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定稿)
教学的重点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是指学科或教材内容中由一些基本事实,比如说单词、短语、语句。技能是指应用基础知识去完成某些实际任务的能力,它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而基本技能则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
那些对进一步学习其它知识和技能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称为教学的关键。它是教学活动中解决主要问题的着手点。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或教材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逻辑联系。这就决定了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重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重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避免和克服确定教学重点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的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请楚、学生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的那部分教材内容。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过程的三要素中,教学难点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于作为认识客体的教材内容;然而它主要决定于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和指导主体认识客体而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即主要决定于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例如,对同一项材内容,有的教师较易讲请楚,不成为难点;而有的教师较难讲请楚,成为难点。同样,对同一项教材内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难理解,成为难点;有时绝大多数学生较易理解,不成为难点。因此,学科或教材的教学难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深入领会和掌握教学难点的这一基本特性,有助于克服确定教学难点中的盲目性和固定性,从而有助于正确确定教学难点。
比如我任教的英语数学,在unit 6中section A的第一节课中,教学重点what does he look like ?的问以及回答。教学难点是要区别于what does he do ?以及要怎么样去回答“他长的怎么样?”的这个问题。比如说:she is short。She has short hair。
第二篇: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阅读也是人们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每一个有时代感、责任感的教师都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宋代的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杜甫也曾倡导“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教师,不能不由此而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呢?阅读是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阅读课上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用心读课文,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因为,学生只有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才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体现以学生为本,充分认识学生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生动活泼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坦率真诚地面对学生,信任与鼓励多于指责,允许学生犯“错误”,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全盘否定,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逐步明确正确的答案。教师要主动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平等的对话,提倡教师与学生要多向交流,形成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境,可以是教师提问学生答,可以是学生提问教师答,或者是学生提问学生答。在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交流。形成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始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互相质疑,共同探讨问题,使师生成为交流的伙伴。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阅读的兴趣与欲望。
二 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联系阅读教学,就是要提倡自主性阅读、交流性阅读、创造性阅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提供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教师就要做到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
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敢于和善于质疑。激发“乐于提问”的兴趣,变“要我提问”为“我要提问”。在教学中,教师除了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教具、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兴趣外,有着重要作用的仍是语文学科教学本身的魅力。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
学,为什么还能写出长长的信给爷爷?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大家展开思路,丰富想象,各抒己见,就会提出以下问题:(1)《凡卡》是俄国契诃夫写的一篇著名长篇小说,其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是虚构的。(2)凡卡七八岁时,可能上过小学,加之聪明好学,所以学会了很多字。(3)凡卡当学徒受尽欺凌,心理有吐不完的苦水。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质疑和提问。在阅读探究中如果小学生能有一点独特体验,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中悟到的见解,都应给予鼓励。
三 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阅读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求学生“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体包括“精读(含朗读)、略读(含默读)、浏览(快读)”三类。在小学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是综合运用的。在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中,三者还常常遵循“快读→略读→精读”的次序:先用快读法,迅速选择阅读材料;再用略读法,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确定阅读重点;最后用精读法,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从而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
四 要多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外书
