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的课堂点拨艺术
教师的课堂点拨艺术
胡总中心学校
彭立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点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点评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与实事求是的评价。精彩处给与点评,错误处给与拨正。这种评价,言简意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教师的“点”要做到点出真诚、点出要义、点出美感;教师的“拨”要做到拨得及时、拨得恰当、拨得巧妙。
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留意美、创造美——即抓住点拨的契机,打开学生闭塞的心门,让学生在冬雪春雨的滋润下,感受和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精彩处”点拨,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昂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时,其中一名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这样点评:我认为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短句读得急促,长句读得舒缓,议论抒情读得高亢。特别第十四、十五小节读得各有特色,声音过渡上非常巧妙。另外,老师读得感情丰富而充沛,读出了黄土高原的特有的神韵,读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与火烈。
像这样比较精彩的点评,老师常常只用“谢谢”二字就过去了,但这位老师作了如下点评:这位同学听得非常细致,非但是从朗读技巧上进行点评,还在点评中包含对这一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的的确确,当老师读到“一锤起来就发狠了”一段时,就深深地被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打动了。于是老师读时尽量使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安塞腰鼓给我的那份感动的话,那只有一个“好”字。无独有偶的是,文中也多次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
老师这一“点”,准确点出了朗读“激荡着生命和磅礴力量”这样段落的技巧——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老师这一“拨”,巧妙拨出了文章整体感知的问题——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更可贵的是在情感上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瓶颈处”点拨,让教学流程一路顺畅
教学中,在新知出现的时候,学生的理解常常会走入“绝境”,思路堵塞。这时,老师无需兜圈子让学生走弯路,而应在充分肯定学生自我表现的同时,要及时巧妙地说“不!”以利于纠正其偏差。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时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学生把这一句理解为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时,老师马上点评:按一般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你理解得很不错了。可是这一句就有点出入。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叫作“互文”。这句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贵的是老师抓住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此时一“拨”,把学生引向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来。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理解全文内容了。在老师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后又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翻译。
以上点拨是在学生无法正确解答新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行为发生的方式是点评到点拨。这样,经过老师的直接点评——讲解新知——半扶式的翻译——自主式的练习,既纠正了“不懂新知”时偏差,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新知的境地。因此,打通“瓶颈”可使课堂流程顺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疑问处”点拨,让文本阅读个性张扬
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景相伴而生。课堂疑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疑而问——学生的提问;二是无疑而问——老师的提问。可喜的是很多课堂上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但也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予理睬,甚至在关键处也不能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探究。
在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于是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老师随即点评:你的提问太棒了。你问了一个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好了,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无人回答。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引导:当你用无比惊人的毅力走出困境、眼前便会展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时你内心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齐呼:“快乐、幸福!”“当中华民族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的时候,哇!这是怎样一种感觉?”生又齐呼:“快乐、幸福!”师归纳点评:对呀!快乐、幸福!文章最后就是号召大家拿出“雄健的精神”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苦奋斗中体味振兴中华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在评价学生朗读《安塞腰鼓》第18段时这样点评:非常精彩!我觉得你努力地用自己的音色,用自己的感情来诠释你的理解。不过,在这位男同学读到这么一句话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请问同学们,这个“居然”是什么意思? 于是学生各抒己见。这时老师启发引导:小明平时读书不用功,这次数学考试,居然也考了80分。这个‘居然’和课文中的‘居然’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例句中的‘居然’只是对普通的事情而发表的一个普通的意见,而文中则是对安塞腰鼓的力量所带给自己的震撼。它包含着作者对安塞腰鼓的震惊,以及对这种的艺术的赞叹。”老师点评:呵,你真不简单!“居然”读出了一种赞叹!所以这个“居然”,不仅要读出出乎意料之外的感情,更应该读出那种赞叹的语气。它是惊,但它更是叹,惊叹!
以上点拨,老师故意无疑而问,挑逗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矛盾中生疑,在解疑中启智。这样,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缺漏处”点拨,让课堂教学尽显芬芳
在欣赏品味文章的时候,学生往往抓不住文章关键处咬文嚼字地读进去、在回答问题时表达也不够规范或精炼,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补充点拨。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自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写黄河的?看看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于是学生便找出了这样一些词语:伟大坚强、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婉转、九曲连环、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从学生找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视角和思维都限制在四字短语上了。于是老师点评:同学们刚才找得很准确,理解得也很到位。但是,除了用直接描写黄河的四字短语,还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被大家忽视了,这些词语也能够准确形象地写出黄河的特点,谁来说说看?老师这一“拨”,学生就把欣赏的触角伸向文章各个角落,很快,“劈”“掀”“奔”这样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便纷纷跳动起来。师生们带着感动的心穿梭在字里行间,尽情地欣赏,欢快地玩味,使课堂教学在黄河雄浑豪迈的气势之美与师生壮怀激越的情感之美中尽显芬芳。
五、“高潮处”点拨,让课堂更显魅力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时,让学生体验“那夜似的好戏,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只是感到戏没那么好看,豆也不是那么好吃。但是,“我”却有另一种说法,为什么呢?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六个字“戏外戏,豆中豆”。很快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那偷豆,剥豆,吃豆,岂不正是一场戏外戏吗?
