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点拨法的精髓及课堂动作

时间:2019-05-15 02:1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语文点拨法的精髓及课堂动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语文点拨法的精髓及课堂动作》。

第一篇:语文点拨法的精髓及课堂动作

语文点拨法的精髓及课堂动作

由蔡澄清先生创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灵活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点拨法的精髓,用蔡先生的话说,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八个字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机”和“时”,二是“相”和“适”,三是“诱导”和“点拨”。

“机”“时”合起来说就是“时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所出现的点拨之“机”,它是实施点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诸如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遇到了难点和疑点,解决不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自卑厌学心理、焦虑烦躁心理、畏难消极心理,难以自控;以及思想上求通而未通,想表达又无从顺畅表达等等情况,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障碍、心理障碍和思维障碍。这些都给施教者提供了点拨的良机。点拨法主张“当点则点,当拨则拨”,有些初学者误认为点拨是很随意的事情,想怎么点就怎么点,想怎么拨就怎么拨,其实是忽视了一个“当”字。“当”字就是“当口”,就是“机点”之所在,因此“当点则点,当拨则拨”,绝不是心中无底,盲目乱点,而恰恰是要求我们要抓住时机点到要害处,拨到关键处。

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相”就是发现,“适”就是顺应和即时把握。发现时机,把握时机,决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做到洞幽烛微,见微知著,了然于胸。而这种洞察力的养成也非一日之功,既要依靠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常识,否则,即使时机出现了,也会失之交臂而痛失良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培养这种发现和把握时机的能力,更重要的还要能创设机点进行调控,做到潇洒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显示出高超的点拨艺术的魅力。

“诱导”和“点拨”是具体实施点拨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我们要按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运用画龙点睛和举一反三的办法,将学生逐步引入“自动”(杨贤江)“自得”(孟子)“发现真理”(第斯多惠)的学习佳境,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排除故障,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开启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这正是点拨教学法根本之所在。这里,“诱导”有别于“牵拽”,“点拨”更不同于“包办代替”,由教师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硬塞给学生。点拨是一门活的教学艺术,一个教师能做到善“导”善“点”,得心应手,应付裕如,那就等于是迈向了教育教学的自由王国。

了解了点拨法的精髓,下面着重谈谈课堂运作的问题。有些同志经常问到点拨法有没有规律可供操作?说到规律,得引述一下蔡澄清先生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点拨无‘模式’而有‘法’”。我们是不主张有点拨“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教学任务与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教师本身运用各种方法的技巧等等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状态,因此统一的点拨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但这不等于说,点拨没有规律可寻。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何况点拨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法,自然更不会例外,只是有待我们去发现和掌握。我们在深入开展点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确乎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寓于其中,这规律性的东西包括点拨教学的课堂结构以及适应这一结构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

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步骤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因素。点拨教学法是一种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又是教学方法,它不但贯串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对点拨课堂教学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将一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点拨实施全过程划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或曰步骤和环节。这五个阶段(步骤、环节),由于各自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不同,依次名之为导入性点拨。整体性点拨、重难点点拨、终结性点拨和迁移性点拨,统名之为“五步点拨教学”。这五步教学环节,有着各自的目的、任务和性质。为了更优化地实现这些目的和任务,更充分有效地发挥好每个环节的点拨教学功能,还要有相应配套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这些点拨方法和手段,是指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个阶段、步骤下的一些具体操作活动,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比如哪些方法适用于导入,哪些方法适用于整体感知课文,哪些方法适用于突破重难点,哪些方法适用于终结和迁移等等。

下面就“五步点拨教学”的具体目的、任务和性质,并配以相应的教法和教例,作一个概要的描述。

(一)导入性点拨

导入性点拨是开始引入新课并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点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奏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一定的点拨方式和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上《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了鲁达扶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以放一段电视剧《水潞》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了课文,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辞,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贲张,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自会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这种创设情境式的导入,发挥了点拨功能。

(二)整体性点拨

按照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特别强调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整体研究和把握。整体性点拨就是教师在进入新知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教材,了解梗概,掌握整体知识的核心内容的粗线条的认知结构。如小说,需大致清楚情节。人物的粗略轮廓,议论文需知道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的大概过程,说明文则需认识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一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它不仅给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整体阅读的水平和能力。在整体性点拨中,解题法对某些课文来说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上《病梅馆记》,可就标题直接点拨,教师提出问题:“‘记’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一种文体,从文章标题看,记了什么内容?”学生答:“病梅馆。”回答虽不错,但嫌笼统,还不能充分实现老师整体点拨的意图。于是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从词语结构分析,这三个字包含两个偏正性的词语,分解并指出来。明确一个是“病梅”,一个是“病梅馆”。接下去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文中与“病梅”和“病梅馆”相照应的段落。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文章第一段记了“病梅”,第二、三两段记了“病梅馆”。老师再问:作者建立“病梅馆”目的何在?与“病梅”有什么关系?明确建立病梅馆是为了疗治病梅。这时老师可让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这两部分的内容,即“病梅”和“疗梅”。这样进行整体性点拨,就像庙丁解牛一样,动刀甚微,却使文章两部分桀然而解,不仅使学生很快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内容,而且锻炼了他们自得自求的能力。