在抓好课内阅读的同时,也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使“小阅读教育”向“大阅读教育”方向发展。从阅读内容来说,不但要选择真、善、美的读物,而且要博览新、活、宽的读物;小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年龄的增长,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及明辨是非的能力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课外读物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选择,比如,低年级要选择推荐寓言故事、短篇童话之类的书籍,如童话作品《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而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在学校中也积累了一定量的科学知识,所以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此外,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如《爱因斯坦传》、《李四光》等;性格外向、天性好动的学生,向其推荐英雄保家卫国,具有战斗场面的读物,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海雪原》等;喜欢音乐的学生让他们多读《聂耳》、《贝多芬》的故事等。
总之,只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引导性兼顾,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相信就一定能激发起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必将会结出累累硕果。
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
每一册小学语文教学课本中基本有三十二篇文章,根据教材的编排,可分为精读和略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向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让学生逐渐学会怎样阅读。
精读就是要认真仔细地研读课文,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是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最常用的有效途径。因而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相应问题,然后综合为一个关键问题,接着运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画出关键词和关键句子,并通过换词、想象、补白练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句酌。因而在指导阅读时,只需围绕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和精神。
运用不同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以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1.训练学生掌握各种基本的阅读方法
阅读有范读、领读、讲读、朗读、默读、背诵等。范读是给学生阅读做示范,激发学生的摹仿兴趣。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21.《画家和牧童》时,在大家评论戴嵩的画时,不同的人物在评论画时的语气和也是不一样的,商人大誓渲染,教书先生极力赞扬肯定,小牧童直言面对戴嵩则对待小牧童态度和蔼,诚恳的接受牧童的问题,我读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喜欢读了,就会读了。另外,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背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记忆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文章的长短可以采用整体背诵(如诗歌、短文)和分步背诵(长的课文),调动学生背书的积极性。课后,教师还可以开展背诵、诗歌朗诵会、读报等比赛,看哪个学生的课外知识最丰富、了解得最多,并对了解最多的学生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通过教给阅读方法,运用阅读比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了学生良好的范文背诵习惯,锻炼了他们的记忆力,并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2.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
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利用班级里的宣传墙报和远程教育网的班级主页展示学生们精彩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
培养学生必要的课外阅读能力
《新课标、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规定小学第三阶段的阅读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要让学生根据其中的阅读形式自觉并积极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顺利完成阅读任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其中关键是要把好课中或课外的“牵引”关,让学生在教师巧妙语言的“牵引”下,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课外阅读世界,去感受更广阔的天空。
如教师在教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时,同学们通过诗歌了解了一些雷锋的事迹,可是我又说,你们知道吗?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你们想知道他做的其他好事吗?你们可以去看看《雷锋的日记》,《雷锋的故事》或看《雷锋》电影,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学生听了这段极具启发引导性的语言,一定会产生一种“没吃饱”的感觉和“再探究”的欲望。
由于时空的距离,当今少年儿童对中国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革命等历史都比较陌生。课堂上教师有限的介绍也只能让学生“云里雾里”、不能达到“人同此心”的境界。不少教师在上完《马背上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这类课文后,都觉得学生的思想境界不能达到预定的高度。课后,教师可充满感情地说:“你知道多少生命、多少英魂,为了革命、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被这茫茫草地吞噬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着我们去读啊!同学们,行动起来吧!”这番激励性的语言一定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学生会利用图书馆、历史文化博物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去寻找红军的足迹,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能更深地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读书报告会、英雄事迹介绍会、英雄事迹网络图片展览等,提供交流的平台。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利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经过一系列的课外书阅读、信息资料的查阅、历史博物馆的参观后,在班级内开展阅读竞赛、阅读之星评选、读后感好作品评选展示,在学生的作品当中清晰可见学生们写作的进步、掌握素材积累的方法、绘画与文体巧妙和谐的结合。学生的自觉学习胜过教师的百般讲解。教师有目的地设计巧妙语言,利用教学文本引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既巩固了学生的课内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是抓住上课伊始的有利时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精彩的开场白或话题引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进入最佳状态,为整堂课拉开序幕。
二是以和谐的课堂气氛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语文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也是情感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充分满足学生叙述的愿望;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
三是运用多媒体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气氛,铺设场景,组织讨论、辩论、看图说话、分组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在乐中学、在做中学。
四是适时强化学生成功的喜悦感,巩固兴趣。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点成功,他们也会像成人完成了一个重大科研项目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获得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进一步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尽量多地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努力的价值。
