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
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
张燕丽 辛继湘
(1.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信息技术系,湖南 长沙
410081; 2.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方法论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其发展深受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本文拟从媒体技术、教学过程、学习者和研究方法的角度对科学主义思潮影响下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刻反思,希望抛砖引玉,促进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完善与进步。
关键词:科学主义;教学设计;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Reflections on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Teaching Design
ZHANG Yan-li, XIN Ji-xiang(1.No.1 Normal School of Hunan, Changsha, Hunan 410081;
2.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Methodology as a basis of teaching design has been heavi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philosophy of science.Reflections are offered on teaching design based on such methodology in connection to media technology, teaching process, learners and research methods.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for improving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design.Key words:
scientific;teaching design;methodology
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它是指导本学科理论研究的思想体系。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方法论学科,沟通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但同时教学设计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在它只有半个世纪的发展历史中,暴露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论问题便是其基本的理论问题之一。
方法论,也称“元方法”或“关于方法的方法”,它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方法论与哲学世界观紧密相连,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1]。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就是指导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思想体系,它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研究方法,而是对指导现有研究方法运用的理论体系的反思。
教学设计方法论的演变深受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其方法论取向仍然是以线性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理性思维为主导,这种把教学过程简单化、把学生产品化、崇尚媒体技术的实证主义教学设计在人们对教学的认识逐渐深刻的今天,遭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质疑。
本文拟从媒体技术、学习目标、教学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法论进行反思,以期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发展有所裨益。为论述方便,下文将受科学主义思潮影响的教学设计称为科学主
义教学设计。
一、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形成及特点
“科学主义”是近代西方社会自然科学繁荣的产物,它的内涵丰富而复杂。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对科学主义表述的侧重点不同,但其观点大体都认同科学是处于至尊的地位,可以用来获得真实可靠的知识。科学主义崇尚理性思维,信奉科学知识的客观性,相信科学和科学方法可以推广至一切领域。并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同其它自然对象一样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任何事物原则上都不能存在于科学说明之外。总之,科学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崇拜,唯科学至上。
受科学主义理性思维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教学设计在美国的军事与工业培训中开始萌芽,随后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桑代克(E.L.Thorndike)、斯金纳(B.F.Skinner)等人的心理学实验中迅速发展起来。这一时期的教学设计以斯金纳的程序教学设计为主流,他认为学习就是“刺激—反应”的心理联结,因而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促进这种联结的产生,设计一个完整的、有次序、可控制的教学过程有利于知识的习得。基于这一思路,斯金纳设计出了程序教学机器,把教学内容分成许多小单元,通过不断强化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学习知识要点,从而完成整个教学内容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看出,教学设计从一开始就与线性的、可预测、可控制的科学主义客观认识论紧密相连。
近几十年来,美国心理学家加涅(R.M.Gańe)在行为主义的基础上,指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提出了认知信息加工模式。他认为学习发生的条件有两个: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并认为学习进行的内部心理过程和外部教学事件是相对应的。教学就是安排外部条件,促进学习内部过程,从而形成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而且,不同的学习任务对应内外不同的学习条件[2]。根据这种观点,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被认为是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以支持、激发和促进学习者内部条件的完善。围绕这个核心思想进行的教学设计包括一系列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1)分析学习者特征,(2)确定教学目标,(3)进行教学内容分析,(4)选择和运用教学策略,(5)开发和选择教学媒体,(6)进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3]。