教学设计是艺术,教学点拨也是艺术。设计是预设,点拨是生成。预设好把握,生成难驾驭。若教师能把课堂点拨以艺术献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艺术的海洋里架起一叶轻舟,载着扇动淡淡墨香和涌动浓浓情感的文字——远航。
第二篇:教师课堂艺术
教师课堂艺术
假如历史课堂教学不讲究教学艺术,那么,学生对历史课就会没有兴趣,学习也会处于一种被动的、僵化的状态。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不能没有艺术。看一堂历史课是否具有艺术性,主要看它是否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
(一)科学性
重视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是《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重要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历史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并树立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可见,历史课堂教学,具有自身的科学性特征和要求。
(二)创新性
如何让历史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舞台? 变“以本为本”为“以人为本”,树立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体的意识。在历史教学实施过程中,创造的主体是教师,创造的对象是教材和学生,创造的本质是求新、求真,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历史事件中悟出历史的真谛。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学中以人为本,首先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尤其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当今的青少年学生,有较强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网络环境学习的能力,他们思维敏捷,不墨守成规,喜欢表现自我。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努力安排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
如让学生通过包括上网查阅在内的预习准备,登台阐述对某篇课文的分析理解;开展课堂辩论会;让学生模仿老师上课;让学生根据时空要求、事件性质等标准编写归纳历史知识网络图表。给学生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并且及时适当地对他们给予评定表扬。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必将为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激情。使学生在具体的有趣轻松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掌握历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能够针对历史问题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能够从众多的历史问题的分析中获得认识,进而具有独立分析和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能力。
如引导学生对历代王朝的兴衰历程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出这样规律性的结论:统治者实行开明政治,体民、养民,重视科学技术,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兴旺富强,反之,如果统治者昏聩无能,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群众,不重视科学技术,不努力培养科技人才,那么这个国家就会落后,直至走向衰败灭亡。
(三)情感性
实践证明,教学成败的关键不仅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且在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有“情”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激励功能、熏陶功能;要在教情和学情方面多作思考,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多下工夫;要加强自身的语言等方面修养,努力做到语言传情、教态传情、设疑生情、设境生情,做到以情导思,以情激情,使学生获得智力和情商的同步发展,实现历史教学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最大限度地获得教与学的双赢效果。
(四)灵活性
传统教学以讲授式为主,教师把知识以讲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等经过教师的消化,面面俱到地教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不到体现,容易导致他们对学习感到枯燥,甚至于厌倦。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灵活科学地运用这些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及科学探索精神。这些都为学生今后人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学中,无论是讲授式,还是自主式、合作式及探究式教学,都各有优点与不足,教学过程中到底采用哪一种方法,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采用,切忌长期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和模式。
(五)魅力性
教学艺术的魅力是教学美的集中体现。
为此,历史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挖掘上,追求引人入胜的形象魅力;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创造扣人心弦的情感魅力;借鉴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追求风格独具的个性魅力;以高度的人格力量,塑造新时代教师的教态魅力。凡此都集中体现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艺术价值。一个有教学魅力的历史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对教材处理得得心应手,讲课时妙语连珠,挥洒自如。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扉被“金钥匙”打开了,知识的源泉注入他们的心田,能力在他们身上潜滋暗长,智慧得到了开拓发展。
总而言之,时代在前进,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该不断地进行,这样才能为历史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课堂变成师生共进步的欢乐园。
第三篇:高效课堂点拨
2015-11-12 高效课堂 1 点拨的实质
1、点拨是纠偏
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知识或价值观方面的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就应及时通过点拨辨析错误的根源,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地给学生以引导。