一、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和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第五册《晨读》中有一句“现在,他们已经懂得珍惜时间,用功读书。”句子的意思学生不难理解,重点词“珍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让学生查字典理解回答,再让学生比较“珍惜”和“爱惜”“珍重”有什么异同,然后让学生用“珍惜”一词口头造句。有的说:“我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有的说:“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好本领,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通过说话,既加深了词语的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
为了是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如《精彩的马戏》最后一句:“马戏团的叔叔阿姨们真有办法,能让动物听从人的指挥。”教师启发学生:“如果你们看了这精彩的马戏,会怎么想,谁能说一说呢?”有的说:“啊!这么精彩的马戏,多好看呀!叔叔阿姨们能把动物训练得这么听话,表演出这么精彩的绝技,真不简单!”……这就大大地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
小学语文教学往往只相信学生。以为学生什么都不懂,课文的理解全靠教师的讲解。甚至学生已弄懂了的,也是一句一句地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浓了,抑制了学生积极性,学生只是听,被动地接受,阅读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呢?其实有的课文,或者有的段、句读读就懂了,不需要教师多讲。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形容海水种种色彩的:“有深蓝的、淡青的、绿的、淡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地交错着,五光十色,异常美丽。”形容珊瑚的:“有的象绽开的花朵,有的象美丽的鹿角。海参……大龙虾……”学生一读就懂了而且读得有声有色,津津有味。比教师一味的分析讲解,实际效果要好得多。
学生阅读能力能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如果课文中的词语、句段意思不太懂,学生读起来必然不流畅;如果意思领会不正确,阅读时的语调、感情就不恰当、不自如。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难点在哪里,只要找上、中、下层生分别读一读课文,就能知道学生的实际。只有了解学生实际,才能有的放
进行教学。有些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一定难以理解。如第六册《沙
漠里的“船”》,由于生活环境不同的关系,学生对于沙漠、骆驼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如何让学生理解呢?教师可放投影水中航行的船,卦一副一匹骆驼站在沙漠里的图,通过两幅图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船”是指骆驼,是沙漠里的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它叫作沙漠里的“船”。然后教师提出骆驼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活?它有什么特点?它如何适应沙漠而生活?有什么作用?骆驼的“特点—本领—用途“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读议。这样通过思维训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方法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而是看课文内容,看学生的实际水平,该讲的讲,该读的读,该练的练,该做的做。教师要大胆相信学生的理解能力,相信他们通过读、练、议能掌握相当部分的内容,教师的精力集中到学生不易掌握的那些方面去,探索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培养阅读能力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阅读教学中,只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局面。我们要通过一篇一篇课文教学使学生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形成阅读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就学得比较主动了。教师可以让学生预习课文,有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词义不懂的,查查字典。真正不能解决的,老师帮助解决。教学中,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如句子、某一自然段、某些内容等)提出来。有的时候,学生确实提不出来,教师就问他们某句话,某个意思懂不懂。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阅读课文时去找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且提出问题来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尽可能启发他们互相解答。他们确实解决不了的,才由教师讲解。
学生一经起启发,积极性就高起来,认真读书,主动发现的问题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求知欲强了学习兴趣也深了。如教学《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时,学生纷纷提出问题:“为什么弟弟要跟着妈妈住在女牢房里?”“为什么弟弟每天要由特务押着去上课?”“特务为什么要监视弟弟上课?”“在监牢里,弟弟为什么能把各门功课学得很好?”“弟弟为什么这样刻苦学习?”……所以,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学生主动学习,的确能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培养阅读能力要注意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
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通过阅读教学,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找读物看的兴趣。在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于解答。可是,发动学生又把疑难解决了。如有个教师教了《蜘蛛的网》后,有个学生提出问题:“蜘蛛的网能粘住小飞虫,甲虫等等,它自己却不会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师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个问题。教师随机应变,发动学生,说:“你们想想吧!看谁能想出来?”有个学生回答说:“因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师接着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答:“我在《动脑筋爷爷》那本书上看到的。”由于学生多看课外书,既提高了阅读能力又增加了科学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恰当地用上许多是在教材没学过的词语,可见,学生是在课外阅读获得的知识。因此,激励学生广泛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平时,教师要注意适当地介绍符合学生接受水平的读物让他们阅
读。教师还要启发学生运用教学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学生广泛阅读,必能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无疑是朋友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好方法。
总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训练,去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逐步提高.
第三篇:高中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基本
高中音乐学科教学设计基本模板
教学课题________________ 教材名称________________ 选自第__________单元(模块)
第___________课 实施时间 ______年 ______月 ______日 ______午 ______节 教学地点:
教学课型:
教学班级:
教学教师:
教学课时:
教学设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点难点(内容和手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策略
导入教学情境: 1. 2. 3.
主题教学环节: 1.内容: 2.方式
实践创作环节: 1. 2. 3.
交流评价环节: 1. 2. 3.
教学小结环节: 1. 2.