(三)重难点点拨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之分,教材也是如此。点拨教学最忌在处理教材时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当我们在对教材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力量攻坚排难。所谓重点,就是教材中具有关键性的知识内容,它在整个教材中即大量知识的相互关系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起着支配的作用。所谓难点,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知识障碍和心理、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就要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重点,拨疑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并以此带动一般。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文章在分析辛弃疾《鹤鸽大》这首写景诗时,提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观点,即写出“人的活动”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这既是文章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果教师运用关联法,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点拨,联系一下茅盾《风景谈》中关于“沙漠驼铃”的画面描写,那连点成线的驼队,那丁当和谐的驼铃,那一杆猩红的大旗,使单调平板的大自然顿然生色,完全改观,就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有助于学生对写景诗“诀窍”的理解,从而收到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点拨效果。

(四)终结性点拨

上完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一方面让学生在更高层次的水平上认识掌握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串珠成线,前后连贯,形成系统。如巴金的散文《灯》,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作家用灯光象征了光明和希望。总结课文时,教师可利用辐射法(通过辐射对所学同类知识归总合并形成体系的终结性点拨法)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思考回答:①什么是象征手法?②在《灯》一文中,作家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③我们以往还学过哪些采用了象征手法的课文了第一个问题要求准确诠释概念,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运用,第三个问题则是对已学的象征性课文的辐射归并。这三个有序递进的问题,使学生对象征手法及有关文章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运用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迁移性点拨

现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迁移性点拨即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教给学生学会这个“例子”仅仅是个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的本领,并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上完莫泊桑的《项链》后,教师可作迁移性发问:“项链失而复得之后玛蒂尔德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去作深入推想并讨论。有的说玛蒂德尔乐极生悲,发疯了;有的说玛蒂尔德用项链所卖的钱重新过起了奢华的贵夫人生活;有的说玛蒂尔德想到自己的十年辛酸为的就是这串项链,幡然醒悟便把项链抛入塞纳河中,依旧过她的清贫生活;还有的说玛蒂尔德把项链拿回家后重新在镜子前穿戴起来,想重温那一晚舞会的幸福,但当她看到镜中的自己风韵不再,便颓然摘下了项链„„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一篇《项链失而复得之后》的续写练笔。运用这种续写迁移效果很好,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述“五步点拨教学”是对点拨课堂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反映,一堂课中,如果这五步教学处理得好,做到了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就能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当然,这“五步点拨教学”也不是固定的模式,大家都去机械套用,而是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做到灵活变通,有所创新。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手段尚有很多。古往今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多至几十种、上百种,我们的看法是,只要是能起到点拨作用的,都可以吸取过来为我所用。特别要指出的,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增多,如多媒体的出现,将会不断地创新和充实点拨的教学方法,它必将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而日趋丰富。

第二篇:点拨法的精髓及课堂动作

由蔡澄清先生创导的语文点拨教学法,是在现代教育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灵活综合运用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一种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教学法,是贯彻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点拨法的精髓,用蔡先生的话说,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这八个字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机”和“时”,二是“相”和“适”,三是“诱导”和“点拨”。

“机”“时”合起来说就是“时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所出现的点拨之“机”,它是实施点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诸如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遇到了难点和疑点,解决不了;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自卑厌学心理、焦虑烦躁心理、畏难消极心理,难以自控;以及思想上求通而未通,想表达又无从顺畅表达等等情况,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知识障碍、心理障碍和思维障碍。这些都给施教者提供了点拨的良机。点拨法主张“当点则点,当拨则拨”,有些初学者误认为点拨是很随意的事情,想怎么点就怎么点,想怎么拨就怎么拨,其实是忽视了一个“当”字。“当”字就是“当口”,就是“机点”之所在,因此“当点则点,当拨则拨”,绝不是心中无底,盲目乱点,而恰恰是要求我们要抓住时机点到要害处,拨到关键处。

点拨时机的出现,有时是稍纵即逝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相”就是发现,“适”就是顺应和即时把握。发现时机,把握时机,决非易事,它要求教师具备相当敏锐的洞察力,做到洞幽烛微,见微知著,了然于胸。而这种洞察力的养成也非一日之功,既要依靠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又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底蕴和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常识,否则,即使时机出现了,也会失之交臂而痛失良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仅要培养这种发现和把握时机的能力,更重要的还要能创设机点进行调控,做到潇洒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显示出高超的点拨艺术的魅力。