加涅等人意识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开始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这是教学设计发展的一大进步。然而这种分析仍然以客观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对于学习者的分析是以更好地接受知识为目的,而不是真正顾及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连加涅自己也认为“对如何发展学习者内部认知图式的解释不力”。因此,正如基于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联结的程序教学设计一样,加涅的信息加工教学设计也是科学主义的。
显然,在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教学设计表现出其可控制、可预测、与媒体技术紧密相连的特点,它把学生当作设计的对象之一进行理性控制。正如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专家瑞格卢斯(C.M.Reigeluth)所说,“教学设计理论是一种设计科学,因而是可预测的,是理性的”。持这种设计观者将重点放在理性上,突出教学设计过程的可预测性,强调遵循规则与程序的重要性,并将教学设计描述为一种技术过程。他们不断地从情境中提取标准的信息类型、清晰的定义目标和对象,以使教学设计的操作性更强[4]。
总之,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的教学设计是合乎理性思维的,设计者更像一个技术员或工程师,而设计则更接近于工程学。
二、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
毋庸置疑,科学技术曾经引领教学设计从其它学科分离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它突破了千百年来人们根据经验施教的传统,对复杂的教学过程开始了理性的分析,并把媒体运用于教学当中,提
高了教学效率,使教学过程向客观化、精确化、可预知、可把握的方向发展。这在追求效率的时代,在工业文明的社会,的确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然而,今天看来,这种教学设计本质上是一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它忽略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人类世界的复杂性。人有其理性的一面,这使得教学设计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可能和必要;但同时,人又有其非理性的一面,有自己的意识、意志、本能、冲动、情感、直觉等,这就决定了教学设计与其它设计过程的不同,不能简单地运用一个方案设计出预期的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对科学主义思潮下的教学设计产生质疑,认为这种设计的实施实际上是把动物的简单反应强加于人,将育人的事业与工业生产相提并论,试图通过统一的生产流程得到相同规格的产品,其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可操作性;教学过程的简单化与理想化;研究方法的实证主义倾向。对这种过分强调外在的操作行为而弱化“人的意识”、注重规律而忽视混沌与不确定性的方法论取向,应该深刻反思其合理性。
1.对媒体技术的思考——“工具至上论”
可以说,科学技术一直伴随着教学设计的成长,不论是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机器,还是当代计算机网络的运用,其设计思维都深受培根经验主义方法论的影响,即利用感官的刺激促进学生的认知。培根曾在他的论著《新工具》中指出,“人们若非发狂,一切自然的东西都应当求知于感”[5]。他把经验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认为“自然的奥秘也是在技术的干扰之下比在其自然活动时容易表现出来。”[6] 很显然,培根对技术的偏爱表现出其理性主义倾向。可以说,培根的经验主义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教育教学的理念,程序教学机器在西方所引起的轰动充分体现了科学主义教学设计发展的“技术化”倾向。并且,这种倾向在教学设计领域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了“工具至上”的科学主义思维,其代表性的观点就是“媒体决定论”“媒体万能论”[7]。这种理念过高地看待技术在教育教学及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甚至把工具手段的作用推向极端,形成了“学校消亡论”和“教师取消论”[8]。今天看来,技术手段的运用虽然促进了学习的发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困惑:“媒体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技术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无直接的关系”“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萦绕在研究者的脑海中。
科学主义教学设计过高地看待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甚至认为某种工具手段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一种“工具至上”的科学主义倾向。它缺乏师生间的交流和学生间的探讨,不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2.对“行为目标”的思考——将教学过程简单化
科学主义教学设计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因而把教学过程看作客观知识的传播过程,通过具体化、可控制和可测量的教学目标,达到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和学习结果的把握。这种思路为提高教学效率指明了方向,使学习者在短期内学到大量的基础知识,它打破了之前仅凭经验进行施教的传统,这在“高效率”“速成”的时代的确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然而,对行为目标的认可应有一定的范围与条件,它在简单的、基础内容的学习中确实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操作性和预测性,但是针对复杂教学情境中复杂问题的解决却显得无能为力。事实上,我们的“学习”是发生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的,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几乎都是非良构问题,即问题有多种解决方法,没有统一的答案和标准,可控变量很少,目标界定含糊不清,等等[9]。教学设计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劣构问题(非良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尽管多数设计性问题存在多种解决方法,而且同样奏效,但是设计者却要受环境的制约。因此,把一种问题解决方案普遍应用于各种教学情境,并期望达到预定的目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另外,制定简单的、可预测的学习目标会限制学生对非规律现象的注意及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坚强的意志、敏锐的观察能力等品质得不到开发与培养。E.W.Eisner在题为《教育目标:帮助或阻碍》的文章中也指出:“行为目标没有考虑一些重要的教育目标,这些重要的教育目标,可以用文字叙述,但不能用行为的或操作的目标来叙述”[10]。学生的直觉与创造就在这种规定性的目标中逐渐丧失。