2、点拨是激活
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关键处的点拨“一石激浪”,教室里就会荡起思维的涟漪。
3、点拨是拓展
点拨可以是背景知识的拓展,相关内容的延伸,也可以是思路的变换,知识的深挖掘。
4、点拨是评价
我们提倡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评价,对于做得好的学生,我们不能只用一个“对”字或一个“好”字就了事,要具体赞扬学生哪里说得好。评价及时、到位,既可以激励学生,又能起到示范作用。当学生讨论问题各执一词时,教师一语中的点拨,往往能帮学生自我判断。什么情况 需要点拨
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老师点拨当然首先得找准原因,因为点拨对于学生来说必须是“雪中送炭”,点到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方能显示出点拨的意义。所谓要害处,是指学生思维受阻的地方;所谓迷惑时是指学生思维混乱,找不到方向的时候。这时候,学生的思维既紧张又活跃,如沸腾的岩浆,一但找到出口就会喷涌而出,关键是我们老师要能捕捉到这个信息,找准问题的原因,才可能引出思维的洪流。引起学生思维阻塞的情况大致以下几种:
(一)学生没弄懂题意
由于学生方面的注意力不集中、理解能力欠缺,或由于教师方面的提问表述不清,用词艰涩难懂,有时会造成学生对教师所提问题的题意不明白,以至于闹出答非所问的笑话来。这种情况在低年级更为常见,学生听不懂问题时,要么发愣,要么起来乱说一气。这时候我们点拨的目的就很明确,就是要使学生明白问题的意思。虽然这是课堂点拨中看似最简单、启发价值较低的一种点拨,但决不是应该被忽视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学生连问题都没弄明白,又怎么可能进行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呢?
(二)学生找不到思维的起点
我们在数学课上经常听到数学老师教学生解应用题,告诉学生这道题从条件入手,那道题从问题入手,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起点,也就是问题的思考方向。任何思维都是有目的性的,失去思维的起点也等于失去了方向,思维就会陷入盲目、混乱之中,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一旦找不到思维起点,在课堂中通常有三种外在的表现:一是沉默,完全不知道从何说起;二是方向混乱,学生对老师的提问非常明白,思维也非常积极,但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象无头苍蝇一样乱撞,没有一个着力点,答不到点子上来;三是思维误导,一个人站起来答错了,可后边的人受了第一位同学思维方向误导,跟着错,都往一个死胡同里钻。这三种情况是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几种需要老师点拨的情形,都要求教师点拨时提纲挈领,帮助学生找到思维的“入口”,明确思考的方向。
(三)表面通而实际未通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善于捕捉学生表面通而实际未通的情况。那么什么叫表面通而实际未通呢?这个问题通常表现为两种现象:
一种是部分好学生的正确回答起了迷惑作用,看起来人人都会说,就觉得学生懂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还云里雾里,没理清头绪。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老师上公开课抽好学生,而实际教学中却总喜欢抽了优生还要抽差生的根本原因。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几位优生的正确回答并不能代替全班的理解。
第二种是字面意思的理解起了迷惑作用,也就是学生能跟着字典或教材鹦鹉学舌照搬下来,而并没有理解内在的深层的含义。这两种现象因为披着“答案正确”的外衣,所以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有敏锐的透视能力,看到学生正确答案后的实质。这时候,我们的点拨就应该是一种“主动出击”。
(四)“点”在学生疑惑之处
学生自主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主探求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有时会“拐弯”,有时会“分岔”,有时会“堵塞”,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点拨引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
(五)“点”在学生争议之处
在学生合作交流时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在学生的“自主预习”和“合作探究”中对一些问题的思路、结论有争议,而且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争议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给予正确的解释,或启发学生按照正确的思路、方法、步骤进一步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
(六)点在思维受阻之处
在课堂上,学生自主预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留到合作探究时解决。而那些在“合作探究”中依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新课中的难点)往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这时教师的点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教师可适当地分化这些问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与诱导性,巧妙地让学生在探究中突破难点,同样也能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怎样点拨
一位著名的老师说得好,什么是点拨,不就是像给猜谜语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那样,为学生提供一点线索,揭露一点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吗?是啊,我们发现了问题,找准了原因,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产生顿悟,一点就醒呢?这就要看我们教师怎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形式给学生提供线索了。点拨的方法很多,大家用得最多的就是追加提问这种方法。而实际上,在教学中有很多更巧的点拨方法。
1、无声的点拨
当学生在自主预习环节中,思维阻塞时,并不一定非要用语言的方式点拨。我们还可以用手势、目光、表情等身体语言,或借助强大的多媒体技术,用图片、动画演示等作无声的点拨。这样,既不需要我们老师动口,又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些形式都是让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注重直观形象具体。所以特别适用于较为抽象的或对学生来说较为生僻的内容。至于手势,目光、表情等身体语言,我们大家在教学中没少用。这些手段所取得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相信大家都曾体会过,这里不多讲。
2、示范点拨
