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曾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呢?阅读是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课上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生动活泼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与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全盘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提倡教师与学生要多向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质疑,共同探讨问题,使师生成为交流的伙伴。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的兴趣与欲望。
二 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就要做到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兴趣外,有着重要作用的仍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魅力。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学,为什么还能写出长长的信给爷爷?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大家展开思路,丰富想象,各抒己见,就会提出以下问题:(1)《凡卡》是俄国契诃夫写的一篇著名长篇小说,其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是虚构的。(2)凡卡七八岁时,可能上过小学,加之聪明好学,所以学会了很多字。(3)凡卡当学徒受尽欺凌,心理有吐不完的苦水。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质疑和提问。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给予鼓励。
三 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快读)”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最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四 要多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此外,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等。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就一定能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将会结出累累硕果。
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每一册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基本有三十二篇文章,根据教材的编排,可分为精读和略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学生逐渐学会怎样阅读。
精读就是要认真仔细地研读课文,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相应问题,然后综合为一个关键问题,接着运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通过换词、想象、补白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因而在指导阅读时,只需围绕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精神。
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21.《画家和牧童》时,在大家评论戴嵩的画时,不同的人物在评论画时的语气和也是不一样的,商人大誓渲染,教书先生极力赞扬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对戴嵩则对待小牧童态度和蔼,诚恳的接受牧童的问题,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如教师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同学们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雷锋的事迹,可是我又说,你们知道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看《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
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二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三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四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
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第六册《沙
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
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篇: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
班级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主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一、健全人格 转变观念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工作中,要转变观念:既要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看重他们的思想品质;既要看他们各种能力的提高,也不能忘记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对待后进生,更应加倍关爱,倾注自己一片真情。
二、言传身教 以诚取信
言传是教育的基本方式,身教更是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我多年的班级管理实践工作中体会到,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搞好班风建设,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就必须加强班主任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我要求学生做到的,那我就首先做到。我在集体性的活动中如周会、集会期间,决不和其他教师闲聊;不管他们看到与否,我也要身体力行地做到这些。通过自己的坦诚相待,很快便取得了学生的信任,班级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同学们都能很好的配合老师,班级的一些规章制度很快得以贯彻落实。
三、善待学生 关爱心灵
