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式”
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式”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式”操作流程解读(讨论稿)
一、“基本式”流程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把语言文字能清楚,以便(初步)掌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说明:第一,(1)环节要紧扣第三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2)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本阶段第(3)环节,是落实语文阅读教学“整体—部分—整体”教学程序的重要环节,在该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课文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4)环节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教学环节,教学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明确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及文章主旨;三是为第四环节做好铺垫。第五,(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第一,该阶段要和第三阶段中的第(4)环节相吻合,要体现出顺接关系,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第三,该阶段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属于辅助环节,可有可无。在教学设计中该阶段是否要体现出来,要依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课文篇幅的长短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巩固梳理,迁移应用——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价值观念。(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3、归纳总结,拓展实践。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
“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基本式: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的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以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变式一:自主选择式
即在自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其基本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思考。3.交流学习收获。
4.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练习或向外扩展延伸。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若干内容属于并列关系的课文,可以多角度体会、理解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切实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第三,该模式适用于阅读能力较强的班级。
变式二:质疑解惑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而定)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含有难理解的句段的课文,学生初读后易产生疑问的课文。第二,学生要有一定的质疑解疑水平。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决的疑难问题不宜过多,避免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过多的占用教学时间。变式三:重点阅读式
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
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重点内容比较明确可课文。第二,教师要对如何抓课文重点进行指导。第三,明确重点内容后,应就重点内容提出一两项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如:了解重点内容的意思,围绕重点向课外延伸,体会写法等。变式四:自测互评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教学是设计的习题自读思考、做答(即进行自测)。可安排笔答,也可默读思考、口头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并解决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自测题,明确任务、要求。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测题。
3.在教师的带领下订正答案、讨论交流。4.解决阅读中的其他问题。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内容比较浅显、语言通俗易懂、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课文。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测试题。要把握好测试题的难易度,题量也不易过多,一般多数学生在15分钟内能够独立完成为宜。第三,在订正自测题时,不能局限于答案是否正确,应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第四,此种模式不宜频繁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学后分组表演课文或课文的一部分)、欣赏评价式(即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或从某个角度评价课文写得好不好)等变式的教学。
在使用阅读教学的基本式时,要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过渡,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要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丝丝入扣,课堂教学才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殿堂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二、基本式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万变不离其宗”,为此我们要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灵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第二,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第三,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教师在使用教学的基本式时,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读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披文以如情,才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才能展现课堂教学的艺术。
第二篇:语文板块式教学
语文板块式教学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多年来,见仁见智,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这里我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认为板块教学法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
所谓“板块教学”,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清晰而又灵动的教学设计。
板块结构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形式,它首先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因此,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板块是板块确立的主要依据。其次,为了使板块教学不流于形式,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必须根据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确定“块”的量和序,并明确“块”与“块”之间的逻辑联系。板块教学不同于传统线条教学的最大之处,在于它注重在精心选点的基础上,利用板块对选点进行集中突破,以此达到高效的教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缺乏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整体把握的重视,常常对一篇课文采用平推式的线条教学形式,从文学常识、字、词、段意,到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乃至课后练习的讲解,面面俱到,无微不至。这“必然是未能针对教学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情况有取有舍;有点有面;有详有略地进行教学,而是不分难易、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面对这种低效的线条教学形式,语文界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许多语文工作者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革。
