。比如,现在不只是中小学,包括职校、高校、幼儿园、企业等都加入到了微课大军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基于知识点设计微课”的说法有些局限。又如,目前国内出现了微课“重技术,轻设计、弱应用、缺创新”的现象。综合这些,我和胡铁生老师共同研讨和征询了很多意见,提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胡小勇&胡铁生,2014)。”这个新界定,不是一个标准定义,而是为了在这个时期更好地促进微课的良性发展。
二、多角度解读
2.记者:请问您两位是如何理解“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 胡教授:从媒体特点上来看,微视频比其它媒体更直观、更生动有趣,进度自定、还能反复浏览。因为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的不同,学生在掌握同样学习材料时所花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从学习者视觉驻留的规律和认知特上来看,教学微视频短小精悍,能更突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更精炼,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下,微视频能满足学习者在各种智能终端,如电脑、手机、电子书包等随时随地展开学习的需求。现在,大量移动终端的普及,更为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微课,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基础。
胡老师:微视频的教学应用,突破了媒体信息呈现单一的不足,也能实现与传统教学模式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微视频中包含丰富的画面、文字、动画和声音等视听信息,视频影像又具有时序性与丰富的信息内涵,能有声有色地传递信息,不仅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而且能形象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思考。微视频是教师把书本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经过重新设计、在微课件的辅助下由老师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认识基础经过精练的讲授、分析、演示等教学活动而形成的。这与单一呆板的教科书和作业本相比,微视频中除了有教材上的知识重点难点内容,更融入了老师的经验、智慧和情感,从而使得微视频中比文本教程更适合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微视频在微课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能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微视频是微课中传递信息的唯一载体。视频与其它媒体素材之间是可以良好融合、互为补充的。
3.记者:刚才胡教授提到“基于知识点设计微课”的说法有些局限。为什么在新的界定中,微课是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而不是说“知识点”呢? 胡教授:从当前微课发展来看,在中小学领域,它的选题定位多偏向基于知识点。但是,我们关注到高校、职校、企业、幼儿园等领域也融入到微课热潮中了。它们不限于或不那么像中小学一样只重视“知识点”。例如职业技术院校喜欢关注“技能点”;幼儿园不用操心考试的事,更多关注“情感点”。所以,我们用“知能点”的提法,是表示微课的选题可以同时关注知识、技能、情感、思维等,这是对现在常见微课解释的内涵扩充。微课的作用,不限于传授教材的知识点内容,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培养意志品格、情感熏陶、促进问题解决。胡老师:微课之微,首先就是要着力于一个“点”。这要求老师们在制作微课时,要把内容进行聚焦、整合、深加工。其次,原来的微课设计更多倾向把学习知识与技能习得分开来设计和应用,但事实上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知识与能力不能严格划分。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也会有技能的获得与提升,而技能的掌握与应用过程中,也会有新知识的学习或对原有知识的回忆掌握。当然,微课学科“知能点”概念的提出,更重要的是能有效改变当前微课建设过分强调知识讲授与被动学习的局面。教师的微课选题更宽泛、教学方式更多样化,教学手段更灵活化,才可以使微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学”的成份,从而避免微课讲授形式单一,仅注重学习内容的低级思维,而不注重高级思维的培训。
4.记者:在新界定中,提到要结合具体的教学要素和环节来设计和开发微课。能谈谈您两位对微课应用于学科实际教学中的观点吗?