“诱导”和“点拨”是具体实施点拨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我们要按照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运用画龙点睛和举一反三的办法,将学生逐步引入“自动”(杨贤江)“自得”(孟子)“发现真理”(第斯多惠)的学习佳境,学会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去排除故障,解决疑难,从而达到开启思维、发展能力的目的,这正是点拨教学法根本之所在。这里,“诱导”有别于“牵拽”,“点拨”更不同于“包办代替”,由教师把现成的答案和结论硬塞给学生。点拨是一门活的教学艺术,一个教师能做到善“导”善“点”,得心应手,应付裕如,那就等于是迈向了教育教学的自由王国。

了解了点拨法的精髓,下面着重谈谈课堂运作的问题。有些同志经常问到点拨法有没有规律可供操作?说到规律,得引述一下蔡澄清先生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点拨无„模式‟而有„法‟”。我们是不主张有点拨“模式”的。语文课堂教学,由于教学任务与要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性以及教师本身运用各种方法的技巧等等不同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纷繁复杂的状态,因此统一的点拨教学模式是不存在的。但这不等于说,点拨没有规律可寻。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何况点拨法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法,自然更不会例外,只是有待我们去发现和掌握。我们在深入开展点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确乎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寓于其中,这规律性的东西包括点拨教学的课堂结构以及适应这一结构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

课堂结构是课堂教学的组合形式,它包括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的步骤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等因素。点拨教学法是一种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又是教学方法,它不但贯串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对点拨课堂教学规律性的认识,我们将一课(或一个单元)教学的点拨实施全过程划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或曰步骤和环节。这五个阶段(步骤、环节),由于各自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不同,依次名之为导入性点拨。整体性点拨、重难点点拨、终结性点拨和迁移性点拨,统名之为“五步点拨教学”。

这五步教学环节,有着各自的目的、任务和性质。为了更优化地实现这些目的和任务,更充分有效地发挥好每个环节的点拨教学功能,还要有相应配套的具体方法和手段。这些点拨方法和手段,是指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个阶段、步骤下的一些具体操作活动,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比如哪些方法适用于导入,哪些方法适用于整体感知课文,哪些方法适用于突破重难点,哪些方法适用于终结和迁移等等。

下面就“五步点拨教学”的具体目的、任务和性质,并配以相应的教法和教例,作一个概要的描述。

(一)导入性点拨

导入性点拨是开始引入新课并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种点拨,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奏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明代王阳明就曾指出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教师上新课前,若能通过某种精心设计,运用一定的点拨方式和手段,创设出与新课相适应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把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对新知的学习上来。比如上《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小说着力表现了鲁达扶弱济困、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的鲜明性格,教师上课前,可以放一段电视剧《水潞》中的《好汉歌》:“……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不仅直接导入了课文,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调、气壮山河的歌辞,令学生听后精神振奋,血脉贲张,并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节拍而歌之。在这种强烈的氛围下,学生自会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课文了解鲁达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并惩治恶霸镇关西。这种创设情境式的导入,发挥了点拨功能。

(二)整体性点拨

按照现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观点,特别强调对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整体研究和把握。整体性点拨就是教师在进入新知的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感知教材,了解梗概,掌握整体知识的核心内容的粗线条的认知结构。如小说,需大致清楚情节。人物的粗略轮廓,议论文需知道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的大概过程,说明文则需认识说明对象的特点以及一般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它不仅给下一步的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能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整体阅读的水平和能力。在整体性点拨中,解题法对某些课文来说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上《病梅馆记》,可就标题直接点拨,教师提出问题:“„记‟是古代以记叙为主的一种文体,从文章标题看,记了什么内容?”学生答:“病梅馆。”回答虽不错,但嫌笼统,还不能充分实现老师整体点拨的意图。于是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从词语结构分析,这三个字包含两个偏正性的词语,分解并指出来。明确一个是“病梅”,一个是“病梅馆”。接下去让学生通读课文,找出文中与“病梅”和“病梅馆”相照应的段落。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文章第一段记了“病梅”,第二、三两段记了“病梅馆”。老师再问:作者建立“病梅馆”目的何在?与“病梅”有什么关系?明确建立病梅馆是为了疗治病梅。这时老师可让学生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这两部分的内容,即“病梅”和“疗梅”。这样进行整体性点拨,就像庙丁解牛一样,动刀甚微,却使文章两部分桀然而解,不仅使学生很快从整体上把握住了文章内容,而且锻炼了他们自得自求的能力。