尽管是“八仙过海”,但这些改革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简化课堂教学头绪,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而对课堂教学头绪的简化,就有针对性的精选每堂课的教学点,增加对每个教学点的时间投入。这其实就是教学的板块化,但这种板块化还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教学操作。在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中,老师们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手段和方式有了系统的整体把握,强调在对教材精要取舍的基础上,借助教学板块的优势能对教学内容整体突破并完成一定深度和广度的挖掘。探索一条真正的“板块式”课堂教学之路。
一、“板块式”课堂教学基本特色:
1、板块式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知、能、情等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整个课堂设计的灵魂。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视认知领域,轻视技能领域,忽视情感领域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只研究认知目标,教学目标不具有完整的育人导向和功能。
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在新课标关照下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从“三个维度”出发,力求使学生在知、能、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三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体现一种新的理性思考,形成一种立体的思维模式。
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必须改变过去习惯上的一些做法,把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如,“知识与能力”目标就是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表述本节课应“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等具体目标,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感知、品味、积累、应用语言的能力,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置,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审美情趣、心理品质、语文素养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由此可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应该像一根红线整合“三个维度”,贯穿课堂的始终。所有的教学设计必须紧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来展开。
2、板块式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文素养 如何课堂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呢?我设计了“板块式”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的艺术性表现在:
⑴、它步骤清晰,线条分明,鲜明地表现出阅读教学的有序性;
⑵、它重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注重从教材中选择最能表现课文主旨或特色、精华的板块组织品读教学,表现出较高的优化信息的水平;
⑶、它的每个“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且每个“板块”只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各个“板块”之间大致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⑷、它是一种线条分明的教学思路,也是一种有章可循的学习思路,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掌握自学课文的方法。此思路的设计角度和组合方式是很丰富的,“板块”二字只是教学形式的外壳,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技巧仍是教材的阅读与运用,仍是教学活动的组合与安排。
我把《桥》一文设计为六个教学板块,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教学板块──复习回顾,营造情境。
第二教学板块──感受“洪水”的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第三教学板块──体味“老汉”的精神。
第四教学板块──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第五教学板块──拓展练笔,抒心中情。
以上六个教学板块,既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品味,又进行创造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以说、读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以“板块式”结构为载体,以提高人文素养为线索,对该课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3、板块式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生命质量
语文教学中的方法是很多的,不管采用什么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新课标下,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我们也不忘记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必须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我在《桥》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读──说──练──结”的板块式教学方式,并把它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四个板块:
读:给学生创造一份收获的机会。
说:给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练:给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
结:给学生一个感悟反思的空间。
板块式教学思路之所以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是因为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它就像一篇结构清晰的文章,又像一座层级井然的能让我们拾级而上的阶梯,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不过,“板块式”教学的设计性和程序性,很容易使它流于技术性和工具性的层面,难以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我觉得“板块式”思路的使用必须结合课文,“因文设法”,注重实效,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切不可生搬硬套,致使表面形式多样而实际收效甚微。应该优化、整合、活用、巧用课文内容,用线索串连起各个板块内容;或者从“整体运用”课文的角度,提炼出几个能集中课文精华而又有内在联系,可以产生“碰撞”的板块。
二、板块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功夫要下在备课上
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备课。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与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备课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但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即了解学生的知识底细,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重点内容。只有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本单元所需达到的教学目标,哪篇文章最能实现某个单元目标,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该选择哪篇文章作为实现某目标的范本。否则,闭着眼睛捉麻雀,大抵是无效劳动而已。教学目标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板块教学法要求教者在备课时,必须统观全单元,选择好最能体现本单元某一教学目标的文章,这样才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2.时间要用在刀口上