因此,行为目标的确立虽然使得教学过程变得具体化、可操作、可预测、可控制,但忽视了复杂问题的解决,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这种思维只关注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把教学过程看作是理想化的变量,从而进行理性分析,这显然具有唯理性思维的倾向。
3.对学生(人)的认识——自然存在物
在科学主义教学设计中,常常把人当作动物、当作“工业产品”来认识与设计,忽视了人的意识与情感、人的复杂的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这是因为,教学设计萌芽于美国的“速成教育”,这种教育思想与当时的行为主义实验相结合就产生了一套步骤详尽的优化教学方案,实施的目的是快速培养出符合规格的人。可以看出,这种教学设计观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时只看到了人的共性、人发展的规律性的一面,即认为,设计者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目标与要求对学习者进行塑造。这正是科学主义教学设计方法论的缺陷所在,把育人的事业看作是工业生产,把生动活泼的学生看作是“人造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失去活泼与好奇,成为缺乏批判性和创新意识的“单面人”[11],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批判意识的形成和个性发展日益泯灭,形成千人一面。
不可否认,人的发展的确有其规律性的一面,有其自然存在的特点,但人之所以为人,也许更重要的是其区别于动物、区别于他人一面的存在,人有可控制、可塑造的理性的一面,也有其意识的、能动的、非理性的一面。科学主义教学设计把人仅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认为人可以同其它自然对象一样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任何事物原则上都不能存在于科学说明之外,这种认识观对人的认识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充分体现了客观主义、理性主义的实质。
4.对研究方法的反思——实证主义倾向
孔德认为:“从培根以来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家都一再指出,除了以观察到的事实为依据的知识外,没有任何真正的知识”。这是建构实证主义思想和方法论的基石[12]。科学主义教学设计正是扎根于这一块基石得以迅速发展。由于教学设计产生于西方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因此,其研究深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科学实证主义倾向。即在本体论上认为教育现象和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在认识论上强调客观事实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因而研究者必须保持价值中立,以保证通过经验的手段获得客观的资料和认识;在方法论上认为方法可以独立于对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强调“量”的研究方法[13],似乎只有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真实的。正如笛卡儿所说的,人类在认识事物时,都要通过理性的推理得出结论,才能相信所认识的对象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14]。这一思维体现在教学设计中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客观的、可控的对象,因此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研究工具,进行观察和实验,从而获得系统的、确定的资料对研究对象加以说明或解释。科学主义教学设计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把整个教学过程分解成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阐明、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及教学评价等环节,试图通过各个环节的深入研究达到对整体进行研究的效果,强调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一个普遍认可的教学过程模式。这正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的特征之一,即强调把研究对象分解为变量进行研究,并通过定量化的手段考察变量。如:在教学设计的研究中,强调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的显现是以一些量化的数据为依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它把科学的主要任务看作是作出因果关系的解释,并在研究目前行为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的行为。
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研究与人有关的教学设计活动遭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质疑。1997年乔纳森(David H.Jonassen)等人率先批评了以实证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主义教学设计模型,并对其有关学习情境的特定假设提出质疑。他认为,这种教学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封闭的系统;知识是客观的,是可以被教师从外部“植入”学习者的头脑中的;人的行为是可预见的;可以依据线性的因果规律理解教育场景中的各种过程;确定的干预决定确定的结果。然而,由于人类意识的复杂性、知识的社会属性、学习行为的不确定性、学习系统的开放性及其变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乔纳森等人与实证主义立场相反,建议运用解释学、模糊逻辑学和混沌理论作为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并依据这些理论的启迪在教学设计层面上做出一些创新性的努力。
显然,实证主义的教学设计研究忽视了人类世界的复杂性,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单一的教学流程,对不易量化的、非预期的教学结果视而不见,试图从大量的数据中认识学习者、认识复杂的教学过程,忽视了人在思维中的意志、本能、情感、愿望等非理性因素,将学生当作客观的“物”来进行设计。这是一种基于“设计”的研究,“旨在产生一些新理论、设计一些人工制品和实践应用来阐释潜在影响自然情境之中的学习和教学”[15]。在这里,教学系统就是可认识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教学设计则是一步一步精确的操作方案,学生就是产品。这种认识,把教学设计推向了理性的极端。