(三)重难点点拨

任何事物都有主要和次要、重点和一般之分,教材也是如此。点拨教学最忌在处理教材时不分主次,面面俱到,巨细无遗。当我们在对教材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力量攻坚排难。所谓重点,就是教材中具有关键性的知识内容,它在整个教材中即大量知识的相互关系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起着支配的作用。所谓难点,即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知识障碍和心理、思维障碍。这时教师就要采用画龙点睛的办法,点重点,拨疑难,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拨疑为悟,并以此带动一般。这样既能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又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朱光潜先生的《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文章在分析辛弃疾《鹤鸽大》这首写景诗时,提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观点,即写出“人的活动”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这既是文章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果教师运用关联法,即利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点拨,联系一下茅盾《风景谈》中关于“沙漠驼铃”的画面描写,那连点成线的驼队,那丁当和谐的驼铃,那一杆猩红的大旗,使单调平板的大自然顿然生色,完全改观,就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维,有助于学生对写景诗“诀窍”的理解,从而收到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点拨效果。

(四)终结性点拨

上完课文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作进一步的归纳总结,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一方面让学生在更高层次的水平上认识掌握所学知识的整体结构,另一方面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串珠成线,前后连贯,形成系统。如巴金的散文《灯》,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作家用灯光象征了光明和希望。总结课文时,教师可利用辐射法(通过辐射对所学同类知识归总合并形成体系的终结性点拨法)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思考回答:①什么是象征手法?②在《灯》一文中,作家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的?③我们以往还学过哪些采用了象征手法的课文了第一个问题要求准确诠释概念,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运用,第三个问题则是对已学的象征性课文的辐射归并。这三个有序递进的问题,使学生对象征手法及有关文章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运用这种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又提高了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迁移性点拨

现代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迁移性点拨即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和延伸,让学生学会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教给学生学会这个“例子”仅仅是个基础,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苏霍姆林斯基)的本领,并进一步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上完莫泊桑的《项链》后,教师可作迁移性发问:“项链失而复得之后玛蒂尔德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去作深入推想并讨论。有的说玛蒂德尔乐极生悲,发疯了;有的说玛蒂尔德用项链所卖的钱重新过起了奢华的贵夫人生活;有的说玛蒂尔德想到自己的十年辛酸为的就是这串项链,幡然醒悟便把项链抛入塞纳河中,依旧过她的清贫生活;还有的说玛蒂尔德把项链拿回家后重新在镜子前穿戴起来,想重温那一晚舞会的幸福,但当她看到镜中的自己风韵不再,便颓然摘下了项链……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一篇《项链失而复得之后》的续写练笔。运用这种续写迁移效果很好,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上述“五步点拨教学”是对点拨课堂教学过程的规律性的认识和反映,一堂课中,如果这五步教学处理得好,做到了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就能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结构的整体功能。当然,这“五步点拨教学”也不是固定的模式,大家都去机械套用,而是应当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做到灵活变通,有所创新。至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手段尚有很多。古往今来常用的教学方法多至几十种、上百种,我们的看法是,只要是能起到点拨作用的,都可以吸取过来为我所用。特别要指出的,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增多,如多媒体的出现,将会不断地创新和充实点拨的教学方法,它必将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而日趋丰富。

第三篇:高三语文十道作文题目及点拨

2011年高考作文应试与点拨

【1】以“暖”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在构思立意、谋篇布局之前,首先须寻找生活中的“暖”,暖色调,暖的感觉,暖流。生活中,我们时常可感受到暖意,它们往往来自亲朋好友。每每在我们感觉寒冷之时,这样的暖意温暖了我们,像是暗夜里的路灯,像是冬天午后的一道暖阳,像是寒天里的一杯冒着香气的热巧克力。而放眼周遭生活,其实有人的地方就有温暖,人流中总涌动着暖流,它们让生活变得温存而美好,它们让我们对窗外的明天充满了期待。

“暖”总让人期待,“暖”总不为多。“暖”意不难识别,“暖”意很难伪装。轰轰烈烈中有“暖”,平平淡淡中也有“暖”。“暖”的获得有时很难,有时也很简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一边呼唤着“暖”,一边却用“冷”装饰、武装着自己。

所以,其实“暖”字中包含了太多,值得我们去思考。

【2】请以“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童,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这篇命题作文的题目虽然只有一个字,而且很形象,但审题时一定不能掉以轻心,首先应明确“网”的词典义:(1)用绳线等结成的捕鱼捉鸟的器具;(2)像网的东西;(3)像网一样纵横交错的组织或系统;

(4)用网捕捉;(5)像网似的笼罩着。其次必须清楚这里的“网”以比喻义和象征义为主。第三,要打开思路,联系社会现实,找出与“网”有相似点的事物与现象,写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对“网”有独特感受的文章。

这篇只有一个字的命题的作文,留给我们很大的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故立意的选择和确定也有比较大的范围,重要的是要把握此喻义和象征义,从而表达自己对“网”的理解和思考。