要带好一个班级,首先要关心、爱护学生。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学生就要善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学生的心灵。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是平等的,要像一个真正的朋友一样,重视他,欣赏他,倾听他的意见,接纳他的感受,包容他的缺点,分享他的喜悦。被尊重是每个人内心的需要,也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班主任应当有宽阔的胸怀,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对任何学生都要以诚相待,以情感人。
四、充分信任 民主管理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决策者而不是执行者”,班主任的“管”应该是一定高度上的思想的管理。所以我认为一个新建班级首先要做的事是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明纪律,做到“依法制班、公平公正”,然后具体工作上信任学生,大胆放手,分工授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责任分明的班级管理体系。同时成立班级管理委员会,由班长、副班长、团委书记、学习委员等主要学生干部组成,由委员会根据班上情况讨论制订班规,让学生实行自主管理,委员会可根据班上新情况讨论补充班规。
第三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环节,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思维能力产生于阅读的基础上,是阅读水平的质化,体现在学生阅读后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角度和速度上。
如何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呢?结合笔者和我校教师在教学中的经验,本文谈几点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做法。
一、正视教学现实。重视学生的预习
学习新课文最忌一拿起新课文就学习。因此,每学习一篇课文,教师都会预先给学生布置新课文的预习作业。
预习是课堂之外学生独立或合作的一种学习,但对于课堂教学的好处不言而喻。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能节省熟悉课文的时间,提高学习的速度,加快理解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有一个高质量的回答。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新课文时,逐步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
二、在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方式必须多样化,以学生为本
在新课文的学习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在课堂教学中学有所获。所以课堂阅读教学的方式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而最重要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就是给学生创设不同的课堂教学情景模式。恰当、良好的情景模式,有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兴趣。消除学生心理距离。
这样就对教师提出了―个比较高的要求,事先必须备好课,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洞察能力,反应能力,概括能力等。
(一)导人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多样化
导人的设计因文章的体裁不同有所区别。总的来说,叙事性、写人类文章多用感染性的语言以故事导人;风景类、说明类文章多用图片或多媒体导入。这些导入方式的使用,是因为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为主体的思维阶段,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求知欲。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成功的导人,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阅读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出阅读教学方式多样化,阅读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取决于教师培养学生各种基础技能的侧重点。而无论哪种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都必须通过读、写、听、说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则始终贯穿其中。
当然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小学语文阅读技巧并不复杂,一般来说,只要教会学生掌握以下几点:
1.寻找中心句的技巧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能找出各段的中心句,这样,有助于学生快速把握住各段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
一般来说,各段的中心句的位置是比较明显的。第一种,段落中心句在段首,其他各句都是对它的阐释;第二种段落中心句在段末,先用诸句阐释再得出主句;第三种段落中心句在中腰,前后句都是对中心句的阐释;第四种则困难一点,无中心句,段内各句意义同等重要,主句需学生自行提炼,当然教师在必要时可给予指导。
2.研读重难点句,交流体会
几乎每篇课文都会出现有几句重难点句,这是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重难点句蕴含的情感,表达方式,内在含义等,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读,慢品。
在初读课文后,学生了解了课文大意,学习课文时,学生因为事先有预习,一般都会对课文的后面的习题进行思考,所以,并不会一下子无话可说。只要教师引导恰当,理解这类型句子并不太困难。
(1)让学生抓住句中的重点词,联系课文上下文,或者课文主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进行思考。让学生找准思考的角度、切入点。
(2)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研究,分享阅读思考的成果。当然,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还能启发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灵感,加强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3)组织全班进行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时,可以用多种方式,辩论、讨论、展示、游戏、朗读、解释等,还可以参与全班交流,展开师生之间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对话。
当然,学生的回答或者可能会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教师可在学生回答时,给予一定的引导,要肯定学生思考的价值。这样,可以让更多的学生消除顾忌心理,大胆发言,从而说出更多有价值的阅读感悟。
3.反复朗读,促进理解
每次朗读都会是一次体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能通过多次的朗读才能更加深刻地感悟句子中所蕴藏的情感,所表达的深层含义,才会让思维理解力和感悟有质的飞跃。
读书是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三、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加强、丰富学生的阅读思维