效率是课堂的生命。“效率”的含义,就是指单位时间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衡量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如何,主要看有效教学时间,即在教与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习知识、习得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得知识,掌握技能,教师始终只能起一个导的作用,而学生的学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合理安排导与学的时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3.着力点要放在能力训练上
板块教学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获取知识的技能,因此在教给学生“渔”的技能后,要及时地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鱼”。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板块教学法注重的正是这一点。教学中,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能力的养成。
锘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在古代的近代的国外的各种教学理念层出不穷,语文教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百花争艳景象的今天,板块式教学体系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板块式”课堂教学让每一次教学都成为一次智慧的旅程,我们有理由相信,语文课堂因为“板块式”教学既有布局严谨之美,又有推进流畅之美;既有结构圆润之美,又有内核深厚之美了。
第三篇:语文专题式教学心得体会
给其羽翼让他翱翔
——语文专题式教学心得体会
石桥中学 宋作芹
学习了刘帅老师的《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几点思考》后,自己对语文专题式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语文专题式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思想,它跨越学科,跨越课内外,跨越了时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有所发现,在学习中有所感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以下是我对语文专题式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专题式教学的凝聚性
一个专题就是一个焦点,以作品的主题为专题点,围绕这个点选材。我们的主题单元教学,大多围绕一个话题组织材料。就必须在吃透教材,整合教材的基础上,找出单元课文的相通点,找出学习方法的共性。如:九上第二单元以“生命”为话题,选取了《谈生命》《那树》《地下森林断想》《人生》《落叶》,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是“生命之歌”.这样在本单元的学习中,题材以散文为主,所选课文的主题相同,每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谈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让学生在学习中加深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二、专题式教学的开放性
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可以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专题《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尝试给身边的某一件物品写一段广告语,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一公益活动写个广告语。在讲授《春》时,先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春天,用感官去领略春的美,用音乐去歌颂春天的美,用自己的笔去描绘春的美,当学生的心中有了春天,再回到课堂,感受作者文字里的春天。这样一比较,看看自己与作者在绘春时有何不同,既达到课堂教学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专题式教学的共生性
“专题式教学”语文观的精髓就是“人文精神与语言的共生”.?专题式教学把传统的语教学和现代的语文教学融合为一体。“过去的教学是给学生一杯水,而专题式教学是给学生一片海洋。”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认为语言仅仅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现代语文教学就重视了语言的存在性,文章的语言可以生成思想,我们在品读语言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去挖掘文章的主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语言与精神有机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应充分认识这一点。
四、专题式教学的多样性
我们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以单篇课文传授为主,习惯从文章的作者,课文的重点词语教学、段落层次的划分、文章主旨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等几方面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成了一种习惯,千篇一律,没有创新,学生学起习来没有了兴趣。专题教学就要从这些传统教学的框框中跳出来,系统的,全面的,多角度的把握教材,给学生尽可能多的信息。教师要转变角色地位,从原来灌输知识的指挥者变成穿针引线的引导者,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多个渠道搜集材料,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不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还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专题教学,任重而道远,改变要从教师开始。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死板、被动的学习,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教学流于形式,就像是失去了自己家园。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语文专题教学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以生为主,让自己的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既然给了学生一片天空,就不要折断他们的双翼,让他们在自由翱翔中渐渐丰满羽翼。
第四篇:电视广告格式的基本式
基本式电视广告文稿的内容阐述广告主题、广告构思、拍摄要求、音乐要求、演员要求表达形式等外,还有画面的详细描述。画面的详细描述,实际上是一种分镜头脚本,它把拍摄的内容、形式更具体化了。
如下例电视广告文稿:
广告名称:东方航空公司
广告客户:东方航空公司
广告长度:30秒
设计说明:
△东方航空公司在前一年的广告中着重强调该公司实力,广告诉求点是安全感。经过一年的宣传,东方航空公司已得到大众的信赖,人们普遍树立起这种观念:乘坐东方航空公司的班机,安全,可靠。
△经过大量的调查,该公司发现同行业的其它各家航空公司也在做诉求点相同的广告,而大众对本公司的安全感已树立,因而确定了今年广告的另一个诉求重点:服务一流!
△本广告设计就是通过一般小故事来说明东方航空公司一流的服务态度,让大众体味到一种亲切、温馨的气氛。乘我们公司的飞机,就好象在自己家里一样的舒适,会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
△表达形式:故事版。
△演员要求很严,要求专业演员。一位有风度的中年男士、妻子及女儿;空姐一位;主角是男士。
△画面主角色彩:蓝、白。(天空和飞机)
△拍摄地点:机场。
△画面配乐:开始、结尾均用飞机起飞的实况,有力、有气势。中间镜头,可用轻松、温馨的钢琴小曲。
△本片着重画人物的演技,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东方航空公司的服务周到。本片的目的是创造一个舒适、温馨的气氛。
画面说明:
镜头一:机场全景。东方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正慢慢着陆,镜头慢慢推近机身。
要求在阳光灿烂的晴天里,上午9点左右。
镜头二:特写:东方飞机在镜头横穿过,东方航空公司的字样、标志出现,从右到左。(切)
镜头三:接着追拍飞机着陆,在飞机的右前方拍。
镜头四:中景。机舱内,旅客们陆续站起来,离开机舱。一位中年男士站起来,伸了一下腰,面带微笑地走向镜头。(切)
镜头五:机舱内旅客移动缓慢,男士低头看机舱外的人,在寻找……
镜头六:镜头透过机窗,推近出口处,一位年轻的女士带一小女孩在等人。
镜头七:男士手提旅行箱,兴奋地走向妻子、女儿(拥抱),把女儿举起来……放下女儿,在口袋里找东西——送女儿的礼物。
镜头八:男士面部特写:找不到礼物后的沮丧、烦燥的表情。他把小礼物丢在机舱里了!
镜头九:这时一位空姐手拿着男士落在机舱里的礼物走过来,送还给男士(空姐的出现有点神不知鬼不觉的)。
镜头十:男士惊喜的表情;女儿高兴的小脸,抬头看父亲;妻子喜悦的心情……;空姐微笑地转回身……。
镜头十一:飞机起飞,从左到右,出现“东方航空公司”字样(特写)。画外音(男声,中音,充满激情):“东方服务,无微不至!”