机动处理预案
1. 2.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记录
情况: 问题: 其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学科教学基本方案
一、学科特点和学情分析
学科特点
1、化学知识比较零散、抽象,但也有章法可循,初中化学知识并不难掌握。通过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预习,九年级生要找准哪些知识点对今后的学习有帮助,并加强记忆理解;选择一些有解题思路的指导书,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适当做一些习题,同时多理解题中公式的运用;通过做一些习题和练习可以发现学习中的问题,用笔记本把问题集中起来,这样可以使开学后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化常识,但是肤浅零碎,还不连贯,没有形成知识系统和思维的连贯性。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太强。
二、指导思想:
以高效课堂的理念为载体,按照“面向全体,以学定教,上挂下联,循环往复,培养思维,转识成智”为原则,在课堂上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让课堂成为唤醒学生进取心和斗志的地方,让学生体会经历比学识更重要。
三、教学目标
让更多的学生获得更高的“绿色分数”。
四、核心理念
“面向全体、以学定教、上挂下联、循环往复、培养思维、转识成智” 具体体现如下: 课程观:在新课程标准下树立全新课程观,化学课程不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引导学生发展和创新的过程,课程目标不仅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而且还是学生的审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学生观: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成独特发展的能发挥主题性的人。
学习观: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系统让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教学观: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转识成智,发挥高级专家的领袖作用,充分调动中级专家学习热情。
评价观: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能力和成效。
五、教学工作重点
培养兴趣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提高全体学生的“绿色分数”培养更多的冲向临泉一中的选手,老师要探索用“晋级制”等方法,提高研究员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激发中高级学习专家“自我挑战”的热情。精心备课
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学科老师要通力合作,在备课过程中,每位老师应本着“以学定教”的思想,各自发挥自身的化学知识资源及生活体验,为教学设计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同时考虑多媒体教学手段与课本和学情的有机结合;再者就是坚持课前磨课。
充分发挥中高级专家的作用 每个小组抽调一名成员作为理化兴趣小组成员,在教学中,小组中的高级专家及兴趣小组成员是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中间力量,他们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教学成果的直接体现者,所以要设法调动中高级专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中发挥他们“领头羊”的作用
注重练习的设计
在作业设计中,要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还要注重“上接下联,循环往复”的特点,在练习中重点是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思考问题能力,在练习中实现转识成智 采用多种方式展示和多种评价方式
针对不同的课题内容,采取不同的展示方式,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展示,体验收获与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感情的教育
各科老师不能因教而教,在教的过程中融入正面、乐观、富有正义、积极思想与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六、化学教学应注意事项
1、教研活动:加强自身学习,提高教师自身发展力,做好校本教研、同组之间资源共享,共同备课磨课,进行教学反思,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班级:建立化学兴趣小组,制定小组目标及相应的帮扶政策。
3、教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落实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多学习多阅读。
4、学生:注重学生思维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思维过程即发现问题,推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也是无效的,是机械性的学习,机械容纳。
5、教育资源:教师、学生、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资料。
七、化学教学基本课型:概念规律课、实验课、习题课、复习课。
概念规律课 :
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合适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体验用实验验证、理论推导、利用图像等多种方法探究化学规律的过程,明确概念引入的缘由,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会应用化学概念规律解释实际问题。一般流程:
① 实验引入,创设情境 ; ②自学解惑,初步感知 ; ③深入质疑,发现问题;④讨论交流,理解内涵;
⑤联系实际,反馈矫正; ⑥归纳小结,巩固提高。
实验课 :要求教师能有效的组织学生实验。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数据(结论)、实验中注意事项、实验报告规范;并能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相互关联,并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一般流程:
① 教材导读,自学准备;②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③规范操作,记录现象; ④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⑤归纳小结,延伸提高;
⑥清洁整理,方可离室。习题课:
习题课的 “功能”主要有: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掌握方法、熟练技巧、总结规律、明确思路、举一反
三、升华能力。习题课的基本要求是:选题要精、分析要透、训练要实。课堂教学中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牢牢把握习题的 “载体”作用: 以“习题”促知识巩固、以“习题”促技能训练、以“习题”促思路方法、以“习题”促能力提高。在习题教学中一要重视对习题的规范作答(格式、计算、文字说明等等);二要重视习题的优化与重组(一题多解、一题多用、); 三要重视对习题翻新与创新(一题多变、一题多思)。一般流程:
①提出问题,精选习题;
②实战演练,规范作答;
③交流评价,反馈矫正;
④理清思路,总结方法;
⑤举一反三,延伸迁移;
⑥巩固训练,总结升华。
复习课:
要求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明确重、难点;注重化学方法;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流程:
① 明确考纲考点,基础知识回顾;②梳理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重点难点剖析,专项实战训练; ④总结规律方法,跟进巩固提高。
八、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
基本操作流程、目的及注意事项(一)智慧导课。„„ 【操作】
根据课情,结合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或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目的】
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新旧知识衔接等。【注意点】
1、导课应精练。
2、使用目的应根据课型(新授、练习等灵活应用,亦可直接导入)。
(二)智慧目标。【操作】
用思维导图指导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看明白这节课该干什么。【目的】
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注意点】
1、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所以学习目标的确定对一节课至关重要,一定要清晰明了,简洁大方。
2、精益求精,便于学生理解。
3、充分研读课标、教参、教材,不大、不多、不高、不长。许多时候一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就可设定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4、主要以学习目标为主,其他目标不做过多涉及。
5、要引导学生认真看清楚要求。
(三)智慧导学。【操作】
课前制作好投影或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或小黑板让学生看。【目的】
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学,用多长时间,应该达到什么要求,到时如何检测等。【注意点】
1、自学指导设计要分类进行。对于内容较为集中,课堂容量较少的课型,可能一个自学指导就够了;而内容较多,知识点相对庞杂的课型就需设计多个自学指导。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学的效果。
2、自学指导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让每个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都有所收获。
3、自学指导的设计要体现引领性。首先,学生通过看你的自学指导要能把他引入文本,让学生知道看书,看哪一部分。其次,还要教给学生看书自学的方法。
4、明确自学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操作,还是边看书边与同桌讨论,解决疑难。
5、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到时如何检测等。
(四)小组合作。【操作】 学生先梳理预习提纲,而后由组长组织组内交流,尽量做到人人发言,并且要特别关注中级专家和研究员。教师随机巡视督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做到心中有数,随时调整教案。生:、在课堂练习本上独立自主完成各级学习任务;
2、合作时,学生主要以互教互助的形式;
3、分级在黑板上“独学”,为老师点火、点评提供教学资源;
4、按照教师提前分配的级别学习任务,做好主动进级学习;
5、强化小组长的职责,做好检查、督导等 【目的】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注意点】
1、由于要涉及小组合作学习,所以如何构建学习小组就尤为重要。
2、学习程度上要注意优、中、差搭配,中等生偏多为主。
3、组长的选择与培训一定合适、到位。组长的工作应从易到繁,先交给他们力作能及的,如检查预习提纲完成情况,激发学生当组长的热情,同时不要忘记给他们以适当奖励。
4、对于学习小组要建立长期行之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使小组学习更加热情和有效。
(五)展示交流。【操作】
指名各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同时以组计分评比 师:
1、分析学情及时做好学生点拨; 2激发学生的主动进级激情; 3利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探索出各类问题的规律及做题技巧。生:
1大胆质疑或提出新问题;
2根据教师的点拨,及时总结规律。【目的】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便于教师下一步确定点拨。【注意点】
1、要解放思想,真正让中级专家、研究员参与交流,千万不得搞形式主义,叫高级专家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质上掩盖问题,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2、要面向全体学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或布置他们做哪些练习等。
3、教师要及时发现总结学生回答中有哪些错误,并及时分类,哪些属于新知方面的,这是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哪些属于旧知遗忘或粗心大意的,这是次要矛盾。这样就确定了教师后教什么
(六)智慧反馈。【操作】
1、布置课堂作业
2、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3、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作业。【目的】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注意点】
1、课堂作业的时间根据课情而定,尽量当堂完成。
2、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
3、课堂作业要低起点,多层次,有必做题,有选做题,有时还有思考题。
4、尤其是后进生的操作,要给予肯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九、小组文化建设方案
1、原则 :学习小组是全体成员健康成长的共同体和精神家园,也是班级管理中最重要的基本单位。小组内成员亲如兄弟姐妹,平等相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自我完善,逐渐成为相互生命中的贵人。学习小组形成后,非半数以上成员同意,一般不调动,在教室内各小组位置、组内成员位置每周自动轮换。
2、方案 :每个小组选举一名组长。
组长任职条件:、组长必须由品德优秀、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善解人意、大家信服、具有较强协调沟通能力的同学担任。
3、组长的主要职责是:
(1)带领大家理解认识上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与人友好相处的良好品质、学会创新所需的智慧和知识。
好学生的标准是:有积极向上、坚持不懈的精神风貌;为人诚信友善、宽容大度的良好品质和踏踏实实不断进步的学习态度。
不断强调:各方面不断进步就是好学生!那种不乐于帮助别人,不善于与别人合作的人,成绩再好,也成不了大才!