小学生课外读物是丰富的,在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即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基础上,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教师还可以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课外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等形式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兴趣。可以要求学生摘录词语及优美句子,或写出自己阅读后的感受。
语文阅读不能只限于学习教材。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不可能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真正形成并发展起来。只能广博众彩,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恩维能力。
第四篇: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小学阅读教学,要通过词、句、段、篇的教学和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学过的常用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熟练地默读课文,能背诵或复述指定的课文;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
要重视词汇教学。词汇教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正确运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要重视句子的教学。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个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要使学生懂得句子是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对于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体会出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对于表现中心思想有较大作用的句子,要注意联系课文的有关内容,深入理解。
段和篇的教学主要包括:认识自然段,理解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懂得有时候几个自然段合起来讲一个意思,成为一段。能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了解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段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重点,语句要简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要从课文的实际出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的兴趣。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要指导学生逐步学会边默读,边思考。随着年级的升高,适当提高默读的速度。
要重视复述和背诵。复述和背诵,要讲究方法,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进行。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还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要从整体着眼,进行词、句、段的教学。要注意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每个部分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整篇课文有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
阅读教学,各个年级的要求要有所侧重。低年级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初步理解课文内容。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理解对表达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句和段落,了解整篇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词与句、句与句、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联系,学会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
第五篇: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
表现论阅读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校本教研报告
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能力,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学中,阅读始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课内阅读从质到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阅读教学,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从语文教材教法到语文教学论,从语文课堂教学到大语文教育观,从“工具论”到“表现论”,阅读教学的定位是不同的。当我们对阅读进行反思和新的探索的时候,我们认识到扩大学生阅读量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认识到必须对阅读教学进行重新定位。《表现论阅读教学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对阅读教学的新思索、新定位和新实践。
一、项目研究情况的说明 1.课题的提出
近年来,学生的阅读水平整体来看实际是有所降低的。如何使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有更多收益呢?面对着教育改革的大潮流,立足于我校的生源实际,我们始终在考虑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2005年我校在眉县召开了暑期教育教学研讨会,鉴于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的现状,与会代表达成共识,决定于2005年起在高
一、高二试行开设语文阅读课。开设了语文阅读课的初衷,是有感于学生作文的“无米之炊”,以及在作文中表现出的思想的羸弱、语言的苍白。因此我们阅读课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喜欢读书,使好书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读书,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强壮起来,并在自己平时的说和写中表现出来。
几年来,我们的语文阅读课经过实践与探索,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语文阅读课让学生尽情地在书山文海中遨游,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言语表现意识方面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苗头。