议论文、议论性散文、夹叙夹议的散文、记叙文,甚至微型小说都可以尝试,但一定要从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感触的生活内容切入,揭示“网”的比喻义或象征义。

【3】题目:不能尘封的记忆

审题立意

上海高考命题作文的开放性特点,不亚于话题作文,甚至说它是“伪命题作文”也不过分,这倒给了写作者相当充分的自由度。本文就写作范围而言,可以写个人(自己或他人),也可以写国家、民族;就写作对象而言,可以写人,也可以写事;就材料的性质而言,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题目中“不能尘封”四个字,正是你选材的价值所在。无论个人还是国家民族,记忆“不能尘封”刻骨铭心,一定有非常的理由。一个人十几年人生道路上,曾有过大大小小难以忘怀的忧伤欢喜;国家、民族、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有过多少不该轻易忘记的经验教训„„这样一想,思路就会打开,选材立意的天地十分广阔。当然,还是那句话,人人写得出不等于人人写得好,熟悉历史的同学完全可以往大处去想,反之,好好回顾个人的成长经历,选取曾经感动过自己的人、事,写出心灵的颤动,照样是好文章。

【4】红绿灯的启示

审题立意

许多作文题都是写生活的启示,这一层意思有的题目直接讲了,有的题目隐含在其中。“红绿灯的启示”这个题是直接讲了。既然是生活的启示,就一定要考生找到题目中的“生活”,这“生活”就是题目的核。“红绿灯的启示”这个题目的“核”在哪里?在“红绿灯的作用”。“红绿灯”作用在哪里?它作为交通的信号灯,维护着交通秩序,保证交通畅通。它隐含着现代社会的公平原则、自由原则。1

据此可知,将“红绿灯”看作出行的阻碍就不对了

由上述对题目的理解,认识了“红绿灯的作用”这个“核”,并由此出发,就能找到许多写作点。因为红绿灯不是出行的阻碍,所以在这个题目下写“要勇于面对挫折”就是偏题了。

【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寺庙里的两块石头在小声交谈。铺在地上当台阶的一块石头向被雕成佛像的另一块石头抱怨说:咱俩从一座山来,瞧你现在多风光,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跪在你脚下顶礼膜拜。我怎么那么倒霉,每天被人踩来踩去。被雕成佛像的那块石头略一沉思,慢悠悠地说:老兄,别忘了,进这座庙时,你只挨了四刀,我可是挨过千刀万剐呀!

阅读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选择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审题立意

因为材料只具有“一个”主要的、核心的含义,那么,我们首先要把这个含义弄清楚。就像在水面上投入一块石头,落水处只是“一点”,但是溅起来的是“四射”的水花。如果我们连这个材料的“主旨”都没有明白,就急着要“多角度”了,这样的话往往会偏离或远离材料所包含的“寓意”。所以,对“寓言性材料”的审题切忌见其“一隅”而忘其“一屋”,只凭第一感觉,乱抓一个“点”,就匆匆“下笔成文”了。

这段材料的“寓意”是什么呢?

它主要的、核心的含义应该是:只有经历磨难的历程,才有可能换来精彩的结果。涉及的是“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这是它所包含的“一点”。

围绕着这“一点”,我们可以“四面开花”:不能光关注他人的结果;有怎样的过程就有怎样的结果(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位置的不同不等于价值的不同,(“台阶”“佛像”都风光);认识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

【6】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乡镇给失业家庭各发放1000元补助,一个宣布为“救济金”,一个宣布为“保险金”。前一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太少,充满了抱怨,并期待安排工作;后一个乡镇的失业家庭觉得从此没有后顾之忧,开始努力去争取工作。

同样是1000元的,效果却是如此不同。

材料中两种不同的表现和结果蕴含着什么道理?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说说你的看法。

审题立意

对同一件事情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法,产生了绝然不同的效果,这是现实生活中常有的现象。我们知道上坡的路就是下坡的路,此时升起的太阳即彼时落下的太阳――只是因为观察者“立足点”不一样而已,这段材料要说明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一端通向坡顶,一端伸向坡底,如果你认定是上坡的路,你就会费力去攀登,尽管汗流浃背,最终将爬上坡顶,到达新的境地;如果认为是下坡的路,你顺路而走,可能省力些,但很快就陷入了坡底。同样的,对你来说是“升起的朝阳”,而对地球的另一端来说就是“落下的晚霞”。对待生活,也得把握住“面朝哪个方向”,“思考哪个角度”,我们一定要朝上,朝向积极的方向,这样才有可能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有可能产生无穷的奋斗动力。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确立观点了。

【7】请以“在别处”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在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比如“真谛”“生活”“风景”“诗歌的魅力”等等;