胡教授:微课作为一种优质资源,其价值在于好制作、易应用。它的常见应用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支持常规课堂应用,包括微课支持的课堂导入、微课支持的课堂演练、微课支持的特定问题解决等;第二种,是用微课支持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协作学习,乃至用微课开展翻转课堂等。如果微课的课程属性很强,能够营造一个有效自治的“资源小世界” [3],把问题完全解决掉,当然是最好的。但我同时认为,并不是每个微课都一定需要用来完整解决一个问题,有些微课也可以是为了特定的某个教学环节或要素来设计和开发的,它虽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但促进了教和学、也间接促进了问题解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国际上更多是强调“教学微视频”的创新应用,而不是“微课”的应用。例如,如果有个微课就是专门用来做学习导入的,并且导入效果很好,那也是很棒的。所以,从有效应用于学科来看,微课在各种课堂环节,如课堂导入、故事叙述、实验演示、技能演练、知识复习、问题解决等,都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可能。
5.记者:关于微课的视频时长,一直存在讨论。您两位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胡老师:事实上,因为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应用场合及方式的多样性,使得即使是同一位老师讲授同一个知识点,微课视频的时间也有可能不一样。因此,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对微课时长有个统一的明确的“规定”。根据大量的实践经验发现,年龄越小、越低年级的学生微课时间要更短,高年级的微课可以适度延长;文科的微课视频时长普遍高于理科;75%以上的微课视频都集中在5-8分钟间,而超过8分钟的微课数量明显减少。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受知识点内容偏大、老师的讲解不精练、学生的视频驻留规律等方面的影响。所以,一般微课宜在10分钟以内。当然,对于高中年级的学生、微课教学内容不宜分割过细,而且老师通过生动、有趣、有价值的讲解,完全可以打破8分钟的界限。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胡教授:结合认知心理学和观看视频的大数据统计规律,普通人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在10分钟左右。作为一种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学习资源,微课肯定受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分配规律和视觉驻留规律的制约。我们尝试过很多次,微课的时间一般超过8分钟,学生观看视频就会开始感觉有些冗长、容易走神。对大部分学习者而言,我们建议微课时长在5至8分钟左右最为合适。也就是说,从实用主义角度来看,5到8分钟最有效,老师也基本能够在这个时间内把一个知能点讲透。但略少或略多一点儿时间,就是那个“左右”的幅度,老师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6.记者:为什么要说微课是学习资源,而不说是教学资源呢? 胡老师:首先,我们没有否定微课是教学资源。但是,我们认为微课更多是一种“学”的资源。从使用主体来看,微课不同于课例。课例是典型的“教”的资源”,课例的时间长、内容多,容量大。这种完整式的课例实录适合老师的观摩研讨,特别是对青年老师的专业成长非常有利。微课,则是一种最佳的学习资源,它“短小精悍”:学生可以短时间、短过程聚焦学习一个少而精的内容。因为其干扰少、效率高,学习价值大、移动性好,利于学习者个性化自主选择学习。优质丰富的微课可以实现传统课堂不能实现的“因材施教”、“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从设计理念来看,微课最大的特点是其设计理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摆脱了班级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而是基于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微课从内容选题、表现方式、教学策略、实施方式、活动设计、评价体系都以学为中心:学生是否喜欢、容易学、学得懂、感兴趣。因此,我们提倡把微课定位于一种学习资源,一种数字化的可视化学习资源。学生才是微课的上帝,只有学生说好的微课,才是真正的好微课。
三、当下的问题
7.记者:您两位能否谈谈如今微课设计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胡教授:当前,微课建设存在着“重技术,轻设计”的现象。现在,已经有很多关于微课分类的提法,但大多都只是简单分类后,并没有详细研究每种分类的具体设计流程、设计策略等。这导致微课设计的泛化,没有特定聚焦、缺乏深度研究。同时,许多中小学教师仅关注技术和比赛,希望实现很“炫”的技术效果,而忽略了做出好微课的核心本质是教学设计。
胡老师:许多微课仅有“微”的外表,而无“精”的实质。教学指导理念、教学设计方法、教学活动策略、教学媒体选择甚至教学应用语言都没有作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导致这些微课既不受学生欢迎,也不能在教学中产生作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我们认为微课最大的变化,还是在于教学设计策略的变化,创意的精心的教学设计是微课的内涵与灵魂。微课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新的学习领域,需要教师要有新的理念,掌握新的技巧。一般说来,微课教学设计要掌握六大原则:时间性、内容性、结构性、语言艺术化、媒体多元化、专题系列化。
8.记者:那微课在开发应用过程中,又存在着什么样的问题和现象呢? 胡教授:我认为微课开发存在“弱应用、缺创新”的不足。现在,不少老师还是因为听说微课很火,因为是在学校和教育部门的要求下,通过参与比赛来接触微课的。比赛不完全是个坏事情,在竞赛过程中花大量精力制作一些精品微课,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老师们对微课的应用价值认识不足,只追求微视频和课件的美轮美奂,这是很危险的。为了使微课的使用更加常态化,教师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提高微课教和学的设计,即使牺牲一些展示的技术品质,我认为也是可以接受的。现在,部分地区的微课建设正在重蹈十多年前比赛做课件的覆辙。如果赛而不用、为了比赛而微课,用不了多久就会面临新一轮的微课产能过剩,造成新的金钱和精力浪费。
胡老师:第一,已有的微课数量多但质量不高。视频技术仍是制约微课发展的原因之一。录屏式微课存在画面过于简单、呈现方式单
一、场景缺少变化,后期编辑难度大等不足,学生看多了容易再现“审美疲劳”。第二,缺乏微课开发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微课建设无序化。首先是许多老师把微课的开发简化或误认是一个教学视频的制作。某些微课的开发更是无序混乱,缺乏规划和合作,重复建设多,微课没有专题化、体系化,教师、学生使用很不方便。微课的开发是个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精心准备、内容规划、系统设计、统筹考虑、分工合作、逐步推进、交流应用,则开发更多的也不能发挥作用。第三,注重微课资源实体开发,忽视微课学习管理平台建设。许多老师的微课数量多,类型多,但分散在各自己的电脑或角落里,评完奖就算结束。没有一个有效的平台收集、分类、管理、交流应用这些微课,难以产生微课的规模和聚集效应。这样使得微课的应用效益大打折扣。
四、建议和行动
9.记者:请问你们对微课的设计、开发和应用,有没有什么建议?