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的背景下,2002年,福建师大文学院潘新和教授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标准与语文教育改革研究》,提出了“表现论”这一思想作为语文教育终极目标观,并提出了建立以“表现论”为核心的闽派语文教育学的设想。“表现论”这一思想的核心就是,从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语文教育应为人的言语表现奠定基础,最终引导学生走向言语人生、诗意人生的道路。表现论”这一思想
“我校正在开展、实施的语文阅读课与表现论”这一思想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作为子课题学校,我们选择语文阅读课作为研究的方向,并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考虑。2.研究的对象、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实验的目的是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出发点,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指导学生学习读书方法”为目标,以教改实验为基础,在阅读课上加强对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侧重实验语文课外阅读的教学方法,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教学策略。我们确定这一选题的考虑是,以语文阅读课为凭借,以课外阅读为突破口,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契机,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形成阅读课的校本教材,并形成本校特色,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通过阅读丰富文化积淀,形成自觉的言语表现意识。这种自觉的言语表现意识的形成,需经过从规定、限制到自觉的过程,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因此,我们选择高
一、高二学生作为课题的研究对象,从抓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养成入手,如写日记、周记,做读书摘记,写读后感,进行文章评点等,促进学生自觉地进行言语表现。
二、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制定方案,确立实验内容
1.开题。子课题申请报告获得批准后,我们于2005年11月组织了全校第一个国家级课题子课题开题会,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及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参加了开题会,会上由郭杜鹃老师作课题介绍,校长对开展国家级课题研究的意义及本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的带头作用作了充分肯定。课题组成员参与的热情高涨。几经讨论,我们制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课题的实验内容:积累符合各年级学生特点的阅读材料,编写校本课程,力求形成完整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方法。同时计划对学生进行关于阅读兴趣、掌握阅读环节和方法、阅读量等的问题的调查;通过练笔、摘抄、作文等多种形式检验阅读课对学生写作所起的作用。2.印发材料,组织学习。课题组印发了潘新和教授主持课题的开题报告——《语文:指向言语人生、诗意人生——我的语文教学的乌托邦》及潘新和教授发表在《福建教育》等刊物上的关于“表现论”的论述,供课题组成员学习。通过学习、讨论,课题组成员基本领会了“表现论”的核心,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研究实践。
在学习中,课题组成员更深切地认识到,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作为一个诚实的劳动者的写作,会发现内心出现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
写作使人谦逊。面对时间,面对着无尽的历史长河,人像孩子一样生出敬畏之心,写作让我们感到生活的广阔,感到你在生活中的位置。我们常常由于写作变得更加勤勉和认真。
写作使人善良。对中国下一代读者而言,比尖锐明敏更需要的是温厚仁慈,这是对中国人性格的一种救治。
写作使人朴素。写作是一点一滴的劳动积累。在这种积累中,他已经有可能把时代与命运,把遭遇与梦想,把荣耀与付出进行过不止一次的权衡,生活的繁华使写作者感到朴素更适合自己。
写作作为一项心智活动更接近于纯粹。在写作中,无论苦难或忧伤,所经历的一切在流露笔端前,在内心再次经历一遍。
同时,我们对写作(言语表现)之于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教育是立国之本,立人是教育之本,立言以立人。语言不只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就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以自立。语言通过交流而存在,在交流中学会使用语言,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
为此,我们在语文阅读课教学中提倡一种“主体性自由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从个体出发的自由选择。并为这样的主体性阅读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言语材料,最大努力开拓学生精神自由的空间。
(二)研究的进程和完成情况 1.理论研究,制定指导纲要
为了进一步领会“表现论”这一思想的内涵,课题组拟定了“表现论阅读教学的主体研究”“表现论阅读教学的心理研究”“表现论阅读教学的文体研究”“表现论阅读教学的阅读量研究”“表现论阅读教学的非智力因素研究”等几个选题供课题组成员研究探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语文阅读课指导纲要》。2.把“表现论”这一思想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2.1结合阅读课的开设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搜集、整合阅读材料
阅读思想健康、内涵丰富的优秀作品会促进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良性循环。但有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受年龄和环境的制约,对读物的选择缺乏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教师注意规范学生对阅读对象的选择标准。我们在推荐大纲所建议的阅读书目基础上,还更多地了解学生近期接触阅读的书籍,有计划地推荐适合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的优秀的课外读物,如《萌芽》、《名作欣赏》、《读者》、《青年文摘》等具有时代感又充满人文性的期刊杂志,培养学生对社会文化信息的敏锐捕捉能力;我们还关注新出版的书籍,并适当介绍给学生,如儿童文学家秦文君的小说,余秋雨的历史散文、以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所出版的一些作品,以供学生进行选择性的阅读。