2、要写出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

3、不少于800字;

4、诗歌除外。

审题立意

这是一个半命题的作文题,审题时首先要根据要求在横线上填上名词或是名词性的短语,切忌填八其他词性的词或短语;其次要准确理解题目中“在别处”三个字的含义:“在”是一个动词,“别处”指“另外的地方”,结合题干第2点要求可以得知,这里的“别处”指的是与众不同的、自己有独特感受之处。

作为半命题的作文,留给我们思考和发挥的空间总是比较大,故立意的选择和确定也有比较大的范围,唯一不能脱离的便是“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要写出事物在另外方面给予自己的感悟。

【8】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西班牙总统前不久发布了一道命令,政府免费赠送西班牙公民每人一本《唐吉诃德》。

●秘鲁有一个小城市,那里的警察性情特别暴烈,市民很有意见。市长没有给那些警察任何处罚,他用了一个软弱而无用的办法:给他们放了3天假,同时赠给每人3部文学作品,希望他们在假期里读完。警察们读了这些书以后,性情竟有了改变,对市民的粗暴态度亦有所缓解。

请以“书籍的魅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两件事情虽然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国度里,但是都体现了“书籍”独特的“魅力”。西班牙政府为什么要“赠送”《唐吉诃德》?读了文学作品的警察为什么会改变“性情”和“态度”?这些表现产生了怎样的“魅力”?

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材料时要思考的。当你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后,你的文章就可以有理可说了:书籍可以是公民道德规范的“软”法律;书籍可以是改变人的品行;书籍是一个民族的财富等等。

我们往往会在不经意的阅读中想到了他人的存在,看到了生活的美好、温暖以及自身的价值„„这便是阅读的“魅力”吧?

写这样的文章,要小心,不要把“魅力”降格为“作用”。

【9】有人认为,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竞争也更趋激烈,人们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将越来越淡化、冷漠,人们将会有更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也有人认为,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更需要自我调节,更需要温情与关爱,因而将更注重亲情、友情,努力去构筑和谐温馨的“精神家园”。

请以“竞争与和谐”为话题作文。

审题立意

引出话题的内容并不是作文的范围,它主要是启发你去思考话题。这些内容不像给材料作文的材料那样不能逾越,而是启发你思考的方向,或是提供思考的起点。一个材料可以引出许多话题。如果把上述内容看作材料就可以引出:A“精神家园”;B“冷漠与温馨”;c“世态与亲情”;D“竞争与和谐”、“竞争与爱心”、“竞争与人情”等话题。可见材料与话题是有区别的。

话题“竞争与和谐”属于两概念关系话题,这种题目要找到两概念之间的关系。一般有三种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决定前者;两者互为因果,即辩证统一。这个话题目是后者决定前者,即“和谐”是目的,而“竞争”只是手段,“竞争”是为了“和谐”,“和谐”统领“竞争”。所以,可以把“和谐”看作是这个题目的“核”。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父亲对儿子说了这样三句话: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你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傲,记住,不要总是炫耀自己!记住,不要让别人拿着你的东西炫耀!

请理解三句话的含义,结合社会生活或自己的经历说说看法。

审题立意

似乎有点“绕口令”的感觉,其实三句话有一个“核心”,那就是“不要炫耀”。三句话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说“不要炫耀”的。第一句侧重于“不要揽功”,是别人的就是别人的;第二句侧重于要区别“自信”、“自傲”的关系;第三句侧重于“内敛、低调”。

三句话体现了我们文化中的某些理念:谦虚、谨慎、不娇、不骄、含蓄、内敛等等。

在读懂三句话后,要学会用一句话把你要说的道理概括地表述出来。

“结合社会生活或自己的经历”在行文时要有所落实,不要仅仅是列举一些古人、名人来连缀文章。

第四篇:教师的课堂点拨艺术

教师的课堂点拨艺术

胡总中心学校

彭立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点评是教师的教学艺术。课堂点评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与实事求是的评价。精彩处给与点评,错误处给与拨正。这种评价,言简意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教师的“点”要做到点出真诚、点出要义、点出美感;教师的“拨”要做到拨得及时、拨得恰当、拨得巧妙。

适时恰当的点拨,既可以帮助学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花、激发创造潜能,又可以使语文课上得有文味、有情味、有趣味、有余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处留意美、创造美——即抓住点拨的契机,打开学生闭塞的心门,让学生在冬雪春雨的滋润下,感受和体验语文的魅力。

一、“精彩处”点拨,让学生学习情绪高昂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安塞腰鼓》时,其中一名学生对老师的朗读这样点评:我认为老师读得抑扬顿挫,短句读得急促,长句读得舒缓,议论抒情读得高亢。特别第十四、十五小节读得各有特色,声音过渡上非常巧妙。另外,老师读得感情丰富而充沛,读出了黄土高原的特有的神韵,读出了安塞腰鼓磅礴的气势,读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与火烈。