胡教授:微课需要从技术开发迈向有效设计,迈向创新应用。搞好有针对性的微课设计,才能提升老师们的微课质量,这也是我们这个专栏的目的所在。微课应该面向各种学和教的需求进行细化设计,分对象、分层次、分类型、分应用场景,这样才能使它们更加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近期,我们做了许多工作,在微课从设计到开发应用方面都进行了研究,研发了《微观世界:微课开发与教学应用》、《走进新课堂:翻转教学的五把金钥匙》等成果。我们建设了一个“信息化教学创新”(http://blog.sina.com.cn/hxyhaoxingyun)的交流平台,它开辟了微课版块,将汇聚各种类型特点的典型微课资源。我们的专栏,会依托这个平台来详细介绍微课制作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乃至一线教师微课教学应用的实践案例等,欢迎大家关注它。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2] 胡小勇.区域性优质课例视频资源门户的建设框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06:54-57.[3]胡小勇.信息化环境的“小世界”现象与学习资源设计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9,01:40-42.相关资源:【理论研讨】《区域性优质课例视频资源门户的建设框架研究》
第三篇:我对微课的理解和感受
我对微课的理解和感受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
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是流媒体,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是简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微课四微特点:
微课“位微不卑”。微课虽然短小,比不上一般课程宏大丰富,但是它意义非凡,效果明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
微课“课微不小”。微课虽然短小,但它的知识内涵和教学意义非常巨大,有时一个短小微课比几十节课都有用。
微课“步微不慢”。微课都是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看似很慢,但稳步推进,实际效果并不慢。
微课“效微不薄”。微课有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的作用,通过不断的微知识、微学习,从而达到大道理、大智慧。
我觉得微课就是把很多课堂知识浓缩,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出来。微课虽然小,但都是精华。就像我们教师上课时有很多是废话,能说到点子上就那么几句就可以了。微课能够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让你用很短的时间,很小的篇幅去交代清楚一个知识点或解决一个问题,这做起来很不容易。要想用好微课这门新型的教学方式,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接受新事物,全身心的投入才行。
第四篇:对我的微课的总结反思
对我的微课的总结反思
研修伊始,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既能完成微课的学习任务,又保持科学课堂教学所坚持的学生自主探究方式不变。在制作微课,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在做《北斗七星在一天中的运行轨迹》微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选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探究。首先,这个课题是在五年级上册星空单元中,是一个比较不容易让学生观察的内容。学生观察星空主要应该在夜晚,但我们又不能晚上来上课,白天上课的时候又不能把夜空搬到教室里来。所以我想用微课来解决这个矛盾;其次,这个课是有专门的演示软件工具的,但在课堂实践操作中,往往要变调整、使用软件,边让学生探索发现,会耽误课堂时间,用微课的形式集中展示出来,会让学生有一个连贯观察的过程;最后,选择这个课题能最大程度的减轻间接知识的获取对学生直接经验获取能力培养的冲击。这不是一个实验操作,学生动手探究的少,观察得多,我想反正都是用眼看,直接有老师演示和提前做好视频让学生看是一样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北斗七星在一天中的运行轨迹》微课经过了实践的检验,我发现有以下问题:1.学生兴趣不高,学生在看这个视频的时候,就像看一个科普小讲座一样,看完了,学会了,就行了。如果用软件直接演示,当屏幕中出现夜空中的繁星时,学生会应为在大白天看到夜空而发出惊叹的声音,从而提高学生兴趣;2.出示视频的时候,学生只看不想。因为视频是不停顿的,不能随意改变呈现顺序,按部就班的节奏让学生懒于动脑,懒于发现问题,看完了一
问发现什么问题?有什么困惑?学生一脸茫然。这证明在看的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了而没有主动思考;3.学生看完后很容易得出结论,并且结论和标准答案差不多,这是科学老师所不愿意看到了。这个视频给学生的间接经验太直观,不如师生互动起来有意思,老师在讲台上演示操作视频,不时停下来让学生画画图,和学生聊两句,这样更能体现师生互动和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