“举隅”是孔子提出的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一个典型而生动的示范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榜样,而且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的“举隅”必须要使学生能够“反三”,点拨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3、不同时机的不同点拨方式
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疑惑与问题,教师可以在如下的一些时机进行针对性的点拨。
(1)走神时——批评型点拨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因为知识有难度而积极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或动作上的批评型的点拨,可以用直接的方式,也可以用一些幽默、诙谐,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善意地“批评”学生,促进学生专心学习。(2)不解时——释疑型点拨
学生对新知识不理解时,应该进行释疑型点拨。教师通过积极的课堂巡视,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中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部分进行再指导。(3)困顿时——启发型点拨
这种困顿常常出现在学生通过创新思维,综合所学知识构建新的知识时。学生会因为缺乏创新点而出现设想与创造的困难。此时,教师进行启发型点拨,帮助梳理思路,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创造愿望。(4)犯难时——帮扶型点拨
在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中,当学习知识难度大时,有些学生往往抓不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而影响自主学习的质量。面对学生的犯难,教师应及时点拨,使学生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采用边指导、边帮助练习的点拨方法,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思维起点和正确的思路,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问题。(5)错误时——纠错型点拨
教师在巡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中出错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该进行纠错型点拨,仔细阅读学生的表现,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帮助学生纠正自主预习或合作探究中产生的错误。
(6)害怕时——鼓励型点拨 在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这些难题会让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打击学生的探究热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这时教师应该进行鼓励性点拨,指导学生找到造成思维阻塞的原因,并循序渐进的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点拨确实是一门精妙的启发艺术,教师的点拨应该像一根导火线,只要找准原因,抓住时机,在学生“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之时点燃它,必然会迸射出绚烂夺目的思维之光。
第四篇:《教师课堂管理艺术》心得
《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读书心得
《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所阐述的课堂管理艺术和技巧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是教师教学智慧的新表征,是教学实践和经验概括和理性提
升。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 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形式来展开的,课堂教学活动好比一辆朝某一目标奔驰的汽车,教师便是这辆汽车的司机,他既要有娴熟、高超的技艺,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受到学生的信任与爱戴。由于学生的年龄差异,教学层次的不同,驾驽课堂的艺术也就有所不同。一个没有威信的教师,一个不受欢迎的学生、得不到学生信任的教师是不可能驾驽课堂的。教师凭借本身的人格力量、学识水平和教学艺术可以获得学生的拥护,这是驾驽课堂的关键因素。
课堂管理要求教师必须熟练地把握教材,热爱、理解和了解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爱生如子,对学生的困难能及时给予解决,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对于课堂中突发、偶发事件要科学处理,这就要依靠教学机智。充分调动学生干部和班级积极分子的骨干作用,让他们作为教师管理课堂的助手,深信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用学生“好的自我”去控制“坏的自我”,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正气,自觉控制“邪气”。这样才能把课堂管理好。
在课堂管理中还得注意课堂语言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与众不同,既要有强大的科学文化的物质力量,也应有强大的精神吸引力量,教学语
言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表意精确,不能出现知识结论性错误,必须做到科学、正确,不能用“大概”、“差不多”、“可能”、“好像”一类的词作科学概念的解释,不能模棱两可,要合乎语法规范,口齿清晰,语言精练,干脆利落。不做无用的重复,不拖泥带水,有的教师一句话里夹着许多“啊”,使人听之生厌,让人难受,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每一句话里都加进不必要的“这个”、“那个”等习惯用语,这些都是课堂教学语言的弊病,无形中也会影响学生,这些都是需要避免的。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像山间的小溪流水,清澈、明快、简洁、给人以语言音乐的美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巧于质疑,善于发问,适时释疑,教师应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进行智力的心理训练和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在质疑、释疑上狠下功夫,提倡启发式教学,避免注入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引人入胜的讲解,讲解时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说话有趣味,这样必然会吸引学生。教师这样做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兴趣盎然的听课,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等都是有益的。教师讲课的情感,以及伴随情感而生的神态和声调,对学生听课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有的学生评价某某老师“上课总是没精打采,背对学生毫无生气,听来没兴趣,”而评价另一些老师“上课精神十足,我们不会打瞌睡,听他的课很过瘾。”这两种评价,两种教学效果,其差异就在于有没有感情。后者善于把感情融入科学知识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而后者正好相反。