又如“莎丽雅”电视广告文稿:
产品名称:“莎丽雅”护肤系列用品
广告客户:广州市白云制药厂
广告长度:30秒
产品说明:“莎丽雅”护肤系列是日本著名化妆品生产企业日星株式会社与中国著名制药企业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共同合资生产经营的,产品设计高雅独特,质量上乘。在使用上,有与众不同的护肤三部曲,即“洁肤、爽肤、润肤”。因而,该产品系列包括了洁肤水、爽肤露和润肤乳三种。
这则30秒的“莎丽雅”护肤品的电视广告,用来配合在上海市的金光灿烂“莎丽雅”皮肤护理知识有奖问答的活动,广告片不仅停留于介绍护肤三部曲,更要进一步强调“莎丽雅”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满足。所以电视广告围绕金光灿烂“莎丽雅”护肤保芳华这一主题,采用一个充满活力的纯情少女,体现“莎丽雅”赋予人们光彩照人的心理感受。
广告构思:广告片表现一个少女使用“莎丽雅”后,变得更加清丽无比,引人注目。整片没有明显的情节,通过一系列富有美感的镜头的连接、迭化,达到目不暇接,一气呵成的效果。此外,光影的设计始终烘托一种光辉灿烂的气氛,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令观众难以忘怀。
拍摄要求:光影设计,主要采用逆光拍摄,镜头对准人物时,可以适当充光。色调以暖色调为主。镜头连接力求自然、平稳。室外拍摄追求自然逆光效果,室内逆光模仿阳光从窗外射入的效果。
每个镜头时间在2秒左右,主要用迭化连接,造成一种快中有慢,错落有致的节奏。
演员要求:
女、男演员各一名。
女演员要求清丽脱俗,表演自然。
男演员要求风流洒脱,但要避免轻浮。
音乐:以萨克管或钢琴为主,旋律悠扬,中速偏慢,带有一点单一的节奏。
场地:一间带有梳妆台的房间,窗户与梳妆台形成一个便于拍摄的角度。室外,一片处于树 林边缘的开阔平整的草地。
分镜头脚本:
镜头一:一束君子兰的特写,花束微微颤动。同时镜头右移。
镜头二:边移边迭化入镜头二,从右边伸入的玉手马上旋开化妆瓶的盖子。
镜头三:镜头切换一个女子把“莎丽雅”护肤品抹在脸上。侧面拍摄,逆光,并有少量光晕 出现。
镜头四:镜头从侧面移到女子的正面,光线从斜后方射来。女子继续按摩脸部。此时窗的位 置正好在女子后方。
镜头五:镜头越过女子头部推向窗外。窗外是阳光下的一片草地,有一片树林。
镜头六:(化入)在树林边侧的草坪正进行着一次野餐会。人们身着盛装谈着天,喝着饮料,有个小型的乐队在伴奏。
镜头七:这女子在聚会上出现,她的俏丽容貌引起人们的注目。
镜头八:一位男子正在跟其他人谈论着什么,但他的目光却不由自主地投向那女子。
镜头九:聚会气氛热烈,镜头对着一把吉他的上半部,吉他在吉他手的拨弄下颤动。背景人 影晃动,焦距模糊。
镜头十:同一画面焦距对准了人,俏丽女子正在跟一个男子说话。前面的吉他由清楚变得模 糊。那女子感到有人看她,便跟男子打个招呼走开了。
镜头十一:图八中的男子仍执着地凝视着这个女子,被她深深地打动着。(男子脸部特写)
镜头十二:红葡萄酒倒入杯中。切换图(十一)的镜头。
镜头十三:这女子端了一杯酒转过身来,正好与男子打个正面,这时女子在逆光下,产生轮 廓光,格外清秀飘逸。再切换图(十一)镜头。
镜头十四:女子脸部特写。她含情脉脉。逆光中出现点点光晕。同时女子口中默念:“莎丽 雅!”