我把这个视频作为参加青岛市小学科学微课展示的参评案例发给了青岛市教研室的马伟林老师,马伟林老师给了我宝贵的建议:首先,这个视频牵扯一个版权问题,这个视频的制作不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其中用到了至少两个第三方的软件,如果直接拿来用从法律角度上是有漏洞的。不管人家深不深究都与保护知识产权的精神相违背;其次,我们有自己的开源软件,为什么还要把演示软件的过程用录屏软件录下来,让学生直接看软件演示岂不更好;最后,这个微课的科技含量太少,在科学课堂上演示有点不搭调,用我们,科学教师经常说的一句话说就是科学味不浓。因此,我又收回了这个参赛作品,换上一个更合适的微课,并被选上参加青岛市级的大范围展示,收到各方面的好评。
由此我也在反思自己的翻转课堂,从学生角度说,翻转课堂的模式是否真正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目前对于传统教育的诟病在于,对待不同的孩子搞“一刀切”,不仅在教学上是如此,考试时更是如此,这也就使得很多成绩一般的孩子只能在班级中“跟着跑”,而不能按照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消化水平定制出符合自己的学习计划。翻转课堂虽
然将学习的掌控权给了学生,但是我们应该看清目前国内学生的情况:不擅于提问和主动性不强,这两点直接影响了翻转课堂的效果。当然,你可以说这是传统教育的后遗症,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缓解,但是在短时间内,这样的情况是无法改变的,原因不都在学生,因为有着传统教育后遗症的还有学生们天天面对的老师和家长,当我们的教育浸淫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让中国的学生走出不擅于提问和主动性不强的困境。
从老师的角度看,目前国内的教师是否具备引导学习的职业素质?翻转课堂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答疑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其实不是被淡化了,而是从另一个侧面有所加强,它要求老师能够通过设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完成作业、项目的情况来分析和把握学生的学习效果,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这对其职业素质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与学生一样习惯了传统教育模式的老师群体,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的转变。
从家长的角度看,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去量化?中国的家长对于教育非常的关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们的心愿,虽然现在年轻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有了更加新潮的观念和更为开放的思想,但是有一点始终不变,就是如何量化老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前我们通过考试来为学生排名次,为老师测评,但在素质教育观念影响下,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对于翻转课堂来说,要翻转的不仅仅是教与学过程中的顺序,相对应的还要有最终的效果
评估机制。
第五篇:我是什么微课教案(精选)
一、导入
水千变万化,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术师。它能变成什么呢?
二、学习水变成云
师:看,太阳一晒,它就成了气体升到空中变成漂浮的云。
师:云可爱漂亮了,它呀经常换衣服穿呢。它都穿上了那些不同颜色的衣服啊? 生:黑色的,白色的,红色的。
师:当它穿上不同的衣服,就有着不同的名字。
(出示句子:当我穿着————时,人们叫我————。)
依次出现:白云、乌云、红霞的图片。
师:请大家用上老师给的句子,来说说吧。
生:当我穿着白衣服时,人们叫我白云。
生:当我穿着黑衣服时,人们叫我乌云。
生:当我穿着红衣服时,人们叫我„„
师:早晨我穿红衣服,人们叫我朝霞。傍晚我穿红衣服,人们叫我晚霞。这件红衣服,也可以叫作“红袍”。袍字的部首是衣字旁,表示与衣服有关。
师:同学们,你们看云是不是很爱漂亮呀?(出示首段后几句)那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几句话,试着把云的美读出来。
(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
三、学习句式“有时候,有时候”
师:爱漂亮的云就这样把衣服换着穿,有时候穿着白衣服,有时候穿着黑衣服。
出示句子:有时候我穿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穿着黑衣服。
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白衣服和黑衣服是一对反义词,温和和暴躁是一对反义词。)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你能试着像这样用上一对反义词说一说吗?
出示:有时候———— 有时候 ————。
(生:有时候我很高兴。有时候我很伤心。)
(生:有时候天气很热。有时候天气很冷。)
师:大家说得真好!以后在仿句的时候也要像这样先观察句子的特点,抓住句子的特点,你也能像个小作者写出很棒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