根据后现代主义的观点,科学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即将来临,过去的那种只是一种理论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一种哲学或者一种理论会比其他的更好;所有的理论共同存在,应该一起使用”[16]。“提倡用多重的、动态的和复杂的观点与方法代替现代研究一般的、静止的和简单的方法”[17]。教学设计在经历了科学主义的洗礼后,暴露出其方法论的局限。因此,它也将寻找一种多重的、动态的、人性化的、复杂的思维方式作为存在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
事实上,在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各种旨在提升人的主观意识、崇尚理解、混沌、模糊、多元化及非线性的相关理论已经渗透和移植到教学设计的研究之中。如解释学、混沌理论、后现代主义、活动理论、模糊逻辑等学习理论研究的思维直接动摇了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教学设计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宽阔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李文光,杨开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4(4):10-12.[2] 加涅,布里格斯,韦杰著.皮连生译.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6.[3] 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3.[4] 高文.教学系统设计ISD研究的历史回顾——教学设计研究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一[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7-22.[5] [6] 冒从虎等.欧洲哲学通史: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331,333.[7] 李康.论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周期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8] 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基本理论的探索[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13.[9] [美]David H.Jonassen 著.钟志贤 谢榕琴 编译.基于良构和劣构问题求解的教学设计模式(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33-39.[10] 杨毓敏.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2(2):11-16.[11] 尹星凡等编著.现代西方人文哲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16.[12] 李芒,郑葳.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历史审视[J].电化教育研究,2006(5):3-9.[13] 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5-46,61-64.[14] 冒从虎等编著.欧洲哲学通史:上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396.[15] 杨南昌.走向统合的学习科学和教学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4):16-21.[16] [17] [美]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乌美娜,刘雍潜等译.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07.
第二篇: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麻城一中
陈红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多层面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认识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③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学习与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评价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
②通过历史材料设置问题,循循善诱,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现在,勤奋学习。
②通过学习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革命伟人以拯救中国,复兴民族为已任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背景、条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过程:(配合导学案)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第一部分,了解本课基本知识
二、课堂展示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着重对重要历史概念提示点拨
三、课堂合作探究,指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共享学习成果
四、小结 布置课后作业
《辛亥革命》教学反思
1.教师层面 ①教学思想:
本课的教学以一条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即从大清帝国→中华民国的嬗变,推动了近代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以一道经典高考题导入,围绕革命的时代背景、重要成果、历史功绩展开多角度探究。
②教学手段:
注重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历史问题,并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③教学效果:
本节课能够贯彻课程改革的理念,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较好地落实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整堂课学生参与度高,师生情感碰撞多,课堂气氛较为活跃。但感到不足之处的是,教学语言在情感渲染上,语言还有待于进一步锤炼。
2.学生层面
①课前: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了认真的预习,有利于保证课堂的畅快、高效。②课堂: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一部分同学能够主动上讲台展示,这是个好现象,所有学生都能积极进行合作探究,部分学生看待问题能够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而不是人云亦云。
需要改进之处:
在回答问题时,还需要注意问题表述的准确性。
学生自身的知识面与视野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宽,需要加强课外阅读与知识积累。
麻城一中
陈红姣
第三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20.古诗两首之《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竹根滩镇小学