教师通过《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的阅读和借鉴,能够在新课程实践
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更新课堂管理理念,优化课堂管理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本领和新的课堂管理艺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五篇: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
《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书评
——晶华学校
王晓颖
利用空余时间,读了《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这本书,读后让我受益良多。作为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课堂管理这方面的书籍来丰富自己,但从没找到一本用大量鲜活案例说理,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比较,在比较中发现,在发现中领悟,在领悟中成长„„方面的书籍。
全书分为八章,内容涵盖比较全面,比较适合老师的阅读。第一章:课堂管理收放自如,最好的管理就是“少管理”;第二章:调整好自身角色,首先做好你自己;第三章:加大课堂管理制度的建设,制度重于一切;第四章:把握好课堂管理的第一步即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第五章:课堂管理中的策略智慧,用好策略管好事;第六章:善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即抓住学生的眼球;第七章: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第八章:沟通是管理的生命线。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中还学生自由的空间、学会授权,省事省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的章节;根据自己平时的已有教学经验浅谈如下:
一、还学生自由的空间:在课堂上,要尽量让学生多参与,多给他们创造时机,营造自由学习的空间、想象与活动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特长,表现他们的个性。根据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少给孩子条条框框束缚的东西,少一点示范性的东西,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的想象空间。把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也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相信只要给学生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他们定会给你一个出人意料的惊喜。
二、学会授权,省事省心: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有一个著名的管理理论——“管得少”才能“管得好”。要管得少,又要“管得住”,就必须进行合理的委任与授权。这个理论也同样可以应用到课堂管理中。在班集体中,老师应该放一点权力给学生。如果我们经常怕这怕那,不敢放手让学生去策划、组织活动,凡事都亲力亲为,就好像扶着小孩走路一样,怕他摔跤一直不放手,那么小孩就很难自己学会走路,学会奔跑。而教育中的授权就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信任,被授权的学生会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信赖,从而大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主动性。所以,我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就会多提供一些机会、多创造一些条件让我的学生去参与,不要怕他们会失败。只有让他们从小成为学习、生活的小主人,长大后才能成为社会的主人。
三、既“放得开”,又“收得拢”:在课堂管理中,所谓“放”,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能够展示自我、启迪思维的环境和氛围,允许学生自由想象。应该尊重学生的思维成果,改变过去在统一、规范的要求掩盖下,忽略学生个体的存在及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质疑、提问权利的现象,调动学生主动、愉快学习的积极性。所谓“收”,既结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肯定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激励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并对不同意见和不同结论通过比较与鉴别,引导、矫正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纠正理解上的偏差。教师要有在“小”课堂中寻找“大”智慧的意识,只有真正理解教育,才能改变教师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做到:即“放得开”又“收得拢”。
通过本书的阅读和借鉴,总结了有效课堂管理的以下方法:
1、打好爱的底色:能时常站在自己童年的角度理解当下的孩子;通过观察自己孩子的成长,将心比心地看待学生,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孩子是我们眼中的全世界;如果下节课是我的课,下课铃一响我就有想立刻冲进班级和孩子们待在一起的冲动。
2、创设安全的课堂气氛。
3、充满自信与激情走进课堂。充满激情、自信、阳光走进课堂,因为情绪是可以传染的。
4、让学习变得容易。(1)抓住教材的核心要点和学生的学习心理。(2)会用最简洁、明晰的语言把核心内容讲清楚。(3)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5、合理的课堂结构。(1)减少单纯听的时间,增加学生的参与时间。如: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议一议、动手操作操作。(2)保持动量,让不同的学生始终有事情可做,关注维护整堂课的积极动量。(3)管理过渡。有效管理好过渡主要有环节之间的过渡和学生行为过渡的一致性。(4)动静搭配。(5)时间管理。明确时间意识,本次课在学习的过程中,课的导入需要几分钟,新授需要几分钟,课的练习又需要几分钟等等。
6、忽略和表扬。(1)善于淡化甚至忽略学生课堂中的某些不当行为。(2)改变表扬方式。(做对的向老师招招手、微微笑…….)
7、别等事情变得更坏。
8、学会等待。在课中不要让几个优生垄断课堂。要注意差生的情绪变化。
9、重复很重要。(1)学习指导语的重复。例如:万以内加法自主合作学习要求:A、自学书本第16页例1,和同伴交流一下计算方法;B、试着完成第16页的做一做。(2)技能的重复。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在例题讲完的情况下,在让学生练习做一做,做一做讲完,再让学生按刚才的再做一遍。
10、移开讲台,到学生中间去。
读完此书,能够让我在新课程实践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更新课堂管理理念,优化课堂管理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本领和新的课堂管理艺术,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最大的感受就是:读此书能学以致用,便是一种收获。
2014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