在注重阅读兴趣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新课标要求“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趋向”,因此,我们注重在阅读课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诗歌、散文、新闻、传记等各种文学体裁和文学作品的学习,以书籍对学生的成长进行无声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一方面,对于偏好某类作品(如文言文阅读)的学生,我们适当地鼓励其通过针对性的阅读作深入的专题研究,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2.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课前三分钟演讲
课前三分钟口讲及学生的点评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评论性思维的方式。对口讲者来说,选择口讲的内容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他首先要考虑的是,我讲这个话题要告诉大家什么,有没有说服力,也就是说,口讲的内容包含着他的价值判断。对听讲者而言,听讲的过程是一个信息的再加工过程,特别是点评,点评就是直接的评论的过程,是对口讲者发言进行好坏是非充分不足的评论,口讲者也可对点评者的评论进行再评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异常活跃的思维,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2)读书剪报(出手抄报)活动
我们在高一年级学生中连续开展了制作读书剪报的活动,并相应开展剪报作业的交流活动。读书剪报要求选择报纸杂志上的精彩文章,学生要加上自己评语,或者写明推荐理由,或者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可按照内容设计不同的栏目,并进行排版和美术设计。文章剪贴在A4纸上,装订成册。开学的交流活动中,各班评选班级10佳,在班级内和班级之间互相交流:或者由学生自己谈设计、剪报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或者由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和推荐理由念给大家听,或者进行传阅交流。从剪报质量上看,学生绝大多数完成的非常认真,文章选择的很精细。因为选自最新的报刊杂志,所以有时代感;因为是交流学生自己的作品,所以学生参与很有热情。学生与家长对这项活动反映都很好,家长评价说这是“有创造性的高质量的作业”。在这项活动中,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对所选择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都有所提高,阅读的兴趣也得到加强。
(3)结合网络阅读课的开设开展“精读一本书”活动
我校于2006年9月在高二试行开设语文网络阅读课,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网上阅读,查阅自己所需的资料并能进行信息的筛选;同时让学生学会专题阅读、探究式阅读(带着一定的问题或课题制定阅读计划,借助网络资源寻求问题的解决)。
为了使学生掌握有效阅读的方法,把网络阅读落到实处,我们开展了“精读一本书”的活动。活动引进了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学期初,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明确各自研究性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一本名著,也可以是某一位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还可以是如古希腊神话传说、伊索寓言等某一类别的作品。在整个一个学期中,同学们除了要认真阅读原著外,还要收集、整理与原著相关的资料,并根据相关资料,按照不同栏目完成读书笔记。具体栏目如下:1.作家介绍
2、作品背景
3、作品内容、4名家点评
5、精彩语段摘评
6、我之所见
7、总结报告。学生还可以根据情况增设栏目,学生每两周完成一个栏目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仅教会学生精读的方法,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还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继续扩大阅读范围,使学生的阅读行为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发展;这样的阅读成果是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勿庸置疑,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培养。与读书剪报活动一样,学生搜集、整理、归纳信息的能力,对文章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交流活动所必须的口头表达能力、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都得到培养。
在“精读一本书”的活动中,为了保证阅读的质量,我们给学生推荐了一些网站,如www.xiexiebang.com、www.langsong.net、http://poem.8dou.net等,并对读书笔记的评价提出了如下设想:
①基本分为70分。(按时交,态度认真)
②优(90~100分):栏目新颖,内容充实,态度认真,所选专题有研究价值,研究有一定深度;良(80~90分):栏目较新颖,内容较翔实,态度认真,所选专题有一定研究价值,研究认真;中(70~80分):课题明确,课题与研究内容一致,态度较认真,内容较充实。
③读书笔记占期末总评成绩20%。
(4)举办“读书节”活动
2006年我校举办了眉县中学首届读书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知识竞赛、语文游园、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融知识性、趣味性、竞争性于一炉。读书节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促进了读和写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提高了言语表现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作文教学改革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就是学生言语表现的一种形式,促进学生的言语表现意识的形成应关注写作训练。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为出作文题而发愁,因为作文题目出得好坏往往影响到言语表现的兴趣、质量。而每一次作文布置下去,总有一些同学没完成或随便应付,很难达到训练的目的。这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也说明这样的写作训练未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换个方式进行写作训练,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以学生出书的方式进行写作训练。每位学生每学期编辑一本书,可以选编他人的好文章,但要有5篇自己的文章,文体不限,内容不限,期末组织交流、评比。这样做可保证一定的训练量,而且每个学生既是编者,又是评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又可激发学生个性和表现意识。2.3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与体验,将其形成文字。这样,突出了我校“表现论阅读教学”为指导,即以“写作为中心,阅读为基础”的语文特色。
(1)倡导写日记