刘磊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引领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综合素养要求之一)教学课时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唐朝的歌曲。(播放闽南语《渭城曲》)2.师:XX同学你起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有渭城、有朝雨、也有故人)
3.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读?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含本诗赏析视频)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4)最后来欣赏一首现代歌曲《渭城曲》。
三、课外拓展
1.讲故事,说唐朝王勃写《滕王阁序》的故事,明白古人学问的广博。游记故事,讲述诗歌唱诵的方法。(穿插在古诗讲解中)。
四、教学反思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从理解文字,意思到一经的理解模式并不适合传统文化学习方式,而是现代教学手段中硬性追加的教学方法,所以导致一代人没有学问。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将自己会唱得诗歌唱给家长听。
第四篇: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5.1曲线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知道曲线运动的瞬时速度的方向,能在曲线的轨迹图上画出各点的速度方向。
(2)经历蜡块运动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
(3)通过实验归纳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体验学习物理的兴趣。学情分析
经过必修一直线运动的学习,学生对直线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曲线运动,学生头脑中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模糊的感性认识。本节是学习曲线运动的第一节,是整章教学的基础,所以要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寻曲线运动的特点,本质,和直线运动的显著区别及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明确对曲线运动的认识。重点难点
重点:曲线运动速度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研究曲线运动的方法;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难点:研究平面运动的方法;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过程
导入:曲线运动
必修一我们研究了轨迹为直线的运动,而自然和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的轨迹大多是曲线的,从这节开始我们就来研究曲线运动。让学生列举曲线运动的实例,之后播放曲线运动实例图片。设计意图:列举实例,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活动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播放视频和演示实验,观察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总结规律,探讨特点,动手画图和辨析判断,纠正错误认识。通过以上活动,明确速度方向,特点,曲线运动性质,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可变可不变的结论。课堂活动二:质点在平面内运动的研究方法
第一步:视频演示蜡块的运动,让学生分析蜡块实际运动与竖直上浮及随管水平运动的关
系,体会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效,等时,独立的联系,为平抛运动等效为水平和竖直两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做知识的储备。
第二步: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对蜡块的速度,位移,和轨迹进行研究。
第三步:类比迁移,水平抛出物体的运动也通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速度,位移,加速度。设计意图:通过蜡块的实例,找出研究质点在平面内运动的方法,类比迁移研究水平抛出物体的曲线运动的方法,为第二节具体定量研究平抛运动做知识及方法上的储备。课堂活动三: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一步:视频演示钢球实验,总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二步:给出实验道具小球,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利用小球,演示在空中的运动,总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第三步: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知识点,通过分析,总结出延伸结论:曲线运动的速度和合力矢量分别位于曲线的两侧;曲线运动物体所受合力指向曲线的凹侧。
第四步:通过练习,加深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理解。明确物体是否做曲线运动与所受合力是否恒定无关,唯一的条件就是合力与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设计意图:第一步,让学生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
第二步,通过设计很简单的探究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第三步,通过逻辑的推理,知识的延伸,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认识。第四步,通过练习,辨析,让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条件的理解更加明确。总结 梳理知识脉络,明确学习重点,巩固强化。【作业】布置作业 教材课后习题。
教学反思:
优点:
1、在教学实践中注重用实例和多媒体手段营造开放的学习环境来夯实基础,使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曲线运动的产生条件,学生对其理解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记忆上,在用其分析物体运动的合成时往往不知如何入手的具体情况,我们进行了专项研究讨论,讨论的课题均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实例,例如演示钢球在磁铁的吸引或排斥下的曲线运动、蜡块在水中同时做竖直和水平方向上的运动并播放对应的课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形成共识要从受力分析入手,再进行运动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情况的运动合成的分析,就变得得心应手了。
2、在教学实践中重视为学生提供探究活动的场所和时间,给学生动手的机会、动脑积极思考的时间。