镜头十五:“莎丽雅”产品特写。
镜头十六:用特技从产品正中不断扩大,出现手拿君子兰的女子(前面出现的)画外音:“护肤保芳华,全凭莎丽雅。”
第五篇:语文辩论式教学方略
语文辩论式教学方略
辩论式教学是全体师生围绕同一辩题,自主选择或指定论点,形成正反两方,借用辩论的形式,在课堂上运用所收集到的论据论证己方论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教学形式。语文辩论式教学与一般辩论不同:首先,它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其次,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强调知识建构;再次,它的本质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思、辩”等语言综合素质,锻炼其实际语用能力;最后,它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语文辩论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和自主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家罗杰斯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实质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就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相反,它主张教师的指导要遵循“从扶到放”的原则,体现从教到学的转化,使学生愿学、会学、乐学,逐渐自主调控学习目标、计划、进程等。
2、合作学习理论
又称作协作学习理论,是20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兴起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几十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中的“合作”有两层意义:一是行动上的合作;二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思想方法的合作。辩论式教学具有竞赛性质,辩手之间既要在准备阶段交流合作,又要在辩论阶段默契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3、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顺应和主动构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促进和帮助作用。
4、多元智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为核心的。教师应从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来创设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
二、语文辩论式教学的操作方略
语文辩论式教学由两部分组成,即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
1、课前准备(1)辩题的选择。选择适宜的辩题是语文辩论式教学成功的前提。辩题选择要遵循四原则:第一,可辩性。辩题一般要具有辩证性,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选择真理与谬误界限分明、胜负一目了然的辩题。那会导致对抗和论据的扭曲。第二,趣味性。在青年中有一定影响的辩题,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这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第三,知识性。皮亚杰心理学中关于“注意”的观点,我把它概括为:司空见惯,则熟视无睹;一无所知,则漠不关心。因此,辩题应是学生“陌生而又熟悉”的,他们通过课内外材料的收集能够解决的问题。第四,效益性。辩题要与当前的教学内容有联系,围绕教学目标来设定。(2)辩题的剖析。辩题的文字表述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主体部分和被评价部分。教师要剖析辩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辩题,指导双方在明确己方的论点的基础上分组收集材料。(3)材料的搜集。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查看参考书、学习经典文献、整理时事评论、下载网络信息等。(4)论据的交流。面对大量材料,要求学生学会取舍,分清主次;小组之间交流论据,共拟发言提纲;还要设想对方的论据,准备反驳的论据。
(5)座位的安排。传统的课堂采用固定的、封闭的秧田式排位法,以便使目标和中心指向教师和黑板。辩论式课堂不同,它要求目标和中心指向辩论主体——正反双方。我的座位安排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对垒双方的课桌摆在教室中央偏上的位置,中间留下“楚河汉界”;二是评委(应是单数)坐主席台上;三是其他学生坐观众席,也可分坐于正反两大方阵。每一轮辩论结束,听众允许转变立场,这样,听众也参与了活动,而不是单纯的”道具”;而且,方阵人数的变化动态地显示了正反双方辩论的优劣。
2、课堂操作
(1)创建和谐氛围。语文辩论式教学的实质是以语言为媒体的师生之间、正(方)反(方)之间、评(委)辩(手)之间的思想、情感和信息的交流。而交流就离不开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围。你可以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你一定要尊重对方与你论辩的权利。“君子和而不同”。
(2)学生自由辩论。教师导入辩题后,正反双方先分别陈述观点,然后进入辩论。教师在辩论进程中尽量减少控制和干预,避免影响辩论的连续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将准备阶段“内化”的知识创造性的“外化”,自由展示学生的个性。
(3)教师引导鼓励。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有:第一,激发辩论欲望,避免“冷场”;第二,调控辩论方向,避免跑题;第三,引导科学思维,避免空洞;第四,鼓励创新思辩,避免教条。
(4)评委主持评价。学生组成的评委团最后对正反双方做出点评(宜多用鼓励性评语);裁决胜负;评选最佳辩手等。
三、语文辩论式教学的意义解读
1、有利于体现互动性教学原则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提倡互动式教学原则。语文辩论式教学就贯彻了这一原则,它包含正反互动、师生互动、评辩互动。这既符合时代性的要求,也符合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心理学证明:年龄相同、地位平等的人们之间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更容易批判地吸收、接受彼此的观点和意见,更好地在自主学习和合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2、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辩论式教学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辩论”中去解决。教师转到“幕后”,成为“导演”;学生走上“前台”,成为“演员”。这种主体意识的强化,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布鲁斯·乔伊斯说:“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我们就给了他们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于阐发自己的难点。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放弃一切活跃的思考,盲目地去相信某种结论。相反地,我们应教会他们通过活跃的思考去寻找最佳结论。”语文辩论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多向性和创造性。在辩论的准备和进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合理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提升思维品质。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辩论式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这是语文辩论式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语言尽可能准确、连贯、创新。
(2)人际交往能力。思想交锋和语言交锋的过程,实质上是交流情感和信息,这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接受认知能力。辩论,既要会说,还要会听。在听中收集要点,抓住要害,为反驳做准备。这种训练有利于改变学生轻信的心理弱点。
(4)团结协作能力。辩论是一项集体活动,从材料的分组收集到立论与驳论的攻防转换都离不开辩友的协作与支持。这种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5、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语文辩论式教学模式能够大大促进新课程新理念的贯彻落实,有助于教师形成“五观”、实现“五转变”。这“五观”是:“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主动参与”的教育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观;“语文是练会的,不是教会的”的教学观;“自主性与合作性相统一”的发展观;“面向生活,学会学习”的学习观。“五转变”是:在教育思想上,从“以本为本”转变为“以人为本”;在教育目标上,从“以掌握知识为主”转变为“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在教学原则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从“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在评价体系上,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想结合”。
(该论文已于2007年7月以蒋某名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