阅读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首先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进而是自我对话。自我对话是一个内省过程,是一个悟性从晦暗到敞亮的过程,这种对话的外显就是大量的练笔。当学生自觉地在创作中进行对话时,就能在加强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生命的唤醒和人格的塑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指导训练,使主体通过阅读实现自我对话的自觉化、习惯化、理性化。
日记是自我对话的一种主要形式,不管日记是幼稚也好,只写些今天吃了什么好东西之类;是严肃深沉也罢,把爱、友谊、孤独、欢乐、痛苦等滋味留住,至少过去的岁月并未真正死亡。哲学家、作家周国平认为,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每一个好作家都有一个相当长的纯粹私人写作的简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日记一类的私人写作才是真正的创作。托尔斯泰认为,写作的职业化是文学堕落的主要原因,虽是愤激之语,但愤激中带有灼见。的确,当写作成为谋生的手段,发表便成了写作的最直接的目的,写作遂变为制作,于是文字垃圾泛滥。我们所说的言语表现就是指不以发表为直接目的,把表现当作是人生存的需要的写作。这种言语表现意识的形成有一个从规范到自觉的过程,规定、提倡、激励学生写日记、周记是一种有效的促进言语表现的方法。言语表现的动力固然来自内驱力,但适当的外在压力也能促进言语表现。当学生在写作中得到情感的宣泻,享受到表现的乐趣时,就会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当学生意识到表现的意义,即表现是发展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为发展而表现,为生存而表现”的意识将成为学生永久的持续的内驱力。
(2)举办演讲比赛和辩论赛
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与政教处、校团委联合先后举办了“志当存高远”“爱我眉中”等专题演讲比赛,还与语文实习队联合举办辩论赛,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表现力和快速反应能力。
三、实验效果
(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高研究热情,获取研究成果
我们组年青教师比较多,忙于教学,陷于事务,在研究的开始阶段对课题认识不足,热情不高。于是,我们通过印发文章、组织学习讨论等,使教师对课题的认识和关注程度逐步提高,从而确立了把言语表现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以写带读,以写促读”的阅读教学新观念,有意识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几年来,我校对阅读课的探索不断深入。2006年学校召开了“语文阅读教学阶段性研讨会”;2005年至今,课题组每一位老师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并且都能在全国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另外,课题组组长郭杜鹃老师领导大家积极编写《读写空间》校本材料。,校本阅读材料的编写对老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使全组老师掀起了读书的热潮。为了完成自己负责的阅读专题,课题组老师大量阅读有关阅读理论、阅读指导的书,也广泛涉猎文学读本。一些老师给自己定下了阅读计划,并写下了数万字的读书笔记。可以说,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阅读,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学生:改变学习方式,读书蔚然成风,作文言之有物
语文阅读课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讲是“一石击起千重浪”。语文阅读课一经推出,立即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根据自己的阅读设计和策略,寻找为我所用的知识。我们提出了两个阅读口号:“今天你读书了吗?”“每天节约一毛钱,每月读一本好杂志”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学生都把它记在自己笔记本的扉页上,日记和话语中也常常提及。课型的逐步规范和教师的创造性引导使学生的阅读更加有序开展。
学生爱读书,也会读书了:阅读课上,同学们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流连忘返;课外,每当轮到各年段借书时间,图书馆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图书流动量大大增加。每个学生都有厚厚的一沓读书笔记卡片,许多学生都有自己的读书名言,他们学会了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爱写作,也会表达了:有的学生在自己的日记本上记下自己每天的读书感悟,有的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科幻故事、小说连载,有的学生的日记简直就是一本诗集。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惊喜地发现,自己下笔不再那么艰涩了,作文不知不觉写长了,有内容了。
阅读的积累如杜甫笔下的好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们还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办了阅读小报,为自己的小报命名,写刊首语,发表自己的文章并展示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也颇有成就感。在研究性学习中,有的学生也选择了与读书有关的课题,如“80后作家文学创作研究”、“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我们还举办了两届读书节,开展了读书知识竞赛、新华书店书展售书、读书讨论会、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三年来有18人次的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有30多人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其中获得全国竞赛一等奖的有2人,二等奖的有4人,三等奖的有7人;获市级三等奖以上的有20多人次。
为了给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我们还在校文社刊物上发表学生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从这里起步,把学生的作品推荐到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校刊稿件源源不断。随着一些学生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获取知识,尝到甜头,勉强被动的阅读和写作开始逐步转变成内心的对思想、文化和精神生活的自觉追求,阅读从“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写作从“要我写”转变为“我爱写”,而这些学生又产生着振动效应,慢慢影响着他们周围的同学,“为生存而积极阅读,为发展而终身阅读”正成为学生阅读的永久的推动力。
四、反思展望
在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也还有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如杯水车薪,显然不能解决学生读书与应试的矛盾。学生自主阅读有时存在着无主,教师的指导水平亟需提高。还有书目推荐的问题,学生强烈要求增加畅销书和青春小说,图书馆的图书要及时更新。随着网络阅读的开展,我们还要创立一个阅读局域网,给学生提供更多阅读和发表的机会。今后的语文阅读课更要注意提高效率,往专题阅读方向发展,应更重视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