3、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渗透为学生营造一种开放思维的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4、在学生练习方面为学生营造了物理情景。我们用了新教材的所有练习,因为新教材的练习是精心设计的、并且绝大多数题目与生活贴近,很好地为学生营造了物理情景,能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的实用价值,有些题目是研究性质的,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在习题课上也同样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景,用实验的方式来设置题目,同时让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题目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思维锻炼。
缺点: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还是不能完全做到对学生进行完全的解放,对学生的所作、所想还是不放心,总想多给学生一些指导,总希望学生按我们的想法去做、去想,这无疑为学生的思维套上了枷锁。另外,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不希望留尾巴,总觉得一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是最要不得的,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去实践,看似完整的一节课,事实上没有使学生的所得最大化,也使我们精心设计的开放学习环境不能很好的保持始终.为了在一节课中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课堂上到处留下了教师的指导痕迹,最终只能是完成了知识技能目标,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我们扼杀了,思维受到了限制,这在学生进行对应的课后练习中反映突出,尤其涉及到设计实验的内容,学生普遍觉得无从下手。另外在用新教材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中,我们的确感到新教材比以往的教材科学性增强了,更体现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但因此难度增加了很多,增加了教的难度,更增加了学生学的难度。教师面临的问题既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结构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处理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营造开放学习环境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多种学习方式带来的成功、快乐。
第五篇: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V-ing
形式的复习
授课教师:孙方岩 秦皇岛市第一中学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高一教材模块4,对教材进行了整合。
二.设计思想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授语法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学习语言的有效手段,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语言的形式与其意义、交际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去内化语言规则,从而达到准确运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目的。
在语法复习的过程中,我时刻以“精讲巧练、以练促教、点到为止、注重运用”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在练中有悟、在练中获得“四会”技能,从而使学生获得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复习及巩固V-ing形式这一语法。2.在真实的语境和任务完成中理解、运用V-ing形式。
3.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在语言运 中去学习、掌握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是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练,在做中巩固。2.把某些语法教学转化为交际活动,本节课主要以游戏为线索。我认为学习要活动化,活动要交际化。教师应把语法规则活化为活动,把教学过程活化为交际活动。主要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
1)比较归纳:利用设置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主要是比较V-ing在句中作定语和表语
2)说写转换:运用所学语法项目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促进学生对语法项目的理解,掌握尤其是对V-ing作状语的掌握
3)句子改错:最能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体现在V-ing的否定形式,V-ing的使用情况,以及被动的使用。
4)翻译: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注重学以致用。
5)篇章整合:语法的教学一定要深入到语篇中,避免了学生死抠语法,生搬硬套的现象。(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稳定和持久的英语学习动机,对课堂内容有较高的兴趣。2.能根据语言环境得体地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通过谈论朋友,树立奋发向上、努力奋斗和团结友爱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
复习和巩固V-ing形式的句法功能。
五.教学难点
1)在真实的情境和语境中使用 V-ing形式。2)V-ing作定语和作状语。
3)注意名词和现在分词作定语的区别。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学案。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2.练习
教学思路:使用游戏,贯穿始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操练,以练促教。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我所要讲授的内容。(每个活动的顺序是不固定的)
活动体现的是:1)复习V-ing形式用作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2)复习V-ing形式作表语和定语时,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不同。3)复习V-ing形式的时态和语态。
3.运用 Talk about one of your classmates and have a guessing game.教学过程:向学生明确该项任务的话题,提供一些提示性的短语。
be good at care(little)about dream of devote„to be interested in be afraid of be concerned about 4.巩固
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整理思路,形成清晰的概念。5.作业
写一篇文章,尽可能多的使用V-ing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