(2)协调本组成员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倾听兄弟姐妹的心声,为大家排忧解难。
(3)负责本组在课堂学习、寝室休息、食堂就餐的纪律和值日工作。(4)带领兄弟姐妹多读书、读好书、做好人,争做诚信友善、积极向上、乐观豁达、永不放弃的大气之人,决不做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睚眦必报、空虚无聊的下三滥,及时化解兄弟姐妹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小纠纷、小矛盾、小误会。
(5)带领兄弟姐妹们经常温习本组共同的誓言!经常组织大家感悟生活、讨论人生,领悟生活中有阴晴、亦有圆缺,苦难是人生成长的重要财富!只要坚强,任何困难只是暂时的,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坚持就是胜利”,成才必先有“立大志、吃大苦、做大事”的决心和勇气。
附:教学设计培养思维 转识成智 ___ 年级化学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课时
设计人:__________ 执教人:________
一.智慧准备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智慧导航:
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三.智慧导学:
四.智慧反馈:(绘制本节课思维导图)
五.智慧反思:
第五篇: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基本规范(讨论稿)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基本规范
作者:李达平文章来源:万州区教科所
为了关注学科教学过程,规范学科教学行为,帮助每位小学品德(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师有效实施课程,全面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制定以学期为单位的学科教学基本规范。
一、教师素养
热心从事品德教学工作,增强自己从事品德教学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注意关注儿童成长过程、关注儿童行为表现、勤于思考和探究、学习时事政治,多渠道了解所教学生的家庭、健康、爱好和学生个体的思想、行为表现等情况,了解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并适合学生成长需要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准备
1、阅读课标教材:认真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通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排体系,分清全册的教学要求、重点、难点,理解单元与单元、单元与课目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从教材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统筹安排课时及授课内容。
2、制定教学计划:依据课标、教材、教参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具有学生思想与行为状况分析、本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分析、教学具体措施、周课时安排及授课内容六项内容的比较详细的品德学科学期教学计划。
3、目标把握:全面理解单元与每课内容的具体要求,并了解它在全册教材和单元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把握每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具体化为品德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项培养目标,并在每课教学前要列出课时须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将教学过程化为具体的教师组织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活动环节,并将课时目标明确、具体、集中、合理地分配到每个教学活动环节要求中去。
4、教学设计: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教学指导书的基础上,阅览有关的参考资料,结合教学内容恰当地联系学生生活和相关的品德问题,根据教学目标补充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拓展学生思维。构思好教学需要的材料准备、具体环节、过程操作、时间分配、达成的度等,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活动)。课时教案可采用写出教学设计、进行教材批注、做成活页教案等方式,但都应至少明确写出包括教学目标(知识的、思维的、行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四个方面)、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的课件资料、学生收集的信息等)、教学重难点(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过程(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环节,如教学引入方式、教学活动中具体的教师组织指导方式和学生活动方式与要求、课堂总结方式与板书等)。做
到一课一教案,提倡写教学后记。实行至少超前两周备课。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备课活动。
5、课前准备:教材中出现的但有必要使其明显或单独呈现的教学所需的材料(图片、表格、影像等),必要地收集事例和生活实际场景与指导、布置学生参与家庭或社区实践活动、上网查寻有关资料进行记录等,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教学所需的电化教学资料及其他教具要提前备妥,做到熟练、完整地操作或准确的使用。
三、课堂教学
1、课堂结构: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创设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基础的教学情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回顾生活事例,获取对生活问题与现象的初步认识,组织学生通过模拟或展现生活情景,让学生获得切身积极的情感体验,采用让学生分析具体生活事例,培养学生思维、掌握德育知识,结合学生行为的具体问题,强化德育要领,对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建立师生与生生交互活动的教学机制,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广泛参与,以激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突出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兴趣、习惯、意志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对学生学习的表现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2、教学过程:紧扣教学目标,引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概念、原理、观点科学准确,以课程改革的思想理念、国家时事政策、多元价值理论和学生生活经验基础、知识基础、身心需要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把握关键、解决难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大量丰富的知识、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课堂容量适中,教学环节严密有序,设问精巧,具有针对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探究意思、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及创新精神,尤其在训练学生行为能力上下功夫。