像这样比较精彩的点评,老师常常只用“谢谢”二字就过去了,但这位老师作了如下点评:这位同学听得非常细致,非但是从朗读技巧上进行点评,还在点评中包含对这一篇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的的确确,当老师读到“一锤起来就发狠了”一段时,就深深地被充溢着生命力量的后生们打动了。于是老师读时尽量使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如果要让我用一个字来形容安塞腰鼓给我的那份感动的话,那只有一个“好”字。无独有偶的是,文中也多次出现了“好一个安塞腰鼓”。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

老师这一“点”,准确点出了朗读“激荡着生命和磅礴力量”这样段落的技巧——语势峰峰紧连,扬而更扬,势不可遏;老师这一“拨”,巧妙拨出了文章整体感知的问题——那么安塞腰鼓,它究竟好在哪些方面呢?更可贵的是在情感上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瓶颈处”点拨,让教学流程一路顺畅

教学中,在新知出现的时候,学生的理解常常会走入“绝境”,思路堵塞。这时,老师无需兜圈子让学生走弯路,而应在充分肯定学生自我表现的同时,要及时巧妙地说“不!”以利于纠正其偏差。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时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翻译: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当学生把这一句理解为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时,老师马上点评:按一般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你理解得很不错了。可是这一句就有点出入。你想知道吗?好,今天老师就向你们介绍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叫作“互文”。这句的意思是:到各处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

这里,老师的“点”,肯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认识,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贵的是老师抓住学习新知识的最佳时机此时一“拨”,把学生引向学习“互文”这一修辞手法上来。突破了这个难点,学生就会很顺畅地利用工具书和书下注解理解全文内容了。在老师讲解清楚这一知识点后又出示了这样一个句子让学生翻译: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在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翻译。

以上点拨是在学生无法正确解答新知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行为发生的方式是点评到点拨。这样,经过老师的直接点评——讲解新知——半扶式的翻译——自主式的练习,既纠正了“不懂新知”时偏差,又自然地把学生领进了学习新知的境地。因此,打通“瓶颈”可使课堂流程顺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疑问处”点拨,让文本阅读个性张扬

中学生智慧技能的习得、发展与问题情景相伴而生。课堂疑问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有疑而问——学生的提问;二是无疑而问——老师的提问。可喜的是很多课堂上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但也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提问不予理睬,甚至在关键处也不能提出疑问引起学生探究。

在教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课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于是就有学生提问:为什么说“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的事?”老师随即点评:你的提问太棒了。你问了一个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就懂得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了。好了,谁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无人回答。这时,老师开始启发引导:当你用无比惊人的毅力走出困境、眼前便会展现“柳暗花明的境界”,这时你内心会有一种什么感觉?生齐呼:“快乐、幸福!”“当中华民族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的时候,哇!这是怎样一种感觉?”生又齐呼:“快乐、幸福!”师归纳点评:对呀!快乐、幸福!文章最后就是号召大家拿出“雄健的精神”走过“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艰苦奋斗中体味振兴中华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在评价学生朗读《安塞腰鼓》第18段时这样点评:非常精彩!我觉得你努力地用自己的音色,用自己的感情来诠释你的理解。不过,在这位男同学读到这么一句话的时候,我产生了一个疑问,“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请问同学们,这个“居然”是什么意思? 于是学生各抒己见。这时老师启发引导:小明平时读书不用功,这次数学考试,居然也考了80分。这个‘居然’和课文中的‘居然’一样吗?”学生答:“不一样。例句中的‘居然’只是对普通的事情而发表的一个普通的意见,而文中则是对安塞腰鼓的力量所带给自己的震撼。它包含着作者对安塞腰鼓的震惊,以及对这种的艺术的赞叹。”老师点评:呵,你真不简单!“居然”读出了一种赞叹!所以这个“居然”,不仅要读出出乎意料之外的感情,更应该读出那种赞叹的语气。它是惊,但它更是叹,惊叹!