3、实践活动:在完成教材设计的实践活动基础上,也可以针对需要解决的学生思想行为上存在的突出实际问题,或者需要训练学生参与实际社会生活的能力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每次实践活动应提出明确具体的活动目标、制定严密的活动计划、设计活动指导方案(具体写出指导的问题、步骤、要领、安全注意事项等)和学生活动的方式、以及对活动情况的评价与总结。
4、问题设计:围绕课时教学主题的核心内容,精心设计课堂中教师提问与引导学生发问的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模拟展现生活情景,及时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交流等。
5、活动指导: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话题切入教学,组织学生对学习主题进行探究,发掘具体生活现象中蕴涵的主要的德育知识与行为问题。通过
有步骤、有层次地组织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积极而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行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让学生获得正确的道德认识与品德知识,锻炼学生思维和训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个性心理形成,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探究生活问题的态度与能力,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课件选择:教师制作或选择的课件应能引导学生比较好的联系实际生活,易于调动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利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其中主要的问题或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课件应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具有能震撼学生心灵的力量或滋润学生心田的魅力。画面、声象明朗、清晰、具有审美价值。
7、注重差异: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关注每个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注意调动认识上行为上有偏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针对他们的实际对症施教或进行具体训练,努力使他们提高认识,改善行为,逐步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
8、课堂总结:应根据教学内容随教学进程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和进行总结。在尽量让学生从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中获得品德知识与行为规范,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对学习内容与方法进行概括总结,关注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9、信息反馈:课文或单元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座谈、检测、实践活动等,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思想动态以及对教学的评价,做好课堂教学情况记录,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
10、板书设计:要重视课堂板书,板书要突出重点,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相对完整,能显示教学过程及知识要点。提倡学生参与板书设计。
四、作业布置与批改
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画画、写写、讲讲,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分析事例、描写经历等,将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与方法整合起来。提倡分层性、激励性、建议性、多样性、延时性的作业评价。
五、活动辅导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应指导好学生活动的步骤、方式、注意事项,帮助学生获得良好道德体验与良好的行为能力。
复习活动一般采用分单元引导学生自己整理德育知识要点、结合实际分析紧密相关的事例、剖析自己的思想行为等方式进行,对学生一期所学的德育知识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
六、教学评价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终结评价阶段可以采用平时考查和笔试等方式进行。
平时考查:主要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态度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进行评价。考查的方式:由品德学科的任课教师与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组成考察小组,通过对学生的平时观察、考察组成员的定期交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平时行为的突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考查内容主要从本期学习的德育要点出发进行分项,可适当增加文明行为、卫生行为等基本内容,对每项采用等级制评分。考查完毕,教师要及时写出考查情况分析。
笔试:主要对学生学习的品德知识、探究方法极其运用进行评价。可以采取开卷或闭卷的方式进行。每期末学校应组织教师编制期末试题对学生进行笔试。期末考试属于目标考试。考查的内容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范围。组织考试要体现公平、公正、严格的原则,以真实反应学生的学业成绩。笔试成绩的评写可采用百分制,也可使用等级制。
评价结束后,应组织教师认真进行教学情况分析,提出来期教学的建议。
七、教研科研
教师平时要加强学习和教学反思,每期至少写两篇有独立见解的教学反思。每期结束,要在考查与考试的基础上,写出自己本期的科学教学工作总结(专题总结、经验论文、调查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