以上点拨,老师故意无疑而问,挑逗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矛盾中生疑,在解疑中启智。这样,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缺漏处”点拨,让课堂教学尽显芬芳

在欣赏品味文章的时候,学生往往抓不住文章关键处咬文嚼字地读进去、在回答问题时表达也不够规范或精炼,这时老师就应该及时补充点拨。

在教学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自读课文,看看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写黄河的?看看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于是学生便找出了这样一些词语:伟大坚强、惊涛澎湃、万丈狂澜、浊流婉转、九曲连环、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这些词语写出了黄河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从学生找的这些词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视角和思维都限制在四字短语上了。于是老师点评:同学们刚才找得很准确,理解得也很到位。但是,除了用直接描写黄河的四字短语,还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被大家忽视了,这些词语也能够准确形象地写出黄河的特点,谁来说说看?老师这一“拨”,学生就把欣赏的触角伸向文章各个角落,很快,“劈”“掀”“奔”这样准确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便纷纷跳动起来。师生们带着感动的心穿梭在字里行间,尽情地欣赏,欢快地玩味,使课堂教学在黄河雄浑豪迈的气势之美与师生壮怀激越的情感之美中尽显芬芳。

五、“高潮处”点拨,让课堂更显魅力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语文《社戏》时,让学生体验“那夜似的好戏,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学生在思考一段时间后,只是感到戏没那么好看,豆也不是那么好吃。但是,“我”却有另一种说法,为什么呢?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写上大大的六个字“戏外戏,豆中豆”。很快学生的思路打开了。那偷豆,剥豆,吃豆,岂不正是一场戏外戏吗?

教学设计是艺术,教学点拨也是艺术。设计是预设,点拨是生成。预设好把握,生成难驾驭。若教师能把课堂点拨以艺术献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在艺术的海洋里架起一叶轻舟,载着扇动淡淡墨香和涌动浓浓情感的文字——远航。

第五篇:学习“点拨新课堂”心得体会

学习《“点”拨新课堂

(一)》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可以明确预习以及错题总结的重要性。预习能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初步的掌握,在课堂上能够有侧重的听老师讲课,巩固自己学会的知识点,同时也弄懂自己不会或者理解出现偏差的知识点。错题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若能够对错题再加以总结归纳,则更有助于学生把握对知识点的考试方法。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预习新课和总结错题。部分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应付差事——头脑空空的把知识点从课本搬到笔记本,或者在总结错题的时候存在偷懒现象——仅仅把题目和选项抄一遍就完事儿。这样的笔记本和纠错本纯粹是在浪费时间。

应该给学生明确强调笔记本和改错本的作用,大体上规范笔记本和改错本的摘录步骤和内容。

预习笔记是把教材“读薄”后浓缩的精品,利用预习笔记复习,重要的知识点就可以穿成一串,一目了然。纠错笔记是自己曾经做错的题目,复习时可以针对性地选择同类型题目,加深主体认知。

对于笔记本的使用: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笔记本的使用方法——只记录有价值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记;可以使用图画、表格或符号;可以复印或剪贴。对于纠错本的使用:让学生一定要写出错误的原因,归纳出该题目考查的知识点。

政治组 王玫琄

下载语文点拨法的精髓及课堂动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语文点拨法的精髓及课堂动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效课堂点拨(合集5篇)

    2015-11-12 高效课堂 1 点拨的实质 1、点拨是纠偏 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出现了知识或价值观方面的偏差甚至错误时,教师就应及时通过点拨辨析错误的根源,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

    沁园春雪点拨法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点拨法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吴传镜 2008-04-14 教学目标: 1. 体会诗人豪放诗风 2. 理解“惜”的用法,含义 3......

    翻转课堂模式的精髓-

    翻转课堂教学的本质 摘要: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备受瞩目,而翻转课堂的精髓和本质,观点各异,至今没有形成共识.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表象,知识......

    动作捕捉课堂笔记

    《动作捕捉技术与应用》笔记 笔记来源 石壮壮 蒋兰 手打 石壮壮 第一讲 动作捕捉概述 1、动作捕捉是一门综合计算机图形学、电子、机械、光学、计算机视觉/软件等技术捕捉表......

    23种幼儿园课堂表扬语及肢体动作

    23种幼儿园课堂表扬语及肢体动作(幼师必备) 1、金咕噜棒,银咕噜棒,我是宝宝我最棒!(左右手先后左右转,然后放胸前交替转圈,最后竖起大拇指) 2、Gu ga ga,gu ga ga.Gu ga ga,gu ga ga.(左......

    小升初语文常考题型及知识点点拨

    小升初择校考试中,数学题型一般是:判断、选择、填空、直接写得数(口算)、脱式计算(简算)、解方程、列式计算、图形解答题(一般是求阴影部分面积居多)、应用题等。 数学考试往......

    感悟“课堂盛宴”分享“教学精髓”

    感悟“课堂盛宴” 分享“教学精髓” ——“中国教育梦”课堂教学观摩心得交流 在中心学校组织下,马街小学于2014年3月15日和3月21日先后派出了六位语文教师,四名数学教师参与......

    课堂读书笔记法

    课 堂 读 书 笔 记 法 ----历史学科能力培养的一点尝试 当前有不少学生,特别是初中生,往往考试成绩相当高,但在其能力方面却比较薄弱,这就造成不少初中生在升入高中后无法及时地......